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杜鵑花成彥雄淺析

杜鵑花成彥雄淺析

發布時間: 2023-02-19 09:36:24

杜鵑花是怎樣的

杜鵑花是我國十復大名花之一,它在制所有觀賞花木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很廣泛。杜鵑花盛開之時,恰值杜鵑鳥啼之時,古人留下許多詩句和優美、動人的傳說,並有以花為節的習俗。

杜鵑花花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

唐代成彥雄《杜鵑花》詩道:

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

唐代詩人曹松《寒食日題杜鵑花》道:

一朵復一朵,並開寒食時。

㈡ 杜鵑花文言文有什麼感受

1. 很多古文里提到杜鵑.到底意義是什麼呢

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皇帝杜宇,很愛他的百姓。

死後,他的靈魂變為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 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確實,杜鵑花十分美麗。管狀的花,有深紅、淡紅、玫瑰、紫、白等多種色彩 。

當春季杜鵑花開放時 ,滿山鮮艷,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杜鵑的傳說 《中國古代著名神話鑒賞》之十三 遠古時代的蜀國,第一個稱王的,是蠶叢。

他曾經教導當地百姓如何養蠶。在蠶叢的帶動下,四川的養蠶業逐漸發達起來。

蜀字的本義,就是蠶的意思。蠶叢這一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別,是向上直豎的。

他死後,用石棺埋藏,百姓也都仿效他的做法。後人稱這種用石棺埋藏的墳,叫叢目人家。

蠶叢死了以後,由柏灌當王,然後由魚鳧當王。在魚鳧領導下,蜀國百姓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

魚鳧後來打獵時得道成仙。關於古代蜀國,人們所知道的,基本上就是這些了。

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不知過了多少年,忽然有一個青年男子,叫杜宇的,從天上降了下來,成了蜀國的國王,號望帝。

望帝當國王的時候,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老百姓怎樣種植莊稼,叮囑人民要遵循農時,搞好生產。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擁護。

那時蜀國經常鬧水災。望帝也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

有一年,忽然從河裡逆流漂來一具男屍。人們見了感到十分驚奇。

因為河流上的東西總是順流而下,怎麼這個屍體卻是順流而上?好事者便把這個屍體打撈上來。更令人吃驚的是,屍體剛一打撈上來,便復活了,開口講話,稱自己是楚國人,名叫,因失足落水,從家鄉一直漂到這里。

這個消息讓望帝知道後,望帝便叫人把他叫來想見。兩人一見面,便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覺。

望帝覺得鱉靈是個難得的人材,便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 鱉靈到來不久,一場大洪水爆發了。

這場洪水之大,和當年堯時候的洪水幾乎不相上下。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國家陷入一片混亂。

蜀國人口銳減了百分之六七十。鱉靈受望帝的委任,擔任治理洪水的任務。

在治水上,鱉靈顯示出過人的才幹。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從蜀國流到長江。

這樣,使水患得到解除,蜀國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鱉靈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杜宇十分感謝,便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受了禪讓,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望帝死後,靈魂化成杜鵑。他生前愛護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穀雨、立夏、小滿,就飛到田間一聲聲地鳴叫。

人們聽見這種聲音,都說:這是我們的望帝杜宇啊!於是相互提醒:是時候了,快播種吧。或者說:是時候了,快插秧吧。

人們因此又把杜鵑叫做知更鳥、催工鳥。 杜宇傳帝位給鱉靈,鱉靈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

後來,他們又把首都遷移到成都。當時強大的秦國,常想吞滅蜀國。

但是蜀國地勢險要,蜀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軍隊不容易通行,硬攻顯然不是辦法。三國演義中,鄧艾軍隊進攻蜀國,也是用偷襲才得手的。

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條妙計:叫人作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 *** 後面擺上一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貪婪的蜀王聽到這個消息,想要得到這些所謂的金牛,便託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馬上答應了。

但是石牛很重,怎麼搬取?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們去鑿山開路,把金牛拉回來。

五丁力士好不容易開出一條金牛路,拉回這些所謂的金牛,回到成都,才發現他們不過是石牛,方知上當受騙。蜀王後來託人狠狠地罵了秦國國君言而無信,並把這些石牛運回秦國。

秦王說聽講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興。但十分覬諱五丁力士,因為其力無窮,不敢馬上進攻。

於是又生出一計,託人向蜀王講:金牛是沒有,但是我們有五個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還珍貴,如果蜀國國王要的話,願意無私奉獻。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計,來迷惑蜀國國王。

美女計,比三十六計還靈,英雄難過美人關。蜀王本是好色之徒,聽了以 後,欣喜若狂。

再次叫五大力士到秦國去一趟,要他們把五位美女及早接回來。五丁力士帶著五位美女回家路上,經過梓潼這個地方,忽然看到一條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鑽去。

五丁力士中的一位,趕緊跑過去抓住它的尾巴,一個勁地往外拉,企圖把蛇殺死,為民除害。但蛇很大,一個人拖不動,於是五個兄弟一起過來。

這時蛇頭已進入洞內,蛇尾巴正在洞口。他們幾人聯合用手技去拖蛇的尾巴。

過了一段時間。巨蛇才一點點地從山洞裡拖了出來,弟兄們十分高興。

忽然妖風作怪,只聽到一聲巨響,地動山搖,大山崩塌下來,耍那間五個壯士和五個美女都被壓死了,化為血泥,一座大山化為五座峰嶺!蜀國國王聽了這個消息,悲痛欲絕。他是做夢也想得到這五位美女,供他尋歡作樂啊。

他親自登臨這五座山,進行厚顏 *** 的悼念,並且命名這五座山為五婦 ,至於死了五位壯士,卻。

2. 描寫「杜鵑花」的古詩詞有哪些

1、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 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江城上佐閑無事, 山下劚得廳前栽。爛熳一闌十八樹,根株有數花無數。 千房萬葉一時新,嫩紫殷紅鮮麹塵。淚痕裛損燕支臉, 剪刀裁破紅綃巾。謫仙初墮愁在世,奼女新嫁嬌泥春。——《山石榴寄元九》唐:白居易

2、雲中台殿泥中路,既阻同游懶卻還。將謂獨愁猶對雨,不知多興已尋山。才應行到千峰里,只校來遲半日閑。最惜杜鵑花爛熳,春風吹盡不同攀。——《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唐)白居易

3、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唐:李白

4、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唐】李白 《唐宣城見杜鵑花 》

5、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門?至今銜積恨,終古吊殘魂。芳草迷腸結,紅花染血痕。山川盡春色,嗚咽復誰論?——杜鵑(唐)杜牧

6、一園紅艷醉坡陀,自地連梢簇?羅。蜀魄未歸長滴血,只應偏滴此叢多。 ——【唐】李白 《凈興寺杜鵑花 》

7、河上望叢祠,廟前春雨來時。楚山無限鳥飛遲,蘭棹空傷別離。何處杜鵑啼不歇,艷紅開盡如血。蟬鬢美人愁絕,百花芳草佳節。——河瀆神(唐)溫庭筠

8、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寒食日題杜鵑》唐:曹松

9、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杜鵑花(唐)成彥雄

10、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紅凝艷數千枝。山深春晚無人賞,即是杜鵑催落時。——【唐】李群玉:嘆靈鷲寺山榴

11、好差青鳥使,封作百花王。 ——【唐】白居易 山石榴花十二韻

12、春紅始謝又秋紅,息國亡來入楚宮。應是蜀冤啼不盡,更憑顏色訴西風。——【唐】吳融:送杜鵑花

13、杜鵑花里杜鵑啼,淺紫深紅更傍溪。遲日霽光搜客思,曉來山路恨如迷。——【唐】楊行敏 失題

14、碧竿微露月玲瓏,謝豹傷心獨叫風。高處已應聞滴血,山榴一夜幾枝紅。——【唐】雍陶 聞杜鵑

15、何須名苑看春風, 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祥。清溪倒照映山紅。 ——【宋】楊萬里明發西觀晨炊藹岡(選一)

3. 描寫「杜鵑花」的古詩詞有哪些

1. 《山石榴寄元九》唐:白居易

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

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江城上佐閑無事,

山下劚得廳前栽。爛熳一闌十八樹,根株有數花無數。

千房萬葉一時新,嫩紫殷紅鮮麹塵。淚痕裛損燕支臉,

剪刀裁破紅綃巾。謫仙初墮愁在世,奼女新嫁嬌泥春。

2. 《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3. 《寒食日題杜鵑》唐:曹松

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

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

4. 《錦瑟》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5. 《杜鵑花》唐:成彥雄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

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

4. 托物言志杜鵑花作文600

我家的杜鵑花讓我感受到了它的美,這種美是一種自然美,並且讓我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春節前夕,我從客廳的窗檯向外望去,看著外面漫天飄舞著的鵝毛大雪,心裡不禁一絲寒意。「叮咚」有人來了,我一開門就看見爸爸抱著兩盆美麗的杜鵑花。

頓時,我的心裡涌進一股春意,房間里顯得春意盎然。讓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生命力。

我便欣喜諾狂的把這兩盆杜鵑花擺放在了客廳的窗檯上。起初,我每天都會來看看我心愛的杜鵑花,這兩盆杜鵑花分別栽在白色的花盆裡,花盆高20厘米,寬25厘米,杜鵑花高20厘米,寬25厘米,杜鵑花高17厘米。

杜鵑花長的碧綠的葉子,花朵正含苞待放。有些日子,我發現杜鵑花怎麼沒有前些日子那麼有生氣了。

我一看花盆裡的泥土都幹了,我立即澆足了水,在之後幾天里,我常常來關心愛護杜鵑花。隨著時間的推移,杜鵑花也開始變了,變的是那麼美麗;是那麼引人注目;是那麼有生氣;杜鵑花展現出自己的美麗。

那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也舒展開了自己美麗的身軀。那展開的花瓣,妖艷的就像綢緞,花瓣彎彎曲曲的,猶如仙女的裙子,彷彿帶我進入到了另一個美妙的世界,令我魂牽夢繞。

杜鵑花就想一群彩蝶在空中翩翩起飛,那花朵在陽光的襯托下,顯得更是耀眼、美麗! 杜鵑花,你是我心愛的花,我一定會讓你茁壯成長,活潑生氣,我愛這兩盆美麗的杜鵑花。

5. 文言文感悟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

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

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

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

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

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

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

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 *** 和尾巴。

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答案補充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又如:屠戶有勇有謀,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狼雖然貪婪凶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

㈢ 杜鵑花的典故

杜鵑花一般春季開花,每簇花2-6朵,那關於杜鵑花的 典故 大家知道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杜鵑花的典故,供大家閱讀!

杜鵑花的典故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俗稱布穀鳥。相傳是古蜀國國君杜宇的精魂化身,啼時口角流血 相傳,蜀國杜宇號稱望帝,禪位後化為杜鵑鳥,每年春耕時節,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 快快布穀!” "......故蜀人聞子規鳴,皆起曰,是望帝也(《說文·佳部》)”,鳴聲凄切,動人哀思,晝夜不止,直叫得嘴邊淌血,因而又名"思歸"、“催歸”。嘴巴流出的血,滴滴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彥雄《杜鵑花》)”,此即 成語 “杜鵑啼血”、“子規啼血”的來歷

杜鵑花的介紹

杜鵑花(學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鵑花一般春季開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紅、淡紅、杏紅、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艷麗。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為中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該物種全株供葯用:有行氣活血、補虛,治療內傷咳嗽,腎虛耳聾,月經不調,風濕等疾病。又因花冠鮮紅色,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世界各公園中均有栽培。中國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花為省花,長沙、無錫、九江、鎮江、大理、嘉興、贛州等城市定為市花的城市多達七八個。1985年5月杜鵑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六。

與杜鵑花有關的 故事

傳說 很早以前,在今江蘇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裡有座小村莊,庄前有條美麗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長江。村子裡的人都靠種田打獵過活。

靠河邊住著兩家人,東邊住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叫劉鵠,他長得結結實實、高高大大,上山打獵、下河摸魚,飛禽走獸都逃不過他的手。而且,劉鵠隨身還帶著一樣特別的東西,那是一支排蕭。他一吹呀,就會引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美麗小鳥,在他頭頂上盤旋。劉鵠也和這些小鳥成了好朋友,有空就抓些小蟲子喂它們,小鳥也會銜來一些奇花異草給劉鵠。這些奇花異草都是些名貴的草葯,劉鵠經常把這些草葯送給村裡的窮人治病。

再說河的西邊住著一家姓王的,只有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母女倆相依為命。母親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兒鵑子紡紗、織布、賣布來賺錢養家。鵑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織出來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鵑子心地善良,經常接濟一些比自己還窮的人家。鵑子還會 唱歌 ,歌喉圓潤,歌聲動人,就像百靈鳥一樣婉轉。更有一件出奇的事,就是:只要鵑子一唱歌,那黃鶴山下的一片片杜鵑花就會展苞開放,而且朵朵飽滿,朵朵艷麗。

劉鵠和鵑子共飲一河水,同住河岸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他們經常一個吹蕭一個唱歌,引來百鳥飛舞,引得杜鵑花開。

鵑子既會唱歌,又會織布,而且長得又漂亮,周圍村莊的人都知道她,贊美她。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呀傳,最後竟傳到皇宮里去了。皇帝是個昏君,整天沉湎酒色。從不過問朝政,只關心一年一度的選妃之事。皇帝一聽說鵑子是個大美人,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聖旨,指名要選鵑子進宮。

這一下可忙壞了縣太爺,自從皇上下了聖旨之後,他就開始盤算起來:如何借這個機會討好皇上,為自己的仕途升遷好好鋪墊一下。於是,縣大爺帶了一大幫衙役直奔黃鶴山。一到黃鶴山,到處烏語花香,原來劉鵠和鵑子正在一唱一和。縣太爺兩眼骨碌一轉,心想:奇了,這個大美人還真有這么大的本事,只要把她獻上去……嘿嘿,縣太爺心裡暗暗高興。於是縣大爺走上前說:“恭喜!恭喜!鵑於姑娘,皇上選中你做皇妃了,以後可要……”還沒等縣太爺說完,鵑子轉身就進了屋。縣太爺一看軟的不行,就要來硬的了。縣大爺喝令幾個衙役去撞開門,劉鵠急得從吹蕭的地方跳下來要去保護鵑子。這時又有幾個衙役沖上去,他們抓手的抓手,抓腳的抓腳,把劉鵠抱了個緊,劉鵠只能幹著急。門被撞開了,可憐鵑子體弱,力氣小,一個人怎能敵得過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兩下就被抓出來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劉鵠救我!救我!……”劉鵠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睜睜地看著鵑子被抓走了。

自從鵑子被抓走後,劉鵠天天愁,夜夜愁,鵑子媽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劉鵠心裡想:就算是赴湯蹈火,我也要把鵑子找回來,於是他幫鵑子媽挑滿了一缸水,砍好了一捆柴,買了一缸米,安頓好鵑子媽,就准備出發了。第二天一大早,劉鵠背了個小包袱,帶著他心愛的排蕭出發了。他翻過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過了九九八十一條河,繞過了九九八十一個灣,終於到了皇城。

再說,鵑子被抓到皇宮後,皇帝一見到她,歡喜得不得了,便對鴿子說:“聽說你會唱很好聽的歌,唱一支給我聽吧!”鵑子不開口說話。又問:“聽說你會織很好看的布,織一匹給我看吧!”鵑子還是不開口。不管皇帝說什麼,鵑子都不理不睬。皇帝就死皮賴臉,胡攪蠻纏,動手動腳,鵑子恨死了這個皇帝老兒,是他派人闖進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劉鵠,想到這她操起凳於就往皇帝頭上砸去。皇帝一點便宜沒沾上,反倒被砸了個頭破血流,嚇得抱頭就逃。鵑子從此不吃不喝,漸漸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這時,皇帝連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鵑子就這樣躺在床上等死了。

劉鵠來到了皇宮前,但他不知鵑子在哪裡,更不知鵑子病得快不行了。他急著想進去,可圍著皇宮轉了一圈,看見到處都是衛土,到處都是高牆,沒有一點機會可以讓他進去找鵑子。正著急間,他突然右手無意間摸到了排蕭,這下他有主意了。他趕緊扎了個風箏,把排蕭綁在風箏後面,接著他把風箏放上了天。隨著風箏在天上飛起來,排蕭也被氣流吹響了,於是,他把線放得越來越長,鳳箏就在皇宮的上空飛舞,這排蕭的聲音一直傳到了鵑子那裡。鵑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聽到熟悉的蕭聲,就慢慢睜開了眼睛,通過窗戶往天上看。她終於看到了排蕭,知道劉鵠來找她了,便掙扎著坐起來,唱起了家鄉的歌,那是劉鵠熟悉的歌。歌聲繞著花園轉,繞著大樹轉,繞著宮牆轉,轉呀轉就轉到了劉鵠那裡,劉鵠聽到這凄楚動人的歌聲後,又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鵑子知道他來找她了,難過的是他和鵑子被重重宮牆所阻隔。劉鵲越想越傷心,越想越難過,自己不能救鵑子脫離苦海,自己雖經歷了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了鵑子,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受折磨,劉鵠的心像刀鉸一樣難過。

於是,劉鵠便倚在宮牆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著天,漸漸地支持不住了,後來就變成了一隻五彩繽紛的小烏。小鳥振翅飛起躍過高高的宮牆,一直飛到鵑子身邊,對鵑子“吱吱喳喳”地叫,鵑子伸出手來撫摸小鳥,說:“烏兒,鳥兒,你要能帶我飛出去該有多好啊!”說完就吐血了,吐出來的血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鵑子的身體也慢慢地變成了一朵杜鵑花,小鳥銜著這朵杜鵑花,飛出了宮,一直飛到了黃鶴山下,把這朵杜鵑花栽在了鵑子家門口。從那以後,那裡就開出了一片美麗的杜鵑花,但最美的一株還是鵑子變成的那株,這株花有五個瓣,花心有一顆碧綠的珠子,叫“五寶綠珠”,它是杜鵑花中的珍貴品種。

過了許多年後,這里造了一座廟宇,叫做鶴林寺,廟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台叫杜鵑台,杜鵑台上種了許多杜鵑花,各式各樣,那株“五寶綠珠”也被移植到這杜鵑台上了,它在那花叢中,花開得更加嬌艷動人。每當清晨和黃昏時,總有一群五顏六色的小鳥在花台上空飛舞,其中有一隻總喜歡繞著那株“五寶綠珠”轉,而且這只烏的叫聲特別凄楚,就像排蕭吹出來的一樣,據說那就是劉鵠變成的。

㈣ 楊萬里《曉行道旁杜鵑花》詠杜鵑花詩賞析

《杜鵑花·曉行道旁杜鵑花》詠杜鵑花詩鑒賞

楊萬里

泣露啼紅作么生?開時偏值杜鵑聲。

杜鵑口血能多少,恐是徵人淚滴成?

歷來詠杜鵑花詩,大都喜歡就杜鵑花與杜鵑鳥的傳說相提並論。楊萬里這首詩則一反傳統杜鵑鳥啼血說法,獨抒己見。「泣露啼紅作么生?」意思是二者有什麼聯系呢?花自開有露如泣,鳥自啼有紅似血,二者相賒,怎麼能相聯。正是唐人成彥雄所說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之意,不過,成彥雄提出這個疑問,答案是啼血作花。楊萬里不同意,認為不過「開時偏值杜鵑聲」而已,僅僅偶然巧合。在這一點上唐人徐凝說:「朱霞焰焰山枝動,綠野聲聲杜宇來。誰為蜀王身作鳥,自啼還自有花開。」(《玩花五首》之三)似乎與楊萬里意見相近。那麼杜鵑紅花開並非杜鵑啼血而成,就與杜鵑全然無涉了嗎?也不,詩人楊萬里認為「杜鵑口血能多少,恐是徵人淚滴成。」杜鵑紅花不是杜鵑鳥啼幾許血所能染就的,而是徵人、征戌之人離愁別恨之淚滴而成。真令讀者為之一動,不禁為楊氏之妙語驚嘆。所謂杜鵑鳥啼血,系傳說中蜀王杜宇禪位居深山,魂魄化作杜鵑鳥,啼叫不己,而口吐血。楊萬里仍用其啼血一義,但將啼者改為徵人,由帝王個人轉為凡夫俗子,顯然就使這首詠花小詩染上了強烈的政治色彩。詩人筆下徵人,其來自四面八方。芸芸眾生之淚滴而成血,其含義要較之蜀帝一人冤魂來得更切實因而更驚警。當然不是說楊萬里這句詩中有什麼政治上重大突破,不過是詩家筆意翻新而已。但藝術就需要翻新。宋人楊巽齋《杜鵑花》雖然仍沿用傳說冤禽啼血典故來寫杜鵑花,但物我結合仍有新意:「鮮紅滴滴映霞明,盡是冤禽血染成。羈客有家歸未得,對花無語兩含情。」楊萬里曉行道旁見杜鵑花紅說不是杜鵑啼,乃是徵人淚染成。自然是當時當地即興而想。這徵人是否包括他自己,不甚瞭然。而楊詩卻點明「羈客有家歸未得,對花無語兩含情」就又比楊作對深一層。明顯地包括了他自己,尤其是無語兩含情,人花合一。物我兩我,自是動人之語,不在楊作之下。

㈤ 杜鵑花死亡的原因


杜鵑花

杜鵑花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花型、花色均美麗,盆栽地栽都適宜,但若不遵循它的生長習性來養殖便會導致杜鵑花植株死亡,下面分析下杜鵑花死亡的幾種原因。

1.通風換氣不良

杜鵑花性喜涼爽,空氣清新,通風不良易形成高溫、燥熱的環境,且易發生褐斑病、紅蜘蛛等病蟲害。應改善通風條件,用清水噴洗枝葉,增加濕度,同時減少澆水量。

2.長期光照不足

杜鵑花色艷,花期較長,放在室內,植株體內養分大量消耗,而光合作用又受影響,養分不能及時補充,會出現植株不明原因地枯萎死亡。夏季需遮陰,以免強光灼傷葉片,但春季、夏初及冬季均應在上午接受光照,避免長期置於較弱光線下土壤鹼性粘性增大,杜鵑花屬須根系植物,要求土壤PH值5.5至6.5,以透水性強、含豐富腐殖質培養土為宜,培養土配製後應殺蟲滅菌或高溫消毒後才能使用。粘土通透性差,鹼性土會造成杜鵑花花小,莖葉、枝梢乾枯,甚至死亡。

3.水肥使用不當

由於杜鵑花根系纖細,因而怕干又怕澇。澆水過多會引起落葉、落蕾,如果經常處於水分過多的狀態,易引起爛根死亡。應適度澆水,土壤見干見濕,保持空氣濕度在70%以上,冬季嚴格控水,保持土壤微潮即可。杜鵑花不耐大肥,尤忌濃肥和生肥,如施入臭雞蛋、死畜禽等未經腐熟的生肥或濃度過大的化肥,易燒根而使植株枯萎死亡。杜鵑花施肥時應注意量少,如需肥量較大,可增加施肥次數,同時,增施少量硫酸亞鐵。10月停肥,以免萌發新枝,影響安全越冬。

4.杜鵑花換盆不夠及

常年不換盆會出現株大盆小,根系過多過長,盤結過密,在盆內無法舒展,養分耗盡,日久衰竭死亡。因此,杜鵑花每3年至少換盆一次,將植株從舊盆中脫去,剝去部分宿土,使須根散開,剪去過長的須根和病根、枯根,換上新的培養土,促進根系新陳代謝。

㈥ 最惜杜鵑花爛漫——詠杜鵑花古詩詞賞析(上)

                                                      最惜杜鵑花爛漫

                                                              ——詠杜鵑花古詩詞賞析(上)

                                                                王傳學

杜鵑花是我國的名花,其記載,最早見於漢代《神農本草經》,書中將「羊躑躅」列為有毒植物。杜鵑花的栽培,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唐代,出現了觀賞的杜鵑花,此時杜鵑花就已移栽入庭園栽培。美麗的杜鵑花爛漫於山野,妝點著園林,自古以來就博得人們的歡心,成為人們觀賞、吟詠的珍貴花卉。

關於杜鵑花和杜鵑鳥,還有個優美而離奇的傳說。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位後隱居修道,死了以後化為子規鳥(又名子鵑),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塊塊布穀!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自唐宋以來,詩人,詞人對杜鵑花皆多題詠。詩人贊美杜鵑花,首先贊美她的紅色。

傳說杜鵑花的紅色是望帝的血淚染成的,才那樣紅艷。唐代詩人韓偓的《凈興寺杜鵑一枝繁艷無比》,就此展開了聯想: 

一園紅艷醉坡陀,

自地連梢簇蒨羅。

蜀魄未歸長滴血,

只應偏滴此叢多。

詩人寫道:凈興寺一整園的杜鵑花開放了,它的紅艷色彩不禁讓人沉醉。(坡陀,顏色鮮紅的樣子。) 有一叢杜鵑花自底部與頂端相連,如同聚成一團的紅色綢紗。(茜羅,絳紅色的薄絲織品。) 蜀國望帝的魂魄一直未歸,在這園中哭泣落下的血淚,才染紅出這一片杜鵑花。為何這枝頭的一叢花紅的更深,應該是望帝在此泣下的血淚偏多了吧。(蜀魄:蜀國國君望帝的魂魄。傳說望帝被大臣推翻統治,逃走後復位不成,死了化為杜鵑鳥,每日哀啼泣血,染紅了杜鵑花。)

詩人在凈興寺賞花,看到一枝杜鵑花特別艷麗,於是突發奇想,覺得可能是望帝的血淚在此處多滴了一些,才使得這枝花格外紅艷。

詩中描繪生動,聯想自然,給人美的感受。

唐代詩人成彥雄的《杜鵑花》, 贊美杜鵑花的艷麗: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 

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     

「怨艷」,是說杜鵑鳥怨,杜鵑花艷;「謝豹」即杜鵑鳥。 

詩中說,凄涼的「寒食」夜裡,杜鵑鳥一聲聲的啼叫,曠野寺院旁邊的數朵杜鵑花綻開了。那火紅的花朵,大約是杜鵑鳥啼叫時滴的血染成的吧。太陽西斜,杜鵑鳥時而從林中飛出又飛進,殘陽之光照在杜鵑花上,夕陽景色美如畫。

唐代詩人曹松的《寒食日題杜鵑花》,則突出了杜鵑花的紅艷似火:

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

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

    寒食節期間本來是要禁止煙火,人們只能吃冷食。可是寒食時節開的杜鵑花一朵又一朵,火紅一片。就像是誰家在寒食節沒有禁火一樣。詩中把杜鵑花的紅色比作寒食節未禁的煙火,突出了杜鵑花紅色的濃艷。

唐代詩人施肩吾的《杜鵑花詞》,將杜鵑花與佳人比美」:

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

丁寧莫遣春風吹,留與佳人比顏色。

詩中寫道:杜鵑花開花時妖艷無比,就像火燃燒一樣。可惜她的美麗不被京城裡的人們看重。詩人不由得叮囑春風不要把杜鵑花吹散了,應該讓她留下來與佳人比比顏色,看哪個更美。詩寫得自然風趣,表現了詩人賞花、愛花、惜花的情懷。

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明發西館晨炊藹岡四首》(其一),將山花爛漫、江水清流輝映杜鵑花倒影,呈現出的山光水色美景,如數家珍一般地娓娓道來:

一路山花不負儂。

日日錦江呈錦樣,

清溪倒照映山缸。

錦江:在四川省成都市南。

此詩寫山中杜鵑花的美麗。詩人說,要欣賞春天的美景,何必要去那些有名的園林里,其實真正的美景在山中,一路山花爛漫絕不會辜負你。為什麼蜀中錦江里天天呈現著錦緞一樣的絢麗色彩呢?那是因為清澈的錦江中流動著映山紅那火焰般鮮紅的倒影。

詩人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杜鵑花的美並不遜色名苑美景、錦江杜鵑花倒影的錦綉絢麗,寫出了杜鵑花的火紅之色和繁盛之態,表達了對山中杜鵑花的驚喜、贊嘆之情。

宋代詩人袁甫的《映山紅》,贊美杜鵑花的臨水風姿:

山花無數笑春風,臨水精視迥不同。

喚作映山風味短,看來恰惟映溪紅。

春風吹拂,漫山遍野的山花綻開笑臉,而臨水的那片杜鵑花與其他的山花迥然不同,開得格外紅艷。把她叫做映山紅吧,覺得風味少了些,她們臨溪開放,看來叫做映溪紅更為恰當。

詩人將杜鵑花改名為「映溪紅」,其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明代詩人蘇世讓的《初見杜鵑花》,贊美杜鵑花紅似海霞:

際曉紅蒸海上霞,石崖沙岸任欹斜。

杜鵑也報春消息,先放東風一樹花。

    詩人贊美杜鵑花紅似海上升起的朝霞,她不選擇環境,不管是在石崖還是在沙灘 ,都能茁壯地生長。 她迎著東風,滿樹開花,向人們報道著春天的消息,為春天增添絢麗的色彩。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酷愛花卉,他從江州(今九江)調赴四川忠州(今忠縣)任職時,他把心愛的杜鵑花(山石榴)也帶到忠州,第二年就開了花,開的和原來一樣多,對此事他於公元820年寫有《喜山石榴花開》:

忠州州里今日花,

廬山山頭去年樹。

已憐根損斬新栽,

還喜花開依舊數。

自居易還寫有贊美杜鵑花的詩:

九江三月杜鵑來,

一聲摧得萬花開。

閑折二枝持在手,

細看不似人間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

芙蓉芍葯皆蟆母。

(《山石榴寄元九》節選)

詩人把杜鵑比做人間的美女西施,相比之下芙蓉、芍葯卻成了丑婦。

白居易還寫有一首《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韻寄之》:

雲中台殿泥中路,

既阻同游懶卻還。

將謂獨愁猶對雨,

不知多興已尋山。

才應行到千峰里,

只校來遲半日間。

最惜杜鵑花爛漫,

春風吹盡不同攀。

詩人贊美山中的杜鵑花開得爛漫絢麗,是暮春一道亮麗的風景。

㈦ 成彥雄《杜鵑花》詠杜鵑花詩賞析

《杜鵑花·杜鵑花》詠杜鵑花詩鑒賞

成彥雄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

謝豹出不出? 日遲遲又斜。

成彥雄是南唐詩人。此首詠杜鵑花的五律是他的托物寓意之作。

詩的前兩句,首先將花、鳥兩者聯系起來議論,指出哀怨的杜鵑鳥與艷麗的杜鵑花實際上相差多麼遠,本無什麼相同之處。杜鵑鳥又叫子嶲、子規、鶗鴃、催歸等。「何」,多麼。「賒」作「遙遠」解。李白詩雲:「我亦東奔向吳國,浮雲四塞道路賒。」(《扶風豪士歌》)

在第三、四句中,詩人別出機抒,緊接著上聯展開奇想:杜鵑花疑是杜鵑鳥口中的鮮血滴染而成。作者不是憑想當然,他的依據來源於古老神奇的杜鵑啼血的故事。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號曰望帝,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魂化為鳥,暮春啼苦,乃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晉左思《蜀都賦》:「碧出萇弘之血,鳥生杜宇之魄。」唐李商隱也有「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的名句。大詩人李白《宣城見杜鵑花》則巧妙地捕捉到由鳥及花的兩個信息:「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本詩作者正是借鑒了古老傳說和前人詩賦,加以創造,著意融化為上述形象精警,啟人深思的兩句。

第五、六句渲染了一幅幽靜、冷寂的意境畫面。寒食節在農歷清明前一或前二日。自周以來,寒食禁火,只吃冷食,相沿成習。在這一煙火不生的靜寂的夜晚,山林里傳來一聲杜鵑鳥的啼叫,益發顯得冷漠,凄厲催人。也就在此料峭的春夜,杜鵑悲啼之時,野外古寺里僧家的杜鵑花綻開了幾朵。兩句詩既形象暗示了杜鵑花開的時令,又進而給它籠罩了一層凄清、哀怨的色彩和氛圍。

「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謝豹」有兩義。一指鳥名,即子規,又名杜宇、杜鵑。《禽經》:「子規啼苦則倒懸於樹,自呼曰謝豹。」唐顧況詩曰:「綠樹村中謝豹啼。」(《送張衛尉》)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有「吳人謂杜宇為謝豹」的記載。一謂蟲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十七「謝豹」:「虢州有蟲名謝豹,常在深土中,……小類蝦蟆而圓如毬。見人以前兩 *** 覆首如羞狀,能穴地如鼢鼠,頃刻深數尺。或出地聽謝豹鳥聲,則腦裂而死。俗因名之。」此句詩中「謝豹」應為後者。「日遲遲」,指太陽緩行貌,點明了寒食前後的春日時節。《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祁祁。」春三月天漸長,故覺遲遲。 詩人在最後發出疑問:那聞杜鵑鳥啼鳴輒腦裂至死的謝豹會不會在這漫漫的春日之季,夕陽西斜、遲暮黃昏的時刻始露出地面呢?這就設置了懸念,進一步渲染、烘託了令人感到陰冷、怨艾的環境氣氛。

全詩在寫法上很有特色。一是豐富的聯想、暗示。作者出人意外,由杜鵑花想到杜鵑鳥,敏銳抓住了兩者共有的特徵,將杜鵑花的色澤與杜鵑鳥的啼血,有機聯系在一起。接著通過寒食之夜杜鵑鳥的悲啼,形象暗示了杜鵑花開的時節;又進而推想在這綿長的春日傍晚,謝豹是否會出現及遭受厄運。全篇作意層層推進,似離開了正題,其實這一切恰恰是在向人們暗示和啟迪:杜鵑花雖有艷麗的色采、盈溢的幽香,但卻被人們冷落,不被賞識,它是寂寞的,哀怨的,默默盛開在山林古寺、荒郊原野,決不同於那生長在庭園里倍受帝王將相、公侯世家青睞的牡丹之類富貴之花。二是開拓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詩成功調動了詩人的視覺、聽覺和感賞,繪寫了杜鵑花、杜鵑鳥、謝豹蟲等生物,及寒食節之夜、春日淹遲、夕陽西下和山林野寺的環境,刻意交織、渲染了一幅冷寂、哀怨綿綿不絕的畫面情境,寫得有聲(杜鵑鳥的悲啼),有色(杜鵑花的血紅);有靜(「寒食夜」、「野僧家」),有動(「一聲」、「數朵」);有虛(前四句),有實(後四句)。而作者的思想情趣也就含蘊其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詩篇第三、四句,是全詩的情感基調所在,「怨」則是貫串整篇的「詩眼」,著一「怨」字,而境界全出。經過別具匠心的層層渲染、烘托,畫面色彩、藝術氛圍的逐步加深、濃化,傳說、典故,懸念和比擬等手法的嫻熟運用,詩人眼中的杜鵑花也就賦予了既美艷動人,更哀怨感人的形象,展示了詩人清高、孤寂和委婉感傷的復雜心境,當是其身世的流露,藉以自況,並隱寓盛世不復再來的感慨。從詩中所再現的杜鵑花、鳥、謝豹蟲,所創造的陰冷、凄惻的意境,從詩人表露的對大自然、景物,對生活的興會中,讀者必會受到強烈的吸引和感染。

㈧ 杜鵑在古代的寓意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意味頗豐。同時,杜鵑還可指一種花,又叫杜鵑花,俗稱映山紅。因此花開時正值杜鵑啼鳴的季節,且杜鵑花的顏色紅艷欲滴,故人們很自然把杜鵑「花」和杜鵑「鳥」聯系起來。古有傳說:杜鵑「鳥」叫聲象「不如歸,不如歸」,鳴時滴血,血滴花紅,這花就成「杜鵑花」。「蜀魂先歸長滴血,只應偏滴此叢多」,唐詩人韓偓詠杜鵑花的絕句就是詠嘆了這一悱惻哀感的傳說故事。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同樣敘寫了「杜鵑鳥」和「杜鵑花」的密切關系。因為這種密切關系,詩人們在詩文里很自然會由此聯想到比,或者由比聯想到此。如李白的《宣城還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月三春憶三巴。」這首詩寫作者曾在宣城見杜鵑花,觸景生情,聯想到在蜀常見的杜鵑鳥,引起了他對蜀中故地的回憶和眷戀。又如楊萬里的《曉行杜鵑》:「泣露啼紅做么生,開時偏值杜鵑聲。杜鵑口血能多少,不是徵人淚滴成。」詩人由杜鵑花想到杜鵑鳥,再聯想到遠行人的痛苦,憂國憂民的情懷,令人感動。「花」「鳥」同名,且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能激起讀者類似的文學想像,「杜鵑」這個文學意象確實意味非凡。

㈨ 杜鵑花原文_翻譯及賞析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唐代·成彥雄《杜鵑花》 杜鵑花 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成彥雄[約公元九六0年前後在世]字文乾,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周末宋初間前後在世。南唐進士。彥雄著有《梅領集》五卷,(《文獻通考》作《梅頂集》二卷。此從《全唐詩》)傳於世。

成彥雄

蘭氣已熏宮,新蕊半妝叢。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拂樹濃舒碧,縈花薄蔽紅。還當雜行雨,彷彿隱遙空。——唐代·李世民《賦得花庭霧》

賦得花庭霧

蘭氣已熏宮,新蕊半妝叢。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
拂樹濃舒碧,縈花薄蔽紅。還當雜行雨,彷彿隱遙空。合吹八風金奏動,分容萬舞玉鞘驚。詞昭茂典光前列,夕曜乘功表盛明。——唐代·佚名《郊廟歌辭。夕月樂章。舒和》

郊廟歌辭。夕月樂章。舒和

合吹八風金奏動,分容萬舞玉鞘驚。
詞昭茂典光前列,夕曜乘功表盛明。青陽告謝,朱明戒序。延長是祈,敬陳椒醑。博碩斯薦,笙鏞備舉。庶盡肅恭,非馨稷黍。——唐代·佚名《郊廟歌辭。五郊樂章。赤帝征音》

郊廟歌辭。五郊樂章。赤帝征音

青陽告謝,朱明戒序。延長是祈,敬陳椒醑。
博碩斯薦,笙鏞備舉。庶盡肅恭,非馨稷黍。

㈩ 杜鵑花由來典故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俗稱布穀鳥。相傳是古蜀國國君杜宇的精魂化身,啼時口角流回血答 相傳,蜀國杜宇號稱望帝,禪位後化為杜鵑鳥,每年春耕時節,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 快快布穀!」 "......故蜀人聞子規鳴,皆起曰,是望帝也(《說文·佳部》)」,鳴聲凄切,動人哀思,晝夜不止,直叫得嘴邊淌血,因而又名"思歸"、「催歸」。嘴巴流出的血,滴滴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彥雄《杜鵑花》)」,此即成語「杜鵑啼血」、「子規啼血」的來歷

熱點內容
肖戰櫻花舞 發布:2025-08-17 21:46:45 瀏覽:368
水彩櫻花圖 發布:2025-08-17 21:33:09 瀏覽:896
成都櫻花燃氣灶售後 發布:2025-08-17 21:29:20 瀏覽:754
熔岩綠植怎麼養 發布:2025-08-17 21:29:16 瀏覽:994
康大海棠灣 發布:2025-08-17 21:24:03 瀏覽:385
櫻花刷錢 發布:2025-08-17 21:21:05 瀏覽:700
北京悅海棠 發布:2025-08-17 21:21:02 瀏覽:532
梅花鈕鎖芯 發布:2025-08-17 21:05:05 瀏覽:875
玫瑰花影 發布:2025-08-17 20:47:20 瀏覽:426
溫州佳藝花藝 發布:2025-08-17 20:46:37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