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茉莉花
1. 茉莉花的資料
茉莉花]究竟是哪裡的民歌?
——從鳳陽花鼓[鮮花調]到江蘇民歌[茉莉花]
夏 玉 潤
提起[茉莉花],當今人們都認為它是江蘇民歌。知道它的前身稱[鮮花調]卻為數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現於鳳陽花鼓之中,並由此傳播全國,流傳國外,更是鳳毛麟角。
[茉莉花]最早版本,為清乾隆年間刊印的《綴白裘•花鼓》中的插曲。該劇演一對鳳陽夫妻打花鼓賣藝,被浪盪公子曹月娥邀至家中,唱了一首[花鼓曲](又稱[鮮花調])。該曲共12段,前兩段唱詞是:好一朵鮮花,(重)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開放,對著鮮花兒罵。(重)/好一朵茉莉花,(重)滿園的花開賽不過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罵。(重)後10段唱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演唱中,浪盪公子不時乘機調戲花鼓女。花鼓女躲之,其丈夫護之,形成熱鬧的三人歌舞表演。唱詞中的「茉莉花」,即為劇中的「花鼓女」;想「采一朵戴」者,為劇中的「浪盪公子」;「看花的」為花鼓女的丈夫。
早在乾隆年間,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打花鼓》就記錄了鳳陽花鼓藝人在北京街頭演唱[鮮花調]的情況:「打花鼓,鳳陽婦人多工者,又名[秧歌],蓋農人賽會之戲。其曲有[好朵鮮花]套數,鼓形細腰,若古之搏拊然。」文中的[好朵鮮花]即[鮮花調]。
1973年,筆者在鳳陽縣燃燈公社采風時,71歲的劉陸氏演唱了[鮮花調]。該曲目有15段,前4段分別唱了「鮮花」、「茉莉花」、「玉簪花」、「牡丹花」,後11段亦為「張生戲鶯鶯」故事。唱詞的句式結構與《綴白裘•花鼓》相同,其曲調亦與崑曲[鮮花調]相似。據劉陸氏回憶,她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聽奶奶說,這首曲目流傳很久。筆者認為,李聲振在北京聽到的[好朵鮮花],當為劉陸氏演唱的[鮮花調]。
[鮮花調]的流傳主要有兩個載體:一是流傳600年、走遍全國的民間鳳陽花鼓藝人,二是戲曲《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到了清末,隨著地方戲、地方曲藝的興起,這首小曲成為全國眾多地方戲、地方曲藝、各地民歌中的重要曲目。如1932年版劉復、李家瑞《中國俗曲總目》中就收有遍布全國近10種不同名稱的[鮮花調];中國戲曲、曲藝音樂集成中可找出諸多[鮮花調];《霓裳續譜•花鼓獻瑞》是專為乾隆皇帝祝壽的曲目,便使用[鮮花調]來演唱;20世紀初,上海各唱片公司錄制多首《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8世紀末,[鮮花調]流傳至英國,後傳遍世界,並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中。
1942年,新四軍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位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擬為揚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5年後(1957年),改編成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會演。在媒體的運作下,[茉莉花]被首次標名為「江蘇民歌」而傳遍全國。在唱詞上,刪除「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專唱「茉莉花」;在曲調上,在昆、徽、京劇[鮮花調]的基礎上,追求旋律婉轉細膩,節奏穩重並富於變化,把以敘事為特徵的[鮮花調]改編成以抒情、歌唱為特徵的[茉莉花]。但是[茉莉花]曲調結尾,仍保留上揚8度、漸慢、大拖腔的戲曲唱腔特點,與昆、徽、京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完全相同。
如今,[茉莉花]已代替了傳唱數百年之久的[鮮花調],普契尼《圖蘭多》中[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使該曲成為中國民歌最傑出的代表。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鮮花調]數百年來為中國民間藝術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更不要忘記傳播它的載體——鳳陽花鼓。
2. 為什麼百度說茉莉花壽命是20年有人卻說養了幾十年還有上百年的
你好!
茉莉花的壽命一般是十至二十年。
花盛期一般是七八年,尤其在三五齡時開花最盛。
3.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茉莉花》是揚州民歌。
《茉莉花》歌詞的最早刊載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
《茉莉花》曲譜的最早刊載是道光十七年(1838)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
《茉莉花》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有著不同演繹。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評論家易人、馮光鈺和錢國楨在各自的論述中,都是以揚州的《茉莉花》為最基本的形態。
(3)百年茉莉花擴展閱讀
《茉莉花》發展的歷史沿革:
1896年,萬國運動會召開,當時李鴻章作為中國代表出席,當時李鴻章所唱,正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詳,享譽世界的中國名曲《茉莉花》。
18世紀末期,一位初至中國的英國年輕人,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錄下他初聽到中國民歌《茉莉花》時的激動心情。
1792年,馬嘎爾尼使團在華逗留期間,約翰·巴羅和使團的一位德籍翻譯惠特納都深深喜歡上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並把它帶回了歐洲。
4. 橫縣茉莉花的歷史記載
橫縣種植茉莉復花歷史悠久,相制傳有六七百年歷史。在橫縣民間,祖祖輩輩流傳著有關茉莉仙子的美麗傳說,但真正有文字可考,始於明代。
明代橫州州判王濟在《君子堂日詢手鏡》中寫道:「(橫縣)茉莉花甚廣,有以之編籬者,四時常花。」在明版《橫州志·物產》中也能找到類似記載。明朝詩人陳奎寫了這樣一首詩:「異域移來種可誇,愛馨何獨鬢雲斜;幽齋數朵香時泌,文思詩懷妙變花。」詠的就是茉莉花。
5. 茉莉花歌詞鑒賞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茉莉花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下面我們一起欣賞的它的歌詞。
茉莉花歌詞版本一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
歌詞版本二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lj}lt;完{lj}gt;
總結 :茉莉花這種植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最早種植於廣東一帶(南越、南海),到宋代開始廣泛種植於福建並傳入江浙等地;在傳播過程中逐漸中國化,並因其香氣而受喜愛,由於其芳香獨特,迎合了中國文化對「香」的崇尚,逐漸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於是衍生了《茉莉花》這首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