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涇縣梅花鹿

涇縣梅花鹿

發布時間: 2021-02-13 01:28:04

㈠ 介紹黃山雲海

1、雲海,並非黃山獨有,然而黃山雲海的氣勢和特色為他山所不及。黃山雲海景觀版的基本特色是宏偉神奇權,變幻莫測,凝聚難散,浩瀚無垠。

2、每當雨過天晴,在高氣壓的作用下,成片的層積雲雲海穩定出現。深谷巨壑之中煙雲聚集,初時冉冉上升,裊裊如篆,漸漸凝聚,成團成片;接著迅速彌漫,頃刻間匯成白雲滾滾,銀浪滔滔,浩瀚無際的「海洋」。

3、遠近山巒,在雲海中出沒無常,猶如大海中的無數島嶼,時隱時現於「波濤」之上。雲海之上,天宇曠然,蔚藍一色。山風乍起,雲海內雲潮翻湧,巨浪排空,呼嘯奔騰,與松濤、溪聲、泉鳴交相應和。

(1)涇縣梅花鹿擴展閱讀:

人們站在清涼台上觀日出,或在排雲亭前賞晚霞時,便可看到另一番更美好奇妙的霞海景象:浸染在萬道霞光之中的茫茫雲海,翻滾著五彩的波浪,金輝閃爍,分外耀眼,群山披上了斑斕的錦衣,璀璨奪目,五彩繽紛,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

潔白的雲霧飄盪不定,時上時下,時左時右,時聚時散,群峰在雲霧的籠罩下若即若離,使黃山沉浸在虛幻的意境之中,動中寓靜,靜中有動,遊人宛若置身仙境,不知天上人間。

㈡ 績溪縣行政村數量和自然村數量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跡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區劃人口

經過2001-2003年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全市由17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67鎮、103鄉、6個辦事處)調整為現在的1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有61個鎮、44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2006年4月11日、12日,寧國市所轄天湖鎮改設天湖街道辦事處,並委託宣州區代為管理,同時撤銷汪溪鎮設立汪溪街道辦事處;28日設立竹峰街道辦事處。

宣州區(14鎮、5鄉、7辦事處)

水陽鎮、狸橋鎮、楊柳鎮、孫埠鎮、洪村鎮、沈村鎮、向陽鎮、溪口鎮、周王鎮、古泉鎮、水東鎮、新田鎮、

文昌鎮、寒亭鎮;黃渡鄉、養賢鄉、五星鄉、朱橋鄉、金壩鄉;雙橋辦、鰲峰辦、西林辦、澄江辦、濟川辦、

飛彩辦、敬亭山辦。

郎溪縣(8鎮、4鄉)

建平鎮、畢橋鎮、濤城鎮、南豐鎮、十字鎮、梅渚鎮、東夏鎮、新發鎮;飛里鄉、凌笪鄉、姚村鄉、幸福鄉

廣德縣(6鎮、10鄉)

桃州鎮、邱村鎮、誓節鎮、新杭鎮、流洞鎮、柏墊鎮;盧村鄉、花鼓鄉、月灣鄉、下寺鄉、趙村鄉、祠山崗鄉

、東亭鄉、鳳橋鄉、楊灘鄉、四合鄉。

涇縣 (11鎮、10鄉)

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蔡村鎮、雲嶺鎮、黃村鎮、桃花潭鎮、晏公鎮、丁家橋鎮、章渡鎮、琴溪鎮;西陽

鄉、汀溪鄉、蘇紅鄉、中村鄉、北貢鄉、包合鄉、厚岸鄉、昌橋鄉、童疃鄉、孤峰鄉

寧國市(8鎮、6鄉(含民族鄉)、6辦)

仙霞鎮、中溪鎮、寧墩鎮、梅林鎮、港口鎮、霞西鎮、甲路鎮、胡樂鎮;青龍鄉、方塘鄉、

竹峰鄉、萬家鄉、南極鄉、雲梯畲族鄉;西津辦、南山辦、河瀝溪辦、竹峰辦、汪溪辦、天湖辦(委託宣州區代管)

績溪縣(7鎮、4鄉)

華陽鎮、金沙鎮、楊溪鎮、伏嶺鎮、長安鎮、上庄鎮、臨溪鎮;家朋鄉、板橋頭鄉、瀛洲鄉、荊洲鄉

旌德縣(5鎮、5鄉)

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鄉、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

[人口]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較低水平。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96‰,比上年上升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23‰,上升0.3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3.74‰,上升0.65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

歷史沿革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跨東經 117゜58』~119゜40』、北緯29゜57』~31゜19』。東北至東南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為安徽省的東南門戶。區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9%。

宣城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就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掛牌成立。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隋初更名為宣城。伺候,雖王朝更迭,名稱再未更易。宣州先後為西漢丹陽郡,西晉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寧國路以及明清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

解放初期,宣城縣設7個區和23個鄉(鎮)。1950年3月,將原7個區改劃16個區,設立257個村(街);1952年7月並村劃鄉,將257個村(街)劃並為190個鄉和11個鎮。1958年10月,實行鄉、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廢區改設14個人民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個人民公社和6個鎮;1969年初將全縣55個社鎮合並為34個社鎮。

1970年初又陸續恢復到49個社鎮;1971年1月,將西河、和平、紅楊、三元、新豐、趙橋、黃池、花橋等8個公社和西河鎮、灣址鎮劃歸蕪湖縣管轄。

1985年增設華陽鄉,轄37個鄉鎮。

1987年8月,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轄37個鄉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撤銷黃渡、團山、南漁三個鄉,轄34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343個村民委員會,46個居民委會。

2000年,宣州區轄5個街道、16個鎮、18個鄉。總人口822707人,各鄉鎮人口: 西林街道 41076 澄江街道 30400 鰲峰街道 46451 濟川街道 26204 敬亭山街道 5888 向陽鎮 22717 古泉鎮 27391 寒亭鎮 21696 文昌鎮 18298 楊柳鎮 19718 古溪鎮 17304 新田鎮 19918 雙溪鎮 16039 洪林鎮 26845 沈村鎮 17884 新河鎮 16482 水陽鎮 23626 水東鎮 30566 孫埠鎮 36496 周王鎮 20619 狸橋鎮 15518 夏渡鄉 19634 金壩鄉 18284 高橋鄉 16756 華陽鄉 7333 嶧山鄉 18209 楊林鄉 18416 丁店鄉 20739 建國鄉 15210 棋盤鄉 14428 五星鄉 22000 朱橋鄉 25376 養賢鄉 21826 裘公鄉 20122 楊泗鄉 13369 雁翅鄉 26288 衛東鄉 15634 南湖鄉 16850 咎村鄉 1109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撤市設區後,增設飛彩街道,全區轄16個鎮,18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民委員會,57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元月,實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34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撤並為19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減少到182個。鄉鎮區劃調整後,全區鄉鎮平均人口1.8萬人調整為2.8萬人,平均面積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10.8平方千米。水陽鎮調整前涉及裘公、楊泗、雁翅、水陽三鄉一鎮,調整後,水陽鎮地域面積由39.55平方千米增至146平方千米。同屬於金寶圩的三鄉一鎮合並為水陽鎮。衛東、南湖、昝村三個鄉並入狸橋鎮。(其它鄉鎮調整情況資料尚未收集到)五星、朱橋、寒亭、文昌、周王、金壩、古泉、新田、水東等9個鄉鎮;鰲峰、西林、澄江、濟川、敬亭山、飛彩6個街道辦事處沒有進行撤並;9個沒有撤並的鄉鎮中,除水東外有8個鄉鎮總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下,7個辦事處總面積最多的西林辦事處只有28平方千米,最少的飛彩辦事處僅有7.92平方千米。

2002年轄7個街道、19個鄉鎮。

2004年,古溪鎮更名為溪口鎮。

自然環境

宣城市轄境在地質分區上位於揚子准地台地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各時代地層發育比較完整。受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地貌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崗沖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圩區一般高程為7—12米。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屬天目山山脈,西南部山區屬黃山山脈,西部山區屬九華山山脈。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涼峰1787.4米(位於績溪縣與歙縣及浙江臨安縣交界處)。境內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績溪縣有36%的流域面積屬長江流域,64%的流域面積屬錢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宣城市自然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55%,林業總面積44萬多公頃,蓄積量1700多萬立方米。竹林面積9.3萬多公頃,其中廣德縣4萬公頃,毛竹蓄積量8000萬株,居全國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譽;寧國市元竹、筍用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評為「中國元竹之鄉」。林產品有板栗、蜜棗、山核桃等,產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葯材種類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吳芋(吳茱英)、寧前胡、寧貝母等。珍稀野生動物有3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揚子鱷、梅花鹿、金錢豹、雲豹、黑麂 白鸛、丹頂鶴、白頸長尾雉等。境內的揚子鱷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績溪清涼峰和寧國板橋兩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保護區內主要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樹種30餘種、動物13種。板橋保護區保護對象為天然甜儲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甜櫧林是安徽最北一處、我國東部最北一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貴;金錢松、香果樹、杜仲等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在16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大,礦石質量好,氧化鈣含量大於50%的佔95%以上。均宜露采。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寧國海螺山的石灰石。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235.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4%,增幅較上年提高個2.1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0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83.60億元,增長8.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三次產業比例為21.3∶43.3∶35.4。

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0%。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上漲0.6%,居住類價格上漲4.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9.6%。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5%。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實現增加值122.31 億元,增長 10.0 %,占宣城市生產總值的51.9%。其中,第一產業 13.29億元,增長4.6 %;第二產業 62.29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 46.73 億元,增長9.2 %。

企業景氣指數繼續看好。據全市83家企業景氣調查顯示,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 129.0 ,比三季度上漲14.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景氣指數為135.8,比三季度上漲6.3個百分點。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4.9 。

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抗自然災害能力仍然不強;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煤電油運依然緊張,部分行業生產盈利能力減弱;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總體偏低,收入差距較大;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等。

宣城市雪災直接損失超過1.5億

全市受災人口75.36萬人,因災傷病6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7922公頃,其中絕收93公頃;因災倒房513間,其中民房104戶220間,損壞房屋4969間;因災轉移安置人口7232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5685萬元,其中農業損失9422萬元.

宣州區受災最重,受災人口35.98萬人,占人口的43%,直接經濟損失5786萬元.

大雪還會繼續,災情將/進一步發展聚焦宣城抗雪一線(組圖)

㈢ 安微省有荊德縣嗎

旌德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位於皖南山區,地處黃山北麓,東臨蘇浙滬,專北枕皖江,距黃山屬風景區僅30公里。縣境東鄰寧國市,南接績溪縣,西連黃山區,北毗涇縣。面積905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5.1萬人,設6鎮4鄉,轄63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縣城旌陽鎮位於縣境中部,217省道、323省道兩路交匯。

旌德縣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境內重巒疊翠,山水相間,黃山支脈自西南蜿蜒而入,斜貫全境,海拔120-1295米。全縣有林面積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8.5%以上,森林蓄積量360.68萬立方米,是「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自然生態環境保持良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梅花鹿、雲豹、銀杏、紅豆杉等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動植物,以及靈芝、薴麻、茶葉等地方特產,2008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靈芝之鄉」稱號。

旌德縣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

㈣ 安徽三寶是

答案

東北三寶
[編輯本段]
是指中國東北地區的三種土特產,東北三寶,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人參、貂皮與鹿茸角」。
另一種說法是:「人參、貂皮與靰鞡草」。

具體地說,「人參、貂皮與鹿茸角」是富人、官家的說法,「人參、貂皮與靰鞡草」是窮人的說法。
因為東北天氣苦寒,窮人老百姓把靰鞡草填在鞋子里,能保證腳不被凍壞,所以靰鞡草是窮人的寶。

人參
[編輯本段]

人參,又名"人葠",俗稱"棒槌",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馳名中外的珍貴葯材,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之一。由於人參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得名。
在古代,它有許多別名、雅號,如:神草、王精、地精、黃精、血參、人銜、人微等,人們所說的"百草之王"是從滿語中翻譯過來的。滿族人稱人參為"奧而厚達","奧而厚"是草類總稱,"達"為首領、頭人之意,故將其譯為"百草之王"。
在中國醫葯史上,使用人參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代,良醫扁鵲對人參葯性和療效已有了解;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葯中上品;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共有113方,用人參者即多達21方;相傳明代李時珍之父李言聞曾有《月池人參傳》專著。
本溪素有"人參之鄉"的美譽,近年本溪人參及其加工的滋補品大量銷往國內外市場。
人參分為山參和園參兩大類, 野生的稱為"山參",多生長於闊葉林與針葉林混生的人際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其性喜陽,需疏散的陽光和腐殖質深厚、通氣良好的土壤中。其生長非常緩慢,一兩重的山參要長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於人們對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參日趨減少,愈為罕見,當然尋采起來也就更加困難。
園參,即人工栽培的人參,也稱"家參"。它與山參在顏色、形體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並帶有辣氣,山參雖味亦苦卻有清香之氣味。遼寧的家參栽培、主要在東部山區的桓仁、新賓、清原、本溪、寬甸和鳳城等地。其中,以桓仁產量最多,面積也居全國的前列,已被國家定為葯材生產基地。寬甸下露河鄉石柱子村的"柱參"和桓仁的"白人參"為遼寧特產,全國少見,十分名貴。
據理化分析,人參中含有人參皂甙、人參寧、揮發油、人參酸、甾醇等多種成分和許多有機物、無機物及維生素等,有其它葯品所不能比擬的特殊葯用價值和療效。它能補血養氣、固津生液、調節神經、開心明目、益智安神、降壓健胃等,尤其對於治療久病衰弱者非常有效。
人參不僅有獨特的葯用價值,還可以製造許多方面的深加工產品,賦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此外,在文學名著中,有關人參的傳說故事更是不可枚舉,如:《西遊記》中豬八戒吃人參果;《紅樓夢》中王夫人翻櫃找人參等比比皆是。到了人參之鄉東北,導游員口中的講述,更是令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人參自古即為著名的補葯,我國最早(後漢時)的葯書<神農本草經>中將人參列為上品,該書中凡入上品之葯多為對人體有補養之功的.該書謂人參"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金元以後用人參大補元氣以固脫.即大病、久病之後,元氣大傷時,用人參尤宜.為治療虛勞內傷的第一要葯。在中國傳說中,人參是一種「土行孫」式可在地下行走的植物,挖掘之時 要小心翼翼的圍捕,防止它跑掉。人參每次出土,相隔數十年。人參總在地下隱居百年以上,需要在林間、岩下、腐土、低溫、背陰向陽、倚水又排水良好,每日陽光三至五小時等條件下,才有珍貴的結果。東北土話「七兩為參,八兩為寶」,表示大的優質的人參來之不易。

貂皮
[編輯本段]

貂皮素有「裘中之王」之稱。貂皮屬於細皮毛裘皮,皮板優良,輕柔結實,毛絨豐厚,色澤光潤。用它製成的皮草
服裝,雍容華貴,是理想的裘皮製品。 而在貂皮中,又以紫貂皮更為名貴,由於紫貂皮產量極少,致使其價格昂貴,所以才有「裘中之王」的美稱。 因此它又成為了人們富貴的象徵。在國外,被稱為黃金」。貂皮具有「風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濕」的三大特點。

鹿茸
[編輯本段]

梅花鹿全身都是寶,所以古時候人們把鹿稱作神獸。但是鹿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要算是鹿茸了。鹿茸就是未骨化的角生長在雄鹿的額上,是一種有組織的結構,為真皮衍生 物。鹿茸含有豐富的復合蛋白質和激素,以及磷酸鈣、膠質軟骨素等化學成份,是一種高級補品和名貴葯材。鹿茸能溫腎壯陽,生精益血,強筋補髓。主治虛勞贏疲,血虛眩暈,腰膝酸痛,萎滑精,虛寒血崩等病 。
鹿茸主要有產於大興安嶺的馬鹿茸和產於長白山的梅花鹿茸。

靰鞡草
[編輯本段]

莎草目,莎草科,苔草屬的一種。
分布:產於中國東北。生於森林地區沼澤或三江平原草甸沼澤中。
形態特徵及用途:根狀莖緊密叢生。稈三棱形,基部具有光澤的褐色葉鞘。葉細條形,對折,邊緣粗糙。小穗2~3個,頂生的雄性圓柱形,側生的雌性卵形或卵狀球形;雌雄花鱗片棕色至銹色;果囊近卵形,扁三棱形,有褐色樹脂狀小突起,頂端急縮成短喙。小堅果倒卵狀橢圓形,三棱形,褐色。其葉細長柔軟,纖維堅韌,不易折斷,為草鞋、草褥、人造棉、纖維板等的良好材料,將原植物莖葉錘打後放入氈靴中,能禦寒,昔稱「關東三寶」之一。是草編工藝品、造紙的主要原料。舊時東北人用皮革縫制、內絮捶軟的烏拉草作防寒鞋,是北方貧民心愛的"草履"。「靰鞡」是滿語皮靴的意思,是一種東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

㈤ 想知道: 贛au9079 黑色起亞車在哪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跡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區劃人口

經過2001-2003年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全市由17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67鎮、103鄉、6個辦事處)調整為現在的1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有61個鎮、44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2006年4月11日、12日,寧國市所轄天湖鎮改設天湖街道辦事處,並委託宣州區代為管理,同時撤銷汪溪鎮設立汪溪街道辦事處;28日設立竹峰街道辦事處。

宣州區(14鎮、5鄉、7辦事處)

水陽鎮、狸橋鎮、楊柳鎮、孫埠鎮、洪村鎮、沈村鎮、向陽鎮、溪口鎮、周王鎮、古泉鎮、水東鎮、新田鎮、

文昌鎮、寒亭鎮;黃渡鄉、養賢鄉、五星鄉、朱橋鄉、金壩鄉;雙橋辦、鰲峰辦、西林辦、澄江辦、濟川辦、

飛彩辦、敬亭山辦。

郎溪縣(8鎮、4鄉)

建平鎮、畢橋鎮、濤城鎮、南豐鎮、十字鎮、梅渚鎮、東夏鎮、新發鎮;飛里鄉、凌笪鄉、姚村鄉、幸福鄉

廣德縣(6鎮、10鄉)

桃州鎮、邱村鎮、誓節鎮、新杭鎮、流洞鎮、柏墊鎮;盧村鄉、花鼓鄉、月灣鄉、下寺鄉、趙村鄉、祠山崗鄉

、東亭鄉、鳳橋鄉、楊灘鄉、四合鄉。

涇縣 (11鎮、10鄉)

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蔡村鎮、雲嶺鎮、黃村鎮、桃花潭鎮、晏公鎮、丁家橋鎮、章渡鎮、琴溪鎮;西陽

鄉、汀溪鄉、蘇紅鄉、中村鄉、北貢鄉、包合鄉、厚岸鄉、昌橋鄉、童疃鄉、孤峰鄉

寧國市(8鎮、6鄉(含民族鄉)、6辦)

仙霞鎮、中溪鎮、寧墩鎮、梅林鎮、港口鎮、霞西鎮、甲路鎮、胡樂鎮;青龍鄉、方塘鄉、

竹峰鄉、萬家鄉、南極鄉、雲梯畲族鄉;西津辦、南山辦、河瀝溪辦、竹峰辦、汪溪辦、天湖辦(委託宣州區代管)

績溪縣(7鎮、4鄉)

華陽鎮、金沙鎮、楊溪鎮、伏嶺鎮、長安鎮、上庄鎮、臨溪鎮;家朋鄉、板橋頭鄉、瀛洲鄉、荊洲鄉

旌德縣(5鎮、5鄉)

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鄉、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

[人口]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較低水平。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96‰,比上年上升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23‰,上升0.3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3.74‰,上升0.65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

歷史沿革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跨東經 117゜58』~119゜40』、北緯29゜57』~31゜19』。東北至東南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為安徽省的東南門戶。區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9%。

宣城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就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掛牌成立。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隋初更名為宣城。伺候,雖王朝更迭,名稱再未更易。宣州先後為西漢丹陽郡,西晉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寧國路以及明清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
解放初期,宣城縣設7個區和23個鄉(鎮)。1950年3月,將原7個區改劃16個區,設立257個村(街);1952年7月並村劃鄉,將257個村(街)劃並為190個鄉和11個鎮。1958年10月,實行鄉、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廢區改設14個人民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個人民公社和6個鎮;1969年初將全縣55個社鎮合並為34個社鎮。
1970年初又陸續恢復到49個社鎮;1971年1月,將西河、和平、紅楊、三元、新豐、趙橋、黃池、花橋等8個公社和西河鎮、灣址鎮劃歸蕪湖縣管轄。
1985年增設華陽鄉,轄37個鄉鎮。
1987年8月,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轄37個鄉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撤銷黃渡、團山、南漁三個鄉,轄34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343個村民委員會,46個居民委會。

2000年,宣州區轄5個街道、16個鎮、18個鄉。總人口822707人,各鄉鎮人口: 西林街道 41076 澄江街道 30400 鰲峰街道 46451 濟川街道 26204 敬亭山街道 5888 向陽鎮 22717 古泉鎮 27391 寒亭鎮 21696 文昌鎮 18298 楊柳鎮 19718 古溪鎮 17304 新田鎮 19918 雙溪鎮 16039 洪林鎮 26845 沈村鎮 17884 新河鎮 16482 水陽鎮 23626 水東鎮 30566 孫埠鎮 36496 周王鎮 20619 狸橋鎮 15518 夏渡鄉 19634 金壩鄉 18284 高橋鄉 16756 華陽鄉 7333 嶧山鄉 18209 楊林鄉 18416 丁店鄉 20739 建國鄉 15210 棋盤鄉 14428 五星鄉 22000 朱橋鄉 25376 養賢鄉 21826 裘公鄉 20122 楊泗鄉 13369 雁翅鄉 26288 衛東鄉 15634 南湖鄉 16850 咎村鄉 1109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撤市設區後,增設飛彩街道,全區轄16個鎮,18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民委員會,57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元月,實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34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撤並為19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減少到182個。鄉鎮區劃調整後,全區鄉鎮平均人口1.8萬人調整為2.8萬人,平均面積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10.8平方千米。水陽鎮調整前涉及裘公、楊泗、雁翅、水陽三鄉一鎮,調整後,水陽鎮地域面積由39.55平方千米增至146平方千米。同屬於金寶圩的三鄉一鎮合並為水陽鎮。衛東、南湖、昝村三個鄉並入狸橋鎮。(其它鄉鎮調整情況資料尚未收集到)五星、朱橋、寒亭、文昌、周王、金壩、古泉、新田、水東等9個鄉鎮;鰲峰、西林、澄江、濟川、敬亭山、飛彩6個街道辦事處沒有進行撤並;9個沒有撤並的鄉鎮中,除水東外有8個鄉鎮總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下,7個辦事處總面積最多的西林辦事處只有28平方千米,最少的飛彩辦事處僅有7.92平方千米。
2002年轄7個街道、19個鄉鎮。
2004年,古溪鎮更名為溪口鎮。

自然環境
宣城市轄境在地質分區上位於揚子准地台地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各時代地層發育比較完整。受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地貌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崗沖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圩區一般高程為7—12米。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屬天目山山脈,西南部山區屬黃山山脈,西部山區屬九華山山脈。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涼峰1787.4米(位於績溪縣與歙縣及浙江臨安縣交界處)。境內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績溪縣有36%的流域面積屬長江流域,64%的流域面積屬錢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宣城市自然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55%,林業總面積44萬多公頃,蓄積量1700多萬立方米。竹林面積9.3萬多公頃,其中廣德縣4萬公頃,毛竹蓄積量8000萬株,居全國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譽;寧國市元竹、筍用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評為「中國元竹之鄉」。林產品有板栗、蜜棗、山核桃等,產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葯材種類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吳芋(吳茱英)、寧前胡、寧貝母等。珍稀野生動物有3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揚子鱷、梅花鹿、金錢豹、雲豹、黑麂 白鸛、丹頂鶴、白頸長尾雉等。境內的揚子鱷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績溪清涼峰和寧國板橋兩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保護區內主要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樹種30餘種、動物13種。板橋保護區保護對象為天然甜儲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甜櫧林是安徽最北一處、我國東部最北一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貴;金錢松、香果樹、杜仲等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在16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大,礦石質量好,氧化鈣含量大於50%的佔95%以上。均宜露采。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寧國海螺山的石灰石。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235.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4%,增幅較上年提高個2.1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0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83.60億元,增長8.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三次產業比例為21.3∶43.3∶35.4。
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0%。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上漲0.6%,居住類價格上漲4.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9.6%。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5%。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實現增加值122.31 億元,增長 10.0 %,占宣城市生產總值的51.9%。其中,第一產業 13.29億元,增長4.6 %;第二產業 62.29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 46.73 億元,增長9.2 %。
企業景氣指數繼續看好。據全市83家企業景氣調查顯示,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 129.0 ,比三季度上漲14.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景氣指數為135.8,比三季度上漲6.3個百分點。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4.9 。
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抗自然災害能力仍然不強;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煤電油運依然緊張,部分行業生產盈利能力減弱;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總體偏低,收入差距較大;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等。

宣城市雪災直接損失超過1.5億
全市受災人口75.36萬人,因災傷病6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7922公頃,其中絕收93公頃;因災倒房513間,其中民房104戶220間,損壞房屋4969間;因災轉移安置人口7232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5685萬元,其中農業損失9422萬元.
宣州區受災最重,受災人口35.98萬人,占人口的43%,直接經濟損失5786萬元.
大雪還會繼續,災情將/進一步發展聚焦宣城抗雪一線(組圖)

㈥ 我想知道有關安徽宣城的一些情況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跡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區劃人口

經過2001-2003年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全市由17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67鎮、103鄉、6個辦事處)調整為現在的1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有61個鎮、44個鄉、10個街道辦事處。2006年4月11日、12日,寧國市所轄天湖鎮改設天湖街道辦事處,並委託宣州區代為管理,同時撤銷汪溪鎮設立汪溪街道辦事處;28日設立竹峰街道辦事處。

宣州區(14鎮、5鄉、7辦事處)

水陽鎮、狸橋鎮、楊柳鎮、孫埠鎮、洪村鎮、沈村鎮、向陽鎮、溪口鎮、周王鎮、古泉鎮、水東鎮、新田鎮、

文昌鎮、寒亭鎮;黃渡鄉、養賢鄉、五星鄉、朱橋鄉、金壩鄉;雙橋辦、鰲峰辦、西林辦、澄江辦、濟川辦、

飛彩辦、敬亭山辦。

郎溪縣(8鎮、4鄉)

建平鎮、畢橋鎮、濤城鎮、南豐鎮、十字鎮、梅渚鎮、東夏鎮、新發鎮;飛里鄉、凌笪鄉、姚村鄉、幸福鄉

廣德縣(6鎮、10鄉)

桃州鎮、邱村鎮、誓節鎮、新杭鎮、流洞鎮、柏墊鎮;盧村鄉、花鼓鄉、月灣鄉、下寺鄉、趙村鄉、祠山崗鄉

、東亭鄉、鳳橋鄉、楊灘鄉、四合鄉。

涇縣 (11鎮、10鄉)

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蔡村鎮、雲嶺鎮、黃村鎮、桃花潭鎮、晏公鎮、丁家橋鎮、章渡鎮、琴溪鎮;西陽

鄉、汀溪鄉、蘇紅鄉、中村鄉、北貢鄉、包合鄉、厚岸鄉、昌橋鄉、童疃鄉、孤峰鄉

寧國市(8鎮、6鄉(含民族鄉)、6辦)

仙霞鎮、中溪鎮、寧墩鎮、梅林鎮、港口鎮、霞西鎮、甲路鎮、胡樂鎮;青龍鄉、方塘鄉、

竹峰鄉、萬家鄉、南極鄉、雲梯畲族鄉;西津辦、南山辦、河瀝溪辦、竹峰辦、汪溪辦、天湖辦(委託宣州區代管)

績溪縣(7鎮、4鄉)

華陽鎮、金沙鎮、楊溪鎮、伏嶺鎮、長安鎮、上庄鎮、臨溪鎮;家朋鄉、板橋頭鄉、瀛洲鄉、荊洲鄉

旌德縣(5鎮、5鄉)

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鄉、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

[人口]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較低水平。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96‰,比上年上升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23‰,上升0.3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3.74‰,上升0.65個千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

歷史沿革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跨東經 117゜58』~119゜40』、北緯29゜57』~31゜19』。東北至東南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為安徽省的東南門戶。區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9%。

宣城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就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掛牌成立。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隋初更名為宣城。伺候,雖王朝更迭,名稱再未更易。宣州先後為西漢丹陽郡,西晉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寧國路以及明清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
解放初期,宣城縣設7個區和23個鄉(鎮)。1950年3月,將原7個區改劃16個區,設立257個村(街);1952年7月並村劃鄉,將257個村(街)劃並為190個鄉和11個鎮。1958年10月,實行鄉、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廢區改設14個人民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個人民公社和6個鎮;1969年初將全縣55個社鎮合並為34個社鎮。
1970年初又陸續恢復到49個社鎮;1971年1月,將西河、和平、紅楊、三元、新豐、趙橋、黃池、花橋等8個公社和西河鎮、灣址鎮劃歸蕪湖縣管轄。
1985年增設華陽鄉,轄37個鄉鎮。
1987年8月,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轄37個鄉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撤銷黃渡、團山、南漁三個鄉,轄34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343個村民委員會,46個居民委會。

2000年,宣州區轄5個街道、16個鎮、18個鄉。總人口822707人,各鄉鎮人口: 西林街道 41076 澄江街道 30400 鰲峰街道 46451 濟川街道 26204 敬亭山街道 5888 向陽鎮 22717 古泉鎮 27391 寒亭鎮 21696 文昌鎮 18298 楊柳鎮 19718 古溪鎮 17304 新田鎮 19918 雙溪鎮 16039 洪林鎮 26845 沈村鎮 17884 新河鎮 16482 水陽鎮 23626 水東鎮 30566 孫埠鎮 36496 周王鎮 20619 狸橋鎮 15518 夏渡鄉 19634 金壩鄉 18284 高橋鄉 16756 華陽鄉 7333 嶧山鄉 18209 楊林鄉 18416 丁店鄉 20739 建國鄉 15210 棋盤鄉 14428 五星鄉 22000 朱橋鄉 25376 養賢鄉 21826 裘公鄉 20122 楊泗鄉 13369 雁翅鄉 26288 衛東鄉 15634 南湖鄉 16850 咎村鄉 1109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撤市設區後,增設飛彩街道,全區轄16個鎮,18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民委員會,57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元月,實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34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撤並為19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減少到182個。鄉鎮區劃調整後,全區鄉鎮平均人口1.8萬人調整為2.8萬人,平均面積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10.8平方千米。水陽鎮調整前涉及裘公、楊泗、雁翅、水陽三鄉一鎮,調整後,水陽鎮地域面積由39.55平方千米增至146平方千米。同屬於金寶圩的三鄉一鎮合並為水陽鎮。衛東、南湖、昝村三個鄉並入狸橋鎮。(其它鄉鎮調整情況資料尚未收集到)五星、朱橋、寒亭、文昌、周王、金壩、古泉、新田、水東等9個鄉鎮;鰲峰、西林、澄江、濟川、敬亭山、飛彩6個街道辦事處沒有進行撤並;9個沒有撤並的鄉鎮中,除水東外有8個鄉鎮總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下,7個辦事處總面積最多的西林辦事處只有28平方千米,最少的飛彩辦事處僅有7.92平方千米。
2002年轄7個街道、19個鄉鎮。
2004年,古溪鎮更名為溪口鎮。

自然環境
宣城市轄境在地質分區上位於揚子准地台地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各時代地層發育比較完整。受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地貌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五大類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錯,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崗沖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絕大部分為廣袤的平原和星羅棋布的河湖港漢,圩區一般高程為7—12米。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屬天目山山脈,西南部山區屬黃山山脈,西部山區屬九華山山脈。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涼峰1787.4米(位於績溪縣與歙縣及浙江臨安縣交界處)。境內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績溪縣有36%的流域面積屬長江流域,64%的流域面積屬錢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宣城市自然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55%,林業總面積44萬多公頃,蓄積量1700多萬立方米。竹林面積9.3萬多公頃,其中廣德縣4萬公頃,毛竹蓄積量8000萬株,居全國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譽;寧國市元竹、筍用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評為「中國元竹之鄉」。林產品有板栗、蜜棗、山核桃等,產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葯材種類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吳芋(吳茱英)、寧前胡、寧貝母等。珍稀野生動物有3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揚子鱷、梅花鹿、金錢豹、雲豹、黑麂 白鸛、丹頂鶴、白頸長尾雉等。境內的揚子鱷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績溪清涼峰和寧國板橋兩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保護區內主要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樹種30餘種、動物13種。板橋保護區保護對象為天然甜儲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甜櫧林是安徽最北一處、我國東部最北一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貴;金錢松、香果樹、杜仲等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在160億噸以上,礦床規模大,礦石質量好,氧化鈣含量大於50%的佔95%以上。均宜露采。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寧國海螺山的石灰石。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235.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4%,增幅較上年提高個2.1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0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83.60億元,增長8.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三次產業比例為21.3∶43.3∶35.4。
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0%。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上漲0.6%,居住類價格上漲4.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9.6%。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5%。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實現增加值122.31 億元,增長 10.0 %,占宣城市生產總值的51.9%。其中,第一產業 13.29億元,增長4.6 %;第二產業 62.29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 46.73 億元,增長9.2 %。
企業景氣指數繼續看好。據全市83家企業景氣調查顯示,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 129.0 ,比三季度上漲14.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景氣指數為135.8,比三季度上漲6.3個百分點。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4.9 。
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抗自然災害能力仍然不強;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煤電油運依然緊張,部分行業生產盈利能力減弱;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總體偏低,收入差距較大;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等。

宣城市雪災直接損失超過1.5億
全市受災人口75.36萬人,因災傷病6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7922公頃,其中絕收93公頃;因災倒房513間,其中民房104戶220間,損壞房屋4969間;因災轉移安置人口7232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5685萬元,其中農業損失9422萬元.
宣州區受災最重,受災人口35.98萬人,占人口的43%,直接經濟損失5786萬元.
大雪還會繼續,災情將/進一步發展聚焦宣城抗雪一線(組圖)

㈦ 水西國家森林公園的景點介紹

中國宣紙博物館
中國宣紙博物館是全球唯一一座系統展示中國宣紙歷史淵源和製作工藝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內設有「百匾堂」、「三吳紀念館」和「古陶瓷館」三個獨立展區,充分展示了古城涇縣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水西雙塔
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兩兩浮屠聳碧空,青冥如洗矗長虹。光連梵宇曇花潔,彩散諸天貝葉紅.只有輕鳶摩絕頂,想多古佛居當中.凌虛欲陟恣遐矚,蘚蝕苔封悵不窮。」清代詩人胡兆殷一首《水西雙塔》道盡了千年古塔的滄桑。
大觀塔建於北宋末年,外觀七層,內12層,平面呈八邊形,每邊均有磚砌拱門,層層之間以疊澀法砌出短檐並層層出檐。檐下設仿木磚雕斗拱,每層轉角處以磚砌出半圓形倚柱.整體上給人以凝重、壯麗之感。內部空間則顯得狹小厚重,光線明暗對創造出良好意境.塔身內外壁嵌有石刻128方,是研究皖南宋代佛教建築不可多得的資料。與太觀塔遙相對應的小方塔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故又稱紹興塔,七層四面,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初營建大觀塔一層一面耗資125貫,小方塔一層一面30貫,這也與當時社會的經濟環境有關。但古代工匠卻巧運匠心,將大觀塔建造的宏偉壯麗,小方塔卻顯得小巧玲瓏,讓人不得不發自內心地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大觀塔和小方塔一起,均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子泉
唐宣宗李忱為太子時,曾在水西潛居隱讀,因其常在該溪泉中沐浴,遂得「太子泉」勝名。
寶勝禪寺
始建於隋唐年間,素有「皖南第一古剎」之美譽,亦享臨濟宗「黃檗祖師道場」之盛名。唐宣宗李忱為太子時曾在此出家隱居,並寫下「長安若問江南事,報道風光在水西」之名句。該寺與日本寶積寺、香港寶蓮寺同屬一宗。香火鼎盛,信士不絕,名播海內外。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於一九九一年一月正式對外開放的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庄嚴肅穆的有機整體。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及紀念碑採用了象徵和隱喻的手法,以革命浪漫主義精神,來銘記皖南事變這一千古奇冤的悲壯事件。陵園曾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
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先進單位」,全國一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它已成為安徽省乃到全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
獅子山
山體呈雄獅狀,為溶洞群景觀區。山中石灰溶洞密布,大者長達千米,小者可容數人,景色各異,氣象萬千。是人們尋幽探秘的極佳場所。
百嶺坑、湖山坑
為自然生態保護區。景區內峰巒疊嶂,樹木參天,翠竹掩映,溪澗清流,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既有梅花鹿、雲豹、黑麂、白頸長尾雉、白鷳及揚子鱷等野生保護動物,又有紫楠、紅椿、銀杏等稀有珍貴植物,作為宣紙生產的主要原料青檀林遍布整個景區。

㈧ 新明鄉的行政區劃

民國時期,行政區劃基本上沿用清制。
民國八年(1919年),全縣設9鄉,其中桂城鄉轄今鄉境區域。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縣劃分為五個自治區,鄉境隸屬二區(設三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當時縣政府規劃將三中,龍密兩個聯保並為一鄉,定名為浮溪鄉,鄉公所設浮溪口(中心點),旋因村落小不適宜,改設三門,即易名為三龍鄉(即今鄉境區域)。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三龍鄉轄六個保,即龍泉保,又招保,舉密保,三中保、湘潭保,丁黛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鄉公所遷至桃林。改為義正鄉,直至1949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全縣改設仙源、秧溪、焦村三個區,今鄉境屬當時太平縣第一區(仙源)的三龍鄉所轄。
1949年9月撤區存鄉鎮,同年12月,廢保甲,分別改稱「村」、「閶」,每個自然村基本上是一個「間999(境內有59個閭,不包括樵山)
1950年2月,撤鄉鎮建區,太平縣設三門等五個區,分轄83個行政村,境內三合、湘潭、新明、葛湖、招桃等11個行政村,均屬三門區。
1950年,樵山劃歸涇縣茂林區。1951年下半年開始,先後建立農業生產互助組。同年,全縣設湘潭等五個茶站,開始由國家統一收購茶葉。
1952年8月,完成劃鄉建政工作,又設鄉鎮,太平縣設5個區。其中第五區(三門區)轄黛塢、三合、湘潭、新明、葛湖、桃河(此六鄉即今鄉境)等11個鄉,其中另5個鄉為今龍門鄉所轄。
1953年7月,全縣開展鄉試點,三門區的桃河鄉、葛湖鄉定為試點鄉。
1954年3月,開始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縣定兩村試點,山區定鄉境平坑為試點,原行政單位「閭」取消。
1956年3月,全縣撤區並鄉,太平縣設桃河、湘潭等15個鄉鎮(今鄉境轄當時桃河、湘潭兩鄉區域)。
1956年開始全面走集體化道路。是年3月14日,劃涇縣的樵山鄉和桃源鄉的13選區歸太平縣,從此樵山歸屬桃河鄉。
1957年4月4日,成立桃河鄉人民委員會,鄉長為張書貴。同年,湘潭鄉並入桃河鄉,全縣開始整頓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原黛塢鄉改名為曙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區域為黛塢嶺至許家坪。
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設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今鄉境即當時的三口公社桃河管理區。桃河管理區下設三合、樵山、招桃、新明、葛湖等5個生產大隊、54個生產隊。曙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為五一管理區。
1961年6月,調整人民公社規模,大公社劃小,同年12月,全縣再次調整為32個人民公社。
1962年10月,原桃河管理區成立為新明人民公社,屬三口區。
1963年起,區公所撤銷,建立區委會,新明人民公社一直延續到1966年1月,均歸三口區委會。
1965年6月,旌德縣興隆公社黃華嶺生產隊與太平縣新明公社浮溪生產隊、包家生產隊接壤,雙方縣、社、隊,在黃華嶺協商,劃定新明公社的龍王山等山場區域。
1968年5月起,新明人民公社改為新明公社革命委員會(一直延續至1982年4月)。
1971年,將豪家園、呂家、夾坑三個生產隊(原鄉境移民搬遷戶),從樵山大隊劃出,單獨成立一個曙光大隊。
1975年,由三口公社汪家橋大隊管轄的周坪生產隊,劃歸新明公社曙光大隊領導。
1979年11月2日,陳村水庫更名為太平湖。
1983年3月,建立鄉黨委、政府,原大隊改為村,建立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公社隨即改稱鄉。
1983年成立黃山市(縣級)新明鄉人民政府,下設葛湖、新明、招桃、三合、樵山、曙光等6個行政村57個村民組。
1984年9月,湯口區轄新明等五個鄉鎮。
1988年3月5日,縣級黃山市更名為黃山區,鄉境建置未作變動。
1992年3月,實行撤區,並鄉,建鎮,鄉境建置未動。
2013年,鄉辦龍王山茶林場改制,由鄉直單位改設為龍王山村民組,劃歸葛湖村。 新明鄉地處黃山區東北部,太平湖上游,與涇縣、旌德兩縣毗鄰。新明鄉中心位於北緯30°29′,東經118°25′。全鄉總面積141平方公里。
境內動物以南方熱帶動物所佔比重較大,並呈現南北種混雜區系分帶狀況。野生動物分布依據地形、植被、生態等。據1983年的系統調查資料顯示:魚類43種(分屬7科)、兩棲類20種、爬行類40餘種、鳥類170種(隸屬17目40科),脊椎類300種(其中哺乳類動物70餘種),動物種類資源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二以上。
魚類太平湖蓄水前境內河(主要是麻川I河)魚類據《嘉慶太平縣志》僅記有鯉、鯽、鰱、鯰、鰻鱺、垂唇、石斑、青、草等魚種。蓄水後形成太平湖,水產業隨之興起,境內魚種達44種。
兩棲類境內主要有黑斑蛙(俗名青蛙、田雞),竹葉蛙、胸蛙(俗名石鴨、石雞)、蟾蜍、沼蛙、花臭蛙、蠑螈、大鯢(俗稱蛙蛙魚)等,其中大鯢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爬行類境內常見的有鱉、烏龜、穿山甲、鷹嘴龜、草蜥、蛇蜥、蝮蛇(俗稱土斑蛇)、蘄蛇、眼鏡蛇、竹葉青、焦尾竹葉青、金環蛇、銀環蛇、小白花蛇、烏梢蛇、菜花蛇、中華水蛇、赤練蛇等。
鳥類境內主要常見的有杜鵑(俗稱布穀鳥)、白鷺、啄木鳥、喜鵲、八哥、翠鳥、貓頭鷹、斑鶴、草鶚、鵪鶉、黃腰柳鶯、暗綠綉眼鳥、白鸛、白鷳、白頸長尾雉、棕噪鶥、烏鶇、紅嘴相思鳥、蜂鳥、白頭翁等。其中白鸛、白頸長尾雉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白鷳、草鶚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哺乳類
已知的有梅花鹿、彌猴、短尾猴、黑麂、大靈貓、雲豹、金錢豹、獐、毛冠麂、蘇門羚、黑熊、青羊(野山羊)、黃麂、班狗、豹狗、黃鼠狼、松鼠、華南兔(草兔)、獾(豬獾)、貉(狗獾)、麂鹿(四不象)、水獺、貂、草狐、蝙蝠、刺蝟、野豬、豪豬、豹貓、果子狸、鼬獾等。歷史上還記載有虎(華南虎)。其中梅花鹿、黑麂、雲豹、金錢豹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彌猴、短尾猴、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獐、毛冠麂、蘇門羚、黑熊、麇鹿、小獺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據1982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境有人口7699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54.6人(按鄉境141平方公里,人口7697人測算);
據199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境有人口7834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56人(按當年鄉境141平方公里,人口7834人計算);
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境有人口7842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56人(按當年鄉境141平方公里,7842人測算);
據2005年底鄉人口情況報表數據顯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53人,(按鄉境當年141平方公里,7454人測算);
截至2010年,新明鄉入口5813人,141平方公里測算,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6人。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末,除中心小學外,在原有的基礎上又相繼創辦多所初小、高小、完小計41所。1960年桃河管理區辦起了托兒所。中心自小學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創辦幼兒班至今。
1969年秋季,招桃小學開辦附設初中班。1972年秋季,原招桃小學附設初中班與小學分離,成立單設新明初級中學,並由初中附設小學。
1976年春三合、樵山、葛湖等大隊小學開辦附設初中班,到1978年中小學分體。
1995年省財政廳支助樵山老區5萬元辦學校,從2003年秋季開始新明初中逐漸與區三中合並。到2006年秋季,鄉境只剩浮溪和密溪、蛟塘、湘潭四個教學點、中心小學和各村小學共11所。 境內居民素有飲茶習慣,名目繁多,歷史悠久。家家戶戶離不開茶,每天清晨即起,第一件事,清洗茶具,燒水泡一壺或一杯茶。
居民所用茶具,舊時以金屬.(銅、錫)、陶質、瓷質和木竹所制為多,20世紀50年代後,有玻璃、搪瓷、鋁合金、不銹鋼、塑料、紙質製品,式樣多種,造型各異。一壺或一杯茶。
1958年7月太平縣批復桃河鄉成立農村醫院。當時醫院設在民房裡,設備簡陋,有醫生12人。1964年在桃林建醫院。2006年遷入原鄉政府辦公樓。1960年桃河管理區在內招項德全家辦起了婦產院,後因糧食過關,撤銷。1969年,公社衛生所在新明、葛湖兩大隊利用民房設立一所新明鄉衛生院。

㈨ 我們旌德有什麼特產啊

燒餅、靈芝、來薴麻、茶葉等特產。自

旌德縣,隸屬於安徽宣城市,位於皖南山區,地處黃山北麓,東臨蘇浙滬,北枕皖江,距黃山風景區僅30公里。縣境東鄰寧國市,南接績溪縣,西連黃山區,北毗涇縣。面積905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5.1萬人,設6鎮4鄉,轄63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縣城旌陽鎮位於縣境中部,217省道、323省道兩路交匯。

旌德縣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境內重巒疊翠,山水相間,黃山支脈自西南蜿蜒而入,斜貫全境,海拔120-1295米。全縣有林面積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8.5%以上,森林蓄積量360.68萬立方米,是「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自然生態環境保持良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梅花鹿、雲豹、銀杏、紅豆杉等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動植物,以及靈芝、薴麻、茶葉等地方特產,2008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靈芝之鄉」稱號。2014年,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旌德縣「中國宣硯之鄉」文房四寶特色區域榮譽稱號。

熱點內容
海棠金花 發布:2025-05-25 20:21:02 瀏覽:512
金邊小桃紅蘭花 發布:2025-05-25 20:14:34 瀏覽:817
514號是什麼情人節 發布:2025-05-25 20:13:42 瀏覽:315
修花圓藝圖片 發布:2025-05-25 19:45:06 瀏覽:200
春節應用插花 發布:2025-05-25 19:35:25 瀏覽:197
家庭養茶花 發布:2025-05-25 19:34:11 瀏覽:446
鍛造鐵藝花 發布:2025-05-25 19:34:06 瀏覽:639
湖南特色花卉 發布:2025-05-25 19:33:25 瀏覽:630
平價綠植 發布:2025-05-25 19:33:23 瀏覽:314
牡丹藍綉球 發布:2025-05-25 19:29:21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