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畫家畫的杜鵑花
Ⅰ 李長白的藝術評價
一代宗師獨領風騷
——論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
李長白教授是繼於非闇、陳之佛之後的又一位工筆花鳥畫大家。
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特點,深入宋元而自出深沉靜韻,獨出了一種「靜美妍麗,空靈清新」的風格。這種風格,是悟領了宋元花鳥畫「精細不苟」的審物精神,入宋人花鳥造型、筆墨、色彩之美的精髓,臻於「靜心精到」的造作境界,一開時代新風。這對於塞實、郁悶、過於追求技巧創新和快速製作而顯得既俗麗又繁亂的當代工筆花鳥追求傾向來說,明顯的另具雅緻而脫俗的格調。李長白工筆花鳥畫內在沉潛的那種清心,是當下畫壇急功近利而浮躁情緒普遍的人們所望塵莫及的。
李長白教授工筆花鳥畫作品的「靜美妍麗,空靈清新」的風格特點(如圖1《山茶綬帶》,圖2《風竹錦雞》,圖3《牡丹》),與北方風格代表的於非闇「剛勁硬朗,雄健朴實」的特點拉開了距離。所謂「北方風格」,是指北方地域的藝術風格。由於歷史上的宮廷院體花鳥畫在北方展開的時間多,除了唐宋時代外,還有明代永樂19年以後到清朝滅亡的數百年間,宮廷所在地的北京也一直是院體花鳥畫發展的中心。所以北京這個地方,積淀了深厚的院體花鳥畫底氣。而總的北方地域從唐代邊鸞、五代黃筌到北宋徽宗,從明初邊景昭到明中期呂紀,從清初郎世寧到清末的院體花鳥畫,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宮廷院體花鳥畫的歷史體系,從而剛勁、硬朗的宮廷院體風格,很大地影響了北方地域,成為北方代表性的藝術風格。所孕育的於非闇工筆花鳥,繼承唐宋傳統而有用筆剛勁挺拔,暈染技巧平正朴實的特點。例如中央美術學院藏於非闇《大理菊花圖》軸(圖4),乃為說明這一點的代表作品。濃墨勾線,特別著意於轉筆、頓筆的剛勁有力,畫花與畫葉的勾線有意強調了的淡墨與濃墨對比,特別緊挨葉子的濃墨勾線還專門附勾了金線,顯現出裝飾性的「平實」感。設色上也是,大理菊花以平塗法為主的硃砂紅色,還有葉片淡墨暈染的基本一遍完成,無處不在裝飾性的「平實」感中體現了於非闇「剛勁硬朗,雄健朴實」的風格特點。加之題字的瘦金書在頓挫之中的力到、筆到,所加強的硬朗、硬挺、硬健的感覺,格外加深了其風格特點。從而成為現代北方工筆花鳥畫的典型表現。而李長白運筆勁健藏於淡墨之柔的勾線,層層淡色或淡墨積厚的暈染,還有造型上注重勢態的風神感覺,布局上講究虛白的空靈視覺,完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強烈感受。
李長白教授工筆花鳥的這種風格特點,也與結合了日本圖案畫而創新了工筆花鳥風格特點的陳之佛完全不同。日本圖案畫,將客觀物象進行程式化的圖案變化後,再進行意境表現。陳之佛的工筆花鳥,雖首先是以精研宋人傳統為基礎,但以吸收日本圖案畫樹立風格最具標志性特色。例如他畫的石榴花、山茶花等,往往不象宋人花鳥那樣重客觀自然的對於生動細節講究惟妙惟肖的描寫,而明顯具有圖案程式化處理的要素。他畫鴿、雞、鸚鵡、綬帶等的鳥禽造型,也因此很具圖案處理的要素。其畫面布局,雖也非常講究傳統構圖的開合、疏密等原理,但日本圖案畫那種平面性、裝飾性東西的明顯滲透,還是一目瞭然的。如《芙蓉幽禽》、《梅花群雀》、《護雛》、《薔薇白鴿》、《荷花鴛鴦》、《荔枝綬帶》、《玉蘭鸚鵡》、《雪裡茶梅》、《牡丹群蝶》、《歲首雙艷》、《春江水暖》、《梅鶴迎春》、《春朝鳴喜》等的整批作品,都於視覺作了具體表明。繪畫生動變化的特質運化了的日本圖案畫平面性、裝飾性,使陳之佛創造的畫樹乾的「積水法」,則成為陳之佛工筆花鳥技法的典型代表。李長白工筆花鳥雖然也有平面性與裝飾性的要素,但由於始終走在純粹的唐宋傳統的工筆框架內,即著重客觀細節自然生動變化同時,強化與圖案表現本質的不同,而風格明顯地迥異於陳之佛。
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與於非闇、陳之佛還不同的,是在於他的創作心境別具個性。
眾所周知,於非闇與陳之佛的工筆花鳥畫雖然畫風兩樣,但其創作心境有因政治熱情而迸發的共同點。在這方面,除了他們的作品氣息明顯地都具有因新中國建立之後而欣欣向榮的時代感外,文字方面也留下了表述。例如1957年出版的於非闇《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78頁言:「花鳥畫家首先要有政治熱情」,同年出版的《於非闇工筆花鳥選集·自序》亦言:「解放以來,我逐漸覺醒,不再顧慮什麼院體不院體、匠氣不匠氣、雅不雅了。學習越多用功,越覺得不夠,就越要去進一步的嘗試。同時我也體會到人們精神生活豐富是繁復錯綜的,間接對人們有益,自然也對社會主義有利。盡管我這花鳥畫是一枝重沾雨露的老花,但是再經培養,我相信或許比這本冊子里所收集的要更鮮麗更活潑。當然這本冊子里絕大部分作品完全是經過七年多灌溉培育的結果。」
同樣,陳之佛在《研習花鳥畫的一些體會》中亦言:「『孤芳自賞』再不能是我們作畫的目的了」,「僅僅追求藝術性、『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也決不是社會主義藝術發展的正確道路。同時還覺得花鳥畫這種藝術,固然缺乏以形象教育人民的功用,但它能夠以一種藝術美使人們精神愉快、舒暢,使人感情健康,培養優美的情操。因之它也必須充分表現優美的民族風格和特性,充分表現偉大的新時代的時代氣息。」「我深深感到一個畫家的政治立場、思想感情一定會反映到他的作品上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變了,繪畫的意境也必隨之而變。」
以上話語是於非闇、陳之佛工筆花鳥創作心境的肺腑之言。起印證作用的是他們的作品,如於非闇《紅杏山鷓》(為建國五周年作)那樣春暖花開粉紅調子的春光爛漫,以及他《牡丹白鴿》的春氣花放,《海棠》的粉紅醉春,石青底子的《玉蘭黃鸝》的風和日麗等春回大地氣氛的一再表現,還有陳之佛為建國十周年而作的《松齡鶴壽》以及上面提及的一系列作品,都有一股撲面而來的時代新氣象。確實,這是徹底結束了一個多世紀來中華民族受盡帝國主義侵略蹂躪,徹底結束了腐敗舊政府統治後,從每個中國人心底迸發出來的感情,從而滲透創作心境畫出了解放了的中華民族建設新社會的蓬勃向上朝氣。
這種時代氣息,應該說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作品中並不缺乏。他的一系列作品,也頗以欣欣向榮為精神面貌,這特別在他生命最後歲月、由子女協助完成的創作《風動綠荷香滿溪》得以集中體現:所畫的滿池風華正茂之荷,綠葉迎風展,荷花向陽開,在四尺熟宣十張橫向連排的巨幅上所畫荷花數量的「56朵」,就象徵著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謳歌與對生命、祖國、時代的禮贊。不過,與於非闇、陳之佛有所不同的是,李長白教授的創作心境似乎更為純凈,唯美的傾向更佔主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畫的構圖、勢態、造型、色彩等本體要素往往呈精錘精煉狀態,工筆花鳥畫特定技巧的「染」功也更得宋人三昧而顯得深厚。看李長白自己寫的有關工筆花鳥畫文章,也很明顯有「唯美」為第一的傾向。這里,不妨摘錄他談花鳥畫關於「悟神成意」的一段文字:
有一次在南京玄武湖的環洲進行牡丹花寫生。這時正是濃春季節,當走近環洲時,在綠蔭的絲絲垂柳中,遠遠就見到飄忽著的紅、黃、白、紫的閃光,時隱時現掠目而來,一種幽美的情趣,不覺油然而生。路過短橋,進入環洲,一片綠茵茵的草地,遙對著淡藍色的晴空,胸懷又為之一暢。環顧四周,從藍天到白雲,從白雲到綠梢,從林蔭到草地,在我還沒有看清芳草的情貌時,卻又被對著陽光閃耀著萬紫千紅的花色,奪去了視線,迫使我凝眸情往。忽然一陣春風從林梢吹來,頓時萬枝齊舞,葉浪成風,翻紅擺綠,搖黃映紫,萬態千姿使人興嘆,這又是一種情景;是活潑的艷麗,是生動的豐富——是姚黃的生動,魏紫的富麗,夜光的明潔,金鱗的豐滿,趙粉的秀美;蓓蕾的怒放,新芽的活力,綠葉的茂盛,藍天的明快,白雲的舒捲,春風的吹拂,柳蔭的宜人……形成了這個豐富生動,艷麗活躍,充滿了朝氣的景象。這情景的感受,就是它的『神態』了。神已有所悟,如何成意呢?就是把感受到的神態情趣,提到理性上來分析。也就是說,決定強調什麼情趣,用什麼神態來表現(所見景象的神態,情趣是多樣的;而形成都有一個過程,同時又包含著各種因素,是比較復雜的。而繪畫只能反映一瞬間的神態,情趣)。要給人們以什麼感受?達到什麼效果。這種景情的多樣神態,情趣的感受,可用柔美、秀麗、生動的情趣來表現。亦可以用健美、富麗、活躍或幽美、素雅的神態情趣來表現(對構圖的大勢,虛實……等的處理,對花、枝、葉的形、態處理,以及色調的傾向性,色相的配合,都要充分以反映這種情趣,襯托這種神態為依歸)。最後思考決定選取哪一種情趣神態來表現,企圖達到某種目的和效果。有這樣一個醞釀思考和決定的過程,就能心領神會了。(《花卉寫生概說》)
象這樣談花鳥畫創作的文字,是他所寫文章的主調。那種創作心境的閑適,既有自古以來文人傳統的自然美情趣的熏陶,又有個人自然美本真的流露——當然,不言而喻的同時也包含了當時所處的「中國人站起來了」時代環境的給予。他工筆花鳥畫「唯美」追求的本質,就在這里確定。
於是,或許是對「自然美」這一關鍵詞的領悟,總之李長白教授有了一個數十年「孤寂」狀態的歷史階段。自上世紀新中國建立不久後的50年代中期起,到他1987年70多歲時退休,他一方面只顧不斷地完善自己工筆花鳥畫的「靜美妍麗,空靈清新」的獨到風格,一方面做出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即以精研宋人花鳥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中國工筆花鳥畫的教學體系。
該體系的主要內容,一是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傳統經典畫論為藝術理解的指導;二是以「美」的經驗與理法為入手,循循善誘地到自然中去進行白描寫生;三是精研宋人花鳥畫法;四是以「感受生技法」的理念強調個人感受,產生個人風格的創作。
關於第一點,李長白教授認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要使藝術有深遠的感染力,必須使內容和形式都具有感染人的因素。從形式的感染力來說,必須具有生動、自然、新鮮等因素。從思想內容、情趣意趣的感染力來說,必須具有真、善、美的因素。這樣,才能使作品有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藝術是萬物的生活作用於人們感情的產物。它必須具有能引起人共鳴的景情基礎。這是藝術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所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必然地成為藝術學習和創作的正確途徑。」
關於第二點,在認識數千年來形成的繪畫美理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欣賞、窮理、生象、落幅」的寫生步驟,進而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寫生處理」觀念。欣賞,要體會前人「繞樹三匝,靜觀終日」的說法,而「細細觀摩細細吟,方能悟花神」。窮理,從抽象的神態情趣到具體花葉的生理生態,用審美的理法去思辨之。生象,由主觀的神、情、意到客觀形態的勢態布局、賓主虛實、疏密穿插瞭然於胸。落幅,具體的寫生完成階段,胸中之像到紙上之像的過程必須要學會應對種種具體問題。「寫生處理」,主要是對「落幅」提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即要實現造型要素的勢態美、外形美、穿插美、疏密美。
關於第三點,李長白教授從宋人花鳥中提煉出了幾種基本的暈染方法,供學生臨摹掌握共性。繼而再去臨摹優秀的宋人花鳥作品體會其個性。
關於第四點,體現了李長白教授對於創作的認識。前面諸點的集大成,是要學生善於在自己的創造中活用求變。所謂「感受生技法」,是如石濤所說的「尊受」即尊重自己的感受,由此產生出符合自己感受的技法表現。做到這一點,大約有畫外修養、畫內才情兩大內容構成。因此平時李長白教授要求我們多讀書、多見聞、多思考。他欣賞敢想敢畫敢於打破常規的創作,因此畫得與他不同風格的創作,往往受到青睞。
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教學體系,亦通過編寫的教材體現出來。其中,基本功部分有《白描花卉寫生》、《花卉設色》、《翎毛寫生設色》,創作部分有《工筆花鳥畫創作》。有的出版了,有的還沒有出版。在出版教材中影響最大的是《白描花卉寫生》、《白描寫生構圖》、《花卉設色》三著,其中前兩著的發行量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已高達十多萬冊,《花卉設色》一著更為海內外多家出版社出版。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教材中的每一幅圖,都是李長白教授親力親為畫成。近四十年間,每年從春天到冬天,或在南京玄武湖,或在祖國各地鮮花盛開的景區,總有他寫生的身影。教材中無論宏觀的還是微觀的每一句話,除了凝聚著他研究的心血外,更體現著他准確的理解。例如,在客觀形態理解方面,指出花形的基本特徵是「球形」,所謂「花從蓓蕾到盛開,千變萬化球形在」。在主觀的「寫生處理」方面,對於小枝寫生指出「小枝勢態貴生巧,枝助花態葉相扶」;對於外形美的處理,指出「繪朵描花重外形」,「外形處理從神態,疏密參差意在情」,「處理外形防平亂,集散疏密自參差」,「平頭棗核無好感,外形變化要思量」等,「唯美」的思路清晰而見解精闢精微,同時見李長白教授治學求實與學風嚴謹的精神之一斑。
具有完整性意義的李長白教授工筆花鳥畫教學體系,是現代中國畫教材科學性研究的一個典範。眾所周知,中國畫分為「兩類」(工筆、寫意)、「六門」(工筆人物、工筆山水、工筆花鳥,寫意人物、寫意山水、寫意花鳥)。中國畫雖有光輝燦爛的千餘年歷史,但科學性的理念完整的教學體系建設,至今唯有李長白的工筆花鳥畫這一門。
李長白教授的工筆花鳥畫教學體系建設與他的創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學步驟細膩入微的特點,必須將各繪畫要素化整為零的逐一研究,這使李長白工筆花鳥的造型不斷被錘煉。而長期學術研究的靜心,使製作退卻「火氣」,也成為重要特點。他的無論哪幅畫,都得傳統工筆花鳥畫有條不紊暈染技巧的藝術真諦,故其作品能靜韻隱然。他最拿手的,是暈染鮮艷的紅色而不火氣,故鮮紅色調的《杜鵑花》、《牡丹花》往往能出清絕的感覺。他暈染的方法,最初步驟時就用極淡墨打底,上淡墨後、干凈水筆暈出、然後洗凈那枝水筆、接著再去染出並及至花葉邊緣的步驟,是一般工筆畫家難以理解並很難做到的。然而,就是這樣的精心染出,並且一遍又一遍的精心積累,才能達到「深沉靜韻」的理想藝術效果。靜美,就在這具體的製作過程中實現;妍麗,是敢於用色;空靈,是講究構圖注重布白的效果;清新,是指他深入宋元所獨出的格調。這樣的作品表現,還有一個人們不太注意的特點,即強調在熟宣的白紙本色之上作層層暈染所透出的「清」氣,往往是那些有底色的畫難以相比的。其形象處理的必須格外凝練,勾染必須格外精到,亦乃嚴謹的教學要求滲透之果,靜韻深沉的藝術追求到達所致。別忽視了白紙本色、打底功夫等的種種細節,只有對此理解的精微,才能成就李長白的個性風格。試問:明代以來的工筆花鳥畫,有誰像李長白這樣,深入院體畫法本質而能沉著妍麗得其雅韻靜心的呢?
李長白教授曾受學於林風眠。雖然他所走的工筆花鳥畫藝術道路與老師的藝術道路完全不同,但老師藝術追求的「唯美」傾向,人格追求的道心幽隱,李長白教授深得其要。此得,讓李長白教授成為了中國工筆花鳥畫的一代宗師。如果說,於非闇對於現代工筆花鳥的復興有醒神之功,陳之佛將傳統工筆花鳥畫導入了現代,那麼李長白對現代工筆花鳥畫所起的築基作用,無人可替代。
李長白教授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段。第一時段為1949年以前,人生道路是求學、開個展、興教育。1933年求學於國立杭州藝專繪畫系,畢業後開個展於重慶、昆明,其時工筆花鳥畫深為林風眠、徐悲鴻、潘天壽贊賞。興教育於杭州,1947年創辦了內設西畫、國畫、圖案、音樂、語言文學五個系的「孑民藝術研究所」,其中主持國畫系的是潘天壽。第二時段為1950年到1987年,人生道路是工筆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第三時段為1987年退休後直至2005年去世,人生道路是山水畫創作。該第三時段也值得一書:退休後所創作的山水畫,竟一樣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感。我在1996年前後看到他《高原景色》、《火山風雲》兩組山水系列畫,感到有相當的視覺震撼力:幻化的畫境,在意想不到的多變色調中實現;斑斕的色彩,有現代人對於宇宙景觀知識了解的基礎,還有坐飛機於萬米高空上,於日夜交替時刻觀察機外景象的生活感受基礎;畫法的粗放,卻在看來無比細膩的烘暈技巧中完成。他畫山筆線的鐵畫銀鉤骨力勁線,畫山皴法的漫天蓋地枯墨直式掃筆皴,都是獨造;而給人印象至深的雲彩畫法,更是色彩奇異、形態奇變、外形盡美、烘染有韻。這種雲彩畫法,乃悠悠千古山水畫法之「無」者。回眸當代千百位專業山水畫家,應令汗顏。
讀了李長白教授晚年的山水畫,再想想他一代宗師地位的工筆花鳥畫,那應是一位中國畫大家在工筆花鳥畫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2007年5月28日寫於南京藝術學院無事居
Ⅱ 與徐悲鴻、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之「金陵三傑」的畫家是
張書旗。張書旗勤於寫生,擅長填色,尤其擅長用粉。在染色的古董宣紙上,他用白粉蘸上顏色,再用白粉染色。技法巧妙巧奪天工,栩栩如生,畫風濃烈典雅,別具一格。徐悲鴻與劉子固並稱為畫壇“金陵三傑”。他的作品被美國總統收藏。方法取自任伯年,他喜歡用白色粉末為花鳥混合顏色和墨水。畫面優雅明亮,頗具現代感。由高建富、陸豐子親自傳授,形成了色、粉、筆墨清新流暢的畫風,別具一格。出版有《書旗花鳥集》、《張書旗畫集》等。
他喜歡用白色粉末來調和花鳥的顏色和墨水。圖片優雅明亮,非常現代。由高建富、陸豐子親自傳授,形成了色、粉、筆墨清新流暢的畫風,別具一格。張樹奇的作品有日本畫的樣子;他喜歡用韓紙作畫,力求將色墨融為一體。學派傑出代表,號稱“第二任伯年”,善於用粉,能“分五色”。呂豐子稱贊他“畫花似聞香,畫鳥似說話,技高一籌,當代無敵手”。徐悲鴻說:“白手起家,神志剛強,筆墨超然,要與古人爭一席之地。而魏是當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Ⅲ 談談用彩鉛表現杜鵑花的作畫步驟
用彩鉛表現杜鵑花的作畫步驟如下:
1、准備素描銷悄工具和顏色。可以使用鉛筆或細膩的彩色鉛筆進行素描,然後准備一些顏色,最好根據杜鵑花的顏色和形狀選擇合適的調色板。
2、畫出輪廓。利用素描技法,畫出杜鵑花的整體輪廓,注意要掌握好比例和形狀,使得畫面更加真實、立體。
3、勾勒細節。在輪廓的基礎上,用較細的鉛筆輕微地勾勒出花瓣、葉子等細節部分的線條。
拓展資料:
相對於其他繪畫工具,彩鉛有以下的優點:
1、易於攜帶:彩鉛輕便易攜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創作。
2、易於掌握:初學者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彩鉛的使用技巧,也可根據需要進行進階技能的學習。
3、顏色豐富:彩鉛顏色豐富多彩,可以通過調伏族整深淺程度和疊加顏色來實現更加復雜的顏色效果。
4、操作簡便:彩鉛操作起來較為簡單,只需在紙上塗抹即可。
5、不易污染環境:相對於油畫和水彩等其它繪畫材料,彩鉛不會產生過多的噪音、異味或者造成太大的環境危害。
Ⅳ 國畫杜鵑花的畫法
國畫杜鵑花的畫法如下:
1、用含水較多的大筆,調曙紅色,筆尖蘸胭脂,從花瓣尖端下筆,一瓣用一筆或兩筆畫成。
杜鵑花繁殖方法及分布范圍:
杜鵑的繁殖,可以用扦插、嫁接扒慧、壓條、分株、播種五種方法,其中以採用扦插法最為普遍,繁殖量最大;壓條成苗最快,嫁接繁殖最復雜,只有扦插不易成活的品種才用嫁接,播種主要用培育品種。自然條件下,杜鵑主要通過種子繁殖進行自然更新和種群擴張。
研究表明該屬植物種子沒有休眠,為正常型種子,外界生態因子特別是溫度、光照和土壤基質均顯著影響種子春團答的萌發。此外,大量的研究亦表明,該屬植物種子為需光性種子,種子在黑暗條件下不能萌發或萌發率較低,光照能顯著提高種子的萌發率。
杜鵑原產於東亞,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北美洲,主產東亞和東南亞,形成本屬的兩個分布中心,2種分布至北極地區,1種產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不產。中國除新疆、寧夏地區外,各地均有,但集中產於西南、華南地區。
Ⅳ 杜鵑花怎麼畫
杜鵑花這樣畫步驟如下:
1、先依次畫出花朵的外形,順著花瓣一片片的勾畫;
2、每朵之間都應該有變化,接著畫出第二朵杜鵑花;
3、然後補充畫上葉子,葉子的紋理也需要畫,可以多畫幾朵花朵豐富畫面;
4、之後畫出杜鵑花的枝幹,穿插畫出枝幹;
5、下面開始上色。先用粉色和綠色淺淺的把杜鵑花塗一層色;
6、最後用桃紅色疊出陰影,細筆畫出花蕊,綠色用深綠加深,褐色塗出枝幹;
小朋友在畫這個杜鵑花的時候,要注意花朵之後的造型不同,還有上色的時候不要忘記表現出花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