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刺紅梅花

刺紅梅花

發布時間: 2021-02-12 12:36:28

㈠ 為什麼同支鋼筆用不同墨水寫出的字粗細不同

墨水的質量不一樣

㈡ 安居的社會與文化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2軍第34師第100團第2連班長伍先華,在抗美援朝戰爭戰術性反擊戰中,緊急時刻,肩扛炸葯包,沖進敵坑道、拉響導火索,為部隊前進開辟了路。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伍先華,1927年生,四川省遂寧縣人,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8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鞏固陣地作戰及戰術性反擊戰。
1952年秋,志願軍發起了戰術性反擊戰。在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以西的反擊戰中,伍先華所在的第3班接受了爆破半截坑道的任務。伍先華領受任務後,帶領全班戰士連夜出發,察看敵軍各個火力點的位置,記熟了進攻的道路和目標,根據敵軍地堡的大小,捆了許多個不同型號的炸葯包,等待出擊的命令。
9月29日17時,激烈的戰鬥打響了。隨著炮火的延伸,伍先華率領戰士迅速佔領了敵軍720高地,控制了制高點,爾後直擊凹地。他們剛沖到半途,半截坑道噴出的火舌,向凹地和74號陣地飛來。接近半截坑道的道路被密集的火力封鎖住了,急雨似的子彈、手榴彈從坑道附近的4個地堡里射出來。伍先華命令戰士羅亞全把敵軍地堡炸掉。羅亞全正向地堡爬去,一群敵軍從坑道鑽出來,向720高地反擊。伍先華率戰士用自動步槍、手榴彈打退一股又一股沖上來的敵軍,守住了陣地。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著。這時,3班只剩下伍先華和兩名戰士了。可敵軍從坑道里、地堡里不停地射出密集的子彈,死死封住志願軍突擊部隊沖鋒的道路。伍先華立即命令羅亞全:你去爆破地堡,我掩護。羅亞全抱起炸葯包,向敵軍地堡的右側爬去。敵軍的兩道火舌,立即對准了羅亞全。此時,伍先華猛烈地向敵軍地堡開火,把兩道火舌吸引過來。伏在地上的羅亞全借機爬到敵軍地堡群前,隨著兩聲巨響,地堡升起了濃煙烈火。
伴隨著敵軍地堡的爆炸聲,志願軍突擊部隊發起沖鋒,滿山遍野響起了喊殺聲。此時,半截坑道敵軍的重機槍又掃射過來,成了突擊部隊前進路上的大障礙。伍先華抱起一捆10公斤重的大炸葯包,躍身沖進火網,向半截坑道口沖去。突然一串曳光彈掃來,伍先華負了重傷,但他亳不猶豫地拖著負傷的身子,忍著劇痛吃力地向前爬,在距半截坑道只有幾米時,一躍而起,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扛著炸葯包,奮不顧身地沖進敵坑道,在敵軍群里拉響了導火索。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半截坑道崩潰了,炸死敵軍40多人。突擊部隊乘機發起沖鋒,攻佔陣地,全殲守敵1個加強連。伍先華壯烈犧牲了。
1952年11月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伍先華追記特等功,追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伍先華所在部隊黨委追授他為模範共產黨員。 明代散曲盛行,無論散曲作者人數還是作品數量,都超過了元代和清代。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雲:「明代的詞,寥落不振,唯散曲繼承元代的余緒,猶能振作精神,頗有成就。」在眾多的明代散曲家作家中,黃峨尤引人注目。她既是明代最優秀的女詩人,也是明代最傑出的女散曲家。但是,由於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偏見,其生平事跡不見諸史傳,而在明人的筆記雜書里亦罕有記載,研究黃峨的學者更是寥若晨星。所以,黃峨何許人?她在創作上有什麼成就?便不為大眾所知了。本文特將黃峨生平、著作和散曲作一初探,以期拋磚引玉。
一、 黃峨生平
黃峨(1498—1569),字秀眉,明代四川遂寧縣人。祖父黃宗泗,字遵魯,正統六年(1441)舉人,官雲南大姚縣知縣,著有《南庄集》。父黃珂(1449—1522),字鳴玉,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歷任龍陽 (今湖南漢壽)知縣、貴州巡按、山西按察使、右僉都御史,延綏 (今陝西榆林縣)巡撫、戶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南京工部尚書等職,器識宏深,耿介正直,工詩善文,卒贈太子少保,謚「簡肅」,祀賢祠,葬遂寧土橋鋪 (今遂寧市安居區聚賢鄉)。著有《蕨山文集》,《明史》有傳。母聶氏,出生名門,為湖北黃梅縣縣尉聶新之女,知書識禮,嚴於家教,既是黃峨的慈母,又是黃峨的啟蒙老師。兄黃嶠,字峻卿,監生;弟黃華,字秀卿,號梓谷,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郎中、松江知府、江西布政使、光祿寺卿,卒賜祭葬,祀賢祠。著有《麟經解義》、《梓谷文集》12卷行世。
黃峨系黃珂次女,聰明伶俐,幼習詩書,受到良好的教育。工詩詞,尤擅散曲,其《閨中即事》雲:「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牆」,情趣盎然,因此人們稱譽黃峨「才藝冠女班」。
黃珂與正德、嘉靖兩朝宰輔、四川新都人楊廷和(1459—1529)「為道義之交」。楊廷和雲:「公與我友,四十餘年。匪我知公,公實知予。公性明達,我亦疏直」(楊廷和《祭黃簡肅公文》)。楊廷和子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正德六年(1511)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武宗「微服出居庸關,幸宣府」,楊慎「上疏切諫」,不被採納而稱病告假,偕原配王氏 (四川平武縣人,曾祖王璽,系龍安府宣撫司僉事、平武報恩寺建造者;父王溥,明成化二十年進士,河北完縣知縣、禮部主事)回到家鄉四川新都。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王氏病故,年僅32歲。
黃楊兩家,本有通家之誼,正德十四年(1519)冬天,黃峨與楊慎結婚,楊慎親往遂寧迎娶。當黃峨到新都時,人們爭先恐後來看這位「尚書女兒知府妹,宰相媳婦狀元妻」的綽約豐姿。婚後,他們居住在新都榴閣,相互砥勵切磋,共同寫詩填詞作曲,過著詩情畫意的愛情生活。
正德十五年(1520)九月,楊慎回京復職,黃峨隨行進京。不久,武宗駕崩,無子承嗣,由堂弟繼位,即世宗嘉靖皇帝。嘉靖三年(1524),世宗要尊他的生父為「皇考」。此事有悖於封建禮法,因此群臣諫阻,引起一場「議大禮」的軒然大波。七月,楊慎「跪門哭諫」,觸怒了嘉靖帝,將他廷杖後,謫戍雲南永昌衛 (治今雲南省保山市)。黃峨遭此巨變,痛苦萬狀。但她性格堅強,臨事鎮定。在秋風蕭瑟中,黃峨護送丈夫去雲南永昌。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十五日抵江陵 (今湖北江陵),到了川滇分道處,夫妻只好灑淚分手,臨別前楊慎作《臨江仙·江陵別內》相贈,黃峨作散曲《羅江怨·閨情》(四首)相答,字字血淚,令人腸斷。是年隆冬,黃峨獨自回到了新都。
嘉靖五年(1526)六月,楊慎回川探父病。七月,父病癒。九月返滇,黃峨即同往滇南戍所,在滇南伴楊慎生活了近三年,作有〔越調〕《憑闌人》小令,抒發懷鄉深情。黃峨成了楊慎逆境中的忠貞伴侶,創作中的翰墨知音。
嘉靖八年(1529)六月,楊廷和病卒。黃峨與楊慎返新都辦喪事。十一月,辦完喪事後楊慎即返滇,黃峨便獨留新都了。從此,夫婦長期分離,很少見面。黃峨作有膾炙人口的《寄外》詩和《黃鶯兒》散曲抒寫相思的愁苦。王世貞《藝苑卮言》雲:「楊用修婦亦有才情。楊久戍滇中,婦寄一律雲:『雁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又《黃鶯兒》一詞:『積雨釀春寒,看繁花樹樹殘。泥途滿眼登臨倦,雲山幾盤,江流幾灣,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楊又別和三詞,俱不能勝。」
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楊慎卒。家人主張「禮葬」,黃峨認為慎以「罪臣」而卒,獨主「藁葬」。不久,嘉靖帝遣人至新都啟驗,知為藁葬,方免追究,體現了黃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
隆慶三年(1569),黃峨病逝,享年72歲。為了紀念黃峨,她在遂寧故鄉的梳妝台和新都的榴閣,一直成為後人憑吊之地。黃峨故居在今遂寧市安居區西眉鎮北六里之黃安橋黃榜石附近,現存遺址。前面有一青溪,溪上有梳妝台遺址,相傳為黃峨梳妝的地方。今遂寧城西明月花園小區綠化帶中,塑有黃峨雕像。清代曾把黃峨居住的新都榴閣辟為「黃夫人祠」,清人梁正麟撰《黃夫人祠》聯雲:「盼不到遷客來歸,白象金雞相思萬里;莫便傷才人命薄,紅榴丹桂各有千秋」。1961年,楊升庵祠與桂湖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與升庵祠隔湖相望的沉霞榭,辟為「黃峨館」,作為後人紀念黃峨的地方。館內正中塑有黃峨像,館中還陳列有黃峨的著作版本、詩意畫及有關她的遺跡照片;雲南保山的楊慎紀念祠中,至今還全文刻有黃峨的《寄外》詩。1958年3月,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閱讀了《楊狀元妻詩集》和《楊升庵夫婦散曲》,並將黃峨《寄外》選入了《詩詞若干首·唐宋明朝詩人詠四川》一書中,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二、黃峨著作
黃峨著述豐富,《四川總志》記載她「有文集傳於世」,而她一生所寫的詩、詞、散曲則更多,但由於她不願後輩看到她悲憤哀思的文字,隨寫隨毀,多不存稿。因而能夠得以留傳下來的詩、詞、曲並不多,總共只有100首左右。《列朝詩集小傳》《明詩紀事》均載:黃峨「博通經史,工筆札」、「閨門肅穆,用修亦嚴憚之。詩不多作,亦不存稿,雖子弟不得見也。」其著作主要有:
(一)《楊狀元妻詩集》1卷,明代隆慶四年(1570)錫山俞惠刊本,其書由崑山張文學鈔稿編定而成。《劍閣芳華集》《盛明百家詩後編》《巴蜀文苑英華》《巴蜀藝文五種》《歷代婦女著作考》等著錄。
(二)《楊夫人曲》3卷(一名《楊升庵夫婦散曲》),近人任中敏編校,1929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選套數5套、重頭52首、小令11首。其書雜有楊慎之作,任中敏作弁言雲:「因無佐證,亦不能武斷其確非耳。」《中國叢書綜錄》《歷代婦女著作考》、《崑山胡氏書目》等著錄。
(三)《楊夫人樂府》4卷,民國閩侯黃蘭波、黃緣芳編校,1940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其書卷一詞,卷二散曲1套,卷三北曲小令33首,卷四南曲小令24首。明代陳繼儒雲:黃峨「有《滿庭芳》、《巫山一段雲》諸詞,皆為雅麗,或比之趙松雪管夫人,然管工畫竹耳,詩詞鄙俚不及黃遠矣。」近人乃將兩人之作合編為《楊升庵夫婦散曲》。《中國叢書綜錄》《歷代婦女著作考》等著錄。
(四)《楊夫人樂府詞余》5卷,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丹陽楊禹聲刻本。前有楊禹聲引,後來著名文藝家徐渭加以重刻行世。徐渭撰序雲:「楊夫人才情甚富,不讓易安(李清照)、淑真(朱淑真)。旨趣閑雅,風致翩翩,填詞用韻,天然合律。」該書選有套數8套、重頭134首、小令26首。其散曲備述楊慎謫戍後夫婦之間的離愁、怨恨之情,多有佳句。《明史·藝文志》《淡生堂書目》《歷代婦女著作考》《巴蜀歷代名媛著作考要》等著錄。
(五)《榴閣偶存》1卷,《新都掌故》等著錄。
(六)《錦字書》1卷,此書系信札,楊慎有詩雲:「易求海上瓊枝樹,難得閨中錦字書。」黃峨亦雲:「雁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然脂錄》《綠窗野史》《中國叢書綜錄》《歷代婦女著作考》等著錄。
三、黃峨散曲
黃峨主要成就在散曲。她的散曲數量較多,影響很大,歷代評論家對她的散曲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久為藝林傳誦。如明代徐渭稱贊黃峨「才藝冠女班」,「夫人篇什,雲蒸霞爛」。王世貞認為黃峨詞曲超過了楊慎,慎「俱不能勝」。清代王士禎《隴蜀余聞》載:「楊太史(慎)夫人黃,遂寧簡肅公珂之女,有詩名,詞曲尤擅長。」近人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謂黃峨「正如詞中之有李清照、朱淑真。」「且意境解放,突破藩籬,不為數千年禮教所囿,開吾國女子文學以前未有之局。」劉大傑說:「黃峨的散曲,流暢潑辣處勝於楊慎,其中寫舊時代婦女的神情心理,頗為細膩。」 (《中國文學發展史》)。現代學者馮沅君也評論說:「她的作風大體與楊慎相近,爽麗真摯而較楊縱恣。」《辭海》黃峨辭條稱:「能詩詞,散曲尤有名。」由此可知:黃峨是中國文學史上,繼李清照、朱淑真之後又一位卓有成就的女詩人、散曲家。
黃峨散曲題材多樣,內容也較豐富,有抒情、寫景、敘事等作品。黃峨愛情專一,賢慧,持重自愛,顧全大局。她與楊慎從結婚到死別,其間只過了5年的幸福生活,從此天各一方,作為楊慎有力後援,獨自操持家務40餘年。楊慎是不幸的,然而黃峨卻更不幸。她27歲便離開丈夫,除了侍奉公婆,便是思念丈夫。所以黃峨散曲的主要內容是抒發對戍邊丈夫的深深思念,表達了對丈夫牽腸掛肚的情懷。如〔南中呂〕《羅江怨》,哭述夫妻別離之苦:
空庭月影斜,東方既白,金雞驚散枕邊蝶。長亭十里,陽關三疊,相思相見何年月?淚流襟邊血,愁穿心上結,鴛鴦被冷雕鞍熱。
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通過一冷一熱的互相映襯,表明黃峨念念不忘的是迢迢戍道上丈夫的勞頓與熬苦,擔憂其「雕鞍熱」,讀來凄惋動人。讀者不僅可以從中體味到作者的「思」、「淚」、「愁」、「血」,同時還能隱隱地感到對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恨」!
〔南商調〕《梧葉兒》,抒寫懷念丈夫深情:
雪和雨,雨和雪。雪兒雨兒無休歇。隴驛傳梅隔,池塘夢花怯。窗案燈花謝,難打煞無如今夜。
這首小令充滿了離別哀傷和相思愁苦,而女子特有的細膩情感與清麗的文字風格,溢於言表。
〔北雙調〕《落梅風》,描寫對丈夫的相思:
春寒峭,春夢多,夢兒中和他兩個。醒來時,空床冷被窩,不見你,空留下我。
這首小令描寫對丈夫的刻骨相思,寥寥數語,就將失落在夢醒時分的深刻感受剖呈無余,具有極大的震撼力,而用語質朴、直率,又使之具有民歌大膽明快的風格。
黃峨的散曲,大都是圍繞與楊慎的夫妻生活來寫的,有相見的歡樂,離別的愁苦,相思的深切,由愛而怨,由怨而嗔,一副女兒神態;傾訴衷腸,率真大膽,全無嬌作之情。把它和楊慎唱和之作加以比較,顯得更為執著、真誠、生動和質朴,沒有楊慎那種動輒搬古典的書呆氣,稱她為「曲中李清照」,當之無愧。
黃峨的散曲,不僅僅限於離愁別恨,還有歌詠山川風物、描寫男女愛情、諷刺浪盪公子、敘事思鄉、詠物記畫等作品。如〔北南呂〕《罵玉郎帶過感皇恩採茶歌》,以曲記畫:
〔罵玉郎〕一個摘薔薇挽金釵落。一個拾翠羽,一個捻鮫綃,一個畫屏側畔身斜靠。一個竹影遮,一個柳色潛,一個槐陰罩。
〔感皇恩〕一個綠寫芭蕉,一個紅摘櫻桃。一個背湖山,一個臨盆沼,一個步亭皋。一個管吹風簫,一個弦撫鸞膠。一個倚闌憑,一個登樓眺,一個隔簾瞧。
〔採茶歌〕一個愁眉霧鎖,一個醉臉霞嬌。一個映水勻紅粉,一個偎花整翠翹。一個弄青梅攀折短牆梢,一個蹴起鞦韆出林杪,一個折回羅袖把做扇兒搖。
這支帶過曲很難得,因為唐宋以詩記畫者眾多,而元明以曲記畫者卻罕見。此曲一句一人,24句寫24人,別開生面。《曲諧》卷一評雲:「寫二十三人(按:應為24人),別無一字費辭,是為散文記敘體中所必不能有者,乃於韻語中備之」。24人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圖畫,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少女們的青春情態。
黃峨散曲藝術性很高。首先,黃峨散曲以寫離情見長,風格清新活潑、爽朗跳脫,感情濃郁而細膩,女性情態畢現。如《梧葉兒》、《折掛令》、《駐馬聽》、《落梅風》、《黃鶯兒》、《羅江怨》諸曲,都寫得纏綿悱惻,一波三折,催人淚下。其次,黃峨散曲在表現手法上善於攝取典型的藝術形象,善於狀難寫之景,抒難言之情,如《罵玉郎帶過感皇恩採茶歌》散曲,描寫24個少女,個個栩栩如生。第三,黃峨散曲,或語言流暢清麗,聲情並茂,修辭細美,風格婉約;或渾朴自然,有豐富的民間氣息。總之,黃峨散曲內容較廣泛,題材也較豐富,藝術性很強,是我國古代婦女著作中的珍品,值得大家學習研究。

㈢ 十二生肖齜牙咧嘴是那隻動物

「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牆。」在看到這首詩之前,一直認為金釵是飾物,是用來妝扮女子的美貌,可是,原來它還以用來笑刺窗紙,誘得 一縷梅花的馨香入窗來,還可以帶著人很多的歡笑的時光。就像螻蟻凋落的...

㈣ 尚書女兒知府妹,宰相媳婦狀元妻指的是哪位女詩人她的身世怎樣

黃娥
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現在蜀中還她的雕像(當然是現代人立的)
黃娥是工部尚書黃珂的女兒,其兄黃華曾任松江知府。所以是尚書女兒知府妹。
黃娥的丈夫是楊慎,楊慎的父親是楊廷和,左柱國、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左柱國是個什麼東西呢?明朝異姓不能封王,封王的都是皇室宗親。異姓能封的最高爵位就是——柱國。也就是楊廷和已經是僅次於王爵的爵位了。楊廷和在正德年間接任內閣首輔(正德七年)。明朝取消了丞相(宰相)的職位,搞內閣制。也就是內閣相當於是宰相了,尤其內閣首輔。
所以,黃娥是楊廷和的兒媳婦,當然也就是宰相的兒媳婦了。楊慎自己是狀元(正德六年狀元及第),當然黃娥也就是狀元的妻子。
不過,黃娥不是楊慎的第一個妻子,而是第二個。楊慎的第一任妻子是楊王氏,病死。楊王氏死後,楊慎娶了黃娥為妻。
黃娥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楊慎也毫不遜色,是大明三大才子之首(這可是貫穿整個大明的頭銜)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黃峨的老公楊慎客死異鄉。黃峨聽知噩耗,悲痛萬分,在花甲之齡去奔喪,到了滬州,扶櫬歸里。當年生離,而今,竟成陰陽死別。有兩句俗話說「紅顏薄命」「天妒英才」,黃峨既是美女,又是才女,既有天資紅顏,又有蓋世英才,從21歲開始,僅僅過了5年的平靜生活,直到71歲逝世,就一直活在夫妻分離、日思月想的狀態里,命薄,天妒,好一個才女的悲劇人生

㈤ 暴殄天物代表十二生肖那隻動物

「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版東牆。」在看到權這首詩之前,一直認為金釵是飾物,是用來妝扮女子的美貌,可是,原來它還以用來笑刺窗紙,誘得 一縷梅花的馨香入窗來,還可以帶著人很多的歡笑的時光。就像螻蟻凋落的花瓣背上東牆角,也是那樣的不忍春的逝去而在努力的挽留。

少女,想來也俏巧,靈動著輕盈醉,不堪閨中寂寞,渴望自由,活潑、熱愛大自然。她是蜀中才女,黃峨,字秀眉,是出生在四川遂寧西眉鄉皇榜石,自幼聰明伶俐,寫得一手好字,彈得一手好琴,詩文、填詞曲更是造詣深厚,詞曲很小就被廣為傳唱,名滿京城。

㈥ 遂寧有些什麼名人

宋代學者――王灼

王灼,字晦叔,號頤堂,四川遂寧人。生卒年不詳,據考證可能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四年(10
81年),卒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前後,享年約八十歲。
灼出生貧寒,青年時代曾到成都求學,後往京師應試,雖學識淵博卻舉場失意,終未入仕,
只得流落江南寄人幕下,作舞文弄墨的吏師。晚年閑居成都和遂寧潛心著述,成為宋代有名的
學者。據有關史料記載,他的著作有《頤堂文集》五十七卷、《周書音訓》十二卷以及《疏食
譜》等,但已大部佚散,現存的僅有《頤堂先生文集》和《碧雞漫志》各五卷,《頤堂詞》和
《糖霜譜》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後人譽為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
音樂家。
王灼的著述涉及諸多領域,在我國文學、音樂、戲曲和科技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碧雞漫
志》論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演變,考證了唐樂曲得名的原由及其與宋詞的關系,品評了北宋
詞人的風格流派,是從音樂方面研究詞調的重要資料。《糖霜譜》則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
完備的適用的甘蔗生產和製造工藝的科技專著,《文獻通考》、《四庫全書》和《中國機械工
程發展史》等都對此專著作了高度評價。王灼在《糖霜譜》中記載:「糖霜一名糖冰,福田、
四明、番禺、廣漢、遂寧有之,獨遂寧為冠。」可見當時遂寧製糖業已是十分發達了。
露香亭王灼
北渚一帝子,咯川一宓妃。池有千種蓮,平生所見稀。
纖穠多態度,紅白爭光輝。我來亭上飲,夜久未忍歸。
翁家采香人,但愛香滿衣。豈知清露濕,團荷瀉珠璣。
長相思王灼
來匆匆,去匆匆,夢短無憑春又空,難隨郎馬蹤。
山重重,水重重,飛絮流雲西復東,音書何處通?
清平樂王灼
墜紅飄絮,收拾春歸去。長恨春歸無覓處,心事欲誰分付?
盧家小苑回塘,於飛多少鴛鴦,縱使東牆隔斷,莫愁應念王昌。

明代才女――黃峨

黃峨,家秀眉,明孝宗弘志十一年(1498)生,遂寧西眉鄉黃榜寺人,父親黃珂,工部尚書
,工詩文。黃峨幼習詩書,少年時其詩名就為世人所知,為著名才女。明武宗正德十四年,黃
峨嫁與新都狀元、翰林院修撰楊慎為妻,居新都桂湖之濱的榴閣。後於隆慶三年(1569)年病
逝。新都縣政府在桂湖內辟有黃峨館以對其紀念。
黃峨能文工詩,更擅詞曲,是著名女詩人。《楊夫人樂府詞余》序中稱她「才情甚富,不讓
易安、淑真。」且黃峨人品才德極高,有「閨門肅穆」之稱。黃峨與其夫楊慎在我國文學史上
均有一定的地位。其詩詞曲作後世編有《楊狀元妻詩集》一卷、《楊夫人樂府詞余》五卷、《
楊升庵夫婦散曲》、《升庵夫婦樂府》等。
閨中即事
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牆。
庭榴
大荒西域種原奇,第一緋英上苑姿。不到秋深丹結實,獨於夏五艷垂枝。
已嫌桃李開何早,略笑芙蓉發亦遲。萬點落霞明眼照,采衣金屋正相宜。
寄外
雁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
曰歸曰歸愁風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憐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又黃鶯兒
積雨釀春寒,見繁花樹樹,殘泥塗滿眼。
登臨倦,江流幾灣,雲山幾盤,天涯極目空腸斷。
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

席氏「三鳳」
今蓬溪有「三鳳」鄉,其名便來源於明代「三鳳」。即席書、席春、席彖三兄弟。席氏三兄
弟都以進士為明朝名臣,世稱「三鳳」。其中尤以席書最為著名。
席書,字文同,號元山,遂寧吉祥鄉(今蓬溪縣)人,明嘉慶武英殿大學士。席書為官期間
,政績顯著,名聲極好。他曾任由東郯縣知縣,郯地人民以「前有席,後有唐」諺語贊揚他,
並為他立祠樹碑。
席書著作有《漕船志》、《春秋論》、《大禮集議》、《救荒策文集》、《元山文集》等。
《明史》有《席書傳》。

呂氏父子
呂大器,字儼若,遂寧北壩人,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生。崇禎十五年任兵部右侍郎。
著有《東川文集》等。《明史》有《呂大器傳》。
呂潛,字孔昭,號半隱,呂大器之子,生於1621年。其詩書畫被譽為三絕,作品有《呂半隱
先生詩集》,其行書作品被列為神品,畫被稱為逸品。

李氏父子
李實,字如石,號鏡庵,遂寧城南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643年任蘇州知縣,賢名大
著,人們贊其明鑒如鏡。明朝滅亡後居於鄉下上清江,拒不入朝為官,甚至與在清朝為官的兒
子李仙根也拒不相見。由於人們敬重他為官的清正廉明和入清不仕的忠貞氣節,連盜賊也不敢
加以侵犯。當時湖賊勢大,每日四齣燒殺搶掠,但向清江行進時,卻告誡賊眾:「前行不得近
北岸,岸上有李公,不要驚動他。」此後數年,無一賊船進犯清江。李實死後依從當地人請求
,留葬於蘇州上方山之寒山。李實為明朝著名的經學家、語言學家,著述甚多。其研究四川方
言的專著《蜀語》是重要的語言學著作,受到學術界的珍視,日本漢學家坂井健一教授有研究
它的專著。
李仙根,名之欽,字子靜,號南津,李實之子。李仙根善長書法,尤其精通行草,日書徑二
尺字,觀者驚嘆。求書者踵門不絕,得片紙寸絹,如獲至寶。現四川博物館藏有他的行書條幅
。其繪畫造詣亦深,飲譽畫壇,但傳世作品不多。

政績卓著、文才貫世的張氏家族

張惠,號教庵,自明朝初遷遂寧以來,歷明清兩朝,傳後人七代,就有五代為官,且才子佳
人倍出,名列青史者甚眾,實為罕見。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張鵬翮、張顧鑒、張勤望和張船山
、張問安、張問萊三兄弟。張船山、張問安、張問萊同列詩壇,是有名的「三兄弟詩人」,為
中外詩壇所罕見。張問端、張筠、張懷芸三姊妹也能詩善書,有《淑真詩草》等詩集傳世。張
船山、張問安、張旗山的妻室林韻征、陳緗箬、楊繼端都是當時的女詩人,有《香遠齋詩稿》
、《古雪集》等傳世,其中陳緗箬的詩絕似漢唐,氣味濃厚,非一般女詩人所能及。
張鵬翮,字運青,號寬宇,遂寧黑白溝人,生於清順治六年,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1688年,他奉命為副使,隨索額圖率團至俄國商定中俄邊界,為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作
出了積極貢獻,《大清統一志》說他:「揚厲中外,以清節著。」1697年,由於他潔己持正,
政績突出,康熙獎他為「天下第一等人」,他家鄉的赤崖山也因此更名為「第一山」。康熙、
雍正期間,張鵬翮兩次奉命治理黃、淮,歷時八年,使狂野不羈的黃、淮、運河順軌安瀾數十
年,不僅於國計民生貢獻巨大,而且他寫的《治河書》十卷科學水平也居於當時世界水利工程
最先進的行列,至今仍受到中外水利史的高度評價,康熙專門為他寫有《河臣》、《黃淮告
成詩》以表嘉獎。他病逝後,雍正悲悼減膳,兩次御制祭文悼念,追加少保,謚文端,詔祀賢
良祠。清代著名文學家彭端淑評他:「公自弱冠入仕為相,凡五十年,名滿天下,主上不疑,
同官不忌,考諸史冊,往往難之。」
張船山,名問陶,字仲冶,以遂寧城西有船山,故號「船山」,也稱「老船」,又因貌似猿
,自稱「蜀山老猿」。張船山少年時就嶄露才華,被喻為「青蓮再世」。他一生致力於詩、書
、畫,造詣頗深,詩名滿天下,被譽為「蜀中詩人之冠」。在詩歌創作方面,他主張抒寫性情
,強調獨立,反對摹擬。一生寫詩四千多首,寫日常生活的詩最多。寫日常生活,則清麗流暢
,情真意切;記游詩篇含蓄深沉,氣勢雄邁;反映當時政治的詩作,敢於觸及時弊,斥責墨吏
;寫農民戰爭的作品,敢於正面生動地表現農民軍的浩大聲勢。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給予了高度
的贊美。清人評其詩曰:「生氣湧出、沉鬱空靈,於以前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
陵復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張船山的詩作經刪存見於《船山詩草》(二十卷),
共收錄2270首。張船山的書畫也是極有名的。其書法,險勁放野,別具一格。其繪畫近徐青藤
,於不經意處見天趣,山水花鳥皆善,尤以墨猴最佳。其書畫手跡,省、市博物館都有收藏。


寒夜聞雁陳緗箬

寒重晚愈急,時聞凍竹裂。兀坐指欲僵,風簾任開揭。勞勞天際鴻,嚦嚦鳴幽咽。振羽暮沖
寒,關河千里闊。艱辛挈羈侶,稻梁計已拙。觸此歲宴心,中腸郁如結。夜靜見寂寥,空庭見
飛雪。

老樹陳緗箬

濃雲垂方漢,蒼翠接浮空。苔重陰晴隔,山深歲月窮。根留千古雪,葉耐九秋風。夜雨驚岩
壑,蕭蕭一望中。

柏子鎮同壽門弟作張船山

瀟灑春衣滿岸風,西南山斷夕陽紅。棠花幾點開牆角,榿木千林界水東。款段馬閑詩早得,
元修菜老箸愁空。鏡湖敢望膺殊錫,願乞吾州地一弓。

聞遂寧兵警邵五作詩相吊張船山

移居草草錦官城,風鶴遙知夜有聲。經世才難空弔古,思親心切忍談兵。窗搖短燭愁看劍,
烽起連江盡築營。聽雨對床虛舊約,東坡他日是餘生。

靈泉寺張船山

重登東嶺看斜暉,新敞僧樓碧四圍。邱壑無奇山自好,人民猶是佛全非。禪茶漸熟三泉活,
社雨初晴一燕飛。世外高寒宜寫照,小桃花底白雲歸。

遂寧八景之長樂曉鍾張鵬翮

響徹靈霄不厭聽,扶搖九萬起南溟。每因紫氣窺龍劍,卻向金門識歲星。震世威名光典策,
傳家勛業炳丹青。歸來更有山林樂,五柳三槐綠滿庭。
張鵬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運清,號寬宇,遂寧黑柏溝(今蓬溪縣翰林村)人。從22歲中進士起,為官50餘年,歷任總督、三部(刑、戶、禮)尚書等,幾乎從事過清王朝從統一走向鼎盛時期內政、外交的各種重要工作。他是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膽識過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隨使團出使俄國,抱以「願效張騫,以身許國」的決心,終不辱使命,使這次出使為第二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創造了條件。他還是治理河道的專家,提出「開海口、塞六壩」等治河主張,經過近十年努力,在黃淮水繫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羈的黃淮和運河順軌安瀾數十年,黃淮災區呈現出連年豐收的景象。他將治河經驗寫成《治河書》十卷,《中國水利史》對此列專章介紹,給予高度評價。康熙帝將其樹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評價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死後雍正帝贊譽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遂寧黑柏溝(今蓬溪縣翰林村)人,清初名相張鵬翮的玄孫。26歲舉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官名)、江南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山東萊州知府。對詩、書、畫均造詣精深,詩文奇傑廉勁,被譽為「蜀中詩人之冠」。書法險峻勁捷,繪畫情趣天然,「墨猴」畫技藝尤精。其家裡出現了世界詩壇罕見的「三兄弟三妯娌詩人」,即張問陶及其兄問安、弟問萊、嫂陳慧姝、妻林韻征、弟妹楊古雪均是詩人。這個詩人世家各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詩壇上佔有一席地位,成為詩歌史上的一大佳話。

鄒和尚,唐朝中期大歷年間遂寧僧人,學識淵博,潛心科技,精於製糖工藝,首創了窨製糖霜(冰糖)的技術,生產出色、香、味俱佳的糖霜,遂寧也由此成為當時全國的制霜名郡。遂寧糖霜被列為朝廷貢品。《中國通史》第三卷記載:「唐代盛產糖霜,遂產最有名,相傳為鄒和尚所創。」

㈦ 齒牙裂嘴什麼動物

兔子一一大門牙三掰嘴

熱點內容
寶趣玫瑰園門票多少錢 發布:2025-05-24 08:11:18 瀏覽:310
大疆蘭花土 發布:2025-05-24 08:11:14 瀏覽:151
登台荷花酒 發布:2025-05-24 08:00:33 瀏覽:135
浙江玫瑰醋 發布:2025-05-24 08:00:25 瀏覽:128
綠綢衫上綉牡丹歇後語 發布:2025-05-24 08:00:25 瀏覽:659
教我畫一朵牡丹花 發布:2025-05-24 08:00:25 瀏覽:232
綉梅花男上衣 發布:2025-05-24 07:59:09 瀏覽:583
南方玫瑰椅 發布:2025-05-24 07:57:42 瀏覽:608
耐冬嫁接茶花 發布:2025-05-24 07:57:41 瀏覽:31
扦插花工具 發布:2025-05-24 07:56:58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