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平鄉杜鵑花

平鄉杜鵑花

發布時間: 2023-05-23 03:12:50

1. 請通宵中國地理的高人幫忙解決個問題

北京市:通州區
河北省:晉州市、涿州市、定州市、滄州市、霸州市、冀州市、深州市、藁城市廉州鎮、行唐縣龍州鎮、趙縣趙州鎮、灤縣灤州鎮、磁縣磁州鎮、威縣洺州鎮、平鄉縣豐州鎮、易縣易州鎮、曲陽縣恆州鎮、雄縣雄州鎮、蔚縣蔚州鎮、河間市瀛州鎮、青縣清州鎮、景縣景州鎮
山西省:澤州縣、朔州市、忻州市、霍州市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錦州市、蓋州市、阜新市海州區、鐵嶺市銀州區、義縣義州鎮
黑龍江:肇州縣、賓縣賓州鎮
江蘇省: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通州區、連雲港市海州區、淮安市楚州區、鎮江市潤州區
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台州市、溫州市、衢州市、嵊州市、寧波市鄞州區
安徽省:滁州市、宿州市、亳州市、池州市、黃山市徽州區、阜陽市潁州區、宣城市宣州區、廣德縣桃州鎮
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
江西省:贛州市、撫州市、吉安市吉州區、宜春市袁州區、上饒市信州區
山東省:德州市、濱州市、膠州市、滕州市、萊州市、青州市、兗州市
河南省:鄭州市、汝州市、孟州市、林州市、禹州市、鄧州市
湖北省:荊州市、鄂州市、隨州市、黃岡市黃州區
湖南省:郴州市、永州市、靖州自治縣
廣東省:廣州市、惠州市、梅州市、潮州市、雷州市、高州市、化州市、連州市、肇慶市端州區
廣西:柳州市、梧州市、欽州市、賀州市、宜州市、全州縣、象州縣、龍州縣、玉林市玉州區、崇左市江州區、橫縣橫州鎮、藤縣藤州鎮、合浦縣廉州鎮、容縣容州鎮、田陽縣田州鎮、隆林自治縣新州鎮
海南省:儋州市
重慶市:萬州區
四川省:瀘州市、達州市、彭州市、崇州市、廣元市利州區、巴中市巴州區、德昌縣德州鎮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商洛市商州區、宜川縣丹州鎮、綏德縣名州鎮、米脂縣銀州鎮
甘肅省:蘭州市、天水市秦州區、武威市涼州區、張掖市甘州區、酒泉市肅州區、瓜州縣、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

柳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晉太康三年(282年)為郡治所。南朝齊(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梁大同六年(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大業元年(605年),馬平縣屬桂林。大業三年(607年),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1946年設市。總面積18677平方千米。總人口354萬人。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
江州: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1997升直轄市。面積82,403平方公里,人口3100萬。轄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墊江縣、武隆縣、豐都縣、城口縣、梁平縣、開縣、巫溪縣、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忠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忻州:忻州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1983年改忻縣為忻州市,2000年升地級市。面積25180平方千米,人口295萬。轄忻府區、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
亳州: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南兗州為亳州、民國37年設亳州市、2000年升地級市。面積8110平方千米,人口539萬人

2. 56個民族的特點,簡單說說

1、漢族、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2.5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3、布依族、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4、羌族、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3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5、納西族、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32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6、毛南族、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7、獨龍族、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7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8、朝鮮族、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8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9、白族、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93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10、阿昌族、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11、滿族、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103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12、高山族、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00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3、撒拉族、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14、仫佬族、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15、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5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16、水族、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17、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500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8、瑤族、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279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19、裕固族、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20、仡佬族、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5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21、彝族、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871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22、錫伯族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9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3、烏茲別克族、烏茲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4、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1006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25、佤族、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42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26、土族、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3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27、土家族、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835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28、畲族、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7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29、普米族、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30、怒族、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1、壯族、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692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2、苗族、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94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3、蒙古族、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598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4、門巴族、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5、珞巴族、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3600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6、傈僳族、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7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7、黎族、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46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38、拉祜族、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9、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40、景頗族、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41、京族、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2.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42、基諾族、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43、赫哲族、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5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44、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6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45、哈尼族、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66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鄂倫春族、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8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47、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5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48、侗族、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49、東鄉族、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6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50、德昂族、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51、傣族、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6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52、達翰爾族、達斡爾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53、藏族、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628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4、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5、保安族、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56、回族、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1058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平鄉杜鵑花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3. 關於56個民族的資料

56個民族:

壯族、藏族、裕固族、彝族、瑤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佤族、土家族、土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水族、畲族、撒拉族、羌族、普米族、怒族、納西族、仫佬族、苗族、蒙古族、門巴族、毛南族、滿族、珞巴族。

僳僳族、黎族、拉祜族、柯爾克孜族、景頗族、京族、基諾族、回族、赫哲族、哈薩克族、哈尼族、仡佬族、高山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獨龍族、東鄉族、侗族、德昂族、傣族、達斡爾族、朝鮮族、布依族、保安族、布朗族、白族、阿昌族、漢族。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3)平鄉杜鵑花擴展閱讀:

中國的民族識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一、中國成立到1954年為第一階段。

這個時期民族識別的主要工作是進行調查研究,並確定一批民族成分。經過這一階段的民族調查識別,除已經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滿、黎、高山等民族外,經過識別和歸並。

又確認了壯、布衣、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佤、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民族,共計38個少數民族。

二、1954年到1964年為第二階段。

在基本掌握各族體的族源、歷史、現狀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民族識別,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的一些省份,尤其是雲南省。雲南260多個不同族稱,經識別歸並為22個民族。

經過這一階段的調查識別,從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之前自報的183個不同稱謂的民族名稱中,新確定了16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現改為德昂)、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現改為毛南)、珞巴等民族。

另將74個不同民族名稱歸並到54個少數民族中。還有幾十個在識別中自動撤銷原登記的民族名稱。至此,對已填報的族體的識別大體上得以基本解決,有待繼續識別的已為數不多。

三、1964年到80年代末為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民族識別工作的重點是在一些地區對一批人的民族成分進行恢復、更改,對一些自稱為少數民族的人們共同體進行辨別、歸並。

4. 三江侗族自治縣簡介及詳細資料

建制沿革

三江縣始建於宋崇寧四年(1105)。於融水縣三口寨置懷遠軍,後改為平州,並置懷遠縣。

三江侗族自治縣高定寨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於老堡。

明萬曆十九年(1591)縣治遷至丹洲。

民國三年(1914年)易名為三江縣。

民國廿一年(1932)遷至古宜。

1949年11月18日三江縣城解放,12月18日成立縣人民 *** 。

1952年12月3日成立縣級侗族自治區。

1955年9月改為侗族自治縣。

1996年,三江侗族自治縣面積2441平方千桐拿米,人口32.5萬人。轄3個鎮、13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古宜鎮、丹洲鎮、斗江鎮、林溪鄉、周坪鄉、高基瑤族鄉、和平鄉、老堡鄉、程村鄉、梅林鄉、富祿苗族鄉、洋溪鄉、良口鄉、同樂苗族鄉、獨峒鄉、八江鄉。縣 *** 駐古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三江侗族自治縣總人口304149人,其中:古宜鎮21565人,丹洲鎮15764人,斗江鎮18890人,周坪鄉19066人,程村鄉7096人,和平鄉6738人,老堡鄉15243人,高基瑤族鄉6727人,良口鄉24008人,洋溪鄉15932人,富祿苗族鄉21475人,梅林鄉9820人,八江鄉27640人,林溪鄉22019人,獨峒鄉36986人,同樂苗族鄉35180人。

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88號):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 *** (桂政函[2005]165號)同意撤銷周平鄉,整建制並入古宜鎮,古宜鎮 *** 駐地不變。調整後,全縣轄3個鎮、12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古宜鎮、斗江鎮、丹洲鎮、獨峒鄉、八江鄉、林溪鄉、同樂苗族鄉、梅林鄉、富祿苗族鄉、洋溪鄉、良口鄉、老堡鄉、高基瑤族鄉、和物悶平鄉、程村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地處東經108°53′~109°52′,北緯25°22′~26°2′,是湘、桂、黔三省(區)交界地。

地質地貌

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沉積岩分布極廣,丹洲群、震旦系分布區佔三江侗族自治縣面積的95%以上,中生界白堊系在北部程陽呈點狀分布,東部與龍勝交界處有少量雪峰期火山噴發岩,河口附近個別超基性岩體,中部及南部露出少量基性岩、閃長岩及煌斑岩;三江縣地處江南古陸南緣,屬九萬大山穹褶罩輪彎帶和龍脈褶斷帶之間,曾經過多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非常發育。

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地貌分為殘余山地、陡崖窄脊山、V形谷、河從丘陵河流谷地、殘余山前梯地等六種層次一級地貌。

氣候

三江侗族自治縣境處於低緯度地區,屬中亞熱帶、南嶺濕潤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為17℃至19℃之間,南北氣溫相差1℃至2℃;雨熱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霧,四季宜耕;一年四季,春多寒潮陰雨,夏有暴雨高溫,伏秋易旱,冬有寒霜。

3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春季,5月中旬末至9月下旬為夏季,9月下旬至11月底為秋季,12月初至下年3月為冬季;全年以1月最冷,平均為7.1℃;7月最熱,平均為27.4℃。

三江侗族自治縣各地年平均雨量在1493mm;三江侗族自治縣雨量分布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季為降雨高峰季節,佔全年42-48%;春季為降雨次高峰期,佔全年30-35%;秋冬兩季降雨較少。

三江縣屬日照偏少地區,年實際日照數平均1333.3小時;三江縣屬季風氣候區,全年風向以東北偏北風為多,其次北風和東北風;歷年平均霧日79天;年平均無霜期321天;年平均隆雪5天;年平均結冰7.2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

水文

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有七十四條大小河流縱橫交錯,"三江"得名於境內的三條大江,即榕江、潯江與苗江。

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河流縱橫,屬珠江上游西江水系的一部分;三江侗族自治縣大小河川74條,全長68km;其中有16條主要河流;集雨面積50km²至100km²以下有8條,100km²以上的8條,主幹河流有3條;溶江,縣內長91km年徑流量102.5億立方米,支流有苗江、大地河、曬江河、小賓河、高露河、大年河、八洛江、西江河。潯江,縣內長63km,年徑流量5.8億立方米,支流有斗江、林溪河、漾口河、八江河、灑里河、燕茶河融江縣內長91km,年徑流量102.5億立方米,支流有西坡河、板江、田寨河。縣境內沒有地下河,地下水補給來源於大氣降水,補給與消耗基本平衡,一般泉水終年不斷。

土壤

三江侗族自治縣屬紅壤地帶,但隨著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分為紅壤地帶黃紅壤地帶、黃壤地帶;三江侗族自治縣垂直分布規律大體是500米以下的丘陵為紅壤地帶性土壤,500米至800米為黃紅壤地帶性土壤,850米以上為黃壤地帶性土壤。土壤總的特點是:土體肥厚,多為壤土;有機質含量高。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已發現的礦種有石煤、鐵、釩、錳、銅、鉛、鋅、鎢、銻、金、磷、鉀、金剛石、重晶石、石英岩、輝綠岩、蛇紋石、礦泉水、板岩、千枚岩、長石石英砂岩、黃斑岩等。其中查明有資源儲量的8種。

土地資源

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土地總面積2454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21.0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5.9%。在農用地中:耕地1.304萬公頃,占農用地的6.2%;園地0.7698萬公頃,占農用地的3.63%;林地17.68萬公頃,占農用地的83.87%;牧草地1.327萬公頃,占農用地的6.3%。

水資源

2010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水資源總量24.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7005立方米。降水量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有差異:東南部多於西北部,如東南部的和平、丹洲等鄉鎮年降水達2200多毫米,西北部的林溪、獨峒、同樂、洋溪、富祿等鄉年降水只有1400毫米。春夏降水量較多,秋冬降水量較少。

森林資源

三江侗族自治縣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上大體是海拔5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帶,經濟林以油茶林為主;海拔500~800米,生長有栲類、櫟類、酸棗、擬赤揚、楠木、楓香、光皮樺等;海拔800米以上山地,多為水源林和灌木叢為主,原升植被為闊葉林,主要樹種有山毛櫸、青崗櫟、麻櫟、荷木、楓木、山槐等,山頂為苔蘚短曲林帶;海拔1000米以下為山地,闊葉林一旦受破壞後生長著馬尾松、鹽膚木、野溱、杜鵑、白栗、毛茅等組成次森林,荒山則生長五節芒、鐵芒箕、纖毛鴨咀草、野古草、四金脈等禾草群叢,還有胡枝子、繼木灌叢;林下植物以蕨類的黑白科為主,間有小竹類分布;人工植被主要是杉木林、竹林、油茶林等。

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風雨橋

動物資源

鳥類:發現較多的有斑鳩、鷓鴣、竹雞、毛雞、畫眉、飛喜鵲、烏鴉、啄木鳥、貓頭鷹、金雞、寒雞、麻雀、戴帽鳥、苦楝鳥、雲雀、秧雞鳥等。其中金雞(又名錦雞)寒雞(又名白鷳)屬於國家保護鳥類。

獸類:獸類品種有:毛冠鹿、獼猴、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穿山甲、水獺、狐狸、田鼠、果子狸、黃腹、竹鼠、紅腹松鼠、花鼠、青鼬、毫豬、野豬、黃鯨、貂貓、華南兔、豬獾等。屬國家保護動物的有:獼猴、大靈貓、蘇門羚、穿山甲水獺等。

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有:青蛙、詔蛙、棘胸蛙、雨蛙、鷹嘴龜、金錢龜、鱉、山瑞、蟹、娃娃魚、眼鏡蛇、蟒蛇、金環蛇、銀環蛇、黃飄蛇、水蛇、竹葉青蛇、干芋苗蛇等。

行政區劃

截止2014年初,三江侗族自治縣轄15個鄉(鎮),它們是:古宜鎮、丹洲鎮、斗江鎮、和平鄉、獨峒鄉、八江鄉、林溪鄉、程村鄉、老堡鄉、良口鄉、洋溪鄉、梅林鄉,有同樂鄉、富祿鄉兩個苗族鄉,高基瑤族鄉。

人口民族

三江侗族自治縣是全國七個侗族自治縣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縣人口36.7707萬人,侗族人口佔57%。有侗族、漢族、苗族、瑤族、壯族等民族。

交通

三江侗族自治縣道路交通網路呈放射狀布局,直線距離基本上在以縣城為中心半徑20km的范圍內。在外圍交通方面,三江縣城距桂林兩江國際機場150km;枝柳鐵路南北向貫穿,北到湖南省通道、懷化、張家界,南至柳州、南寧、北海;公路有209國道和321國道在境內交匯,南至柳州市、北通湖南通道縣、東達桂林市、西往貴州從江縣;水運可沿融江直達柳州市。

貴廣高鐵貫穿全境,設有三江南站

經濟

概況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26億元,同2012年增長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同2012年增長55.3%;工業總產值13.59億元,同2012年增長1.5%;財政收入2.6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億元,同2012年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5元,同2012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5453元,同2012年增長13%。

第一產業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453元,同2012年增長13%。全年新增茶葉種植4650畝,茶園總面積達14.8萬畝,年產干茶1.05萬噸,實現總產值10.1億元;新增油茶種植1.52萬畝;新增毛竹(含杉竹混交)種植5120畝。建成廣西茶籽油及茶葉產品檢測中心,查扣添加非茶類物質茶葉3000多公斤。

第二產業

2013年1-6月份,三江侗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670.7 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19.56%。實現工業增加值1562.2萬元,同比增長 48.34%;實現稅金389.2萬元,同比增長8.2%。1-6月份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135萬元。柳州神州矽業公司兩台6300KVA電熱爐改造完成投資1200萬元;柳州林道輕型木結構製造公司歐式木屋材料生產線技改完成投資350萬元,高密機制木碳生產線完成投資110萬元;柳州隆泰竹業有限公司毛竹深加工生產線完成投資250萬元;三江雲峰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熟料粉碎包裝線完成投資150萬元;三聚電力投資公司厘金灘電廠發電監控設備技改完成投資100萬元;三江縣橋牌實業有限公司牛肉熟肉製品加工線完成投資85萬元,毛竹深加工生產線完成投資100萬元,三江縣信達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草頭坪2500KVA電熱爐及供電設施改造投資310萬元;森雷矽業有限公司擴建一台6300KVA熱電爐投資80萬元;十里盤加油站遷建投資500萬元。

第三產業

旅遊業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旅遊總人數179.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億元,分別增長15.7%、22.5%。成功舉辦第十屆"中國(柳州·三江)侗族多耶節"。

投資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實現招商引資項目29個,涉及資金32.82億元,到位資金17.02億元,增長14.46%。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00萬元,引進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企業3家。

社會

教育事業

2009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有國小174所,教學點86所,在校學生27228人;國中14所,在校學生11840人。從"九五"開始,2009年縣國小入學率99.5%,鞏固率為99.7%;國中階段入學率達99.6%,鞏固率為97.7%。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規定的"普九"驗收標准。2006年5月順利通過自治區人民 *** 的驗收。2009年,縣內普通高中2所,在校學生達3418人,在縣外普通高中就讀學生210人,共3628人,普通高中入學率達到25%。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經費8000多萬元,小學生均校舍面積達5.53㎡,生均圖書達12冊,實驗教學設備裝配達到三類以上標准。中學生均校舍6.94㎡,生均圖書14冊、實驗教學設備裝配達到二類標准。

衛生事業

2010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每千人病床數達2-3張,每千人衛技人員數達2.5人以上,農村村級衛生室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免疫實現"五苗"接種率達90%以上;乙類、丙類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指標以內;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80%以上,兒童系統管理率70%以上,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80%以上,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100%,新法接生率達100%,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控制在10‰以下;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30/10萬以下,嬰兒和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至21.87‰和25.72‰以下。

文化事業

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縣引入民營資本7000多萬元,打造了實景演出劇目《坐夜》。劇目自2011年10月1日上演以來,演出超過100場,觀看人數6萬多人,為劇團創下100多萬元的收入,成為三江一張鋥亮的文化名片。

社會保障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1%,累計核報醫療費用1.13億元;新農保參保率達到80%,累計發放養老金3978萬元;發放低保金、城鄉醫療救助金、優撫金等社會救助金7700多萬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90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完成第二期少數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投資8319.3萬元,受益民眾達43779人;建設658套保障性住房,完成3000戶農村危房改造、27戶水庫移民舊房改造、22艘危舊渡船改造;落實退耕還林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一事一議"項目補助、農資直補、水庫移民扶持資金、農房統保資金等支農惠農資金達6293.2萬元。

文化習俗

民俗風情

侗族油茶 --用來製作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葉(在廣西北部,產自三江縣洋溪鄉高路村的高露茶是打油茶的上好用茶)、大米花、酥黃豆、炒花生、蔥花、糯米飯等。三江侗族自治縣常常舉辦農民畫、侗族大歌、侗族刺綉、"百家宴"等文化活動。

民族風情

三江是廣西唯一的侗族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擁有中國最完好、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築群,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共有侗族風雨橋一百零八座,鼓樓一百五十九座,還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築群。民族節日主要有:正月十五鬥牛節、三月初三花炮節、八月十五趕坡會、九月初九新禾節以及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冬節等。

侗族女子蘆笙舞

侗族婚禮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婚禮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回門"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時新郎不得隨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親朋好友挑著彩禮,組成浩浩盪盪的送親隊伍,送親的隊伍越長,表示新郎家的家業越興旺。晚上,送親隊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會聚在一起聊天,尋找意中人,謂之為"坐夜"。

"趕賊節"

每逢中國傳統佳節大年初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唐朝村的侗族民眾,便聚在一起舉行獨特的傳統避邪節--"趕賊節"活動。

另外,還有賽蘆笙、踩歌堂、抬"官人"、"多耶"、行歌坐夜、"月堆瓦"、"不落夫家"、"偷親"(偷婚)、"送買轉"(送新娘回門)、"勾親"、程陽八寨集體婚禮、攔路歌等習俗。

名優特產

禾花魚

"禾花鯉"即在稻田裡混養,不放任何合成飼料喂養的鯉魚,魚肉鮮嫩香甜而得名。主要產地以良口鄉曬江村和洋溪鄉信侗村為中心的榕江河一帶。

侗族

三江竹筍

"三江竹筍"產在有"廣西竹鄉"之稱的三江縣。所產的各類竹筍脆嫩、味美、多汁。

歸東野葡萄

"歸東野葡萄",因出產於三江縣同樂鄉歸東村而得名,成熟期為每年8月下旬,熟後留其樹上桂果1到2個月。果子不落、不裂、不爛,果皮藍黑色,易著色,成熟一致,顏色美觀,品質優良。"歸東野葡萄"籽少肉多,可食率在90%以上。

其他特產

三江侗族自治縣其他特產有:竹製品、肉牛、山茶油、三江大糯、丹洲蜜柚、梅林夏橙、百合、羅漢果等。

名人

陸永:奧運冠軍,中國男子舉重隊85公斤級運動員,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人,1986年1月1日出生,輸送教練蘭艷雲,現任主管教練陶闖。

蘭世章:1985年出生。廣西壯族自治區體工大隊舉重教練。曾獲得全國青年男子舉重錦標賽第一名,世青賽第一名,第十一屆亞運會舉重冠軍,世界舉重錦標賽54公斤級冠軍,並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5. 六巷鄉的概況

六巷鄉以鄉政府駐地六巷村得名。位於金秀縣城西南部,鄉駐地距縣城96公里,北部和長垌鄉交界,東面與羅香鄉、平南縣大鵬鄉襲巧則相連,南部同大樟鄉毗鄰,西面與象州縣中平鄉、大樂鄉接壤。下轄5個村民委5 3個自然屯、6 6個村民小組,全鄉總戶數為1184戶5306人。瑤族人口佔全鄉總人口的5 2%,有坳瑤、盤瑤、花蘭瑤、山子瑤四個民族支系,世界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說過:世界瑤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國,中國瑤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金秀的瑤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六巷。拍棚
主要觀賞點有:一、霧鎖重山;二、雙龍吐玉;三、石河奇觀;四、神秘的石牆;五、杜鵑林海。六、石橋神韻。五指山與聖堂山諸峰連為一體,最高峰海拔1969米。從南北兩面看,峰林櫛次,尤如仙人五指屏立天邊,故名「五指山」。從東西兩面看,則如巨柱擎天,高插如雲。五指山西南坡類丹霞地貌突出,山谷寬羨中石筍林立,大小各異,且象形逼真。五指山時常雲霧繚繞,變幻莫測,山上杜鵑成片,溪流縱橫,飛瀑懸川。十分雄奇秀麗,六巷鄉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轄區內有景色迷人的五指山風光,五人環抱不過的廣西最大杉樹王,高深莫測的老虎潭,橫跨50米大河的獨木吊橋,落差300尺的青山瀑布,六中公路沿途的1#、2#、3#石壁風光,王同惠女士紀念亭及集奇、曲、險、秀於一體的六甲河小江風光,加上民風純朴充滿神秘色彩的四個瑤族支系的生活習俗等。瑤民族文化獨具一格,古陳黃泥鼓舞曾應邀到日本演出,是金秀瑤山景點最多、最壯觀、最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山區鄉。

熱點內容
水粉畫花卉教程 發布:2025-07-22 14:50:39 瀏覽:595
海棠之星一號 發布:2025-07-22 14:46:25 瀏覽:67
關愛綠植 發布:2025-07-22 14:43:55 瀏覽:814
馬鞍山綠植盆栽批發市場在哪 發布:2025-07-22 14:43:11 瀏覽:457
荷花體會句子 發布:2025-07-22 14:40:44 瀏覽:188
盆景根型 發布:2025-07-22 14:38:33 瀏覽:877
粵語說花卉 發布:2025-07-22 14:38:26 瀏覽:724
荷花用詞 發布:2025-07-22 14:38:23 瀏覽:323
綠植桌面壁紙 發布:2025-07-22 14:36:47 瀏覽:437
新縣七夕 發布:2025-07-22 14:29:22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