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名畫
❶ 中國人是如何賞梅花的
欣賞方式如下:1、人們愛梅不無來由,梅花的美姿,對人們很有誘惑力,這是它的自然美,人工回培植的美答。2、它還有精神象徵的美,它的不畏嚴寒的屬性,成為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威武不屈,堅強自傲的精神象徵。 3、梅花的自然美姿,頗為迷人,花美、枝幹美,姿式態勢中,更別有一種情韻凡神。老乾秀花,鐵骨紅心,奇姿怪態,疏疏密密,橫橫斜斜。4、品種不一,花色也不同。紅梅的花呈粉紅色,杏梅的花紅色,白梅,綠萼梅、冰梅的花白色,還有細梅的花,竟然呈綠色。梅花開花時,沒有生葉,加之花梗又短,好象花就生在枝上,是梅花的一奇。 5、中國人賞梅,還表現在梅的配置植種方式 上,或者專門開辟梅園,專門劃分地域,專一種梅,或在溪邊,苓上大 片密植,它們的名稱就能見其規模了。6、梅的蒼勁挺秀的美正在枝幹橫斜之中,其他樹木沒有這種態勢,更顯得額外的別致。 梅的枝幹 「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❷ 梵高有哪些名畫
梵高的作品
1.《吃馬鈴薯的人》
2.《兩棵絲柏樹》
3.聖雷米時期的《回自畫答像》
4.《有烏鴉的麥田》
5.《割草的少年》
6.《煤礦的婦女們》
7.《靜物:打開的聖經》
8.《街上的成排房屋》
9.《手拿康乃馨的女人》
10.《馬車通過的吊橋》
11.《夕陽下的播種者》
12.《抱著頭的老人》
13.《悲哀》
14.《向日葵》
15.《星夜》
16.《夜間咖啡館—室內景》
17.《夜間咖啡館—外景》
18.《梵高的卧室》
19.《阿爾之婦女吉努夫人》、《耳朵綁著綳帶叼煙斗的自畫像》
20.《紅色葡萄圓》
21.《有烏鴉的麥田》
22.《阿爾及利亞的士兵》(半身像)
23.《高更的椅子》
24.《日本情趣:梅花(模仿廣重)》
25.《日本情趣:花魁(模仿英泉)》
26.《海濱的漁船》
27.《自畫像》
28.《開花的巴旦杏樹枝》
29.《生養紫色鳶尾花的花瓶》
30.《鈴鼓咖啡館的婦女》
31.《梵高的椅子》
32.《野生植物》
❸ 近代國外名畫有哪些
劉海栗,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於江蘇常州。早內期油畫代表作容《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林間信步》、《北京前門》等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
趙無極,華裔法國畫家。生於中國北京。童年在江蘇南通讀書,並學習繪畫。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8年赴法國留學,並定居法國。畫作品《綠色花瓶》、《蓮花》、《11-12-70》
畢加索:《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 者》、《雜技演員之家》;
梵谷:《食土豆者》、《塞納河濱》、《向日葵》、《郵遞 員魯蘭》、《 咖啡館夜市 》、《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 《星光燦爛》、《梵谷在阿爾勒卧室》、《歐韋的教堂》;
保羅·塞尚:《綁架》、《聖安托萬的企圖》(均為英國私人收藏)、《解剖》、《黑人西比翁》、《巴德萊娜》以及《痛苦》、《現代奧林匹亞》(後兩幅為盧浮宮收藏)
❹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名曲分別是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晉.顧愷之 《洛神賦圖》
唐.閻立本 《步輦圖》
唐.韓滉 《五牛圖》
唐.張萱 周昉 《唐宮仕女圖》
五代.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宋.張擇瑞 《清明上河圖》
元.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明.仇英 《漢宮春曉圖》
清.郎世寧 《百駿圖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
【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見於先秦《列子》一書,《呂氏春秋》亦有此傳說。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現存曲譜為初見於明朱權《神奇秘譜》,其解題為:「《高山》《流水》二曲本為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流水》還見於《風宣玄品》《西麓堂琴統》《澄鑒堂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三十餘部琴譜。《神奇秘譜》、《風宣玄品》所收為不分段的,其餘所收均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張孔山彈奏的《流水》增加了許多滾拂手法,號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其曲譜載於《天聞閣琴譜》中。現在流傳的《流水》,多為《天聞閣琴譜》中的《流水》。
關於《流水》之意境,張孔山的弟子歐陽書唐於《天聞閣琴譜》中雲:「起首二、三段疊彈,儼然潺湲滴瀝,響徹空山。四、五兩段,幽泉出山,風發水涌,時聞波濤,已有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弦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在群山奔赴、萬和壑爭流之際矣。七、八、九段,輕舟已過,勢就淌洋,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
現代琴家管平湖彈奏此曲,為此曲彈奏之經典。
廣陵散】
《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夕陽蕭鼓】
《夕陽蕭鼓》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一段「江樓鍾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片段1)。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片段2)和「風回曲水」的意境。 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
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唉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系,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里介紹的是《小陽春》。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松明快,分七段:1、獨占鰲頭 2、風擺荷花 3、一輪明月 4、玉版參禪 5、鐵策板聲 6、道院琴聲 7、東皋鶴鳴 小標題出自李芳園之手,與樂曲內容並無多大關系。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轉、合四個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樂曲.
起部:(一)《獨占鰲頭》。曲首出現長達十七拍的「八板頭」變體,它在以後三個部分的部首循環再現。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潤飾,運用「半輪」、「夾彈」、「推拉」等演奏技巧,音響效果獨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滿活力。
承部:(二)《風擺荷花》、(三)《一輪明月》。這兩個《八板》變體,在頭上循環再現《八板頭》之後,旋律兩次上揚,在高音區上活動,表現情緒較為熱烈。
轉部:(四)《玉版參禪》、(五)《鐵策板聲》、(六)《道院琴聲》在這三個段落中出現了不少展開性的因素。首先是樂曲結構的分割和倒裝,並出現新的節拍和強烈的切分節奏。其二是運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樂時而輕盈流暢,時而鏗鏘有力。特別是《道院琴聲》,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生命活力。
合部:(七)《東皋鶴鳴》。是本部的動力性再現,在尾部作了擴大,採取突慢後漸快的速度處理,採用強勁有力的掃弦技巧,音樂氣氛異常熱烈。
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我國古琴音樂中保存下來年代較早的一首作品,它旋律優美、流暢,形式典雅、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相傳此曲為東晉桓伊所作。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經與東晉名將謝玄一起在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大破前秦符堅的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桓伊還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尤其善於吹笛。(現在的簫,古代稱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路上偶爾遇見桓伊,因為仰慕其大名,便請他吹奏一曲。桓伊為人非常謙遜,雖然當時他已經很有地位,和王徽之又素不相識,他仍然下車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這首樂曲據傳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所以稱作《梅花三弄》,一則是因為樂曲內容是表現梅花的;二則是由於音樂中有一個相同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復出現三次。(這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一種曲式手法,曾有"高聲弄"、"低聲弄"、"游弄"之說),這便是梅花三弄的曲名由來。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平沙落雁】
琵琶曲《平沙落雁》的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在一八一八年編的《琵琶譜》
,它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譜,共分三卷,卷上收直棣王君錫傳譜西板十二曲,大麴《十面埋伏》 ,附雜板一曲。
《平沙落雁》一曲即編入卷上」樂曲為六十八板體。李芳園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斯譜》中也收入了此曲,但他己將樂曲結構擴充至七段,有《雁陣橫空》 、
《霜天雁叫》等小標題。一至四段曲調脫胎於華氏譜,五至七段為華氏譜所無。
樂曲描寫了候鳥遷飛時在高空飛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用拉弦、空子弦作為固定襯音,表現於法新穎別致。在平湖派的樂曲中,此曲在平淡中出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意境深邃。浦東派將《海青孥天鵝》稱作《平沙落雁》
,故也有人將前者稱為《小平沙》,後者稱為《大平沙》。
目前的演奏是根據琵琶藝術大師,平湖派代表性的傳人楊大鈞先生的演奏譜而進行演奏的。楊大鈞先生在四十年代向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朱荇青先生學得此曲,朱荇青先生與楊大鈞先生兩人的詩晝造詣很深,常將詩晝等姊妹藝術的表述方法與琵琶演奏相結合,因此在琵琶演奏上經常將武曲文彈,以文為主,講究神韻,趣味高雅,意境深邃。這是平湖派的重要特色。楊大鈞先生在處理《霜天雁叫》一節時,使用自由節奏,尤其是最後幾段,具有豐富的詩意。劉德海先生認為,在學習平湖派《平沙落雁》時,必須恢復下出輪的演奏技法,這在琵琶演奏技法的繼承上將會有新的突破。要演奏好這首樂曲,關鍵是立意,要以「雁」擬人,含以清苦艱辛,才能得曲意之妙
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唉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准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復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曲內容的概括。現存的曲譜最早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
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麴影響的痕跡。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琵琶獨奏.是根據楚漢之爭編寫的樂曲,音樂扣人心弦,有很強的戲劇性和一定的寫實性。全曲時間是6分36秒,由三個大部分十個小段組成。
第一部分,大戰前的准備。第一段名為《列營》,樂曲以琵琶有力的掃弦、佛弦開始,表現了點兵擂鼓,單單這幾秒鍾強烈的表現力也激起了我的氣勢了。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彈弦,音樂持續不斷,猶如軍號吹笛。接著的第三段《點將》是三段結尾部分的反復,戰前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別是排陣和〈走隊〉,兩段的音樂基本相似,音調稍微簡練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漸漸轉快,一起一伏,緊緊相扣。士氣再一次增強。
第二部分開始了,第六段〈埋伏〉,音樂是〈列營〉中骨幹音調為核心,加合若乾的起伏,眼前就像漢軍出四方迅速將楚軍團團圍住。第七段〈雞鳴山小戰〉了,音樂還是慢起漸快,氣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彈奏的「切切」聲響,便如短兵相接了,發出兵器相擊的響聲。從〈埋伏〉到〈小戰〉音律連貫,一氣呵成。接著〈九里山大戰〉開始了,彈奏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多種技法快速彈奏,鐵騎縱橫、金戈鐵馬,呼號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就這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忽然,一聲凄楚的蕭聲掩蓋了戰斗,這就是楚歌。緊接著琵琶回到了簡單反復的音調,只聽那單騎孤踢聲遠遠的里去,這便是第九段〈項王敗陣〉了。直到一記短劃的強音戛然而止,霸王〈烏江自刎〉了,天還沒有亮
總的來講,《十面埋伏》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反映古代重大歷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一歷史特定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的場面,在表現垓下大戰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對漢軍這一進攻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出古代戰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
❺ 竹子和梅花在一張畫上好嗎
當然好。這是名畫
古人說 松柏風度 梅竹情操。又說 梅竹言志,中國人歷來推崇梅花品格,凌版霜傲雪,竹子品質權,剛直虛心。為歷代中國人敬仰,大量梅竹畫流傳於世,一直到現在,包括最有名的古代和當代畫家,像鄭板橋,石濤的梅竹畫,都是名畫,收藏在博物館里。
❻ 爺爺最愛畫梅花了每當畫一幅名畫都要用上什麼
爺爺最愛畫梅花了,每當畫一幅名畫都要用上梅花的形象特色,來進行署名,這是一個句子的擴展,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有效的填充
❼ 我國歷代梅花繪畫有什麼特點
梅作為繪畫題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代,《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張僧繇畫過《詠梅圖》,張僧繇,即「畫龍點睛」傳說中之畫龍者。到了唐代,花鳥畫已獨立成科,梅的形象也多了起來,這時畫中的梅多伴有禽鳥或其他花卉。五代滕昌佑畫有《梅花圖》,是梅獨立入畫的最早記載。宋代,畫梅在花鳥畫中比較普遍,而且出現了專一畫梅的畫家——華光。華光以墨暈作梅,即墨梅,有人認為墨梅畫始自華光。得華光親傳的有6人,其中揚補之最為突出。宋代出現了梅譜,這標志宋代寫梅、畫梅從理論到技法都達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梅譜中以《華光梅譜》最受推崇,歷經千年傳到如今。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是我國歷史上以圖著譜的第一部梅譜。該譜畫有梅花自蓓蕾、欲開、爛漫、欲謝、就實等各種狀態,共100幅圖,每幅圖各綴五言絕句詩一首。
元代畫梅,是華光、補之的繼續。王冕博採眾長,墨暈、圈花俱佳。這時的整體畫風是文人筆墨極盛,追求清逸淡泊,求意境不重形似。明代的工筆梅有所發展,唐寅、項聖漠、陳洪綬都各具面貌,各有新意。由於理論技法的完善,畫梅逐漸進入了程式化。到清代初年,摹古風盛行。清代中期畫梅在個性上有所發展,形式上有所突破,比較典型地出現在揚州畫派,代表人物是金農。到了清代末期,又出現了虛谷、趙之謙和吳昌碩等畫梅高手。清《芥子園畫傳》是著名畫譜,有三集。第二集為蘭竹梅菊,其中梅譜收集有畫法歌訣起手式,以及古今名人圖畫共25幅,美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現代畫梅,尤其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才濟濟,風格多樣。齊白石、潘天壽傳統功力深厚;徐悲鴻、劉海粟溶進了西法;黃賓虹、石魯突出個性;董壽平、關山月生機蓬勃等。他們的探索實踐,給畫梅帶來了光輝前景。
❽ 周瑾的梅花精神具體體現在哪裡可以用一段話寫出來 外加關於梅花的詩句賞析,名畫賞析和雕刻品等(選做)
早梅
李公明
東風才有又西風, 群木山中葉葉空。
只有梅花吹不盡, 依然新白抱新紅。
紅 梅
蘇軾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 直和根撥送春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梅花
蔣維翰
白玉堂前一樹梅, 今朝忽見數花開。
幾家門戶重重閉, 春色如何入得來?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早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卜運算元 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墨梅
居簡
莫恨丹青廢畫工,不須求異只須同。
玉容不及寒鴉色,故托緇塵異漢宮。
早梅
齊已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村前深雪裡,昨夜一 枝開。
墨 梅
張臬
山邊幽谷水邊村,曾被疏花斷客魂。
猶恨東風無意思,更吹煙雨暗黃昏。
墨梅
趙秉文
畫師不作粉脂面,卻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識,夏馥從來琢玉人。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王安石
華發尋春喜見梅,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
梅
貢性之
眼前誰識歲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滿天天似水,酒醒聽徹玉人簫。
❾ 作文看一幅名畫《墨梅》460字
又一個冬天要過去了,大畫家王冕正坐在洗硯台邊洗硯呢!王冕自幼喜歡做畫,經不懈努力終於成為偉大的畫家。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會使他產生靈感,不論是畫什麼,他都會畫得一絲不苟。瞧,他又打起什麼主意來了?
王冕家中有個洗硯的小水池,長年清洗硯台毛筆,池裡的水竟也變的如墨汁一般烏黑。洗硯池邊有棵娉婷的梅花樹,樹枝上已經掛滿了梅花。深的、淺的、明的、暗的,數不勝數,難以描摹。梅花散發出淡淡幽香,老遠都能聞到。「咳,這一冬我還未畫梅花呢,不知技藝是否退步了?」王冕自言自語地說道。他立刻備好了筆墨紙硯,潛心畫起梅花來。半炷香時間,王冕已畫好了一幅墨梅。看那畫:一枝梅迎風傲雪,數朵墨色的梅花凌寒綻放。花色由深到淺,由淺入深,比之真梅花又多幾分高潔,不由人拍案擊節。
王冕正在對著這幅新作凝思,忽然有人登門拜訪。來人寒暄奉承幾句後,言語之中卻是勸王冕出山做官,建功立業。王冕聽罷,感覺志不同,道不合,遂揮筆在畫上題一詩雲:
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自己心中明白,這詩看似贊揚梅花的精神,實則是在以詩言自己清高的志向。
那人也許看不懂,也許看懂了又不願承認,居然妄加言道:「王元章詩畫皆通,古今無人及也!」王冕聞言大笑,辭絕了那人,又開始作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