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和項鏈
❶ 茶花女 作者及介紹
《茶花女》(中文)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英文)
《La dame aux Camélias》 (法文)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24年7月日-1895年11月27日)的代表作,他為了與同為作家的父親作區別,多稱小仲馬(Dumas, fils)。他本身是法國劇作家、小說家。《茶花女》是小仲馬的代表作。 《茶花女》(La traviata)亦是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作曲的四幕歌劇。義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亞歷山大·仲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流浪的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1〉劇本簡介
[編輯本段]
劇本。法國小仲馬作於1848年。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為青年阿爾芒的真摯愛情所感動,毅然離開社交生活,與阿爾芒同居鄉間。阿爾芒之父責備瑪格麗特毀了兒子的前程,瑪格麗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舊業。阿爾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場合當眾羞辱她。瑪格麗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爾芒讀了瑪格麗特的遺書,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2〉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
小仲馬(1824~1895),19 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他的父親是以多產聞名於世的傑出作家大仲馬。在大仲馬奢侈豪華而又飄浮不定的生活影響下,小仲馬最初「覺得用功和游戲都索然寡味」。20歲時,他就結識了一些有夫之婦,過著紙醉金邊的生活。另一方面,小仲馬就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的靈感。
3〉作品簡介
[編輯本段]
《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
4〉劇情詳介
[編輯本段]
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礦泉治療時,療養院里有位貴族小姐,身材、長相和瑪格麗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在偶然發現瑪格麗特很像他女兒,便收她做了乾女兒。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應只要她能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便負擔她的全部日常費用。但瑪格麗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將錢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到現在已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10多鍾,瑪格麗特回來後,一群客人來訪。鄰居普律當絲帶來兩個青年,其中一個是稅務局長迪瓦爾先生的兒子阿爾芒·迪瓦爾,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
一年前,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爾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當絲向瑪格麗特講了阿爾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瑪格麗特和朋友們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爾芒非常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殘害自己,並向瑪格麗特表白自己的愛情。他告訴茶花女,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薄的心靈再次動了真情,她送給阿爾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許。
阿爾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百無聊賴的巴黎生活,和阿爾芒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她准備獨自一人籌劃一筆錢,就請阿爾芒離開她一晚上。阿爾芒出去找瑪格麗特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生嫉妒。他給瑪格麗特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但他並沒有走,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跪著請瑪格麗特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爾芒傾述「你是我在煩亂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喚的一個人」。
經過努力,瑪格麗特和阿爾芒在巴黎郊外租把一間房子。公爵知道後,斷絕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她背著阿爾芒,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阿爾芒了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經紀人要他去簽字,他離開瑪格麗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來是阿爾芒的父親迪瓦爾先生寫的,他想騙阿爾芒離開,然後去找瑪格麗特。告訴瑪格麗特,他的女兒愛上一個體面的少年,那家打聽到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後表示:如果阿爾芒不和瑪格麗特斷絕關系,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迪瓦爾先生,如果要讓她與阿爾芒斷絕關系,就等於要她的命,可迪瓦爾先生毫不退讓。為阿爾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犧牲,發誓與阿爾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阿爾芒寫了封絕交信,然後回到巴黎,又開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他幫助她還清了一切債務,又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爾芒也懷著痛苦的心情和父親回到家鄉。
阿爾芒禁仍深深地懷念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他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瑪格麗特,處處給她難堪。罵她是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瑪格麗特面對阿爾芒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阿爾芒卻要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不能那樣,因為她已經起過誓,阿爾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有過海誓山盟,便氣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信侮辱她,並寄去了一疊鈔票。
瑪格麗特受了這場刺激,一病不起。新年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更嚴重了,臉色蒼白,沒有一個人來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迪瓦爾先生來信告訴她,他感謝瑪格麗特信守諾言,已寫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訴了阿爾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見到阿爾芒。
臨死前,債主們都來了,帶著借據,逼她還債。執行官奉命來執行判決,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進行拍賣。彌留之際,她不斷地呼喊著阿爾芒的名字,「從她的睛里流出了無聲的眼淚」。她始終沒有再見到她心愛的人。
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為她入殮。當阿爾芒重回到巴黎時,她把瑪格麗特的一本日記交給了她。從日記中,阿爾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爾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色的茶花。
亞歷山大·小仲馬(1824~1895)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當公務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受父親影響,他也熱愛文學創作,並且和他父親一樣勤奮,成為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期間的重要作家。大仲馬很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傳說曾經有人問大仲馬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大仲馬自豪地回答:小仲馬。和大仲馬側重表現歷史,專寫歷史劇和歷史小說不同,小仲馬則專寫現代劇。小仲馬幼年飽嘗家庭不幸帶來的種種辛酸和痛苦,親眼看到大仲馬一生受累於種種桃色事件,並因此落得晚景貧困凄涼。所以小仲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揚家庭及婚姻的神聖,對資產階級社會風氣、家庭生活和倫理道德做了比較細致的描繪和揭露,抨擊了娼妓社會對家庭婚姻的威脅,歌頌了純潔高尚的愛情,成為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
小仲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開始為小說,後被改編為話劇,它贊頌了瑪格莉特出自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話劇一上演,立即轟動了整個巴黎。小仲馬從此後專門從事話劇創作,其他比較有名的作品有《私生子》、《金錢問題》、《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半上流社會》《阿爾豐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大都以婦女、婚姻、家庭為題材,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切自然,語言通俗流暢。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
起初,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茶花女》
我國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
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
一場俗世的愛情成全了一個漂亮女人最終的美麗。
19世紀法國優秀作品
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
在中國,《茶花女》可以說是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著名翻譯家林紓用文言體翻譯出版了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之後,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在中國的讀者群中迅速流傳,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小仲馬一舉成名之後,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時,劇場爆滿,萬人空巷。《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璧"的奇觀。
大前年病中無聊,隨手撿起此書躺在床上重讀,竟然一口氣讀完,且潸然淚下。年輕時讀林琴南的譯本《巴黎茶花女遺事》也曾感動過,但以我現在的年紀自以為不會這樣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馬還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書列為愛讀的名單中。是什麼感動了我呢?主要是這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這類愛情故事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大部分篇幅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復述她的遭遇,最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地展示她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格外親切。
--著名學者 袁行霈
我讀《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時,從晚上八時我便拚命看,夜間一時看完,讓我妹妹起來看,翌晨五時,妹妹回到床上睡覺。我一邊翻看第二遍,一邊走到輪渡過海去還書。還記得那晚停電,點兩盞油燈。彷彿聽見窗下有人哭泣,幾次撩開窗簾,望著發白的小路,我已淚流滿面。
--著名詩人 舒婷
《茶花女》影響確是不小,作為一種流行,卻是一百年前的事情,當時正趕上"戊戌變法"失敗,人心沮喪,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將就著胡亂看小說。《茶花女》在中國本土的誕生,是生逢其時。
❷ !!!比較茶花女與簡愛的不同或者相同之處
相同,都在寫女性自立,自主的
不同,茶花女顯的更憂郁一些,並且版因為身份的設定,有些人權對此不太接受,茶花女本應是當時社會產物,曾經被社會所污染,曾經想掙扎,卻無奈於現實的殘酷,遇到男主之後靈魂復甦,這是靈魂的掙扎,與當時社會相映襯,註定悲劇的結局。簡愛則是被普遍大眾接受的堅強獨立的女性,身世凄苦,卻不屈辱,從小時候起就未被社會所侵染,一直是干凈的,所以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❸ 《茶花女》誰的中文譯本的比較好
一、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王振孫譯本比較權威,序言和關於小仲馬的介紹也是很好的,全面而有見地。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文筆很古雅,那生動傳神、極富形象化的語言使小說《茶花女》的第一部中譯本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簡介:
1、王振孫,浙江湖州人,1933年4月生,是個作家。迄今已出版譯作約四百萬字,主要有《茶花女》、《悲慘世界》、《左拉中短篇小說選》、《溫泉》、《巴尼奧爾喜劇選》、《雙雄記》、《王後的項鏈》、《不朽》、《胡蘿卜須》等。
2、林紓(1852~1924年),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
早年曾從同縣薛錫極讀歐陽修文及杜甫詩。後讀同縣李宗言家所藏書,不下三、四萬卷,博學強記,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官教論,考進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學國文教員。所作古文,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學講席。辛亥革命後,入北洋軍人徐樹錚所辦正志學校教學,推重桐城派古文。後在北京,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曾創辦「蒼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學院前身。工詩古文辭,以意譯外國名家小說見稱於時。復肆力於畫。山水初靈秀似文徵明,繼而濃厚近戴熙。偶涉石濤,故其渾厚之中頗有淋漓之趣。其題畫詩雲:「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獨饒山水味,何須攻苦學名家?」花鳥得其師陳文台之傳,淡墨薄色,神致生動。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鳥則不復作矣。著畏廬文集、詩集、春覺齋題畫跋及小說筆記等。
三、《茶花女》簡介: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 作品通過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
❹ 莫泊桑《項鏈》一文中,對女主角評價是什麼
第一篇:讀莫泊桑《項鏈》有感 我很喜歡法國的作家與作品,小學時我就看過小仲馬寫的《茶花女》,中學時又拜讀了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後來又因為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少不了對法布爾的《昆蟲記》又有幾分推崇,但對於法國最負盛名的中短篇小說作家莫泊桑卻知之甚少。 無意中,在書架上發現了莫泊桑小說集,抱著一中消磨時間的態度輕松地看完了其中一篇短篇小說《項鏈》 《項鏈》寫的是教育部職員駱爾塞的妻瑪蒂爾德,她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把丈夫准備買鳥槍的四百法郎那去買了衣裙,又向女友佛萊思節借了一串鑽石項鏈。在晚會上,她的姿色打扮顯得十分出眾,「男賓都望著她出神」、「部長也注意她」。她覺得這是「一種成功」,十分滿意。回家後,她脫衣時突然發現項鏈不見了,夫婦大為驚駭,在遍尋無著的情況下,只好賠償。在首飾行里,他們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項鏈,價值三萬六千法郎。由於他們本身生活就不是很寬裕,面對這一筆大數目,他們不得不到處借債,最後買了一串真的鑽石項鏈還給物主。但此後,他們整整花了十年工夫,才還清了債務。後來的一天,瑪蒂爾德碰見女友佛萊思節,在言談中知道先前借給她的項鏈是件贗品,而她卻賠了真的項鏈。 上網看了許多對於《項鏈》的評價,大都是講小說辛辣地嘲諷了小資產者圖虛榮,幻想,好鑽營的劣根性。 讀完整篇給我的第一個感想是可笑,命運真的很弄人,生活是這么古怪,這么變幻莫測!一串項鏈使她平步青雲,也可以斷送她的一生。但我並不認為她為了參加舞會而去買衣裙,借項鏈是一個錯的決定。誰不美?誰不希望受他人注目?受他人尊重?如果她的行為是圖虛榮,那麼我們熟知的灰姑娘是不是也很虛榮?灰姑娘也曾為沒有美麗的衣裙與華麗的馬車而不願參加舞會,但從古至今又有誰曾說過她的這種想法是一種奢侈的需求。幻想?幻想也是一種錯誤嗎?誰不曾幻想?不會幻想的人就沒有思想。好鑽營?的確,她的確好鑽營,有了衣裙好不滿意,還要飾品。可她也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加光彩耀人,難道對於美的追求也是一種錯誤嗎? 小說中的一個小情節也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文中是這么寫的「每當她看到那個布列塔尼女傭在幫她料理她的微不足道的家務時,總勾起她的傷心和惱恨,並使她想入非非。」當時她還是個小職員的妻,從中不難看出她對於生活的不滿足。可當她負債累累,家裡的粗事,廚房裡的骯臟活兒都由她自己干時,她又開始對於過往的日深深懷念。人總是如此吧!對於身邊擁有的總不放在眼裡,認為理所當然,看做微不足道,可當他們忽然失去時,才開始想要珍惜,想再次去擁有,可那又有什麼用,失去就是失去,永遠也無法回到往昔。這不禁又令我聯想到了自己,在放暑假的時候總覺得太無聊,時間太過漫長了,沒事干,生活地很沒意義,天天有空閑的時間玩、睡覺、休息。靠學了,學習的緊張,繁重的作業,壓得人喘不過氣,放學後總希望有一段充足的時間讓自己好好的放鬆,不一定要去哪裡遊玩,只要讓我好好的睡一覺就很令人滿足,反畢竟這種願望已成了一種奢侈。 第二篇:《項鏈》讀後感——虛榮心 人的感情總是容易令人迷失自己,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其實環境是人為締造的,而個人對環境的看法是主觀的,對人生的價值也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事物美觀而喜,亦不因生活貧窮而悲。 《項鏈》這是故事中的主角瑪蒂爾德,便是一個為貪慕虛榮而招禍的典型。假如她不去借項鏈,假如沒弄丟,假如……她仍會迷人,但造化弄人,一次誤會讓她花十年把青春都提前消耗掉了。 一個人只要有追求榮譽的慾望,就不可能沒有虛榮心。我們若是深自反省一下,就會發現,自己平素恐怕都或多或少因受虛榮心的驅使而說過一些可笑的話,做過一些可笑的事。只是有的言行無傷大雅,有的言行令人生厭,有的言行不僅未能博得虛榮反而招辱、惹禍罷了。托爾斯泰說:「沒有虛榮心的人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言確為至理,因為人人都有追求榮譽的慾望。 盡管人們都懂得,虛榮是表面的榮譽、虛假的榮名,但很少有人能夠不為虛榮所動。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羨慕的眼神會使我們神舒心悅,一句大而無當的恭維會使我們眉開眼笑,一句言過其實的贊譽會使我們沾沾自喜,一個毫無實質意義的頭銜會使我們引以為榮……許多虛榮心強的人在得不到虛榮的甘霖滋潤時,便會想方設法謀取虛榮:有的人每有客來便要出示他與名人的合影;有的人常常津津樂道他曾與某顯要共進晚餐;有的人總愛不厭其煩地向別人介紹他的富親貴戚……總之,那些人若是靠自己的品質和業績無法贏得榮譽,便要借那些碰巧和自己有過點頭之交、擦肩之緣的名流顯貴,以及拐了八道彎的瓜葛之親來為自己增光添彩。 《項鏈》這篇小說告戒了很多整日生活在幻想里而沒有付出實際勞動,只想借他人之光贏得一點虛榮的人們:要麼努力奮斗,開辟美好的未來;要麼安貧樂道;想入非非,不切實際只能付出慘重的代價。
❺ 求莫泊桑小說《項鏈》有感
第一篇:
讀莫泊桑《項鏈》有感
我很喜歡法國的作家與作品,小學時我就看過小仲馬寫的《茶花女》,中學時又拜讀了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後來又因為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少不了對法布爾的《昆蟲記》又有幾分推崇,但對於法國最負盛名的中短篇小說作家莫泊桑卻知之甚少。
無意中,在書架上發現了莫泊桑小說集,抱著一中消磨時間的態度輕松地看完了其中一篇短篇小說《項鏈》
《項鏈》寫的是教育部職員駱爾塞的妻瑪蒂爾德,她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把丈夫准備買鳥槍的四百法郎那去買了衣裙,又向女友佛萊思節借了一串鑽石項鏈。在晚會上,她的姿色打扮顯得十分出眾,「男賓都望著她出神」、「部長也注意她」。她覺得這是「一種成功」,十分滿意。回家後,她脫衣時突然發現項鏈不見了,夫婦大為驚駭,在遍尋無著的情況下,只好賠償。在首飾行里,他們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樣的項鏈,價值三萬六千法郎。由於他們本身生活就不是很寬裕,面對這一筆大數目,他們不得不到處借債,最後買了一串真的鑽石項鏈還給物主。但此後,他們整整花了十年工夫,才還清了債務。後來的一天,瑪蒂爾德碰見女友佛萊思節,在言談中知道先前借給她的項鏈是件贗品,而她卻賠了真的項鏈。
上網看了許多對於《項鏈》的評價,大都是講小說辛辣地嘲諷了小資產者圖虛榮,幻想,好鑽營的劣根性。
讀完整篇給我的第一個感想是可笑,命運真的很弄人,生活是這么古怪,這么變幻莫測!一串項鏈使她平步青雲,也可以斷送她的一生。但我並不認為她為了參加舞會而去買衣裙,借項鏈是一個錯的決定。誰不美?誰不希望受他人注目?受他人尊重?如果她的行為是圖虛榮,那麼我們熟知的灰姑娘是不是也很虛榮?灰姑娘也曾為沒有美麗的衣裙與華麗的馬車而不願參加舞會,但從古至今又有誰曾說過她的這種想法是一種奢侈的需求。幻想?幻想也是一種錯誤嗎?誰不曾幻想?不會幻想的人就沒有思想。好鑽營?的確,她的確好鑽營,有了衣裙好不滿意,還要飾品。可她也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加光彩耀人,難道對於美的追求也是一種錯誤嗎?
小說中的一個小情節也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文中是這么寫的「每當她看到那個布列塔尼女傭在幫她料理她的微不足道的家務時,總勾起她的傷心和惱恨,並使她想入非非。」當時她還是個小職員的妻,從中不難看出她對於生活的不滿足。可當她負債累累,家裡的粗事,廚房裡的骯臟活兒都由她自己干時,她又開始對於過往的日深深懷念。人總是如此吧!對於身邊擁有的總不放在眼裡,認為理所當然,看做微不足道,可當他們忽然失去時,才開始想要珍惜,想再次去擁有,可那又有什麼用,失去就是失去,永遠也無法回到往昔。這不禁又令我聯想到了自己,在放暑假的時候總覺得太無聊,時間太過漫長了,沒事干,生活地很沒意義,天天有空閑的時間玩、睡覺、休息。靠學了,學習的緊張,繁重的作業,壓得人喘不過氣,放學後總希望有一段充足的時間讓自己好好的放鬆,不一定要去哪裡遊玩,只要讓我好好的睡一覺就很令人滿足,反畢竟這種願望已成了一種奢侈。
第二篇:
《項鏈》讀後感——虛榮心
人的感情總是容易令人迷失自己,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其實環境是人為締造的,而個人對環境的看法是主觀的,對人生的價值也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事物美觀而喜,亦不因生活貧窮而悲。
《項鏈》這是故事中的主角瑪蒂爾德,便是一個為貪慕虛榮而招禍的典型。假如她不去借項鏈,假如沒弄丟,假如……她仍會迷人,但造化弄人,一次誤會讓她花十年把青春都提前消耗掉了。
一個人只要有追求榮譽的慾望,就不可能沒有虛榮心。我們若是深自反省一下,就會發現,自己平素恐怕都或多或少因受虛榮心的驅使而說過一些可笑的話,做過一些可笑的事。只是有的言行無傷大雅,有的言行令人生厭,有的言行不僅未能博得虛榮反而招辱、惹禍罷了。托爾斯泰說:「沒有虛榮心的人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言確為至理,因為人人都有追求榮譽的慾望。
盡管人們都懂得,虛榮是表面的榮譽、虛假的榮名,但很少有人能夠不為虛榮所動。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羨慕的眼神會使我們神舒心悅,一句大而無當的恭維會使我們眉開眼笑,一句言過其實的贊譽會使我們沾沾自喜,一個毫無實質意義的頭銜會使我們引以為榮……許多虛榮心強的人在得不到虛榮的甘霖滋潤時,便會想方設法謀取虛榮:有的人每有客來便要出示他與名人的合影;有的人常常津津樂道他曾與某顯要共進晚餐;有的人總愛不厭其煩地向別人介紹他的富親貴戚……總之,那些人若是靠自己的品質和業績無法贏得榮譽,便要借那些碰巧和自己有過點頭之交、擦肩之緣的名流顯貴,以及拐了八道彎的瓜葛之親來為自己增光添彩。但是,毛姆曾雲:「靠著能向朋友談起你認識的名人而獲得的榮耀,只能證明你自己是無足輕重的。」看來,借他人之光雖然可以贏得一點虛榮,卻並不能因此增加自己的分量。
《項鏈》這篇小說告戒了很多整日生活在幻想里而沒有付出實際勞動,只想借他人之光贏得一點虛榮的人們:要麼努力奮斗,開辟美好的未來;要麼安貧樂道;想入非非,不切實際只能付出慘重的代價。
❻ 茶花女身上有哪些最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特徵
《茶花女》一部愛情題材的小說,沒有很多華麗的句子,卻把愛情真正的模樣版描繪的非常的權清晰。這部著作中有那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徵呢?
她的善良和對愛情的忠貞在這時候體現的很多,當瑪格麗特患有肺病的時候,在她被迫重操舊業的時候,阿而芒卻帶著別的情婦當面羞辱她,而她卻選擇什麼都不說,最後只想著用死來解脫這一切。
《茶花女》後面的結果可以說是很悲劇,但這並不是全部是瑪格麗特的原因,當時腐朽的階級社會,人情冷落的世態讓她失望了
❼ 茶花女和飄好看嗎誰更好看
茶花女的話刻度性強些,而且也很感人。飄一開始我覺得有些繁瑣,所以我建議還是先讀茶花女吧
❽ 茶花女和李斯特有沒有關系~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是本書女主人公按民法登記的名字。法國著名作家小仲專馬的名作《茶屬花女》就是以她為原型而創作的。「茶花女」的故事因此廣為流傳,不知有多少人為之一掬同情之淚。然而,這位當時令整個巴黎為之傾倒的女性和音樂大師弗蘭茨·李斯特的一段情卻鮮為人知。在這部紀實文學作品中,作者不僅再現了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由一個貧窮無知的女孩成為最受歡迎的交際花的過程,更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她對李斯特刻骨銘心的愛,以及她在情感和病痛雙重摺磨下,最終被死神吞噬的悲劇性結局。本書內容生動,情節感人,讀來催人淚下。
❾ 茶花女和茶花女遺事是什麼關系
《茶花女》在我國是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林紓於一八九八年譯出這本小說,以《茶花女遺事》為名發表,開創了近代的翻譯文學史。
❿ 茶花女和羊脂球都寫的是什麼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專阿爾豐西娜·普屬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實了小仲馬,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
《羊脂球》是有「短篇小說大師」之稱的法國作家莫泊桑先生創作的小說,。《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羊脂球的悲慘遭遇反襯了資本主義下的丑惡骯臟的靈魂。他們虛偽的面具下藏的都是腐朽的內臟和污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