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梅花
A. 中國最有名的畫家都有誰
例如:我國近現代的著名國畫大師有:任伯年、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傅抱石、何海霞、陸儼少、石魯、趙望雲、林鳳眠、陳半丁等。
近現代以及當代還有一批對中國美術有巨大貢獻的國畫大家如:吳冠中、黃胄、蔣兆和、潘天壽、豐子愷、溥心畲、吳作人、劉海粟、朱屺瞻、黃君璧、劉奎齡、吳湖帆、於非闇、張善孖、關山月、黎雄才、錢松岩、宋文治、葉淺予、啟功、朱宣咸、亞明、梁樹年、胡潔青、白雪石、田世光、俞致貞、劉力上、秦嶺雲、董壽平、趙無極、王雪濤、崔子范、方濟眾、魏紫熙、
程十發
、賴少其、唐雲、謝稚柳、
陳佩秋、黃永玉、李斛、孫其峰、劉繼卣、張仃、陳大羽、尹瘦石、蘇葆楨、於希寧、關良、宗其香、黃苗子、郭傳璋、高希舜等。
當代有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實力派國畫家如:劉大為、臧伯良、周思聰、盧沉、
范曾、張凡、付強
王明明、張潤生、薛宣林、宋滌、白啟哲、袁曉岑、馬振生、袁運生、袁運甫、李延聲、石齊、史國良、李小可、馮遠、於志學、劉文西、霍春陽、王為政、張立辰、何家英、李魁正、謝志高、:朱理存、王西京、李寶林、馮大中、宋雨桂、趙志田、韓美林、楊之光、方增先、賈又福、王子武、林墉、龔文楨
、喻繼高、劉寶純、秦劍銘、梁岩、一然、張道興、郭怡孮、金連經、劉勃舒、紀清遠、徐希、李燕、齊良遲、李行簡、施大畏、金默如、田黎明
盧禹舜
周彥生
等活躍於美術界,他們為中國的國畫創作與教育以及發展做出了巨大成績。
B. 李可染的外孫女與余華的作品,萬山紅遍與梅花開時天下春這兩幅畫拍賣價是多少
李可染的外孫女與余華的作品,萬山紅遍山雨梅花開時天下不知這兩幅畫拍賣的價格多少1600萬。
C. 李可染的生平介紹
室名師牛堂,江蘇徐州人。原名李永順,曾用別號三企。自幼習畫,先入上海美專師范科,杭州西湖國立藝專研究生班,師事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學習油畫,深受潘天壽、林風眠影響,並師從齊白石、黃賓虹學畫,曾在多所藝術院校任教。解放後,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擅山水、重寫生,並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於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於畫壇的"李可染學派"。它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既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1989年12月5日卒於北京寓所,享年82歲。
齋名堂號
[編輯本段]
李可染先生一生中用過6個齋號,分別是有君堂、十師齋、師牛堂、識缺齋、天海樓、墨天閣。其中有君堂、師牛堂、識缺齋、天海樓見有鈐印,十師齋與墨天閣不見鈐印。有君堂、師牛堂、識缺齋、天海樓有堂匾。
「有君堂」齋號起用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現存作品中,最早見1943年所作《執扇仕女》鈐「有君堂」朱文印。1945年《放鶴亭》鈐「有君堂」白文印,1947年《醉翁圖》鈐「有君堂」朱文印,1948年《午困圖》鈐「有君堂」白文印,1954年《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鈐「有君堂」朱文印(這在其50年代寫生作品中是極罕見的例外)。最早署款「有君堂」的作品是1943年的《布袋和尚》。差不多與此同時的《荷凈納涼》,以及1946年的《蕉林鳴琴》《潯陽琵琶》《宋人詩意》《暮歸》等,還有1947年的《溫柔鄉里不驚寒》、1948年的《鍾馗》,也都署款「有君堂」。總之,40年代作於重慶和北平兩地的作品,不管是山水還是人物,多半或署款「有君堂」,或鈐印「有君堂」,不見別的齋號。
進入50年代,李可染很少再用齋號。一是因為當時的政治氣氛,用齋號顯得封建舊派;二是大部分作品都是野外現場寫生,不是畫室中閉門所造,用齋號也不適宜。進入60年代,李可染也沒有起用新的齋號,仍然沿用「有君堂」,但極少在畫作上署款或鈐印,僅見1960年的《柳溪漁艇圖》署款「有君堂」,但恰似驚鴻一瞥,隨後即不再見。直至1983年,才在《春雨江南圖》又見「有君堂」署款。同年的《蒼岩雙瀑圖》、1984年的《黃山煙雲》亦署款「有君堂」,以後則不再使用。總計前後貫穿了41年。
「有君堂」的來歷是這樣的:1943年,時任國立藝專校長的陳之佛邀請尚在文委會為前程犯愁的李可染擔任國立藝專中國畫講師,他搬進了重慶東郊嘉陵江南磐溪的房舍,可巧的是,屋裡地上竟然冒出了竹筍,於是想起晉人「不可一日無此君」的逸事,遂起齋名「有君堂」。從這一年開始,李可染重新研究美術史,想把他認為傳統中最優良部分集中起來,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用他四十年後回憶的話來說,「是時鑽研傳統,游心疏簡淡雅」,「雖用筆恣肆,但處處未落前人窠臼」。按照他的說法,重慶和北平時期,應是「所謂企圖用最大功力打進去者」。「有君堂」這個畫室齋名,應當說表明了李可染對傳統的態度,他是把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文人畫,當做君子來相交的。他仰慕文人畫的清氣、逸氣、骨氣、靈氣和率真之氣,以疏簡淡雅為尚,以放逸恣肆為真。因此,凡署款「有君堂」或鈐印「有君堂」的作品,山水畫一般都有隱逸情調,人物畫一般都是高人逸士或古裝仕女。而且,筆墨特徵也很明顯,用筆迅疾,長線飄曳;用墨爛漫,時作墨戲。題款多用行草,一般少有長題,多為「可染」二字窮款,或許是對自己的書法水平不滿意、不自信。人物形象塑造趨於漫畫化,性格誇張,趣味橫生;山水樹木亭舍,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但求神韻。總的風格是不修邊幅,有濃厚的魏晉名士氣派,與「有君堂」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倒也十分般配。
從50年代起李可染不再用「有君堂」齋號,除了政治上和創作方式上的原因,可能還有文化心理上的原因。他提出改造中國畫,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改造中國畫中的舊文人習氣,而他清楚地知道,「有君堂」所追求的文人趣味,恰恰是在改造之列:「元明清文人畫及形式主義者,更把中國畫從人民的手中搶去,縮小在狹窄的個人主義的圈子裡,在效果上也變成特殊階級的專門『玩賞』品了」(李可染《談中國畫的改造》,原載《人民美術》創刊號,1950年)。因為有了這樣的政治覺悟,「有君堂」是不能再用了。李可染請齊白石老人刻了一方「為人民」的長形白文印,常鈐印於50年代的寫生作品上。但有時候稍不留意,「有君堂」印又會偷偷溜到畫作上,像1954年的寫生作品《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不過這可能是個無心之失。但是,1960年的《柳溪漁艇圖》署款「有君堂」可就是有意為之了。
李可染最後一個畫室齋號是「墨天閣」。應該是1988年開始在有些作品上署此齋號。《密樹自生煙》(1988)、《高岩水邊人家》(1988)、《暮雨初收夕照中》(1988),都署「墨天閣」。李可染晚年的山水畫,都有一片暮雲千里的「墨天」。當然,「墨天閣」的「墨天」不是這個意思。中國戲劇界有一句表示職業操守的行話:「戲比天大」。那麼,中國水墨畫家是否應該也有「墨與天齊」的意識呢?南朝梁元帝蕭繹在《山水松石格》中,首倡「筆精墨妙」之說。從唐代開始,水墨的地位被文人推到了極為崇高的位置。傳為王維所撰的《山水訣》開篇即說:「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清代石濤說要「於墨海中立定精神」,並有詩句:「墨團團里黑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黃賓虹也說要在墨法上力爭上游,他的「七墨」說可以說是在理論上對水墨畫墨法的一個精彩總結。李可染生性對墨韻有著天才般的敏悟力,他其實一輩子都在「墨戲」中過生活。他對米芾、董其昌、龔賢、八大山人、黃賓虹這些墨法大師做過相當深入的研究。到了晚年,他堅信中國繪畫要想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只能通過展現東方神韻的靈玄墨法來實現。在1987年所作的《高崖飛瀑圖》上,李可染題曰:「吾國繪畫基於用墨,歷代匠師嘔心瀝血,墨水交融千變萬化,臻於神境。杜甫所謂『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神應泣。』石濤和尚題畫句雲:『墨團團里黑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極言墨韻之美。此中堂奧,門外人不易知也。」這段話,大概就是「墨天閣」這一畫室齋名的最好注腳。中國的墨法墨韻,像天一樣清蒼,像天一樣高遠,像天一樣深幽。李可染站在自己畫室的高閣上,看到的是一片墨天無盡的蒼茫浩淼……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於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於畫壇的"李可染學派"。它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既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1989年12月5日卒於北京寓所,享年82歲。
D. 國畫梅花誰畫的最好
梅花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集高潔、秀雅、堅毅於一身,色、香、韻、姿俱佳。古往今來,不少畫家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或繪之以畫,或寄之以情,留下了許多軼聞逸事:
宋代大畫家宋伯仁,篤志畫梅,每當梅開時節,便從早到晚在梅園中細致觀察,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開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精選出100餘幅不同姿態的梅花裝訂成冊,並在每幅下題五言詩一首,留下了著名的《梅花譜》。由於他的梅花畫得「喜神」,後人稱他的《梅花譜》為《梅花喜神譜》。
元末畫家王冕不僅為梅花作傳,而且隱居九里山中,植梅千株,結草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他擅畫墨梅,淡墨點染花瓣,濃墨勾點蕊萼,獨見新妍,所畫的一幅《墨梅圖》題畫詩:「事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留得清氣滿乾坤。」流露了畫家以梅自喻的心聲。他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
明代畫家王謙愛畫梅花,筆法蒼古,雄勁超逸,他筆下的梅花多蒼老蟠屈,枝柯如鐵,千枝萬蕊,姿致萬千,在郁密之中具有清奇的韻致。他與人合作的《歲寒二雅圖》,世稱傑作。
清代畫家金農擅長畫梅花,梅干用濃淡墨隨意寫之,頓挫有如篆書,花瓣用意筆圈之,並在老乾和花萼上點以重墨,獨具風格,所畫梅花既瘦且繁,繁枝密萼,生機勃發。他特別喜歡畫寒梅,所畫的寒梅有「凌寒獨自開」的欺霜傲雪之英姿,寓意自己孤傲不阿的節志,如《梅竹圖》上的「凌霜雪,節獨高;我與君,共歲寒」便是突出一例。
清代畫家李方膺性愛梅花,家鄉居室命名為「梅花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筆法蒼勁老厚,老乾新枝,虯龍盤曲,鐵骨銅皮,蒼勁穩健,自成一格,正如他在一首題畫詩中所雲:「鐵干銅皮碧玉枝,庭前老樹是吾師。畫家門戶終須立,不學元章和補之。」他所作的大幅梅花,古干橫空,蟠塞夭嬌,蒼老渾朴,墨氣淋漓,體現出一種寧折不彎的倔性格。
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一生酷愛梅花,早年曾在故里親植梅花三十餘株,每當寒梅著花,徘徊園中,反復觀賞,難怪自稱「苦鐵道人梅知己」。他謂畫梅為「掃梅」,單這一個「掃」字就體現了他畫梅的特點,真可謂自辟町畦,獨立門戶。他喜以硃砂、洋紅點紅梅,極富韻致。所作雪梅,墨華水韻,碎玉橫空,使人不知是雪是梅。他曾用詩和畫贊美賞梅勝地超山,在一幅梅花的題畫詩中寫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人花前傾一杯。」大師去世後,埋骨超山,以梅為伴,被傳為美談。
著名畫家關山月從小就喜歡梅花,其父曾在家中園內種有紅梅、白梅,讓他浸染其中。他所畫的梅花有「關梅」之稱,素享「當今畫梅第一人」之譽。他筆下的梅花高雅而熱烈,飄逸而凝重,瀟灑而朴茂,枝骨如鐵,花枝繁盛,花開熱烈,如火如荼。他的以梅花為題材的《俏不爭春》、《香港回歸梅報春》等名作已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E. 寫李可染的,450字作文
大畫家李可染
提起我家鄉的名人,那就要數大畫家李可染先生了。
李可染1907年回3月26日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平答民家裡,他13歲開始學習傳統山水畫、西方繪畫、中國畫。後來,他又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專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說起李可染學畫還有一段小故事呢。13歲那年,小學放暑假,李可染在快哉亭玩耍,後室有幾位老者在作畫。他非常感興趣,伏在窗外觀看。從此一連幾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著,戀戀不舍。一位老者見他對畫如此著迷,招呼他進去看畫,從此可染便成了老畫師們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著小桶到井邊取水,磨好墨,等著看老者作畫。回到家裡,他竟能把所看見的整幅山水畫大意回想著臨摹下來,這使畫師們大為驚訝,催促他拜山水畫家錢食芝為師。從此,李可染便開始學習繪畫。
徐州建國路上有一座李可染故居,陳列了李可染先生的許多作品。他的山水畫深厚凝重,表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他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海內外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李可染先生不僅是徐州的名人,更是中國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他是我們徐州的驕傲。
F. 水墨畫名家排行榜
「中華國寶書畫文化復興工程」的前十名書畫藝術家--劉咸宜、張為熙、梁兆金、劉玉妹、霍玉山、潘世釗、高瑀、劉奇新、吳鳳、李家原
(排名不分先後)
5.1 劉咸宜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師從崔子善、李可染、傅抱石等名師,是這些著名國畫大師的得意弟子。劉咸宜大師作品多次應邀赴美參展,曾為美國前總統卡特當場揮筆作畫並贈送,受到卡特總統的贊賞,並親筆寫感謝信表示感謝和高度贊揚。其多幅作品還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政界、商界、藝術界等著名人士,受到當地媒體熱評。
5.2 張為熙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中國老年書畫研究院會員。張為熙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師承國畫名家崔子范(國畫大師吳昌碩嫡傳弟子)。作品多次在全國各大畫展參賽並獲獎,在全國各大展賽中入選並獲金、銀、銅獎,其中作品《水清魚壯》獲全國老年書畫比賽金獎,作品《摯友相會》獲得「感動中國・魅力夕陽」首屆中國老年書畫名家作品大賽金獎。多幅作品被入編世界權威書畫典籍,入選個人書畫大展賽典籍。
如今,張為熙先生的作品,市場價值已高達1.5萬元/平方尺。張為熙先生創作的作品相繼在國內美術作品大賽中獲獎,分別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館等國家級博物館及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國際友人收藏。
5.3 梁兆金
出生於1957年,於80年代中期拜張大千得意門生俞致貞為師。他秉襲張大千所創「大風堂畫派」、「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創作風格,集文人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其作品不拘泥於一技一派,追求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被其師褒揚為:「最接近恩師張大千50歲時期的『瑰麗』畫風」。縱觀梁兆金的畫作,所顯現的胸襟、氣象、境界,正是歷代畫壇許多國寶級大師所共同追求的藝術境界。
張大千老師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長期置身故宮與敦煌臨摹古畫與壁畫,不僅完整的吸收了前人技藝,更造就了他獨特的畫風。梁兆金今天的成就得益於他嚴格遵循張大千藝術之路,對基於中國畫傳統之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等無所不能,無一不精,無愧於當代實力派全能型畫家之稱號。其多幅作品被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台灣領導人馬英九等其他多位兩岸領導人也多有收藏。
梁兆金在國外舉辦多次個展,回國後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稱贊,稱其為:「最有代表性的中國畫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國畫的魅力」 。如今,其大部分書畫作品真跡已被「中華民族友好促進會」選定為國際交流禮品而不再進入國內書畫市場。
5.4 劉玉妹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研習書畫。她的作品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她成功的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深深得益於經典樣式而又善於出新,故而她的畫能夠直接的感動人心,深得中外書畫收藏家的喜愛。劉玉妹大師師承國畫名家劉立傑,是中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嫡傳弟子,深得齊白石大師真傳,其繪畫作品多有齊白石大師的神韻。多幅國畫作品被所屬書畫研究院以及中外友人收藏。多幅作品入選《當代中國文藝家大辭典》等全國各大書畫典籍。
劉玉妹作品《壽三千》曾引起藏界極大反響,此國畫中的桃子,又稱蟠桃,泛指西王母所居處之仙桃。《山海經》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相傳西王母壽辰常舉行蟠桃盛會,各方神仙群往祝壽。所以蟠桃又稱壽桃,寓意幸福、富裕、長壽。此作風格大氣,頗有齊白石大師的神韻,被當代著名書畫家評價為:「此桃絲毫不遜色於齊白石大師的風格」。
5.5 霍玉山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師承朱乃正,國畫大師吳作人嫡傳弟子。其繪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准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的深厚造詣。他稟賦深厚,學貫中西,刻意探求,大膽創新。他以「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循著「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道路,繼承和發展傳統,為「中國水墨畫」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中國畫創造方面可謂是別創一格,自成一家。霍玉山是繼吳作人之後中國國畫界的又一領軍人物。
作品《秋雨過後》《遠方的呼喚》《閑著沒事》《清爽的風》分別獲「金色秋天--油畫藝術精品展金獎」,「迎新春·中國畫·精品展」金獎,「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慶祝澳門回歸10周年,迎新春國際美術精品展」銀獎,其作品為海內外收藏家、博物館所搜求。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地講學、舉辦個展或聯展、參觀訪問、文化交流等活動。
霍玉山作為國畫界的領軍人物,其作品在書畫市場炙手可熱。2005年前,霍玉山先生六平尺的繪畫作品大約在8000元左右,2010年,其六平尺的書法作品在多家拍賣公司上拍,作品底價50000元,最後都以15萬元以上價格成交,霍玉山先生的書法作品被譽為「當代最美國畫」,他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國畫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更預示了書畫投資市場的美好遠景。
5.6 潘世釗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美協會員。師承國畫名家紀雲梓,國畫大師張仃嫡傳弟子。作品屢獲國內外各大書畫展金獎,其中作品《福祿同享》《福壽延年》分別榮獲山東省老年書畫攝影大賽優秀獎,「北京東方蘭亭國際書畫藝術中心--感動中國魅力夕陽中國老年書畫名家作品典藏編委會」金獎,並入編此書,被授予「感動中國·中華傑出功勛書畫家」榮譽稱號,同時被中國書畫藝術教育研究院永久珍惜收藏。
潘世釗的作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充滿活力,充滿朝氣,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他的作品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喜愛。現其花鳥作品均價每平尺近15000元人民幣。其作品多次被中國最具權威的拍賣公司以較高的價格拍出,並多次獲得全國書畫大賽金獎,許多作品被各地政府機構及海內外知名人士收藏,足以說明潘世釗的作品極具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商業價值。
5.7 高瑀
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中心副館長,中國第六種字體《茝巔文》書法研究院副院長。高瑀先生書法風格與歐陽中石書法風格一脈相承,是歐陽中石最得意門生,書風妍婉秀美,瀟灑俊逸。筆落在紙上,龍蛇遊走,跌宕起伏,如行雲流水,氣韻飛動,極盡剛柔相濟之大美。厚重處,潑墨積水,有種肆意宣洩任筆揮灑的美感。淡雅處,枯筆飛白,線條奇崛,蒼古豪放,極具書法氣勢。結構巧中有拙,拙中藏巧,耐人品味。高瑀通過毛筆的提按頓挫、平移絞轉從而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其中《駿嶪騰飛》、《醫者仁心》、《龍馬精神》等作品被國家多個重要單位永久珍稀收藏,參加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書畫展並榮獲金獎,受到全世界書畫藝術家及收藏單位的高度贊譽。
5.8 劉奇新
當代著名書法藝術家,師承書法名家、中國書畫家協會主席劉金才,為王子元、於右任門下嫡傳弟子。十幾年前就以其深厚的文化學養、扎實的書法功力,以及卓然的書法作品《清平樂.六盤山》在「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海內外書畫大賽」上榮獲金獎。十幾年來,劉奇新在書法藝術道路上大步邁進,藝術造詣深得恩師劉金才以及王子元、於右任真傳,並在繼承和發揚恩師藝術精髓的基礎上,突破創新。
業內著名書法專家曾對劉奇新有過這樣的評價:劉奇新是當代書壇難得一見的書法奇才,他能夠在繼承家師真傳的基礎上有自己獨創的藝術風格,這是十分難得的,未來幾十年之後必將成為和他的恩師劉金才、王子元、於右任一樣優秀的書法大家。
5.9 吳鳳
中國著名書法藝術家,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梅花組合篆書」創始人。
2007年創作了八仙過海、毛主席詩詞等「梅花組合篆書」,2008年又創作了迎奧運賀片語合篆書,這些作品分別受到了書法專家和書法大家的稱贊和認可,從此奠定了他自己獨有的書法藝術--「梅花組合篆書」,使得其作品成為了研究中國古代梅花篆字書法的一塊「活化石」。
吳鳳是近幾年書法界的「紅人」,其獨創的「梅花組合篆書」讓其聲譽海內外,獨領風騷。其書法作品廣受書法專家及書法界同仁的稱贊和認可,更被廣大書法愛好者爭相追捧。
5.10 李家原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東方書畫家協會會長、北京當代東方書畫藝術交流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鄭州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推介的「中國書法50家」之一、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欄目首席評委、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首席嘉賓,熱衷於公益書畫事業。
李家原公開出版的專著有《毛筆行書實用對聯精選》,《優秀散文詩硬筆書法字帖》等,主編出版了《中國書法藝術大觀》、《中國老年書畫家大典》等大型書畫作品集。2001年9月,李家原入選中國書協會員,其書法創作歷程在中央電視台「翰墨飄香--中國書法50家」專題節目中播出。2006年5月,李家原丈二巨幅《毛澤東詞沁園春·雪》被人民大會堂收藏懸掛。更值得稱頌的是,多年來,李家原一直堅持從事青少年書法教育,培養了大批書法人才和青少年書法愛好者。他專注於小楷創作,字形端妍秀美,書體清新雅逸,30米長卷《金剛經》《道德經》等深受好評。作品曾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全國政協禮堂、美術館、藝術館等多方收藏。作品獲國際書法大展、第二屆楹聯書法大展、第二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第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等國內外各大畫展金獎。
G. 李可染介紹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蘇徐州人。
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內的弟子。
李可染容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
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
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
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7)李可染梅花擴展閱讀:
在山水畫方面,李可染主張「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
他也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於單純。
H. 中國畫家以哪些著名徐悲鴻畫馬,齊白石畫蝦,還有哪些
張善子擅長畫虎,徐悲鴻畫馬,張書旗畫鴿,齊白石擅長畫蝦和草蟲,任伯年擅長專畫貓,屬鄭板橋擅長畫梅蘭竹菊,黃胄擅長畫驢,李可染擅長畫牛,吳作人擅長畫熊貓,宋文治的寫實山水畫,凌立如擅長畫雞,李苦禪擅長畫鷹,謝公展擅長畫菊花,江載曦擅長畫蝴蝶,蘇葆楨擅長畫葡萄。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畫家沈周介紹:
沈周是明代中葉著名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稱白石先生,江蘇蘇州人。沈周擅長山水、花鳥、人物、書法,尤精山水、花鳥。
早年受王紱、杜瓊的影響,後來則博採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中黃公望、王蒙、吳鎮,又參以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形成了蒼勁深厚、氣勢雄健、粗筆水墨的新風格,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沈周的作品多數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以此表現當時文人生活的悠閑意趣。
I. 名人的書房名字
1、七錄齋
明代著名學者張溥一生好學,他讀書有一個習慣:邊讀邊抄,抄後即燒,如此反復,竟至七次。其目的是為了讓所讀之書爛熟於心,增強記憶。這種讀書方法曠古絕有。於是,中國歷史上便留下了這座令人贊佩的書齋名「七錄齋」。
2、有不為齋
林語堂一生受儒家「有為」思想的影響,也欣賞道家的「無為」。所以他的生活態度是以「有為」為中心,但往往也有「不為」的事。故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有不為齋」。林語堂後來根據在「有不為齋」的感悟寫出了《有不為齋文集》。
3、飲冰室
這是近代學者梁啟超的書房名。「飲冰」一詞出自《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原意是我今天早上接受國君詔命到了晚上就得飲用冰水,恐怕是因為我內心焦躁擔憂吧。當年,梁啟超受光緒皇帝聖命,竭力維新變法。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梁啟超內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知,唯有「飲冰」方能解之。
4、求闕齋
在《求闕齋記》中,曾國藩道出自己把書房命名為「求闕齋」的原因:要警醒自己不必過於追求「滿盈」,戒貪戒嗔,更勿樂極生悲。縱觀人類歷史,「貪欲」招致不少禍患,「求闕」「謙對」則能促人自省自查,取得更大進步。
5、聊齋
清人蒲松齡應試落第後,喜歡請人到書齋閑談,然後根據閑談講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說。所以,他稱自己的書齋為「聊齋」。《聊齋志異》也正是這樣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