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茵陳
① 梔子花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梔子花的功效和作用:
1、清肺止咳,涼血止血。主治肺熱咳嗽,鼻,咯痰,腫版毒等病症。
2、遇到下列權病症,不妨用梔子花來進行治療:
3、感冒高燒:梔子根60克,山麻子根30克,鴨腳村二層皮60克,紅花婆根30克,煎服,效果很好。
4、鼻出血:梔子花焙乾,研為細末,每次取少許吹入鼻腔,用消毒棉塞壓。梔子花、槐樹花各10克,水煎15分鍾,代茶飲。
5、高血壓:用梔子葉泡茶喝,有降血壓的作用。
6、聲音暗啞:梔子花5-7朵,沸水沖泡,代茶飲。
7、肺熱咳嗽:將雞蛋3個煮熟剝去外殼,再與梔子花30克共煮半小時,每日分3次食用;梔子花15克用白糖30克腌半天,每取少許,泡茶飲。
8、胃脘痛:梔子7-9枚炒焦,加生薑適量,水煎服;梔子根30克、冰糖20克,燉服。
9、氣管炎:梔子10克、鮮梔子根30克,水煎服。
10、黃疸性肝炎:用梔子根30—60克,加瘦肉煮食,半月左右,黃疸可退。
11、瘡癤紅腫:梔子、蒲公英、金銀花各12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用。
12、痢疾:用梔子根同冰糖燉服,效果很好,連服7天見效。
② 「梔子」泡水喝,對人們的健康有哪些幫助
梔子入葯由來已久,《神農本草經》有雲,梔子入葯“解五內邪氣,胃中熱氣”,清熱瀉火之效甚佳。《本草綱目》亦雲,梔子入葯能“瀉三焦之火,清胃脘之火,解熱病,行滯氣”,又能清血熱而“止吐血、血痢、血淋、跌打淤血”。可見其既具瀉火解毒之功,又有涼血止血之效。而梔子泡水喝的話,對人體健康則主要有以下幾點幫助。
1、梔子泡水喝,可除濕熱。
梔子苦而瀉熱,寒而降下,可清利降下,引三焦之濕熱隨小便出,能解濕熱黃疸、熱淋、血淋之疾。
肝膽濕熱蘊結,最易患濕熱黃疸之症,梔子同茵陳、黃芩之類同配,能顯清熱利濕、退黃除病之功。
下焦濕熱蘊結,最易患石淋不通之症,此時小便不通、抑或澀痛灼熱,梔子同車前草、滑石、瞿麥之類同用,能起清熱除濕、利尿通淋之效。
4、梔子泡水喝,能瀉臟腑熱。
熱邪由心而生者,最易擾人心神,常使人心煩意亂、虛煩難安,梔子泡水代茶飲用即可除。若是熱邪上浮而擾頭目者,常有高熱易怒之症,梔子同石膏知母、竹葉玄參之品同用,就可以起到瀉火除煩、清熱解怒之效。
熱邪由肝膽而生者,最易讓人氣滯不舒、血瘀不暢,常會出現胸脅脹悶、胸脅疼痛、郁悶躁亂等情況,以梔子同柴胡、丹皮、當歸、白芍等葯同用,即可起到清肝熱、解鬱火的作用。
而至於熱邪在胃者,梔子入葯亦可用。如胃熱津傷、口乾易渴、胃熱口臭等情況,日常以梔子水代茶飲即可緩解,若加入黃柏、黃芩、麥冬之類葯材同用,見效更快。
③ 梔子最佳搭配
梔子最佳搭配
梔子最佳搭配,相信大家都知道梔子,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見的,具有化痰止咳的好處,那下面我分享一篇關於梔子最佳搭配的相關信息,大家一起來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梔子最佳搭配1
梔子可以搭配菊花、決明子、金銀花茶等一起飲用,但是不宜長期喝,也不可大量飲用,適量品飲即可。
梔子花茶作用不錯,適當食用的好處很多。但是要注意,梔子花茶不適合長期性大量食用,脾胃虛大便糖稀的群體也不能喝,腎陽不足的病人還要注意,喝梔子花茶也有忌諱,需正確合理的食用。
現代研究證實,梔子含梔子素、梔子甙、去羥梔子甙和藏紅花素、藏紅花酸、熊果酸等。梔子煎劑及醇提取液有利膽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並能降低血中膽紅素,可促進血液中膽紅素迅速排泄;對溶血性鏈球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有解熱、鎮痛、鎮靜、降壓及止血作用。
(3)梔子花茵陳擴展閱讀:
喝梔子花茶的好處
1、化痰止咳:梔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夠抑制細菌生長,釋痰液而通暢氣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熱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療品。
2、清熱涼血:梔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熱,是瘡腫毒,腸風下痢,血熱妄行等病症的輔助治療食品。
3、寬腸通便:梔子花含有纖維素,能促進大腸蠕動,幫助大便的排泄,預防痔瘡的發作。
梔子最佳搭配2
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採收,除去果梗及雜質,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乾燥。
【處方用名】梔子、山梔、黃梔子、炒梔子、焦梔子、梔子炭。
飲片特徵及鑒別】生梔子呈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表面顯深紅色或紅黃色,外皮有數條翅狀縱棱,兩端見有萼片及果柄的殘痕。果皮薄,剝開後內部種子多數,黏結成團。氣微,味香微酸。炒梔子:呈扁橢圓形碎粒狀及碎片狀,表面顯金黃。氣微,味與生梔子同。【性味歸經及功能上本品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胃、三焦經。瀉火除煩,利濕退黃,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便溏者忌用。
【葯理作用】梔子有鎮靜及抗驚、降溫作用,有一定鎮痛作用。還有降血壓活性。有利膽及一定保肝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茵、卡他球菌及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及血吸蟲成蟲。
【臨床應用及配伍經驗】1、熱病心煩本品苦寒清降,善消心肺胃三經之火邪而除煩,每與淡豆豉合用以宣洩邪熱,解熱除煩;若火毒熾盛,高熱煩躁,神昏譫語,三焦俱熱者,又與黃芩、黃連、黃柏同用。
2、濕熱黃疸本品能瀉熱利濕,可用治肝膽濕熱之黃疸,常配伍大黃、茵陳等葯用。
3、血淋澀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濕熱而通淋,清熱涼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澀痛或熱淋證,常配伍木通、滑石、車前子等葯。4、血熱吐衄本品功能清熱涼血,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伍白茅根、大黃、側柏葉等葯用;本品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5、目赤腫痛本品清瀉三焦熱邪,可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可配菊花、石決明等。
6、火毒瘡瘍,跌打損傷本品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配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腫。
【單味葯方】1、治洋金花中毒,取梔子40~60g,加水煎湯。1次頓服。(四川中醫,1983,(4):56)2、治急性黃疸性肝炎,取梔子適量,加水煎煮3次,將每次取得的葯汁合並,濃縮成50%或10%的煎劑,飯後服用,每天3次。(第二軍醫大學學術資料匯編,1962,(14):14)3、治扭、挫傷,取生梔子研為細末,用雞蛋清1個,麵粉和白酒適量,調成糊狀。貼在扭傷部位,用草紙或棉熱、布料覆蓋,綳帶固定,於扭傷當天敷葯後休息,次晨取掉,不必輔用其他療法。(四川中醫,1988,(2):44)4、治尿淋、血淋,鮮梔子二兩,冰糖一兩。煎服。(《閩東本草》)5、治小便不通,梔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上搗爛,攤紙上貼臍,或塗陰囊上,良久即通。(《普濟方》)6、治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人生薑汁飲之。(《丹溪纂要》)7、治燒傷,梔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8、治火丹毒,梔子,搗和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9、治婦人子腫濕多,梢山梔子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常用葯對】1、黑梔子配淡豆豉梔子味苦氣寒,色赤入心,善瀉心肺之邪熱,使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鬱火而清熱除煩。本品炒後入葯,既能入於血分,以清血分之熱,又能出於氣分,以清氣分之熱,謂之氣血兩清也;淡豆豉色黑,味苦氣寒,經麻黃、紫蘇發酵者。其氣由寒轉溫,故能發汗開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煩。梔子側重於清,淡豆豉側重於解。二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發汗解肌,宣透表邪,清里熱,解郁除煩甚妙,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諸症。尤其用於治療外感初熱,凡以銀翹散,或荊防之類熱而不退,而心下郁煩不適者。
2、梔子配滑石梔子苦寒清泄,清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腸膀胱而出。梔子並非利小便葯,實乃清肺,因肺為水上源,肺清則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得此氣化而出。滑石甘寒滑利,滑以利諸竅,通壅滯,下垢膩,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淡滲滑利有降下之功。兩葯配伍,梔子偏清血分熱,滑石偏清氣分熱,瀉火利濕。治療心熱移於小腸,小便赤澀。
3、黑梔子配竹茹焦山梔人血分,涼血清熱,能清三焦鬱火;淡竹茹清熱化痰,和胃降逆,善通膽絡,寧神開郁。兩葯合用,清三焦火。治療濕熱蘊結心煩懊膿,泛惡,脅痛,小便短赤。
4、梔子配知母梔子善能瀉火清熱除熱煩,既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又苦寒泄降,瀉三焦火,涼血清心。知母苦寒而不燥,既清實熱,又可退虛熱,與梔子配用起清熱除煩之效。治療熱盛煩躁不眠,口渴,舌赤。
5、梔子配乾薑外感傷寒,不用解表劑而誤用導下之劑,損傷正氣,邪氣乘虛留於胸中而未深人,則身熱不去而微煩。用梔子苦寒以吐煩,乾薑辛熱以益氣,逐內寒而散表熱。二葯合用,則熱去煩解。治療傷寒,醫以導下劑治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6、黑梔子配白芍火迫心脈,心神被擾,多有心痛暴亡之症。黑梔子苦寒入心,清心降火,以除病之由;白芍斂陰生津,養血止痛,以防暴脫之患。二葯合用,一清一斂,使心火得清,津液得斂。治療火迫心脈,心神被擾,心痛暴亡之症。
7、梔子配附子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為清熱病煩悶之要葯;附子辛熱,功善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二葯伍用,一寒一熱,附子可制梔子苦寒伐胃,而不變配伍清熱之性。治療心火灼絡,胸痹切痛。
【名方應用】1、梔子豉湯(《傷寒論》):方以梔子9g(劈)、香豉6g(綿裹),先煎梔子、後納香豉,分2、次溫服,得吐者,止後服。方中梔子泄熱除煩,降中有宣,香豉體輕氣涼,升散調中,宣中有降。兩葯相合,共奏清熱除煩之功。以治發汗吐下後,余熱郁於胸膈,身熱懊儂,虛煩不得眠,嘈雜似飢,但不欲食者。至於《傷寒論》梔子豉湯服法中雲:「得吐者,止後服」,後人大多認為本方並非吐劑,如陸淵雷雲:「梔子證而嘔者,加生薑以止嘔,可知梔鼓絕非吐劑。」驗之臨床,服梔子豉湯後,多無吐的反應,故本方非吐劑也。仲景運用本方亦是隨症化載,如兼嘔者,加生薑以止嘔,名梔子生薑豉湯;少氣者,加枳實、厚朴,名梔子厚朴湯。以上諸方,梔子之用,正如鄒澍所言:「取期於土中收清肅之氣以勝之。」
2、茵陳蒿湯(《傷寒論》):方中茵陳蒿、梔子、大黃皆為苦寒之葯,寒能清熱,苦能燥濕。其中茵陳亦有疏利肝膽的作用,為清熱除濕退黃主葯;梔子能除煩熱,清泄三焦而則通水道;大黃除瘀熱,推陳致新,使熱壅遏之邪,盡以大小便而出。正如《傷寒論》原方後注雲:「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要知本證當有腹滿,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具有清熱,利濕退黃之功。以治濕熱黃疸。
3、梔子柏皮湯(《傷寒論》):方中梔子苦寒善清內熱,治郁熱結氣,泄三焦之火從小便而出;黃柏寒能清熱,苦可燥濕;炙甘草甘緩和中,並能調濟苦寒之性,使不有損脾胃中氣而取得退黃的療效。本方為清泄濕熱之劑。若加茵陳則效果更好。以治傷寒身黃發熱,當是濕熱郁遏於里而不得宣發於外所致,病屬陽黃,亦即濕熱發黃,除有黃疸特徵外,並當有心煩懊儂、口渴、苔黃等症狀。
4、梔子大黃湯(《金匱要略》):方中梔子、豆豉清心解煩,大黃、枳實除積瀉熱。當有身熱,煩躁不眠,大便難,小便不利,身黃如橘色等症。以治酒疸。因酒疸為濕熱蘊於中焦,上蒸於心,故現心懊儂;濕熱阻氣,氣機不利,不通則痛,故心中熱痛。可見乃是「取其於郁中鼓暢發之氣而開之。」其退黃之理,《本草思辨錄》說:「黃疸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梔子人胃滌熱下行」,可見這是對《神農本草經》「主胃中熱氣」的深刻體會及應用。
5、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據《葯性論》梔子「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方中由山梔子仁,伍入赤芍葯、赤茯苓、當歸、生甘草組成。共為末,空腹時服。主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發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熱淋便血。方以梔子仁清熱瀉火,赤芍、當歸涼血清熱,赤茯苓、生甘草利尿通淋,全用共奏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之功。
6、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重用連翹清熱解毒為主,以散經絡中之餘火;配以黃芩清心胸郁熱;更以山梔意在通泄三焦火熱,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薄荷、竹葉外疏內清以清徹上中之火;大黃、芒硝之盪滌下行者、去其結面逐其熱;白蜜、甘草,既能緩和硝、黃峻瀉之功,桑中助硝黃以推導之力。全方合用,清上與瀉下並行,但瀉下是為清泄胸膈郁熱而設,所謂「以瀉代清」,其意在此。以治上中焦邪郁生熱之證。
7、瀉黃散(《小兒葯證直訣》):方中以山梔、石膏瀉脾胃積熱,重用防風,取其升散脾中伏火,此屬「火郁發之」,藿香葉芳香醒脾,甘草瀉心和中,用蜜酒微炒,則有緩調中焦之意。故全方清瀉與升散並用,以此加減用於口舌生瘡等有捷效。此乃緣於脾開竅於口;脾骨伏火熏蒸於上,故可見脾胃伏火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諸症。
8、黃芩清肺湯(《衛生寶鑒》):據《湯液本草》「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腑,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方中由黃芩、梔子組成。葯收兩味,清肺而利小便,此即肺為水上源,源清流自潔。以治肺燥所致小便不通。
9、神效丸(《衛生家寶方》):據《本草綱目》梔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方中以山梔子30g,槐花30g(15g炒,15g生)共為細末。每服6g,空腹水調下。方中用梔子清熱瀉火,槐花涼血止血,共奏清腸止血之效。以治臟 毒,酒毒便血。
10、黃連梔石湯(《醫學入門》):據朱丹溪謂梔子「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郁熱,行氣結。」方中由山梔,伍入吳萸、黃連、滑石、荔枝核(燒存性),研細末,薑汁和丸。以治濕熱心痛,引小腹欲作疝者。
梔子最佳搭配3
1、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梔子內涵多種酸類物質,針對人體可起到促進膽汁分泌、鎮靜、降壓的作用。而不少醫學報告指出,梔子有降血壓、血脂效果,多建議三高人士服用梔子以緩解病情。而梔子內服,可清熱瀉火,對由熱病引起的風寒、牙齦紅腫、目赤、等情況療效顯著。
2、除了內服,梔子外用也同樣有健康作用功效。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跌倒損傷,對於這些外傷普通的消炎止痛處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大家都會選擇通過醫學葯劑來緩解,但很少人知道,其實梔子也有這些功效,而且相較之下更加溫和。梔子外用可消炎、消腫、止痛、還有凝血等作用。
看完上述梔子的諸多功效,到底梔子要怎麼吃,怎麼用?
其實梔子的使用方法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復雜,梔子內服可以選擇和雞屎藤等清熱材料一起煎服,對於濕熱人群來說,這樣可以更好的緩解症狀,達到一個更好的清熱解毒功效。
日常也可以通過泡茶的形式來將梔子進行泡水飲用,對於生活節奏較快的人群來說,這樣的方式更簡便。
而梔子外用,則可以選擇把梔子研磨成粉,製成丸、散的形式來進行外敷,一般葯房都有販售。
除此之外,日常人們也可以選擇食療的方式來達到一個防治的作用,例如將梔子和小米熬成粥或湯的形式,讓梔子和普通的食材進行充分調和,幫助人們更好的抵禦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
那麼梔子服用的過程中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畢竟是葯三分毒,再好的葯材沒用對地方也可能成為毒葯。對此有醫學專家表明,人們在日常服用梔子的時候需要注意劑量,過量食用會出現惡心、嘔吐、食慾不振、暈眩等情況,一般情況下建議根據個人情況依據醫生的建議下食用。
還有就是本身存在脾胃不好問題的人群不要使用,因為梔子本身存在的一些物質會導致患者症狀加重。一些敏感人群也需要注意禁止使用,像孕婦、嬰幼兒等,胡亂進食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反噬效果。
從上述關於梔子的介紹,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梔子作為一種葯草,作用功效顯著,但人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使用禁忌。
④ 梔子花的葯用價值,梔子的花、果實、葉和根均可入葯
梔子花,一名山梔。這里所說的梔子花並不單指梔子的花,而是整棵植株的統稱,它的花、果、葉、根等均可入葯。梔子花也是常見的盆栽養殖花卉,那麼它具體的葯用價值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梔子花的葯用價值
梔子的花、果實、葉和根可入葯,一般泡茶或煎湯服。梔子含梔子甙、去羥梔子甙、雞屎藤次甙甲酯及少量山梔甙,有清熱利尿、涼血解毒、黃疸、血淋痛澀、目紅腫痛、火毒瘡、降血壓等功效。其中梔子果入葯,主治熱病高燒,心煩不眠,實火牙痛,口舌生瘡,鼻規,吐血,眼結膜炎,瘡瘍腫毒,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蠶豆病,尿血;外用治外傷出血、扭挫傷。根入葯主治傳染性肝炎,跌打損傷,風火牙痛。《本草綱目》稱其「悅顏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滇南本草》稱其「瀉肺火,止肺熱咳嗽,止鼻衄血,消痰。」
1、可治療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症。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柏葉、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
2、可治療熱病發熱,心煩不寧等症。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症初期,見有發熱、胸悶、心煩等症,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症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等症,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3、能泄熱利濕,可用於濕熱郁頡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症。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麵粉、黃酒調服,有消腫活絡的作用,可用於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症,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葯」,尤其適用於四肢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4、能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裡有熱等症。可苦寒泄降又起雙解的作用,還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於熱病心煩;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症。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至於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
【附方】
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裡之熱,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
梔子花服用禁忌
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⑤ 梔子泡酒喝有好處嗎
梔子泡酒喝有好處嗎?
黃梔子其實臨床很少用它泡酒,它有清心除煩的作回用,用黃梔子泡水代茶答飲的比較多見。梔子有黃梔子、白梔子,一般常見的往往是白梔子,其實不論是黃梔子,還是白梔子,入葯的作用都是類似的,都是可以清熱燥濕、除煩。夏天暑熱天氣比較重的時候,容易出現心煩、煩躁,肝火比較大,往往就是郁熱擾心的緣故,這個時候的心煩燥熱就可以用梔子予以治療,效果比較好。中醫有一個經典的處方叫梔子豉湯,就是用梔子和豆豉這兩個葯物配合在一起來清熱除煩,梔子也有比較強的清熱去濕作用,當患者的舌苔比較膩,小便的顏色比較黃,口苦、口黏時也可以使用梔子。
梔子的功效
1、瀉火除煩:適於熱擾心神。a.外感熱病,邪郁上焦,心胸煩悶不眠。b.火毒熾盛,高熱煩躁,甚至譫語。
2、涼血解毒:用於血分熱毒證。a.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b.咽腫目赤,熱毒瘡瘍,屬實熱的。
3、清利濕熱:適用於肝膽及下焦濕熱證。a.肝經濕熱鬱火,心煩易怒,脅痛口苦。b.濕熱黃疸及濕熱下注,熱淋澀痛。
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於熱病心煩、花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傑腫痛、火毒瘡瘍、扭傷。
⑥ 梔子的功效作用和葯用價值
梔子花在我國具有悠久的 種植 歷史 ,古代大詩人都特別喜歡將梔子花作為吟詠的對象,但是你可知道它的 功效作用 究竟有哪些么?以下是我推薦梔子的功效作用的知識,歡迎閱讀!
梔子的功效作用
熱病心煩
中醫 認為,梔子苦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葯。
梔子可用於熱病發熱,心煩不寧等症。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症初期,見有發熱、胸悶、心煩等症,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症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症,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濕熱 黃疸
該品有清利下焦肝膽濕熱之功效,可用治肝膽濕熱鬱蒸之黃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陳、大黃等葯用,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或配黃柏用,如梔子柏皮湯《金匱要略》。
血淋澀痛
梔子善清利下焦濕熱而通淋, 清熱 涼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澀痛或熱淋證,常配木通、車前子、滑石等葯用,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血熱吐衄
梔子能清熱涼血,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白茅根、大黃、側柏葉等葯用,如十灰散《十葯神書》;該品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 解毒 湯《外台秘要》。
目赤腫痛
梔子清瀉三焦熱邪,可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用,如梔子湯《聖濟總錄》。
火毒瘡瘍
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腫,如縮毒散《普濟方》。
涼血止血
中醫認為,梔子可用於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利膽退黃
梔子水提液和藏紅花素、藏紅花酸家兔注射對膽汁分泌有明顯的增加作用,對人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並能明顯減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膽紅素。可促進 血液 中膽紅素迅速排泄。
鎮靜
科學研究表明,梔子可以使自發活動減少閉目、低頭、肌肉鬆弛,並能對抗戊四氮的驚厥,說明梔子有著鎮靜的作用。
降壓作用
梔子有持久性降壓作用。
抗微 生物 作用
梔子對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製作用,一定劑量的梔子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在體外,梔子能使血吸蟲停止活動。
癒合軟組織
研究表明,梔子可加速軟組織的癒合。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研究表明,梔子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有一定的療效。
梔子的葯用價值
1、梔子苦寒清降,清瀉三焦火邪,有清熱除煩之效,用於溫熱病邪熱客心,心煩郁悶,躁擾不寧等症,每與淡豆豉、淡竹葉等合用,以宣洩邪熱,解郁除煩,方如梔子豉湯。
2、若火毒熾盛,高熱煩躁,神昏譫語,三焦俱熱者,又常與黃芩、黃連等同用,以直折火勢,方如黃連解毒湯。
3、梔子清利肝膽濕熱而退黃的作用顯著,所以也常用於肝膽濕熱郁結所致的黃疸、發熱、小便短赤等,通常與茵陳、大黃等合用,方如茵陳蒿湯。
4、根據其清熱涼血解毒之效,還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常與白茅根、生地黃、黃芩等同用。
5、此外,取梔子涼血解毒,消腫止痛之作用,還用於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梔子皮(果皮)偏於達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種子)偏於走里而清內熱;生用走氣分而瀉火,炒黑則入血分而止血。
梔子花的食用方法
涼拌梔子花
梔子花500克,蔥花、姜絲各適量。將梔子花去雜洗凈,放入沸水中煮一沸,撈出瀝水,晾涼用筷子抓松,置於潔白的瓷盤 中,撒上蔥花、姜絲,澆人香油、老醋,酌放食鹽、味精,攪拌均勻即可。此菜清香鮮嫩,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痢的功效。適用於肺熱 咳嗽 ,癰腫,腸風下血等病症。
梔子蛋花
梔子花200克,雞蛋3枚,蔥花、姜絲各適量。梔子花去雜洗凈,放入沸水中稍悼,切成碎末;雞蛋磕人碗中,打勻;將梔子花放入雞蛋中,攪拌均勻;鍋中加 油,燒至八成熱,倒人梔子蛋花,炸熟,撒上蔥花、姜絲,人食鹽、味精,炒勻即可。此菜清香脆嫩,具有清熱 養胃 ,寬腸利氣的功效,適用於胃熱口臭,牙齦腫痛,大便不暢等病症。
梔子花炒小竹筍
梔子花200克,去殼小竹筍150克,臘肉100克,蔥花、姜絲各適量。梔子花去雜洗凈,稍焯;小竹筍斜切成薄片;臘肉切成小丁;鍋中加油,燒至六成熱, 將梔子花、小竹筍、臘肉一同倒人鍋中,翻炒數遍,加蔥花、姜絲,再翻炒至熟,酌加味精、食鹽即可。此菜清淡鮮香,脆嫩爽口,具有健脾開胃,清熱利腸的功 效,適用於胃納呆滯,飲食減少,腹脹便結等病症。
梔子花鮮湯
梔子花150克,豬瘦肉100克,榨菜絲30克,蔥花、姜絲 各適量。梔子花去雜洗凈,稍焯,瀝干水;豬肉切絲;鍋中加水,煮沸後投人梔子花、豬瘦肉、榨菜絲,再煮至豬肉漂起,撇浮沫,加蔥花、姜絲及其他五味佐料, 盛人湯碗中。此湯鮮香清爽,具有養胃補中,清熱利腸的功效。適用於體虛納差,腸風下血,大便不暢,咳嗽咯痰,牙齦腫痛等病症。
猜你感 興趣 :
1. 梔子花枸杞小米粥的營養做法
2. 知母的治病功效和食療方法
3. 梔子有哪些養生功效與作用
4. 牛蒡子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5. 梔子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6. 梔子有哪些正確使用方法
⑦ 茵陳、梔子是治療肝病的嗎可以經常泡水喝嗎謝謝!
可以泡喝水的,但是不能長期喝.
茵陳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濕熱,退黃疸。用於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梔子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功能主治】
果實: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於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根:瀉火解毒,清熱利濕,涼血散瘀。用於傳染性肝炎,跌打損傷,風火牙痛。
【用法用量】 6~9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根1~2兩。
茵陳梔子湯
【葯物組成】茵陳、梔子、大黃、鬱金、白花蛇舌草、葉下珠、板藍根,常規用量。
【製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適用於甲型肝炎。
【隨症加減】黃疸型,茵陳、梔子用量增重,達30克以上,加用虎杖15克;熱重於濕者,加龍膽草10克,黃芩9克,大黃用15克~20克(後下);濕重於熱者,加蒼術12克,陳皮15克,萆薢、通草各12克;為加強祛濕可短期少量配用桂枝12克,乾薑8克;惡心嘔吐加藿香12克,半夏、生薑各10克。無黃疸型,基本方茵陳、梔子用量較輕10克~15克,加用疏肝健脾,扶正排毒之品;乏力加黨參、當歸各15克,黃芪30克,白術12克;納差腹脹加焦三仙各10克,厚朴12克;肝區痛加延胡、木香各10克,柴胡12克;淤膽型,重用金錢草45克,枳殼20克,車前草15克利膽之品;重症型,在中葯基礎上加用維生素C 、B、肌苷,必要時加用支鏈氨基酸及白蛋白,以護肝養肝,減輕肝臟負擔。
【臨床療效】 共治療97例,臨床症狀消失,實驗室檢查 HAV 轉陰,肝功能恢復正常。97例全部治癒,最快3天,最慢1個月,一般是7天~15天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