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浮雕筆筒
A. 有誰有鏤空浮雕梅花格式的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的精雕門中花圖
來錯地方啦 ,去淘寶N
B. 請介紹一些古代關於筆筒的知識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尋的目標,但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瓷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家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瓷筆筒除了要看胎、釉的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在瓷筆筒中,以人物圖案為主的青花筆筒價格比山水圖案的高。比如在2002年北京拍賣會上出自名家之手的人物圖案筆筒,起拍價基本上在2萬元至3萬元以上,精品甚至能拍出20萬元以上的高價,木筆筒的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癭木、櫸木等。鑒別木筆筒除了要懂材質外,還應熟悉雕工刀法。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但凡木質器具,只要是硬木,就是好東西,其實不然,對於木筆筒還應從工藝水平、年代早晚等方面綜合評估,用料的高檔與否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象牙筆筒和玉質筆筒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鑒定方法與一般鑒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按其時代風格,表麵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鑒定。
市場上一般木筆筒的成交價大約在200元至500元左右,一些清代的竹、漆筆筒的價格大約在4000元至1萬元不等。老筆筒中還有成交價過百萬元的。中國嘉德2004年春拍上,明末清初青花《嬰戲圖》大筆筒以121萬元成交。北京翰海2004年拍賣會上,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賢》筆筒成交價高達110萬元。它們的高價成交,說明了以木質、竹質、玉質等雕刻為主的筆筒中,除了筆筒本身的質地,最重要的就是雕工。
-------------------------------------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系文化史范疇,故這里不加以論述。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朴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緻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珏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採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採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岩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了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只能略加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C. 紫檀雕花卉筆筒的簡介
紫檀雕花卉筆復筒,筒外壁雕有制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
紫檀材質屬硬木,在筆筒這類小物品上需精心雕琢,方可成器,故形制上簡潔,裝飾上花葉處理疏密有致,以保持整體上的和諧美。筆筒口沿處與筒身裝飾有機聯成一體而呈花瓣形,生動有趣,頗有雅氣。
筆筒為浮雕花卉,筒身四雕刻著折枝梅花,秋葵,筆筒口徑呈花瓣形,刀功洗練嫻熟,雕刻較深,造型具有古雅之風。
D. 求描寫筆筒的文言文
再看這件來筆筒,器形酷似一座大自山,隨形而雕,成半園三角形,底部刻意雕長城紋,給人以敦實厚重之感,喻示大明江山如萬里長城,穩如泰山.刀法勁健、粗礦、游刃自如,整體均採用浮雕,園雕,巧雕,縷空雕等技法.
筆筒一側,一株萬年古松頂天立地,蟠曲如龍,直沖雲霄,古松虯枝而過、松枝穿插虯勁、松針如刃、刻工深峻入骨,生動反映了當時文人鐵骨錚錚的高風亮節.
筆筒的另一側,千年古梅拂雲而下,有如萬紫甘露,梅枝蒼勁、遒韌、婉轉自然,梅朵飽滿有力,展示了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左右各一大小天然洞壁,巧奇天工、玄機、妙不可言,藉此襯托梅花的孤芳自傲、迎雪霜、甘灑清香萬紫星,生動再現了方孝孺的崇高品德和不屈節操.
E. 古玩鑒定知識,竹雕器件收藏有什麼竅門
竹雕工藝品的收藏與投資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由考古發現也能得知,我國對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竹製的箭鏃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後各時代連續出現的各種竹簡、竹扇、簪、筆桿、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證明了竹雕與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浮雕龍紋彩漆竹勺,日本正倉院藏傳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殘片,表明竹雕始終占據歷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顯得過於零散而缺乏系統。可以說,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於日用,功能介於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間,還不能稱為獨立的門類,只是為其自身的勃興准備了條件。明中期以後,隨著商品經濟萌芽的出現,大量文人的喜愛與追捧,竹刻的藝術性得以大幅提高,影響及於牙、木雕等領域,逐漸成熟。雕刻技藝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明清時期的竹雕與流派
竹雕在明中期開始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區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涌現出大批傑出的藝人,依據不完全的計算,明清時載名典籍的竹刻家達二、三百人之多。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朴、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剛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製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想要在竹雕的收藏領域入門,了解明清竹雕的流派就顯得非常重要。
1、嘉定派竹雕
嘉定(今屬上海)是明清時期主要的竹雕中心。其竹雕工藝的開拓者和代表者是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他們合稱「嘉定三朱」,共同創造並完善了多層浮雕與鏤雕的風格,開啟了嘉定竹刻的傳統。在他們周圍還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等眾多竹刻家。
大約在康熙至乾隆時期,嘉定竹雕迎來了全盛時期。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數代經營的世家,如創制了去地淺浮雕——「薄地陽文」法的吳之璠;善制圓雕人物並曾供職宮廷造辦處的封錫祿,及其兄弟錫爵、錫璋,子侄始鎬、始歧,弟子施天章;開創純以陰刻表現筆墨皴點影響及於後世百多年的周灝;其餘以淺刻芭蕉叢竹著稱的周乃始、細巧近於微雕的顧珏、雕鏤小像的好手蔡時敏和張宏裕、七代刻竹的時鈺、時學庭等人,以及王易、鄧孚嘉等,均各有所長;知名文人和畫家李流芳、錢大晰和吳歷等,也愛好竹雕,顯示了當時竹雕的風行。而竹雕的各種技法,如圓雕、浮雕、鏤雕、留青、陰刻、文竹等,都已經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藝程序、技法口訣和製作工具,單是作為紋飾襯托的地子處理就有平地、砂地、麻地、蓑衣地等多種。器型豐富多樣,以文具居多,陳設、日用品次之,包括:筆筒、臂擱、筆洗、水丞、山子、如意、香筒、冠架、簪釵、扇骨、人物、動物、花果等。紋飾內容多為歷史典故、吉祥圖案、山水人物、書法篆刻等。構圖深受版畫藝術影響,善於變通名家墨跡。
道光以後,嘉定竹雕逐漸勢微,雖然有程庭鷺、陳凝福等名家,但以陰刻及淺浮雕金石文字為主,技法與題材日益狹窄。倒是嘉定城中州橋西的竹刻街開始聞名全國,時大經的「時文秀齋」、張學海的「張文玉齋」、朱漁甫的「酉陽俎」等,經營甚為成功。
成書於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竹人錄》,作者是金元鈺,書中對竹雕歷史作了初步總結,並以介紹嘉定竹人為主,是研究嘉定竹雕的重要著作。
2、金陵派竹雕
金陵(今南京)派竹雕由名藝人濮仲謙(1582-?)開創,以注重選材,隨形施藝,不事雕琢著稱。
濮仲謙活躍於明末清初時,與當時名士錢謙益、張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夢憶》稱「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南京三山街上靠販賣他的作品得厚利者就有數十人之多。而濮氏的雕刻確有獨特面目,「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經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價」,可知重視選材,隨形施刻,刀法簡潔是他的代表性風格。這與「嘉定三朱」所開創的以雕鏤精細,多層深刻為主的風格頗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鈺《竹人錄》將濮氏列為與「嘉定派」並稱的「金陵派」創始人。
濮仲謙之後,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潘西鳳,被看作是自覺追隨金陵派風格的另一位大家。他與鄭板橋相友善,擅長淺刻,刀法簡練傳神。傳世竹根雕梅花筆筒,疤痕錯落,稚拙可喜,體現了潘氏的技巧。
總體而言,金陵派不象嘉定派那樣集中一地,傳統深厚,名手輩出,而是較為鬆散,更多情況是藝人傾慕濮仲謙開創的風格所做出的個人選擇,但不論如何,金陵派還是形成了不同的面目,豐富了竹雕的表現力。
3、其他竹刻名家的鑒識
除去嘉定派與金陵派外,各地還有若干竹刻名家也都有非凡的造詣。
張希黃,清代初期竹刻藝術家。江蘇江陰人,或謂浙江嘉興人。刻竹能另闢蹊徑,拓展了留青技法的表現力,成為可同嘉定竹刻分庭抗禮的人物。他能將極薄的竹皮切分層次,通過所留厚度的變化,烘托「墨分五色」的效果,如運筆渲染。雕刻題材則以近似界畫的山水樓閣為主,施於筆筒、臂擱之上。作品傳世極少,卻多為精品。
清中期竹刻家尚勛,善於留青、浮雕等技術,還兼能雕牙、木、石等材料,無所不精。
晚清時擅摹畫本的浙江蕭山人蔡照、多刻行楷的臨安人韓潮、喜鐫金石文字的江蘇吳江人楊澥和長洲人周之禮等,均各有所長。
同時,在文人化的藝術竹刻之外,乾隆時宮廷造辦處還生產出仿效商周青銅器器型紋樣的竹器以及一批文竹製品,更強調古典的韻味和精密的技巧。它們與民間日用竹刻共同構成了豐富的歷史畫面。
竹刻的當下市場行情
竹刻藝術品的上拍時間較早,1994年達到1996年這兩年間,蘇富比、佳士得、朵雲軒、嘉德、翰海等五大拍賣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賣,也有不少高價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讓人印象較為深刻的要數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拍出了42.35萬元高價,隨後2001年,巴黎塔尚一件直徑14.7厘米《人物樓閣慶桂筆筒》以54萬法郎(約416萬元人民幣)成交。當時國內的精品竹刻價格仍然較低,未有百萬天價出現,直至2003年秋,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推出了「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拍,取得了極好的成績,其中兩件竹雕作品成交價格上百萬,分別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萬元,另一件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被上海博物館定向購買,這才真正標志竹雕行情發生變化,此後竹雕價格一路看漲。有業內人士稱,如果這批竹雕放在兩三年後拍,成交價格後應該再加一個零。
究其原因,首先拍賣的時間是在2003年非典之後,藝術品價格全面升溫的時間段里,竹雕作為較為重要文玩門類出現在拍場上。其次,王世襄先生收藏的一批作品的確精良。
2004年至2006年,拍賣價格屢創新高,2004年成交上百萬的有三件,2005年成交上百萬的竹刻作品各佔2件,上千萬的1件,這個紀錄一直保存到現在尚未打破,即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賣會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以1215萬元成交。2006年成交上百萬的藏品5件,分別由香港佳士得(2件)、中國嘉德(2件)、北京翰海(1件)拍出。
2007年藝術市場整體有下滑趨勢,北京匡時、上海嘉泰和香港佳士得仍有三件竹刻作品以百元成交。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藝術品市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而如期舉行的香港佳士得2008秋季拍賣會上,推出了「好善簃竹雕珍藏」專場,全場52件上拍,總成交額:1,260.78萬元成交率為59.62%,成交已算喜人。同時也顯現出竹雕藝術品較良好的抗跌性。
竹木牙角四類材質的雕刻大多為小件,卻是我國雕刻史上獨特且重要的藝術門類。將人們根據材料不同施以各種技藝,創造出各有特色的藝術瑰寶。從市場價格評判,竹雕的材質不及象牙犀角和名貴木材珍貴,所以價格更主要的體現在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附加值上。具體來說,藝術價值主要包括雕刻技法和創作構思。雕刻技法是技術層面上的,好的匠人好的雕刻師應該具備的起碼素養。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創造構思巧妙、意境深遠,器物的身份將會由一件優質的「工藝品」上升為一件難得的「藝術品」。時下人們總關注名家名作,在意竹雕藝術品是否有名家刻款簽名,也是因為名家的文化素養和修為遠在匠人之上,其作品的高遠意境和將詩書畫結合的特色非常人能及。這也是前面所述的附加值。此外,作為有機材質的竹雕器不易保存,所以品相也是影響其價格的主要因素。
對於竹雕的鑒定,我們必須把握住幾條要點:刀工;年代;藝術水準;與標准器和文獻記載的對應關系;保存狀況等,只有這樣,才能認清是否名家真跡,價值幾何。
竹雕的收藏與保養
竹材為易損材料,保藏技術不可輕忽,如受潮漲起,乾燥收縮,乾乾濕濕就會開裂,因此竹雕理想的保藏環境是控制溫度在20℃左右,濕度約為60%。在南方,黃梅天可將竹雕放入有樟腦的塑料袋,扎緊密封,以免吸潮;伏天要防止乾裂,盡量不拿出玩賞,切忌太陽曝曬。一般隔1-2年要用生桐油或胡桃油、松子油輕擦一遍,可使其保持潤澤。其法只需將胡桃、松子仁包於紗布中,在竹雕製品上擦摩即可。
關於竹刻的研究書籍
除《竹人錄》外,明清筆記中記載竹刻人物與作品的不在少數,但大多比較零散,可資參考的還有嘉定等地歷年所修的地方誌,其中「物產」部分也會收集這一方面的材料。
近人金西厓以竹刻家身份,撰寫《刻竹小言》一稿,由其甥王世襄整理成書,是第一部系統記錄竹刻歷史與創作技巧的著作。王世襄為《中國美術全集·竹木牙角》卷所作的長篇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早年致力於收藏竹雕的葉義醫生,著有《中國竹刻藝術》,並且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對港台地區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著重要的影響。
內容來源: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藝術講堂)
F. 求描寫筆筒的文言文
再看這件筆筒,器形酷似一座大山,隨形而雕,成半園三角形,底部刻意雕長城紋,給人內以敦實厚重之感,喻示容大明江山如萬里長城,穩如泰山。刀法勁健、粗礦、游刃自如,整體均採用浮雕,園雕,巧雕,縷空雕等技法。
筆筒一側,一株萬年古松頂天立地,蟠曲如龍,直沖雲霄,古松虯枝而過、松枝穿插虯勁、松針如刃、刻工深峻入骨,生動反映了當時文人鐵骨錚錚的高風亮節。
筆筒的另一側,千年古梅拂雲而下,有如萬紫甘露,梅枝蒼勁、遒韌、婉轉自然,梅朵飽滿有力,展示了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左右各一大小天然洞壁,巧奇天工、玄機、妙不可言,藉此襯托梅花的孤芳自傲、迎雪霜、甘灑清香萬紫星,生動再現了方孝孺的崇高品德和不屈節操。
G. 鑒定明清筆筒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尋的目標,但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瓷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家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朴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緻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珏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採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採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岩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了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只能略加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H. 2014年黃花梨筆筒拍賣價格高嗎
詳細說明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
、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
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
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
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
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朴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
,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
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
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
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
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
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
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
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
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
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緻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珏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
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
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
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
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
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採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
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
、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採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
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
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岩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
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了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
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
,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
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
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
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
,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 。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
,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只能略加
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
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
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
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
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
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
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
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
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
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
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
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