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萬安茶花

萬安茶花

發布時間: 2021-02-20 15:42:36

Ⅰ 有關採茶戲啊啊

採茶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恢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采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麴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彩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影響

如果沒有採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採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採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系。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系。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幾種採茶戲的介紹】

贛南客家採茶戲

江西省戲曲理論家,戲曲史學家流沙曾說「贛南是採茶戲的老家」,贛南客家採茶戲就是贛南土生土長的採茶戲。

採茶歌是產生採茶戲的胚胎,採茶歌在贛南山區尤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乾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採茶歌引入庭院戶室演唱的開始。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後,「十二月採茶歌」聯唱在贛南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扎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採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明中葉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燈交往頻繁,在相互交流中,贛南採茶又得到新的發展,由原來的十二個採茶女,兩個男隊首的採茶燈改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並將原來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改為姐妹對唱形式,表現手持茶籃上山採茶,邊歌邊舞的歡樂情緒,而茶童既手搖紙扇,插科打諢,調節氣氛。以此形成了贛南客家採茶戲的第一個原始傳統劇目《姐妹摘茶》。後來又在由採茶燈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用一條板凳仿作龍燈戲耍的小戲《板凳龍》,由二旦一丑耍龍燈,二旦為大姐,二姐,丑稱作三郎子。這兩個戲被稱為最早最古老的採茶戲。

贛南客家採茶戲的流傳:贛州地區戲曲志載:「採茶戲在贛南老家誕生後,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後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後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並傳到台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游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後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贛南採茶戲的《姐妹摘茶》流傳到武寧,景德鎮和湖北黃梅等地區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鋤茶》;傳至廣西合浦後叫《送哥賣茶》。《板凳龍》傳至贛東,贛中後叫《三姐妹觀燈》或《三矮子觀燈》;而傳至廣西雲南仍叫《板凳龍》。還有諸如《補皮鞋》,《補瓷碗》,《撿菌子》,《拾田螺》,《挖筍》,《賣花錢》,《賣小菜》,《賣紙花》,《瞎子裁衣》,《瞎子鬧店》,《磨銅鏡》,《當棉褲》,《大勸夫》,《小勸夫》,《四姐反情》,《賣雜貨》等劇流至各地後與當地風情民俗結合演化,有的成了當地自己的傳統劇目。

粵北採茶戲

(一)歷史之幕。粵北採茶戲舊稱唱花燈、唱花鼓、採茶戲、大茶或三腳班。是源於廣東北部山區節慶燈彩歌舞的地方民間小戲。以韶關市為中心,主要流行在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佛岡、清遠、英德、連縣、連南連山等縣。原有南雄燈子、韶南大茶、連陽調子等三種流派,1950年後逐漸交融匯合,1959年統一稱為粵北採茶戲。

粵北採茶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亦有兩百多年。據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歲之正元,飾兒童為采女,為隊十二人,人持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縆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清朝乾、嘉年間,粵北和粵東北流行唱採茶,府縣志書及文人著作多有「唱採茶歌」、「歌十二月採茶」、「採茶歌尤妙麗」等一類記述。農村藝人組織調子班、燈班、大茶班,劃地作場,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場表演,邊唱民間小調邊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稱唱花燈、唱花鼓。後來藝人運用花燈歌舞的曲調去演唱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的故事,如《裝雕》、《夫妻採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馬為主要特徵的程式動作,這時人們稱之為「三腳班」、「採茶戲」。根據調查,清朝已有連縣的何家子弟堂調子班,南雄縣的里溪燈班,曲江縣的老樂群英、樂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粵北地區的採茶戲逐漸由農村走向省內省外的市鎮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劇種也常來這些山區縣份演出,通過與江西、湖南一些劇種的交流,採茶戲的音樂和表演得到豐富,在原來的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陸續編演了《壺瓶記》、《九蓮寶燈》、《八寶山》等人物情節比較復雜的古裝戲。後來調查挖掘出這時的流行劇目有150多個,如《打柴頭割魯基》、《磨豆腐》、《雙雙配》、《賣雜貨》、《打狗勸夫》、《阿三看姐》等,還有少量的神話戲和公案戲。粵北採茶戲最興旺時有專業戲班30多個,職業藝人200多人,其中劉吉增、沈松、潘金鳳、劉榮華、鍾南石、唐任喜、謝啟池等享有聲譽。民國32年(1943年)後,由於戰亂動盪,粵北採茶戲漸趨衰落。建國後,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於1957年組建粵北民間藝術團,1959年改名粵北採茶劇團。與此同時,曲江、翁源、南雄、連縣等縣也建立專業採茶劇團。這些採茶劇團收集整理粵北採茶戲的傳統藝術,共得傳統劇目200多個,音樂曲調200多首,同時舉辦演員培訓班進行傳統藝術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粵北採茶戲的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一部分是經過整理改編、具有劇種特色的傳統劇目,如《補皮鞋》、《裝畫眉》、《王三打鳥》、《哨妹子》、《釣蛤》、《借親配》等;另一部分是為了擴展劇種的藝術表現力而移植改編的劇目,如《牛郎織女》、《劉三姐》、《紅葉題詩》等;還有一部分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劉介梅》、《瑪瑙山》、《血榜恨》等。通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對傳統藝術進行了認真的繼承革新,廣泛借鑒其他戲曲劇種和話劇的長處,粵北採茶戲藝術獲得了全面的提高。羅發斌、何瑤珠、何勝祥、謝福生等,成為這個時期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1966年,粵北採茶戲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動,直到1976年之後,才開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創新活動。20世紀80年代後,通過創作、改編、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劇目,如《女兒上大學》、《稱心花》、《阿三戲公爺》、《人生路》、《青峰山傳奇》等,既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又在廣東省的多項評獎中屢屢獲獎。舞台上也涌現出吳燕城、陳聯鳳、藍興朗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

高安採茶戲

古稱「江右上縣」的高安,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而高安採茶戲則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壇老酒,噴發著醉人的醇香。高安的農民或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收獲喜慶之際,有感而發,信口引吭,一人呼,眾者和,管弦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於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便在農民們不經意的嬉鬧中誕生了。

縱覽高安採茶戲形成發展的畫卷,最引人注目讓人激動的還是建國以來的那部分,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發展,高安採茶戲形成了語言通俗質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風格亦庄亦諧的藝術特色。曾被斥為「有乖禮俗」的野樂已登上藝術大雅之堂,成為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江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贛中、贛西等地多個縣市劇團演出劇種均為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劇團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強盛的生命力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劇團曾於1959年在廬山黨的八屆八中全會上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獻演《四九看妹》。當年10月經中共宜春地委決定,一次從高安地方劇團調去15名演員,成立宜春專區地方劇團。進入60年代中期,高安採茶戲再度進京,地采、高採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聯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轟動。隨即此劇在全國贏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舞台藝術片公映。高安採茶戲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既注重弘揚時代主旋律,又保留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充分展現了贛中文化的濃郁風情。地采、高采致力於對戲劇內涵的開掘和表現手法的創新,編、導、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進入成熟階段。1979年地采《孫成打酒》劇組進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榮獲一等獎。爾後,《郎當索》、《樟樹坳風情》、《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斷雞》等劇目在歷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均奪得一等獎;《一家人》、《鄉潮》、《寒儒求監》也獲得較好成績。《寒儒求監》、《斷雞》還獲得華東「田漢戲劇獎」二、三等獎。1991年,高安採茶劇團又奉調進京參加首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榮獲「稀有劇種演出特別獎」。不久,由高安採茶劇團與江西電視台聯合攝制的《孫成打酒》榮獲第八屆全國戲曲電視劇評比二等獎、全國第十四屆「飛天獎」短篇戲曲電視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中央電視台、江西電視台緊接著又將高安採茶劇團的《南瓜記》、《斷雞》、《四九看妹》、《游湖》搬上熒屏,拍成舞台藝術片與專題片向全國播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區採茶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高安採茶戲《木鄉長》一舉奪得第四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劇目一等獎及編、導、演一等獎,緊接著又榮獲「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演出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編、導、演單項「文華獎」,劇本獲「曹禺戲劇文學獎」,並參加四川成都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演出。

高安採茶戲好戲連台,人才輩出。50年來,這塊紅土地不但集結和造就了諶國泰、黎花英、羅運憨、吳其多、彭金花、劉如南、黃銀泉、彭金城等幾代表演藝術家,也培養了黃凱、馬正太、漆薪傳、胡桔根、趙日祥、劉敏濤等著名編導作曲家,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創作功力一直為贛中老表津津樂道。
採茶戲:《睄妹子》 免費在線視頻欣賞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414103

Ⅱ 成都市萬安鎮麓山大道茶花苑在什麼地方

茶花苑

地址:麓山大道茶花苑301號

Ⅲ 贛南彩茶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采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麴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彩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影響

如果沒有採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採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採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系。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系。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幾種採茶戲的介紹】

贛南客家採茶戲

江西省戲曲理論家,戲曲史學家流沙曾說「贛南是採茶戲的老家」,贛南客家採茶戲就是贛南土生土長的採茶戲。

採茶歌是產生採茶戲的胚胎,採茶歌在贛南山區尤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乾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採茶歌引入庭院戶室演唱的開始。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後,「十二月採茶歌」聯唱在贛南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扎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採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明中葉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燈交往頻繁,在相互交流中,贛南採茶又得到新的發展,由原來的十二個採茶女,兩個男隊首的採茶燈改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並將原來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改為姐妹對唱形式,表現手持茶籃上山採茶,邊歌邊舞的歡樂情緒,而茶童既手搖紙扇,插科打諢,調節氣氛。以此形成了贛南客家採茶戲的第一個原始傳統劇目《姐妹摘茶》。後來又在由採茶燈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用一條板凳仿作龍燈戲耍的小戲《板凳龍》,由二旦一丑耍龍燈,二旦為大姐,二姐,丑稱作三郎子。這兩個戲被稱為最早最古老的採茶戲。

贛南客家採茶戲的流傳:贛州地區戲曲志載:「採茶戲在贛南老家誕生後,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後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後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並傳到台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游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後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贛南採茶戲的《姐妹摘茶》流傳到武寧,景德鎮和湖北黃梅等地區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鋤茶》;傳至廣西合浦後叫《送哥賣茶》。《板凳龍》傳至贛東,贛中後叫《三姐妹觀燈》或《三矮子觀燈》;而傳至廣西雲南仍叫《板凳龍》。還有諸如《補皮鞋》,《補瓷碗》,《撿菌子》,《拾田螺》,《挖筍》,《賣花錢》,《賣小菜》,《賣紙花》,《瞎子裁衣》,《瞎子鬧店》,《磨銅鏡》,《當棉褲》,《大勸夫》,《小勸夫》,《四姐反情》,《賣雜貨》等劇流至各地後與當地風情民俗結合演化,有的成了當地自己的傳統劇目。

粵北採茶戲

(一)歷史之幕。粵北採茶戲舊稱唱花燈、唱花鼓、採茶戲、大茶或三腳班。是源於廣東北部山區節慶燈彩歌舞的地方民間小戲。以韶關市為中心,主要流行在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佛岡、清遠、英德、連縣、連南連山等縣。原有南雄燈子、韶南大茶、連陽調子等三種流派,1950年後逐漸交融匯合,1959年統一稱為粵北採茶戲。

粵北採茶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亦有兩百多年。據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歲之正元,飾兒童為采女,為隊十二人,人持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縆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清朝乾、嘉年間,粵北和粵東北流行唱採茶,府縣志書及文人著作多有「唱採茶歌」、「歌十二月採茶」、「採茶歌尤妙麗」等一類記述。農村藝人組織調子班、燈班、大茶班,劃地作場,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場表演,邊唱民間小調邊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稱唱花燈、唱花鼓。後來藝人運用花燈歌舞的曲調去演唱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的故事,如《裝雕》、《夫妻採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馬為主要特徵的程式動作,這時人們稱之為「三腳班」、「採茶戲」。根據調查,清朝已有連縣的何家子弟堂調子班,南雄縣的里溪燈班,曲江縣的老樂群英、樂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粵北地區的採茶戲逐漸由農村走向省內省外的市鎮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劇種也常來這些山區縣份演出,通過與江西、湖南一些劇種的交流,採茶戲的音樂和表演得到豐富,在原來的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陸續編演了《壺瓶記》、《九蓮寶燈》、《八寶山》等人物情節比較復雜的古裝戲。後來調查挖掘出這時的流行劇目有150多個,如《打柴頭割魯基》、《磨豆腐》、《雙雙配》、《賣雜貨》、《打狗勸夫》、《阿三看姐》等,還有少量的神話戲和公案戲。粵北採茶戲最興旺時有專業戲班30多個,職業藝人200多人,其中劉吉增、沈松、潘金鳳、劉榮華、鍾南石、唐任喜、謝啟池等享有聲譽。民國32年(1943年)後,由於戰亂動盪,粵北採茶戲漸趨衰落。建國後,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於1957年組建粵北民間藝術團,1959年改名粵北採茶劇團。與此同時,曲江、翁源、南雄、連縣等縣也建立專業採茶劇團。這些採茶劇團收集整理粵北採茶戲的傳統藝術,共得傳統劇目200多個,音樂曲調200多首,同時舉辦演員培訓班進行傳統藝術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粵北採茶戲的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一部分是經過整理改編、具有劇種特色的傳統劇目,如《補皮鞋》、《裝畫眉》、《王三打鳥》、《哨妹子》、《釣蛤》、《借親配》等;另一部分是為了擴展劇種的藝術表現力而移植改編的劇目,如《牛郎織女》、《劉三姐》、《紅葉題詩》等;還有一部分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劉介梅》、《瑪瑙山》、《血榜恨》等。通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對傳統藝術進行了認真的繼承革新,廣泛借鑒其他戲曲劇種和話劇的長處,粵北採茶戲藝術獲得了全面的提高。羅發斌、何瑤珠、何勝祥、謝福生等,成為這個時期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1966年,粵北採茶戲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動,直到1976年之後,才開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創新活動。20世紀80年代後,通過創作、改編、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劇目,如《女兒上大學》、《稱心花》、《阿三戲公爺》、《人生路》、《青峰山傳奇》等,既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又在廣東省的多項評獎中屢屢獲獎。舞台上也涌現出吳燕城、陳聯鳳、藍興朗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

高安採茶戲

古稱「江右上縣」的高安,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而高安採茶戲則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壇老酒,噴發著醉人的醇香。高安的農民或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收獲喜慶之際,有感而發,信口引吭,一人呼,眾者和,管弦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於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便在農民們不經意的嬉鬧中誕生了。

縱覽高安採茶戲形成發展的畫卷,最引人注目讓人激動的還是建國以來的那部分,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發展,高安採茶戲形成了語言通俗質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風格亦庄亦諧的藝術特色。曾被斥為「有乖禮俗」的野樂已登上藝術大雅之堂,成為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江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贛中、贛西等地多個縣市劇團演出劇種均為高安採茶戲。

採茶戲:《睄妹子》 免費在線視頻欣賞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414103
瑞昌採茶劇:春鑼--全場戲視頻在線欣賞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351079

Ⅳ 橋梁,廟宇,亭台的對聯

對聯1.
地闊峨眉晚
天高峴首春 (四川峨眉山金頂對聯) 描寫了峨眉山的景緻

對聯2:
香飄曉月冷專
紅帶夕屬陽斜 (雲南劍川茶花寺) 寫了月亮和夕陽分別出現時,茶花寺的景緻

對聯3:
水寬山遠雲霞迥
天淡雲閑古今同 (陝西華山西峰寺) 寫了水、山、雲、天 的景緻,一樣的風輕雲淡

對聯4:
潮來直涌千里雪
日落斜橫百丈紅 (福建泉州萬安橋) 寫了潮來時像大雪般涌來,日落時水面被陽光照成紅色

註:只有4副,可能會再添。

Ⅳ 園林對聯

對聯1.
地闊峨眉晚
天高峴首春 (四川峨眉山金頂對聯) 描寫了峨內眉山的景緻

對聯2:
香飄曉月容冷
紅帶夕陽斜 (雲南劍川茶花寺) 寫了月亮和夕陽分別出現時,茶花寺的景緻

對聯3:
水寬山遠雲霞迥
天淡雲閑古今同 (陝西華山西峰寺) 寫了水、山、雲、天 的景緻,一樣的風輕雲淡

對聯4:
潮來直涌千里雪
日落斜橫百丈紅 (福建泉州萬安橋) 寫了潮來時像大雪般涌來,日落時水面被陽光照成紅色

註:只有4副,可能會再添。

Ⅵ 福建的文化,歷史,名勝,特產,名人

福建景點
【 廈門 】
鼓浪嶼:在廈門的西面,隔海約700米處的一座小島,面積只有1.71平方公里,在這個小島上,濃蔭覆蓋,花香撲鼻,可以說是處處似公園,觸目皆佳景;在這個島上聽不到車馬喧囂,但卻隨時可以聽到悠揚的琴聲,因此又被譽稱為「音樂之島」。島上重要的勝景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等。
南普沱寺:位於廈門市區東南五老峰下,距市中心3公里,因地處我國佛教聖地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該寺始建於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重建,佔地3萬多平方米,現已有1千多年歷史。寺中的建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依山造勢,層層托高,兩廂鍾鼓樓、左側新建的慈善樓與右側普照樓左右對應,雄偉壯觀。
萬石岩:萬石岩,一座不高的山,由於受千百萬年風雨的侵蝕,山上怪石很多,形狀千姿百態。在萬石岩斗山上的萬石禪寺建在岩石上,規模不大,但精巧別致。在寺的山門前面有天然岩石形成的月池,寺後有四五塊大石,遮天蔽日。萬石岩里有一座植物園,這就是著名的廈門園林植物園。
集美:位於廈門市北部,距市區約17公里,面積為2.83平方公里,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故鄉。集美鎮有著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故居、歸來堂、鰲園及長達2212米的高集海堤。
【 泉州 】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枕山面海的泉州市北郊1.5公里處,面積50多平方公里,包括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和西北洋西大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清源山四季如春,萬木競長,植物達千種以上。清源山風景區人文景觀眾多,有中外馳名的開元寺,是閩南規模最大的古剎,全寺佔地7萬平方米。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泉州市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故得名。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現橋長835米,寬7米,橋墩31座,石亭2座,明清重修碑記12座,橋南有忠惠祠,系紀念蔡襄造橋功勞而建。內有石碑,為蔡襄撰文書寫《萬安橋記》,橋北有昭惠祠,系奉祀護橋海神而立。
清凈寺:位於泉州市南塗門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伊斯蘭教寺院,全寺面積為2100平方米,寺門高20米,寬4.5米,穹頂尖拱形,由青白花崗岩砌成,系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禮拜寺的式樣而建,具有西亞阿拉伯伊斯蘭教的風格。
【 武夷山 】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南部,有「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景區以丹霞地貌為特色,有三十六峰,又有蜿蜒的九曲,徊旋與山間,故有「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峰」之說。游武夷山既可乘竹筏沿九曲溪觀光,又可徒步登山探勝,二者也可以在溪游中互相結合。1999年12月,武夷山以「稀有、獨特、絕妙的自然美地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福州 】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鼓山的一大特點是摩崖題刻比比皆是,數量達300餘處,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後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隸、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鼓山的景點基本上是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東路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岩、龍頭泉、白猿峽、水雲亭、聽水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賞古人題刻的,就走東路,多集中的靈源洞、喝水岩一帶,幾無隙地。西路庵堂岩洞羅多,最著名的是達摩洞十八景(俗稱十八洞)。
石竹山:位於福州市南福清市西宏路鎮,緊靠鯉魚湖,是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因山上石奇岩怪,竹松蒼翠,故得名。山上有石竹寺,寺內有大雄寶殿、文昌閣、觀音亭、石佛宮等建築,規模宏大。寺外景色秀麗,石竹山上有龜蛇石、小蓬萊、三重檐、青龍洞、通天洞、一線天、仙橋、紫雲塔等30多處天然美景。寺西有一座龍女岩,傳說為東海龍王 的公主化身,近鄰還有九鯉仙醉卧岩,一條長約丈許、寬約尺余的石條橫架其間,此即「天橋」勝景。寺東可俯視東張水庫,山水輝映,景物壯觀。
於山:位於福州市區東南五一廣場北側,戰國時期有於越族居住在此,故得名。於山有九仙觀等24景,現存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餘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代碑刻。
福州西湖:位於福州市西北部湖濱路,處卧龍山下,因在福州之西,故名西湖,1914年辟為西湖公園。西湖公園系三個小島組成,分別由柳堤橋、飛虹橋、步雲橋、北閘橋連接而成。園內長堤卧波,垂柳夾道。悅虹橋東,有建於唐代的開化寺。福建特產
福州特產:橄欖、福桔、龍眼、閩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泉州特產: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老范志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漳州特產: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等「六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干貨、片仔癀、八寶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漳州布袋戲等。
廈門特產: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綉、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葯酒、海產干貨等。
南平特產:盛產筍干、香菇、 武夷岩茶、建甌板鴨、建蓮、北苑貢茶、閩北柑橘、根雕、竹木工藝品、政和功夫茶、建盞、錐栗、靈芝、南孚電池等。
莆田特產:荔枝、龍眼, 金沙薏米,仙游皮蛋,扁食,熗肉,莆田魯面,興化米粉,漆木碗,仙游木雕等。
龍岩特產:八大幹系列. 、河田雞、山麻鴨等。
三明特產:紅菇、沙縣小吃、沙縣夏茂冬酒、沙縣鄭湖板鴨、永安小吃,明溪肉脯干,尤溪管前金桔,寧化老鼠干、將樂擂茶、建寧蓮子、大田骨頭小吃系列等。
寧德特產:芙蓉李,古田食用菌、竹編,茶 葉,紅 曲,剪 刀等。
福建名人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Ⅶ 龍岩的植物

紅豆杉(Taxaceae)又名紫杉,赤柏松,別名美麗紅豆杉,為紅豆杉屬常綠針葉,結櫻桃大的奇特紅豆果,是第四世紀冰川後遺留下來的世界珍稀瀕危植物,全世界自然分布極少,並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其木材細密,色紅鮮艷,堅韌耐用,為珍貴的用材樹種。特別由於含有抗癌特效葯物紫杉醇而非常珍貴,這種神奇的葯物是繼阿黴素和順鉑之後,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癌葯物,是迄今國際市場最暢銷,最熱門的新型抗癌葯物,也是晚期癌症患者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預計全世界每年需要紫杉醇原料葯至少4800公斤,紫杉醇市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紅豆杉的貧乏(全世界野生紅豆杉僅有1千萬株左右),每提取1公斤紫杉醇約需要1萬多公斤紅豆杉枝葉。 《中國中醫葯報》2002年7月11日報道:"即使將全世界的紅豆杉全部砍伐,用於提取紫杉醇,也只能挽救12.5萬個生命。正因為如此,紫杉醇身價超黃金,每千克竟達37萬美元。所以大力種植並深度開發紅豆杉,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山區經濟的長遠之策,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應該抓住機遇,順勢發展,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聯合國總部和國家林業局門前的紅豆杉靚影 為了追趕紅豆杉研究開發的世界潮流,我國科技人員迅速開展了人工栽培實驗及紫杉醇研究開發,如北京生產的「紫杉醇抗癌注射液」;四川生產的「紫烷素注射液」;重慶生產的「紅豆杉膠囊」;黑龍江生產的「達克素」抗癌葯品;大連生產的「復方紅豆杉膠囊」;廣西生產的「紫杉醇」;美國施貴寶公司生產的「紫杉醇靜脈注射液」等國內外幾十家有關紫杉醇中間體或抗癌葯品,均需要大量的紅豆杉原料,因而人工種植紅豆杉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最迅速,最經濟的唯一途徑。 紅豆杉南北各地均適宜種植,具有喜蔭,耐旱抗寒的特點,要求土壤PH值在5.5~7.0,可與其他樹種或果園套種,管理簡便, 每畝可定植種苗2000株,三年後年產枝葉1噸以上,房前屋後,荒坡空地,道路兩旁也適宜種植,一次種植,長年受益,效益顯著。紅豆杉樹形美麗,果實成熟期紅綠相映的顏色搭配令人陶醉,可廣泛應用於水土保 持林、園藝觀賞林。是新世紀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的優良樹種。 在園林綠化,室內盆景方面也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如利用珍稀紅豆杉樹製作的高檔盆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賣到2千多元/盆,成為城市綠化和家居美化新貴,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珍貴的"搖錢樹"。 萬安還是蠻多的~有機會可以去看看,都好大哦~

Ⅷ 萬州的地形

萬州城位於長江南北兩岸、薴溪河東西兩岸,境內溪流眾多。萬州依山傍水,城依山而建,城內建築物從江面算起,垂直高差有100-200米之間,因此萬州是一座山城。由於三峽工程,長江水位提高,萬州也有了江城的韻味。由於萬州城獨特的地形地貌,萬州的地名也有了許多獨特的命名,這是許多平原城市所少見的。 萬州地名的地形地貌特徵,主要有下面幾點: 一、——「橋」 由於萬州地處長江南北兩岸,薴溪河兩岸,境內溪流眾多,因此萬州的橋多。萬州的地名以橋命名的較多,主要有(包括已淹沒的,下同): 萬州長江一橋、萬州長江二橋、萬宜鐵路大橋、萬安大橋、萬州大橋、石寶大橋、流水大橋、天仙橋、兩層橋、駟馬橋、新橋(紅星橋)、瀼渡橋、搭馬橋、夜戰橋、回龍橋 ......等. 二、——「溪」、「溝」 由於萬州境內溪流眾多,因此萬州的地名不少是以「溪」、「溝」命名的,主要有: 大橋溪、菖蒲溪、太平溪、紙坊溪,...... 鴿子溝、鴨子溝、較場溝、橋溝、紅溪溝、駟馬橋溝,水井溝、何家溝、龍井溝,...... 三、——「坡」 由於萬州是一個山城,爬坡上坎多,因此萬州以「坡」命名的地名不少,如: 西門坡、王家坡、上蔡家坡、下蔡家坡、王家坡正街、陸家坡、譚家坡、復興路坡,...... 四、——「巷」 由於萬州是一個山城,萬州城區(主要是老城區)的街道,主要是橫向排列的,座落在不同的台階上,縱向的街道較少(如電報路、西山路、楊家街口等),因此連接縱橫向街道的主要是一些小巷,因此萬州以巷命名的地名特別多,主要有: 當鋪巷、鹽店巷、大巷口、小巷子、葯王巷、新橋巷、順記巷、西山路一巷、左堂巷,...... 萬州當年「巷」多的歷史已經結束了,得益三峽工程,萬州近年城區發展很快,現在的新城區,如周家壩、百安壩、觀音岩、雙河口、枇杷坪等,都是寬廣的大街、大道,不會再有小巷了,這是歷史的進步。 五、——「坪」、「壩」 萬州雖然是個山城,但多少有點平地,因此萬州的地名也有以「坪」、「壩」命名的,如: 枇杷坪、陶家坪、吊岩坪、梨樹坪,...... 周家壩、百安壩、較場壩、得勝壩、陳家壩、射場壩、沙嘴河壩,......

Ⅸ QQ三國找老婆

網路知道 > 人文學科 > 中國文學 相關問題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李大釗的資料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9-2-15 16:21
我需要啊!!!!!!!!!!!!!!!!!急!!!!!!!!!!!!!!!!!!!!
提問者: 披衣大俠 - 助理 二級 最佳答案
李大釗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七歲起在鄉塾讀書,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學,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青年時代,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激發了愛國熱忱,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後,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閥官僚的統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憤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件後,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向國內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這時,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一九一六年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他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沖決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積極抨擊以孔子為偶像的舊禮教、舊道德,向當時抬出孔子來維護自己統治的反動勢力展開猛烈的斗爭。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大釗同志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他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來,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發表了許多熱情地宣傳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與資產階級改良派胡適展開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在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反響。他在一九一八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後兼任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部。這年年底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並於次年主編《晨報副刊》。同時,他還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刊《國民》和《新潮》。隨著大釗同志等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釗同志在北京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些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大釗同志為建立中國共產黨努力奮斗,是我黨主要創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都當選為中央委員。一九二四年底,任黨的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在他領導下,北方黨組織派出許多同志在冀、魯、豫、晉、陝、內蒙和東北的廣大地區開展了黨、團工作,先後發動了開灤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等著名斗爭。一九二二年,他受黨的委託在上海與孫中山先生談判國共合作,並在一九二四年在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領導工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一九二五年在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和逝世時,在五卅運動中,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在北洋軍閥統治的北方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他積極地進行廣泛的統一戰線工作,領導改組後的國民黨在北京的組織。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他努力為南方的革命運動培養、輸送了大批幹部。他堅決支持當時主要在南方一些農村蓬勃興起、同時也開始波及北方的農民運動,並著文論述開展農民運動和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軍隊中擴大革命運動的影響,對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釗同志作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學者和革命家,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尊崇,名重當世,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舉行反對日本等國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會,並到皖系軍閥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願,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殺。大釗同志在慘案發生後,繼續領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北方組織堅持斗爭。不久,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進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嚴重。次年四月六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逮捕了大釗同志等八十餘人。大釗同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兇殘卑怯的敵人不顧廣大輿論的反對,將大釗同志和譚祖堯、鄧文輝、謝伯俞、莫同榮、姚彥、張伯華、李銀連、楊景山、范鴻劼、謝承常、路友於、英華、張挹蘭、閻振三、李昆、吳平地、陶永立、鄭培明、方伯務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數是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人)一齊絞殺。大釗同志臨刑時毫無懼色,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三十八周歲。
李大釗同志的靈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門外的一個廟宇內。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屬和許多社會知名人士,發起為大釗同志舉行葬禮,將靈柩安葬於香山萬安公墓。大批學生、工人、市民群眾冒著白色恐怖參加葬禮,形成一次壯烈的示威運動,許多參加者為此而被捕,甚至被殺害。
在全國解放前,李大釗同志的一部分著作雖曾由他的親屬編集,由魯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動統治下一直沒有能發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編輯的《李大釗選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經過增訂的《李大釗詩文選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萬字的《李大釗文集》。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大釗同志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大的勝利。作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釗同志的業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發揚他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中共中央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靈柩移葬於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同志永垂不朽
回答者: lwx1234999 - 兵卒 一級 2-14 12:37
我來評論>>
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36 個人評價

66% (24)
33% (12)
相關內容
• 李大釗的資料
• 李大釗的資料.急!!!!!!!!!!!!!!!!!!!!!!!!!!!!!!1111
• 誰知道李大釗的資料
• 求李大釗的資料
• 關於李大釗的資料,滿意另有重賞!!!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李大釗 資料
其他回答 共 7 條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http://ke..com/view/1800.htm
回答者: 萬事通119 - 總監 九級 2-9 20:56
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內的李大釗烈士陵園,是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釗同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800.htm
回答者: 小殷98765 - 試用期 一級 2-9 20:59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回答者: 銀淚滴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9 21:35
李大釗
(1889~1927)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樂亭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

1916年回國,任《晨鍾報》主編。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並參與編輯《新青年》,先後任北大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歷史等系教授。俄國十月革命後,1918~1919年,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著名論文,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

1919年8月寫《再論問題和主義》,批判了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思潮。1920年春,和陳獨秀開始醞釀組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中共北京區委和北方區委的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幫助孫中山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首席代表,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25~1926年,積極參加和領導了「首都革命」、「三·一八」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下令通緝。遂於1926年3月避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繼續堅持斗爭。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等60餘人被捕。28日慷慨就義。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釗文集》等。
回答者: xhxb12345 - 試用期 一級 2-11 19:54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回答者: 妖魅紫夢天姬 - 魔法師 四級 2-12 21:00
李大釗生平簡介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科,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1914年組織神州學會,進行反袁活動。次年為反對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留日學生總會名義發出《警告全國父老》通電,號召國人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國,在北京創辦《晨鍾報》,任總編輯。旋辭職,任《甲寅日刊》編輯,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號召全國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對運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26年3月領導北京群眾反對日英美等國要求拆除大沽口國防設備的「最後通牒」,18日因組織請願示威遊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緝。北伐戰爭期間協助馮玉祥制訂軍事行動方針。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著作編為《李大釗文集》
還有:
李大釗(1889-1927)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求學。1913年底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期間,曾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賣國的斗爭。1916年5月回國後任北京《晨鍾報》主編。1917年1月又任《甲寅》日刊編輯。在此期間,在《甲寅》、《新青年》等刊物上發表了不少宣傳民主主義思想和社會進步的文章。1917年底,入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並參與編輯《新青年》,先後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歷史等系教授。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率先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著名論文,和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並和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作堅決斗爭。1920年春,和陳獨秀開始醞釀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在北京創建共產黨小組,11月小組改稱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任書記。中共一大後,成立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任書記,負責領導北京和北方地區黨的工作。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特別會議,為候補中央委員,贊成國共合作。1923年6月,赴廣州參加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駐北京委員。會後,組建中共北京區執行委員會兼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1924年3月兼任委員長(1925年1月中共四大後委員長改稱書記)。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負責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北京執行部的工作。同年6月,作為中共代表團首席代表,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同年11月離蘇回國。1925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中央委員。同年10月,取消中共北京區執行委員會兼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的建制,分別組建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簡稱北方區委)和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任北方區委書記。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方區委,積極組織和領導北方的革命運動,多方與馮玉祥國民軍合作,開展推翻北京軍閥政府的斗爭,組織北方人民支援北伐戰爭。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緝,遂避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兵營,繼續堅持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等60餘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

Ⅹ 關於園林的對聯

對聯1.
地闊峨復眉晚
天高峴首制春 (四川峨眉山金頂對聯) 描寫了峨眉山的景緻

對聯2:
香飄曉月冷
紅帶夕陽斜 (雲南劍川茶花寺) 寫了月亮和夕陽分別出現時,茶花寺的景緻

對聯3:
水寬山遠雲霞迥
天淡雲閑古今同 (陝西華山西峰寺) 寫了水、山、雲、天 的景緻,一樣的風輕雲淡

對聯4:
潮來直涌千里雪
日落斜橫百丈紅 (福建泉州萬安橋) 寫了潮來時像大雪般涌來,日落時水面被陽光照成紅色

5:台榭漫方塘,柳浪蓮房,曲曲層層皆入畫
煙霞籠別墅,鶯歌蛙鼓,晴晴雨雨總宜人

希望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一朵朵的近義詞是 發布:2025-05-23 04:12:06 瀏覽:858
綠植供佛 發布:2025-05-23 04:10:41 瀏覽:572
大寒蘭花開 發布:2025-05-23 03:58:53 瀏覽:383
石斛綠植好評評語 發布:2025-05-23 03:51:38 瀏覽:869
花語暮年 發布:2025-05-23 03:48:51 瀏覽:342
玫瑰荷葉茶的功效 發布:2025-05-23 03:47:23 瀏覽:522
沈北花卉市場 發布:2025-05-23 03:46:40 瀏覽:968
盆栽石榴樹圖片 發布:2025-05-23 03:43:30 瀏覽:824
中國盆栽世界 發布:2025-05-23 03:43:29 瀏覽:455
小孩兒送媽媽七夕節送什麼禮物 發布:2025-05-23 03:18:04 瀏覽: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