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等炒作
① 鬱金香狂熱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鬱金香狂熱」真的是狂熱嗎 這是一場瘋狂的經濟炒作事件。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盪產。
問題二:1637年鬱金香狂熱 簡單描述 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人,引起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泡沫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這個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並稱為近代歐洲三大泡沫事件。
問題三:1637年鬱金香狂熱(經濟危機)的詳細經過是怎樣的?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地步。直至1637年,鬱金香球莖總漲幅已高達5900%!當有一天,一位外國水手將那朵球莖(一位船主花3000金幣從交易所買來)就著熏腓魚釘洋蔥一樣吞下肚去後,這個偶然事件引發了暴風雨來臨。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價格也一瀉千里,暴跌不止。
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交換體系下, *** 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角色?
問題四:1637年鬱金香狂熱 簡單描述 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人,引起大眾搶丹,導致價格瘋狂飆高,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泡沫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這個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並稱為近代歐洲三大泡沫事件。
問題五:請問在鬱金香狂熱中,泡沫突然破滅,很多人傾家盪產,那麼誰賺了? 5分 1, *** 收稅的 旱澇保收。2,銀行 收手續費的 跟 *** 一個道理。3,很少一部分的炒家。聰明人總是有的,幸運星也有,雖然少,但有掙錢的。
總之,淘金的賠錢,賣鋤頭的賺翻。
無論房地產未來如何,至少過去十年,房地產年薪百萬的大有人在。
股票無論漲跌,券商都賺錢。只有平盤券商不掙錢。
問題六:鬱金鄉的狂熱時代的閱讀答案 鬱金香的狂熱時代
在17世紀那樣一個物質稀缺的年代,人們怎麼會為鬱金香這樣一種毫無實際意義的事物而瘋狂?真的有人曾經花相當於數十萬英鎊的價格買一個鬱金香球根嗎?《鬱金香熱》出版之後,引發了許多的討論,有些人甚至把它與當下資本市場的泡沫相提並論。但這都並非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鬱金香熱》的初衷。之所以選擇出版這本書,基於它的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這本書所講述的鬱金香的傳播過程,體現了東西方相互關聯下的歷史發展進程。
從全球視角考察和分析世界歷史的進程是當前史學研究的一大熱點。這種全球視角的歷史著作,以往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是那種通史性著作,如威廉・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及貝利的《現代世界的誕生》等等。近些年來,隨著研究的擴展和深入,專題性乃至微觀的世界史著作越來越多,而且也因其與讀者所在地域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觸的事物直接相關而更受讀者的關注,比如對於糖、咖啡、茶葉、棉花的全球傳播歷史的考察和分析等。《鬱金香熱》實際上屬於後者中的一種。
問題七:鬱金香狂熱什麼時候上映 鬱金香狂熱這部電影,現在暫時還沒有具體的上映時間,還處於待定的狀態。
問題八:兩朵黃色鬱金香的花語是什麼 黃色鬱金香花語
花語一
高雅、珍貴、財富、愛惜、友誼
花語二
表示沒有希望的愛、無望的戀情
鬱金香的象徵意義與它能夠成為荷蘭的國花是有一定淵源的。1634~1637年間, 被稱為荷蘭歷史上的「鬱金香狂熱」的時期。新品種和珍奇品種的鬱金香被高價買賣,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投資對象。在這段瘋狂的鬱金香投資熱時期,金融市場上的鬱金香數超過了實際種植的數量,因此,在19世紀之初,荷蘭全國只種鬱金香130英畝,到了20世紀中葉已發展到兩萬多英畝,佔全世界鬱金香出口總量的80%以上,行銷125個國家,被譽為「世界花後」。
【鬱金香花語】:博愛、體貼、高雅、富貴、慈善、名譽、美麗、祝福、永恆、愛的表白、永恆的祝福。不同顏色的鬱金香,花語也有差別,具體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鬱金香花語。
【黃色鬱金香花語】:高雅、珍貴、財富、愛惜、友誼
【粉色鬱金香花語】:美人、熱愛、愛惜、友誼、幸福
【紅色鬱金香花語】:愛的告白、愛的宣言、喜悅、熱愛
【紫色鬱金香花語】:高貴的愛、無盡的愛 【黑色鬱金香花語】:神秘、高貴
【高原鬱金香花語】:自豪、挺立、創造的美、美的創造 【羽毛鬱金香花語】:情意綿綿
【雙色鬱金香花語】:美麗的你、喜相逢 【野生鬱金香花語】:貞操
② 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為什麼會破滅
商品必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才能成為商品,一種是價值,一種是使用價值,而只有生產商品的人才能夠獲得財富,這是最基本的道理,然而很多人忘記了,他們收貪欲的影響幹了一件有一件蠢事,把好運說成自己能力,把厄運說成國家不好,世界不好,為自己的無知無能愚蠢而找理由,1634年到1637年的荷蘭人就是愚蠢的案例。
傳銷的最大特點就是騙子喜歡造夢,讓人用欺騙下家的方式獲取財富,荷蘭就不幸成為這樣的案例。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信念,就是鬱金香能夠保值增值,實際上,生產鬱金香的人會富裕,富裕的人不是儲藏鬱金香的,而是面向市場種植鬱金香的人。
鬱金香成為傳銷的工具,有一個酒鬼因為吃了鬱金香被關到監獄里三個月。
於是鬱金香出現了泡沫經濟,最終,最後一個接盤鬱金香的人破產自殺,鬱金香泡沫的破裂也將荷蘭帶入了地獄之門,荷蘭走向衰落。
③ 鬱金香怎麼火了
鬱金香是荷蘭人從土耳其進口的,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因此便成為有錢人的符號與殊榮,有錢的人一定要擁有鬱金香才算有錢,因此買鬱金香便成為有錢人展示財富的象徵。
初時,只有鬱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賞鬱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風潮之後,人們買鬱金香只是為了賺錢。
由於搶購風潮逐漸形成,投機客便趁機炒作,只要今天買了,明天就可賺一筆,屢試不爽,由於買的人多了,交易市場也就形成了,交易場所也逐漸熱鬧起來,像是一個股票交易市場。
④ 17世紀荷蘭鬱金香事件就是由於人們瘋狂炒作鬱金香球莖的期權引發的,是否正確
【正確】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貴族社塵襪會身份的象徵,鬱金香價格暴漲,批發商普遍出售遠期交割的鬱金香以獲取利潤,並從鬱金香種植者那裡購買期權,隨後荷蘭經濟開始衰退,鬱金香價格暴跌。由於當時並無任何機制用以保障合約雙方伏吵的權益,違約現象大量發生,於缺兄侍是,引發了1636年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⑤ 經濟史上著名的三大陰謀騙局
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證券市場泡沫事件
「泡沫經濟」一詞即來源於此事件。
17世紀末,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於是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
1719年,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英國下議院通過南海公司交易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立刻由129英鎊竄升至160英鎊。當下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價又漲至390英鎊。於是投資更為踴躍,半數以上的參議員紛紛介入,連國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質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破滅。
英國的財政部長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私賺90萬英鎊利潤。丑聞敗露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比他更悲慘。損失慘重的還有英國經濟和政府信用。
===============================================
鬱金香泡沫,簡言之,是社會集體投機賺錢的獲利心理造成,後果是遲早爆炸的炸彈傳來傳去,落到最後的人倒霉.並會造成社會經濟惡性動盪.損害了經濟本來的發展趨勢.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的確,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並把它和風車、乳酪和木鞋一起,統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每到暮春時節,滿山遍野的鬱金香爭奇斗艷,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傳世名著《黑鬱金香》中,曾這樣贊美一種名叫「黑寡婦」的黑色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小說家優美的筆調,更為鬱金香增添了一層傳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了解,曾幾何時,鬱金香美麗的花朵,竟使無數荷蘭人為之瘋狂;一枚看起來與洋蔥頭別無二致的鬱金香球莖,竟然價值連城;甚至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而陷入混亂之中,並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歷史上最大的三個泡泡——鬱金香投機風潮
鬱金香投機風潮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
這一投機事件是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的,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徵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約翰·勞的金融理論
在18世紀初,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連年發動戰爭,使得法國國民經濟陷於極度困難之中,經濟蕭條,通貨緊縮。當時法國的稅制極不健全,不僅對法國王室貴族豁免稅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盡管法國政府不斷提高稅率,窮征暴斂,依然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債台高築,老百姓怨聲載道,國家危機重重。
就在這個關頭,貨幣理論的一代怪傑約翰·勞(John Law)應運而生。約翰·勞出身於英國愛丁堡,青年時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學教育。年輕時的約翰·勞血氣方剛,他在1694年一場決斗中殺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鄉。約翰·勞在歐洲流浪時期仔細觀察了各國的銀行、金融和保險業,從而提出了他獨特的金融理論。和許多18世紀的經濟學家一樣,他認為在就業不足的情況下,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一旦產出增加之後,對貨幣的需求也會相應跟上來。在實現了充分就業之後,貨幣擴張能夠吸引外部資源,進一步增加產出。他認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紙幣本位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給了發行貨幣的銀行更多的運轉空間和控制宏觀經濟的能力(參見Law,1760)。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之所以被稱為貴金屬,是因為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紙幣本位制的這個特點使之像一把雙刃劍,在增強了金融貨幣政策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約翰·勞認為擁有貨幣發行權的銀行應當提供生產信貸和足夠的通貨來保證經濟繁榮。他所說的貨幣供給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貨幣、銀行發行的紙幣、股票和各種有價證券(參見Michael Bordo,1994)。不難看出在約翰·勞的理論中已經蘊藏了當代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一些基本觀點。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曾經高度贊揚說,約翰·勞的金融理論使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躋身於第一流貨幣理論家的行列之中。
天賜良機,約翰·勞獲得了用武之地
1715年,法國攝政王奧萊昂公爵正在為法國的財政窘態犯愁。約翰·勞的理論好像是向他拋出了一個救生圈,似乎法國只要建立一個能夠充分供給貨幣的銀行就可以擺脫困境,解決國債的資金融通問題。對於手握大權的奧萊昂公爵來說,只要能夠搞到錢,就是建立10個銀行也不成問題。於是,在法國政府的特許下,1716年約翰·勞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通用銀行(Bangue Genarale)。這家銀行擁有發行貨幣的特權,其貨幣可以用來兌換硬幣和付稅。通用銀行建立後經營得非常成功,資產總額迅速增加。約翰·勞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貿易特許權和在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當時,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是屬於法國的領地。由於路易斯安那位於密西西比河流域,人們便把由約翰·勞一手導演的泡沫經濟稱為密西西比泡沫。隨後,約翰·勞建立了西方公司(Companie d誒ccident)。該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煙草專賣權。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內加爾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負責對非洲貿易。1719年約翰·勞兼並了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公司,改名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壟斷了法國所有的歐洲以外的貿易。約翰·勞所主持的壟斷性的海外貿易為他的公司源源不斷地帶來超額利潤。
1718年12月4日,通用銀行被國有化,更名為皇家銀行(Banque Royale),約翰·勞仍然擔任該銀行的主管。皇家銀行在1719年開始發行以里弗爾為單位的紙幣。約翰·勞在貿易和金融兩條戰線上同時出擊,節節取勝,聲望鵲起。約翰·勞希望能夠通過貨幣發行來刺激經濟,解除法國沉重的國債負擔。實踐他的金融理論的時刻終於到了。
金融泡沫,曇花一現
1719年7月25日,約翰·勞向法國政府支付了5 000萬里弗爾,取得了皇家造幣廠的承包權。為了取得鑄造新幣的權力,印度公司發行了5萬股股票,每股面值1 000里弗爾。約翰·勞的股票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股票價格很快就上升到1 800里弗爾。
1719年8月,約翰·勞取得農田間接稅的徵收權。約翰·勞認為法國的稅收體制弊病很嚴重,征稅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響到了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約翰·勞向政府建議,由他來承包法國的農田間接稅,實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 300萬里弗爾。如果征的稅賦收入多於這個數字,則歸印度公司所有。由於這個數字大大高於法國政府的稅收歲入總額,奧萊昂公爵何樂而不為?在約翰·勞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簡化征稅機構,降低征稅成本,盡力擴大稅基,取消了對皇室貴族的免稅待遇。當然,為此約翰·勞得罪了不少貴族豪強。印度公司在法國聲名大噪,促使其股票價格連連上漲。在1719年10月約翰·勞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國的直接稅征稅事務,其股票價格突破了3 000里弗爾。
1719年約翰·勞決定通過印度公司發行股票來償還15億里弗爾的國債。為此印度公司連續三次大規模增發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發10萬股,每股面值5 000里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股票價格直線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發10萬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ザ
⑥ 史上最早的金融泡沫,一朵鬱金香如何換下一棟樓
當時荷蘭人的收入像木匠等手工業者的年收入大概是350荷蘭盾,中產階級像克勞修斯這樣的植物學家,他在大學當教授年薪是750荷蘭盾(相當於現在年收入15萬人民幣,一荷蘭盾約等於200人民幣)。以可見的實物為例,10斤麵包售價為0.2荷蘭盾,12頭肥羊為120荷蘭盾,4頭成年公牛為480荷蘭盾。
當時被炒最熱的鬱金香品種為永遠的奧古斯丁,價格最高時標價為1萬荷蘭盾,換一套非一線城市的學區房應該不在話下。
花卉產業是荷蘭的支柱產業。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年出口額達100億歐元,出口量佔全球市場約60%。鬱金香是荷蘭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花卉總產量的47%。
聞名世界的鬱金香可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花花,它主演了是人類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金融泡沫主角,事件被稱為“鬱金香狂熱”。
到底這個經濟泡沫被吹的有多大呢?
據記錄,當時標價5000荷蘭盾的鬱金香最後被50荷蘭盾售出,僅僅只有用了一天,然而再過幾個月價格就降到幾個荷蘭幣。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是在荷蘭泡沫被吹大?
當時荷蘭處於黃金時代,社會處於變革之中,整個國家是鼓勵賺錢的,阿姆斯特丹是一個沼澤上的城市,其他產業並不是太發達。而且當時還爆發了黑死病,人們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很多人也是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賭徒心理。加之荷蘭已經有證券交易所,對鬱金香球莖的期票交易起到了推動作用。
除了鬱金香,風信子、大麗花、唐菖蒲、長春君子蘭都被炒過高價。比如,1838年的法國發生了大麗花狂熱,一朵美麗的大麗花可以換一顆上好的寶石;1985年中國長春君子蘭狂熱,最貴的品種售價達到20萬人民幣,
⑦ 泡沫經濟:你會用20年的積蓄,買幾朵鬱金香嗎
泡沫經濟,是宏觀經濟學中一個令人頭痛,也難以理解的概念。
什麼是泡沫經濟?
是指虛擬經濟過度增長,最終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形成的虛假繁榮現象。最終,泡沫潰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我們一般說到泡沫經濟,都會想到荷蘭的鬱金香的故事。17世紀世紀中的時候,荷蘭人瘋狂地炒作鬱金香。幾十個鬱金香球根,都達到了6000多荷蘭盾,而那時候荷蘭人一家全年的開支也不過300盾左右。這實在是匪夷所思。但是,所有人都認為它會不斷地漲下去。最終,鬱金香泡沫破滅,千百萬人傾家盪產。
為什麼人們會這么瘋狂,不知道這個價格已經高得離譜,萬一價格暴跌會有無數的人傾家盪產嗎?
答案是很多人是知道的,也會不斷地有人提出警告。但是,人們更相信它還會一直漲下去,正因為有人相信,所有就真多一直漲,直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天。
1985年,日本與美國等國簽訂了廣場協議,美元對日元貶值,大量資金流入了房市,房地產價格暴漲。
然後,房價越漲,越有人買,越有人買就會越漲。5年後的1990年,房地產的價格已經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僅僅是東京一個地方的地價格,已經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土地。
一邊有人高呼是泡沫,一邊是還有人說還要漲,還可以買。直到1991年,房地產價格暴跌,泡沫破滅。日本的房地產業崩潰,眾多的個人破產、企業倒閉,留下了高額的壞賬,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有人看到,有人預警,可是為什麼依然會形成泡沫,直到破滅呢?
其實,身處泡沫經濟中的人,是看不到泡沫的存在的。所謂「泡沫」,就是所有人的共同想像。所有人脫離了現實的信心,彼此激勵著、蠱惑著、也就創造了泡沫經濟。
一般而言,泡沫經濟的形成,要經歷形成階段、膨脹階段、潰敗破滅階段共三個階段。
普通人對未來的正向的預期,會開始形成這個泡沫,然後不斷有人來填充這個預期,群體的想像越來越大,泡沫也就越膨脹。直到有一天,沒有人沒有錢來繼續這個游戲,價格開始停滯,進而這個價格暴跌回歸理性,泡沫最終會破滅。
有一種典型的金融騙局,叫龐氏騙局,是指有人故意製造虛假的故事,使得人們對沒有價值的資產產生群體想像,從而推高價格產生泡沫。而泡沫經濟中,這種群體想像,是自發形成的。
我們經常說到所謂的泡沫經濟,也經常在媒體的報道中看見。然而,究竟什麼是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對此,我卻是缺乏清醒的認知。
泡沫的形成,來自於人們的想像,來自於多數人的一個群體想像。這是以前沒有想明白的。沒想明白之前,或許會以為這是有人故意為之,卻不知這是群體的沒有事先溝通的一種共謀。
為什麼會自發形成呢?為什麼這么不理性?
我覺得至少都是基於漲價的預期,還有就是生怕錯過的僥幸。
作為宏觀經濟學的難懂的一個概念,「泡沫經濟」的理解之難,首先在於要著眼於較長時期內大規模人群的經濟活動,視角太過宏大,自然難以理解。
每個人都會出於自己的認知,以自私的判斷作出選擇。即使是認為這是個泡沫,但是投入之後還會繼續上漲,就會不斷地買買買,只要有錢可賺,就會干。看來人並不是都是理性的。
那麼,身處這個商業社會,當你遇到這樣的選擇,你是依據你的理性的判斷不去投身泡沫,還是因為相信繼續漲的預期而去買呢?
時時反省下自己,什麼是可以持續的增長,什麼是泡沫,憑什麼,你就一定是那個最清醒的人。
宏觀經濟學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只是它太過復雜,各有各的道理,使得我們難以理解而已。但是,我們依然地盡可能地在宏觀上不要犯錯,不要去犯那些我們不能承受的錯誤。要知道,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時刻警醒自己,保持理性而開放,即使你要去參加到這個集體的想像之中,也要注意不要輸掉全部。
⑧ 經濟也瘋狂 | 細數那些我們應該記住的金融泡沫
鬱金香是一種生命力非常頑強的花朵,跟隨人類一路從帕米爾高原到土耳其。
16世紀頃緩中期,一個偶然的機會,一艘土耳其商船到比利時時,船上就放了幾只鬱金香的球莖。作為禮物,土耳其人把這幾個球莖送給了比利時人。
一開始,睿智的比利時人還以為這些球莖是一種洋蔥,畢竟長得確實很像。他們切開嘗了嘗,發現也太難吃了,沒准心裡還問候了土耳其人幾句。
不過,帶都帶回家了,那就種下吧。結果洋蔥沒長出來,一簇簇艷麗的鬱金香從土裡冒了出來。
又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對,就是這么多偶然造就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金融泡沫,命運就是這么朴實無華且枯燥。
這位比利時人邀請了一些植物學家來家裡參觀鬱金香。其中有一位是荷蘭皇家花園管理員,他帶回去一些樣本精心研究,在他的培育下,新品種的鬱金香開始在荷蘭的大地上盛開。
如果這位花園管理員有先見之明,不知道他會不會後悔培育鬱金香,也不知道後來巨大的泡沫有沒有連他一起吞噬。
鬱金香引起了上流社會的關注和喜愛,富人們爭相在他們的後花園里顯擺最新和最稀有的鬱金香。要不說當時的歐洲人沒見過什麼世面呢,一朵花就虛榮上了。
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等價格上漲再倒手一賣,豈不美滋滋?
不久,在輿論的吹捧之下,荷蘭人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追捧。
按說,花嘛,主要就是用來觀賞的,但當時的荷蘭人可能被豬油蒙了心,竟然賦予了鬱金香越來越多莫名其妙的價值。比如認為尊貴的家庭才值得擁有鬱金香啦;喜歡鬱金香說明你有品味啦;婚嫁時新娘拿著鬱金香手捧花最時髦啦;未婚夫給你買鬱金香說明愛你啦;鬱金香可以入葯啦……
我估計泡沫破裂,荷蘭人蘇醒以後,他們應該想去醫院看看腦子是不是進水了。
反正這朵象徵著社會財富和地位的花朵,迎來了價格的暴漲。
1635年,一種名為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一株就賣到了1615荷蘭盾。你可能不知道荷蘭盾的購買力,可以這么對比下,當時買1頭牛需要120荷蘭盾,也就是說這株鬱金香,比13頭牛還要貴。按現在的價格算,13頭牛大概17萬元。
要是雀悔模有人拿著這么一朵鬱金香,跟你說這朵鬱金香多麼多麼好,要價17萬賣給你,你會不會給96110反詐中心打個電話?
第二年,一株更稀有的鬱金香,據說全荷蘭只有兩株,以4600荷蘭盾的價格售出。再後來,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以6700荷蘭盾售出。在當時,6700荷蘭盾足夠買下一棟阿姆斯特丹河邊的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也只有150荷蘭盾。
要是有人拿著這么一朵鬱金香,跟你說這朵鬱金香多麼多麼好,全中國只有2朵哦?然後讓你拿北京市中心一套大平層來換,你會不會給北大六院神經科打個電話?
有時購買一朵鬱金香球莖,不到一個月就能漲20倍,面對這樣的暴利,所有的人都沖昏了頭腦。無論是貴族、市民,還是工匠、船夫,甚至是跳廣場舞的大媽,都開始賣房賣地賣黃金,只為搶購一株鬱金香。後來恨本金不夠,他們又開始借錢炒股,啊不,炒郁前昌金香。
當時一名歷史學家說:「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買荷蘭的鬱金香,你開價多少都行。上帝眷顧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
歷史學家就好好搞歷史,你說你瞎預言啥?
在經歷了瘋狂炒作後,終於有人從癲狂狀態走了出來,問了一句大實話:鬱金香,究竟憑什麼這么貴?
我說,你買之前咋沒想明白?
就這么一個基本的問題激起千層浪,一場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1637年2月4日,由於莊家,啊不,賣家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
頃刻之間,鬱金香的價格一瀉千里,又過了幾天,鬱金香的價格已經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當時比利時人不就告訴你們了嗎,這玩意兒還不如洋蔥好吃。
絕望之中,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挽回損失,但並沒什麼卵用。1639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跌到了高點的0.005%。
至此,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劇完美收官。
泡沫輪流轉,今到法蘭西。在荷蘭鬱金香泡沫破裂80年後,1719年又出現了法國密西西比股市大泡沫。
1716年5月法國政府特許約翰·勞成立了一個可以發行貨幣的私人銀行,同時認可其發行的貨幣用來繳稅。這種操作足以說明約翰·勞和政府的關系相當密切。
你別說,這家銀行銀行經營得還挺好,發行的貨幣幣值穩定,比國家發行的的金幣銀幣都穩定。緊接著勞氏銀行步步為營,不但壟斷了煙草銷售,還有了鑄幣權。
在法國政府的授權下,約翰·勞獲得各種貿易特權,以至於他的密西西比公司有密西西比河流域獨一無二的貿易權力。當時傳說密西西比河流域遍地是黃金,反正普通民眾沒去過,政府說啥信啥。
緊接著,法國政府又授權密西西比公司在東印度群島、中國、南太平洋諸島等地貿易。海外貿易本來就賺錢,再加上壟斷性,密西西比公司的利潤確實超預期。要是當時有財報,密西西比公司的財報應該會非常漂亮。
之後公司又增發5萬股,約翰·勞保證每份500鎊的股票每年可獲得200里弗爾的分紅。這就是法蘭西的大善人啊,讓大家躺著賺錢。當時至少有30萬人購買了股票,投資熱情開始席捲法蘭西。完了,一樣的劇本又來了。
借著民眾的熱情趁熱打鐵,約翰·勞決定用銀行貨幣發行能力和密西西比的貿易實力,在刺激經濟的同時,也為他的伯樂攝政王減輕國債負擔。
約翰·勞首先向人們全方位展示了公司美好的前景,什麼壟斷地位啦、市場啦、技術啦、未來啦,反正就是各種畫大餅。緊接著,密西西比公司於1719年分三次共發行30萬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爾,用來償還15億里弗爾的國債。
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無論是貴族、市民,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從股票撈一筆,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股票價格直線飈升,估計當時也沒有熔斷機制,有時幾個小時就可以漲10到20個百分點。辛苦工作一天賺200,股票幾個小時賺1萬,要是你你怎麼選?
最瘋狂的記錄是半年內股價能從500里弗爾漲到18000里弗爾。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20倍。
早上出門三和大神,晚上回家香車寶馬,太誘人了!
這么說比較枯燥,來形象地感受下。你一開始謹慎地投了20萬,也就一年時間變成400萬,是不是走路都帶風了。而且你不是一個人,全法蘭西人民陪你一起瘋,怎麼感覺寫出浪漫來了呢?
1720年,有一個「好事者」孔蒂親王想按他定的價格買股票被拒絕(可不得拒絕,你這不是空手套白狼嗎?),就用馬車拉著紙幣到勞氏銀行兌換硬幣,從此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兌換,這也為擠兌埋下了風險。
在這兒多說兩句,我們存在銀行的錢,銀行可以貸出去,這符合法律規定。但是這意味著銀行的現金總和小於所有儲戶的存款總和。所以全世界不管哪家銀行,當它所有的儲戶都去取錢時,金庫里的錢肯定不夠,因此倒閉的銀行不在少數。
聰明人早就料到股票價格不可能永遠漲,畢竟大家都在賺錢,那賺的是誰的錢呢?於是紛紛換成硬幣。暴跌由此引爆,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
至此,法國密西西比金融泡沫劇完美收官。
雖然大家都是泡沫,但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還是有區別的,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炒作,大家互相割韭菜;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是官方入場,大家一起被割韭菜。
泡沫輪流轉,今年到日本。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法國、聯邦德國、英國、日本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中,和日本有關的最重要的一條是:日元匯率執行靈活的貨幣政策。
協議簽完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劇烈變動,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風險進入日本。
而日本國內受到「土地資源匱乏」、「經濟會不斷發展,收入會越來越高」、「土地不會貶值」的土地神話的影響,地價開始大幅上漲。
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約等於美國全部國土的地價總和。地價上升使得大家的紙面財富增加,紙面財富又刺激了國民消費,消費又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總之大家知道當時日本經濟相當好就對了,1995年日本GDP可是中國的8倍。
1986年,東京平均房價直接暴漲120%,在1991年平均接近300萬日元每平米,而東京市區更是達到1000多萬日元每平。當時白領們有了一點積蓄,就趕緊買房,生怕錯過了上車機會。當然,還是少不了跳廣場舞的大媽。
直觀感受下,北京六環的房子要是80萬一平賣給你,你要嗎?
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適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
我說你們能不能管住嘴,別瞎預言。
1989年,日本政府覺得這么下去可不行,日本銀行隨即改變貨幣政策,銀行多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房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
效果相當明顯,1990年日本地價就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坑人的是,日本房價不是一夜崩盤,而是逐年陰跌。下跌最多的1991年,跌幅也才達到20%-30%,但日本人感覺還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按照歷史經驗看,不管以前跌多少,後面都會漲起來的,所以沒有人賣房。
日本房價從1991年開始就一直在跌,一直跌到了2002年才到底。2001年最低谷時,東京平均房價已經從1991年的300萬每平米跌到了60萬。
可以想像下,辛辛苦苦工作數年,貸款700萬買了一套總價1000萬的房子,到最後房子總價跌到200萬,還欠著銀行700萬貸款是什麼感覺。
順帶提下,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一位政府高層一直在勸民眾冷靜冷靜再冷靜,這樣的房價是不合理的。但是隨著房價越來越高,到最後他自己都不信了,趕在泡沫破裂前夕買了一套。
本來是少有的正常人,卻被癲狂的大眾帶成了瘋子,不知道他心裡作何感想。
牛頓也炒股,可就算是牛頓這樣百年不遇的天才,依舊看不清波詭雲譎的股市。在賠了一大筆錢後,留下一句:「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算不準人類的瘋狂。」
之前看過一個問題:假如地球環境劇變導致糧食產量大降,全球糧食缺口達到10%,而此時政府又沒有控制力,那糧食的價格會上漲多少?10%,50%,還是100%?
都不是,會一直漲到有10%的人買不起糧食為止,價格上漲可能是十倍,也可能是百倍。那10%買不起糧食的人怎麼辦?你說呢?數百年後,歷史書上可能有一筆:二十一世紀天降大災,人口直降一成。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歷史,社會一直在發展,現在和當時相比,不管是理念、制度還是背景,差別已經很大了。你說得對,但我覺得當時的法國人、當時的日本人,可能也是這么想的。
什麼,你不信?來,我們數數,文玩核桃、藏獒、加密貨幣、炒鞋……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它們確實存在。
我盡量以輕快的方式和大家聊金融泡沫,但寫的時候還是感覺到了一種絕望,個體被裹挾在歷史巨輪中隨波逐流,卻又無可奈何。
經濟學看似比其他學科要溫柔很多,但這是一種錯覺,它的破壞力更像綿里藏刀,看似溫柔卻刀刀見血。
我們彷彿有一種本能,認為自己和自己所處的環境是特殊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社會在變,本性不變,只要我們還有貪婪、從眾、狂熱、偏執,金融泡沫的劇本就會稍作修改,然後再次上演。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馬克·吐溫如是說。
非研究類文章,以上用到的數據可能並不準確,請謹慎參考。
⑨ 1610年」鬱金香事件」
什麼叫鬱金香泡沫?
歷史上最大的三個泡泡——鬱金香投機風潮
鬱金香投機風潮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
這一投機事件是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的,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