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寶山茶花
『壹』 魏寶山的道教名山——大理巍寶山
巍寶山簡稱巍山,位於巍山縣城東南面約10公里處,面積·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569米。巍寶山是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南依太極頂,西鄰陽瓜江,東連五道河,北與大理點蒼山遙望,綿亘數十里,峰巒起伏,山形似一頭蹲坐的雄獅回首俯瞰縣城。山上,古木參天,濃蔭蔥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綿綿數十里。山中綠樹成蔭,地涌青霞、花放異彩,前人認為有寶氣,故得名。巍山可分為前山和後山兩個景區,景點有30多處。除10多個道觀外,有洗心間、銀粟泉、七星井等新景觀,還有古人撮合的美女瞻雲、龍池煙柳、鶴樓古梅等八景,這些景觀往往與神話故事相關聯,使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互相交融,形成巍山一大特色。此外,巍寶山還是南詔發祥地,道教名山,如今又恢復了洞經音樂樂奏會和彝族歌會,使這座名山更加璀璨。
1992年巍寶山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巍寶山自唐代開始建築道觀,盛於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所以巍寶山名聞遐邇,被稱為雲南道教名山,為全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巍寶山為南詔始祖細奴邏的耕牧地。胡蔚本《南詔野史·細奴邏》條記載:「唐太宗貞觀初,,其父舍龍,又名龍伽獨,將細奴邏自哀牢山避難至蒙舍川,耕於巍山。」隨後受建寧國白蠻王張樂進求的禪讓建立了大蒙國,自稱奇嘉王。以後又由他的子孫統一了五詔,建立了中國西南顯赫一時的南詔國家政權。這個南詔國的最初發祥地就在巍寶山。巍山是雲南省設置郡縣最早的地區之一,是南詔的發祥地,是清代雲南省四個文獻名邦之一。有省、州、縣級文保護單位30多處,有明清風貌保存較完整的古城,有全國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寶山,有展現候鳥遷徙奇觀的鳥道雄關,有建築風格各異的回族清真寺,有雲南省綠孔雀自然保護區。民族傳統節日以彝族「二月八」、火把節及回族的聖誕節、開齋節最為熱烈。巍山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旖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了巍山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旅遊資源。
《中國大網路全書·宗教卷》把巍寶山列為中國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據史籍記載,巍寶山在漢代就有孟優(孟獲之兄)導師在山中傳教。明清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寶山,先後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閣、甘露亭、報恩殿、巡山殿、文昌宮、主君閣、老君殿、玉皇閣、三皇殿、觀音殿、魁星閣、三清殿、三公主殿、財神殿、青霞觀、靈宮殿、斗姥閣、培鶴樓、含真樓、長春洞等20多座道觀殿宇,鼎盛時期,道人多達上百人。宮觀依山就勢,布局巧妙,出閣架斗,工藝精湛,雄渾古雅,雕塑形象逼真傳神,雕刻壁畫和圖案豐富多姿,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文昌宮內文龍亭橋墩上的清代壁畫「松下踏歌圖」,畫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歡樂情景,是一件珍貴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評價甚高。
巍寶山宮觀密布,蔚為壯觀。其山分前後兩邊,宮觀建築布局總的體現了「道德自然」的特點:前山綿亘疊蟑,宮觀多藏於密林之中;後山險峻陡峭,宙宇多依山勢顯建於岩壁之間。
巍寶山三清道觀-道場簡介:
千古道教祖庭——巍寶山三清道;道場位於巍寶山後山海拔2千多米的峰頂,雖僅佔地二畝,實屬巧然天成,乃神秘的天造地設之所,是巍寶山風景區標志性旅遊景點之一.這里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爐,以古、幽、奇、秀、巧聞名典籍。常遇神仙眷戀,即便時至今日,仍常現祥光瑞氣之相,有緣者能見天尊顯靈.
自古被道家視為仙山「禁地」。這里是古南詔國的發祥地,因南詔開國國君細奴邏在此耕耘而聞名。自漢代始,陸續有道士覓此潛修,道觀依山而建,巍為壯觀,至明清道教盛極一時。至今道觀還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造遺風,體現出千古道教文化的悠遠神韻。聖地除了俯仰皆是的文物傀寶,以自然饋贈著稱於世,峰秀谷幽,清溪迴流,奇花異草,飛禽靈獸,無不怡愉可人。最是道家茶花,四百年艷麗如初,這里四季皆景,春來雨前品茗,夏觀雲海嵐煙,秋賞桂花圓月,冬至陽光和煦。這里道家田園,卯起酉落,仰可看星月流雲,俯可觀峽谷村落之美,有詩雲:「夜聽水流調竹石,晝看雲起面前山.實乃明心見性、超凡脫俗的旅遊之所、修行之地。
巍寶山除大量道教宮觀外,也還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觀音殿、甘露亭。巍寶山道教形成發展過程中,佛教也曾在這里與道教爭雄斗勝,同時也有相互的影響和融合,突出表現在「老君點化細奴邏」傳說,細奴邏生前,太上老君點化其為南詔王,死後封其為巡山土主,成為雲南道教的「巡山神」,即雲南道教的一尊主神。這一傳說說明中國漢地道教傳人雲南,為了更好地得到發展,必然要植根於雲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營養,與之結合、融匯的特點。
巍寶山前山有一朝天門。朝天門又名准提閣,它是全山的總坊。按巍寶山風景名勝的自然分布,從這里的總坊向前,在前山經過白沙井、土主廟、文昌宮、玉皇閣、觀音殿、青霞觀、老君打坐石等殿字,一路登山而上,直至山頂到斗姆閣;在後山、經三清殿、培鶴樓、含真樓、長春洞、望鶴軒、封川塔等廟觀,返回山下,全程約10公里。巍寶山景點很多,我重點介紹土主廟等幾座宮觀。
土主廟,又叫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廟。歇山式大殿中的塑像即南詔第一代王細奴邏。兩旁站立侍者,文武各一,均穿彝族服裝。巡山殿門前有幾副對聯,內容均與細奴邏和南詔國歷史有關。
「新村流源遠,始祖奴邏耕巍嶺;彝族衍慶長,南詔發祥在巍山。」聯中「新村」指巍山後山山下的新村---彝族聚居村,當年細奴邏居住這里。巡山殿,始建於細奴邏之孫盛羅皮。彝族群眾視細奴邏為土主,新村及附近彝族群眾每年來這里兩次舉行祭把盛會。一次是農歷九月十四日,相傳這一天是細奴邏的生日。另一次是正月十五,這一次來祭祖,同時將自己已故的親屬的靈牌在這殿前焚毀,讓亡魂歸祖廟。祭把當天除隆重祭奠外,還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載歌載舞。旁邊文昌宮內文龍亭有一幅壁畫,就是描繪彝族踏歌的場面。
文昌宮是巍山游覽中心。雄偉的牌樓,是文昌宮的山門,大殿與二殿之間,一池清泉,明徹見底,名「龍潭」。過去,當地群眾在這里祭祀龍王。因此,此殿又叫龍潭殿。清乾隆年間改為道觀後,大殿里供文昌帝君,二殿里供關聖帝君,殿名改稱文昌宮。池中這六角形亭閣,名叫文龍亭,沿兩邊拱橋可至亭前。大家看,亭墩西面這幅壁畫,即剛才我提到的,叫做「踏歌圖」,它繪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時。壁畫長約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為水漬,有些模糊。畫面表現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圍成圓圈攜手起舞;圈內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場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彈揚扇,似在助興。圖中舞蹈者多為彝裝打扮,男的多穿長衫,罩領褂,女的著坎肩,系黑圍腰。整幅畫富流動感,較真實地再現了兩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習俗的場面,是珍貴的文物資料。
玉皇閣,供奉的神像較為集中,展現了巍寶山道教神仙系統宏大場面。玉皇閣建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8年),山門為靈官殿,內供的靈官為道教的護法神。過了山門,殿字飛檐重疊,巍峨壯觀,一進四院,依山就勢,層層而上:四帥殿、天師殿、三官殿、呂祖殿、玉皇閣、依雲閣漸次列布。裡面把奉著天、地、水三官,呂祖以及財神、灶君諸神。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五日,這里都要舉行洞經會,古樂悠揚,熱鬧非常。
巍寶山頂有座凌空欲飛的殿閣名叫斗姆閣,裡面把奉的斗姆為道教女神,為北斗眾星之母,故名斗姆。斗姆雕像3眼4頭6臂,顯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為金童玉女。巍寶山斗姆閣在國內道教之中是著名的。斗姆閣為巍寶山登臨攬勝佳境。近觀前後,林海茫茫,殿閣歷歷。放眼遠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疇似棋樣,瓜江如帶,一派錦綉風光。
還有,巍寶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從山腰到山頂,覆蓋著枝葉繁茂的蒼松翠柏和各種闊葉林木,其中不乏古樹名木,如粗可數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貴樹種雲頭柏、野香樟等。主君閣(靈宮殿)前的古山茶,為明末清初遺物,高15米,粗28厘米,已生長300多年,現仍亭亭玉立,姿態優美,早春二月,開花達數百朵,花大如碗,紅似胭脂。行走在巍寶山中,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每年農歷二月一日之十五日是巍寶山傳統朝山廟會,四方遊人雲集,絡繹不絕,盛況空前。 交 通:下關至巍寶山可乘班車先至縣城,再轉乘中巴前往。班車票價 12-16元,縣城至巍寶山中巴票價 5-8元。
游覽提示:距巍山縣城6公里,乘微型中巴,票價6元。
門 票:20元 魏寶山朝山會時間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時巍山和鄰境大理、洱源、彌渡、南澗、漾濞、鳳慶、雲縣等市 縣的各族人民群眾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懷著喜悅的心到到巍寶山朝山趕會。巍山民間洞經會在各個殿宇里演奏古樸優雅的洞經音樂,給名山古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朝山期間,各地商業單位和個體商販在巍寶山擺攤設點,經營飲食、食品、山貨、書畫、兒童玩具、地方名特產品等,滿足朝山群眾的需要。
其中農歷二月十三至十四日,是巍寶山歌會,地點在巍寶山培鶴樓打歌場,周圍山寨的彝族群眾身著絢麗的民族服裝, 帶著薩簽等樂器,匯集到打歌場,圍成圓圈,舉行打歌活動, 他們歌唱愛情,歌唱幸福美滿的生活,;歌詞內容豐富,舞姿優美,薩簽旋律古樸優雅。朝山群眾先是圍觀歌舞,隨後都情不自禁地加入打歌行列,打歌隊伍多到數圈,人數多達數千人。人們盡情地跳啊唱啊,直到太陽落 山方散。
巍寶山山會起源於道教,據巍寶山古碑記載,始於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而巍寶山的打歌則遠在南詔時期 就已盛行,因為巍寶山是南詔的發祥地,山中建有南詔祖廟巡 山殿(又稱土主廟),內把南詔始祖細奴羅,彝族群眾於每年 正月一十四至十六日都要在巡山殿祭祖和舉行打歌活動,紀念細奴羅。巍寶山山會興起之後,發展為群眾性的娛樂打歌活動。
『貳』 東寺塔的茶花園
東寺塔於1997年11月開工興建茶花園,1998年5月竣工,工程投資333萬元。東寺塔茶花園用地回4685平方米,分為兩個部份,答西面沿書林街對市民開放部分1692平方米,東面市委機關外事活動區2999平方米,茶花園東區與西區之間亭、廊、景牆分隔,形成相互連通,又相對獨立的綠色空間。
茶花園亭廊建築位於東寺塔東面,採用傳統園林建築形式,栗色梁、柱,灰色琉璃瓦戧角屋面,牆面白色。廊牆上鑲嵌美女框畫面,彩繪昆明八景畫。東寺塔西面臨書林街,是設有景窗的景牆,牆頭風火磚挑出,覆蓋灰色琉璃瓦。西面景牆與東面亭廊環繞成長方形院落,園內鋪設紅砂石板游路。低矮質朴的庭院建築烘托古塔,東寺塔更顯得巍峨壯觀。茶花園西面市委外事活動區,以建於民國年間的二層石牆紅瓦、中西合璧別墅式建築為主景,石板游路在園中迂迴,設置一組景石,鐫刻市委書記楊健強題詞。茶花園鋪植草坪1500平方米,植物配置以山茶花為主,種植大樹雲南山茶81株,華東山茶19株,以茶梅、杜鵑、葉子花、地涌金蓮、黃槐、廣玉蘭等花木配景。這里是書林街片區居民休閑娛樂、健身的綠色環境。
『叄』 山茶古樹有何象徵意義
山茶古樹是指樹齡百年以上,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老樹。它們是山茶家族中的壽星,至今花繁葉茂,生長健壯,堪稱花卉世界中的瑰寶。
山茶古樹是眾多植物古樹瑰寶中的一員,是活的歷史文物、活資料、活教材,更是不可再生的珍稀種質資源和旅遊資源,是人們探索自然奧秘和了解歷史進程的一把鑰匙。它有歷史文化載體特徵,是展示悠久民族文化的有力見證,也是研究民族史、宗教史的實物依據,是不可多得而又特殊的文化資源。一般200年以上的山茶古樹,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山茶美麗,古山茶樹更富神韻。它們或生長在廟宇古寺之中,或生長在公園名勝區內,或生長在村寨、宅院,或生長在荒山郊野的古剎廢墟上,高柯直立,以其優美的樹姿和嫣紅美麗的花朵,迎來成千上萬的觀賞者。1999年,筆者在日本宮崎市兒童樂園里的山茶公園看到一株日本最老的山茶古樹,樹干直徑最大處有2.4米,樹齡約480年,花紅色單瓣,是宮崎市的象徵。坐落在日本本州島北端有一株山茶樹,它是日本分布最北的古山茶樹,長有12個大的分枝,樹齡也有400多年。我國雲南也有不少山茶古樹。在楚雄市紫溪山石桑城遺址,有一株傳說是當年大理國相國高量成在興建石桑城時親手栽種的山茶,叫「相國茶」。如今城已不城,山茶卻依然。高量成初種那株山茶之時,迄今已有800年之久,原古樹基徑1.4米,現在看到的是300年前從已種下500年、眼看就要枯死的老樁上生長出來的新枝,這新枝高達4米。就在那株「相國茶」的旁邊,又有6株古山茶,其中一株至少有6~7米高,就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彝族漢子。這許多的山茶古樹,是人世間的一大傑作,大自然的一筆寶貴財富。唐代南詔國時期以後,尤其是到了明、清兩代,雲南昆明的西山、楚雄的紫溪山、賓川的雞足山、巍山的巍寶山等地,成了西南地區的宗教聖地,四方僧人紛紛雲集,建廟築寺,講經說法,宗教文化極盛。自古名山僧佔多。釋道人士多喜愛青山綠水、花木叢生的環境,所以,山茶成了他們栽種的花木之一。歷經幾百年後的今天,雖然部分古廟已不復存在,但古寺廟原址栽種的古山茶樹卻依然存在,成為宗教文化興衰的歷史見證。
『肆』 巍寶山的特色
千古道教祖庭——巍寶山三清道;道場位於巍寶山後山海拔2千多米的峰頂,雖僅佔地二畝,實屬巧然天成,乃神秘的天造地設之所,是巍寶山風景區標志性旅遊景點之一.這里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爐,以古、幽、奇、秀、巧聞名典籍。常遇神仙眷戀,即便時至今日,仍常現祥光瑞氣之相,有緣者能見天尊顯靈。
自古被道家視為仙山「禁地」。這里是古南詔國的發祥地,因南詔開國國君細奴邏在此耕耘而聞名。自漢代始,陸續有道士覓此潛修,道觀依山而建,巍為壯觀,至明清道教盛極一時。至今道觀還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造遺風,體現出千古道教文化的悠遠神韻。聖地除了俯仰皆是的文物傀寶,以自然饋贈著稱於世,峰秀谷幽,清溪迴流,奇花異草,飛禽靈獸,無不怡愉可人。最是道家茶花,四百年艷麗如初,這里四季皆景,春來雨前品茗,夏觀雲海嵐煙,秋賞桂花圓月,冬至陽光和煦。這里道家田園,卯起酉落,仰可看星月流雲,俯可觀峽谷村落之美,有詩雲:「夜聽水流調竹石,晝看雲起面前山.實乃明心見性、超凡脫俗的旅遊之所、修行之地。巍寶山前山有一朝天門。朝天門又名准提閣,它是全山的總坊。
巍寶山的道教有兩大特徵:
一是以道教為主,兼容佛教的特點。唐初,源於四川鶴鳴山漢代張陵(俗稱張天師)創立的道教「五斗米教」傳入巍寶山,成為當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詔國極力倡導佛教,雖然巍寶山仍是大理地區的主要道場,但佛教成分也滲透到巍寶山,有觀音殿、甘露亭等佛教寺院,形成了佛道兩種教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特點。明清之際,道教在巍寶山進入鼎盛時期,四川鶴鳴山、青城山和湖北武當山的道士長年雲游巍寶山,廣建宮觀,設置道場,其間曾建蓋了准 提閣、文昌宮、青霞觀、長春洞等共二十餘所道觀。這些道觀分布於前山和後山,前山綿亘 疊嶂,宮觀多藏於密林之中,以建築規模宏大而著稱。後山險峻陡峭,廟宇多依山勢顯露於岩壁之間。這種有藏有露的建築布局,體現了道家思想「道德自然」的特點。這些尚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1987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研究南方道教思想和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
二是道教在巍寶山還兼收了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巡山殿便是這一特徵的代表。相傳南詔始祖細奴邏受老君點化後成為南詔王,死後被封為巡山土主神,成為雲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當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這說明,道教在巍寶山傳播發展的過程中,根植於當地民族宗教,是其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濃郁的宗教風格造就了「巍寶仙蹤」之外,山中的異井奇泉,山峰雲景,還形成了歷史上 有名的「拱城遠眺,天門鎖勝,美女瞻雲,龍池秋月,山茶流紅,鶴樓古梅,朝陽育鶴和古洞長春」共八大勝景。
旅遊信息:
交 通:下關至巍寶山可乘班車先至縣城,再轉乘中巴前往。班車票價 12-16元,縣城至巍寶山中巴票價 5-8元。
游覽提示:距巍山縣城6公里,乘微型中巴。
巍寶山朝山會時間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時巍山和鄰境大理、洱源、彌渡、南澗、漾濞、鳳慶、雲縣等市 縣的各族人民群眾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懷著喜悅的心到到巍寶山朝山趕會。巍山民間洞經會在各個殿宇里演奏古樸優雅的洞經音樂,給名山古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朝山期間,各地商業單位和個體商販在巍寶山擺攤設點,經營飲食、食品、山貨、書畫、兒童玩具、地方名特產品等,滿足朝山群眾的需要。
其中農歷二月十三至十四日,是巍寶山歌會,地點在巍寶山培鶴樓打歌場,周圍山寨的彝族群眾身著絢麗的民族服裝, 帶著薩簽等樂器,匯集到打歌場,圍成圓圈,舉行打歌活動, 他們歌唱愛情,歌唱幸福美滿的生活,;歌詞內容豐富,舞姿優美,薩簽旋律古樸優雅。朝山群眾先是圍觀歌舞,隨後都情不自禁地加入打歌行列,打歌隊伍多到數圈,人數多達數千人。人們盡情地跳啊唱啊,直到太陽落 山方散。
巍寶山山會起源於道教,據巍寶山古碑記載,始於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而巍寶山的打歌則遠在南詔時期 就已盛行,因為巍寶山是南詔的發祥地,山中建有南詔祖廟巡 山殿(又稱土主廟),內把南詔始祖細奴羅,彝族群眾於每年 正月一十四至十六日都要在巡山殿祭祖和舉行打歌活動,紀念細奴羅。巍寶山山會興起之後,發展為群眾性的娛樂打歌活動。
『伍』 靈官殿的巍寶山靈官殿
巍寶山靈官殿在雲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山前山。創建於明末清初,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遭兵燹廢圯,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殿內原供奉銅鑄王靈官像,其重兩百餘公斤,後銅像被毀,現奉之像為泥塑彩繪;殿柱懸聯一副,語曰:「莫謂霹靂一聲,若遇那貪官污吏,管教爾粉身碎骨;須知威靈有赫,果然是忠臣孝子,定許他增福延年。」為清代雲南總督嶺毓英所題。
靈官殿又名主君閣。靈官是道教的護法神,一般布局在較大的道觀兩側。但巍寶山前山的靈官殿卻是獨立的單一殿宇,與玉皇閣在同一軸線上,靈官殿成了玉皇閣的山門。
靈官殿始建於明末清初,清咸同年間被毀,光緒年間進行過復修。正殿內曾祀有一座青銅鑄造的王靈官像,重達200餘公斤,靈官手執的金鞭為鐵鑄,整座神像十分壯觀,可惜1958年大躍進時被毀。殿內現今的靈官像為泥塑,赤面,三隻眼。殿內供奉的炳靈太子,又稱華光大帝,是南方道教特有的神人,民間稱之為「火神」。
靈官殿內有明代晚期種植的「桂葉銀紅」山茶花樹兩棵,今僅存一棵。古山茶樹高十六七米,直徑約15厘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大理山茶花。每到春季,山茶花開數百朵,大花如碗,紅似胭脂,異常艷麗,遠遠看去好像一片雲霞依半空,近看像燦爛的紅日光彩照人,古人譽其為「山茶流紅」的勝景。相傳,古山茶原生長在深山叢林中,明末清初修建靈官殿時,道人把它移栽到殿內,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這株至今仍生長茂盛的古山茶已被作為名樹古木加以保護。
古代蘇州文人陳全鈺曾寫詩贊美這株古山茶,詩句如下:「叢深春藏不聞鶯,露下啼妝別有情,可惜瓊葩因僻遠,分心馨口獨含顰。」將這株「桂葉九心十八瓣」的山茶珍品寫得美麗羞澀。
『陸』 別樣山茶紅的寫作手法是什麼
雖然被稱為
「
春城
」
,
但昆明的冬天也並非總是雲柔風軟、
艷陽高照。
只要寒流悄然來襲,
便會烏雲籠罩、氣溫驟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麗和心頭身外繚繞的暖意頓時盪然無存。
舉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斂紅萎,一派晦暗陰沉。
但即使在這樣的寒涼和蕭瑟里,
也能看到一叢叢蔓延開去的高傲和矜持。
它們不在乎高
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無忌憚地蔥綠著,濃墨重彩地妍麗著。
那是山茶。
在昆明東北郊鳴鳳山金殿風景名勝區的山茶園里,
即使天寒地凍,
它們仍枝
繁葉茂,千株萬株噴紅吐白,一如既往波光瀲灧。
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燦爛。從
5
月中旬開始,一種葉像杜鵑葉、花像杜
鵑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園綻放了。
看著漫山遍野的濃綠被撕開一個口子,
殷紅汩汩涌
流,又漫漶開去,黏黏地濕了一片天地,
在萬綠叢中添一抹血紅,
生發的該是一種什麼樣的
傷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
是由這種一度瀕臨滅絕、
極其珍稀的杜鵑紅山茶肇始,
又
不免激動人心。這一波紅潮一直延展到
9
月。
接下來在金殿山茶園看到的悅目色彩是茶梅。
它也是山茶的一種,
花多為白色或粉紅色,
瑰麗而淡雅。明代畫家陳道復說其
「
態較山茶小
」
,而高濂在《梅花令
·
茶梅》中寫它
「
淡粉輕
勻,微紅淺帶顰。葉較茶枝更綠,花卻是,與梅渾。
」
茶梅
10
月開放,花期持續到
12
月。
凋謝時,片片花瓣隨風飄飛,漫起一襲彩色雨霧,鋪下一塊斑斕花毯。
有趣的是,
它的香消玉殞,
宣告的卻是各色常規山茶的怒放。
一時間,
恨天高、
童子面、
硃砂紫袍、雪姣
、十八學士、六角大紅、赤丹、狀元紅
……
如盅如碗、如缽如盆,奼紫嫣
紅、淺淡深濃,爭奇斗艷、各不相讓。茶梅用它滿地的落紅真正實行了
「
化作春泥更護花
」
。
而那被鋪地錦綉托起的雲霞,
一直燃燒到次年
4
月底。
到了
5
月,
杜鵑紅山茶就又輪回著開
始了新一撥的激情涌動。
可以說,這里一年四季茶花開不斷。正應了清代李笠翁(李漁)的評價:
「
具松柏之骨,
挾桃李之姿,歷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
在雲南,山茶還是紮根於深遠時光中的璀璨。公元
898
年繪制的《南詔圖傳》中,它就
出現在南詔王細奴羅家裡,根據樹乾的口徑,
估計樹齡已有二百年左右。也就是說,約在南
北朝前期,
山茶在雲南就被引入宮苑栽培了。
現存最古老的雲南山茶,
也許應數生長在楚雄
紫溪山功德林的
「
紫溪茶
」
,
樹齡六百五十多年。
而麗江玉龍雪山東麓的玉峰寺院內一年能開
上萬朵花、
蔭地面積全國最大的
「
茶花王
」
,
樹齡大約五百年。
大理巍寶山靈官殿的桂葉銀紅,
高十八點八八米,是世界最高的茶花,樹齡也近四百年。
『柒』 一棵茶花有三種顏色怎麼樣寫首書
大理山茶花
作詞:石啟榮
作曲:馬 佶
編曲:丁 巍
混音:周占超
演唱:劉秀文
發行回:雲星文化
大理的山茶花答
開在春天陽光下,
端莊高雅的乖乖女
今天要出嫁。
一頂花轎喲蜂飛蝶舞,
一襲婚紗繽紛彩霞。
山茶花喲山茶花,
淺淺笑靨喲羞答答,
一盞濃情似美酒,
感恩天地育芳華。
間奏
大理的山茶花
開在神州屋檐下,
冰雪聰明的好女兒
出嫁戀華夏。
一顆愛心喲心繫故土,
一往深情情牽天涯。
『捌』 描寫茶花的文言文
描寫茶花的文言文
馨香陣陣 異香撲鼻 奇香滿園 縷縷清香 花香醉人 嫵媚嫣潤回
嫵媚嬌麗;顫巍巍答,飄飄然,芳香飄溢,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
那筒裙似的花托,攏不住豐腆的白玉般的花苞,漸漸地綻開,雪白的花瓣輕輕地探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