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和石蕊
⑴ 為什麼紫羅蘭遇酸鹼會變色
英國化學家波伊爾熱衷於科學研究,還特別喜愛鮮花.由於無暇光顧花園,他只好預訂一束束鮮花,隨時放在身邊欣賞.這天波伊爾正准備進行一項實驗,花店送來一束紫羅蘭。他接過鮮花就走進實驗室,情不自禁地聞聞花香,隨手放到桌子上,就開始專心地進行實驗。
在往燒瓶中倒鹽酸時,波伊爾的手輕微晃動一下,有少許鹽酸滴到紫羅蘭的花瓣上.為了避免紫羅蘭受到侵蝕,他正要拿到水池沖洗,沒想到此時花瓣的顏色已由淡雅變成深紅.這一發現讓他產生一個聯想,就是鹽酸能使紫羅蘭變紅,其他酸液能否也讓它發生這種改變?
波伊爾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立即帶領助手逐一進行實驗.結果顯示,所有的酸液均能使紫羅蘭的顏色變紅.既然酸液能使紫羅蘭變紅,那麼鹼液又能起什麼作用,別的花遇到酸鹼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從一系列的假設到實驗,很快得出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各種花的侵出液都有遇酸鹼變色的同一性.還有一種地衣類植物石蕊的侵出液,變色的效果尤為明顯,可歸納為遇酸則呈現紅色,遇鹼則變為藍色.通過這一系列的實驗,石蕊試液測試酸鹼的功能得到確認.後來波伊爾用石蕊試液把濾紙侵透晾乾,再切割成條狀,就研究成了酸鹼指示劑.一束鮮花與一種酸液的偶然相遇,再加上一雙敏銳的眼睛,就促成了一項重大發現.
文章引用自:
⑵ 哪些植物遇酸鹼會變色,會怎樣變色
很多植物會變色,比如說牽牛花、石蕊苔蘚、紫羅蘭等。
1、石蕊苔蘚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酸能使它變紅色,鹼能使它變藍色,這就是最早的石蕊試液,波義耳把它稱作指示劑。
2、紫羅蘭可讓酸變紅色、鹼能使它變藍色。
3、牽牛花遇鹼也變藍色。
(2)紫羅蘭和石蕊擴展閱讀:
變色范圍的主要影響因素:
1、溫度溫度改變時,指示劑常數KHln及水的離子積KW均有改變,因此指示劑的變色范圍也隨之發生改變。例如,18℃時,甲基橙的變色范圍為3.1~4.4,而100℃時,變為2.5~3.7。因此,滴定宜在室溫下進行。如必須加熱,應該將溶液冷卻後再進行滴定。
2、溶劑 指示劑在不同溶劑中其pKHln值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溶劑中的變色范圍不同。例如,甲基橙在水溶液中pKHln=3.4,在甲醇中pKHln=3.8。
3、中性電解質溶液中性電解質的存在增加了溶液的離子強度,使指示劑常數改變,影響到指示劑的變色范圍。此外,某些電解質還具有吸收不同波長光波的性質,會引起指示劑顏色深度、色調及變色靈敏度的改變。所以在滴定溶液中不宜有大量鹽類存在。
⑶ 紫羅蘭花瓣遇鹽酸變紅
假設:
1 是水的作用
2 是氯離子的作用
3 是氫離子的作用
驗證:
1把蒸餾水灑在紫羅回蘭花瓣上,沒有變紅,假設答1不成立
2把食鹽水灑在紫羅蘭花瓣上,沒有變紅,假設2不成立
3把稀硫酸灑在紫羅蘭花瓣上,變紅,假設3成立
⑷ <一束鮮花引出的發現>,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一束鮮花引出重大發現
[ 來源:中學生科技網 | 時間:2006-5-28 9:02:15 ] [字體:大 中 小]
一束普通的鮮花,一次偶然的機會,孕育了一個重大的發現———酸鹼指示劑的發現。這是發生在300多年前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波義耳平素非常喜愛鮮花,但他卻沒有時間去逛花園。於是,他只好在自己房間里擺上幾個花瓶,讓園丁每天送些鮮花來以便觀賞。一天,園丁送來了幾束紫羅蘭。正准備去實驗室的波義耳立即被那艷麗的花色和撲鼻的芳香吸引住了。他隨手拿起一束紫羅蘭,邊欣賞邊向實驗室走去。進了實驗室後,他把紫羅蘭往桌上一放,就開始了他的化學實驗。就在他向燒瓶中傾倒鹽酸時,一不小心將酸液濺出了少許,而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羅蘭的花瓣上。波義耳嘆息之餘,立即將紫羅蘭拿到水中去沖洗,誰知這下卻發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紫羅蘭轉眼間變成了「紅羅蘭」。這驚奇的發現立即觸動了科學家那根敏銳的神經:「鹽酸能使紫羅蘭變紅,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變紅呢?」當即,波義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別用不同的酸液試驗起來。實驗結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羅蘭變成紅色。
酸能使紫羅蘭變紅,那麼,鹼能否使它變色呢?變成什麼顏色呢?紫羅蘭能變色,別的花能不能變色呢?由鮮花製取的浸出液,其變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經過波義耳一連串的思考與實驗,很快證明了許多種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鹼改變顏色的性質。接著,波義耳和助手們搜集並製取了多種植物、地衣、樹皮的浸出液。實驗表明,變色效果最明顯的要數地衣類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變紅色,遇鹼變藍色。自那時起,石蕊試液就被作為酸鹼指示劑正式確定下來了。以後,波義耳又用石蕊試液把濾紙浸透、晾乾、切成條狀,製成了石蕊試紙。這種試紙遇到酸溶液變紅,遇到鹼溶液變藍,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300多年過去了,人們一直在應用波義耳的這一重大發現為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服務。
這告訴了我們,成功有時需要機會,但是如果沒有抓住機會的能力,一都只會是罔談!
⑸ 實驗室常用紫色石蕊試液成分是什麼加熱後分解為什麼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性狀為藍紫色粉末,是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藍色色素,能部分地溶於水而顯藍色。
石蕊是一種常用的酸鹼指示劑,變色范圍是pH=5.0-8.0之間。
石蕊(Litmus)是一種弱的有機酸,相對分子質量為3300,在酸鹼溶液的不同作用下,發生共軛結構的改變而變色。
也就是說,在溶液中,隨著溶液酸鹼性的變化,其分子結構發生改變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
在酸性溶液里,分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使溶液呈紅色;(由於[H+]增大,平衡向左移)
在鹼性溶液里,石蕊水解發生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電離產生的酸根離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故使溶液呈藍色;(由於[OH-]增大,平衡右移)
在中性溶液里,分子和酸根離子共存,因而溶液呈紫色。([HZ]=[Z-])
編輯本段【與酚酞的原理比較】
石蕊和酚酞都是酸鹼指示劑,它們都是弱的有機酸。在溶液里,隨著溶液酸鹼性的變化,指示劑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而顯示出不同的顏色.
石蕊(主要成分用HL表示)在水溶液里能發生如下電離: HL紅色 H+ L-藍色
在酸性溶液里,紅色的分子是存在的主要形式,溶液顯紅色;在鹼性溶液里,上述電離平衡向右移動,藍色的離子是存在的主要形式,溶液顯藍色;在中性溶液里,紅色的分子和藍色的酸根離子同時存在,所以溶液顯紫色。
石蕊能溶於水,不溶於酒精,變色范圍是pH 5.0~8.0。
紫色石蕊試液和酚酞是溶液酸鹼性的指示劑,其顏色是否變化,取決於溶液的pH大小。我們通常說的pH<7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變紅,使無色酚酞不變色,只是一種粗略說法。其實紫色石蕊試液和酚酞有一定的變色范圍,參看圖。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H+和OH-,pH的大小決取於溶液H+濃度和OH-濃度的關系。
H+濃度=OH-濃度 pH=7 溶液呈中性
H+濃度>OH-濃度 pH<7溶液呈酸性
H+濃度<OH-濃度 pH>7溶液呈鹼性
在酸溶液中,H+濃度>OH-濃度,故pH<7,但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某些鹽溶於水後,使得溶液呈酸性,如KHSO4溶於水,會發生以下電離:
K2HSO4=K++H++S2-+4O2-
在KHSO4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pH<7。故應該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不使酚酞試液變色的溶液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中性溶液或弱鹼性溶液。」
編輯本段【石蕊試液的配製】
(1)先用熱酒精溶解去除雜質,把酒精傾去。
(2)加水溶解石蕊,攪拌、靜置、過濾。
(3)濾液稀釋至1%即得石蕊試液。
編輯本段【由來】
其實,石蕊試劑(Litmus reagent)是從一種叫石蕊地衣的植物中提取出來的。
石蕊地衣( litmus li2chen)生長在中高海拔向陽的岩石上,植株矮小,但能通過其分泌的地衣酸促進高山岩石的逐漸風化、解體,對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發明家與石蕊的故事】
石蕊作為化學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意耳( Robert Boyie, 1627 -1691)首先發現並開始推廣使用的。如何能簡便地測出溶液的酸鹼性,曾使波意耳及其他科學家大傷腦筋、束手無策。但有一天,問題在波意耳面前出現了轉機。這一天,波意耳把剛采來的一束美麗的紫羅蘭插在實驗室的花瓶里,開始做實驗。可是他一不小心把幾滴鹽酸滴到了紫羅蘭的花朵上。他趕忙用清水去沖洗,就在此時,波意耳看到紫羅蘭花竟變成了紅色花! 紫羅蘭為什麼會變紅? 波意耳感到很新奇,同時更感興奮,他決心探根究底、搞個水落石出。波意耳先把幾瓣紫羅蘭花瓣陸續放入濃鹽酸中,一會兒,紫羅蘭花瓣也都變成了紅色。他再把一片片花瓣浸入不同濃度的鹽酸溶液中,又用HNO3、H2SO4、CH3COOH�6�8�6�8做實驗,結果完全相同———花瓣全變成了紅色。經過反復實驗,波意耳認定紫羅蘭花的浸出液,可用於檢驗溶液是否呈酸性。
初戰告捷,但波意耳並不滿足,他試圖再找出用來檢驗鹼性的物質。他把能找到的花卉、葯草、樹皮、塊莖、塊根、苔蘚、地衣等製成浸出液,逐一試驗它們在鹼性溶液中的變色反應。終於發現:從石蕊地衣中提取出的紫色液體能使鹼性溶液變藍。即便如此,波意耳仍未就此止步,他想:能不能用一種試劑既能測酸性又能測鹼性呢? 他試著把石蕊浸出液滴入鹽酸溶液中,結果出現了與用紫羅蘭檢驗酸性一樣的現象———石蕊浸出液也變成了紅色!
問題徹底解決了。石蕊試劑遇鹼變藍,逢酸變紅,這正是波意耳苦苦找尋的雙向指示劑! 從此,石蕊試劑廣泛應用於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波意耳這項重大發明是在1646年,直到幾百年後的現在,仍在普遍採用。所以,我們今天能十分容易地檢測出溶液的酸鹼性,這應該感謝偉大的波意耳! 同時,我們應學習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求真理的精神。
⑹ 當紫羅蘭汁液被倒進石蕊試紙上,試紙會呈現什麼顏色
紅色的吧。好像顏色混合後是這個顏色
⑺ 誰根據紫羅蘭的變色發明了什麼
波義耳女友去世後,他一直把女友最愛的紫羅蘭花帶在身邊。在一次緊張的實版驗中,放在實驗權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後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波義耳發現深紫色的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的。這一奇怪的現象促使他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由此他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也是在這一類實驗中,波義耳發現五倍子水浸液和鐵鹽在一起,會生成一種不生沉澱的黑色溶液。這種黑色溶液久不變色,於是他發明了一種製取黑墨水的方法,這種墨水幾乎用了一個世紀。
在實驗中,波義耳發現,從硝酸銀中沉澱出來的白色物質,「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變成黑色。這一發現,為後來人們把硝酸銀、氯化銀、溴化銀用於照相術上,做了先導性工作。
⑻ 石蕊的故事
石蕊作為化學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義耳( Robert Boyle, 1627 -1691)首先發現並開始推廣使用的。如何能簡便地測出溶液的酸鹼性,曾使波義耳及其他科學家大傷腦筋、束手無策。但有一天,問題在波義耳面前出現了轉機。這一天,波義耳把剛采來的一束美麗的紫羅蘭插在實驗室的花瓶里,開始做實驗。可是他一不小心把幾滴鹽酸滴到了紫羅蘭的花朵上。愛花的波義耳趕忙用清水去沖洗,就在此時,波義耳看到紫羅蘭花竟變成了紅色花! 紫羅蘭為什麼會變紅? 波義耳感到很新奇,同時更感興奮,他決心探根究底、搞個水落石出。波義爾又用HNO3(硝酸)、H2SO4(硫酸)、CH3COOH(醋酸)做實驗,結果完全相同———花瓣全變成了紅色。經過反復實驗,波義耳認定紫羅蘭花的浸出液,可用於檢驗溶液是否呈酸性。
初戰告捷,但波義耳並不滿足,他試圖再找出用來檢驗鹼性的物質。他把能找到的花卉、葯草、樹皮、塊莖、塊根、苔蘚、地衣等製成浸出液,逐一試驗它們在鹼性溶液中的變色反應。終於發現:鹼性溶液能使從石蕊地衣中提取出的紫色液體變藍。即便如此,波義耳仍未就此止步,他想:能不能用一種試劑既能測酸性又能測鹼性呢? 他試著把石蕊浸出液滴入鹽酸溶液中,結果出現了與用紫羅蘭檢驗酸性一樣的現象———石蕊浸出液也變成了紅色!問題徹底解決了。石蕊試劑遇鹼變藍,逢酸變紅,這正是波義耳苦苦找尋的雙向指示劑! 從此,石蕊試劑廣泛應用於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波義耳這項重大發明是在1646年作出的,如今仍在普遍採用。所以,我們今天能十分容易地檢測出溶液的酸鹼性,這應該感謝偉大的波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