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肖邦與莫扎特紫羅蘭

肖邦與莫扎特紫羅蘭

發布時間: 2023-04-11 19:16:39

❶ 介紹記個鋼琴曲作家...要悲傷調的

肖邦 (1810~1849)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聆聽音樂:

特別喜歡肖邦的《幻想即興曲》,第1次聽我就立刻被這激騰飛越的曲調所征服。奔放激盪的曲調,溢滿絢麗斑斕的色彩,深深觸動我的靈魂,心像是打著旋飛盪,高歌,狂舞,如有一雙潔白翅膀,我想展開雙翅,在碧藍的天空自由自在飛翔。愛,沐浴在這樣感人的音調中,如熾熱的火焰更加繽紛絢爛,光彩照人,寧願在輝煌中粉身碎骨,隨風而去。顆粒狀的音符飛濺,如天使在跳舞。噴涌般的激情,恰似,洶涌澎湃的大海,一瀉千里的江水,氣勢磅礴的瀑布。心有多深,溶的下這樣盪氣回腸起伏跌宕的天籟之音和燃燒的熱情,心太小,盛不下,唯有思緒翻滾,跳盪,沸騰。夢中滑並猜,這輝宏的曲調也早已將魂魄吞信型沒。

肖邦,性格敏感細膩,憂郁多情,瘦弱的身體中,卻蘊藏如此浩浩盪盪的能量與氣魄。中間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暢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自然酣暢的傾瀉,輕靈縹緲而悠遠,像風中翻飛的白色紗簾,與前後熱情的幻想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夢幻般的意境。輕柔的琴聲,深情的傾訴,恬靜的沉思,飄搖的思緒,清麗婉轉,嫵媚動人。小溪輕幽的撥動琴弦,紫羅蘭在岸邊嬌柔的綻放,露珠玲瓏的掛在葉尖,雲雀婉轉歌唱。情侶們,手牽手,雙眸星辰點點,蜂蜜般香甜的陽光下,編織著玫瑰色愛情的花環。

華麗而富有詩意的曲調,演繹了人生最美妙的幻想與愛情,像是蔽橡一場美麗的夢.在幻想中迷離,旁徨,沉醉.夢幻中,亦點燃希望與光明的火種,憧憬美好燦爛的未來......

❷ 莫扎特和肖邦的音樂有什麼區別

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啊。莫鏈頌辯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肖邦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莫扎特是德奧的風格,肖邦是波蘭民族風格。莫扎特的音樂更直接,肖邦的音樂更深邃。
強棚缺烈建議你自己櫻鄭去聽聽他倆的作品。不同人會用不同的詞來形容它們的區別。

❸ 肖邦與莫扎特的作品風格對比

肖邦(chopin)作品風格介紹!
在19世紀的編年史中,肖邦(1810--1849)被稱為「鋼琴詩人」,這是一個恰當的稱號。他那孕育與浪漫主義精神的藝術,構成了鋼琴這
一樂器的黃金時代。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具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人們絕不會把他的風格與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藝術
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從一開始,他就把想像力獻給了鍵盤,他在這個狹窄的范圍中創造出一個世界。
他的天才甚至把鋼琴的局限性也轉變為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當然是鋼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卻巧妙地克服了這些局限
。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他的功績是不亞與任何其他音樂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寬的和弦持續下去,形成縈繞著迷人旋律
的音群。他告訴學生:「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在他的音樂中,精緻的裝飾----顫音、裝飾音、輕

盈的過渡句---魔術般地把那些單音延長了。所有這些總是安排得很自然,音樂幾乎象是自己歌唱出來的。
肖邦有很多作品至今仍是鋼琴家的演奏曲目,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夜曲----正象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樣,是夜晚的歌曲----帶有各種
不同的憂郁色彩,這些曲子通常是三部曲式。他的前奏曲都是幻想的片段,有些有一頁長,有幾首隻有兩三行。他的練習曲是教學用的最
好文獻,在這些樂曲中,鋼琴技術也變得具有了詩意。他的即興曲奇灶埋異而有變化莫測,但它們卻都圓滿無缺。他的圓舞曲反映了沙龍里的
鮮艷色彩和嬌媚姿態,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心靈舞曲。他的瑪祖卡舞曲取自波蘭的農民舞曲,顯現了他青年時代所見到的理想景色。
在大型族辯碼作品中,肖邦寫了四首敘事曲。這些樂曲是有宏大結構的史詩,象是游吟詩人講述的傳奇。他寫的波蘭舞曲再現了一種庄嚴的情感
,這是波蘭貴族向國王歡呼時跳的列隊舞蹈。這些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調,回盪著戰斗中的鏗鏘聲,頌揚了英雄的功績。這位民族的詩人
使同胞們記起祖先的光榮,加強了他們渴望自由的願望。《搖籃曲》、《船歌》、《F小調幻想曲》的諧謔曲都顯示出肖邦在他的藝術中
在他的藝術中達到了頂峰。《B小調奏鳴曲》、《降B小調奏鳴曲》和《E小調鋼琴協奏曲》、《F小調鋼琴協奏 曲》都完全充滿了浪漫主
義精神。
肖邦在20歲時就完全形成了他所顯現出的風格,他不象一些大師如貝多芬或是瓦格納那樣長期的思想發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肖邦與
同時代的舒曼和門德爾松一樣,在風格上是真正的抒情詩人。這三個人去世都很早,他們都用青年時代自發的抒情性達到自己事業上的頂
峰,他們是浪漫主義第一階段最傑出的代表。可以說肖邦在他的成熟作品中,幾乎沒有一件是憑借傳統技巧和曲式寫成的。肖邦沒有象舒
伯特那樣忍受過貧困和輕慢,也沒有想舒曼那樣忍受過精神病的折磨。雖然他一生享有盛名,與那個時代最著名的一些藝術家友善,但致
命的疾病使他過早地逝世。當他在39歲去世時,他留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鋼琴文獻。
肖邦的大量作品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包括技術性的練習曲兩集,每集12首,分別於1833和1837年出版,以及無作品編號的三首。每首
練習曲提出一個技術性的難題,常用單一的動機加以發展。它們在多方面概括了肖邦對鋼琴技術的可能性的想法。但它們不僅僅是練習曲
,也是一系列已具雛形的抽象音詩。
第二類包括用小型、親切的曲式寫成的作品,其中有24首前奏曲、19首夜曲、4首即興曲、14首圓舞曲、10首波蘭舞曲和55首瑪祖卡舞曲
。波蘭的旋律和節奏對肖邦風格的影兆哪響在波蘭舞曲和瑪祖卡舞曲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它們是波蘭的民族舞曲,用三拍子的斯拉夫節奏音型
和民歌式的旋律寫成。這種簡單的舞曲結構常被擴展成幻想曲和音詩。肖邦最出自內心的樂曲是夜曲和圓舞曲。夜曲是傷感情緒的無言歌
,它用分解和弦伴奏上方的抒情旋律寫成。
第三類包括用較大型的自由曲式寫成的作品,其中有4首諧謔曲、4首敘事曲和6首幻想曲。敘事曲和諧謔曲揭示了肖邦使用大型曲式進行
創作的能力。顯而易見,他是把敘事曲這一名稱用於器樂曲的第一人。他的全部敘事曲都用四分之六或八分之六拍子寫成。其中,他任意
地借用了現成的奏鳴曲、迴旋曲和歌曲等曲式結構去創造這一新的、史詩性的體裁。
在這三大類作品之外,肖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其中的一首B小調(Op.58)最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與當時的流行習俗相左,肖邦沒
有一首樂曲被標上一個奇異的、浪漫色彩的標題。作為一位創造富有表情氣氛和情緒的大師,他拒絕把音畫用在他的作品之中。 肖邦還
有兩首樂曲屬於另一類型:F小調幻想曲(Op.49,1840-1841)和波蘭舞曲幻想 曲(Op.61,1845-1846)。這兩首樂曲也是肖邦的不朽之
作。
肖邦幾乎全憑個人的努力學習鋼琴。他是一位卓越的鋼琴家。他的演奏以精緻細膩、美妙動人的音色和富有魅力的表現力著稱,但是缺乏
力量。人們常批評他彈奏的聲音在音樂會大廳中顯得過於柔弱。他特別喜歡在友人之間演奏。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沒有象李斯特那樣對廣
大聽眾有著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這方面他很羨慕他的對手。
肖邦的作品沒有真正的先例可援。他的風格是個人的、浪漫主義的,與古典世界完全背道而馳。它們不依靠正規的大型曲式,也很少表現
出結構感和均衡感。他的作品是隨意的、幻想的、雅緻而迷人的。美妙的旋律和閃耀的和聲交織成適合與它們本身的曲式。他的作品中有
大量的反復,有時只用少量的裝飾就給反復增添了興味。肖邦的作品給人以來自即興創作的錯覺(這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所渴望能做
到的事),但事實上,肖邦是仔細而有意識地把它們創作出來的。
雖然肖邦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革新力量,但他從來都不是稀奇古怪的或炫耀自己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表現出的情感幅度很大:從傷感到洋洋
得意的全有,但他反對空洞的炫技性作品。
肖邦的作品從來不是復調音樂,而是帶「伴奏的旋律」。肖邦的旋律來自他從波蘭帶來的對祖國民間歌舞的回憶,但是,對他來說,純屬
個人觸發靈感比這些現成的素材要多得多可。他那裝飾音很多的長樂句往往具有聲樂的特點,纏綿悱惻、回盪翱翔,最後似乎只得無可奈
何地結束,但音雖消失,意猶未盡。
肖邦旋律中裝飾音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們屬於一種完全新穎的類型,與那種音域狹窄、緊緊圍繞著主要音樂的古典裝飾音迥然不同。
它們快速靈活、激動奔放的音流往往一直沖到鋼琴的盡頭,又重返到它的起點。它們以大量極為豐富多彩的經過音群的形式出現,卻似乎
從來不打斷旋律的進行,而是與之融為一體。它們燦爛輝煌,變化多端,非常悅耳動聽,但卻並不沖淡那些始終是最基本的東西----旋律
線和表情。
肖邦的經過音是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在這方面,他在鋼琴音樂中引進了大量的新穎手法:不同音程的雙音經過音群、八度經過音群,
以及隨意變幻的各種經過音群,其間引進了最不符合調性的經過音。這與那種古典風格的經過音大不相同,後者多限於表現用不同方式分
隔的音階。
肖邦作品中「伴奏部分」的特點在於既有精心選擇的和聲,又有用來表現這些和聲的精雕細刻的音型安排。這已不再是那種純屬調性的和
聲了。我們可看到當半音進行不在旋律的本身出現時,往往會出現在低聲部或中間的聲部。倚音、經過音和不諧和音層出不窮,而一個別
具風味的和弦可以在這種音樂中產生表現力極強的效果,這在肖邦之前沒有一個人能夠相信和聲本身會具有這樣的能力。
肖邦的和聲有時引用密集的和弦來表現,但用得很少。這種和弦的音程通常要比過去的寬大很多。這已不再是從前那種密集的和弦了,手
指跨度很大,它們很自然地包含「十度」音程。肖邦最喜歡用琶音,遠甚於用和弦,並運用各種不同的音型。這些音型包含了曲調,利用
各中手法來表現和聲,這種手法比傳統的「分解和弦」和古典派單純使用的那些伴奏效果極為單調的幾種刻板音型要豐富得多。這就產生
立刻一種前所未有的融洽、柔和、優美的效果.
肖邦作品的節奏是非常鮮明的,也是很有力的,但又極其靈活自由。這已不再是古典主義的嚴格節奏。在他的音樂中,自由節奏是個很重
要的特色。,
肖邦是個浪漫主義者,但不是一個革命者。他象舒伯特和舒曼一樣,也尊重傳統。即使在他的創造革新中,也從未有過與過去決裂的大膽
想法。他沒有李斯特的那種大膽的魄力。
肖邦有著一種浪漫主義者的狂熱性,他在自己的靈感中自我陶醉、留連忘返,以至陷於不能自拔的境地可。他重復這種靈感,甚至超越了
原來自然達到的限度。他似乎不願看到這種奇跡或者令人心醉的幻境消失。他希望永遠不要回到現實的塵世中來。
在肖邦的藝術中,浪漫主義的風格豐富多彩,使得他的後繼者們看來似乎一切都已為他們做下了准備。肖邦的模仿者們和追隨者們充斥於
19世紀下半葉,直至20世紀仍未絕跡。斯克里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仍然未能擺脫肖邦的魔力,盡管他們繼承肖邦,而寫出的都不過是一些
曇花一現的作品;同樣是在肖邦創作思想的影響下,在李斯特、瓦格納,並於一定范圍內在勃拉姆斯等人的身上卻產生了創造性的反應。
沒有肖邦,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是難以想像的。他的獨創性是那樣的強大,每個樂思、每一樂句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或許沒有任何其他作
曲家能象肖邦那樣容易從其作品中辨認出作者的。這樣的獨創性是不可能模仿的。斯克里亞賓的前奏曲復制出來的只是肖邦前奏曲的某些
外貌,而不是其本質,它們的本質是在人的最隱秘的心弦上引起共鳴。肖邦感情的幅度廣闊得驚人,從輕淡的、太空般的愁緒到熾熱的光
芒和贊歌般的意氣風發應有盡有。他的音樂思想內容豐富獨具特色,使人猜想在它們的背後有隱藏著的標題,但它們的性格刻畫從來不是
描繪性的,甚至也不是史詩性的,它們只是一些純粹的抒情性的自白。
肖邦的鋼琴藝術風格顯然是受到胡梅爾和費爾德的重大影響,但它卻是完全新穎的,肖邦是使現代鋼琴變成他的唯一可能的表現手段的第
一位大作曲家。李斯特的技巧是建立在肖邦的技巧之上的,不過肖邦一直緊緊依靠著純粹的鋼琴藝術,而李斯特則開拓立式鋼琴的色彩和
管弦樂的功能。
肖邦是一個只有當外界觸動他的神經和情緒時才去認識外界的作曲家,他講的是自己,寫的是自白。他的憂郁和感傷散發著一種迷人的氣
息,因為這一切都是在生活中體驗過和真實感受到的。在他的音樂里,「世紀病」和「世界痛苦」無論如何強烈,卻從來沒有造成支離破
碎的印象,因為這位藝術家一直對此保持警惕。肖邦之所以偏愛舞曲的形式,不僅是因為它們具有鼓舞情緒的作用和青春的新鮮與生動,
而且是因為它們還有著深刻的象徵性的意義。在社會的嘈雜混亂之中度過了他的一生的這位寂寞的藝術家,靠著這些舞曲活躍了他那孤寂
的創作想像。
他的舞曲完全不象古典舞曲那樣總是多少有點刻板和拘謹,而是以感情在樂曲中統馭著一切。這是些熱情奔放的舞曲,不僅僅是生動活潑
、形式優雅、姿態高貴而已。這是些屬於浪漫派的舞曲,它們表達了人類所有的情感:歡樂、痛苦、順從、溫柔、 憂郁、愛情、自豪、
憤怒、直至受屈辱的愛國者的那種英勇慷慨之氣。
在肖邦的身上,母親的血統占著優勢,他是在自己的音樂中強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氣質的第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從此以後,斯拉夫民族的
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在肖邦充滿戰爭氣氛的波蘭舞曲中,波蘭民族的血液沸騰得格外有力,那矯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猶如折彎的
鋼刀;騎士般的瑪祖卡舞曲閃爍著火熱而輝煌的姿態;甜蜜的柔情和風趣的賣俏貫穿在圓舞曲中。他抒發感情有時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測,
有時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銷魂,但卻永遠是溫暖而慈祥的。通過他的抒情而成為一種普遍語言的 靈性在他那些光輝燦爛的練習曲中獲得了
最大的勝利,而夜曲則是他在孤獨中的夢幻,他向靜夜傾訴著一個人最懇切的渴望。他雖在表面上是幸運的寵兒,實際上卻和他那浪漫主
義的許多同時代人一樣,也是一個飽經生活苦難的人。
肖邦的浪漫主義雖然明顯不是德國的浪漫主義,但是我們必須把它與舒曼和門德爾松擺在一起,因為在精神上他是他們的兄弟,並為他們
所愛戴,所理解,而他和他的巴黎環境(除了李斯特和海涅是例外)的關系是從來不甚親密的。肖邦比門德爾松更加憂郁而多情,也更加
富於幻想、敏感和激昂。在創作手法上,他比舒曼更加穩健。 肖邦是最純真的浪漫主義鋼琴抒情詩人</FONT>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以優美、流暢、明朗、樂觀為主要特徵。莫扎特創造性繼承、發展了阿爾貝梯低音寫作手法,增強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國庫泊蘭古鋼琴音樂中裝飾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變了裝飾音的形式,使裝飾音不再僅僅裝飾作用使之為旋律的組成部分。這種新的鋼琴語匯創造,不僅形成了莫扎特鋼琴音樂所特有的纖巧、優雅的風格,而且對19世紀波蘭鋼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響。

❹ 有關藝術的流行歌曲有哪些 急!! 求解

《友誼天長地久》(《魂斷蘭橋》主題曲)

《十年》(陳奕迅)

《祝你一路順風》(吳奇隆)

《朋友》(周華健)

《跟往事乾杯》(姜育恆)

《祝福》(張學友)

《回到過去》(周傑倫)

《我們的紀念冊》(Twins)

梔子花開》(何炅)

《難舍難分》(譚詠麟)

《再見》小虎隊)[經典歌詞]:「請相信我會再次回到你面前,唱起我們無悔的青春,請相信此刻雖然就要說ByeBye,明天我們會再見。」

《我的未來不是夢》張雨生)[經典歌詞]:「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鍾,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老狼)[經典歌詞]:「分給我快樂的往昔」,「從那時候起就沒有人能擦去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憶」

《同桌的你》老狼)[經典歌詞]:「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安慰愛哭的你。誰看了我給你寫的信,誰把它丟在風里。」

《大約在冬季》齊秦)[經典歌詞]:「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珍惜自己。沒有我的歲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

《那些花兒》朴樹)[經典歌詞]:「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有多少愛可以重來》(迪克牛仔)[經典歌詞]:「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願意等待」。《不是每個戀曲都有美好回憶》(林志穎)

《一生愛你千百回》

《七天七世紀》

《想起》

《天天想你》

《一眼萬年》

《明天會更好》

《祈禱》

《鄉間小路》

《讓我們盪起雙槳》

《青青河邊草》

《魯冰花》

《歌聲與微笑》

《友誼天長地久》

《紅蜻蜓》

《相逢是首歌》

《同一首歌》

《星光依舊燦爛》

《心願》

《聽媽媽靜那過去的事》

《小城故事》

《我只在乎你》

《甜蜜蜜》

❺ 藝術歌曲有哪些

有愛情湖、啊中國的土地、北京頌歌、遍插茱萸少一人、長江之歌、草原之夜、飛天、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報答、草原風光好、春到西部、春江花月夜春丹頂鶴飛回來了.....

❻ 古典音樂賞析

如果一定要用簡單的語言說明那些富於創造性的音樂家創作的基本意圖的話,我會說,作曲家作曲是為了表達,交流及用永久的形式記錄下某些思想,情感和現實狀況。這些思想和情感是作曲家在與他所生活的社會的接觸中逐漸形成的。他用他那個時代的音樂語言表達這些思想(是音樂思想,不可混同於文學思想)。由此而產生的藝術作品應以一種以前的藝術表現形式所沒有的直截了當的感染力傳達給與藝術家同時代的男男女女。

我對肖邦和莫扎特音樂的熱愛並不亞於任何人,但這對我坐下來寫自己的東西並無幫助,因為他們經歷過的社會並非我所處的社會,他們的語言亦非我的語言。他們的音樂創作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在他們那個時代還是在今天同樣都是令人信服的。然而運用同樣的原則,可能而且確實產生了迥然不同的結果,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未入門的音樂愛好者如果仍堅持希望聽到與過去時代的名作一樣的音樂,並感到只能從中獲得樂趣,他就仍會感到當代音樂有些特別。接觸一部具有嚴肅命題的現代音樂作品,必須首先領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然後應准備聽到對於音樂諸要素--和聲、旋律,音色、結構等--不同以往習慣的處理手法。

欲闡明新音樂的某些特別之處,最好的辦法也許是盡力回答下面幾個人們最常問到的問題:為什麼新音樂一定要那麼不諧和?

要對這個頗為麻煩的問題做出令人滿意的答復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音樂里的不諧和音純粹是相對的東西。在你聽來不和諧的東西,在我聽來卻可能相當悅耳。西方音樂的全部歷史表明:我們的聽覺能力日趨增長,以前聽來極不諧和的和弦,現在聽來卻感覺悅耳宜人。那些蒙特威爾第和瓦格納時代被視為罕見古怪的和聲,被後來幾代的普通音樂愛好者視為通用的手法。我們的時代加速了這一歷史的進程。因為,如今任何和弦,無論它不諧和到何種程度,只要作曲家認為它的音響是「對頭的」(指表達感情而言),並能與整部作品糅合在一起,就被視為是可用的。如果你發覺自己對過於不和諧的作品難以接受,這可能表明你的聽覺尚不足以適應當代音樂語匯,而需要更多的訓練--即多聽。研讀一段不諧和的和弦未必會使其聽來悅耳,但反復聽必能如願。筆者饒有興味地注意到,比波普--爵士樂的最新流派,正一直將愈來愈多的不諧和的和聲結構加到流行音樂中去,因而引起了聽眾的抵制,這一情況與嚴肅作曲家在其領域里的遭遇相彷彿。

新音樂作曲家是否真的不重視旋律? 不,絕對不是這樣。當今大部分音樂作品是注重旋律的。但不要忘記,旋律設計的概念已有變化。此外,討論這一問題,不容易取得一個共同的基點,因為普通人腦子里的旋律概念是相當狹窄的。其實,旋律並不僅僅限於那些人們可以哼唱的曲調,可能要復雜得多,深奧得多,或拐彎抹角,支離破碎得多。在器樂曲創作中,旋律可能會遠遠超出人聲的音區。你必須擴展自己對旋律的概念,才能跟上作曲家的思路。

現代旋律使人感到困難的部分原因在於和聲。許多聽眾陷入陌生的和聲的迷網之中,以至永遠無暇辨聽正在演奏著的曲調。由於具有嚴肅意圖的音樂作品大都採用同時奏出的獨立旋律,因此,即使是傳統旋律聽起來也需全神貫注,因為它是復調織體。所以,同樣的體裁,如果旋律深奧些,則需要更加用心地聽(有些作曲家--不只是當代的作曲家--往往在這方面做得有些過分,忘記了人的聽覺的吸收能力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總之,我是說,旋律確實存在,只是它不是人們可以立即聽出來的那種類型。

說當代音樂缺乏情緒和感情,理性的巧妙構思多於浪漫色彩,對嗎? 這一錯誤的見解,根深蒂固,不是簡短的一段文字能夠討論清楚的。如果您聽了一部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感覺它冷漠且過於理性,那是由於您應用了一種不適用的比較標准。音樂愛好者大都意識不到自己受到浪漫手法的影響到何種程度。我們的聽眾習慣於把十九世紀音樂的浪漫主義看成是一切音樂,因為它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種富有表情的音樂;可是,人們總是忘記,早在浪漫主義盛行前的幾百年中就出現了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

❼ 莫扎特的音樂與肖邦的音樂相比,相同點與不同點各是什麼

莫扎特與肖邦不是同一時期的音樂家所以代表的音樂風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莫扎特是18世紀末的人,那個時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鼎盛的時期。由於莫扎特作品眾多,又以歌劇最為出眾。肖邦是19世紀上半葉的人,作品全部都是鋼琴曲,這個時期是浪漫派時期,同期的李斯特等人均是這種風格。 關於兩人的簡歷網上有很多,就不多說了,您可以盡情查閱。 關於相同點與不同點,個人理解是這樣的: 兩人對音樂的駕馭都是超乎於音樂本身的,這種從上而下的功力可以說是一種相同的東西。纖頃嫌(由於音樂性上乎大我認為無法總結出相同點來) 不同點很好說,我們從鋼琴作品來比較。 巴洛克時期,鋼琴本身製作技術有限,深厚的技術力支持還沒有開發出來,鍵盤音樂毀手大都以簡單一些的旋律和音程構成。演奏速度可以較快,但是音位跨度不大,蹩手的手位也不多。旋律單純而優美,透出一種優雅的高貴氣質與莫扎特個人的頑皮個性。 那個時期從調式到和弦都不豐富,沒有花哨的轉位,也沒有復雜的曲式結構。 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隨著音樂的世俗化進一步擴展,鍵盤音樂逐漸走出宮廷和教堂,流入民間。鋼琴製造技術有了提高,音響效果和擊鍵速度均有了改進。音樂理論突飛猛進,曲式與和弦的不斷擴展使得鍵盤音樂的音樂效果有了極大的改變,很多從前不能使用的音階、和弦、轉位、調式、和弦連接等等都可以使用了。這就給音樂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變化。 肖邦本人的經歷也決定了他在音樂創作方面與眾不同的特性。浪漫、詩意、激情、正義等等方面的情緒在他身上體現出來。音樂情感方面的豐富要求了演奏技術的跟進。復雜的演奏方法與技巧出現了。只有肖邦才能把練習曲寫的這么動聽,這么激情。 肖邦還創作了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馬祖卡船歌波羅乃茲等體裁的作品。這都是莫扎特沒有的。 兩人的可寫的東西太多了,不過能聽一聽他們的作品相信能更讓你理解這些東西吧。

❽ 談談莫扎特聲樂藝術作品研究論文

談談莫扎特聲樂藝術作品研究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談談莫扎特聲樂藝術作品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紫羅蘭》中表現了詩情畫意的情感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創作的,其中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成為了當時藝術歌曲題材中的典範,為後來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樂藝術創作奠定了德奧藝術歌曲的基礎。

【摘要】 莫扎特是十八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大師,在他的一生中創作了三十六首藝術類的歌曲,並在其音樂中融和了德奧藝術歌曲風格和浪漫主義情結。賦予了音樂更多超凡脫俗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首個開創德奧歌曲創作的作曲家。本文通過對莫扎特的聲樂藝術作品的分析研究莫扎特音樂中「聲」和「情」的融合。

【關鍵詞】莫扎特;聲樂藝術作品;「聲」與「情」;融合

莫扎特的作品在眾多的音樂大家中並不算多,但是這些作品的風格多種多樣,旋律普遍比較優美,且具有嚴謹的結構,其中很多經典歌曲在藝術歌曲歷史的長河中有著極其重要的藝術地位和價值。在這些作品中有著獨特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簡單質朴的音樂語匯,創作手法十分的細膩。在音樂中實現了對感情的融合。摸扎特的作品在不同的作品中利用音符和節奏的變化表現了音樂的不同情感,下面筆者就不同音樂風格中蘊含的情感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溫和的情感情感和義大利音樂藝術的融合

在莫扎特《親切的平靜》中主要通過義大利文寫成具有可可風格的精緻、典雅的特徵,歌詞只有四句,內容主要主要表達了對人內心的和平和愛的贊美。在作品中莫扎特將其進行多次反復,其中的情感十分真摯,使人充分感受到和諧之美,同時具有均衡的美感。藉助小廣板的速度,整部作品的旋律十分流暢、優美,情感十分真摯,給人一種對和諧、光明和美好生活印象。這首歌由於自身古典和氣派和優雅從容的風格,經常被女性歌者所喜愛,在音樂會上經常會選擇這首曲子。

二、音樂中的詠嘆

在摸扎特的《見異思遷的鳥》和《我走進樹林》,是其在22歲時為當時的歌唱家奧古斯塔創作創作的,此時他正在Manheim逗留,以上兩首音樂均有著當時十分流行的巴黎詠嘆調風味。前者主要是通譜歌,歌曲中的旋律和織體比較簡單,像宣述調,鋼琴在伴奏中大量運用倚音,音樂風格十分活潑優雅。後面一首《我走進樹林》中充滿了戲劇性,音樂的節奏變化十分快,這個歌曲在莫扎特的創作中特別像充滿著悲劇色彩的詠嘆調。

最需要提的是莫扎特的《當露易澤焚燒她的負心情人的情書時》,雖然有著很長的歌名,但它在莫扎特所創作的歌曲中是特別的。該曲是莫扎特在1787年於維也納創作的,整部曲子是在短短的二十個小結中完成的,其中充分展示了戲劇性和悲劇氣氛,樂曲講述的是一位露易澤的女孩燒毀了她不忠的愛人寄來所有信件的故事。歌聲中宣洩女孩內心的痛苦,有時也會有優美的詠嘆。在鋼琴的伴奏中感情表達十分豐富,音樂形式變化多種多樣,感情強而有力,充分表現主人公內心情緒的起伏。在激盪的音樂中我們彷彿可以看到逐漸化為灰燼的信件和熊熊燃燒的火焰。這首曲子展示了莫扎特的抒情和戲劇才華,作曲家本身不幸人生好像就濃縮在了著短短的一首歌曲中一樣。

三、音樂中的詩情畫意

《紫羅蘭》中表現了詩情畫意的情感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創作的,其中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在那個時代被認為是詩和音樂的完美融合。很多音樂學者都認為這首歌在德國的歌曲藝術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這首歌中鋼琴伴奏是音樂史上,首次脫離了歌唱的旋律,保持了獨立性角色,似乎是作家在緩緩的敘述著心聲。這首曲子主要來自《愛爾文和艾爾米蕾》詩篇,其中主要利用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作者所嚮往的謙仰和純真的愛情。莫扎特在創作中並沒有進行傳統的分節歌處理方式,而是逐段寫成了一首含蓄並優雅的通譜歌,在描述中蘊含著深情,描述了對紫羅蘭的美好嚮往,並哀嘆其不幸的遭遇。整部音樂像是在哭泣一般,形象逼真,成為了當時藝術歌曲題材中的典範,為後來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樂藝術創作奠定了德奧藝術歌曲的基礎。

四、天真的童趣和音樂

1791年莫扎特在即將辭世前創作了三首充滿童趣、天真優美的兒歌《初春》、《渴望春天》和《游戲》,有的人猜測這是莫扎特專門為自己的孩子所作的。歌曲中都使用了分節歌形式,結構簡短,旋律和節奏很質朴,但是音樂的語言聽起來十分美好生動、優美,充滿了天真和童趣。明快歡樂的歌曲,令人難以想像此時的莫扎特正處於貧病交加、生活悲慘的處境。他特曾經說過:即便是我的舌頭已經品嘗到了死亡的味道,但是我仍舊會保持著樂觀的創作心態。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他的三篇創作中為人們展示的是一個純凈、光明、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世界,使得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息和希望。

五、音樂中的風趣幽默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還利用音樂表達了風趣幽默的情感,例如《警告》和《老婦人》。這些不僅是為男低音寫的交響樂伴奏,同時也是未完成的喜劇歌劇的插曲。其中將糖果比作少女,警告天下的父親要像珍藏糖果一樣將自己的女兒保護起來。音樂內容顯示十分幽默。映射了當時社會風尚的敗壞,在音型中具有鮮明的的民間特色,朴實自然,平易流暢,顯示了莫扎特風趣幽默的一面。在《老婦人》作品中,描寫的是一位婦人對年輕人進行了品評,在表情一欄中莫扎特特別標注了要「帶有一定的鼻音」,這對歌者提出了不同尋常的要求。凸顯了作家細致的觀察力和對人物的特點的准確把握。在聲樂旋律中使用了一字一音和局部的顫音,形象的的模仿了老婦人說話的特徵,具有鮮明的形象特徵。

六、小結

本文在結合莫扎特具體作品的基礎上介紹了不同音樂中的利用的音來表現的情,兩者之間實現了很好的融合,達到了良好的音樂效果,創造了莫扎特獨特的藝術品位和魅力。

參考文獻

[1]王瑋涵.莫扎特藝術歌曲風格特徵及聲樂語言探微——以作品《親切的平靜》為例[J].金田,2014,04期(04).

[2]張天慧,李巧偉.莫扎特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價值[J].人間,2015,(13):100-100.

[3]李翔.莫扎特歌劇、藝術作品用於聲樂教學之探究——以《鞭打我吧》《阿里路亞》為例[J].大家,2011,(02):7-9.

拓展:莫扎特鋼琴作品的風格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以優美、流暢、明朗、樂觀為主要特徵。莫扎特創造性繼承、發展了阿爾貝梯低音寫作手法,增強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國庫泊蘭古鋼琴音樂中裝飾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變了裝飾音的形式,使裝飾音不再僅僅裝飾作用使之為旋律的組成部分。這種新的鋼琴語匯創造,不僅形成了莫扎特鋼琴音樂所特有的纖巧、優雅的風格,而且對19世紀波蘭鋼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響。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第2位大師。莫扎特的鋼琴音樂是他創作中重要領域,主要鋼琴作品,有20多部鋼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20首,還有變奏曲、迴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以優美、流暢、明朗、樂觀為主要特徵。莫扎特在歌劇中表現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顯示在鋼琴音樂中,如鋼琴樂曲中不僅慢板主題氣息、寬廣、悠揚、婉轉,恰似歌劇中的詠嘆調,甚至那些輕捷綺麗的華彩經過句,也都是發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鋼琴演奏風格,以典雅,精緻,纖巧,細膩而著稱於世。莫扎特創造性繼承、發展了阿爾貝梯低音寫作手法,增強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國庫泊蘭古鋼琴音樂中裝飾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變了裝飾音的形式,使裝飾音不再僅僅裝飾作用使之為旋律的組成部分。這種新的鋼琴語匯創造,不僅形成了莫扎特鋼琴音樂所特有的纖巧、優雅的風格,而且對19世紀波蘭鋼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響。

《第十一鋼琴奏鳴化曲》創作於1778年。1772年莫扎特結束旅行演出後,回到家鄉薩爾斯堡任當地大主教宮廷樂長,為了擺脫大主教專橫、粗暴、野蠻的壓制,希望到別的宮廷謀求職位,於1778年隨母親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這位當年紅極一時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層社會卻受到冷遇,謀求職位落空了,母親在巴黎又去世了,盡管遭到這種種不幸,但他仍寫下了5首優秀巴黎鋼琴奏鳴曲,這些樂曲情感內容深刻,大都樂觀、明朗,帶有一種啟蒙時期特有的自信和樂觀,然而樂曲中卻不時流露出悲哀的陰影籠罩著。這5首鋼琴奏鳴曲也標志著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創作的完全成熟。

《A大調 鋼琴奏鳴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樂曲,而上述莫扎特鋼琴音樂創作手法及其特徵,也充分體現在這首奏鳴曲中。《第十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是由「主題和6個變奏曲目組成的變奏套曲」。

主題:帶有再現二部曲式主題的體裁風格,近似義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謠特性,旋律朴實,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更為內在而抒情,音樂的安詳情緒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現出溫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題優美的行板,6/8節拍,A大調,附點的節奏,音樂時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簡化,同音反復也為後面變奏留有餘地。在主題的4個樂句中,前半段為8小節,後半段為10小節:每句前半旋律流暢抒情,每句後半音響加厚是和弦式陳述。

而每樂句開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節奏開始。主題的呈示部分與再現部分是歌唱性,中間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個主題是歌唱性與舞蹈性相互滲透各有側重。從總的來看「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不能同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槍,月光,熱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萬架鋼琴,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樂譜,永遠是放在一起的,肯定還要繼續到下個世紀,只要人還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曲子總是互補的,就像大陽和月亮、樹林和飛鳥、天空和大海、永遠是互補的那樣。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哪裡擺著鋼琴,哪裡就一定有兩位作家的鋼琴奏鳴曲樂譜放在琴上,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須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瓏剔透的音樂風格。具體地說,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旋律性極強。

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簡單而極富歌唱性的。彈奏時,應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個音符都必須彈得透而不燥,實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韻味。

2.要彈出晶瑩透亮的音樂。

在指觸上要以non Legato為主,用指尖觸鍵,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勻清晰的音粒。

3.注重樂句的處理,強弱的對比。 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強弱對比,卻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漸強漸弱的曲線。其作品中很少出現f -PPP的強烈變化,但樂句與樂句之間卻經常出現前後照應,強弱對比。有如對話一般,一問一答,錯落有致。有時,短短的兩個樂句,要彈好都並不容易。

首先,每個樂句本身必須要有漸強漸弱的曲線。其次,句與句之間,必須形成強弱對比。如第一樂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點兒,像是在提出間題。

第二樂句,可以演奏得較第一樂句稍強,以達到回答問題的效果。當然,還有其它的處理方法,但都必須有所變化,形成前後力度和強弱的對比。

4.重視譜面上的所有標記。

彈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許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處理,而應較嚴格的按照譜面上的所有標記及提示進行演奏。如跳音、連音、休止等。這樣,才能較准確的表達作者的意圖。

5.正確地使用右踏板。

一直以來,彈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應該使用右踏板,始終有著爭議。我認為應當使用,但要少而精煉,決不能因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織體清晰度,句法和奏法變得含糊不清。應盡量讓人察覺不到,只是為了音色使一個難以應付的連奏變得更為容易而短時間地使用。恩格爾曾寫過「哲學和美學文獻中的莫扎特」,裡面大量列舉了歐洲哲學家和文學家,是怎樣崇拜莫扎特的,其中說:「兩百年過去了,作為歐洲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莫扎特音樂不僅活著,而且還成為歐洲時代最強音之一。

誰能想像要是沒有了莫扎特音樂,歐洲精神會成什麼樣子呢?世界難免會覺得單調和寂寞。」正如德國作家司湯達所說:「被莫扎特音樂迷住的人,將無法從其他音樂家的作品中得到滿足。」

總之,要演奏和欣賞莫扎特的作品,須在正確理解,恰當地把握之後,才能使它們的美充分顯現出來。莫扎特是個天生的音樂家,他所創作出來的音樂是來自天堂的音樂。物質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響其精神。盡管生活極端悲慘,他的作品卻全無半點陰暗的氣味。都像陽春一般流露著溫暖的光,充滿了生命力。如果說貝多芬是通過音樂表現其復雜的精神生活,是人生的藝術的話,那麼莫扎特則是音樂通過了莫扎特表現其美是藝術的藝術。

莫扎特簡介

莫扎特全名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奧地利薩爾斯堡的一個宮廷樂師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終年36歲。莫扎特從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他4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6歲時和姐姐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巴黎、米蘭、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這次演出讓莫扎特名聲大噪,甚至被請進維也納的`皇宮,為皇帝做表演。這位音樂神童有著驚人的的創作速度,和輝煌的藝術成就,稱他是天才一點也不為過。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中,他創作了二十多部歌劇,四十多首交響曲,五十餘首協奏曲,二十七首弦樂四重奏等等,共計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樂節奏清晰明快,旋律悅耳動聽,很多偉人和科學家終生都非常喜愛他的音樂。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主流,他與格魯克、瓦格納和威爾第一起被稱作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劇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時代性和社會性。

拓展:聲樂藝術演唱風格

聲樂藝術是音樂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世界各族人民經過時間的積淀、歷史的洗禮,在實踐中發展而來的,是人類文明藝術創造的結晶。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跨越性的貢獻。

一、聲樂藝術演唱風格概述

聲樂藝術,簡單來說就是人們通過科學的練習方法,獲得美妙的聲音運用技巧,並且能夠巧妙地運用歌聲來表達音樂藝術作品中傳遞的思想感情。演唱風格描述的是音樂作品體現的主要的思想特點和藝術特徵。從音樂創作的視角來看,風格指的是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獨特性。關於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分類,社會上比較普遍的分法是:通俗唱法、美聲唱法、民族唱法。

二、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特徵

(一)通俗唱法的特徵

通俗唱法是當今世界藝術發展的潮流,也是音樂藝術發展的產物。它不僅體現了聲樂的流派、藝術發展狀態,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現象。它簡潔易懂、方便學習、便於表演的娛樂方式,深受大眾的喜愛。它的傳播速度快、演奏氛圍輕松和諧、演奏方式廣泛以及較為直接地表達創作者的情感等特點,使得它迅速擁有了一大批忠實的青睞者。

(二)美聲唱法的特徵

美聲唱法即美妙地歌唱。在一個多世紀前,這種起源於17世紀義大利的演唱風格傳入中國。它旋律優美、音色嘹亮、發音自如,極大地推進了中國音樂藝術的步伐。

(三)民族唱法的特徵

民族唱法由我國民歌發展而來,是一種極具民族烙印和群眾基礎的中國傳統演唱形式。它是中國人民在大自然中辛勤勞作的時候創作出來的,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它廣闊、雄壯、細膩、深邃的特點,展現了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精、氣、神。

三、對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思考

(一)對待這三種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態度

對於這三種聲樂藝術演唱風格,我們不能憑主觀臆測去評價它們的好壞與否。造詣高深的通俗作品,在唱法上也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它們能准確地借用歌曲抒發心中的情感,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揚棄的精神去看待這三種演唱風格,擷取其的精華,丟棄其糟粕。

(二)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多元化

由於社會的進步,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越來越多元化。聲樂藝術不會僅僅囿於一種演唱風格,創作者們將會發揮他們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和才華,讓聲樂藝術演唱風格更加具有藝術的高度。只有三種聲樂藝術演唱風格不斷地融合、不斷地加入新鮮的演唱方式,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妙、空靈、多元化的聲樂藝術。

(三)隨著時代步伐的加快,聲樂藝術演唱風格展現出新的趨勢

由於時代的發展,區域間、民族間文化藝術交流溝通的機會增多,同一個世界、同一種音符的音樂大同思想,將會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的思維和眼界將得到極大的開闊,聲樂藝術將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和朝氣。如今,無論是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還是通俗唱法,都是聲樂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但聲樂藝術並不能拘泥於唱法,甚至可以忽略唱法,只要是科學地、自然地、優美地、舒暢地表達真實情感,都極有可能成為聲樂藝術演唱風格的新趨勢。

(四)跨界演唱風格獨具魅力

跨界演唱風格擁有極強的融合性,將上述三種演唱風格以及原生態演唱風格巧妙地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極具藝術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風格並不是為了演唱方法而存在,而是強調情感的表達與傳遞,豐富了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擴大了音樂市場的發展空間,值得讀者深究。

四、總結

總之,任何一種聲樂作品、演唱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它們見證了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體現了人類的聰明才智。我們應該懷著包容、尊重、敬仰的態度去看待它們,主動擔當起傳承歷史的責任和使命。

拓展:聲樂藝術的美學構建

一、聲樂的審美概述

(一)旋律美是音樂作品的靈魂。

對歌曲創作而言,也毫不例外。作為音樂與語言結合的綜合形式,音樂是其語言體系建構的核心。聲樂美的魅力,主要取決於曲作的旋律美。曲調的整體構成,又包括旋律、節奏及和聲等。其中,旋律音調是基礎,聲樂的普及與推廣也主要依靠旋律音調的琅琅上口和情感風格的易感明快。音調美首先應該與歌詞所提供的情感或情緒特徵相適應,或是熱情歡快,或是庄嚴雄偉,或是哀婉傷感,或是悲痛欲絕等等,都要在深入挖掘詞意的同時掌握住情感的基調這一總的趨勢。

(二)歌曲的分類。

歌曲有多種形式,從旋律、和聲及節奏在歌曲創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這一角度也可嘗試對歌曲進行劃分。譬如傳統歌曲旋律特別強調「人聲性」,其情感內涵是建立在古典之雅緻基礎上的;多聲部作品就特別講究和聲的編織與協調,具有「原生性」和「學院性」傾向;至於節奏,在非洲等原生住民的音樂中或現代流行音樂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三)聲樂演唱的音質美,是聲腔美的造型基礎。

音質本身既是聲音質感的外在標准,也是歌唱發聲效果的顯現,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技術與方法基礎上的。而對技術與方法的欣賞,也是聲樂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對高音崇拜,在歌劇上曾經一度泛濫就是很好的注腳。現在的流行音樂的包裝或明星效應,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歌手獨特的聲腔基礎之上的。這類事例可謂不勝枚舉。

(四)聲樂聲腔的字音美,字音美也是聲腔美的重要構成。就中國聲樂藝術而言,依字行腔的聲音造型方法,就包含了全部字音美的方法與技術總和。即使是西方聲樂藝術,對字音美的追求也是一個優秀的歌唱家必須去努力的。以尼科萊蓋達為例,「蓋達不僅曲目廣泛,他的發音準確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總的說來,優美的嗓音、清晰的發音、無可挑剔的技巧是蓋達的特點。」清晰的吐字構成了歌唱家們完美聲線的基礎,譬如吉利、斯基帕、比約林等蓋達崇拜的歌唱家都顯示了這方面的優點和長處。字音美是「字正腔圓」整體藝術效果的基礎。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掌握與處理字的輕重強弱、高低抑揚、快慢疾徐、頓挫連斷等語氣、語勢,往往也構成歌唱家潤腔的依據。

二、多元化的歌唱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對後續的行為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所以要想形成多元化的演唱風格,就必須以多元化的演唱理念作為前提。民族聲樂作為我國傳統的聲樂藝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審美標准和習慣。演唱者一方面要通過刻苦的訓練和豐富的實踐達到這個標准和習慣;另一方面則要認識到這個習慣和標准既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不能突破的。每位演唱者都可以進行個性化的嘗試和探索,也只有大膽的創新,才能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

反之,如果僅是一味的模仿,即便是模仿得再像,也會始終處於別人的陰影之下,沒有個人風格,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演唱技術方面,之前的眾多演唱者都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進行了有機融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演唱者則完全可以進行更多唱法的融合,只要是科學的、優秀的,就都可以為我所用。只有樹立起一種開放的、探索的演唱觀,才能為走出單一化誤區、形成多元化演唱風格打下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我們從兩個方面概括了聲樂藝術美的總體構成,表明構成美的因素的具體特徵和相互之間的融合關系。我們認為聲樂的審美特徵,一方面蘊涵在歌唱之中,「聲樂性」的多寡強弱是其標尺,聲與情是其核心;另一方面是由聲樂的客觀因素體現的,詞與曲的格調韻味起著風向標的作用。

;

❾ 誰能告訴我關於貝多芬 莫扎特 肖邦的全部音樂

這是我找的一些著名作品希望對你有好處
有些多你一定會花眼的

貝多芬

C大調第一交響曲 貝多芬 D大調第二交響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 降B 大調第四交響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
貝多芬 A大調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調第八交響曲 貝多芬 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歡樂頌)
協奏曲: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 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
序 曲:
命運進行曲 田園進行曲 科里奧蘭序曲
萊奧諾拉序曲 菲岱里奧序曲 愛格蒙特序曲
其 他:
小提琴協奏曲 G大調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浪漫曲 F大調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浪漫曲
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與管弦樂團的三重協奏曲
鋼琴奏鳴曲及練習曲:
作品49之2(G大調) 之1(g小調) 作品79(G大調)
作品14號之1(E大調) 作品2之1(F小調) 作品14之2(G大調)
作品10之2(F大調) 作品10之1(C小調) 作品10之3(D大調)
作品13號(C小調「悲愴」) 作品26號(降A大調) 作品27之1(降E大調)
作品28(D大調) 作品22(降B大調) 作品2之2(A大調)
作品2之3(C大調) 作品78(升F大調) 作品90(E小調)
作品7(降E大調) 作品31之3(降E大調) 作品54(F大調)
作品31之2(D小調) 作品27之2(升C小調「月光」)
作品31之1(G大調) 作品109(E大調) 作品110(降A大調)
作品81a(降E大調「告別」) 作品53號(C大調「華爾斯坦」)
作品57號(F小調熱情) 作品101(A大調) 作品111(C小調)
作品106降B大調(「槌子鋼琴」)

莫扎特創作一覽表
1762年(6歲)
1、 G大調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作品第1號,即K.1)
2、 F大調小步舞曲(K.2)
3、 降B大調快板(K.3)
4、 F大調小步舞曲(K.4)
5、 F大調小步舞曲(K.5)(以上作品均作於薩爾茨堡)
1763年(7歲)
1、 C大調快板(鋼琴獨奏)(K.9A)(作於薩爾茨堡)
2、 降B大調行板(鋼琴獨奏)(K.9B)
1764年(8歲)
1、 四十二首鋼琴獨奏曲(K.109B.)
2、 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6)(作於巴黎)
3、 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7)(作於巴黎)
4、 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8)(作於巴黎)
5、 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9)(作於巴黎)
6、 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10)(作於倫敦)
7、 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11)(作於倫敦
8、 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12)(倫敦)
9、 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13)(倫敦)
10、 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14)(倫敦)
11、 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15)(倫敦)
12、 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K.16)(倫敦)
13、 D大調第一交響曲(K.19)(倫敦)
1765年(9歲)
1、 梅塔斯塔西奧,男高音(K.21)(倫敦)
2、 梅塔斯塔西奧,女高音和弦樂(K.23)(海牙)
3、 「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合唱)(K.20)(倫敦)
4、 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K.22)(海牙)
5、 C大調鋼琴奏鳴曲(四手聯彈),未完成(K.19D)(倫敦)
6、 (K.107)
1766年(10歲)
1、「第一位使者的罪責」(K.35)
2、 F大調Kyrie,四個聲部和弦樂(K.33)(巴黎)
3、 一首宗教聖歌,四個聲部、樂隊和管風琴(K.34)
4、 Galim athias musicum(K.32)
5、 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26)
6、 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27)
7、 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28)
8、 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29)
9、 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
10、 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1)
11、 八首鋼琴變奏曲(K.24)
12、 七首鋼琴變奏曲(K.25)
1767年(11歲)
1、 拉丁文喜劇(K.38)(薩爾茨堡)
2、 致歡樂(歌曲)(K.53)(Olmuetz)
3、 葬禮音樂(K.42)(薩爾茨堡)
4、 F大調第六交響曲(K.43)(Olmuezt)
5、 F大調第四十三交響曲(K.76)(維也納?)
6、 F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K.37)(薩爾茨堡)
7、 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K.39(薩爾茨堡)
8、 D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K.40)(薩爾茨堡)
9、 G大調鋼琴協奏曲(K.41)(薩爾茨堡)
10、 降E大調管風琴和弦樂奏鳴曲(K.67 )(薩爾茨堡)
11、 降B大調管風琴和弦樂奏鳴曲(K.68)(薩爾茨堡)
12、 D大調管風琴和弦樂奏鳴曲(K.69)(薩爾茨堡)
1768年(12歲)
1、 德國小歌劇《巴示亭和巴士亭納》(K.50)(維也納)
2、 諧歌劇La finta semplice (K.51)(維也納)
3、 宗教音樂(K.47)(維也納)
4、 G大調Missa brevis (K.49)(維也納)
5、 「達夫納,你的玫瑰色面頰」(藝術歌曲)(K.52)(維也納)
6、 D大調第七交響曲(K.45)(維也納)
7、 D大調第八交響曲(K.48)(維也納)
8、 G大調交響曲(K.221)
9、 降B大調交響曲(K.214)
10、 C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46D)
11、 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46E)
1769年(13歲)
1、 D大調Missa brevis (K.65)
2、 C大調Missa (K.66)
3、 聖歌一首,四聲部、弦樂和管風琴(K.72)
4、 C大調Te Deum(K.141)
5、 詠嘆調,女高音(K.70)
6、 梅塔斯塔西奧(K.71)
7、 F大調第四十二交響曲(K.75)
8、 六首小步舞曲(K.61H)
9、 D大調遣興曲(K.62)
10、 G大調遣興曲(K.63)
11、 D 大調小步舞曲(K.64)
12、 七首小步舞曲(K.65A)
13、 降B大調遣興曲(K.99)
14、 D大調小夜曲(K.100)
15、 十九首小步舞曲(K.103)
16、 六首小步舞曲(K.104)
17、 六首小步舞曲(K.105)
18、 D大調小步舞曲(K.64)
19、 七首小步舞曲(K.65A)
20、 一首宗教音樂,C大調(K.141)
1770年(14歲)
1、 Mitrtidate Re di Ponto.嚴肅的歌劇(K.87)
2、 交替聖歌《Cibavit eos.》(K.44)
3、 Miserere,A小調(宗教音樂)(K.85)
4、 交替聖歌(K.86)
5、 慈悲經,G大調(K.89)
6、 慈悲經,D 小調(K.90)
7、 詩篇詠唱(四個聲部)(K.93)
8、 梅塔斯塔西奧,女高音詠嘆調(K.143)
9、 詠嘆調(K.79)
10、 梅塔斯塔西奧,女高音(K.82)
11、 梅塔斯塔西奧,女高音(K.83)
12、 梅塔斯塔西奧,女高音(K.88)
13、 詠嘆調(女高音、弦樂和管風琴)(K.143)
14、 G大調交響曲(K.74)
15、 D大調交響曲(K.81)
16、 D大調交響曲(K.84)
17、 D大調交響曲(K.95)
18、 D大調交響曲(K.97)
19、 G大調交響曲(K.110)
20、 小步舞曲,降E大調(K.122)
21、 鄉村舞曲,降B大調(K.123)
22、 G大調弦樂四重奏(K.80)
23、 小步舞曲,D大調(K.94)
1771年(15歲)
1、 塞雷納塔(K.111)
2、 一首宗教音樂,G大調(K.108)
3、 一首宗教音樂(K.109)
4、 一首宗教音樂(K.115)]
5、 一首宗教音樂(K.116)
6、 G大調,Kyrie(K.221)
7、 梅塔斯塔西奧(K.74B)
8、 梅塔斯塔西奧,獨唱,合唱,樂隊(K.118)
9、 G大調第四十六交響曲(K.96)
10、 F 大調第十三交響曲(K.112)
11、 D大調第五十交響曲(K.120)
12、 D大調第五十一交響曲(K.121)
13、 降B大調交響曲(K.216)
1772年(16歲)
1、 小夜曲(K.126)
2、 序曲Lucio Silla(K.135)
3、 一首四聲部、交響樂隊和管風琴的宗教樂曲(K.125)
4、 Regina Coeli,降B大調(宗教樂曲)(K.127)
5、 彌撒,C小調,大調(K.139)
6、 《我多麼不幸》(藝術歌曲)(K.147)
7、 《哦,神聖同盟》(藝術歌曲)(K.148)
8、 《秘密的愛情》(藝術歌曲)(K.150)
9、 G大調交響曲(K.124)
10、 C大調交響曲(K.128)
11、 G大調交響曲(K .129)
12、 F大調交響曲(K.130)
13、 降E大調交響曲(K.132)
14、 D大調交響曲(K.133)
15、 A大調交響曲(K.134)
16、 D大調交響曲(K.161)
17、 C大調交響曲(K.162)
18、 D大調交響曲(K.163)
19、 諧謔曲,D大調(K.131)
20、 諧謔曲,D大調(K.136)
21、 諧謔曲,降B大調(K.137)
22、 諧謔曲,F大調(K.138)
23、 六首小步舞曲(K.164)
24、 管風琴與弦樂奏鳴曲,D 大調(K.144)
25、 管風琴與弦樂奏鳴曲,F大調(K.145)
26、 弦樂四重奏,D大調(K.155)
27、 弦樂四重奏,G大調(K.156)
28、 弦樂四重奏,C大調(K.157)
29、 弦樂四重奏F大調(K.158)
30、 弦樂四重奏,降B大調(K.159)
31、 弦樂四重奏,降E大調(K.160)
32、 D大調鋼琴奏鳴曲(四手聯彈)(K.381)
1773年(17歲)
1、 C大調彌撒(K.167)
2、 Offertory (K.167)
3、 C大調,Osanna (K.223)
4、 D大調第二十三交響曲(K.181)
5、 降B大調第二十四交響曲(K.182)
6、 G小調第二十五交響曲(K.183)
7、 降E大調第二十六交響曲(K.184)
8、 Divertimento,降E大調(K.166)
9、 16首小步舞曲(K.176)
10、 D大調小夜曲(K.185)
11、 Divertimento,降B大調(K.186)
12、 Divertimento,C大調(K.187)
13、 D大調進行曲(K.189)
14、 D大調鋼琴協奏曲(K.175)
15、 C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190)
16、 降B大調弦樂五重奏(K.174)
17、 F大調弦樂四重奏(K.168)
18、 A大調弦樂四重奏(K.169)
19、 C大調弦樂四重奏(K.170)
20、 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K.171)
21、 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K.172)
22、 d小調弦樂四重奏(K.173)
23、 十二首鋼琴變奏曲(K.179)
24、 六首鋼琴變奏曲(K.180)
1774年(18歲)
1、 諧歌劇(K.196)
2、 F大調Missa brevis(K.192)
3、 D大調Missa brevis(K.194)
4、 G大調第二十七交響曲(K.199)
5、 C大調第二十八交響曲(K.200)
6、 A大調第二十九交響曲(K.201)
7、 D大調第二十三交響曲(K.202)
8、 D大調小夜曲(K.203)
9、 降B大調大管協奏曲(K.191)
10、 C大調鋼琴奏鳴曲(K.279)
11、 F大調鋼琴奏鳴曲(K.280)
12、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K.281)
13、 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K.282)
14、 G大調鋼琴奏鳴曲(K.283)
15、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四手聯彈(K.358)
16、 D 大調進行曲(K.237)
1775年(19歲)
1、 梅塔斯塔西奧(K.208)
2、 Missa brevia,C大調(K.220)
3、 Misericordias Domini (K.222)
4、 D大調小夜曲(K.240)
5、 Divertimento,F大調(K.213)
6、 C大調進行曲(K.214)
7、 D 大調進行曲(K.215)
8、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07)]
9、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11)
10、 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16)
11、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18)
12、 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19)
13、 降B大調管風琴和大提琴奏鳴曲(K.212)
14、 降B大調巴松管和大提琴奏鳴曲(K.292)
1776年(20歲)
1、 降E大調,四聲部宗教音樂(K.243)
2、 C大調彌撒,四聲部,樂隊和管風琴(K.257)
3、 C大調短小的彌撒(K.258)
4、 C大調短小的彌撒(K259)
5、 兩重合唱,弦樂和管風琴(K.257)
6、 C大調彌撒(K.262)
7、 詠嘆調(K.255)
8、 詠嘆調(K.256)
9、 D大調小夜曲(K.239)
10、 降B大調諧謔曲(K.240)
11、 F大調諧謔曲(K.247)
12、 F大調進行曲(K.248)
13、 D大調進行曲(K.249)
14、 D大調哈夫納小夜曲(K.250)
15、 D大調諧謔曲(K.251)
16、 降E大調諧謔曲(K.252)
17、 F大調諧謔曲(K.253)
18、 四首鄉村舞曲(K.267)
19、 降B大調第六鋼琴協奏曲(K.238)
20、 F大調第七十鋼琴協奏曲(K.242)
21、 C大調第八鋼琴協奏曲(K.246)
22、 小提琴協奏曲,快板(K.246)
23、 降B大調迴旋曲(K.269)
24、 C大調管風琴、小提琴奏鳴曲(K.263)
25、 F大調管風琴與弦樂奏鳴曲(K.224)
26、 A大調管風琴與弦樂奏鳴曲(K.225)
27、 G大調管風琴與弦樂奏鳴曲(K.241)
28、 F大調 管風琴與弦樂奏鳴曲(K.244)
29、 D大調管風琴與弦樂奏鳴曲(K.274)
30、 降B大調弦樂三重奏(K.266)
31、 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K.254)
1777年(21歲)
1、 降B大調短小彌撒,四聲部,弦樂和管風琴(K.275)
2、 Graale ad festum B.M.V.,F大調(K.273)
3、 詠嘆調(K.272)
4、 降B大調諧謔曲(K.270)
5、 D大調,Notturno(K.286)
6、 降B大調諧謔曲(K.270)
7、 F大調諧謔曲(K.288)
8、 降E大調諧謔曲(K.289)
9、 降B大調第九鋼琴協奏曲(K.271)
10、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71A)
11、C大調管風琴奏鳴曲(K.271)
12、G大調管風琴奏鳴曲(K.278)
13、D大調長笛和弦樂四重奏(K.285)
14、C大調鋼琴奏鳴曲(K.309)
1778年(22歲)
1、 降E大調詠嘆調,四聲部,管風琴與樂隊(K.322)
2、 詠嘆調(K.294)
3、 詠嘆調(K.295)
4、 詠嘆調(K.316)
5、 小詠嘆調(K.307)
6、 小詠嘆調(K.308)
7、 D大調第三十一(巴黎)交響曲(K.297)
8、 降B大調加沃特舞曲(K.300)
9、 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10、 G大調長笛協奏曲(K.313)
11、 D大調長笛協奏曲(K.314)
12、 C大調長笛協奏曲(K.315)
13、 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K.?)
14、 A大調長笛和弦樂四重奏(K.298)
15、 C大調長笛和弦樂四重奏(K.271)
16、 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296)
17、 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1)
18、 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2)
19、 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3)
20、 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304)
21、 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5)
22、 D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6)
23、 九首變奏曲(鋼琴)(K.164)
24、 十二首變奏曲(鋼琴)(K.265)
25、 A小調鋼琴奏鳴曲(K.310)
26、 D 大調鋼琴奏鳴曲(K.311)
27、 C大調鋼琴奏鳴曲(K.330)
28、 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
29、 F大調鋼琴奏鳴曲(K.332)
30、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K.333)
31、 八首鋼變奏曲(K.352)
32、 十二首鋼琴變奏曲(K.353)
33、 C大調小幻想曲(K.395)
1779年(23歲)
1、 C大調《雷吉娜.柯立》四聲部,管風琴與樂隊(K.276)
2、 C大調彌撒(K.317)
3、 C大調《多米尼加的晚課經》(K.321)
4、 C大調慈悲經(K.323)
5、 G大調交響曲(K.318)
6、 降B大調交響曲(K.319)
7、 D大調小夜曲(K.320)
8、 D 大調諧謔曲(K.334)
9、 降E大調兩架鋼琴協奏曲(K.365)
10、 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K.364)
11、 C大調管風琴奏鳴曲(K.329)
12、 C大調管風琴奏鳴曲(K.328)
13、 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78)
14、 八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K.315A)
15、 兩首進行曲(K.335)
1780年(24歲)
1、 埃及國王塔莫斯(K.345)
2、 C大調庄嚴彌撒(K.337)
3、 C大調慈悲經(K.340)
4、 四聲部晚課經(K.339)
5、 兩首德國宗教歌曲(K.343)
6、 心滿意足(歌曲)(K.349)
7、 來吧,親愛的吉特(K.351)
8、 C大調第三十四交響曲(K.338)
9、 降B大調小夜曲(K.361)
10、 進行曲(K.362)
11、 三首小步舞曲(K.363)
12、 降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68)
13、 C大調管風琴與弦樂奏鳴曲(K.336)
14、 六首變奏曲(K.360)
1781年(25歲)
1、 伊多美奧,瑞.蒂.克勒達(K.366)
2、 D小調慈悲經(K.341)
3、 詠嘆調(K.368)
4、 詠嘆調(K.369)
5、 詠嘆調(K.374)
6、 芭蕾(K.367)
7、 降E大調小夜曲(K.375)
8、 C大調小提琴迴旋曲(K.373)
9、 F大調大管和弦樂四重奏(K.370)
10、 G大調、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379)
11、 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80)
1782年(26歲)
1、 後宮誘逃(歌劇)(K.348)
2、 C小調彌撒(K.427)
3、 善良的恩人,請接受我的謝意(K.383)
4、 致希望(K.390)
5、 致孤獨(K.391)
6、 該感謝格蘭茨(K.392)
7、 卡農(K.229)
8、 卡農(K.230)
9、 卡農(K.231)
10、 卡農(K.233)
11、 吃,喝(卡農)(K.234)
12、 卡農(K.347)
13、 卡農(K.348)
14、 兩重唱(K.389)
15、 歌曲(K.393)
16、 D大調第35哈夫納交響曲(K.385)
17、 C小調小夜曲(K.388)
18、 三首進行曲(K.408)
19、 D大調協奏迴旋曲(K.382)
20、 A大調協奏迴旋曲(K.386)
21、 F大調(K.413)
22、 A大調(K.414)
23、 C大調(K.415)
24、 D大調圓號協奏曲(K.412)
25、 G大調弦樂四重奏海頓1號(K.387)
26、 五首賦格(K.405)
27、 巴赫賦格序曲(K.405)
28、 F 大調卡農快板(K.410)
29、 F 大調快板(二隻單簧管和三隻低音圓號)(K.411)
30、 A大調、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由Stadler完成
31、 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03),未完成
32、 C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04),未完成
33、 C 大調幻想曲和賦格(K.394)
34、 C小調幻想曲(K.396)
35、 D小調幻想曲(K.397)
36、 序曲(按亨德爾的風格),未完成,(K.399)
37、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K.400)
1783(27歲)
1、 諧歌劇,未完成(K.422)
2、 諧歌劇,未完成 (K.430)
3、 詠嘆調(K.416)
4、 詠嘆調(K.418)
5、 詠嘆調(K.419)
6、 詠嘆調(K.420)
7、 詠嘆調(K.431)
8、 詠嘆調(K.432)
9、 爺們總是找東西吃(K.433)
10、 詠嘆調(K.435)
11、 詠嘆調(K.486A)
12、 低層次的滿足(K.151)
13、 詠嘆調(K.178)
14、 獻給你,宇宙之魂(K.429)
15、 三重唱(K.434)
16、 三重唱(K.436)
17、 三重唱(K.437)
18、 三重唱(K.438)
19、 三重唱(K.439)
20、 詠嘆調(K.440)
21、 三重唱(K.441)
22、 C大調第36林茨(Linz)交響曲(K.425)
23、 G大調第37交響曲(K.444),未完稿,最後由海頓的弟弟完成
24、 為一啞劇作曲(K.446)
25、 F 大調大管協奏曲(K.293),只完成片斷
26、 D 小調弦樂四重奏(海頓弦樂四重奏第2號)(K.421)
27、 降E 大調弦樂四重奏(海頓弦樂四重奏第3號)(K.428)
28、 D小調、大調鋼琴三重奏(K.442),由Stadler最後完成
29、 降E大調五重奏(K.407)
30、 六首變奏曲(K.398)
31、 D 大調賦格(K.443)
1784年(28歲)
1、 六首鄉村舞曲(K.461)
2、 五首小步舞曲(K.461)
3、 兩首小步舞曲和兩首鄉村舞曲(K.463)
4、 降E大調第十四鋼琴協奏曲(K.449)
5、 降B大調第十五鋼琴協奏曲(K.450)
6、 D 大調第十六鋼琴協奏曲(K.451)
7、 G大調第十七鋼琴協奏曲(K.453)
8、 降B大調第十八鋼琴協奏曲(K.456)
9、 F大調第十九鋼琴協奏曲(K.459)
10、 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海頓弦樂四重奏第4號)(K.458)
11、 降E大調五重奏(K.452)
12、 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54)
13、 C小調小葬禮進行曲(K.453A)
14、 十首變奏曲(K.455)
15、 C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457)
16、 八首變奏曲(K.460)
1785(29歲)
1、 小夥子漫遊(K.486)
2、 魔術師(K.472)
3、 心滿意足(K.473)
4、 被欺騙的世界(K.474)
5、 紫羅蘭(歌德詩)(K.476)
6、 石匠之歡樂,康塔塔(K.471)
7、 四重奏(K.479)
8、 三重奏(K480)
9、 歌曲(K.483)
10、 合唱(K.484)
11、 共濟會葬禮進行曲(K.477)
12、 d小調第二十鋼琴協奏曲(K.466)
13、 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K467)
14、 降E大調第二十二鋼琴協奏曲(K.482)
15、 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慢板(K.470)
16、 A大調弦樂四重奏(海頓弦樂四重奏第5號)(K.464)
17、 C大調弦樂四重奏(海頓弦樂四重奏第6號)(K.465)
18、 G小調鋼琴四重奏(K.478)
19、 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481)
20、 c小調鋼琴幻想曲
1786年(30歲)
1、 費加羅的婚禮(歌劇)(K.492)
2、 詠嘆調(K.490)
3、 詠嘆調(K.505)
4、 自由之歌(K.506)
5、 卡農(K.507)
6、 卡農(K.508)
7、 八首卡農(K.508A)
8、 兩重唱(K.489)
9、 D大調第三十八(布拉格)(K.504)
10、 A大調第二十三鋼琴協奏曲(K.488)
11、 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K.491)
12、 C大調第二十五鋼琴協奏曲(K.503)
13、 降E大調圓號協奏曲(K.495)
14、 D大調弦樂四重奏(K.499)
15、 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K.502)
16、 為兩只圓號所作的十二首二重奏(K.487)
17、 D大調鋼琴迴旋曲(K.485)
18、 F大調鋼琴迴旋曲(K.494)
19、 G大調鋼琴奏鳴曲(K.357)
20、 F大調鋼琴奏鳴曲(K.497)
21、 G大調鋼琴慢板和變奏曲(K.501)
1787年(31歲)
1、 唐.璜(歌劇)(K.527)
2、 詠嘆調(K.512)
3、 詠嘆調(K.513)
4、 詠嘆調(K.528)
5、 老人(歌曲)(K.517)
6、 歌曲(K.518)
7、 離別之歌(K.519)
8、 歌曲(K.520)
9、 晚來思緒(K.523)
10、 致克羅(K.524)
11、 弗恩德利希的生日(K.529)
12、 夢境(K.530)
13、 小小的紡織女(K.530)
14、 三重奏(K.532)
15、 六首德國舞曲(K.509)
16、 開個音樂玩笑(K.522)
17、 小小夜曲(K.525)
18、 c小調弦樂五重奏(K.406)
19、 C大調弦樂五重奏(K.515)
20、 g小調弦樂五重奏(K.516)
21、 A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526)
22、 C大調鋼琴奏鳴曲(K.521)
1788年(32歲)
1、 歌曲(K.538)
2、 一首德國戰歌(K.539)
3、 詠嘆調(K.541)
4、 野遊(歌曲)(K.552)(維也納)
5、 卡農(K.553)(維也納)
6、 卡農(K.554)(維也納)
7、 卡農(K.555)(維也納)
8、 卡農(K.556)(維也納)
9、 卡農(K.557)(維也納)
10、 卡農(K.558)(維也納)
11、 卡農(K.559)(維也納)
12、 卡農(K.560A )(維也納)
13、 卡農(K.560B)(維也納)
14、 卡農(K.561)(維也納)
15、 卡農(K.562)(維也納)
16、 小坎佐納(K.549)(維也納)
17、 C大調第41(朱比特)交響曲(K.551)(維也納)
18、 鄉村舞曲(暴風雨)(K.551)
19、 鄉村舞曲(K.535)(維也納)
20、 三首鄉村舞曲(K.535A)(維也納)
21、 六首德國舞曲(K.536)(維也納)
22、 D大調小進行曲(K.544)
23、 兩首鄉村舞曲(K.565)
24、 六首德國舞曲(K.567)
25、 十二首小步舞曲(K.568)
26、 D 大調第二十六(加冕)鋼琴協奏曲(K.537)
27、 c小調弦樂快板和賦格(K.546)
28、 E大調鋼琴三重奏(K.542)
29、 C大調鋼琴三重奏(K.548)
30、 G大調鋼琴三重奏(K.546)
31、 F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547)
32、 快板和慢板(鋼琴)(K.533)
33、 B小調快板(K.540)
34、 C大調鋼琴奏鳴曲(K.545)

對不起啊 我回答字數超過10000不能提交肖邦的作品

❿ 結合美聲唱法的特點論述十九世紀藝術歌曲的創作特點與風格和十九世紀比才,瓦格納,威爾第,普契尼等歌

藝術歌曲是由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共同完成藝術表現任務的一種音樂體裁,其名稱因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舒伯特的作品而確立,成為一種獨立類型的歌曲種類。它結合了優美旋律和人聲兩個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樂因素,使藝術歌曲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欣賞性,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藝術歌曲源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歐洲。基本上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但一經出現,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便突出地顯露了它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並以其強勁的生命力,方興未艾地發展起來,至今仍盛行不衰。藝術歌曲在歐洲盛行初期,作曲家們對這一初生的歌曲藝術形式,在詞、曲創作內容與技法方面,很快就形成了一些相對嚴格、固定的藝術要求,而明顯區別於抒情歌曲、敘事歌曲、民間歌曲、群眾歌曲· 通俗歌曲等其它種類的歌曲藝術形式。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藝術歌曲的概念應該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才可稱之為是純藝術歌曲。

首先,歌曲的唱詞必須是著名文學家、詩人所寫的詩句。如德國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菩提樹》、《聽,聽,雲雀》均出自文學大師海涅、謬勒、莎士比亞之手。其次在音樂上,要求曲調必須與富有詩意的唱詞有著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反映出詩人與作曲家內心深處難以言表,高雅向上的藝術境界,藝術情趣和藝術志向。一首優秀的藝米歌曲作品應該是高境界的文學詩詞與完全按照詩詞內容恰當運用音樂創作技法配於曲調的一種詩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

藝術歌曲曲調,包括演唱聲部與伴奏聲部一般為鋼琴伴奏,這種伴奏聲部的意義並非完全只是對演唱聲部荷花綠葉般的襯托,而是運用音樂藝術上的多種表現手法將伴奏與演唱完美的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音樂曲調織體,來共同塑造完整、豐富的音樂形象。德國作曲家舒柏特的《鱒魚》、波蘭作曲家肖邦的《願望》均是在音樂中非常生動地體現了這種創作意圖。
除上述歌曲外,早期典型藝術歌曲的經典作品還可列出舒伯特的《野玫瑰》《慕春》《到哪裡去》《最後的願望》,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紫羅蘭》,貝多芬的《我愛你》、《思故鄉》,舒曼的《致太陽》、《當暖風吹過大海之濱》,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春天》,拉赫瑪尼諾夫的《春潮》,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玫瑰與夜營》等一系列可供朋友們欣賞的菜單。

音樂藝術表現上,藝術歌曲也有著可調動各種音樂創作思維、創作技法、音樂語言進行嘗試和探索的廣闊空間。根據不同詞義內容,或以豐富多變的音色來表現鳥語花香,春光明媚。或用多種和弦和調式准確、細膩地刻畫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表達喜、怒、哀、樂的思想情感均是其它歌曲種類無法比及的。概括而言,音樂創作技法上的濃妝淡抹與表現心理情感上的委婉含蓄是藝術歌曲藝術表現上的兩大特徵。

聆聽藝術歌曲對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藝術境界和藝術鑒賞力均有著速成性的極大幫助。它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具有繞梁三日,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藝術歌曲在演唱形式上以獨唱居多。但聲部運用較為廣泛,有女高音獨唱、花腔女高音獨唱、女中音獨唱、男高音獨唱、男中音獨唱,甚至還有男低音獨唱、女低音獨唱。除此以外,另有合唱及為數不多的重唱。

藝術歌曲是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產物,從十九世紀的「歌曲之王」舒伯特開始,藝術歌曲有了重大發展,舒伯特和他的後繼者如舒曼、勃拉姆斯、羅伯特·弗蘭茨使藝術歌曲成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最有特點的表現方法之一。它的結構細致精巧,音樂語言與詩歌語言熔為一體兩者水乳交融,而詩為歌做鋪墊、歌為詩增輝二者合二為一共同升華。在西方音樂史上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及對其後作曲家的深遠影響和啟示,使許多音樂大師都曾為這種體裁譜寫了許多優秀作品,如舒曼的《詩人之戀》、卡爾·萊韋的《愛德華》等,從而推動了藝術歌曲在表現力上的發展與完善,使歐洲的藝術歌曲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早在12世紀,隨著游吟藝人和法國南部吟唱詩人的崛起,情歌和敘事歌得到了發展,隨之在14世紀和15世紀產生了德國戀詩歌手(Minnesinger)和名歌手(Meistersiugen)的歌曲。16世紀、17世紀出現了牧歌,這時期的創作對歌曲寫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意義深遠的影響。德國的藝術歌曲發展是由哈斯勒和阿貝特創始,經過莫扎特、貝多芬,到使歌曲創作極為繁榮的舒伯特--他比任何作曲家都更多地將感情及戲劇性傾注到藝術歌曲這個形式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德國藝術歌曲和法國藝術歌曲兩大流派。

這些藝術歌曲雖然風格雖不相同,但都是取材於優秀的詩歌,加上精緻的音樂旋律和完美的鋼琴伴奏,形成一首首各具特色的精品。到了19世紀,英國、西班牙、美國、俄國、匈牙利等國的作曲家們也創作了許多的藝術歌曲。藝術歌曲一般都具有明顯的流派特點,這與每個國家不同的語言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

熱點內容
荷花浮葉枯 發布:2025-08-04 10:13:44 瀏覽:134
綠植相框做法 發布:2025-08-04 09:58:45 瀏覽:592
櫻花樹庄的 發布:2025-08-04 09:47:31 瀏覽:657
七夕專題片 發布:2025-08-04 09:42:48 瀏覽:134
海棠果籽 發布:2025-08-04 09:41:47 瀏覽:675
盆栽新家 發布:2025-08-04 09:38:47 瀏覽:255
臉色玫瑰花 發布:2025-08-04 09:21:37 瀏覽:928
昆明百合 發布:2025-08-04 09:03:57 瀏覽:152
乾花玫瑰花插花圖片 發布:2025-08-04 08:48:54 瀏覽:188
冰箱插花 發布:2025-08-04 08:48:22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