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為什麼喜歡杜鵑花
❶ 尼泊爾的風俗
尼泊爾 尼泊爾的問候語是「那馬斯特(namaste)」,相應動作是雙手合十;進入尼泊爾寺廟、住宅之前要脫掉鞋子;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過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觸別人的食品或餐具;不要用腳去碰尼泊爾人的物品,這被認為是一種不嚴肅的冒犯行為;注重著裝,尤其是女性旅行者不要穿著暴露;進入印度教寺廟前務必徵得同意,因為寺廟是不向非教徒開放的;皮毛物品嚴禁帶入寺廟范圍內;圍繞寺廟或佛塔行走應依順時針方向;照相(無論是為人還是物品)之前應經許可;男女之間的公開親昵行為是不被喜歡的
音樂:
尼泊爾的音樂舞蹈個性獨特,宗教祭祀、節日婚喪演奏的傳統宗教音樂與情歌和抒情的民間歌曲,構成了尼泊爾音樂的豐富性和代表性;民間舞蹈絢麗多姿,具有強烈的民族氣息,舞蹈多充滿生活氣息,表現勞動生活、談情說愛、樂觀恢諧。節奏歡快,動作敏捷,反映尼泊爾民族純朴豪爽、樂歡快的精神。
建築(家居):
尼泊爾的建築極具特色,在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歷經千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的具有濃厚尼泊爾民族風格的建築。不論是歷朝王宮,還是百姓居家,建築門窗上都有精美的雕飾,花紋鳥獸,別具一格,做工靈巧透剔。雕有孔雀形象的"孔雀窗"和巴德崗老王宮的55扇窗,是世界文明的傑作。木雕被視為尼泊爾的驕傲,尼泊爾的金銀和寶石鑲嵌手工藝由於做工精美,形式多樣而舉世聞名
服飾:
男女均頭梳雙辮,都穿一種有直條紋的衣服,或毛皮披風並且袒露一臂或雙臂,頭部有發飾。帶有一定的宗教特點。屬於藏族服飾類
在尼泊爾黃牛被視為國獸,頸後帶駝峰的牛被視為神牛,受到尼泊爾人、特別是印度教徒的尊重。尼泊爾的法律規定,神牛和母黃牛受到法律保護,一律不得宰殺。一位印度的專家解釋了印度教禁牛的由來,他說:「牛的奶汁哺育了幼小的生命,牛耕地種出的糧食養育了人類,牛就象人類的母親一樣,所以我們非常敬牛。」
杜鵑花的花語
杜鵑花的花語其一就是——永遠屬於你。這代表了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杜鵑花的人都非常的天真無邪,如果他們可以看見漫山的杜鵑花,那就代表愛神降臨。
杜鵑花的花語其二就是——節制慾望。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杜鵑花只在它的花期里綻放,即便它可以給人以熱鬧的感覺。如果,杜鵑花不在花期,很適合種植成為矮牆。
❸ 杜鵑花的花語和傳說
杜鵑被贊譽為「花中西施」,大詩人白居易也曾這樣褒獎道:「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每當春天來臨時,杜鵑花便漫山遍野怒放開來,遠遠望去猶如山林染了塗了胭脂,因此杜鵑俗稱「映山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杜鵑花的花語和傳說吧! 杜鵑花的花語 杜鵑花的花語是「永遠屬於你」,代表了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杜鵑花的人都純真無邪,當他們見到滿山杜鵑盛開,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候。 杜鵑的花語還有「節制慾望」,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綻放,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杜鵑花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在今江蘇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裡有座小村莊,庄前有條美麗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長江,村子裡的人都靠種田打獵過活。 靠河邊住著兩家人,東邊住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叫劉鵠,他長得結結實實、高高大大,上山打獵、下河摸魚,飛禽走獸都逃不過他的手。而且,劉鵠隨身還帶著一樣特別的東西,那是一支排蕭。他一吹呀,就會引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美麗小鳥,在他頭頂上盤旋。劉鵠也和這些小鳥成了好朋友,有空就抓些小蟲子喂它們,小鳥也會銜來一些奇花異草給劉鵠。這些奇花異草都是些名貴的草葯,劉鵠經常把這些草葯送給村裡的窮人治病。 再說河的西邊住著一家姓王的,只有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母女倆相依為命。母親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兒鵑子紡紗、織布、賣布來賺錢養家。鵑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織出來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鵑子心地善良,經常接濟一些比自己還窮的人家。鵑子還會唱歌,歌喉圓潤,歌聲動人,就像百靈鳥一樣婉轉。更有一件出奇的事,就是:只要鵑子一唱歌,那黃鶴山下的一片片杜鵑花就會展苞開放,而且朵朵飽滿,朵朵艷麗。 劉鵠和鵑子共飲一河水,同住河岸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他們經常一個吹蕭一個唱歌,引來百鳥飛舞,引得杜鵑花開。 鵑子既會唱歌,又會織布,而且長得又漂亮,周圍村莊的人都知道她,贊美她。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呀傳,最後竟傳到皇宮里去了。皇帝是個昏君,整天沉湎酒色。從不過問朝政,只關心一年一度的選妃之事。皇帝一聽說鵑子是個大美人,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聖旨,指名要選鵑子進宮。 這一下可忙壞了縣太爺,自從皇上下了聖旨之後,他就開始盤算起來:如何借這個機會討好皇上,為自己的仕途升遷好好鋪墊一下。於是,縣大爺帶了一大幫衙役直奔黃鶴山。一到黃鶴山,到處烏語花香,原來劉鵠和鵑子正在一唱一和。縣太爺兩眼骨碌一轉,心想:奇了,這個大美人還真有這么大的本事,只要把她獻上去……嘿嘿,縣太爺心裡暗暗高興。於是縣大爺走上前說:「恭喜!恭喜!鵑於姑娘,皇上選中你做皇妃了,以後可要……」還沒等縣太爺說完,鵑子轉身就進了屋。縣太爺一看軟的不行,就要來硬的了。縣大爺喝令幾個衙役去撞開門,劉鵠急得從吹蕭的地方跳下來要去保護鵑子。這時又有幾個衙役沖上去,他們抓手的抓手,抓腳的抓腳,把劉鵠抱了個緊,劉鵠只能幹著急。門被撞開了,可憐鵑子體弱,力氣小,一個人怎能敵得過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兩下就被抓出來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劉鵠救我!救我!……」劉鵠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睜睜地看著鵑子被抓走了。 自從鵑子被抓走後,劉鵠天天愁,夜夜愁,鵑子媽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劉鵠心裡想:就算是赴湯蹈火,我也要把鵑子找回來,於是他幫鵑子媽挑滿了一缸水,砍好了一捆柴,買了一缸米,安頓好鵑子媽,就准備出發了。第二天一大早,劉鵠背了個小包袱,帶著他心愛的排蕭出發了。他翻過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過了九九八十一條河,繞過了九九八十一個灣,終於到了皇城。 再說,鵑子被抓到皇宮後,皇帝一見到她,歡喜得不得了,便對鴿子說:「聽說你會唱很好聽的歌,唱一支給我聽吧!」鵑子不開口說話。又問:「聽說你會織很好看的布,織一匹給我看吧!」鵑子還是不開口。不管皇帝說什麼,鵑子都不理不睬。皇帝就死皮賴臉,胡攪蠻纏,動手動腳,鵑子恨死了這個皇帝老兒,是他派人闖進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劉鵠,想到這她操起凳於就往皇帝頭上砸去。皇帝一點便宜沒沾上,反倒被砸了個頭破血流,嚇得抱頭就逃。鵑子從此不吃不喝,漸漸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這時,皇帝連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鵑子就這樣躺在床上等死了。 劉鵠來到了皇宮前,但他不知鵑子在哪裡,更不知鵑子病得快不行了。他急著想進去,可圍著皇宮轉了一圈,看見到處都是衛土,到處都是高牆,沒有一點機會可以讓他進去找鵑子。正著急間,他突然右手無意間摸到了排蕭,這下他有主意了。他趕緊扎了個風箏,把排蕭綁在風箏後面,接著他把風箏放上了天。隨著風箏在天上飛起來,排蕭也被氣流吹響了,於是,他把線放得越來越長,鳳箏就在皇宮的上空飛舞,這排蕭的聲音一直傳到了鵑子那裡。鵑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聽到熟悉的蕭聲,就慢慢睜開了眼睛,通過窗戶往天上看。她終於看到了排蕭,知道劉鵠來找她了,便掙扎著坐起來,唱起了家鄉的歌,那是劉鵠熟悉的歌。歌聲繞著花園轉,繞著大樹轉,繞著宮牆轉,轉呀轉就轉到了劉鵠那裡,劉鵠聽到這凄楚動人的歌聲後,又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鵑子知道他來找她了,難過的是他和鵑子被重重宮牆所阻隔。劉鵲越想越傷心,越想越難過,自己不能救鵑子脫離苦海,自己雖經歷了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了鵑子,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受折磨,劉鵠的心像刀鉸一樣難過。 於是,劉鵠便倚在宮牆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著天,漸漸地支持不住了,後來就變成了一隻五彩繽紛的小烏。小鳥振翅飛起躍過高高的宮牆,一直飛到鵑子身邊,對鵑子「吱吱喳喳」地叫,鵑子伸出手來撫摸小鳥,說:「烏兒,鳥兒,你要能帶我飛出去該有多好啊!」說完就吐血了,吐出來的血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鵑子的身體也慢慢地變成了一朵杜鵑花,小鳥銜著這朵杜鵑花,飛出了宮,一直飛到了黃鶴山下,把這朵杜鵑花栽在了鵑子家門口。從那以後,那裡就開出了一片美麗的杜鵑花,但最美的一株還是鵑子變成的那株,這株花有五個瓣,花心有一顆碧綠的珠子,叫「五寶綠珠」,它是杜鵑花中的珍貴品種。 過了許多年後,這里造了一座廟宇,叫做鶴林寺,廟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台叫杜鵑台,杜鵑台上種了許多杜鵑花,各式各樣,那株「五寶綠珠」也被移植到這杜鵑台上了,它在那花叢中,花開得更加嬌艷動人。每當清晨和黃昏時,總有一群五顏六色的小鳥在花台上空飛舞,其中有一隻總喜歡繞著那株「五寶綠珠」轉,而且這只烏的叫聲特別凄楚,就像排蕭吹出來的一樣,據說那就是劉鵠變成的。
❹ 中國最恐怖的鳥類
中國最恐怖的三種鳥
一、杜鵑
杜鵑是我們經常聽說的一種鳥,這種鳥也被許多人認為是中國最恐怖的三種鳥之一,令人害怕,其實杜鵑令人害怕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叫聲,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曾寫道「杜鵑啼血猿哀鳴」,來表達環境的凄涼,古代也有「杜鵑啼血」這一漢語成語,用來形容人在哀痛到了極點的一種狀態,因此又不少人認為杜鵑是一種非常恐怖的鳥類。
二、烏鴉
烏鴉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鳥類,並且烏鴉十分聰明,有研究認為有一些烏鴉的智商極高,能夠達到人類六歲小孩的智商,並且烏鴉還十分喜歡惡作劇,經常對人類惡作劇,但是烏鴉也是中國最恐怖的三種鳥之一,據說這主要是因為在我國的古代,人們認為喜鵲是報喜的,而烏鴉是報喪的,因此十分厭惡烏鴉的出現,而且烏鴉叫聲也是十分低沉的,因此也有許多人害怕烏鴉。
三、貓頭鷹
貓頭鷹是一種看起來比較可愛的一種鳥類,因為頭部長得像貓,擁有一對圓溜溜的大眼睛,看起來十分的可愛,因此被稱為「貓頭鷹」,但是據說貓頭鷹也是令人恐懼的一種鳥,有一種說法稱:聽到貓頭鷹的叫聲,就預示著家裡有人快要去世了,因此許多人討厭貓頭鷹。
❺ 尼泊爾的風俗禮儀都有哪些
尼泊爾的風景是非常漂亮的,但是尼泊爾有很多的習俗和禮儀。那麼尼泊爾的風俗禮儀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學習尼泊爾的風俗禮儀。
尼泊爾的風俗禮儀一:社交習俗
尼泊爾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尼泊爾人重禮儀,禮節多種分等級;大多信奉印度教,伸舌迎客表敬意;
熱情禮貌心誠實,為人謙遜好客氣;崇拜黃牛為“聖明”,保護國獸入法律;
“同意”頭語用“搖頭”,“點頭”表示“不同意”。
生活細節特點
尼泊爾人迎賓方式既獨特又隆重。貴賓到來時,從機場到賓館,一路搭起道道拱門,拱門兩側各置一個金光燦燦的黃銅罐,上面插滿鮮花。賓館內,到處點著古香古色的酥油燈。
他們還有以童女迎賓的特有習俗。視童女為聖潔的象徵,無論是國王出記還是迎送外賓,在機場上,總要安排5位童女敬獻鮮花,以示吉祥。他們在貴賓臨門時,一般都要舉行點酥油燈的儀式。主持歡迎儀式者,在客人抵達之後,要親自點燃油燈,以此象徵著“溫暖”、“光明”和“友情”。
他們在秋、冬季節迎賓時,往往要燃起篝火來表示對客人的歡迎。主人還要演唱民間歌舞,以表示對客人的真誠敬意。他們宴請賓客時,按傳統禮節要在宴席上點燃許多紅燭。認為這樣可以使賓主之間更加親切,是一種增加友誼的真誠表示。尼泊爾廓爾喀族人不論男子都喜歡戴鮮花。通常男子把鮮花戴在帽子或身上,而女人戴在頭上。每逢節日,人們也以鮮花為贈品送給客人,以表示相互間的祝福。
尼泊爾人向客人、朋友或長輩遞送東西時,都要用雙手奉上,如雙手遞送不便時,則要用左手指尖抵住右臂。他們在回答問題時,慣於用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不同意。他們在與客人的交往中,有贈送禮物的習慣。他們在與朋友見面之時,總願意送一頂尼泊爾小帽給客人,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與朋友告別之時,總習慣把一種手工精製的鞋送給上路的朋友,以表示祝願朋友前程似錦。
他們對黃牛極為崇拜,並尊黃牛為“國獸”。他們還視黃牛為“神牛”;視黃牛的兩角為“兩座聖山”;視黃牛的眼睛為“日月神”;視黃牛的奶為“聖海”;視黃牛的尿為“聖河”;視黃牛的屎為“吉祥之物”。
他們在生活中離不開黃牛屎,平時要經常用黃牛屎來擦洗鍋、盆及各種餐具等,以此來祈求和保障家庭的人口平安。他們對狗有著一種很深的感情。認為狗是最忠實、最可靠的吉祥動物。並視狗為勇敢、神聖的象徵。他們對烏鴉頗為喜歡和愛戴。他們認為烏鴉具有為人類奉獻的高貴品質。因此,人們都視烏雅為吉祥之鳥,並對烏鴉備加愛護。他們格外喜愛杜鵑花。人們親切地稱它為“拉麗格拉斯”,並把杜鵑花視為美好的幸福之花,看成是吉祥的象徵。人們尊杜鵑花為國花,並將其形象地繪制在自己的國徽上。
尼泊爾國外由來的 傳說 頗多,主要有以下幾種:有說是為紀念古代一聖人而得名的。古代曾有一個名叫“尼”的大聖人,撲滅了一場大火,防止了當地森林的毀滅。
為紀念“尼”對國家的“救護”,故名為“尼泊爾”。“救護”即為“泊爾”之意。也有的說,在尼泊爾語里,“尼”的意思是“中間的”,“泊”的意思是“國家”,“尼泊”的意思就是“中間的國家”。
因其地處印度和中國兩國的中間,所以就被稱為“尼泊爾”。還有的說,在藏語里,“尼”為“家”,“泊爾”為“羊毛”的意思。因其盛產羊毛織品,所以被和為“羊毛之家”,即“尼泊爾”。
尼泊爾的風俗禮儀二:禮節禮儀尼泊爾最常見的禮節是合十禮。施此禮時,雙手齊胸合掌,同時口中道著“納摩斯德”向你問好。“摸頭禮”是國王對下屬、臣民的禮節。一個尼泊爾人如果能得到國王的撫摸,那將是終生的榮幸。他們晚輩見長輩要施“吻足禮”(即跪下來吻長輩的腳,長輩在晚輩的頭上拍一下以示還禮)。
低種姓的人在拜見比自己種姓高貴的人時,或拜見上司、長輩時,則要施“掬手禮即是施禮人在俯首躬身的同時,雙手呈掬水狀,並使雙手尖觸到自己的額頭)。隨著社會的發展,握手禮在尼泊爾也開始命名用,在摯友相見時,常以握手來表示問候。在山區,人們初次見面時,都要伸出舌頭向對方致禮。那裡的人們,把這種禮節看成是以赤誠的心在歡迎你。尼泊爾婦女,除非同非常熟悉的人,一般是不握手的。
尼泊爾的風俗禮儀三:信仰忌諱尼泊爾人大多信奉印度教和佛教。
尼泊爾人在敬黃年為神的習俗。不管是誰,是有意或無意的傷害“神牛”者,教要受到罰款或法律制裁。他們忌用毛皮做任何物品。他們認為動物的皮是不潔凈的。他們忌諱水牛、公羊、公雞。人們都把這些動物視作邪惡的象徵。他們忌諱有人觸摸他們孩子的頭。認為這是極不禮貌的。
尼泊爾人在飲食上,一般不愛吃海參等類怪形食品;不愛吃薑。
尼泊爾的風俗禮儀四:飲食習慣尼泊爾人每日一般習慣兩餐,早晨通常是奶茶和餅干。晚餐為正餐,一般較為重視。慣以米飯或麵食配上些菜餚。他們習慣吃西餐,對中餐也是極為樂於品嘗的。他們用餐習慣使用刀叉或筷子,而習慣用手抓飯。
尼泊爾人飲食嗜好特點
①注重 用餐講究實惠,注重菜餚的香、脆。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酸、辣、甜味。
③主食 以米飯為主,時而也吃點麵食。
④副食 愛吃羊肉、雞、鴨、魚等;蔬菜愛吃西紅柿、洋蔥、辣椒、土豆、鮮筍、菜花、山芋等;調料愛用辣椒粉、胡椒粉、鹽、醋、糖等。
⑤製法 對炸、烤、煎、熘等烹調 方法 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川菜、粵菜、京菜。
⑦ 菜譜 很欣賞什錦拼盤、香酥雞、鍋燒雞、羊肉泡饃、北京烤鴨、青椒肉片、番茄肉片、辣子雞丁、干炸大蝦、酸辣丸子、糖醋鯉魚、手抓羊肉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 喜飲濃咖啡、紅茶、果露汁、桔子汁以及礦泉水等飲料。
⑨果品 愛吃香蕉、柑、桔、西瓜、青果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尼泊爾的風俗禮儀篇五:婚嫁習俗在尼泊爾,至今保留著幾種不同的婚姻形式,分別是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尼泊爾西北的山區,由古至今仍然保留一夫多妻制,丈夫迎娶的“多妻”是指丈夫在娶妻時,一並將妻子所有的姐妹都迎娶了,如果妻子是五姐妹,丈夫則擁有五個妻子,無論年齡大小,最小的妻子也許只有幾歲。而一妻多夫制則是一位妻子一次性嫁給五個兄弟。信奉印度教的人遵守著一夫一妻制,按印度教儀式舉行婚禮,嫁人的女孩陪嫁非常重要,陪嫁多尊重多,陪嫁少夫家會覺得顏面盡失。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不能隨便離婚,在未能生出兒子前只能聽命於婆婆。
多數家庭為了讓女兒能夠獲得婚姻上的自由,通常都會在女孩成年之前,大概7~9歲時為女兒舉行一次結婚儀式,讓女孩和象徵永恆婚姻的貝爾樹果實舉行婚禮,這個結婚儀式在尼泊爾語中叫“益喜”。貝爾果意味著“永恆不變的婚姻”。由於貝爾果是女孩的第一任“丈夫”,成年後的婚姻只是第二次婚姻,被視為“虛假短暫的婚姻”。如果女孩婚後感覺婚姻不幸福,將貝爾果放在丈夫枕邊則表示想離婚。與貝爾果舉行過婚禮的女孩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婚姻,也獲得了更多追求幸福的權利。
尼泊爾的風俗禮儀篇六:尼泊爾習俗禁忌1.進入印度教寺廟前務必徵得同意,因為寺廟一般是不向非教徒開放的。尊重當地信仰,皮毛物品嚴禁帶入寺廟大門內,不得觸及聖所內的供奉物品。不要爬騎在神像上面玩耍或拍照。圍繞寺廟或佛塔行走應依順時針方向。
2.禁食黃牛肉,不得屠宰雌性動物為食。
3. 尼泊爾婦女比較保守,問候時不要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女性旅行者著裝不要過於暴露。
4. 盡量避免公開的親昵行為。
5. 尼泊爾人相信神祗居住在人的頭頂,所以切記不要撫摸小朋友的頭。
6. 進入寺廟、住宅(尤其是廚房和飯廳)之前要脫掉鞋子。而且在室內不要跨過尼泊爾人的身體或腳。碰此情況,必須繞路而行。
7. 不要用腳去碰尼泊爾人或物品,這被認為是一種不嚴肅的冒犯行為。
8. 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過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觸別人的食品或餐具。
❻ 有一個國家對於烏鴉特別的崇拜為什麼嗎
滿族的神話傳說與鴉鵲崇拜
滿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對鳥的喜愛和崇拜是滿族文化的特徵之一。在滿族的鳥崇拜中,對烏鴉和喜鵲的崇拜尤為突出。滿族民間的神話傳說中存在著豐富的鴉鵲形象。國內外有很多學者都對滿族的鴉鵲崇拜進行過探究。本文力圖從滿族神話傳說中的鴉鵲形象入手,結合鴉鵲的生物習性分析這些形象產生的根源,闡述滿族的神話傳說和鴉鵲崇拜的密切關系,並對滿族鴉鵲崇拜的原因進行探討。
一
滿族神話傳說中的烏鴉和喜鵲形象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指引者的形象 這一類形象的鴉鵲總是在關鍵時刻指引主人公找到要尋找的人或事物。在《多龍格格》中,多龍格格要找能夠制服妖鵬的人,這時候一隻雪白的喜鵲口吐人言為多龍格格指點了迷津。在《女鎮定水》中,完達、女真夫婦歷盡千難萬險奪回被孽龍盜去的定水珠以消除水患。完達在戰斗中死去,變成了一座山。他的兩隻眼珠化作兩只喜鵲,帶領女真娘兒仨找到了完達的寶斧並叼來碎珠片告訴女真寶珠已碎。在《快活林》中,啞巴姑娘珠申的好朋友——一隻小喜鵲帶領珠申的丈夫找到了離家出走的珠申,使兩人再也不分離。
使者的形象 滿族有一則《打畫墨兒》的故事,說一次樹林失火了,滿族的獵神班達瑪發派烏鴉去叫醒人們來救火,救完火,樹木已燒去一半。為此班達瑪發決定懲罰那些不去救火的人,又派烏鴉,叼著珠串,給救火的人作為標志,沒有標志的人將遭到懲罰。 滿族著名的三仙女神話中,佛庫倫吞下了神鵲銜來的紅果,生下了愛新覺羅氏的祖先布庫里雍順。神鵲是上天派下來的使者。
保護神的形象 這一類形象中的鴉鵲能夠保佑平安,讓人們免受災難。呼什哈哩氏的薩滿祭祀中講,烏鴉是看林子的格格,即林海女神,有了她獵人進山就能平安。所以,往昔獵人祭山林時先要給烏鴉揚酒撒肉。《烏布西奔媽媽》中說烏鴉從前是天神阿布凱恩都力的親隨,在爭戰中誤食黑草死去,變成號啼的黑烏,在人馬屯寨邊飛旋,為人巡狩。有的薩滿神諭中載:烏鴉的羽毛「像沒有太陽時候的顏色」,即黑夜。烏鴉是黑色報警鳥,有了她就宵夜平安。在寧古塔流傳著關於沙克沙恩都里的神話:天神看見人間對天災病患,一點也不懂得預防,就派沙克沙下界預報一些吉凶禍福。他通過感孕投生在一個老獵戶家中,是一個半人半鵲的形象,並在喜鵲窩里長大,終日和喜鵲為伴。他預報了洪水、瘟疫,使部落倖免於難。他識破了耶魯里的迷魂陣,救出了族人,被滿族奉為喜神。每逢添人進口、修建新房、久病得愈、出兵打仗平安回來,滿族都要祭喜神。
拯救者的形象 這一類鴉鵲形象大致又可以細分為兩類:
一類是在以人為主人公的傳說中,鴉鵲落在滿族的皇帝或英雄人物的身上,從而使他們躲過敵人的耳目獲救。鴉鵲也因此受到皇帝的寵愛,也受到滿族人民的愛戴。這一類形象中的鴉鵲並沒有被擬人化,其救助行動是直接的。這一形象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烏鴉搭救小罕(努爾哈赤)逃生的傳說。小罕被明兵追趕,眼看就要追上了,一群烏鴉蓋在他的身上。明兵遠遠看見一群烏鴉,就斷定這地方沒人,朝前追去了。烏鴉救了小罕的命。在《昭陵的由來》中,也是一群烏鴉將皇太極團團圍住解救了處在極度危險中的皇太極。皇太極從此將烏鴉看作神物,不但不讓人傷害,還專門在盛京的東北角圈地伺鴉。清文獻《滿洲實錄》卷一則記載了一篇愛新覺羅氏家族崇鵲神話:布庫里雍順數世後,「其子孫暴虐,部署遂叛,於六月間將鄂多理攻破,盡殺其闔族子孫,內有一幼兒名樊察,脫身走至曠野,後兵追之,會有一神鵲棲兒頭上,追兵謂人首無鵲棲之理,疑為枯木遂回,於是樊察得出,遂隱其身以終焉。滿洲後世子孫,俱以鵲為神,故不加害。」[i]
另一類是在神話中,鴉鵲具有人性,或神性,幫助人類或神靈達到間接拯救的目的。在《白雲格格》中,群鵲求告天神的三女兒白雲格格,投下青枝,拯救了洪水中的人類和生靈萬物。
造福者的形象 在金源地區(今黑龍江省阿什河一帶)的滿族神話中,喜鵲、烏鴉是九天女的孩子,被洪水淹死後,化為鴉鵲,給女真人銜來了谷種,送來了穀神,女真人的農業生產日益發達,完顏部日益強大起來。
二
滿族的神話傳說中的鴉鵲形象都是善良美好的,從中可以看出滿族人民對鴉鵲的喜愛和崇敬,甚至化鴉鵲為神。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大概可以從滿族先民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鴉鵲的生物特性以及薩滿教的影響等方面來進行分析和探討。
首先從滿族先民居住的自然環境來看。滿族的歷史很悠久,其主體的直系祖先為明代女真,而其先世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肅慎。考古資料證明,肅慎人是在以牡丹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為中心的地區生活的。這里森林茂密、四季分明,東臨大海,河川若網。在黑龍江入海口多島嶼、湖泊,氣候適宜,沼澤湖泊里生殖著大量的魚蝦,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好地方,同時也是鳥類生存繁衍的好地方。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滿族先民們與各種鳥類朝夕相處,鳥類警覺的特性能為他們預報吉凶禍福,鳥類還能為迷失在密林中的獵人引路。在鳥類中,烏鴉和喜鵲是分布范圍較廣、比較常見的。烏鴉和喜鵲同屬於鴉科,分布在滿族居住地區的烏鴉主要是大嘴烏鴉。這種烏鴉「棲息於山區、田野、村郊大樹上,……性機警,只要一隻驚鳴,就一鬨而散遠走高飛。」[ii]喜鵲分布的范圍也相當廣泛,「是一種喜歡和人類為鄰的鳥類。……性機警,覓食時常有一鳥負責守衛,即使成對覓食時,亦多時輪流分工守候和覓食。……如發現危險,守望的鳥發出驚叫聲,同覓食鳥一同飛走。」[iii]可見,在鳥類中,烏鴉和喜鵲是屬於很警覺的一類的。鴉鵲遇險發出的驚叫,成為一種報警信號,為過著漁獵生活的滿族先民傳遞著信息。由於生產力落後,對自然界和生物認識的不足,以及受到薩滿教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滿族的先民們便因為鴉鵲有傳遞信息的功能而賦予它們種種神性。這些神性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1、 先知先覺的能力。鴉鵲的警覺性使之具有某種預測功能,有先知先覺的能力。它們似乎比人類更清楚人類要找的東西在哪裡。因此,在滿族的神話傳說中便出現了很多鴉鵲的指引者形象。如在《女鎮定水》的傳說中,英雄完達的雙眼變成了兩只喜鵲告訴女真完達的遭遇並指引女真找到寶珠。眼睛是人類非常重要的獲得信息的器官。在這則傳說中,眼睛變成了喜鵲,一方面是因為喜鵲羽毛的黑白相間與人眼珠的黑白相間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則是喜鵲的警覺、善於獲得、傳遞信息的生物特性使然。同時也說明了喜鵲在滿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 護佑的能力。滿族先民是漁獵民族,到森林裡狩獵是族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森林裡的野獸很多,打獵是一項頗危險的事情。而鴉鵲因為機警,遇到危險時高聲驚叫,成群飛離。這樣,就為打獵者報了警。打獵者也分外小心,或者遠離危險的地方。於是,鴉鵲便被賦予守衛地域的神聖職能,成為薩滿教地域的保護神,成為「林海女神」保佑進山打獵的獵人平安,成為喜神保佑人們免受災禍。
3、 溝通人神的能力。滿族信奉薩滿教,認為神靈住在天上。鴉鵲可以自由遨遊於天界與人界之間,於是它們便成為薩滿的助手,為人神之間傳遞信息。與滿族相鄰又共同信奉薩滿教的達斡爾族的薩滿服肩上的鳥系用紅松木刻成,上塗黑、白色;脖子為白色。將木鳥用螺絲釘固定在一個剪成「十」字形的薄鐵片上,將鐵片縫於肩布之中;鳥的雙頭向著薩滿耳朵,以向薩滿傳報信息。當神附薩滿體,神鳥即旋轉轉動。[iv]這一黑白相間的鳥類形象非常像喜鵲。鴉鵲能夠溝通人神的能力表現在滿族的神話傳說中,就是鴉鵲的使者形象。
以上,是從鴉鵲的警覺性來分析滿族鴉鵲崇拜和神話傳說中鴉鵲形象產生的原因的。此外,滿族對於烏鴉的崇拜,還跟烏鴉的食腐性有關。滿族的先民們採取漁獵的生產生活方式,當時生產力低下,不可能經常打到獵物。而烏鴉喜歡吃野獸的屍體。人們在烏鴉聚集的地方獲得意外的食物,久而久之,便逐漸崇烏鴉為神靈了。在亞洲東北部以及與之隔海相望的北美西北部沿海的原始漁獵民族中,烏鴉被視為聖物受到崇拜,證明了烏鴉崇拜與漁獵民族關系密切。
在滿族民間傳說中,烏鴉的拯救者形象跟烏鴉的食腐性有關。烏鴉落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身上,將其包圍,給敵人造成他們已經死了的假象,從而搭救了他們。努爾哈赤下令要在索倫桿上敬飼烏鴉。沈陽故宮清寧宮前就立著一根索倫桿,有丈余高,頂部有一碗型之物,木桿置於漢白玉基座上。薩滿在祭祀儀式中,將五穀和豬雜碎放在神桿的頂端,敬飼鴉鵲;皇太極則不準任何人傷害烏鴉,且專門伺鴉。《東三省古跡遺聞》載:「必於盛京宮殿之西偏隙地上撒糧以飼鴉,是時烏鴉群集,翔者,棲者,啄食者,梳羽者,振翼肅肅,飛鳴啞啞,數千百萬,宮殿之屋頂樓頭,幾為之滿。」這里,烏鴉的靈性是因為烏鴉「偶然」救主而被賦予的。它已經不是原來的動物崇拜了。對於被救助的皇帝來說,是因為被意外搭救,而採取行動感激烏鴉,對於滿族後世來說,是由於烏鴉救了滿族的皇帝(也是祖先),所以對烏鴉心存感激。二者都是一種報恩的行為。對於烏鴉是這樣,對於喜鵲也是一樣。關於努爾哈赤的傳說有很多異文,其中,有的就說是喜鵲立在了小罕(努爾哈赤)的頭上,被明軍當成木樁得以逃生。這跟清文獻記載的喜鵲救樊察的傳說有相似之處。然而,為什麼救人的是鴉鵲而不是別的鳥類呢?究其原因,還是跟原始的滿族對於鴉鵲的動物崇拜有關。鴉鵲在滿族先民的心目中是具有神性的,這種觀念世代傳承,深深積淀在滿族人的集體無意識當中。滿族神話傳說中鴉鵲拯救祖先的形象的出現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的體現。
滿族神話傳說中還有造福者形象,如上所述,鴉鵲為女真人銜來了谷種,使女真開始農業生產,日益強大。女真人的農業自然不可能是因為鴉鵲銜來了谷種才發展起來的。從漁獵走向農耕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滿族人將農業的產生歸功於鴉鵲,是出於對鴉鵲的喜愛和崇拜。
三
鴉鵲分布的范圍很廣,但是為什麼滿族的鴉鵲崇拜尤其突出呢?北方鳥的種類比較少,鴉鵲是留鳥,又是喜歡在人類居住地活動的鳥類。它們主要棲息在樹林里,而東北的森林很多,到林子里打獵又是滿族先民的主要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因此,跟鴉鵲接觸的比較多。北方還有其他漁獵民族也喜愛鴉鵲,也與此有關。只是滿族勢力較強,且把鴉鵲的神話傳說記載到典籍里而對其倍加崇愛,因此較之其他北方民族,滿族的鴉鵲崇拜影響力更大,地位更突出。南方鳥的種類比較多,他們主要以農耕的生產方式為主,鴉鵲,尤其是烏鴉在它們的生活中不起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南方民族對鴉鵲的喜愛和崇拜並不突出。
滿族的鴉鵲崇拜地位很突出,但是滿族對於烏鴉和喜鵲的崇拜卻是有區別的。
滿族對於喜鵲的崇拜,除了上面提到的因喜鵲的警覺性而使滿族賦予它的神性外,無外乎還有喜鵲外形美觀、體態輕捷、聲音響亮、於人於畜無害等方面的原因,並融合了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對喜鵲喜愛的民俗心理。在漢族看來,喜鵲不但有報喜的功能,還有促使兩性結合的民俗功能。這方面最主要體現在喜鵲為牛郎織女七夕相會搭橋的傳說中。而在黑龍江流域則流傳著一個《喜鵲窩里找媳婦》的故事,老丈人出了種種難題考驗女婿,最後一道題是讓小夥子在三個大喜鵲窩中找媳婦。由此可見,在滿族傳統觀念中,喜鵲在生殖與兩性結合方面有特殊作用。喜鵲除了人與神相通的媒介,還是兩性結合的媒介。
滿族對於烏鴉的崇拜的比喜鵲要早。對於烏鴉的崇拜是一種古老的信仰,中國的許多民族在古代的時候都曾經崇拜過烏鴉。上古神話有三足神烏為王母取食的神話,已將烏鴉稱為「神烏」。而用烏鴉占卜是古人對烏鴉崇拜的一種體現,早在西漢時期,就盛行鴉卜習俗。後來甚至還有專門講用烏鴉占卜的著作《陰陽局鴉經》。在黎族的《舉木惹牛》故事中,烏鴉能夠救人,在普米族神話《洪水滔天》中,烏鴉能夠預料災難的發生。對於烏鴉的崇拜,跟生產方式有關,最早的烏鴉崇拜應當產生於狩獵時期,烏鴉能夠幫助狩獵者找到動物的屍體,獲得食物,同時有些民族還有崇黑的習俗,烏鴉因其黑色羽毛而受到喜愛,後來,烏鴉的形象走向了其對立面,主要是因為生產方式的轉變,大部分的民族由狩獵轉為農耕,烏鴉的雜食性和愛偷東西的習性就使其遭到了厭惡。尤其當人們遠離叢林,並有了更先進的手段來獲取食物的時候,便不再需要藉助烏鴉來尋找食物。此時烏鴉的食腐性便使其成為報喪的信號。滿族現在也不再採用漁獵的生產方式,然而在其他民族對烏鴉的審美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的時候,滿族至今還存在著對烏鴉的敬仰和崇拜。這里,烏鴉曾經救過本民族祖先的傳說在保留滿族對烏鴉的祭祀與崇拜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滿族的鴉鵲崇拜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神話傳說和滿族鴉鵲崇拜的密切關系。第一階段是原始的動物崇拜。它的形成與鴉鵲的生物習性以及薩滿教觀念有關。當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後,原始動物崇拜在滿族的信仰體系中淡化了,積淀在滿族人的集體無意識中。而神話傳說中鴉鵲的指引者形象、使者形象和保護神形象保留了這種崇拜。第二階段是因為傳說中鴉鵲救助過滿族的祖先,因對祖先的崇拜而產生的對鴉鵲神性的崇拜和感恩心理。表現在神話傳說中則是鴉鵲的拯救者形象和造福者形象。這一階段的崇拜,蘊含著滿族集體無意識里的對鴉鵲的原始的動物崇拜。鴉鵲搭救滿族祖先是形成當今滿族鴉鵲崇拜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鴉鵲獨特的生物習性是滿族先民可望而不可及的,它們對滿族的助益,使其敬仰、感激不已,進而崇愛它們,保護它們,敬伺它們。對於鴉鵲的這種崇愛和感恩心理,客觀上保護了鴉鵲的生物種群。其實,保護對滿族人有益的鴉鵲也就是保護了自己。然而現在很多人卻只會向自然界索取,不懂得報恩,不保護帶給我們益處的自然界的動植物。我們實在可以從滿族對於鴉鵲的保護上學習點兒什麼。
❼ 杜鵑花的花語
杜鵑被贊譽為“花中西施”,每當春天來臨時,杜鵑花便漫山遍野怒放開來,遠遠望去猶如山林染了塗了胭脂,因此杜鵑俗稱“映山紅”。接下來我帶你了解一下杜鵑花的花語。
杜鵑花花語
杜鵑花的花語是“永遠屬於你”,代表了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杜鵑花的人都純真無邪,當他們見到滿山杜鵑盛開,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候。
此外,杜鵑的花語還有“節制慾望”,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綻放,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杜鵑花的寓意
杜鵑花在我國是吉祥美好的花卉,在節日和喜慶時,常用來裝飾公共場所,表達頌揚祖國繁榮昌盛之意。將杜鵑花贈送給國際友人,寓意我國的文化悠久、文明昌盛,並祝願友誼長存。將杜鵑花贈送給海外同胞,寓意祖國親人對海外赤子的關心和思念。給朋友贈送杜鵑花,祝福前程萬里。遠游的人們互贈杜鵑花,表示思鄉、懷鄉之情。
杜鵑生長環境
杜鵑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因此土壤學家常常把杜鵑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
杜鵑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於半休眠狀態。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忌烈日暴曬,適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鵑要採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觀賞類的杜鵑中,西鵑抗寒力最弱,氣溫降至0℃以下容易發生凍害。
杜鵑花的傳說
杜鵑花十分美麗,有深紅、淡紅、玫瑰、紫、白等多種色彩 。當春季滿山紅開放時,滿山鮮艷,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五彩繽紛的滿山紅,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嫖賭逍遙,縱情享樂,有時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
當時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是一個非常負責而勤勉的君王,他很愛他的百姓。看到人們樂而忘憂, 他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把握春光。可是,如此地年復一年,使人們養成了習慣,於是杜宇不來就不播種了。
但是,杜宇積勞成疾,最終告別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對百姓還是難以忘懷。他的靈魂化為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啼叫:布穀,布穀。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人們被感動了,開始學習他們的好國君杜宇,變得勤勉和負責。他們把那小鳥叫作杜鵑鳥,他們把那鮮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鵑花。
❽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杜鵑花的兩個例子
杜鵑花花語
杜鵑花的花語是「永遠屬於你」,代表了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杜鵑花的人都純真無邪,當他們見到滿山杜鵑盛開,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候。
此外,杜鵑的花語還有「節制慾望」,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綻放,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杜鵑花的傳說
杜鵑花十分美麗,有深紅、淡紅、玫瑰、紫、白等多種色彩 。當春季滿山紅開放時,滿山鮮艷,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五彩繽紛的滿山紅,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嫖賭逍遙,縱情享樂,有時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
當時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是一個非常負責而勤勉的君王,他很愛他的百姓。看到人們樂而忘憂, 他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把握春光。可是,如此地年復一年,使人們養成了習慣,於是杜宇不來就不播種了。
但是,杜宇積勞成疾,最終告別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對百姓還是難以忘懷。他的靈魂化為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啼叫:布穀,布穀。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❾ 烏鴉會愛上杜鵑嗎
烏鴉不會愛上杜鵑。鳥類也是分品種的,鳥類不會品種之間雜交。
❿ 紅色杜鵑花花語及傳說
杜鵑花是一種美麗的花朵,每當人們看到它那美麗的身影總是會感嘆一番。那麼,你知道杜鵑花有什麼樣的花語嗎?它有什麼傳說?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杜鵑花的花語及傳說,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色杜鵑花的花語
杜鵑花的花語其一就是——永遠屬於你。這代表了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杜鵑花的人都非常的天真無邪,如果他們可以看見漫山的杜鵑花,那就代表愛神降臨。
杜鵑花的花語其二就是——節制慾望。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杜鵑花只在它的花期里綻放,即便它可以給人以熱鬧的感覺。如果,杜鵑花不在花期,很適合種植成為矮牆。
杜鵑花的傳說
杜鵑花被譽為花中西施,每當花開的時候,十分的燦爛,喚起人們的美好生活的嚮往。它象徵著國家繁榮富強和人們幸福的生活,所以杜鵑花很受人們的喜愛。
傳說,杜鵑花是是由蜀國的化成的。那時候,蜀國是一個充滿和平,富饒的國家。那裡物產豐富,人們豐衣足食,生活十分的幸福。但是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導致了人們的懶惰,他們漸漸的只顧享樂,一天到晚吃喝嫖賭,縱情聲色,不過農作,甚至連該播種了都不知道。
蜀國當時的皇帝叫做杜宇,他勤政愛民,非常的有責任心,非常的愛自己的百姓。當他看到這種情況,他感到非常的憂心。為了不耽誤農種,每年的春播,他都會四處的奔走,催促人們播種。可是漸漸地,人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杜宇不來,就不會播種。
不過後來,杜宇積勞成疾而死,可是他在死後還是對自己的百姓難以忘懷。它的靈魂就化成一隻小鳥,每年春天就會四處的飛翔並發出啼叫,布穀,布穀的,直道嘴裡流出鮮血。鮮血灑在漫山遍野,化成的美麗的花朵。
人們感念勤勉的君王,就向杜宇學習,變得勤勉又負責任。他們把那隻小鳥叫做杜鵑鳥,而那鮮紅的花朵就叫做杜鵑花。
杜鵑花的形態特徵
枝
杜鵑花為落葉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纖細,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
葉
杜鵑花的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5-5厘米,寬0.5-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卷,具細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葉柄長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
花
杜鵑花的花芽卵球形,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來,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冠闊漏斗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厘米,寬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
杜鵑花花期4-5月。
果
杜鵑花的蒴果卵球形,長達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
杜鵑花果期6-8月。
該種與皋月杜鵑(R.indicum(Linn.)Sweet)相似,但不同在於後者的雄蕊為5;葉較小而狹窄,邊緣具細圓齒,易於區別。
杜鵑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已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出現,花的色彩更多,花的形狀也多種多樣,有單瓣及重瓣的品種。
猜你喜歡:
1. 大紅色玫瑰花花語
2. 繁花似錦的杜鵑的花語
3. 玫瑰花花語
4. 關於杜鵑花的花語
5. 杜鵑花的花語是什麼
6. 杜鵑花的花語有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