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抑鬱症協會
❶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里,銘刻了鬱金香的每一個笑容
我曾經說過,抑鬱症患者的痛苦,是一種孤獨到極致的痛苦。他們像是長在陰暗角落的一塊瘡疤,被抑鬱硬生生剝離於一切事物之外,只能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泊泊流血。
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抑鬱症人數已超過3000萬人。很怪異的是,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卻從來沒有攫取到有關其他抑鬱病友的一點線索。
你向四周看一看,那些身邊的人們,家人,朋友,同事,客戶,大家似乎都很快樂的樣子,只好像有我在抑鬱的泥沼里踽踽獨行。「為什麼總是只有我一個人?」那時我總這樣想著,並且絕望地這樣想著。
之後,也是由於《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這本書的牽線,在一個機緣巧合下,接觸了鬱金香陽光會(中國民間抗抑聯盟)。不久,《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便以《我在精神病院打妖怪》為名在鬱金香的公眾號開始連載,漸漸引起了全國各地郁友的一點關注。
於是,「3000萬」這個數據終於真切又具體地展現在了我面前。第一次面對基數如此龐大的、來自四面八方、委實存在的郁友們,我就像一個被遺落地球的外星人,歷經千辛回到了自己的星球,終於在同胞之間求到了一個感同身受。
猶記得第一次參加鬱金香的活動,是2018年鬱金香的年會。一路上我忐忑非常,腦補著現場陰郁沉悶的氣氛。然而事實卻與我想像的大相徑庭,大家圍坐在一起,聊著笑著,坦盪勇敢地分享著自己的康復故事和經驗,誠摯地鼓勵著同病相憐的其他人。
後來我想,這是因為鬱金香里的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最殘酷的黑暗時刻,都曾品嘗過人生中洶涌的惡意,都曾奮力抵禦過抑鬱帶來的苦痛折磨,所以,共同的疾病體驗把大家的心煉化得更加溫柔。
其實在鬱金香里的每個人,大可以對著別人大吐苦水,痛哭流涕,大可以不管不顧地憤世嫉俗,怨天尤人。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沒有。他們把命運的不公轉化成對他人的善意,他們把生命的眷顧變成真心給予,哪怕自身絕望痛苦,他們也總是選擇把美好和希望帶給他人。
——這是鬱金香最讓我感動的地方,身患抑鬱的每個人,都在對對方真摯地笑著。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抑鬱的戰場上,原來我真的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後來隨著與鬱金香的接觸越來越多,對它的了解越來越深,也認識了很多很棒的人。小白哥,愛咪姐,宋會長,涵香姐等等,與此同時,也聽到了很多病友震撼人心的故事。
這本真實的人生故事集里,有失去了孩子的母親,有罹患重症的姑娘,還有許許多多激烈深刻的生死博弈。——這些散落在天涯的真實故事,編織了一個我曾經看不見的世界。而種種這些,在進入鬱金香之前,我從未發覺。
本來,鬱金香陽光會與抗擊疾病相關,本該註定了以「生命」為主題來進行宏大敘事,但我看到的,卻是每一個人細碎的生活一隅,靜默的獨自抗擊還有飽滿的真情實意。而最最難得是,它們依舊有著最堅韌、最真實的疼痛的力量。
每一次,聽著鬱金香里的病友們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我都覺得生命真的是太震撼人的東西了,看著他們的眼睛,我覺得我們現在所有的痛苦也好、憂慮、煩惱也好,答案都寫在了裡面。
以至於之後我每次覺得太難了、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總是會不由地想到他們,我想,在我這樣草率地面對自己生命的時候,有的人咬緊了牙關,奮不顧身地只為了想要繼續活下去,哪怕拼盡全力只換來短短一秒的辰光,對像他們一樣千千萬萬的病人來說,也很值得。
所以我想說,對抑鬱患者來說,「活下去」可能就像考試里遇到的超綱題,它難的讓人毫無頭緒,但你依舊會霸氣篤定地先寫下一個「解」而非「無解」。哪怕再艱難,我們也要選擇活著去尋找答案。
鬱金香彷如人間的一個縮影,這里有生與死的拉扯,有善和美的碰撞,有純真,也有絕望,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大眾可以窺見這個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這群被邊緣化的人們,有著怎樣的悲傷和熱望,這個被世人誤解甚至遺忘的世間角落,上演著怎樣的向死而生和一路跌宕。我希望鬱金香里的每一位病友,可以帶著這樣的眼光去看這本書,那就是——
哪怕生命體有了另一種形態,熾熱的陽光也依舊耀亮著這些熱烈的生命,我們要相信,光明會永遠眷顧每一個抬起頭的人。
謝謝鬱金香里的各位一路以來的支持和陪伴!《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鬱》的出版,記敘了我的故事,同時也銘刻了你們的笑容。
❷ 似火的七月,我們相聚在濰坊鬱金香。
似火的七月,我們相聚在濰坊鬱金香
文/涵香
七月,太陽似火,卻也擋不住鬱金香陽光會家人們外出學習的心情。
7月15日,再次迎來一次濰坊鬱金香陽光會的線下聚會,再次收獲了滿滿的愛,滿滿的感動,滿滿的信任。如同家人們分享的,雖然以前未曾謀面,相見時,卻覺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她們來自全國各地:遼寧,浙江,陝西,河南,平度……
只是緣於彼此「懂得」,懂得比愛更可貴,更難得。對於抑鬱症相同的感受,對於走出抑鬱症的渴望,對於新生活的憧憬……
這次聚會,我開始提前做准備。去泰安學習,看到導師們的板書,覺得非常棒,分享起來方便得多,容易理解,於是,早早地買回來大黃紙,備課。
三體腦理論:根據演化階段,該理論將人腦分成【爬蟲腦】,也是本能腦;【哺乳腦】也叫情緒腦;【皮質腦】,也叫智慧腦,並分別代表不同的心智狀況和需要。
生活中,常常有人夜以繼日地工作和學習,看起來非常辛苦,但卻收效頗微;也有人看起來每天都在玩,但是成效卻非常好。為什麼呢?這一項腦科學研究或許能告訴你答案。
三體腦的分工與合作
皮質腦(智慧腦),即是我們平常在大腦的圖片中所看到的,淺灰色的溝壑與褶皺,它負責邏輯、推理、判斷等意識層面的內容。哺乳腦負責情緒和感覺,而爬蟲腦則負責管理身體的機能。
當你在閱讀這篇文章時,你的皮質腦在進行閱讀、判斷和學習,同時你的爬蟲腦在管理著你的呼吸與心跳,同時,哺乳腦中,還控制著你此刻的愉悅、無聊或是煩躁等情緒。
大腦的三個部分各自分工,並且按照一定的優先順序運轉與合作。
優先順序最高的是爬蟲腦。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在上課時忽然地震了,你的反應一定是拔腿就跑,腦子中不會有任何多餘的思考。在人的生存受到威脅時,爬蟲腦會指揮肌肉進行迅速反應。只有等逃離到安全環境之後,人才能意識到剛剛的頭腦里一片空白。這是因為,在爬蟲腦高速運轉的情況下,皮質腦是會停止工作的。
同時,當哺乳腦(情緒腦)高度運轉時,皮質腦也會受到影響。當哺乳腦被激發進入高速的工作狀態時,皮質腦的效率和機能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看來,我們老話中所說的「發怒時不要做決定」也是具有腦科學理論依據的。
在「玩」中高效學習:從三體腦的理論角度來看,無論是在工作或學習中,如果產生了過多的焦慮和壓力情緒,會對我們的工作和學習造成阻礙,嚴重降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
只有在放鬆愉快和開心的情緒下,我們的學習才能高效。在「玩」的過程中,大腦里還會不斷分泌血清素、內啡肽和多巴胺,提高我們學習和思考的效率。這也是人們常常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表現得更加聰明的原因。
內感官類型:意識與潛意識的溝通途徑有三:1、視覺;2、聽覺;3、集合了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深層的本體感覺、空間感覺、情緒感受等復雜心理活動的統稱為「內感官」。
「內感官」分三個類型:「內視覺」、「內聽覺」和「內感覺」。
每一種類型,在習慣了使用之後,都會使一個人形成一些特定的思考模式、處事態度和行為模式。
多用視覺景象作思考的人,稱為視覺型;多用聲音語言作思考的人,稱為聽覺型;多用感受作思考的人則屬於感覺型。慣用某一個內感官的人,他的用詞中會顯現出相同性質的語言文字,他的行為模式也會有相同性質的特質。因此,三種不同內感官類型的人,會有三種不同類型的語言文字和行為模式。
如果你的孩子是屬於內視型的,我們就要給他多做示範,要給他有一些多顏色的道具,給她一些多變化的描述,並且說話的時候要快一點,如果我們太慢了,它就會變得沒有耐心,專注力就會跑調了。
假如是聽覺型的孩子,我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要去多用押韻的詞語跟孩子交流,他就會覺得聽著很好玩,他也願意聽。
如果是內感覺型的孩子,我們不妨多給他講故事,去描述故事裡面那些不同的情緒感受,他很在意的是這件事情的意義。他對這件事情的理解,所以我們在對內感覺型的孩子要多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去嘗試,不能什麼都代替,什麼都包辦。如果我們單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內感覺型的,你可以讓他親自去嘗試體驗,這樣的一個方式會讓孩子增強它的體驗和記憶,這樣就會讓他感覺到裡面其實奧妙是無窮的。那我們就知道了不同類型的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通道的方式。
如果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了解它的內感官類型,我們就不會要求他用統一的方法來學習,我們也不會用統一的方式來對待他們。我今天說到的這些對你會有啟發嗎?在下一次的內容裡面,我會跟你重點的去聊,我們該如何訓練提升每個人的內感官類型,讓我們就像三匹馬拉著的車一樣,每一匹馬都動力十足,每個孩子的學習效率都會更高。
通過分享,就是想告訴大家,在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裡,我們缺乏有效的陪伴,有效的溝通,常常令家庭關系緊張。我們要學習運用對方擅長的主感官通道跟她互動,而不是自己擅長的,否則,對於一個內視覺型的人,你卻用內聽覺與他溝通,結果只能是「雞同鴨講」,無法「同頻共振」,達到共鳴。
我的講課和山中彥老師的舞動療愈相結合,關於海底輪,臍輪,太陽輪,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的舞動基本動作,舞動與身心靈的關系,配合療愈性的音樂。
毫無疑問,山中彥老師已經自成一家。她把舞動,心理學,醫學融會貫通,有機結合在一起,擁有了屬於她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療愈體系,而且也是順手拈來。尤其是 下午的重生練習,讓很多家人非常震撼。從媽媽產道里用力爬出來。
那種生命本源的力量,那種重生的喜悅,被爸爸媽媽抱在懷里的幸福感,從嬰兒到成年人似曾相識的心路歷程……不親身體驗,永遠拿不到這些感覺。
中間,山中彥老師做了幾個個案,我分享了一些簡快技巧: 針對頭痛的「撫觸法」、處理情緒的EP穴位敲擊法、針對自己不能接受的人的「一分為二法」……
這次聚會,我分享的成分比以前增多,我在慢慢走向「獨擋一面」的狀態。非常感恩山中彥老師的鞭策和監督,尤其是她一次又一次地無怨無悔地支持,讓我更加有信心有力量走下去。
聚會的頭天晚上,突然接到顧客電話,聚會當天中午訂兩桌酒席。考慮到聚會的家人也有兩桌,我覺得我可能沒時間全程參與聚會,所以,給山中彥老師留言,「親,你還得挑大樑」。
後來,我已經睡下了,第二天看到山中彥老師的留言,「課程准備就緒,我想了一下,你是不是內在還是有點怕辜負眾人?我是從你的解決方法模式上看到的啊!因為有很多種方法可以解決,你卻選擇了把場地交給我,自己問一下自己的潛意識。你們明天幾點吃早飯?煮點粥我去你家吃早飯去,路上如果遇到賣油條的我可以捎點,沒有的話就隨便吃你家的飯,我早去幫你把菜捋順,還是為你為主場,你放心大膽做,有我兜底。不怕。你不練習永遠不會,只有多練習,才能一次比一次好。別退縮啊,醜媳婦總要見公婆,怎麼都要有第一次。我在後面推著你,你退不了。我們早順好菜,然後輪著去廚房打雜,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找個好友臨時來幫一下,想做一件事會有很多辦法的。看到了,給我留言你家幾點吃飯,我好余出好時間去吃早飯」。
果然,第二天,我們還沒吃早點,山中彥帶著一大包油條第一個來到我家。
是的,我的潛意識確實有這點顧慮:聚會的家人來自那麼遠的地方,真的害怕人家來一趟沒有收獲……事實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看得出來,家人們收獲非常多。尤其是花花和清風,情緒都出來了,做練習時非常真實,該哭哭,該爬爬,充分體驗著……聚會結束,臉色都變了,是喜悅,是力量感。
一句話,線下聚會,同頻共振,抱團取暖,愛心互助!
滄海一粟 (濰坊鬱金香副會長)
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口音,懷揣著一顆顆共同的心: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從而活出自己,匯聚在涵香家的鄉村酒店。店雖小,但卻有著大酒店裡沒有的鄉土氣息,自然而寧靜。
活動過程中,有兩個環節感動到我,以至於讓我哽咽:
第一次是在一個蒙著眼睛的環節中,因為兒子沒有蒙眼睛,他把爸爸推到了媽媽跟前,把爸爸的雙手放在了媽媽的雙手,他要爸爸拉著媽媽的雙手~~~是啊,在孩子的眼裡,他喜歡看到爸爸一直牽著媽媽的手,孩子喜歡看到爸爸愛媽媽!所以,在所有的親子關系的處理的活動中,真正的咨詢師都是要求先修復夫妻關系。我們通常都幼稚地認為:只要我愛好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爸爸媽媽們,你們的感受是什麼?
在另一個「重生」環節,看著大家興致勃勃地玩著「游戲」,自認為修行比較好的我,站在一邊看著大家,心裡只覺得好玩和高興,但是,當我親自去體驗的時候,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當我蒙著眼睛在「產道」里奮力向前爬的時候,眼前黑洞洞的感覺和只憑著自己的奮力、沒有任何外援力量而獨自去完成這一個過程,此時,一股感動湧上心頭……
感恩山中彥老師的引導,感恩涵香,感恩大家的合力傾情的演出!我愛你們!
平淡是真的分享:
大家好!分享一下參加濰坊涵香線下聚會的一點體會:
7月15日,我有幸參加了鬱金香濰坊涵香老師的線下聚會,這是我們全家第二次來濰坊諸城市小樓子村了,見到了可愛有智慧又美麗的山中彥老師,見到了具有超毅力和超強寫作天才的涵香老師,也正是涵香老師先前把我引進的鬱金香密碼療愈群學校,開始了我作為抑鬱孩子家長的自我成長療愈學習。線下聚會的聚福緣酒樓農家小院(被來訪者鬱金香家人小姑娘稱為在電視里才看到的「仙境」)。
這小院里有桃子,海棠,青蘋果,葡萄,栗子,還有小小的荷花池,高懸的大紅燈籠等等,花果飄香。
邁進這遠離喧囂都市的農家小院,確有給人「世外桃源」之景,舒適溫馨,有回家之感!一天的線下活動緊湊忙碌並快樂著,用我自己的話總結就是「好幸福啊!真的好幸福!」。山中彥老師大清晨不顧吃早點很早就獨自開車來到活動地點和涵香老師一起作準備,真的是大愛無疆!!山中彥、涵香兩位老師傾其所學熱切真情引領聚會家人學習與療愈,來自五湖四海的鬱金香家人雖未曾相識,卻一見如故,共同的經歷和期待讓這些鬱金香家人抱團取暖,共情話題情緒,一起加油療愈成長!
一天的聚會兩老師輪番上陣指導學習、舞動、冥想、重生成長、沖破卡點體驗、孩童游戲......收獲滿滿!當然也有酸痛的渲瀉傾訴。
辨方向,明目標,提能量,只有親身歷經感受才能有這樣深深的觸動!感恩山中彥老師,感恩涵香老師,感謝在後廚為鬱金香家人准備美味可口飯菜的涵香老師的老公,感恩來聚會的所有家人的陪伴互助!
感恩鬱金香!感恩鬱金香療愈群里的所有給予鬱金香家人幫助的老師!
花花的分享:
7月真好!
今天是我期待已久的濰坊鬱金香線下聚會,感受到濃濃的抱團取暖相互理解的能量把我們全國各地郁友和家人們聚到一起!真好!在一起學習成長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真好!
在課堂上有大愛的涵香老師分享的:三體腦理論、內感官類型、撫摸法、處理情緒的EP穴位敲擊法、針對自己不能接受的人的「一分為二法」等等,讓我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的事情更有方法去應對解決和看待問題的角度!感恩!
也非常感謝山中彥老師教我們很多舞動療愈海底輪,臍輪,太陽輪,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的舞動基本動作。
她的笑容是那麼的燦爛,舞動起來是那麼的靈活。時而活力四射,時而優雅輕盈,又時而的是那麼的隨心所欲!見證了學習、接受、改變、成長的力量!
印象最深刻的有:
(1)掙脫法:
束縛自己身上代表的有:沒有能力、做不到、沒有辦法
在自己身上系一根絲帶,另一位同伴需要緊緊抱住自己, 同伴代表著:困住你的枷鎖 你是否願意解開枷鎖,如何解脫枷鎖?
註:(戴上絲巾閉上眼睛)
這一刻,現在的自己的狀況就沼澤地里,當我想沖破枷鎖強烈的心,奮力拚搏,努力想各種辦法掰開同伴的手,剛開始還沒有力氣的,在最後時刻奮力一博的時候,真的有了力量就真的打開了枷鎖,原來自己可以這么有力量和智慧的。
現場上哭的稀里嘩啦的,自己是能打敗眼前的困難的,只要自己拼勁全力去做!
(2)重生法 :當自己是成熟後的嬰兒時從產道里經歷萬重艱難爬出來,再到父母歡天喜地的迎接自己到來的喜悅之情很感動。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感受,很奇妙也很震撼!
再到幼兒 ~小孩~少年~青少年~長大成人
註:(戴上絲巾閉上眼睛去感受)
還有現場山中彥老師給大家做的個案,那種場景現在還歷歷在目,我也找到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向。相信每個人心中的疑問都有了相應的答案。
不僅學習成長了,現場還有一些游戲可是玩嗨了!體驗了小時候玩的了:老鷹捉小雞!哈哈
抑鬱我們不怕,我有鬱金香的家人朋友們,特別感謝默默無私奉獻自己大愛的老師們,感謝鬱金香陽光會!
感恩生命中的相遇,感恩一切!
❸ 上海鬱金香抑鬱症互助組織
113、關於精神類疾病念經的問題?
問113:我得了抑鬱症,經常鑽牛角尖,難以安睡,煩躁不安,到底該怎麼辦?
答113:
· 凡是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抑鬱、癲癇、精神病等都屬於孽障靈性病。
· 這種疾病均是源於自己往世的孽障和靈性所致。往世做過較大的孽障,此生要經者前來討債,自己就會因此受報。表現方式就是自己狂躁不安,甚至不能控制和左右自己的情緒和意志。因為靈性都是可以控制這些。
· 知道自己的病因以後,就要有懺悔心好好讀經消孽還債。所謂因果報應真實不虛,自己無需抱怨什麼,怪只怪自己往世不積德,做了很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此生才會有此果報。所以要發懺悔心的好好懺悔和消除孽障,並且誠心還債,超度自己現在的要經者。孽障消除、債務還清以後,自己自然會恢復正常。
· 需要讀如下經文:
· 《大bei zhou》每天7遍及以上,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保佑我某某身體健康,增強功德。
· 《心經》每天21遍,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保佑我某某開智慧,治療我的抑鬱症或者精神病。
· 《禮佛大懺悔文》每天5遍,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保佑我某某懺悔和消除導致我有抑鬱症或者精神病的孽障,治療我的某某病。
· 佛教經典組合每周3張以上,一般這種病都是較大孽障所致,先讀21張,然後根據病情再21張21張的往上加,直到痊癒為止。
· 念經的同時配合許大願,多放生,會更好醫治抑鬱症。
——玄學問答
❹ 得了抑鬱症,就一定要吃抗抑鬱葯嗎(鬱金香陽光會)
得了抑鬱症,就一定要吃抗抑鬱葯嗎?
文/涵香
在鬱金香核心志願者 群里,夏禎干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普遍覺得非常有必要科普一下:關於葯物在抑鬱症康復過程中的作用。
夏禎干:最近接到兩個抑友,一個山東淄博的,一個在廣州工作的湖北人。根據他們的病史和症狀,都是需要葯物治療的程度,但他們都不想葯物治療,堅持硬扛或通過自認為有效果的辦法來調節,比如說運動,能接受心理咨詢,所以都有接受過心理咨詢的歷史。但是症狀發作了都感覺自己怎麼以前咨詢的,學習過的怎麼都不管用了,十分不理解和挫敗。但還是堅定再扛扛,不打算輕易葯物治療。
我仔細想這倒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這么矛盾?道理已經跟他說明白了,但還是無法聽進去,可能有多種原因:
1,病恥感,吃抗抑鬱葯的恥辱感;
2,感覺葯物治標不治本;
3,強調葯物的副作用,更怕葯物會成癮;
4,始終相信心病需要心來醫的重要性,對抑鬱症發病機制缺乏科學理解。
5,不排除有些心理咨詢師為了凸現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在和抑友咨詢中,灌入抑鬱症無需葯物治療論。
遇到很多郁友反應,在社會上心理咨詢機構咨詢時,心理咨詢師都有讓他們停葯、心理咨詢才能根治抑鬱症的勸解,這是有誤導來訪者嫌疑的。
夏老師遇到的問題,可以說,我們很多志願者都遇到過,只是沒有夏老師總結得這么全面,結合他的思路,我來談談自己的意見。
1,關於病恥感。
認為得了抑鬱症是丟人的事,不能接納自己得抑鬱症的事實。既然有病恥感,就會討厭吃葯住院,一吃葯,一住院,似乎是在提醒自己就是個病人,容易自卑。
事實呢?抑鬱症已經在你的身體里已經存在了,它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怕它,排斥它,甚至是裝作看不見,無異於掩耳盜鈴,反而是喂養了它,放大了它的作用。當你和敵人出現在戰場上,勢必就是兩敗俱傷,精疲力盡,實際上就是自己跟另外一個自己較勁,嚴重的內耗,嚴重拉低自己的能量。
所以,抑鬱症不是你的敵人,接納它,跟它做朋友,和平相處,是抑鬱症康復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不管別人怎麼看自己,不活在別人眼裡,也是我們修心的其中一個方面。抑鬱症患者過度在乎別人的目光,過度思考,討好別人而丟了真實的自己,也是得病的根源之一。
去醫院看病吃葯,像是去看頭痛發燒一樣正常,才是最好的心態。
2,關於葯物治標不治本
確實如此,我們 在分享時,尤其是面對很多有託付心態的人,把康復希望只寄託在葯物和醫院的人,我們通常會說,「葯物治標不治本,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
前提是,接受葯物治療。這就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病恥感是排斥葯物,認為可以完全靠自己,不管自己病情多嚴重; 而託付心態是過度依賴葯物,忘記了自我成長。 最好的態度應該是:葯物救命,認知救心。不拒絕葯物,否定葯物的作用,吃葯後,情緒穩定的情況下,再來進行心理重建的工作 。
為什麼吃葯?因為抑鬱症不僅僅是心理問題,也有生理原因。
當人體內的壓力太大,負面情緒無法排解時,我們大腦里負責分泌快樂的化學物質的能力大大降低,另外,負面情緒本身又產生大量毒素,危害自己和家人,因為情緒會傳染的。
當然,得了抑鬱症,就一定得吃抗抑鬱葯嗎?也不是。 吃葯不吃葯,還要結合具體的病情。
首次發作的輕度抑鬱症是可以自發緩解的,不需要吃葯,可以通過學習和心理咨詢走出來。
如果患者的睡眠基本還可以,沒有自殺自傷行為,進食正常,那麼一般屬於輕度抑鬱,這時可以給自己1到2個月的時間進行積極的調整,如果情況沒有進一步加重甚至緩解了,可能就暫時不需要服用抗抑鬱葯了。
對於輕度的抑鬱症患者,認知行為治療對於解除疾病的維持因素非常有幫助,能起到較好的效果,所以患者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先嘗試認知行為治療。國內的大多數精神科醫生由於不重視心理治療,而偏重葯物治療,常常只要患者一確診抑鬱就開始給葯,其實這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在此過程中,病情進一步加重了,出現了消極的想法或者飯吃不下水喝不下,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就另當別論了。此時就必須採用服葯治療。
中度以上抑鬱症患者,建議採用葯物治療
抑鬱症愈發嚴重,患者大腦的生化過程通常會發生變化,長期的負向情感在大腦里積累對這一現象產生了一定影響。而吃葯對於他們來說,可以較快的調整大腦的生化過程,使它們恢復正常。
有家族史的抑鬱症患者,建議採用葯物治療
對於有家族史的抑鬱症患者,不能只做心理治療。這類患者更可能是因為生物遺傳性而導致患有抑鬱症,此時則需要葯物治療。
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的抑鬱症患者,建議採用葯物治療。
有些患者生活中近期有重大的事件,如考試升學或結婚等,這時需要快速改善病情,那麼早點服葯可以好的快一些。
所以,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如果是首次發作的輕度抑鬱,可以嘗試自我調節。如果自我調節無效建議直接去醫院看醫生。對於中度以上抑鬱症患者而言,必須要把吃葯治療作為首要的治療手段。
3,關於葯物副作用和成癮性
是葯三分毒,任何葯物,都有副作用,但是,跟抑鬱症的痛苦相比較,只要能讓你情緒穩定,能讓你正常工作生活,吃這一點點苦,又怕什麼?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不是都需要終身服葯嗎?
其實,是我們放大了葯物的副作用。只要你不排斥它,相信它會救命,你的副作用也會小得多。
我也吃過葯,住過院,住院半個月,葯物就起效了,也沒有什麼其它的不舒服,除了身體胖了些。
長期吃抗抑鬱葯會不會產生依賴性?聽聽專家怎麼說!
很多專家醫生的觀點是:抗抑鬱葯沒有成癮性,不會形成葯物依賴。
對抗抑鬱葯有所顧慮的朋友,有些是服用抗抑鬱葯一段時間後,被驟然停葯所產生的撤葯反應嚇到。有些病友的撤葯反應很嚴重,出現各種不良反應,聯想到電視里說的吸毒人員戒毒時的戒斷症狀,害怕自己產生葯物依賴。而繼續服葯之後,這些症狀便有所緩解,愈發感覺「這葯是不能停了」。
其實,並不是不能停葯,而是停葯的方法不對。是否發生撤葯反應與抗抑鬱葯的半衰期、活性代謝產物有關,不同的抗抑鬱葯,撤葯反應程度不一樣,個人體質不同,對葯物的反應也不相同。
對於這種情況,自我感覺已經好了,想停葯的病友,請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可擅自停葯。
有得過重度抑鬱症,後來痊癒的患者坦言:其實吃葯並不可怕,而且這可能是治療抑鬱症效果最快最顯著最安全也最普遍的方法。
3,關於心理建設
心病還需心葯醫,這話,沒錯。問題是,這個心葯,需要你內在有很大的能量,因為心理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持久戰,改變自己突破自己,如果沒有內在的一份能量,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夢想,很難實現。
意志力非常薄弱的情況下,看不到行動力,而沒有行動,康復就是一句空話。吃葯,就是把你的上半身從泥潭裡拉出來,剩下的,才是成長自己。當你全身泡進泥潭裡,渾身動彈不得,你又如何完成自我蛻變自我救贖?
4,關於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怎麼可能做了一次就有效?關系都還沒有建立,很多咨詢關系都是做了一次就脫落了。
不要把聊一次兩次天當成心理咨詢。真正的心理咨詢關系是需要付費的,因為是一個長期陪伴的過程,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技巧:催眠,沙盤,意象療法,家排,精神分析……整個咨詢通常需要十次八次的過程,甚至需要幾個月,或者時間更長。
一周一次咨詢,是最合理的按排。因為成長需要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是有難度的,一周幾次咨詢,怎麼能看到變化呢?
這里,有必要普及一個心理學知識。
我們的大腦結構里,最外面的一層是智慧腦,中間一層是情緒腦,最下面的是原腦。
當我們的情緒腦起作用時,智慧腦通常就會被屏蔽掉了,所以,當一個人處於嚴重抑鬱狀態時,他聽不進任何人的話,尤其是大道理。這個時候,他需要的就是葯物,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再來進行心理咨詢。
曾經, 有一個孩子處於發病狀態非常痛苦時,媽媽帶他去北京看病,同時也去做了心理咨詢,結果無效,從此,孩子拒絕心理咨詢,拒絕與我們溝通,拒絕我們的幫助,從而影響到了自己的康復。
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詢師,不會無視病人的真實情況,他會建議患者先去醫院,該吃葯吃葯,該住院住院,情緒穩定後,再來心理咨詢,而不是只顧掙錢,完全否定葯物的治療作用。
心理咨詢的作用是如何體現?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患者僅僅通過「自由聯想」的過程就會治癒大半的心理疾病,當然在治療期間,心理咨詢師在適合的時機進行提示和引導起著關鍵的作用。
心理咨詢師通過與患者不斷重復的進行自由聯想,挖掘患者的精神之痛,幫助來訪者將導致疾病的潛意識以及導致自己出現「病態潛意識」的病因找出來,完全「意識化」,然後徹底刪除錯誤的潛意識。
不用刻意刪除,因為完全意識化的當下,即被徹底刪除。就像用橡皮擦除字跡一樣,由於心理咨詢師的鼓勵和強大的暗示作用,患者會將腦中錯誤的潛意識通過不斷意識到,也就是不斷的擦除的動作而最終擦除掉。所以長期治療,或者說長期進行心理咨詢-精神分析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斷重復擦除錯誤的潛意識」。當通過心理咨詢師與患者的共同努力,讓患者完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心理疾病也就獲得了徹底的治癒。
當然,心理咨詢也不是救命稻草,自我的心理建設才是救命稻草,而心理建設、心理成長必須是一個長期直至我們生命終止的一條修行之路。好了就不咨詢了,好了就不心理建設了,都是行不通的。
祝福每一個抑鬱症患者通過葯物+心理+運動+社會支持+其它的方式,最終走向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