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神梅妃

梅花神梅妃

發布時間: 2021-02-20 12:02:04

㈠ 梅妃的主要內容

我撫摩著手中的三尺白綾,柔軟、光滑。彷彿是我十七歲時的皮膚。
背靠著平生愛極的梅樹,還沒有到冬天,稀疏的枝葉,但還堅挺著它的枝幹,不卑不亢。
宮中到處都是慌慌張張奔跑太監宮女,大難終於還是來了。這一切,我仍舊是無能為力。
拋起白綾,似乎是我當日的水袖,凌空一飛,驚鴻舞驚艷於世。
老梅,日後,只有你與我相伴了。
在生命逐漸從身體中抽離,兩行淚滑下,隆基,別了。
一、吾家有女初長成
鏡中的我,已經不見往日的容顏。沒有無憂,沒有清麗。有的只是我見猶厭的哀怨。這里是上陽東宮,無數被皇上厭倦的嬪妃宮女所住的地方。與冷宮無異。沒有恩寵,只有思念;沒有君恩,只有哀怨。我在這里究竟多少年了?看著菱花鏡中自己的面龐一日日沒有了神采,梳著白玉梳下有幾縷開始變白的青絲。十年了,我已經住在這上陽東宮中十年了。十年中,我幾乎再未見到他,再未聽他說過一句溫情話兒。想起了小時候,想起了我的家……
宮中的二十年,早已磨滅了我對家的印象。我只記得後院的梅樹,記得鄉間田野的歌聲,記得小河山溪邊我的腳步……
我出生在福建莆田珍珠村,父親江仲遜飽讀詩書又極賦情趣,且精通醫道,懸壺濟世,是當地一位頗有名望的儒醫。母親溫文爾雅與父親琴瑟相和、恩愛多年。
唐玄宗先天元年,在父親的盼望中,我出生了。家中只有我一個孩子,父親不因為我是個女孩、斷了江家香火而不悅,反而倍加珍愛,視為掌上明珠。
因母親生我時夢見滿江綠萍,父親因著古樂府中「涉江采芙蓉」,給我起名江采蘋。
三歲能誦,五歲能詩,父母愛如珍寶,鄉鄰多有誇贊。我不負父親所望,九歲就能背誦大本的詩文;及笄之年,已能寫一手清麗俊逸的好文章,曾作「蕭蘭」、「梨園」、「梅亭」、「叢桂」、「鳳笛」、「破杯」、「剪刀」、「綺窗」八篇賦文,為人們傳誦。除詩文外,棋、琴、書、畫亦是無所不通。對著無數的詩書文章,我對父親說,「吾雖女子,當以此為志。」
故鄉的民風淳樸,年幼的我高興地徘徊於故鄉的田野間小河邊。這里,有我無憂的年紀,有我隨風起舞的身影,有我白玉笛婉轉的聲音。
尚在年幼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見到梅花。愛極,於是父親不惜重金追尋各種梅樹種滿了我的房前屋後。每當深冬臨春的時節,滿院的梅花競相開放,暗香腐,冷艷襲人,彷彿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我時常倘佯在梅花叢中,時而出神凝視,時而聞目聞香,日日夜夜陶醉在梅花的天地中,不知寒冷,不知疲倦。
父親望著梅樹下的我,告訴我花品即人品。我應當牢牢記住梅的氣節,高雅嫻靜,梅的性格,堅貞不屈,剛中有柔,美中有善。
母親說我秀麗雅緻的容貌、苗條頎長的身段,彷彿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樹。
我笑,在梅樹下跳著我的驚鴻舞,一圈又一圈的旋轉,任花瓣撒在我的身上,任笑聲回盪在這邊梅林。
二、一朝選在君王側
二十年了,已經在宮中二十年了。不禁感嘆,我早已不是十七歲的小姑娘。十七歲的我早已是待嫁的年齡,上門提親的人踏破門檻。父親一向視我珍貴,讓我自己挑選。可是我卻沒有挑中一個,直對父親說,若是沒有我喜歡的我就終身不嫁。
那一年,我十七歲,正直開元盛世。
那一年,我遇見一個道士,他見到我就說,「小姐骨骼清奇,怕將來命運非凡。只是……」還不待他說完話,我就打斷。「我書香寒門,哪兒來得命運非凡,牛鼻子老道不要胡諏了。」
只是他這句命運非凡一傳十、十傳百,最終人盡皆之。
某一日,我歸家,卻見家裡有很多生人。第一次,我見到了高力士,那個最得皇帝心的人。高力士在民間為玄宗遍選美女,只因為聽見傳言於是親赴莆田。
父親捨不得得跟我說,「早知如此,我寧願你和其他平凡的女孩兒一樣。」
母親只是摟著我哭泣。
我麻木,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我不知該如何是好。一入宮門深似海,哪還有我的自由呢?
人生的際遇還真是離奇,只因為一個江湖老道一句話,我的命運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
「父親,幼時孩兒面對江山文字曾說,『吾雖女子,當以此為志』,而如今就讓我陪伴君王身邊吧,至少可以規勸
王勤政愛民,讓老百姓永遠都過著天下太平的日子。」對面幾乎老淚縱橫的父親,我只有如此安慰他。
二十年前安慰父親的話仍然歷歷在耳,可是……
可是我的話,他早已不聽了。如今他聽的是楊玉環的話,如今他只感嘆春宵苦短日高起,他從此君王不早朝。
已經不是昔日的開元名主,不是昔日那個愛我敬我的君王了。
昔日那個愛我的君王在何處?
還記得剛剛隨高力士入宮的情景。那時,他以重禮相聘,攜我回來長安。
到長安時,正值梅花盛開,他早已探知我性喜梅花,特意在梅林深處安排下酒宴,請皇上來臨視。
我不知道他的安排,只是在他安排的梅林里徘徊。那天,我穿著白衣白裙,涼風微拂,清香襲面。梅花的清香中,我不由得醉了,竟沒有發現旁邊的來人。
待發覺有人走近,轉頭看去卻見一個壯年男子,威嚴的目光和高貴的氣質。忘記了行禮,只是含羞低眉,立在一株盛開的白梅下。他緩緩用手勾起我的下巴,說道,「美人如梅,梅如美人。」那一刻,我深知,我沉陷在他的話語中,沉陷在眼前這個最高貴的男人的溫柔中。同時,我也沉陷在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愛情中。
那日,梅林中,他開懷暢飲,我陪在他身側,他溫柔得看著我。
高力士呈來白玉笛,我朱唇輕啟,吹出一段梅花落。一時忘情,就任著自己吹著,聽到自己吹出的笛聲清越地徘徊在著梅林中,還時不時有樹上飄落的幾片花瓣灑落在我的衣裙上。瓊樓玉宇兮,焉不知天上?人間?是耶?非耶?
隨後,他又命我獻舞,我揮動衣帶,慢慢飛舞,驚鴻舞由此進入宮廷。他對我愛如至寶,大加寵幸,封為梅妃,命人在我所住宮中種滿各式梅樹,並親筆題寫院中樓台為「梅閣」、花間小亭為「梅亭」。
後宮佳麗雖多,但他不復他顧。
三、三千寵愛在一身
漢代有長門宮,今日有上陽東宮。而如今,我也如棄婦一般住在著上陽東宮。每天太陽還在不斷地升起落下,每天都有白頭宮女細話她們曾經的容顏。
別院中起笠歌因風送聽,遞一陣笑語聲到耳分明。我只索坐幽亭梅花伴影,看林煙和初月又作黃昏。慘凄凄聞墜葉空廊自警,他那廂還只管弄笛吹簽。對良宵禁不住傷心淚迸,算多情只有那長夜霜衾。初不信水東流君王他薄倖,到今朝才知道別處恩新。怨長門淌不盡宮壺漏永,回宮去仍對著照影寒燈。
中宮里傳來管弦絲竹的聲音,盈盈笑語,夜夜笙歡。他的身邊一定是她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吧。為了她,他舍棄朝政;為了她,他命人從嶺南運荔枝只為妃子一笑;為了她,他將我貶入這上陽東宮不復見。
不由得苦笑,我原來只不過如此。當日的三千寵愛在一身,也只不過是今日的貶黜。
我初入宮,就得到了他的寵愛。隨王伴駕,日夜不離。
記得那是一個冬日,他向文武百官顯耀我的美貌與才華,在花萼樓設宴慶賀。一個伶俐的宮女向諸官報稟下面由梅妃表演《驚鴻舞》時,宴會上頓時雅雀無聲,人們屏住氣,等待著一睹傳說中我的風采。我穿著長袖舞衣,披著長巾,拖著長裙,輕輕盈盈地走出。隨著拍板、簫、方鑼等樂器的奏樂聲四起,我開始像天上的飛鴻一樣翩翩起舞。聽見下面傳來一陣陣輕聲的喝彩、贊嘆。樂聲象急速跳動的珍珠,節奏越來越快。我開始旋轉,越來越快。剎那間,人們彷彿只能看見一片彩雲浮動。鶴唳似的一長樂聲,全曲終了,我也定格在那個翩若驚鴻的舞姿上。他沖著我笑,滿意於他的妃子有讓他的臣子瞠舌的才藝。
底下諸臣驚艷之於,上奏,「聞梅妃才高,入宮前所作八賦,翰林諸臣無不贊嘆稱絕,既然娘娘酷愛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詩?」
他沖我微笑,於是我道,「臣妾鄉野陋質,怎能有大雅之作,謹以詠梅花小詩一首,為各位佐酒。」於是信口吟道:
一枝疏影素,獨抗嚴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飄十里長。
諸人聽罷贊道,「果然詩如其人,是仙中女子也。」
他寵我,愛我,日日關心著我。在深海的宮廷中,讓我有了家的感覺。
他是我的丈夫,是天下百姓的君主。他是溫柔體貼的,又是高高在上的。
十年間,我的言行舉止,受到文武百官的稱贊。因為我一直謹記年少時的願望和對父親的允諾。規勸君王勤政愛民。
還記得有一日,我們在梅閣。因為我自小精於棋道,於是兩人對弈,他屢屢敗北。因而心中不悅。我起身對他笑道:「此為雕蟲小技,誤勝陛下,請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繫四海,力在治國,賤妾哪裡能與陛下爭勝負呢!」他心中釋然,又開始笑著再下一盤。
他專寵我十年之久,這期間,我每常規勸他以德治國,他也勤於政務,整個國家繼續保持著開元盛世的強盛。只是,我沒有想到,他是君王,十年間,只對著一幅面龐,會厭得吧。人家都說「以色示人,安能長久?」都說「色衰而愛弛。」可是我才只有二十七歲。在我的面龐上還看不到歲月的痕跡。紅顏未老恩先斷,我,面對的是這樣的境況吧。
四、還君明珠淚雙垂
開元二十八年,在驪山行宮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兒媳、壽王妃楊玉環,一下子被她的美艷和嬌媚所迷惑,從此再也不能放下,至天寶四年八月,終於冊立楊玉環為貴妃。
回首看看昨天還擁我在懷的皇上,他臉上是那樣的一種驚艷傾慕,是從未如此對我過的表情。他對她迎上去,那樣不可置信地迎上去。我苦笑,退出那長長的宮殿。我退出的,還有那個我曇花一樣的愛情和我深愛的男子。
回到我的宮中,作《樓東賦》一首隻想挽回我的愛情。
玉鑒塵生,鳳奩杳殄。
懶蟬鬢鬢之巧梳,閑縷衣之輕練。
苦寂寞於蕙宮,但疑思於蘭殿。
信摽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
況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
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
碧雲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
長闥深扃,嗟青鸞之絕信;
溫泉不到,憶拾翠之舊游。
憶昔太液清波,水光盪浮,笙歌賞燕,陪從宸旒。
奏舞鸞之妙曲,乘益鳥仙舟。
君情繾綣,深敘綢繆。
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無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氣沖沖,奪我之愛幸,斥我於幽宮。
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朧。
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
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
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鍾,
空長嘆而掩袂,躊躇步於樓東。
送賦的宮人說,皇上只是看賦長嘆,沒有回話。依舊選擇了去與楊貴妃狎游。他為何會選楊玉環?君王之愛,難道就是那般不可信嗎?那個叫玉環的女子就那樣快的占據了他的心,將我排擠得絲毫不剩嗎?他們約定三生,他們在天比翼,在地連理。我呢?選擇了被君王遺忘,被歷史遺忘,被愛情遺忘嗎?
曾經那個為我在院中命人種滿梅樹的人在哪裡?曾經那個在床畔與我結發的人在哪裡?曾經那個溫柔的目光又在哪裡?他的心,此時,已經全部充滿的是楊玉環吧。
曾經的他喜歡我,喜歡我的瘦,喜歡我的靜,喜歡我的雅,喜歡我的與世無爭。而如今,他喜歡楊玉環,喜歡她的胖,喜歡她的動,喜歡她的媚,喜歡她的風風火火。我,被徹底遺忘在角落。已過花甲之年的皇上,十幾年面對孤芳自賞、淡雅潤靜的我,不免有些意興闌珊;而突然出現的楊貴妃,不但豐滿性感的體態充滿了逼人的誘感,還有她那熱烈的情感、媚人的眉目、活潑的性格,就象一團熾熱的烈火熏灼著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皇上,深深地吸引著原本充滿活力的他。
一旦明白,我也知道我的愛情,終究被男人的薄倖踐踏。 驕傲如我,不能忍受這樣的遭遇,於是深鎖心門,不為宮廷里的人事所動。我已經被他冷落,我不能由著我的尊嚴也被人侮辱,他的轉變,讓我失去了我所有的愛情的信任和憧憬。
宮廷中的斗爭仍然在繼續,但是,心早已在失去愛情後,變得沒有一絲波瀾。
被貶入上陽東宮,被削宮女,被冷眼,我一笑而過。這些早已傷不到我了,因為我真正在意的東西早已碎了。哀莫大於心死。
在上陽宮中,我終於開始細讀長門怨。當年金屋在,已成空悠悠。君王,不都是只見新人笑,哪聞舊人愁?娥眉也曾有人妒,只是阿嬌的深情只被別人說成了妒婦。
流芳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宴,嬪妃紛紛,我卻沒有去。不因嫉妒,只是不願想起花萼樓前昔日的驚鴻。我的心給了那個薄倖的男子,卻被他輕擲。妾已將身嫁與,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他看到了我的缺席。或許是年邁的感傷,或許是一時的心起,又或許是曾經的憐愛還在心中留下了浮光掠影、驚鴻一瞥。
不知道他在花萼樓上霓裳羽衣之中,是否有些微的走神?是否想起若干年前的驚鴻。
宴罷回宮,當然還是與楊妃共度,但卻密封了一斛珍珠,託了宮女,給我。
我的皇上啊,你曾經是我十年的知己。怎麼會?怎麼會如此不了解我?一斛珍珠又如何安慰我此時已經被你傷害得殘破的心呢?楊家的兄弟姐妹皆列士,我不妒忌,也不求。雖然我年邁清高的父母還在家鄉只是日夜期盼女兒可以幸福。華服美宴珠寶我也不求,雖然在上陽東宮中,已經多年沒有裁製新的衣裳。十年的相處相知,難道你還不了解我?這珍珠如何安慰我的孤寂呢?我要的不是珍珠,不是榮華富貴,不是權勢利益,我要的只是一個愛我如一的男人。
微笑地提筆,素紅的小箋上寫著簪花小楷,我自幼臨衛夫人的自,這自也有了那麼一種超然清高的孤傲:
柳葉雙眉久不掃,殘妝和淚污紅綃。
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將這一紙素箋和珍珠還給了宮女,讓她捎還給你。不是我藐視你帝王的權威,不是我抗旨。只是你連賜予臣妾的珍珠都要秘密送來,如何叫我接受,如何叫我不心痛。那個女人,你竟怕她到那種地步嗎?還是,你在乎她的吃醋?
這一番拒絕就是別離。永久的,你夜夜笙歌,君王從此不早朝,國家大事拋諸腦後,又如何再度憶起與我一起的時光,我又如何面對我的誓言?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爭忍不相尋?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紅顏未老,君恩早斷,在那麼多的憂傷日夜中我輾轉反側,那一斛珍珠怎麼能夠相比?你擁著嬌香暖玉,何曾想過上陽東宮中的冷寒?你面對著歡歌燕舞,我站在生白露的玉階上,品嘗著天階夜色涼如水,空垂珠淚,盈盈。只期望,今宵,別夢寒。
五、一別音容兩渺茫
我有什麼可願的呢?我認識那個男人二十年,他給了我十載專寵,十載冷落。
如今世人都只記得繁盛的霓裳羽衣舞,早已忘卻花萼閣的驚鴻舞;
世人都以豐腴肥胖為美,早已忘卻曾經凌空飛舞的江采蘋;
世人皆愛牡丹的雍容華貴,早已別棄那高雅嫻靜的梅花。
我坐在上陽東宮中,苦笑。為什麼,他如此傷我,我依舊如此心系。
他為了她荒廢朝政,大難將至。他也沒有醒悟。
安史之亂,他帶著楊貴妃逃往西南。宮人四散。伺候我的侍女們趕來告訴我,並且讓我逃走。
我拿出自己所有的金銀首飾分與她們,讓她們自己逃命去吧。兵臨城下,他一個帝王居然逃走,他可以逃,我不可以。
宮中亂做一團,人們四處逃散。我一個人靠著老梅樹坐著。
父親,我沒有兌現我的諾言。天下荒廢在他的手中,我沒能規勸。他為了另一個女人日日不朝,我無法規勸;他養虎為患,我沒能規勸。好好的一個開元盛世毀在了他的手中,他的罪,太深。
如今長安陷落,城中一片兵荒馬亂,他愧對大唐百姓。
如今我孤獨無依,雖然怨,雖然恨,卻依然愛。
可以贖罪的話,就先讓我來贖罪吧。如此也可以免遭亡國之辱。
我撫摩著手中的三尺白綾,柔軟、光滑。彷彿是我十七歲時的皮膚。
背靠著平生愛極的梅樹,還沒有到冬天,稀疏的枝葉,但還堅挺著它的枝幹,不卑不亢。
宮中到處都是慌慌張張奔跑太監宮女,大難終於還是來了。這一切,我仍舊是無能為力。
拋起白綾,似乎是我當日的水袖,凌空一飛,驚鴻舞驚艷於世。
老梅,日後,只有你與我相伴了。
在生命逐漸從身體中抽離,兩行淚滑下,隆基,別了。
縱被無情棄,今生,亦不悔。
十年歡笑,十年眼淚,與你二十載情分,今日,我全還清了。
凄涼此一生,羈泊生至死。
衰草仍風雨,琴笛自悲聲。
本是好良緣,卻為虎來滕。
託身於深湖,銷愁唯水清!
尾聲
後來,楊貴妃被逼死在馬嵬坡,軍隊重振,平息了戰亂,收復了京城。這里,唐肅宗早已在靈武即位,玄宗被尊為太上皇,從蜀中返回長安後,閑居在興慶宮中。英武一世的唐玄宗,已真正進入了暮年,再也無需操心政事,基本上靠回憶打發時光,在往事的追憶中,他最多的就是思念楊貴妃和梅妃。 楊貴妃已無緣再見,而梅妃下落不明。高力士從一個擅長繪畫的舊臣手中求得一幅梅妃畫像,神情酷似,獻給玄宗聊慰思念之情。玄宗見畫後,沉默良久,一陣長嘆後,提筆在畫上題下一首七絕:
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懶御得天真;
霜緔雖似當年態,爭奈秋波不顧人。
題完後擲筆淚下,回想當年那些繁華似錦的日子,愛妃相伴,情意綿綿;而今卻形單影只地蝸居在興慶宮中,受盡了孤獨寂寞的煎熬。失去的太多,處處都使他觸目傷情。飽含失意的他,這時才體會出梅妃冷落在上陽東宮的十餘年,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啊!
吳宮南苑皆青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舊日的霓裳驚鴻耳邊猶響,對殘霞更添萬種凄涼。可嘆堂堂天子九州共仰,兵戈起驀地里拆散鴛鴦。梅亭宴纏綿意令人怎忘,更思念采萍女性格溫良。若早知宛轉娥眉馬嵬命喪,悔不該將梅妃拋棄一旁。到今朝遍京城蹤跡難訪,只落得觀舊景遺恨茫茫。
一代明妃,一段愛情,最終被楊貴妃的七月七日長生殿比下。
每當梅花開遍的日子,還有誰曾記得有位梅妃跳著驚鴻舞婉轉悠長。

㈡ 梅妃是怎麼死的

安祿山叛亂,長安城陷,梅妃死於亂兵之手。唐玄宗自蜀歸長安後,求得梅妃畫像,並親題七絕一首。後來在溫泉池畔梅樹下發現梅妃屍體,脅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禮改葬。

㈢ 敗在楊貴妃手下的梅妃,為什麼被唐玄宗稱為「梅精」

眾所周知,楊玉環是最受唐玄宗喜愛的妃子,兩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猶如楊貴妃此人貌如牡丹花,富貴嬌艷。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楊貴妃之前,李隆基還曾寵愛過一名梅妃,她就像一枝冷艷俊俏的梅花,盛開在後宮里。

但是,李隆基心裡覺得有負於梅妃,於是乎有一次他將異邦所獻珍珠密封一件,命人給梅妃送去。當梅妃見到珍珠,淚如雨下,寫了一首《謝賜珍珠》詩:「柳葉雙眉久不畫,殘妝淚濕紅綃中。長門自是未梳洗,又何必珍珠慰寂寥!」並且將珍珠退回。

㈣ 京劇梅妃介紹

梅妃襲
主要角色
江采蘋:旦
唐明皇:老生
楊玉環:旦
高力士:丑

情節
唐明皇李隆基選色征歌,高力士在江南訪來江仲遜的女兒采蘋,深受寵愛,封為貴妃;因她喜愛梅花,賜號梅妃,並特地建造了一座梅亭,但不久又得了楊玉環,厭舊喜新。梅妃獨居後宮,回憶當年盛況,引起了無限的幽怨,顧影徘徊,賦詩寄意;但李隆基惑於楊妃,終不再加理睬。安祿山反,李隆基倉皇入川,梅妃死在亂兵之中。郭子儀戡平安史之亂,李隆基重回到宮中,一天偶然到梅亭遊玩,忽然想起梅妃,感傷中睡去,依稀見到梅妃前來,訴說離情,醒來卻是一夢,惆悵唏噓,回宮而去。

注釋
這個劇本是程硯秋先生在1925年編演的。

根據《程硯秋演出劇本選集》整理

㈤ 史上曾被密賜梅妃的是哪位美人,

江采蘋是唐代著名的宮廷舞蹈家,她出生在醫葯之家,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歌善舞,吟詩作對,可謂才女。唐玄宗時,江采蘋被選入宮,由於其舞技出眾,尤善跳《驚鴻舞》,如飛鳥展翅,輕飄如仙,深得玄宗寵愛。由於江采蘋非常喜愛梅花,玄宗賜名為「梅妃」。 楊玉環入宮後,專寵後宮,梅妃也被冷落,冬日,唐玄宗在賞雪之際看到滿枝梅花,想起梅妃,就命人給她送去一斗珍珠,梅妃斷然拒絕,並作詩傾訴自己孤寂哀怨的情緒:「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看後,心中愧疚,便命人配曲演唱,後成為名滿一時的歌曲《一斛珠》。 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著楊玉環出逃,後楊玉環在馬嵬坡上吊,收復長安後,唐玄宗回到宮中,又想起梅妃,命人尋找,卻蹤跡俱無。一日,有人獻上一幅梅妃翩舞的畫像,尤現當年《驚鴻舞》之風采,玄宗思痛不已,作《題梅妃畫真》一首: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霜綃雖似當年態,爭奈嬌波不顧人」。據說梅妃在安祿山殺入長安後,死於亂刀之下;又有一說是她逃出宮中隱僻他鄉度過了後半生。 梅花,以其清雅脫俗、孤傲高潔,曾受到無數文人雅士的鍾愛和贊賞。吟梅頌梅的 詩詞也無以數計,但要說到真正的知梅嗜梅,並將梅品溶入自己靈魂的,莫過於唐玄宗寵愛一時的梅妃江采蘋了。 江采蘋是福建莆田珍珠村人,出生於唐玄宗先天元年,父親江仲遜是一位飽讀詩書又極賦情趣的秀才,且精通醫道,懸壺濟世,是當地一位頗有名望的儒醫。江家家境富足,只生有江采蘋一人,卻並不因為她是個女孩、斷了江家香火而不悅,反而倍加珍愛,視為掌上明珠。早在江采蘋初解人事時,不知是什麼契機而愛梅如狂,深解女兒性情的江仲遜不惜重金,追尋各種梅樹種滿了自家的房前屋後。深冬臨春的時節,滿院的梅花競相開放,玉蕊瓊花綴滿枝丫,暗香浮動,冷艷襲人,彷彿一個冰清玉潔、超脫凡塵的神仙世界。幼小的江采蘋徜徉在梅花叢中,時而出神凝視,時而聞目聞香,日日夜夜陶醉在梅花的天地中,不知寒冷,不知疲倦。在梅花的熏染下漸漸長大的江采蘋,品性中深深烙下了梅的氣節,氣度高雅嫻靜,性格堅貞不屈,剛中有柔,美中有善;配上她漸漸出落得秀麗雅緻的容貌、苗條頎長的身段,彷彿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樹。 生長在書香門第,她父親又極賞識她的穎慧,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江仲遜曾向友人誇口道:「吾雖女子,當以此為志:「唐朝時期人們思想較為開放,加之江仲遜是一位開明秀才,因此,對女兒寄予如此重望是不足為怪的。江采蘋確實不享父望,九歲就能背誦大本的詩文;及笄之年,已能寫一手清麗俊逸的好文章,曾有「蕭蘭」、「梨園」、「梅亭」、「叢桂」、「鳳笛」、「破杯」、「剪刀」、「綺窗」等八篇賦文,在當地廣為人們傳誦和稱道。除詩文外,江采蘋對棋、琴、書、畫無所不通,尤其擅吹奏極為清越動人的白玉笛、表演輕盈靈捷的驚鴻舞,是一位才貌雙全的絕世女子。 因此,遠近的年輕人都感嘆道:「不知誰家兒郎有此福氣,能夠娶得江采蘋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啊!」 最終這朵惹人愛慕的梅花落到誰家園中了呢?這有福氣的兒郎不是別人,正是風流豪邁一世的當朝皇帝唐玄宗。 身處遙遠南國的江采蘋為什麼會進入皇宮為妃呢?這得從高力士替唐玄宗選美說起。 當時正值玄宗開元盛世,才識蓋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治國有方,國家興盛,四海承平,內有賢相,外有名將,一派昌榮之景;志滿意得的唐玄宗漸漸開始追求享樂,優游宮苑,享受聲色犬馬之樂。於是擴建宮室、創設梨園、廣征美女、巡幸狩獵,無不窮奢極欲,極盡鋪張豪華之能事。歲月在安樂中飛快地流逝,朝廷名相姚崇、宋璟,及得力大臣張說、王琚等相繼謝世,接著韓休、張九齡等素為唐玄宗所敬畏的大臣也先後告老還鄉。一時朝中得力之臣銳減,唐玄宗似乎失去了可以自如揮灑的臂膀,不由地產生了蕭瑟垂暮之感,曾豪壯一時的他也不得不感嘆歲月的無奈。緊接著,深受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因產後血虛突然離開了人世,這一打擊對唐玄宗而言,絕不亞於失去眾賢臣;別看唐玄宗是一個位極至尊的雄傑人物,卻極重兒女之情,雖有後宮佳麗數千人,卻對蕭淑妃情有獨鍾,心靈最深層的愛系掛在蕭淑妃身上。蕭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勝悲痛,曾一度失去了對兒女之情的興致,焚燒了宮中的珠玉錦綉,放出宮女數千人,自己則沉湎於往日的追憶之中,日見衰萎。面對唐玄宗的景況,玄宗的心腹宦官,曾經屢參機要政事、迭建奇功、倍受重用的高力士,不免憂心忡忡,擔心玄宗從此一蹶不振;於是,力勸唐玄宗征選天下絕色多情美女,藉以改變目前枯寂的心境。 唐玄宗被高力士勸說得動了心思,但他認為,如果按慣例由各郡、州、縣推選美女。 選出的不過是些庸脂俗粉而已,於是改由高力士親自出馬,選人在精不在多,而且要在秘密中進行,不必驚擾地方官府,就這樣,高力士領了密旨,輕車簡從秘密出京,從漢江順流向東,經江漢、廣陵、錢塘而至閩地,各處明察暗訪,著力搜尋,卻終無滿意的人。到了閩地後,一日在茶樓品茶,實際上也是為了探聽一些社會上的風聞。突然聽到一群儒雅的年輕茶客提到江采蘋,眾口一致地稱贊她才貌無雙、知書達禮、性情溫婉、清秀脫俗;高力士心中不由暗喜,想到:「這正是皇上此刻最需要的女人啊!」

㈥ 歷史上有沒有梅妃這個人啊

梅妃姓江名采蘋,莆田(今福建莆田縣黃石鎮江東村)人、父江仲遜,世代為醫。江采蘋聰明過人,9歲時就能誦讀《詩經》中《周南》、《召南》等詩篇,並對父親雲:「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江仲遜便以《詩經·召南》里《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

唐玄宗開元中(713—741年),太監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廣東一帶,見到豐神楚楚、秀骨姍姍的江采蘋,就收她選入宮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寵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蘋,視宮中粉黛如塵土。江采蘋癖愛梅花,所居之處遍植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留連忘返,唐玄宗戲名曰梅妃。梅妃不僅以美貌受寵,更以表演《驚鴻舞》得到樂舞行家唐玄宗的專寵。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贊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據王克芬《梅妃與<驚鴻舞>》一文考證,《驚鴻舞》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我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
梅妃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纖麗秀雅的風格令玄宗由衷敬佩,為之傾倒。恬靜嫻雅、端莊明秀的江采蘋,從小就喜愛和她一樣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為「梅妃」,並在她居住的宮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梅樹,每當梅花盛開,便與梅妃流連花下,賞花賦詩,其樂融融。
今天的人們大多知道楊貴妃,而知道江采蘋的人恐怕不多。其實,楊貴妃和江采蘋是唐玄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對勢均力敵的情敵。

江采蘋,即梅妃,出生於福建莆田江東村,父親江仲遜是個詩書滿腹的秀才,同時也是個懸壺濟世的醫生。江采蘋是家中獨生女,她聰慧靈秀,能詩能文,9歲就能背誦許多詩歌名篇,15歲時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寫的八篇賦文,更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

多才多藝的江采蘋,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是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

適逢玄宗開元盛世,唐朝國家興盛,四海昇平,內有賢相,外有名將,一派昌榮之景。這時,深受玄宗寵愛的蕭淑妃不幸離開了人世。唐玄宗極重夫妻之情,雖有後宮佳麗數千人,卻對蕭淑妃情有獨鍾。蕭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勝悲痛,日見憔悴。唐玄宗在萬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託。

有個叫高力士的近侍宦官,看到唐玄宗悲傷的樣子,自然憂心忡忡,擔心玄宗從此一蹶不振。於是,他力勸玄宗征選天下絕色多情美女,來改變悲傷心境,重新振作起來,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高力士奉旨挑選秀女,親自出使閩粵,發現了剛剛及笄的江采蘋,他疑其為天人,如獲至寶。隨即把她帶進了宮中,侍候玄宗皇帝。

當時江采蘋雖是淡妝輕掃,仍難掩如花容顏,她溫柔文雅的言語,優美大方的舉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時就擄獲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對她疼愛有加,將當時眾多的後宮佳麗視為塵土,專寵江采蘋一人。

梅妃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纖麗秀雅的風格令玄宗由衷敬佩,為之傾倒。恬靜嫻雅、端莊明秀的江采蘋,從小就喜愛和她一樣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為「梅妃」,並在她居住的宮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梅樹,每當梅花盛開,便與梅妃流連花下,賞花賦詩,其樂融融。

然而,當豐滿、冶艷,渾身散發嬌情媚態的楊貴妃出現之後,玄宗開始目眩神迷。

楊貴妃與梅妃成了並立於玄宗後宮的兩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潔;楊玉環如一株牡丹,豐腴嬌艷。這倆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靜一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已過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經分出楊玉環和梅妃的高低。十幾年他面對孤芳自賞、清雅高潔的梅妃,現在已經審美疲勞了,不免有些意興大減。而突然出現的楊貴妃,不但豐滿的體態充滿了性感,楚楚動人,還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潑的性格,就像一團熾熱的烈火撩撥著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㈦ 誰都告訴我,關於梅妃

楊玉環絕世美人,在歷史上完全掩蓋了梅妃江采萍的風采才情。唐愛牡丹宋愛梅,江采萍是生錯了時代的絕世佳人,只能傍著一樹梅花揀斂風姿。女人最哀痛的不是生得不美,而是在最美時無人欣賞。據說在唐玄宗寵愛武惠妃死後,玄宗整日鬱郁不樂。太監高力士想排解一下玄宗的煩惱,於是到江南尋訪美女,結果在福建的莆田縣發現了一個蘭心蕙質的女孩,她就是江采萍。
江采萍被高力士選入宮中後,曾深受玄宗寵幸。她淡裝雅服,姿態明秀,風韻神采,無可描畫,她精通詩文。因癖愛梅花,所居之處遍植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留連忘返,唐玄宗昵稱她梅妃,又戲稱為「梅精」。唐玄宗曾寵愛她至極,後宮其他妃子都視而不見。江采萍性情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卻又出淤泥而不染,不去為紅顏之事爭風吃醋,並擅長於書文,常以東晉才女謝道韞自比。
只是楊玉環的到來使得清高孤傲的梅妃漸漸失寵。楊貴妃設法貶梅妃入冷宮上陽東宮。梅妃得寵時,各地爭相進獻梅花。有一次,她聽到外面有驛馬快跑的聲音,訊問侍兒可是送梅花來的?但如今,大家都是忙著給楊貴妃送荔枝,誰還記得曾經專寵一時的梅妃江采萍呢?梅妃江采萍不禁淚流滿面,想起了漢代長門宮陳阿嬌的故事,陳阿嬌千金買司馬相如一賦,便拿出千金請高力士找人寫賦呈給皇上。高力士正在拚命討好楊貴妃,因此加以推脫。江采萍就自己寫了一首《樓東賦》給唐玄宗看。可唐玄宗看來這篇賦後,雖然也略微有所觸動,但也只是派人悄悄賞了梅妃一斛珍珠,梅妃見了,傷透了心,寫下來一篇《謝賜珍珠》,並將詩與珍珠一起送還給唐玄宗。唐玄宗讀後悵然不樂,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
安祿山叛亂,唐玄宗來不及帶上失寵的梅妃江采萍就出逃了。不久,長安城陷,梅妃死於亂兵之手。唐玄宗自蜀歸長安後,求得梅妃畫像,並滿懷傷痛親題七絕一首。後來在溫泉池畔梅樹下發現梅妃屍體,脅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禮改葬。
《題梅妃畫真》李隆基
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一代麗人才女將梅品的清雅脫俗、孤傲高潔融入了靈魂,到頭來遭遇卻是如此不幸。

㈧ 梅妃獨受帝王恩寵19年,為什麼輸給了楊玉環

因為楊玉環年輕而且漂亮,人老珠黃的梅妃當然沒楊玉環有競爭力。而且楊玉環有優越的教育環境,文化修養高,性格委婉,主要還有一副美女容顏,試問有哪個男人能不為之心動。

自古紅顏多薄命,梅妃就這樣被冷落在皇宮,只有那一林子的梅花與他相依為命。每當梅花盛開的時候,梅妃就會一人獨自在梅花下落淚,這是怎樣的傷痛欲絕,心裡滿是凄涼的梅妃,也是努力去尋找皇上,希望能從新被寵愛,但是皇上的心早就被楊玉環給迷倒了。任憑梅妃怎麼努力也無事於補。 後來因為安史之亂,被叛軍砍死。

㈨ 唐朝梅妃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啊

江采萍(公元710年-公元756年),號梅妃,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寵妃內之一。在今莆田亦稱江容東妃。帝王後妃八大才女之一.
江采萍自幼陪穎,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九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後妃事跡的《周南》和《召南》兩部分詩。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不僅長於詩賦,還精通樂器,善歌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開元中,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閩越,江采萍被選入宮。唐玄宗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封為梅妃 。
梅妃喜梅,氣節若梅。後被楊貴妃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落逃沒帶冷宮中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丶投井自盡.

㈩ 誰知道梅妃的故事

據《梅妃傳》載,唐玄宗的寵妃江采蘋,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備,開元年間由太監高力士至閩、粵選美時被選入侍玄宗。其性喜梅花,玄宗因賜號為「梅妃」。後來,唐玄宗奪媳楊玉環為妃,梅妃漸失寵直至被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她曾作有《謝賜珍珠》和《樓東賦》等著名詩賦,後死於安史之亂。除了《梅妃傳》外,莆田人李俊甫在南宋嘉定年間的《莆陽比事》中載有「梅妃入侍」。南宋時與陸游、辛棄疾齊名的莆田籍大詞人劉克庄亦有吟梅妃詩。明清的《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京劇《梅妃》、雜劇《驚鴻記》、《一斛珠》及洪舁的《長生殿》,小說《唐史演義》」……乃至現代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靖的《楊貴妃傳》都有梅妃這個人物。文學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時,看到托姆斯的英譯《謝賜珍珠》詩(或稱《梅妃詩》、《一斛珠》),就把它譯成德文,登載在自己出版的《藝術與古代》雜志第6期上。郁達夫在《閩游滴瀝》中亦說:「福建美人之在歷史上著名的,當然要首推和楊貴妃爭寵的梅妃。」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建考察時,曾作有《途次莆田》詩:「梅妃生里傳猶在,浹祭(鄭樵)研田有孑遺。」梅妃作為歷史名人已被載入《中國名人名勝大辭典》中。

相傳是梅妃故里的莆田縣黃石鄉江東村,現在還存有如浦口宮(梅妃宮)、鵝脰、抬頭石「梅妃故里」石刻等有關梅妃的古跡和傳說,《江氏族譜》更記載梅妃的父親江仲遜是該村江氏第11代孫。

然而,通過考察,發現歷史上並無梅妃其人。首先,正史上關於楊貴妃的記載很多,而隻字來見有載梅妃其人其事。不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一個能與楊貴妃爭寵的梅妃,而未載入正史,該不會是歷史學家們的疏忽吧?其次,我們所看到的有關梅妃的書籍,其內容是從《梅妃傳》衍化而來的。而《梅妃傳》一文無作者(有人認為是唐曹鄴所著,並無實據。)抄錄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而《梅妃傳》是最早記載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其它所有關於梅妃的記載都是晚於該文,而且大多是該文的轉抄,或者增加了傳說部分。其三,在《梅妃傳》里有這樣幾句話,值得注意:「今世圖畫美人者,號梅妃,泛言唐明皇時人,而莫詳所自也。」其意思說,當今(宋代)仕女畫中的梅妃,人們只泛泛地說她是唐明皇時的人,而對她的身世卻不大了解。因此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到:「《梅妃傳》一卷亦無撰人,蓋見當時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因造此傳……」治學嚴謹的文學家鄭振鐸也否認梅妃的存在。最後,查考唐代史籍,並未發現有高力士到閩粵選美的記載;《梅妃傳》所記梅妃被貶所居之上陽東宮在東都洛陽.它與長安相距數百里,而洛陽上陽東宮又無翠華殿西閣,何以會出現唐玄宗夜召梅妃,當被楊貴妃發覺後,又怎會有梅妃「步歸東宮」之事?《梅妃傳》一文至少有以上幾處與史實不符的地方。
江采蘋的父親叫江仲遜,是個醫生。他很重視兒女攻讀詩書。采蘋自幼聰明,九歲就能背誦古代許多詩歌名篇。

一天,采蘋趕鵝放牧,忽聽到一陣鬧哄哄的聲音:「朝廷選秀女來了。」她回頭一看,一群官兵正緊緊追趕幾個鄰居的姑娘。采蘋慌了,撒腿就跑,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弄得滿身滿臉泥污。她趕快鑽進附近的草叢中躲起來,等那班官兵過去後,才跑到江邊洗臉。奇怪,水裡竟映出一張非常美麗的臉龐。她吃了一驚,以為自己花了眼,用手抹了幾下臉,水裡那張臉龐越發漂亮了。這時,那班官兵忽然又折了回來,見到采蘋,如獲至寶,立刻帶她回京都去。

在成千上萬秀女中,江采蘋不但姿容出眾,談吐舉止也優雅大方。唐玄宗非常喜歡,不久便封她為妃;因采蘋愛梅花,又戲稱為「梅妃」。

有一次,玄宗帶她到勤政殿觀看魚龍百戲。回來時興致很高,問梅妃:「你家中尚有何人?朕封他為官。」

梅妃說:「父親已故,家裡再沒有人了。願陛下以蒼生為重,施恩百姓」。

玄宗說:「好,朕就送一個梨園戲班到莆田,讓你家鄉百姓一飽眼福,也顯顯皇妃的榮耀,你看如何?」梅妃立即下跪謝恩。玄宗又說:「你為何鬱郁寡歡?有什麼不遂心的,盡管說來,朕必令愛卿心滿意足。」梅妃說:「昔太宗有貞觀之治,百姓安樂。願陛下也有開元之治。」玄宗聽了,怔了一怔,然後拈須笑道:「朕早有此志,愛妃不言,朕幾乎忘了。」次日,玄宗即罷了游宴,親理萬機,勵精圖治。

哪知好景不長,沒多久,唐明皇把百般妖媚的楊玉環封為貴妃,「三千寵愛集於一身」,每日同她飲酒賞花,不理朝政。楊貴妃最會忌妒,而梅妃生性溫柔善良,斗不過她。皇帝為討好楊貴妃便把梅妃遷到皇宮外的上陽東宮去。

一次嶺南送來荔枝,玄宗想分一點給梅妃嘗嘗,但不敢,怕楊貴妃發威,便叫人偷偷送去一斛珍珠賜於她。梅妃婉言謝絕了,還寫了一首詩給玄宗,抒發自己心中抑鬱的心情。那詩寫道:「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這就是後人傳誦的《一斛珠》。

安祿山造反,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倉皇出走,途中被迫賜貴妃自盡。平亂後回朝,唐明皇又想起梅妃,派人四處查訪,終於在上陽東宮的枯井中找到她的遺體。老宮人說,梅妃在兵亂時,全身用白綾緊裹投井全節。玄宗聽了,對她更加愛憐了。

在梅妃的故鄉--莆田縣黃石鎮江東村,有一座「浦口宮」,殿中有梅妃塑像。如今人們還很想念1000多年前這位奇女子,稱她為「祖姑皇妃」。

熱點內容
易縣櫻花景點 發布:2025-05-23 11:11:30 瀏覽:154
引蝶花卉 發布:2025-05-23 11:08:43 瀏覽:19
葫蘆的花語 發布:2025-05-23 11:03:13 瀏覽:910
櫻花爛尖 發布:2025-05-23 10:58:47 瀏覽:541
大花萱草花語 發布:2025-05-23 10:57:15 瀏覽:838
紅丁香不生根 發布:2025-05-23 10:53:48 瀏覽:712
心願像一朵花 發布:2025-05-23 10:41:21 瀏覽:686
盆栽人參方法 發布:2025-05-23 10:23:37 瀏覽:161
七夕互送禮物 發布:2025-05-23 10:20:40 瀏覽:753
紫藿香盆景 發布:2025-05-23 10:18:2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