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經濟泡沫
1. 泡沫經濟:你會用20年的積蓄,買幾朵鬱金香嗎
泡沫經濟,是宏觀經濟學中一個令人頭痛,也難以理解的概念。
什麼是泡沫經濟?
是指虛擬經濟過度增長,最終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形成的虛假繁榮現象。最終,泡沫潰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我們一般說到泡沫經濟,都會想到荷蘭的鬱金香的故事。17世紀世紀中的時候,荷蘭人瘋狂地炒作鬱金香。幾十個鬱金香球根,都達到了6000多荷蘭盾,而那時候荷蘭人一家全年的開支也不過300盾左右。這實在是匪夷所思。但是,所有人都認為它會不斷地漲下去。最終,鬱金香泡沫破滅,千百萬人傾家盪產。
為什麼人們會這么瘋狂,不知道這個價格已經高得離譜,萬一價格暴跌會有無數的人傾家盪產嗎?
答案是很多人是知道的,也會不斷地有人提出警告。但是,人們更相信它還會一直漲下去,正因為有人相信,所有就真多一直漲,直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天。
1985年,日本與美國等國簽訂了廣場協議,美元對日元貶值,大量資金流入了房市,房地產價格暴漲。
然後,房價越漲,越有人買,越有人買就會越漲。5年後的1990年,房地產的價格已經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僅僅是東京一個地方的地價格,已經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土地。
一邊有人高呼是泡沫,一邊是還有人說還要漲,還可以買。直到1991年,房地產價格暴跌,泡沫破滅。日本的房地產業崩潰,眾多的個人破產、企業倒閉,留下了高額的壞賬,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有人看到,有人預警,可是為什麼依然會形成泡沫,直到破滅呢?
其實,身處泡沫經濟中的人,是看不到泡沫的存在的。所謂「泡沫」,就是所有人的共同想像。所有人脫離了現實的信心,彼此激勵著、蠱惑著、也就創造了泡沫經濟。
一般而言,泡沫經濟的形成,要經歷形成階段、膨脹階段、潰敗破滅階段共三個階段。
普通人對未來的正向的預期,會開始形成這個泡沫,然後不斷有人來填充這個預期,群體的想像越來越大,泡沫也就越膨脹。直到有一天,沒有人沒有錢來繼續這個游戲,價格開始停滯,進而這個價格暴跌回歸理性,泡沫最終會破滅。
有一種典型的金融騙局,叫龐氏騙局,是指有人故意製造虛假的故事,使得人們對沒有價值的資產產生群體想像,從而推高價格產生泡沫。而泡沫經濟中,這種群體想像,是自發形成的。
我們經常說到所謂的泡沫經濟,也經常在媒體的報道中看見。然而,究竟什麼是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對此,我卻是缺乏清醒的認知。
泡沫的形成,來自於人們的想像,來自於多數人的一個群體想像。這是以前沒有想明白的。沒想明白之前,或許會以為這是有人故意為之,卻不知這是群體的沒有事先溝通的一種共謀。
為什麼會自發形成呢?為什麼這么不理性?
我覺得至少都是基於漲價的預期,還有就是生怕錯過的僥幸。
作為宏觀經濟學的難懂的一個概念,「泡沫經濟」的理解之難,首先在於要著眼於較長時期內大規模人群的經濟活動,視角太過宏大,自然難以理解。
每個人都會出於自己的認知,以自私的判斷作出選擇。即使是認為這是個泡沫,但是投入之後還會繼續上漲,就會不斷地買買買,只要有錢可賺,就會干。看來人並不是都是理性的。
那麼,身處這個商業社會,當你遇到這樣的選擇,你是依據你的理性的判斷不去投身泡沫,還是因為相信繼續漲的預期而去買呢?
時時反省下自己,什麼是可以持續的增長,什麼是泡沫,憑什麼,你就一定是那個最清醒的人。
宏觀經濟學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只是它太過復雜,各有各的道理,使得我們難以理解而已。但是,我們依然地盡可能地在宏觀上不要犯錯,不要去犯那些我們不能承受的錯誤。要知道,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時刻警醒自己,保持理性而開放,即使你要去參加到這個集體的想像之中,也要注意不要輸掉全部。
2. 什麼是"鬱金香泡沫"
遠在1630年,荷蘭的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是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車還貴,真是不可思議,這是有名的鬱金香花根泡沫。
事情是這樣的,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 格納(Guesters)從康是坦丁(今日的土耳其)進口第一顆鬱金香花根,並將之種值,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因此擁有鬱金香花便成為有錢人的符號與殊榮,有錢的人一定要擁有鬱金香才算有錢,因此買鬱金香便成為有錢人展示財富的象徵,於是這個風氣由荷蘭擴散到德國。巧不巧,這時鬱金香正好染上一個傳染病叫做「Mosaic」,這個病使得鬱金香花瓣更鮮艷,於是染病毒的鬱金香更加搶手,形成一股搶購的風潮。
初時,只有鬱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賞鬱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風潮之後,人們買鬱金香只是為了賺錢,由於搶購風潮逐漸形成,投機客便趁機炒作,只要今天買了,明天就可賺一筆,屢試不爽,由於買的人多了,交易市場也就形成了,交易場所也逐漸熱鬧起來,像是一個股票交易市場。
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漫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大家都來買賣鬱金香了,炒家只看到買低賣高,利潤就進來,於是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家家戶戶都傾一家之產,只為了買一朵鬱金香。1,000美元一朵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之後,它就變成二萬美元了,如此暴利,難怪所有的人都沖昏了頭,正事不幹,每天忙於鬱金香的買賣便可以了。
在酒吧里,吧台展示了一朵鬱金香,不料被一個醉鬼吃下去了,竟被告到法院判刑三個月呢!
最瘋狂的時候,一朵鬱金香花根的價值可以跟以下任何一樣物品同價
- 4噸小麥
-一張床
- 4條牛
-8隻豬
-12隻羊
以上這幾樣物品以今天價格算起來要花4萬美元,而這些物品卻只能換來一朵鬱金香的花根,真是離譜到極點。
到了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附近歐洲股市有些地方也交易鬱金香呢,更有甚著,有的股市竟也推出選擇權,同時也分割成細股,降低投機者的門坎,使得投機者可以買到幾分之一的鬱金香,增加交易容易度,由於有選擇權的緣故,於是價格又往上推,本來實際購買一個月之內可以獲利20倍,透過選擇權,獲利可以放大100倍。
當瘋狂達到最高點時,有一位大戶全數賣出,賺了大錢,同時荷蘭政府開始採取煞車的行動,而且由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也將大量抵達,忽然之間,鬱金香並不再那麼稀罕,於是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而下滑一經啟動,六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於是哀鴻遍野,財富夢破滅,此時不管政府多麼護盤都挽救不了,鬱金香的價格持續探底,於是許多股市交割無法完成,而荷蘭政府宣布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豁免交割,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從此之後十年間,荷蘭的經濟創傷才慢慢復原,在最高點值7萬6仟美元的鬱金香,六個星期之後竟只值一元,這是有紀錄的史上第一次泡沫事件。
3. 「風過去了,摔死的都是豬」——淺析泡沫事件
小米創始人、CEO雷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並解釋道:這句話是為了說明創業成功的本質是找到風口,順勢而為,源自於《孫子兵法·兵勢篇》,「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意思是,善於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像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世人稱之為「飛豬理論」。
浙商總會會長、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出席大會,在大會上馬雲講到了「飛豬理論」,表示:當一個才沒成立幾天的公司,就憑著幾個故事,組建了幾個人的團隊,估值就可以是幾十億美金,這並不是好的現象。
以前常說「風來了,豬都會飛」。我那時候就講,風過去了,摔死的都是豬。那一天就要想到這一天會來的。
啥都沒有,還覺得賺的少的時候,你就知道我們進入了跨度時期,你就應該為此做准備;當一個企業把自己80%的資產質押出去,拿錢去做與自己主業不一樣的東西的時候,你就要想到你的問題已經開始了。
我們很少有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因為我們永遠相信賭博,永遠相信all in。
說到風口,從古至今,人們可真是前赴後繼。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三次泡沫,下面開始聽故事啦!
一、「鬱金香」泡沫
著名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是三次泡沫中最著名的金融慘案。話說,荷蘭最早叫「尼德蘭」,面積約等於咱們的四川省。但是荷蘭四分之一的國土都處於海平面以下,所以荷蘭人民大多數住的是「海景房」,一有個風吹草動就變成「海底撈」了。這導致了荷蘭自古以來就是個「重商輕農」的國家。
由於當時荷蘭經濟排名居於全歐洲第一,催生出很多本地土豪。那麼荷蘭土豪的炫富方式是咋樣的呢?
就是在家中擺上鬱金香。那為啥是鬱金香呢?
因為物以稀為貴,鬱金香當年可不是荷蘭的特產,而是生長在土耳其的一種特別難養的花。鬱金香要開出花來,從播種到開花就得等七八年時間。所以那時候,鬱金香就跟現在的愛馬仕和勞力士一樣。
但是有錢的土豪炫富最怕的是什麼呢?大家知道嗎?
最怕的就是遇見同款,俗稱「撞衫」。所以,有人就開始高價買一種變異的鬱金香。這種鬱金香比普通的鬱金香更大,更艷麗。慢慢就成為了富人爭搶的香餑餑。
有利潤的地方必然有投機。
很多人就開始給花農下單,提前預定花圃中還沒長出來的鬱金香,然後再把訂單高價賣給別人。這個方式,就是現代期貨的雛形。慢慢有人靠倒賣還賺到了錢,這就吸引了更多人加入了倒賣大軍。因此,鬱金香的價格越來越高。
當全民都在為鬱金香瘋狂的時候,一個英國的水手,不小心把泡沫給捅破了。這位英國的哥們,來到荷蘭是兩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啊,當然也不知道鬱金香如此值錢哪,隨手就在隔壁老王家的花圃里摘了一朵鬱金香,下鍋炒了。因為這哥們還以為是個洋蔥呢。
當老王知道了,馬上就崩潰了,指著這位英國哥們說:你把我的法拉利給炒了,我跟你沒完!隨後就把水手告上了法庭。隨著庭審的進行,大家突然意識到,為了一盆花,讓一個小夥子年紀輕輕就坐牢了,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呢?不就是一朵花嗎?
於是就有人帶頭把自己的花賣了。其他的人一看,也冷靜了下來,跟著賣了自己的花。就這樣,大家不再把鬱金香當回事了。很多人都在賣,但買的人越來越少,所以鬱金香的價格就在瘋狂暴跌!導致很多人因為鬱金香賠得傾家盪產!
而這個,就是著名的鬱金香泡沫事件!直接導致了荷蘭經濟一蹶不振。
二、「南海泡沫」事件
那麼世界上另外一個金融泡沫是啥呢?
說起來,這個泡沫可是把當年坐在蘋果樹下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老師也給套進去了!這就是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
先說一下,這個南海,不是住著觀世音菩薩的那個南海,而是英國人眼中的南海,也就是南美洲。
當時因為哥倫布地圖拿反了,發現了新大陸,導致西班牙在美洲發現了金礦而瞬間暴富。西班牙的鄰居-英國,看了那叫一個眼紅!它也想去南美挖礦,可是南美洲已經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了,這就導致英國不能明目張膽的去,只能和西班牙做貿易。
既然做生意,那就得先有個公司,對吧?
因此,由咱們敬愛的牛頓老師牽頭,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南海公司,打算和西班牙一起開發南美洲。
因此,由咱們敬愛的牛頓老師牽頭,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南海公司,打算和西班牙一起開發南美洲。
但是等到南海公司的船開到了南美洲之後,傻眼了。為什麼呢?
因為西班牙規定:英國每年只能派三艘船過來做貿易。
三艘哪夠哇?南海公司可是肩負著全國人民發財的希望啊!
但是,西班牙就是跟英國杠上了,三艘就三艘,多一艘都不行。這時候,英國土豪們的發財夢醒了。可是公司都注冊了,船都來了,這么回去多丟人吶。回頭一看,祖國那一堆老百姓等著奔小康呢。
這些土豪轉念一想,這哪是老百姓啊,這不是一堆韭菜嗎?
所以,咱繼續隱瞞真相,繼續忽悠!天天虛報公司業績!很多不明真相的韭菜,甚至把房子賣了,也要去買南海公司的股票。
當時的南海公司股票漲得有多變態呢?
就好比當年你家旁邊有個房子,十塊錢/平米,你嫌貴;半年後再一看,10萬/平米!那段時間,英國上到國王,下到家庭主婦,可以說是全民炒股,而且沒有任何一個人質疑公司的經營情況。
股市大漲的時候,還滋生了很多同樣靠忽悠的公司出來收韭菜。結果有的公司暴雷了,股市中有人賠錢了,大家開始關注公司業績了。
隨後就有人想起來了,咱們這超級牛股南海公司是不是得查查啊?
結果就有幾個人站出來揭秘了南海公司的經營狀況,大家也就看到了真實的南海公司到底是個啥德行了。後來,就跟瑞幸一樣哈,股價崩盤。這就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泡沫-南海事件。
三、「密西西比泡沫」
下面,說一下第三個金融泡沫事件,這第三個更狗血,一支股票天天漲停,連續13個月,然後就崩盤了。怎麼回事呢?
話說路易十五繼承法國王位,年僅5歲。真正的統治者則是攝政王奧萊昂公爵,此人在治國方面是個純廢物,不過他有一個賭友,叫做約翰-勞,是個金融天才,被公爵任命為財政大臣。
1705年的時候,這個約翰-勞出版了一本《貨幣與貿易通論》的書,知道這本著作的人並不多,但是在出版之後的200多年,他有個粉絲寫了一本復述他思想的書,叫做《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沒錯,這個人就是號稱「拯救了資本主義」的凱恩斯,可見這個金融天才的思想在當時有多麼先進。
1717年,約翰-勞向攝政王提出了「密西西比計劃」,要開發「遍地是黃金的密西西比」。8月,密西西比公司成立。
在次年12月,通用銀行被國有化,更名為皇家銀行,約翰勞任行長。到了1719年,他買下了法國皇家造幣廠,皇家銀行紙幣成為法國法定貨幣,壟斷了法國在歐洲以外的所有海外貿易。
公司的股票售價每股500里弗爾,因為他代表皇家,所以公司股票具有國家信譽。
在約翰勞的主導下,公司在1719年9-12月間共增發了30萬股,每股面值5000,資金用途是償還30億的法國國債。
而募股的原因是在密西西比購買了很多土地,那裡有著豐富的金礦資源,在這些資金到位之後,公司的收益將會成倍上升。
這個前景很誘人,只不過,都是虛構的。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公司的股價從開盤不足1000里弗爾一路飆升到超過2萬里弗爾,並且從市場的信心來看,還會繼續向上突破。
於是,法國陷入了瘋狂。為配合股票投機對貨幣的需求,皇家銀行總計發行了4.8億里弗爾紙幣,總之密西西比股票的價格越高,皇家銀行就同步發行越多的鈔票。
約翰勞恐怕是想通過皇家銀行發行紙幣來解決財政危機,再通過賣出印度公司股票回購貨幣,這樣流通的貨幣在總量上達到平衡,也不會有通脹發生,這點上跟現代中央銀行的作用並無二致,只不過一個回購國債,另一個回購股票。
但是,國債和股票是不一樣的!
因為無論如何炒作國債,都不會偏離本金太高,但是股票就不同了。密西西比的故事純粹是一種忽悠,公司根本沒有勞氏所吹噓的收益。
雖然國債也沒什麼實體經濟支撐,但國債的利率很低,央行可以承受。而股票本身就是一種投機性的金融產品,交易市場上的人都是為了資本利得而非紅利,當股票價格不能維持收益時,泡沫就會破滅,屆時將會失去回購貨幣的手段,而流通中的貨幣足以擊垮皇家銀行。
盡管人們對所謂的密西西比黃金充滿了信心,但忽悠畢竟是忽悠,股價不可能毫無依據的無限上升,泡沫總有破滅的那一天。
導火線點燃於1720年1月,當孔蒂親王希望以低價買入一批股票,其實就是以自己的定價來購買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並企圖染指公司的經營。說白了,這位親王就是一打劫的。
在無理要求被約翰·勞拒絕後,弄來三輛四輪馬車的紙幣到勞氏銀行要求兌換黃金。
此後,那些先知先覺的精明投機者都正確預見到股票的價格不可能永遠攀升,於是開始兌換黃金,並逐步轉移或者窖藏,部分還運往國外。
與此同時,有些似是而非的「謠言」也開始流傳:密西西比流域並沒有發現金礦,那些黃金神話不過是一些騙人的故事。
而股價的決堤,往往從謠言(實話)開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股價就從2萬跌到了1萬,並且在約翰-勞開始回購股票的情況下才穩住的。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在他穩住股價之後卻建議王室徹底禁絕金銀流通,只有紙幣才是法定貨幣。
任何人擁有超過500里弗爾的金銀,都將被處以高額罰款;誰傳播「謠言」,就要被抓起來送到新奧爾良。
以前關於「密西西比泡沫」,人們只是傳言、猜測。而這種不打自招的行為只能證明心虛,所以傳言是真的,擠兌就不可避免了。
已經沒有什麼人還相信那個地區蘊藏著巨大財富的神話,公司的股票也遭到市場的唾棄。
約翰·勞終於控制不了局面,宣布股票貶值,國務會議通過決議讓紙幣貶值50﹪,銀行則停止兌付黃金業務,曾經顯赫一時的法蘭西皇家銀行在一片喧囂中關門大吉。
公司的股價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爾,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爾。
至此,昔日的經濟繁榮泡沫徹底破滅,取而代之的是經濟衰退、民生重創的現實。以至於此時國民對未來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並在此後80年間,法國都沒敢重建銀行體系,始終使用鑄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所有的瘋狂最終都會回歸理性,所有的價格最終都會回歸價值。歷史是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兩會帶來了很多熱點板塊和概念,這些板塊隨著風口來臨而大漲。
比如說碳中和、5G、晶元等等。有的大漲,也有的沒怎麼動。有的同學眼紅那些大漲的股票,聽風就是雨,頻繁地追漲殺跌;也有的同學會耐心等待好價格,分析完好公司然後靜靜地等著。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是道聽途說的人,股票市場也如是!
4. 關於「鬱金香泡沫」事件
簡言之,是社會集體投機賺錢的獲利心理造成,後果是遲早爆炸的炸彈傳來傳去,落到最後的人倒霉.並會造成社會經濟惡性動盪.損害了經濟本來的發展趨勢.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的確,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並把它和風車、乳酪和木鞋一起,統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每到暮春時節,滿山遍野的鬱金香爭奇斗艷,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傳世名著《黑鬱金香》中,曾這樣贊美一種名叫「黑寡婦」的黑色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小說家優美的筆調,更為鬱金香增添了一層傳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了解,曾幾何時,鬱金香美麗的花朵,竟使無數荷蘭人為之瘋狂;一枚看起來與洋蔥頭別無二致的鬱金香球莖,竟然價值連城;甚至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而陷入混亂之中,並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鬱金香的故事
眾所周知,荷蘭是名副其實的「鬱金香王國」,其出產的鬱金香暢銷120多個國家,出口量佔全世界總出口量的80%以上。但有趣的是,鬱金香的故鄉卻並非荷蘭,而是土耳其和小亞細亞一帶,甚至也有人認為鬱金香原產自中國的西藏。不論其原產地在哪裡,荷蘭鬱金香的歷史,無疑是從一位名叫克盧修斯的園藝家開始的。
1554年,奧地利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在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花園里初識了高貴的鬱金香,驚艷之餘,他把一些鬱金香的種子帶回維也納,送給他的好友、在維也納皇家花園當園丁的克盧修斯。克盧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學家,經過他的悉心栽培,登陸歐洲的鬱金香種子終於發芽、生長、開花了。1593年,克盧修斯受聘擔任荷蘭萊頓大學植物園的主管,就隨身攜帶了一些鬱金香鱗莖來到荷蘭。第二年春天,荷蘭的第一朵鬱金香已經含苞待放了。
一時間,高雅脫俗的鬱金香成了萊頓上層社會談論的焦點。或許是物以稀為貴,也或許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許多王公伯爵開始陸續登門拜訪,希望能得到一株鬱金香。但不知何故,他們的要求遭到了克盧修斯的一概拒絕,即便是出錢購買也不行。在此情況下,幾位想借機發財的荷蘭人就採用了一種冒險的方法:偷!克盧修斯一氣之下,把剩下的鬱金香鱗莖統統送給了朋友,從此不再培育鬱金香。而鬱金香卻藉此機緣,在荷蘭各地流傳開來。
與鬱金香同時在荷蘭流傳開來的,還有這樣一個浪漫的傳說。古時候,有位美麗的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為表達愛意,他們一個送了頂皇冠,一個送了把寶劍,還有一個送了塊金塊。但少女對三人都不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遂把皇冠變成鮮花,寶劍變成綠葉,金塊變成球莖,美麗的鬱金香就這么誕生了。
據說這個故事是荷蘭的花商們為了推銷鬱金香編造出來的,但故事一經傳開,更加深了人們對它的鍾愛,不久以後,具有濃郁外國情調的鬱金香,就成為荷蘭花園里人見人愛的花卉品種。高貴、優美、鮮艷的鬱金香,深深地吸引了好奇的荷蘭人,尤其是那些帶有美麗雜色花紋的稀有品種的鬱金香,更令他們愛慕之至。很快,對鬱金香的熱愛和追逐就作為一種時尚,流傳到了德國、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
流行的時尚
有人說,17世紀的歐洲屬於一個充滿炫耀、獵奇和好大喜功的時代。花園和鮮花是貴族和商人們奢華生活的一部分。實際上,無論任何時代,社會中的上等階層總是渴望得到地位的標志,現在可能是法拉利跑車、遊艇和私人飛機;而那時,豪宅、花園和鮮花,特別是異國情調的鬱金香,則是他們嚮往的目標。
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自然非常有限,因此價格也極其昂貴。一般少數富有的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塊豪華的鬱金香貼片、一次用鬱金香加以裝點的聚會、甚至奢侈地裝飾著鬱金香的窗框,都成為了一種昭示社會地位的手段。在當時,巴黎的時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鬱金香作為裝飾,便會覺得身價倍增。另據記載,巴黎的一位富家小姐出嫁時,所有的嫁妝,竟然就是一枚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球莖。
在17世紀初的法國,人們就已經為品種稀有的鬱金香開出了離譜的高價。據說在1608年,一名磨房主賣掉了自己的磨房,為的就是一隻罕見的鬱金香球莖。更有甚者,有人竟然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隻鬱金香球莖。
相比之下,朴實、認真的荷蘭人肯定沒有巴黎人那麼時尚、浪漫,但別忘了,經過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的洗禮後,17世紀的荷蘭堪稱當時最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掌握著世界海上霸權,有「海上馬車夫」之稱。荷蘭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商船數量多達1.5萬艘,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成為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荷蘭人無與倫比的冒險和開拓精神幫助他們取得了這些偉大的成就,但也許正是這種冒險精神,竟成了培育投機者的溫床。
由於當時荷蘭人的投機慾望是如此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的鼓吹之下,荷蘭人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開始表現出一種近乎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至於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而那些花朵上帶有美麗的花瓣或條紋的稀有品種,更成為人們瘋狂追逐的目標。
鬱金香狂熱
從1634年開始,荷蘭百業荒廢,全國上下都開始為鬱金香瘋狂。與所有的投機泡沫一樣,參與的人們最初都實際賺到了錢。由於價錢節節上升,你只需低買高賣,買高賣更高。得了甜頭後,大家信心大增,傾家盪產地把更多的錢投入鬱金香的買賣,希望賺取更多的金錢。原本旁觀的人看到掙錢這么容易,也受不了誘惑,加入到瘋狂搶購的隊伍中來。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投機商也紛紛雲集荷蘭,參與這一投機狂潮。為了方便鬱金香交易,人們乾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隨後,在鹿特丹、萊頓等城市也開設了固定的鬱金香交易場所。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中,蘇格蘭歷史學家查爾斯·麥凱對這次鬱金香狂熱作了非常生動的描寫:
「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帳。歐洲的財富正在向須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伙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在沒有交易所的小鎮,大一點的酒吧就是進行鬱金香交易的『拍賣場』。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時也替客人確認交易。這樣的晚餐會,有時會有二三百人出席。為了增加顧客的滿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櫃上往往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大花瓶,裡面插滿了盛開的鬱金香。」
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許可以更加生動地說明那個時代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情。據說海牙有一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見的「黑色」鬱金香。消息傳開後,一夥來自哈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說服他把花賣給他們。最後,鞋匠以1500荷蘭盾的高價把自己的寶貝賣給了他們,沒想到,買家中有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用腳將其踩成一灘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卻輕松地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了一隻黑色鬱金香,為了確保自己的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若有必要,上萬荷蘭盾也在所不惜。
到1636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以一種稀有品種「永遠的奧古斯都」為例,這種鬱金香在1623年時的價格為1000荷蘭盾,到1636年便已漲到5500荷蘭盾。1637年2月,一枚「永遠的奧古斯都」的售價曾高達6700荷蘭盾。這一價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或者購買27噸乳酪!相對於這種頂級鬱金香來說,普通鬱金香的漲幅更是「瘋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維特克魯嫩」球莖,市價還僅為64荷蘭盾,但到2月5日就達了1668荷蘭盾!別忘了,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在這股狂熱到達巔峰時,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個寒冬,人們不僅買賣已收獲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1637年將要收獲的球莖。球莖的期貨市場就這樣誕生了。球莖在實際進行貨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實際支付貨款,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鬱金香的投機。由於剛剛形成的期貨市場沒有明確的規則,對買賣雙方都沒有什麼具體約束,使得商人們有可能在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買空賣空,這更使得已經被「吹」得很大的鬱金香泡沫,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
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的人們誰也沒有意識到,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了。
泡沫過後一場空
今天的經濟學家都把在這次鬱金香狂熱視為「博傻理論」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後殘存的理性都早已遠離了荷蘭的鬱金香市場。雖然人們大都知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早已遠離其正常的價值,但是他們寧願相信別人會比他們更「傻」,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更高的價錢。但無論如何,投機狂潮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事實也的確如此。鬱金香狂熱的終結,終於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終於還是出現了。
盡管泡沫崩潰的日期被記錄得非常清楚,但誰也說不清投機泡沫到底是怎樣崩潰的。泡沫崩潰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人們清楚地記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順利地進行著,誰也不知為什麼,市場突然就這么崩潰了。也許除了說這是泡沫膨脹到極點後的必然結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一時間,賣方的大量拋售,使得市場陷入了恐慌狀態。這時的鬱金香簡直成了燙手的山芋,無人再敢接手。球莖的價格也猶如斷崖上滾落的巨石,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平均已經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更是幾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隻洋蔥的售價。
等到人們省悟過來,一切都為時已晚。於是,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的力量,兌現合同,挽回損失。很快,法庭就淹沒在鬱金香的官司之中。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不知有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受害者當中既有文化程度頗高的知識分子,也有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因為貪婪是
沒有任何階層界限的。
事態出現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決,但他們面對這樣棘手的問題也束手無策,最終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機者自己咽下。19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這一下,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如今又在為突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的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災難的結果導致了人們對鬱金香的無比痛恨,畫家們也得到了發揮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畫家揚·勃魯蓋爾創作的一幅諷刺畫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鬱金香交易。無論是種花人、花商,還是參與其中的投機者,都受到了畫家的無情嘲弄。
鬱金香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舉世聞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蘭全國的經濟陷入一片混亂,加速了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的步伐。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國的有力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也開始向英吉利海峽彼岸轉移。
泡沫之後還有泡沫
如今,這起發生在17世紀的鬱金香事件,已經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起大規模投機泡沫事件,被記入了經濟發展史,成為教育後人的生動教材。而「鬱金香狂熱」也被當成一個專業術語,成了經濟泡沫的代名詞。
每當回過頭來審視這起「鬱金香狂熱」事件時,人們常會覺得非常好笑,畢竟鬱金香這種植物成為投機對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許多人甚至認為,這起事件屬於歷史上極為特殊的偶發事件,以後不會再度發生,至少在荷蘭不可能再度發生。
但令人震驚的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就在鬱金香狂熱事件過後不到100年,還是在荷蘭,人們又一次陷入到狂熱之中,只不過這一次的對象變成了另一種植物——洋水仙。從1720年左右開始,荷蘭洋水仙的價格迅速上漲。鑒於對鬱金香事件還記憶猶新,有人隨即發表了各種各樣的警世性文章。盡管如此,還是沒有壓住投機狂熱的進一步升溫。至於結果,在此就不用贅述了。歷史,總是那麼驚人的相似。
有人說,泡沫就像細菌一樣,只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會蔓延開來。歷史上,從荷蘭的「鬱金香泡沫」到20 世紀末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的「網路泡沫」無不如此。19世紀初美國過度投資形成泡沫,後來泡沫經濟大崩潰造成世界經濟危機,帝國列強間利益沖突加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誘因.到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崩潰造成股票價格下跌7成,大量公司倒閉,銀行大量代款無法回收 ,許多銀行破產.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經濟泡沫在它膨脹的時候,公眾的追風心理才可能使其成為具有嚴重破壞力的投機浪潮。因貪婪而失去理智的、狂熱的人們,會為泡沫的吹起尋找各種「合理」的依據,不斷提升對價格的預期,引起資產價格不斷上漲。任何發出泡沫預警的觀點都被作為一個另類,就像那個指出皇帝什麼也沒穿的小男孩一樣。在泡沫面前,因為狂熱,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不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普通老百姓。而真相,只有在泡沫破滅時才能大白於天下。
近年來,在東部沿海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浙江,出現了另一種投資熱潮,那就是炒蘭,蘭花價格連連攀升,創造一個又一個天價。最近,一株蕙蘭居然叫價700萬元,這則新聞發生以蘭花為市花的浙江紹興。
「亂世存糧,盛世養花」。百姓熱衷養花,這是一件好事,但現在蘭花成為們炒做賺錢的工具。而且加入該行列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還專門組織蘭花協會,到現在為止,浙江各級蘭花組織有40多個,會員已達3000多人。據報載,將最近幾年新加入的眾多投資者和愛好者算在一起,浙江玩蘭的人數至少在30萬人以上。炒蘭在浙江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蘭花早在1995年之前,一苗蘭花就已被炒到幾千元高價。如今,蘭花動輒上萬,並不稀奇。
今年2月,在雲南的蘭花博覽會上,舟山一名蘭農的3苗「神州奇蝶」以120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浙江蘭花成交價格的最高記錄。3月,在杭州的蘭花展覽會上,一株「虎蕊蝶」賣出了5萬元的高價,而在05年底,它的成交價僅為1.5萬元。「新昌花蝴蝶」前年每苗3萬元,今年已賣至25萬元。3月31日至4月2日,在浙江紹興縣第七屆蘭花節暨紹興市第22屆蘭花展覽會上,一株名為「明州梅」的蕙蘭叫價700萬元.
5. 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為什麼會破滅
商品必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才能成為商品,一種是價值,一種是使用價值,而只有生產商品的人才能夠獲得財富,這是最基本的道理,然而很多人忘記了,他們收貪欲的影響幹了一件有一件蠢事,把好運說成自己能力,把厄運說成國家不好,世界不好,為自己的無知無能愚蠢而找理由,1634年到1637年的荷蘭人就是愚蠢的案例。
傳銷的最大特點就是騙子喜歡造夢,讓人用欺騙下家的方式獲取財富,荷蘭就不幸成為這樣的案例。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信念,就是鬱金香能夠保值增值,實際上,生產鬱金香的人會富裕,富裕的人不是儲藏鬱金香的,而是面向市場種植鬱金香的人。
鬱金香成為傳銷的工具,有一個酒鬼因為吃了鬱金香被關到監獄里三個月。
於是鬱金香出現了泡沫經濟,最終,最後一個接盤鬱金香的人破產自殺,鬱金香泡沫的破裂也將荷蘭帶入了地獄之門,荷蘭走向衰落。
6. 鬱金香泡沫的其他故事
在十七世紀初,英國的工業革命尚未發生。在歐洲人眼中,英國還不能算一個富 國。當時在荷蘭流傳著一些笑話,說從英國來的旅遊者土頭土腦,居然不認得鬱金香。他們象剝洋蔥、大蒜一樣,把鬱金香的球莖一層層撕開來看。有的英國船員荒唐透頂,甚至拿鬱金香的球莖當午飯吃,這個事情傳了出來,大家都在想著,這東西長的也不算多美,吃起來也就和大蒜差不多,它值這么多錢嗎?這件事越傳越遠,越傳越遠,最後大家都想,鬱金香的價格就開始暴跌,從1000多金幣降到了10多個金幣,盡管這樣,還是沒有人買。這次投機事故給荷蘭造成了相當大的打擊,3年內荷蘭的經濟陷於癱瘓。
在歷史上第一個記錄鬱金香泡沫的是Mackey。他在185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了兩百年之前發生的這一案例。可惜,他的文章只有7頁紙,不僅 提供的數據不全,還沒有指出所引用數據的來源。在他之後,Beckmann歸納出了1637--1643年的有關數據,Muning討論了1672-- 1696年之間的經濟數據。在1950年以後,由於要研究多元動態和不穩定資產的價格變化規律,人們又一次注意到了在荷蘭發生的這一次非常典型的泡沫經濟現象。鬱金香泡沫成為載入文獻的最早的泡沫經濟案例。
7. 鬱金香泡沫是怎麼回事
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作為專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屬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盪產。
8. 鬱金香泡沫的經典案例
1636年荷蘭的鬱金香投機是有據可查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泡沫經濟案例。每年春季,人們都可以在花園中見到美麗嬌艷的鬱金香。可是卻很少有人想到在三百多年前,鬱金香花居然給歐洲經濟帶來一場軒然大波。
有人考證說,鬱金香的原產地是中國。據說在很久以前,騎在駱駝背上的商人們通過絲綢之路把鬱金香帶到了土耳其。根據文獻記載,鬱金香在16世紀中葉從土耳 其傳入奧地利,然後從這里逐步傳向西歐。當時,荷蘭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以其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荷蘭很快就成了鬱金香的主要栽培國之一。
1630 年前後,荷蘭人培育出了一些新奇的鬱金香品種,其顏色和花型都深受人們的歡迎。典雅高貴的鬱金香新品種很快就風靡了歐洲上層社會。在禮服上別一枝鬱金香成 為最時髦的服飾。貴夫人在晚禮服上佩戴鬱金香珍品成為顯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王室貴族以及達官富豪們紛紛趨之如鶩,爭相購買最稀有的鬱金香品種。特別是在法國盛行的奢侈之風把鬱金香的價格逐漸抬高起來。在1635年秋季,名貴品種鬱金香的價格節節上升。在巴黎一枝最好的鬱金香花莖的價錢相當於110盎司的 黃金。
到1634年以後鬱金香的市場需求量逐漸上升。在1636年10月之後,不僅珍貴品種的價格被抬高,幾乎所有的鬱金香的價格都飛 漲不已。在表A-1中給出了在1637年1月2日和2月5日以及1739年荷蘭市場上鬱金香的價格。從表中的數據可見,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期間內,鬱金香的 價格被抬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鬱金香花達到了空前絕後的輝煌。好景不長,鬱金香泡沫只維持了一個冬天,在開春之前,鬱金香泡沫崩潰了。鬱金香市場一片 混亂,價格急劇下降。1739年的數據顯示出,有些品種鬱金香的價格狂跌到最高價位的0.005%。在西方流行的花卉品種很多,例如玫瑰、菊花等,為什麼 惟獨鬱金香會引起這樣大的金融風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