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荷蘭鬱金香
當時荷蘭人的收入像木匠等手工業者的年收入大概是350荷蘭盾,中產階級像克勞修斯這樣的植物學家,他在大學當教授年薪是750荷蘭盾(相當於現在年收入15萬人民幣,一荷蘭盾約等於200人民幣)。以可見的實物為例,10斤麵包售價為0.2荷蘭盾,12頭肥羊為120荷蘭盾,4頭成年公牛為480荷蘭盾。
當時被炒最熱的鬱金香品種為永遠的奧古斯丁,價格最高時標價為1萬荷蘭盾,換一套非一線城市的學區房應該不在話下。
花卉產業是荷蘭的支柱產業。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年出口額達100億歐元,出口量佔全球市場約60%。鬱金香是荷蘭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花卉總產量的47%。
聞名世界的鬱金香可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花花,它主演了是人類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金融泡沫主角,事件被稱為“鬱金香狂熱”。
到底這個經濟泡沫被吹的有多大呢?
據記錄,當時標價5000荷蘭盾的鬱金香最後被50荷蘭盾售出,僅僅只有用了一天,然而再過幾個月價格就降到幾個荷蘭幣。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是在荷蘭泡沫被吹大?
當時荷蘭處於黃金時代,社會處於變革之中,整個國家是鼓勵賺錢的,阿姆斯特丹是一個沼澤上的城市,其他產業並不是太發達。而且當時還爆發了黑死病,人們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很多人也是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賭徒心理。加之荷蘭已經有證券交易所,對鬱金香球莖的期票交易起到了推動作用。
除了鬱金香,風信子、大麗花、唐菖蒲、長春君子蘭都被炒過高價。比如,1838年的法國發生了大麗花狂熱,一朵美麗的大麗花可以換一顆上好的寶石;1985年中國長春君子蘭狂熱,最貴的品種售價達到20萬人民幣,
Ⅱ 17世紀荷蘭鬱金香事件就是由於人們瘋狂炒作鬱金香球莖的期權引發的,是否正確
【正確】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貴族社塵襪會身份的象徵,鬱金香價格暴漲,批發商普遍出售遠期交割的鬱金香以獲取利潤,並從鬱金香種植者那裡購買期權,隨後荷蘭經濟開始衰退,鬱金香價格暴跌。由於當時並無任何機制用以保障合約雙方伏吵的權益,違約現象大量發生,於缺兄侍是,引發了1636年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Ⅲ 為什麼荷蘭人對鬱金香那麼痴迷
1593年,一個名叫克盧修斯的園藝家在奧地利發現了一種非常漂亮的花,他感到非常新奇,於是帶走了一些它的種子,而後克盧修斯從維也納輾轉到了荷蘭,由於荷蘭的氣候土壤非常適合這種花的生長,在克盧修斯的悉心栽培之下,沒多久便開出了鮮艷的花朵,當時有人給它取名叫做「Tuber1d」,它就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鬱金香。
由於當時鬱金香屬於稀有花卉,而且開花後的確十分美艷,故而贏得了權貴階層的青睞,一時間被達官顯貴們所追捧。無處不在的投機商目睹這一現象之後,開始了針對鬱金香的投機行為。他們先是出高價收購鬱金香球莖,然後以更高價格倒賣給宮廷的貴族們。
漸漸地,由這種花所帶來的狂熱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買賣鬱金香的行列里,就連賣魚和賣菜的販夫走卒們都參與到了鬱金香買賣中去。他們願意傾家盪產買下一支鬱金香球莖,因為他們相信,有人會出雙倍以上的價錢將它買走。
到了1634年,由於大量外國商人聽聞荷蘭鬱金香買賣非常紅火,便奔赴荷蘭參與到了鬱金香投機當中,導致原本已經是天價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再一次飛漲。至此,這場鬱金香狂熱已經持續了長達30餘年。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為了滿足鬱金香的狂熱交易,專門為此設立了買賣會場。在此後的兩年裡,一支最普通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漲到了64盾,那是1637年的1月。僅僅一個月後,這支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就成了1668盾,漲幅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更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兩天後,這支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約等於0.15盾。
1637年2月4日,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是整個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懸案(沒有之一)。這天上午,在阿姆斯特丹以及各地的交易所里,鬱金香的買賣如往常一樣順利進行著,商人們伸著脖子叫價,買主們從豪華的馬車上走下來,看似與往常並無不同。當各種交易正進行著的時候,天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人開始將自己的鬱金香合同傾售一空,這一刻,鬱金香泡沫的第一枚骨牌被推倒了。隨之而來的是所有人爭先恐後的開始拋售自己的鬱金香合同,因為誰也不想成為最後一個傻瓜。荷蘭鬱金香的價格市場瞬間跌到冰點,交易所內傳出各種歇斯底里的怪聲音,整個阿姆斯特丹沉浸在一種末日般的氣氛里,鬱金香泡沫宣告破滅。同年4月27日,荷蘭政府在哀鴻遍野的情況下終於出面,下令終止所有鬱金香合同的買賣。
為什麼是合同買賣?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由於鬱金香本身屬於植物,無論是球莖還是花朵,都不可能長期脫離土壤而在交易市場供人買賣,它會死亡。所以在實物交易的基礎上,為了滿足狂熱的炒作,商人們發明了一種用合約取代實物的交易方法。A將15朵鬱金香花按照時下的價格賣給B,在B確認A的庫存屬實後,雙方簽訂一份合約,B依照合約付給A15朵花的錢,A在合約上簽字證明自己已將花轉讓給了B,然後B等到價格再次上漲之後,拿著付過錢的合同去找尋下一個買主。大概流程便是如此。
荷蘭鬱金香事件引發的慘劇絕不亞於華爾街黑色星期一,許多人因為高價購入鬱金香而血本無歸,跳河自殺,有人從富翁一夜間變得一貧如洗,沿街乞討。
現在荷蘭的鬱金香是主要的出口創匯商品之一。在荷蘭,鬱金香是美好、庄嚴、華貴和成功的象徵。
還有一個說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許多國家慘遭洗劫,當時荷蘭也沒能倖免於難,荷蘭民間民不聊生,幾乎無食物充飢。由於荷蘭民族種植鬱金香的數量巨大,飢餓中的人們開始挖掘鬱金香地下部分的種球食用充飢,不想此種球竟真有食用功效,幫助荷蘭人民渡過難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紀念鬱金香挽救了整個國家,就將其定為 荷蘭的國花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
1.鬱金香最早是在荷蘭廣泛種植和買賣
2.鬱金香為荷蘭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和創匯
這就跟問為什麼中國人都喜歡牡丹一樣,中國人不是都喜歡牡丹的,但是牡丹是中國的國花。
Ⅳ 荷蘭鬱金香泡沫的政治影響有哪些,請具體分析
我只記得這個好象是泡沫經濟事件 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從康士坦丁(今,土耳其)進口第一顆鬱金香花根,並種植。由於此花為進口商品,因此一躍為財富的象徵,於是這個風氣由荷蘭擴散到德國。這時鬱金香正好染上花葉病,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紋或如火焰,於是染病鬱金香引起一股搶購風潮。從最初的鬱金香行家賞其美到投機分子炒作,交易市場形成並熱鬧起來,如同股市。 1634年,鬱金香熱潮蔓延至中產階級,後又為全民運動,家家戶戶都傾一家之產,只為買一朵鬱金香。1,000美元一個鬱金香球莖,不到一個月,就變為2萬美元。 最瘋狂的時候,1個鬱金香球莖=4噸小麥=1張床=4頭牛=8頭豬=12隻羊。 1636年,鬱金香在歐洲一些股市上市,有的設選擇權以降低投機者的門坎,使投機者可以買到幾分之一的鬱金香,於是價格又往上推,從本來購買一個月之內可獲利20倍,到透過選擇權獲利可放大100倍。 最高點時,一位大戶全數賣出;荷蘭政府開始採取煞車行動;土耳其大量鬱金香將抵達。鬱金香的價格開始下滑,六星期內下跌了90%,此時不管政府如何護盤都無力回天,鬱金香價格持續探底,許多股市交割無法完成,而荷蘭政府宣布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豁免交割,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Ⅳ 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為什麼會破滅
商品必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才能成為商品,一種是價值,一種是使用價值,而只有生產商品的人才能夠獲得財富,這是最基本的道理,然而很多人忘記了,他們收貪欲的影響幹了一件有一件蠢事,把好運說成自己能力,把厄運說成國家不好,世界不好,為自己的無知無能愚蠢而找理由,1634年到1637年的荷蘭人就是愚蠢的案例。
傳銷的最大特點就是騙子喜歡造夢,讓人用欺騙下家的方式獲取財富,荷蘭就不幸成為這樣的案例。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信念,就是鬱金香能夠保值增值,實際上,生產鬱金香的人會富裕,富裕的人不是儲藏鬱金香的,而是面向市場種植鬱金香的人。
鬱金香成為傳銷的工具,有一個酒鬼因為吃了鬱金香被關到監獄里三個月。
於是鬱金香出現了泡沫經濟,最終,最後一個接盤鬱金香的人破產自殺,鬱金香泡沫的破裂也將荷蘭帶入了地獄之門,荷蘭走向衰落。
Ⅵ 荷蘭人炒鬱金香是哪個年代
荷蘭人炒鬱金香是發生在17世紀的一段歷史事件,被稱為「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
在17世紀初期,鬱金香作為一種奢華的花卉開始在歐洲大陸流行起來。荷蘭人熱衷於收集和種植鬱金香,並將其視為一種名貴的物品,擁有一朵漂亮的鬱金香被認為是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隨著時間的推移,鬱金香價格開始不斷上漲,人們開始將投資者視為「花市騙子」,因為許多人都押注著自己的家產和積蓄消亮跡去購買鬱金香。當然,也有許多人藉此致拿並富,他們通過不斷地參與交易,以更高的價格出售鬱金香,從而獲得了巨額利潤。
然而,這場狂熱最終導致了經濟崩潰。在1637年春季,鬱金香的價格達到了頂峰,其中一些罕見品種的價格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但是隨著越鍵族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出售鬱金香,市場上的供應開始增加,價格開始下跌。許多投資者在這個時候想要拋售他們的鬱金香,但發現已經找不到願意購買的人了。
最終,這場狂熱導致了荷蘭經濟的崩潰,很多人失去了他們的積蓄和家產。這段歷史被稱為「鬱金香泡沫」(Tulip Bubble),是金融史上最著名的例子之一,也是一場經濟大災難。
Ⅶ 泡沫經濟:你會用20年的積蓄,買幾朵鬱金香嗎
泡沫經濟,是宏觀經濟學中一個令人頭痛,也難以理解的概念。
什麼是泡沫經濟?
是指虛擬經濟過度增長,最終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形成的虛假繁榮現象。最終,泡沫潰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我們一般說到泡沫經濟,都會想到荷蘭的鬱金香的故事。17世紀世紀中的時候,荷蘭人瘋狂地炒作鬱金香。幾十個鬱金香球根,都達到了6000多荷蘭盾,而那時候荷蘭人一家全年的開支也不過300盾左右。這實在是匪夷所思。但是,所有人都認為它會不斷地漲下去。最終,鬱金香泡沫破滅,千百萬人傾家盪產。
為什麼人們會這么瘋狂,不知道這個價格已經高得離譜,萬一價格暴跌會有無數的人傾家盪產嗎?
答案是很多人是知道的,也會不斷地有人提出警告。但是,人們更相信它還會一直漲下去,正因為有人相信,所有就真多一直漲,直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天。
1985年,日本與美國等國簽訂了廣場協議,美元對日元貶值,大量資金流入了房市,房地產價格暴漲。
然後,房價越漲,越有人買,越有人買就會越漲。5年後的1990年,房地產的價格已經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僅僅是東京一個地方的地價格,已經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土地。
一邊有人高呼是泡沫,一邊是還有人說還要漲,還可以買。直到1991年,房地產價格暴跌,泡沫破滅。日本的房地產業崩潰,眾多的個人破產、企業倒閉,留下了高額的壞賬,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有人看到,有人預警,可是為什麼依然會形成泡沫,直到破滅呢?
其實,身處泡沫經濟中的人,是看不到泡沫的存在的。所謂「泡沫」,就是所有人的共同想像。所有人脫離了現實的信心,彼此激勵著、蠱惑著、也就創造了泡沫經濟。
一般而言,泡沫經濟的形成,要經歷形成階段、膨脹階段、潰敗破滅階段共三個階段。
普通人對未來的正向的預期,會開始形成這個泡沫,然後不斷有人來填充這個預期,群體的想像越來越大,泡沫也就越膨脹。直到有一天,沒有人沒有錢來繼續這個游戲,價格開始停滯,進而這個價格暴跌回歸理性,泡沫最終會破滅。
有一種典型的金融騙局,叫龐氏騙局,是指有人故意製造虛假的故事,使得人們對沒有價值的資產產生群體想像,從而推高價格產生泡沫。而泡沫經濟中,這種群體想像,是自發形成的。
我們經常說到所謂的泡沫經濟,也經常在媒體的報道中看見。然而,究竟什麼是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對此,我卻是缺乏清醒的認知。
泡沫的形成,來自於人們的想像,來自於多數人的一個群體想像。這是以前沒有想明白的。沒想明白之前,或許會以為這是有人故意為之,卻不知這是群體的沒有事先溝通的一種共謀。
為什麼會自發形成呢?為什麼這么不理性?
我覺得至少都是基於漲價的預期,還有就是生怕錯過的僥幸。
作為宏觀經濟學的難懂的一個概念,「泡沫經濟」的理解之難,首先在於要著眼於較長時期內大規模人群的經濟活動,視角太過宏大,自然難以理解。
每個人都會出於自己的認知,以自私的判斷作出選擇。即使是認為這是個泡沫,但是投入之後還會繼續上漲,就會不斷地買買買,只要有錢可賺,就會干。看來人並不是都是理性的。
那麼,身處這個商業社會,當你遇到這樣的選擇,你是依據你的理性的判斷不去投身泡沫,還是因為相信繼續漲的預期而去買呢?
時時反省下自己,什麼是可以持續的增長,什麼是泡沫,憑什麼,你就一定是那個最清醒的人。
宏觀經濟學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只是它太過復雜,各有各的道理,使得我們難以理解而已。但是,我們依然地盡可能地在宏觀上不要犯錯,不要去犯那些我們不能承受的錯誤。要知道,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時刻警醒自己,保持理性而開放,即使你要去參加到這個集體的想像之中,也要注意不要輸掉全部。
Ⅷ 鬱金香狂熱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鬱金香狂熱」真的是狂熱嗎 這是一場瘋狂的經濟炒作事件。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盪產。
問題二:1637年鬱金香狂熱 簡單描述 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人,引起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泡沫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這個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並稱為近代歐洲三大泡沫事件。
問題三:1637年鬱金香狂熱(經濟危機)的詳細經過是怎樣的?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地步。直至1637年,鬱金香球莖總漲幅已高達5900%!當有一天,一位外國水手將那朵球莖(一位船主花3000金幣從交易所買來)就著熏腓魚釘洋蔥一樣吞下肚去後,這個偶然事件引發了暴風雨來臨。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價格也一瀉千里,暴跌不止。
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交換體系下, *** 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角色?
問題四:1637年鬱金香狂熱 簡單描述 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人,引起大眾搶丹,導致價格瘋狂飆高,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泡沫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這個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並稱為近代歐洲三大泡沫事件。
問題五:請問在鬱金香狂熱中,泡沫突然破滅,很多人傾家盪產,那麼誰賺了? 5分 1, *** 收稅的 旱澇保收。2,銀行 收手續費的 跟 *** 一個道理。3,很少一部分的炒家。聰明人總是有的,幸運星也有,雖然少,但有掙錢的。
總之,淘金的賠錢,賣鋤頭的賺翻。
無論房地產未來如何,至少過去十年,房地產年薪百萬的大有人在。
股票無論漲跌,券商都賺錢。只有平盤券商不掙錢。
問題六:鬱金鄉的狂熱時代的閱讀答案 鬱金香的狂熱時代
在17世紀那樣一個物質稀缺的年代,人們怎麼會為鬱金香這樣一種毫無實際意義的事物而瘋狂?真的有人曾經花相當於數十萬英鎊的價格買一個鬱金香球根嗎?《鬱金香熱》出版之後,引發了許多的討論,有些人甚至把它與當下資本市場的泡沫相提並論。但這都並非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鬱金香熱》的初衷。之所以選擇出版這本書,基於它的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這本書所講述的鬱金香的傳播過程,體現了東西方相互關聯下的歷史發展進程。
從全球視角考察和分析世界歷史的進程是當前史學研究的一大熱點。這種全球視角的歷史著作,以往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是那種通史性著作,如威廉・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及貝利的《現代世界的誕生》等等。近些年來,隨著研究的擴展和深入,專題性乃至微觀的世界史著作越來越多,而且也因其與讀者所在地域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觸的事物直接相關而更受讀者的關注,比如對於糖、咖啡、茶葉、棉花的全球傳播歷史的考察和分析等。《鬱金香熱》實際上屬於後者中的一種。
問題七:鬱金香狂熱什麼時候上映 鬱金香狂熱這部電影,現在暫時還沒有具體的上映時間,還處於待定的狀態。
問題八:兩朵黃色鬱金香的花語是什麼 黃色鬱金香花語
花語一
高雅、珍貴、財富、愛惜、友誼
花語二
表示沒有希望的愛、無望的戀情
鬱金香的象徵意義與它能夠成為荷蘭的國花是有一定淵源的。1634~1637年間, 被稱為荷蘭歷史上的「鬱金香狂熱」的時期。新品種和珍奇品種的鬱金香被高價買賣,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投資對象。在這段瘋狂的鬱金香投資熱時期,金融市場上的鬱金香數超過了實際種植的數量,因此,在19世紀之初,荷蘭全國只種鬱金香130英畝,到了20世紀中葉已發展到兩萬多英畝,佔全世界鬱金香出口總量的80%以上,行銷125個國家,被譽為「世界花後」。
【鬱金香花語】:博愛、體貼、高雅、富貴、慈善、名譽、美麗、祝福、永恆、愛的表白、永恆的祝福。不同顏色的鬱金香,花語也有差別,具體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鬱金香花語。
【黃色鬱金香花語】:高雅、珍貴、財富、愛惜、友誼
【粉色鬱金香花語】:美人、熱愛、愛惜、友誼、幸福
【紅色鬱金香花語】:愛的告白、愛的宣言、喜悅、熱愛
【紫色鬱金香花語】:高貴的愛、無盡的愛 【黑色鬱金香花語】:神秘、高貴
【高原鬱金香花語】:自豪、挺立、創造的美、美的創造 【羽毛鬱金香花語】:情意綿綿
【雙色鬱金香花語】:美麗的你、喜相逢 【野生鬱金香花語】:貞操
Ⅸ 經濟史上著名的三大陰謀騙局
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證券市場泡沫事件
「泡沫經濟」一詞即來源於此事件。
17世紀末,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於是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
1719年,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英國下議院通過南海公司交易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立刻由129英鎊竄升至160英鎊。當下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價又漲至390英鎊。於是投資更為踴躍,半數以上的參議員紛紛介入,連國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質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破滅。
英國的財政部長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私賺90萬英鎊利潤。丑聞敗露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比他更悲慘。損失慘重的還有英國經濟和政府信用。
===============================================
鬱金香泡沫,簡言之,是社會集體投機賺錢的獲利心理造成,後果是遲早爆炸的炸彈傳來傳去,落到最後的人倒霉.並會造成社會經濟惡性動盪.損害了經濟本來的發展趨勢.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的確,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並把它和風車、乳酪和木鞋一起,統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每到暮春時節,滿山遍野的鬱金香爭奇斗艷,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傳世名著《黑鬱金香》中,曾這樣贊美一種名叫「黑寡婦」的黑色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小說家優美的筆調,更為鬱金香增添了一層傳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了解,曾幾何時,鬱金香美麗的花朵,竟使無數荷蘭人為之瘋狂;一枚看起來與洋蔥頭別無二致的鬱金香球莖,竟然價值連城;甚至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而陷入混亂之中,並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歷史上最大的三個泡泡——鬱金香投機風潮
鬱金香投機風潮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
這一投機事件是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的,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徵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約翰·勞的金融理論
在18世紀初,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連年發動戰爭,使得法國國民經濟陷於極度困難之中,經濟蕭條,通貨緊縮。當時法國的稅制極不健全,不僅對法國王室貴族豁免稅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盡管法國政府不斷提高稅率,窮征暴斂,依然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債台高築,老百姓怨聲載道,國家危機重重。
就在這個關頭,貨幣理論的一代怪傑約翰·勞(John Law)應運而生。約翰·勞出身於英國愛丁堡,青年時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學教育。年輕時的約翰·勞血氣方剛,他在1694年一場決斗中殺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鄉。約翰·勞在歐洲流浪時期仔細觀察了各國的銀行、金融和保險業,從而提出了他獨特的金融理論。和許多18世紀的經濟學家一樣,他認為在就業不足的情況下,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一旦產出增加之後,對貨幣的需求也會相應跟上來。在實現了充分就業之後,貨幣擴張能夠吸引外部資源,進一步增加產出。他認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紙幣本位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給了發行貨幣的銀行更多的運轉空間和控制宏觀經濟的能力(參見Law,1760)。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之所以被稱為貴金屬,是因為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紙幣本位制的這個特點使之像一把雙刃劍,在增強了金融貨幣政策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約翰·勞認為擁有貨幣發行權的銀行應當提供生產信貸和足夠的通貨來保證經濟繁榮。他所說的貨幣供給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貨幣、銀行發行的紙幣、股票和各種有價證券(參見Michael Bordo,1994)。不難看出在約翰·勞的理論中已經蘊藏了當代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一些基本觀點。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曾經高度贊揚說,約翰·勞的金融理論使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躋身於第一流貨幣理論家的行列之中。
天賜良機,約翰·勞獲得了用武之地
1715年,法國攝政王奧萊昂公爵正在為法國的財政窘態犯愁。約翰·勞的理論好像是向他拋出了一個救生圈,似乎法國只要建立一個能夠充分供給貨幣的銀行就可以擺脫困境,解決國債的資金融通問題。對於手握大權的奧萊昂公爵來說,只要能夠搞到錢,就是建立10個銀行也不成問題。於是,在法國政府的特許下,1716年約翰·勞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通用銀行(Bangue Genarale)。這家銀行擁有發行貨幣的特權,其貨幣可以用來兌換硬幣和付稅。通用銀行建立後經營得非常成功,資產總額迅速增加。約翰·勞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貿易特許權和在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當時,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是屬於法國的領地。由於路易斯安那位於密西西比河流域,人們便把由約翰·勞一手導演的泡沫經濟稱為密西西比泡沫。隨後,約翰·勞建立了西方公司(Companie d誒ccident)。該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煙草專賣權。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內加爾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負責對非洲貿易。1719年約翰·勞兼並了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公司,改名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壟斷了法國所有的歐洲以外的貿易。約翰·勞所主持的壟斷性的海外貿易為他的公司源源不斷地帶來超額利潤。
1718年12月4日,通用銀行被國有化,更名為皇家銀行(Banque Royale),約翰·勞仍然擔任該銀行的主管。皇家銀行在1719年開始發行以里弗爾為單位的紙幣。約翰·勞在貿易和金融兩條戰線上同時出擊,節節取勝,聲望鵲起。約翰·勞希望能夠通過貨幣發行來刺激經濟,解除法國沉重的國債負擔。實踐他的金融理論的時刻終於到了。
金融泡沫,曇花一現
1719年7月25日,約翰·勞向法國政府支付了5 000萬里弗爾,取得了皇家造幣廠的承包權。為了取得鑄造新幣的權力,印度公司發行了5萬股股票,每股面值1 000里弗爾。約翰·勞的股票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股票價格很快就上升到1 800里弗爾。
1719年8月,約翰·勞取得農田間接稅的徵收權。約翰·勞認為法國的稅收體制弊病很嚴重,征稅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響到了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約翰·勞向政府建議,由他來承包法國的農田間接稅,實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 300萬里弗爾。如果征的稅賦收入多於這個數字,則歸印度公司所有。由於這個數字大大高於法國政府的稅收歲入總額,奧萊昂公爵何樂而不為?在約翰·勞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簡化征稅機構,降低征稅成本,盡力擴大稅基,取消了對皇室貴族的免稅待遇。當然,為此約翰·勞得罪了不少貴族豪強。印度公司在法國聲名大噪,促使其股票價格連連上漲。在1719年10月約翰·勞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國的直接稅征稅事務,其股票價格突破了3 000里弗爾。
1719年約翰·勞決定通過印度公司發行股票來償還15億里弗爾的國債。為此印度公司連續三次大規模增發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發10萬股,每股面值5 000里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股票價格直線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發10萬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