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紫羅蘭
『壹』 中堂紫羅蘭有早茶喝嗎
體育館後面的東莞山莊啊、K王旁邊的什麼軒啊,早茶都做很好很旺的、嘿嘿、要早點訂位哦、南城第一國際那邊有:稻香,華凱豪庭那邊有:囍燕,體育館旁邊有:文園銀豐路花園粥城
『貳』 我二叔一家都死了,先是他女兒20多年前死的,後是二叔,就剩下二嬸一
根據法律規定如果她沒有更直接的親屬你是可以繼承的。
『叄』 本人想找一人:廣東羅定人:名字是唐燕 有個姐姐叫唐敏..早幾年在東莞中堂紫羅蘭工作。希望大家能幫忙
懸賞分15,真大方。
你上羅定E天空發發貼吧,會有許多人幫你找的。
『肆』 請問中堂哪裡有煲仔飯吃啊
紫羅蘭下面有一家啊
『伍』 張愛玲的作品
叫非走來不可的彎路自嘛
非走不可的彎路
—張愛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陸』 關於張愛玲的簡介、生平事跡。最好多點詳細點。
1.早年經歷
張愛玲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廷重(張志沂)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黃素瓊)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親在津浦鐵路局謀得一英文秘書職位,父母和姑姑張茂淵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快樂村》。
1928年,父親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1931年,在小學寫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在同學中傳閱。同年秋,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就讀。
1932年,首次發布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載於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總第12期,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紙雜志。
1933年,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上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隨後陸續發表了《秋雨》《牛》《霸王別姬》《論卡通畫之前途》等文章。
1937年,夏,從聖瑪利亞女校畢業。
1938年,年底參加英國取倫敦大學遠東地區入學考試。
2.步入文壇
1939年,張愛玲考取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開始為《泰晤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志撰稿。
1943年,張愛玲在《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小說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此後,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陸續了發表《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1944年,初春,張愛玲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不久後,便與其結婚。然而,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這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是張愛玲人生中一段不尋常的經歷,也是讓她飽受非議的一段經歷。同年,張愛玲不僅創作了《花凋》、《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還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以及散文集《流言》,並且《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
1947年,張愛玲應邀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
1951年,張愛玲以「梁京」的筆名發表的小說《十八春》。
1952年,張愛玲赴香港,供職於美國新聞署的駐港辦事機構。
1954年,張愛玲兩部帶有政治傾向的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先後在《今日世界》連載。
3.旅居美國
1955年,秋,張愛玲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赴美國。
1956年2月,搬到紐英倫州,遇見了美國劇作家賴雅。同年8月,張愛玲與賴雅相識半年後結婚,兩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賴雅逝世。
1958年,獲加州韓廷敦哈特福基金會資助半年,在加州專門從事寫作,發表小說《五四遺事》,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財兩得》等劇本。
1960年,張愛玲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應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的邀請,張愛玲去台灣收集資料後赴香港創作電影劇本《紅樓夢》、《南北和》及其續集《南北一家親》、《小兒女》、《一曲難忘》,回美國後還創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張愛玲在英文《記者》雜志發表訪台記事《重回前方》。
1966年,張愛玲把中篇舊作《金鎖記》改寫為長篇小說《怨女》在香港《星島晚報》連載。[2]
1967年,張愛玲任紐約雷德克里芙女子學院駐校作家,並開始英譯《海上花列傳》。
1969年,張愛玲將舊作《十八春》略做改動後,易名為「半生緣」在台灣出版。同年,得陳世驤教授之識,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繼續《紅樓夢未完》之研究,兩年後離職。
4.晚年歲月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張愛玲在《皇冠》發表《初評紅樓夢》,張愛玲的一些散文,小說也由台灣重刊。
1974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談看書》與《談看書後記》,在皇冠發表《二詳紅樓夢》,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未出版,後來因為搬家遺失譯稿)。
1976年,張愛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張看》,同時發表《三詳紅樓夢》。1977-1993年,張愛玲陸續完成了《色戒》、《惘然記》、《對照記》的創作,並出版了《紅樓夢》評論文集《紅樓夢魘》。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死後一星期才被發現,享年75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
(6)中堂紫羅蘭擴展閱讀: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柒』 張愛玲詳細背景
張愛玲(1921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筆名梁京,海派作家,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原籍河北豐潤,1921年生於上海。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跟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張愛玲離開了父親逃到了母親那裡,母親給了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張愛玲毅然選擇了後者,然而,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而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間慢慢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在一天天間激化。張愛玲說:「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
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並且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後來戰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那裡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於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毀。對於這件事,她輕輕地說了幾句話:「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註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大有一種奈若何的惋惜。
此後張愛玲返回上海,因為經濟關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寫作,來渡過難關。《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卻成為她的成名作,替張愛玲向上海文壇宣布了一顆奪目的新星的來臨。張愛玲的這兩篇文章是發表在由周瘦鵑先生主持的《紫羅蘭》雜志上的。繼之而來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卻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是為大漢奸汪精衛政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
張愛玲為這段戀情拚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戰後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如昔,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因而結識新歡范秀美。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千里迢迢覓到他的時候,他對她的愛早已燒完了。張愛玲沒能力改變什麼,她告訴胡蘭成她自將萎謝了。然而,凋謝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她驚世駭俗的寫作才華亦隨之而逝。往後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張愛玲榜上有名,這多多少少拜胡蘭成所賜。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於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卻是張愛玲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後張愛玲在美國又有過一次婚姻,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識於1956年,對方是個左派作家,兩個人同年結婚。直到1967年賴雅逝世。 張愛玲 原名張煐,祖籍河北豐潤,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張佩綸的孫女,前清大臣李鴻章的重外孫女。1942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創作擅長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國,後死於公寓。
愛玲,英文名字的中譯,當時她母親為她報名上學時匆匆起就的名字,卻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用刀刻過般的名字,任憑歲月流逝,時代變遷,這一最普通的中國女人的姓名,伴隨著她奇麗而又精美的佳作,流傳到今日,並逐漸在風雲中流露出她豐厚而又瑰麗的魅力。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不但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的作品取材於世俗生活,將西方現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領和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筆法奇特地結合在一起,風格富麗堂皇而且充滿豐富的意象。晚年的張愛玲孤獨地居於美國,於1995年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前夕悄然離世。她選擇了靜寂封閉的生活,因為熱鬧對於她來說早已是過眼煙雲。
『捌』 有關張愛玲的生平介紹
張愛玲生平 1922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父親張延重,母親黃素瑩。祖父張佩綸,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女兒。外公黃宗炎,外祖母是姨太太小名瑩。 1922遷居天津。 1924年開始接受私塾教育,夏天母親與姑姑結伴到英國留學。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回國。 1930年張煐進美國國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六年級,正式改名張愛玲。父母離婚,母親赴法國。 1931年下半年張愛玲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讀中學。 1932年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 1934年父親再婚。 1936年母親回國。 1937年張愛玲中學畢業,參加出國留學考試。 1938年張愛玲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第一名成績考取,但因二戰而改投香港大學。 1941年香港淪陷,學校停辦。 1942年張愛玲與好友炎櫻回到上海,就讀聖約翰大學,但中途輟學,開始正式的文學創作,賣文為生。 1943年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張愛玲文學創作的黃金期到來,並一直持續到1952年離開大陸之前。 1944年2月與胡蘭成第一次見面,8月9月間與其結婚。(詳細情況請看胡蘭成寫的《今生今世》) 1945年抗戰勝利。 1947年張愛玲與胡蘭成離婚。 1948年母親正式遷居英國。 1950年-1952年張愛玲寫出了最為成功的長篇小說《十八春》。 1952年移居香港。 1953年父親因肺癌去世。 1955年離港赴美。 1956年2月張愛玲在美國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8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1957年母親在英國去世。 1958年張愛玲在美國加州專事寫作。 1961年張愛玲由美國飛回港台,搜集寫作資料並寫劇本。 1966年張愛玲成為邁阿密大學住校作家。 1967年賴雅去世。張愛玲到麻州劍橋的德雷克里芙女子學院作住校作家,翻譯《海上花》。 1968年張愛玲把《十八春》改寫為《半生緣》,《海上花》英文本譯畢,張愛玲在港台東山再起。 1969年張愛玲到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任職。 1972年移居洛杉磯。 1994年獲《時報》特別成就獎。 1995年9月8日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骨灰火化,撒入大海。
『玖』 求所有顏色,國畫,水粉,水彩,油畫里的,越全面越好。
紅色系:
夕陽紅:最為正,而漂亮的如同夕陽的色彩。
桃紅:像桃子一樣漂亮的色彩。
玫瑰紅:取自玫瑰花的色彩和名稱,故為玫瑰紅。
粉紅,即淺紅色。別稱:妃色 楊妃色 湘妃色 妃紅色 妃色
妃紅色:古同「緋」,粉紅色。楊妃色 湘妃色 粉紅皆同義。
品紅:比大紅淺的紅色 (quester註:這里的「品紅」估計是指的「一品紅」,是基於大紅色系的,和現在我們印刷用色的「品紅M100」不是一個概念) 桃紅,桃花的顏色,比粉紅略鮮潤的顏色。 (quester註:不大於M70的色彩,有時可加入適量黃色)
海棠紅,淡紫紅色、較桃紅色深一些,是非常嫵媚嬌艷的顏色。
石榴紅:石榴花的顏色,高色度和純度的紅色。
櫻桃色:鮮紅色
銀紅:銀朱和粉紅色顏料配成的顏色。多用來形容有光澤的各種紅色,尤指有光澤淺紅。
大紅:正紅色,三原色中的紅,傳統的中國紅,又稱絳色 (quester註:RGB 色中的 R255 系列明度)
絳紫:紫中略帶紅的顏色
緋紅:艷麗的深紅
胭脂:1,女子裝扮時用的胭脂的顏色。2,國畫暗紅色顏料 朱紅:硃砂的顏色,比大紅活潑,也稱鉛朱 硃色 丹色 (quester註:在YM對等的情況下,適量減少紅色的成分就是該色的色彩系列感覺)
丹:丹砂的鮮艷紅色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紅色 火紅:火焰的紅色,赤色 赫赤:深紅,火紅。泛指赤色、火紅色。
嫣紅:鮮艷的紅色
洋紅:色橘紅 (quester註:這個色彩方向不太對,通常洋紅指的是傾向於M100系列的紅色,應該削弱黃色成分。)
炎:引申為紅色。
赤:本義火的顏色,即紅色
綰:絳色;淺絳色。
棗紅:即深紅 (quester註:色相不變,是深淺變化)
檀:淺紅色,淺絳色。
殷紅:發黑的紅色。
酡紅:像飲酒後臉上泛現的紅色,泛指臉紅
酡顏:飲酒臉紅的樣子。亦泛指臉紅色
赭色:紅色、赤紅色。
黃色系:
檸檬黃:是最亮的顏色,有些熒光的色調。
拿坡里黃:顏色亮麗,鮮嫩,是淡黃和白色之間的一種色彩。
鵝黃:淡黃色 (quester註:鵝嘴的顏色,高明度微偏紅黃色)
鴨黃:小鴨毛的黃色
櫻草色:淡黃色
杏黃:成熟杏子的黃色 (quester註:Y100 M20~30 感覺的色彩,比較常用且有濃郁中國味道)
杏紅:成熟杏子偏紅色的一種顏色
橘黃:柑橘的黃色。
橙黃:同上。 (quester註:Y100 M50 感覺的色彩,現代感比較強。廣告上用得較多)
橘紅:柑橘皮所呈現的紅色。
姜黃:中葯名。別名黃姜。為姜科植物姜黃的根莖。又指人臉色不正,呈黃白色
緗色:淺黃色。
橙色:界於紅色和黃色之間的混合色。
柳黃:像柳樹芽那樣的淺黃色。
棕色系:
茶色:一種比栗色稍紅的棕橙色至淺棕色
駝色:一種比咔嘰色稍紅而微淡、比肉桂色黃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黃而暗的淺黃棕色
昏黃:形容天色、燈光等呈幽暗的黃色
栗色:栗殼的顏色。即紫黑色
棕色:棕毛的顏色,即褐色。1,在紅色和黃色之間的任何一種顏色2,適中的暗淡和適度的淺黑。
棕黑:深棕色。
棕紅:紅褐色。
棕黃:淺褐色。
赭:赤紅如赭土的顏料,古人用以飾面
琥珀:透明赭石色。
褐色: 黃黑色。
枯黃:乾枯焦黃。
黃櫨:一種落葉灌木,花黃綠色,葉子秋天變成紅色。木材黃色可做染料。
秋色:1,中常橄欖棕色,它比一般橄欖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2,古以秋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
秋香色:淺橄欖色 淺黃綠色。 (quester註:直接在Y中摻入k10~30可得到不同濃淡的該類色彩)
藍、綠色系:
群青:最早是用天然的半寶石(玉青石)磨製而成,它具有漂亮晶瑩的色澤。今天使用的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群青,穩定性極強,附著力差,覆蓋力一般,幹得較慢,適合於透明畫法。除與銅顏料(寶石翠綠)略有反應之外,可以調和其它任何顏料。偏藍紫色。
紫羅蘭:是由群青生產的,和群青具有相同的性能。偏紫色,色彩艷麗
鈷藍(氧化鈷):是藍顏色中穩定性最好的,覆蓋力和乾燥度中等,適用於透明畫法,單獨使用效果最好。切忌在沒有干透的色層上使用,調得過厚,容易乾裂。色彩較純,是最純的藍色。
鈷紫:和鈷藍的特性相同,屬於同一類性質的顏料。
天藍:是與鈷藍相近似的色彩,有一定的穩定性,微帶綠色,明亮、純凈而又密實。耐久,易乾燥。但是有很亮,是相當漂亮,接近天色的一款色彩。
普藍:又稱巴黎藍,是鐵和氰的化合物,著色力極強。穩定、幹得較快。與鉛白、鎘色、土紅調和,會起氧化作用,久後會使畫面發褐。顏色較深,較深沉,多數學校校服、校徽的用色。
青蓮:是一種砷酸鹽顏色,穩定性一般,耐光性差,易褪色。
寶石翠綠:穩定性強,覆蓋力弱,色彩晶瑩透明,是一種比重較輕的透明色,可用於透明畫法。
翡翠綠:也叫翠綠:色彩濃郁,是綠色中最穩定的顏色,幹得較慢。顏色相當青翠。
中鉻綠:有很好的覆蓋性,幹得很慢,穩定性極好,與鎘黃調和有反應。顏色溫和,漂亮。
鈷綠:覆蓋力一般,幹得快,能與各種顏色調和,穩定性較好。
土綠:是一種帶褐色的土質顏料,較易干,有較好的覆蓋力,色彩偏暖但不很鮮明,可與任何顏料調和,很穩定。
粉綠:是從含鐵的天然礦物中提取研製而成的,有較好的覆蓋力,可與任何顏色調和,較穩定。多用於臉部色彩,綠中含白較多。
棕綠: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顏色。
嫩綠:像剛長出的嫩葉的淺綠色。
灰色系:
綠灰:顏色純度較低,灰色偏綠。淡雅。
藍灰:灰色中偏藍
紅灰:像紅豆一樣的淡雅色彩。
黑色系:
象牙黑:是將動物骨骼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焙燒而成的骨黑。作為油畫色穩定性很好,干後不易龜裂,是最純正的黑色顏料。它可調和任何顏料使用,是我國目前生產的黑顏料中最好的品種,單獨使用時有產生裂紋的可能。只有稍微調和一點其它顏料就可以避免裂紋。
煤黑:是從煤煙里生產出來的顏料。具有冷的色調,有很好的穩定性,幹得較慢,可調和各種顏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