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康乃馨
Ⅰ 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哪些代表人物和作品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顆巨星」,也稱為「文壇三傑」(文藝復興前三傑)。另外,14~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臻於成熟,其代表畫家有被譽為「美術三傑」(文藝復興後三傑),他們分別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文學三傑
人物代表
人物圖片
但丁(Dante)(1265-1321)。文藝復興的先驅,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義大利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被認為是中世紀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 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但丁
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是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誇。他不僅是人文主義的奠基者,而且也是近代詩歌的創始人。他優秀的十四行體抒情詩集《歌集》問世,獲得了「桂冠詩人」的稱號。《歌集》表達出早期人文主義者嚮往和追求新生活,憎恨教會的情緒。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歌集》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
一譯卜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
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項領域博學者,其同時是建築師、解剖學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而且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地理學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1] 。其他代表畫作有《基督受洗》、《受胎告知》、《吉內薇拉·班琪》、《柏諾瓦的聖母》、《持康乃馨的聖母》、《三博士來朝》、《岩間聖母》、《抱銀貂的女子》、《音樂家肖像》、《哺乳聖母》、《拉·貝爾·菲羅奈瑞》、《最後的晚餐》、《紡車邊的聖母》、《蒙娜·麗莎》、《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巴卡斯》。
達·芬奇
拉斐爾·桑西(Raphael Cenci)(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 。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2]
拉斐爾自畫像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 that Rorty)(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開朗基羅雕塑《大衛》
Ⅱ 康乃馨(香石竹)枯萎病的圖片哪裡可以找到
找不到
冒充一下內吧容
http://www.tahua.net/bbs/attachments/month_0706/20070627_.jpg
http://www.tahua.net/bbs/attachments/month_0706/20070627_.jpg
Ⅲ 康乃馨栽培技術論文
康乃馨原名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又名麝香石竹,屬石竹科,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康乃馨栽培技術論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康乃馨栽培技術論文篇一
康乃馨的培育及切花保鮮技術
摘要 為了讓廣大花卉愛好者正確認識和掌握康乃馨的培育和保鮮技術,從康乃馨的品種分類、形態特性、生長習性、培養繁殖、病蟲害防治、切花採收與保鮮等方面進行詳細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 康乃馨;切花;分類;特徵特性;繁殖;保鮮
中圖分類號 S682.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190-01
康乃馨原名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又名麝香石竹,屬石竹科,石竹屬,原產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至印度地區,在世界上已有2 000年的栽培歷史,為大眾型切花,其生產量佔全部切花的17%,僅次於菊花,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1]。康乃馨應用廣泛,氣味芳香,易於保存。其單位面積產量在所有室內切花生產中最高,能夠採用機械化、自動化規模生產。
隨著康乃馨作為一種鮮切花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質量、高標準的鮮切花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因此,進一步了解康乃馨的生活習性及品種分類對生產高質量的鮮花將有很大幫助。鮮花的質量好壞關鍵就在於它的“鮮”,因此康乃馨的保鮮技術顯得格外重要,加強保鮮技術的研究將是決定康乃馨切花產業成敗的關鍵。
1 康乃馨的特徵特性
1.1 品種分類
我國自歐美引入康乃馨進行栽培約有70年的歷史,栽培品種很多,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露地栽培種和溫室栽培種。露地栽培種耐寒力強,可露地越冬,常作二年生花卉栽培,適於花壇布置及切花用;溫室栽培種呈亞灌木狀,具四季開花性,適於盆栽,但更多作切花生產。康乃馨品種眾多,花色各異,有黃色系、紅色系、白色系等類型。
1.2 形態特性
康乃馨為常綠亞灌木,作宿根花卉栽培。株高60~90 cm,正常花期5―10月。莖光滑,基部木質化,稍被白粉;葉對生,線狀披針形,全緣,基部抱莖,灰綠色,被白粉;花常單生或2~5朵簇生枝端,呈聚傘狀排列,其原始種及部分紫色栽培品種具淡丁香芳香。
1.3 生長習性
喜空氣流通、乾燥及日光充足之環境。要求排水良好、腐殖質豐富、保肥性能良好而微呈鹼性之粘質土壤,忌連作及低窪地。喜肥,能耐一定低溫,為冬季供應切花,現常作為設施栽培的品種。性好涼爽而不耐炎熱,理想的栽培地是夏季涼爽、濕度低,冬季溫暖的地區。
2 繁殖技術
2.1 扦插
採用扦插育苗生產切花的時間要求分批、分期進行,溫室栽培以1―3月和9―11月為宜,露地栽培以4―6月和9―10月為宜,成活率高,生長健壯。插條規格及標准:生長點活力強,長10~12 cm,具4~5對葉,重約10 g,最好採用母株莖中部粗壯的3~4節生出的側芽。以膨脹珍珠岩和草木灰按7∶3拌勻的混合物作基質,基質深度8 cm為宜。株行距3.5 cm×2.0 cm。插前用50 mg/kg ABT-2生根粉或0.5%吲哚乙酸加0.5%奈乙酸或0.2%~0.5%吲哚丁酸噴插條基部。冬季扦插一般採用玻璃地棚或塑料薄膜地棚供插穗越冬生長之用[2]。
2.2 組織培養
康乃馨是較早組織培養成功的花卉之一,在生產上應用廣泛。材料為康乃馨側芽抽生的嫩莖,或在解剖鏡下取莖尖(0.2~0.5 mm)。嫩莖切成0.5~1.0 cm長的小段,用MS+6-BA(2 mg/L)+NAA(0.2 mg/L)作產生綠芽和繼代培養培養基,pH值調節至5.6~6.5。用MS+NAA(1~4 mg/L)作生根培養基。控制室溫24 ℃左右,並用日光燈加光8 h進行培養。
3 病蟲害防治
3.1 枯萎病
枯萎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香石竹尖鐮孢菌。在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病。發病初期,植株地上部生長緩慢,同時根部變色[3]。該病病菌在土壤和病株中存活,可通過根和莖基部侵入植株,還可借插條傳播蔓延。此病在夏季發展最迅速,危害最嚴重。應選用無病插穗,發現病害應立即拔除病株,與其他花卉實行2~3年輪作。發病初期可噴施50%多菌靈500倍液或代森錳鋅500~600倍液,或對土壤消毒。
3.2 葉斑病
葉斑病主要侵害葉和莖,是一種世界性病害,有時也侵染花蕾和花[4-6]。該病在4月上旬至初冬均可發生,適宜生長溫度為25~30 ℃,溫室則全年都可發病,多雨季節發病最重。植株下部老葉發病多且重。生長期發病,可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3.3 蟲害
主要有種蠅、螻蛄,可用毒餌誘殺。溫室或塑料薄膜地棚內,最好在地床下設3 cm厚的黃沙層,以防蚯蚓入內活動。對蚜蟲、紅蜘蛛、夜盜蛾等蟲害,則可噴葯毒殺。
4 切花保鮮技術
4.1 採收
對於大花型康乃馨既可在花蕾即將綻開時採收,也可以待外輪花瓣從花萼內露出時採收。而多花型康乃馨應在有2朵花已開放,其餘花蕾已透色時採收。採收時可用剪刀,也可用小型收割機。用剪刀時,應小心地將花枝剪下並從支撐網中拉出,避免折斷花莖。
康乃馨的貯存壽命和瓶插壽命直接與其碳水化合物含量有關。而花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又與一天中的時間變化有關。在13:00―16:00,康乃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因此,應在此時間段內採收切花,以確保最大限度地延長切花壽命。
4.2 保鮮
採花後,放入干凈或含有保鮮劑的水中[7]。冷藏溫度 -0.5~0 ℃,相對濕度90%~94%。康乃馨對乙烯敏感,因此花枝應插在含有乙烯抑制劑的保鮮液(300 mg/kg 8-羥基喹啉+50~100 mg/kg硝酸銀+5%~7%蔗糖)中貯藏。
蕾期採收的康乃馨需要進行催花處理。大花型催花液:200 mg/kg 8-羥基喹啉檸檬酸鹽+25 mg/kg硝酸+50 mg/kg硫酸鋁+10%蔗糖。多花型催花液:300 mg/kg 8-羥基喹啉檸檬酸鹽+300 mg/kg噻苯達唑+10%蔗糖。
5 參考文獻
[1] 馮天哲.家庭養花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
[2] 陳靜瑤,魏文雄.不同基質對康乃馨不正常組培苗的影響[J].福建農業科技,1996(3):24.
[3] 丁小維,梁雪妮,桂敏,等.不同激素配比對康乃馨芽增殖及玻璃化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6(4):269-271.
[4] 劉春松,葉輝,王良吉,等.香石竹的離體培養[J].安徽農業科學,2005(8):1425-1485.
[5] 趙志昆,田海霞.康乃馨主要病害的防治[J].西北園藝,2000(4):37-38.
[6] 李慧.康乃馨切花的保鮮[N].中國花卉報,2003-05-27(8).
[7] 潘尚芬.康乃馨鮮切花生產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19):40-41.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康乃馨栽培技術論文
Ⅳ 介紹 渡邊淳一
渡邊淳一
渡邊淳一(1933年10月24日~ )日本小說家,被譽為日本情愛大師。出生於日本北海道,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隨後任母校整形外科講師。在做了10年的外科醫生後,轉而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著有50餘部長篇小說及多部散文、隨筆集,為當今日本文壇的文學大家。早期的作品以醫療題材為中心,逐漸擴展到歷史、傳記小說,渡邊淳一特別是以其醫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豐富多彩、深入男性、女性本質的戀愛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作為日本現代浪漫小說的著名作家,至今仍活躍於文壇,目前已出版了130多部作品。
中文名: 渡邊淳一
國籍: 日本
民族: 大和族
出生地: 北海道
出生日期: 1933.10.24
職業: 醫生、作家
畢業院校: 札幌醫科大學
主要成就: 《死化妝》獲1966新潮同人雜志獎
主要成就: 《遙遠的落日》獲吉川英治文學獎
《光與影》獲1970年直木獎
2003年獲日本出版大獎菊池寬獎
代表作品: 《失樂園》《無影燈》《光與影》《鈍感力》《遙遠的落日》
日文假名: わたなべ じゅんいち
羅馬音: Watanabe Junichi
星座: 天蠍座
目錄
人物簡介
作品一覽
個人榮譽
部份作品簡介展開
編輯本段
人物簡介
出生環境
渡邊淳一,[1]1933年10月24日出生於日本北海道上砂川町,上有一姐,下有一弟。父親
渡邊淳一
鐵次郎來自煤礦區,是一名苦讀有成的高中數學老師,母親則是當地一個大商家的小女兒,由於她沒有兄弟,兩個姐姐又跟人私奔了,便決定招贅。換句話說,渡邊淳一跟的是母姓。他曾回憶道:「我的父母都出生於明治四十年(1907),母親活潑而善於社交,相較之下,父親是一個自製而沉穩的人。 我不知道遠在古老的戰前,父親以何等曲折的心理去扮演入贅女婿的角色。不過,我記得祖母(也就是我母親的母親)把鄉下土地的絕
渡邊淳一與父母
大部分,跳過父親那一代,直接登記在我的名下。祖母死後,我們成了地主,父親每個月都要去鄉下收地租。在我讀大四那年,有一次我去鄉下一家『勤勞者醫療協病院(相當於勞工醫院)』工讀,在醫院門口遇到了去收錢的父親。我只困惑了一下,立刻換上事不關己的表情要走開。這時,父親只是深深注視我一眼,什麼也沒說。」
相對於沉默、柔弱的父親,渡邊淳一則把母親描述成一個強悍、喋喋不休,永遠把他當成小孩的女人。「有一次她來醫院,見到我穿白袍,非常吃驚,那表情像在說,居然有人找你看病?之後,有一段時期,我把母親的抱怨,當成廣播,原以為這樣就可以右耳聽,左耳出去,自己也不會生氣,可是用這辦法仍不能支持很久。現在我總是耐心地聽她發牢騷。這似乎是在外居住的我,唯一能為她做的。光聽沒有反應是不行的,有時我一邊看報紙,一邊點頭。在這時候,我會想起,當年的父親,和現在的我有著一樣的心情嗎?」
求學生涯
渡邊淳一還在札幌一中讀初一的時候,一位國語老師中山周三教他閱讀日本古典文學作品,
渡邊淳一
如「萬葉集」等,還指導他習作短歌,這就是這位成名作家最早的文學經驗。據他本人表示,「短歌」在多年以後,對他的文筆仍有影響。 在初中和高中六年裡,渡邊淳一讀了不少日本小說,從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島由紀夫,直到所謂的「戰後第三波新人」的作品,都在他涉獵之列。其中他最愛川端康成的美感及理直氣壯,對芥川龍之介則感到無聊透頂。 不過,他向來自認是一個平凡的讀者,當他成為北海道大學理學院的新生時,十分羨慕文學院的「文學青年」,他覺得自己無緣坐在研究室中全力讀文學,只能啃一些枯燥的理化教材。在大一、大二兩年中,渡邊淳一讀了海明威、哈地歌耶(享年僅二十一歲的法國早熟作家)、卡繆等人的作品,其中卡繆的簡潔的文筆,令他大為傾倒,《異鄉人》是他唯一連讀三次的小說。在北海道大學讀完兩年所謂的「教養課程」後,渡邊淳一進入札幌醫科大學。這段時間,他接觸到法國作家沙特(1740~1814)的作品,耳目一新。
刻骨初戀
高二[2]時候的一段刻骨的初戀成為渡邊淳一邁向文學創作的一個契機,他回憶道:加清純子的眼睛很美,至今我都記得接吻時,她瞳仁的樣子。我生日時收到一封情書,此後不可自拔地陷入了對她的愛戀。純子常約我到圖書室,我們晚上在那裡抽煙、喝酒,她還帶我去札幌藝術家出沒的咖啡店和酒吧,我覺得自己一下成熟起來。然而,高三那年早春,純子在北海道的阿寒投水自殺了。前晚,她在我家窗檯上留下一束火紅的康乃馨,彷彿向我告別。我當時覺得她對我的感覺非常特別,但後來才知道,與我交往的同時她還有5個男友,其他人都收到了她的康乃馨。我一直在想,她到底最愛誰?直到成為作家我才明白,她不愛我們,她最愛自己。她喜愛表演,甚至主動去墮落,沖破一些道德觀念,彷彿在和我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藝術。」渡邊後來將這段青澀往事寫進了小說《魂斷阿寒》。
棄醫從文
渡邊淳一於1958年從札幌醫科大學畢業,1964年任教於母校整形外科部,同時在一家礦工醫院中執手術刀行醫。10年從醫經歷讓他熟悉了愛的力量:「面對一個將死的病人,最好讓他的愛人在身邊,緊握他的雙手,只有愛可以戰
渡邊淳一
勝對死亡的恐驚。」他從1956年便加入了同仁雜志「庫力瑪」,時常發表作品。1965年描述腦部手術的第一人稱心理分析小說《死化妝》獲新潮同仁雜志獎。1969年,《光與影》描述兩個軍人,因病歷表弄錯而發展出完全不同的命運,為他贏得直木獎,也使渡邊淳一的小說受到肯定,同年,渡邊淳一所在大學的附屬醫院正在進行日本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當時渡邊淳一懷疑被摘除心臟的那位患者並沒有真正的腦死亡,因此就對當時所在的醫院進行了批評。後果可想而知,只有35歲的渡邊淳一無法繼續在醫院工作下去了,他索性辭職來到東京開始了專業小說創作的生涯。
1969年,他推出描述日本第一位女醫生——狄野吟子的傳記小說《花葬》,寫作前的考據工夫,詳載於他另一篇雜文中。1980年,為渡邊淳一贏得吉川英治文學獎的《遙遠的落日》,這是一部談世界級細菌學家野口英世的作品,這部作品以考據的翔實和寫作的功力為世人稱道。 1968年的《雙心》、1969年的小說《心臟移植》及《玻璃結晶》等作品中,渡邊淳一透過醫師獨到的眼光,剖析人性,形成了渡邊淳一的特有風格。 1995年9月1日開始,在《日本經濟新聞》發表長篇連載小說《失樂園》,描寫不倫中的純愛,引起巨大反響,並相繼被拍成電視連續劇和電影,在日本掀起了「失樂園」熱。小說在日本已發行260萬冊,小說的書名還獲得了日本1997年流行語大獎。
筆耕不輟
渡邊淳一現已發表130多部作品,其中有50餘部長篇小說及多部隨筆散文和傳記作品,並且迄今仍然筆耕不輟,表現了非凡的天賦和豐厚的創作實力,在日本擁有廣泛而持久的讀者。日本媒
渡邊淳一
體稱他是「『中間文學』第一人」、「現代男人的代言人」、「日本現代情愛文學大家」等等,所有的關注或評價,贊譽或爭議,其實皆歸因於他創作的一系列表現中年人情感糾葛的長篇小說。所謂「中間文學」,是日本文學中的獨特品種,指介於晦澀的純文學和淺直的俗文學之間的文學形態。渡邊淳一選擇中年情感危機作為小說所竭力表現和探討的空間,題材天生就有暢銷的一面,加之渡邊淳一的文筆極其細膩華麗,情節安排絲絲入扣,心理醫生的背景使他在書中時常插進引人思索的甚至帶有心理分析的治療意義的議論,他的作品走向暢銷也就在情理中了。他驕傲道:「情愛小說最具普遍意義,它不會隨時代變遷而風化。美蘇冷戰時期那些描寫間諜的小說隨著戰爭結束而失去意義,現在少有人讀。但是,男女之愛是跨越國界和時間的永恆話題。」
年過古稀,渡邊淳一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每天清晨,滿上一杯啤酒,他便捏著慣用的4B鉛筆在自製的400字稿紙上豎行碼字。 生活中的渡邊,愛打高爾夫球,常穿著考究的和服參加料理店「和服之會」,還曾榮獲日本最佳和服著裝獎與最佳眼鏡搭配獎。「不管活到什麼歲數,總有太多思索、煩惱與迷惘。一個人如果失去這些,安於現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青春的完結。」
編輯本段
作品一覽
《化妝》
《女優》
《冰紋》
《淚壺》
《欲情課》渡邊淳一(20張)
《失樂園》
《鈍感力》
《死化妝》
《光與影》
《白色獵人》
《熟年革命》
《北都物語》
《櫻花樹下》
《反常識講座》
《幸福的背叛》
《愛的流刑地》
《男人這東西》
《紫陽花日記》
《紫丁香冷的街道》
《長崎俄羅斯游女館》
《解剖學式的女性論》
《往巴黎的最後班機》
《我的,傷感的人生旅程》
《花逝》又名《花葬》
《夜潛夢》又名《畸孕》
《流冰之旅》又名《冰戀》
《美麗的白骨》又名《艷骨》
《那又怎麼樣》又名《復樂園》
《無影燈》 又名《白衣的變態》
《雁來紅》又名《紅花》、《紅》
《化身》又名《情變》、《姘居》
《秋寒》又名《野蒿園》、《秋殘》
《泡沫》又名《夢幻》、《泡與沫》
《一片雪》又名《飄雪》、《雪花》
《遠方的落日》又名《遙遠的落日》
《浮休》又名《萍水》、《瞬間美人》
《最後的愛戀》又名《愛如是》、《如此之愛》
《為何不分手》又名《不分手的理由》、《外遇》
《魂斷阿寒》又名《夢斷寒湖》、《魂歸阿寒》
編輯本段
個人榮譽
1965年(昭和40年) 第12回新潮同人雜志賞 《死化妝》
1970年(昭和45年) 第63回直木賞 《光與影》
1979年(昭和54年) 第14回吉川英治文學賞《遠方的落日》、《長崎俄羅斯游女館》
1983年(昭和58年) 第48迴文藝春秋読者賞 - 『靜寂之聲 ― 乃木希典夫人の生涯』
2003年(平成15年) 獲日本出版大獎菊池寬獎。
編輯本段
部份作品簡介
《為何不分手》
寫了一對典型的現代都市中的中產階級夫婦,收入富足,生活穩定。在日見蒼白
的婚姻生活里他們都選擇了婚外情。他們分別經歷著愛情的甜蜜和內心的自責,當他們都決定拋棄一切重新回到家庭的時候,卻發現再也找不到當初的激情,他們再也沒辦法走進對方的心靈了。男主角文中修平對青春的遠離有著深深的悲哀和恐懼——「這幾年修平一直渴望著烈焰飛騰般的愛情,就這么平淡無奇地老下去,那就要帶著失落感了此一生了」他有了情人,後來又發現妻子也有了情人,但是他們都沒有拒絕悠長的十多年的家庭氛圍。他們繼續生活在一個屋子裡,在尷尬中尋找新的心理平衡。《淚壺》寫一位名叫雄介的先生失去了恩愛的妻子,又遵照妻子的囑咐,將她的骨灰做成了一把美麗的水壺,為的是睹物思人、相伴終身,但是,人的感情是會產生變化的,這以後,雄介相繼遇到了麻子和朋代兩位女性,且與她們有了親密的關系。此時的雄介發現,他雖然在精神的某一方面得到了滿足和釋放,然而,在自己的心靈最深處,卻仍是戀著自己的亡故妻子。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只要雄介一在那方面有所動作,這把用妻子骨灰揉成的壺,就會出現種種奇怪的跡象,或是偶然產生的淡淡硃色,似淚痕,或是從壺身中發出一些奇妙的聲響,像妻子對自己話語的回答……於是,在不同情感與肉慾的強烈比較中,雄介終於明白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靈與肉的渾然結合,什麼是發自內心的踏實與快樂,而這種關於自身愛情內涵質量的檢測和頓悟,也只有在嘗試了看似甜蜜但卻是酸澀的生活果實之後,才能得出的正確結論。
《失樂園》
里端莊賢慧的醫學教授之妻凜子與某出版社主編久木在一次社交場合邂逅相識。工作狂的丈夫對凜子的冷漠,因工作變動而失意的久本與妻子不冷不熱的麻木關系。無愛的家庭婚姻與難
《失樂園》
於抵禦的情感誘惑,使凜子與久木陷人「婚外情」的漩渦。精神共鳴和感官的歡悅體驗愛的輝煌和極致使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意義。放縱的迷醉之後接踵而來的是凜子的丈夫以「不離婚」進行報復,久木被匿名信困擾面臨降職而不得不辭職。親人的疏離與世人的白眼使他們秘密同居——偷食「禁果」的人被逐出樂園。為了返回樂園,永久地生活在樂園里,他們選擇了去徇情。久木認為「自己是和最愛的人一起去做最美好的旅行,」他們選擇兩個人抱在一起,在達到快樂顛峰的那一瞬間結束生命。他們認為「這是華麗耀眼而又心滿意足的死,是只有他們這兩個因相愛而死的人才能獲得的至福之舉。這是一部夢幻與現實、靈與肉、歡悅與痛楚相互交織的震撼心靈的傑作。奇妙的心理活動與錯綜復雜的感情糾葛,溶入到異域特有的四季更迭的綺麗環境里,令人回腸盪氣。
渡邊淳一關注人內心深處的本能和願望,人世間潛在的非倫理的慾念,那些無法用知性、理性的方式去處理的情感,他用文字來表現和探究人間那美艷的情慾、男女之間情愛的妙味與魅力。他所敘述的很多事情和心理在現實的社會里很有普遍性,並且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他對於人性深處最隱秘的層面,做了最直接、深刻和淋漓的揭示和剖析,從而引起人們對於人生善惡、美醜的思索和警醒。
《男人這東西》
身為男人的渡邊淳一結合自身及熟人們的體驗,暢談一下男人自少年期、青年期直至壯年期的身心發展歷程,他說男人是一種孤獨而懦弱的動物,是種慣於裝腔作勢且又極其狡猾的動物
《男人這東西》
,女人的愛情不具有曖昧性。相形之下,男人的性格顯得極其曖昧,敷衍了事。男人不像女人那樣感情激盪,但是,一般情況下去了能保持永久的,對對方依依不捨。普通的女性出人意料地對男性肉體的、精神的內部世界的真實情況並不了解。即便身為情人、妻子,女性也未必會深入他或丈夫的內里去探尋他們的生理狀況,而且,就算她們願意去那樣做,也未必能夠如願以償。
渡邊淳一以全新的視角探索人性發展與現代社會倫理、道德關系的矛盾沖突,他認為真摯的熱戀、男人的狡猾、女人的熾熱與變心,無法相見的怨恨、遠去離別的悲傷、愛的千重煩惱、人內心的矛盾等等,這些人類愛情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盡管形式上發生了變化,他說他的小說是在「追究男女性愛的深層意義」。但是他並不是做很惡俗的細節渲染,愛欲在渡邊淳一的眼裡似乎和道德倫理沒有什麼關系,它只是一種自自然然的存在。他筆下的激情純真而又唯美,絲毫沒有淫邪的猥褻意味。現代人的情感方式已經相異於過去,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誘惑和壓力,「人們情感的逆轉和犯規早已超出了往日的單純情感領域,而成為他們對抗平淡、對抗侵蝕,或者說背叛現實、凸顯自我的一種反擊方式,他們並非因為情感缺乏而去尋找外遇,也不會因為情感老化而去走向離婚。他們的留戀而又厭倦家庭只是他們的一種掙扎手段,目的是為了抵抗日常生活的庸俗庸碌及無聊乏味的腐蝕,是不知如何自衛的自衛,是其志向前的後退。」
「許多事情,只有當你看到了另一面的麻煩和危險,才會分外珍惜就在身邊的和諧、安全的生活,只是在此時,人生的曲折和代價,才有了最寶貴的意義,這時,你就會自然地感受到,真正有價值有份量的小說,都是從熱騰騰的真實生活出發,在生活的熔爐中鍛冶而成的。」
渡邊淳一認為對男女個體而言,徹底的自由就是愛與性不受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的束縛,
《遙遠的落日》
《遙遠的落日》
是渡邊淳一創作過程中花費時間最長、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為滿意的作品之一。渡邊淳一深深地被野口英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歷時八年時間追尋主人公的足跡,毫無粉飾地再現了他克服出身貧困及左手殘疾的不利條件,立志醫學事業,以「梅毒螺旋體」的研究成果確立了其在世界醫學界中的地位的人生軌跡。此書於1980年榮獲日本第十四屆吉川英治文學獎。渡邊淳一善於刻劃命運坎坷人們的生活、對生命哲學及死的美感描述極為細細膩精緻,多數被稱作醫學小說。
《泡沫》
男主人公安藝隆之是個職業作家。自古才子需紅袖添香,這樣方讀得書
《泡沫》
,何況是這樣一位多情作家。自然糟糠之妻已無任何激情可言,於是就有了一位曼妙多情的和服設計師淺見抄子的出現。
「男人愛女人,樂趣之一就是能夠實際感覺到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女人。」抄子原本是個安分的妻子、母親和職業女性,在遭遇了久慕的作家安藝後,沉睡心中的愛情如不期而遇的火山難以遏制,「一個女人並不總是明白她為什麼熱愛一個男子。」安藝感到了一個男人改變女人的雄性力量,而抄子的愛卻像失火的老房子這下是沒救了。於是兩人只有以拋棄家庭為代價步步陷入情慾的漩渦。遺憾的是,拋棄家庭、相互依偎在一起的安藝和抄子也驀然覺著這一切也許終如泡沫般脆弱而無常。望著射向雪面最後一抹殘陽,主人公對自己說:正因為人生如泡沫般無常,才要盡情燃燒現在這一刻。
《萍水》
講的是一個纏綿悱惻的故事。主人公久我,自由撰稿人;女主人公梓,教和服
《萍水》
穿著法、插花的很有女人味的教師,兩人曾經是戀人,因為久我外派美國,中斷聯系14年,其間分別結婚生子。一個偶然的機會,舊情復萌。在渡邊開始講故事時,他們的交往已經又持續了8年。在一次顛鸞倒鳳之後,梓面對鏡子,突然問久我:「我的眼睛看上去異常嗎?」不是醫生的久我自然看不出來,而且以為又是梓興奮之餘的撒嬌,便告之以「很漂亮」。但其實眼疾的痛苦已困擾梓多時,看到久我不以為然的樣子,便有些生氣。這就是《萍水》的切入點,即婚外戀的一方突然生病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形。
《愛如是》
說世上沒有兩全其美之事。情人和妻子令作家風野搖擺不定。他自認是崇尚精神的,可又不肯放棄塵世的享受。在強大的生存壓力之下,日本男性內心的痛苦和理性的矛盾暴露無遺。在這扭曲的世界,誰又能真正理性地活著。渡邊寫的不單是日本男性,而是作為男性所要承受的情感的痛苦與折磨。
《雁來紅》
《雁來紅》
描寫現代男女畸型的性關系的小說。女主人公因手術意外造成生理創傷殘缺,認為自己不再是女人,便憂悶、困惑,似有欲訴不盡的煩惱,導致了她與性戀的異變,可是在一年後的雁歸來,花正紅的金秋之夜,她突然恢復如初,卻不知為什麼……通過男女主人公不顧一切的在性愛中釋放與解脫自己的故事的描寫,渲染了性慾對人的基本構造中的意義。同時批判了現代文化對人的原始性活力的壓抑。 雖明知終會被貴志為所欲為,冬子卻不希望現在馬上被碰觸,至少,她要再多保留一些時候。
《曼特萊斯情人》
主人公修子青春美貌,精明能幹,但她在感性生活中卻寧願做一個「曼特萊斯」式情人,也不肯嫁人為妻,過一種依附男人的生活。「曼特萊斯」是法語,意思也是情人,指的是一種有自己的經濟保障和獨立自主意識的女性情人。與修子保持多年情人關系的遠野是一位事業有成,家有妻女的中年男子。婚外情所帶來的歡娛是遠野越來越迷戀修子,最終發展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夜潛夢》
一個富於迷惑性的名字。在夜間潛入的夢是怎樣的?渡邊淳一用倒敘的
《夜潛夢》
手法,將懸念提出,在解決問題中,將我們帶入了一個撲朔迷離的故事裡。一次婚外奇孕引出一段離奇的故事。小說講述了一個倒插門入豪門的中年男子,在邂逅女主人公東子之後,產生了婚外情。而東子卻稱其懷孕,再種種猜測、揣度、驚恐、想辦法試圖讓其墮胎之餘,發現東子是假懷孕。而事實上,東子是患了不孕症,婚後生活在痛苦境地之中的,故事充滿著現代感與緩緩低訴的沉著。故事本身不美,甚至是有些殘忍的,可是作者卻以唯美的筆法將一切帶入了美好中。文章中講述著大段大段的醫學問題,看似有些枯燥無味,而學醫的作者卻用醫學術語、體檢治療的一系列情節,以充滿凄美哀絕之態,渲染出了東子的內心巨大的疾苦痛疼,使人忍不住對其哀憐不已。
《反常識講座》
是渡邊淳一最新出版的散文集,他以滑稽的主題,理性的論理,配合深刻的觀察,專業的眼
《反常識講座》
光,批判了既可笑又可愛的人類,以及他們莫名其妙的常識。他認為:所謂非常識,只是不懂常識;而反常識,指的是在了解常識的基礎上向它挑戰。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有無數稱之為常識的東西,它們蠻橫跋扈,恣意橫行。
《紫陽花日記》
川島省吾和志麻子是在日本很典型的一對中產階級夫婦,住在東京高尚社區,丈夫經營著一家私立醫院,妻子在家料理家務。結婚十五年,有一兒一女。看似平靜的生活被丈夫在妻子卧房偶然發現的一本日記給徹底打亂了。在這本日記里,妻子以女人的敏感和細心,詳細記錄了她對丈夫不忠的點點觀察,但在平日生活中卻又絕口不提此事。於是,夫妻間開始了一場讓雙方都深感痛苦的「暗戰」。
「暗戰」終於變成直接交鋒,太太甚至沖到丈夫情人的公寓。雙方也都想到了離婚,但生活的慣性、孩子、再加上丈夫的妥協,使他們的婚姻磕磕絆絆地維系下去。
省吾依然靠偷看妻子日記來了解她的內心活動。慢慢發現,經過這次沖突,妻子對自己已經是心灰意冷,更讓他吃驚的是,妻子開始和多年前讀大學時期的一個教授開始交往……
紫陽花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