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羅蘭裡面有酚酞嗎
Ⅰ 石蕊遇酸變什麼顏色遇鹼變什麼顏色
石蕊遇酸變紅色。石蕊試劑是從石蕊地衣中提取出來的。石蕊試劑遇到部分物質也會變藍。石蕊地衣植株矮小,對岩石的分化有重要作用。石蕊試劑的變色范圍是PH5.0-PH8.0之間。石蕊試劑起作用的原因是當中含有石蕊精。
Ⅱ 酸鹼指示劑
在自然界里,有許多植物色素在不同的酸鹼性溶液中,都會發生顏色的變化。這些植物色素可以用作石蕊和酚酞等指示劑的代用品。
1,羽衣甘藍,在上面滴加鹽酸,觀察到羽衣甘藍變紅。
代用指示劑顏色
2:牽牛花(花瓣)
3:蘇木
4:紫蘿卜皮
5:月季花(花瓣)
6:美人蕉(花冠)
7:紫色康乃馨花、
8:紫捲心菜
9,紅玫瑰
10,粉紅玫瑰
11,藍色睡蓮
12,白菊花
13,勿忘我
14,紫色高麗菜
15,地衣
16,虞美人
17,三葉草
18,粉紅鳳仙花
19,紫色石竹花
20,牽牛花
21,三色堇花
22,紅蘿卜皮
23,苔蘚
24,櫻草
Ⅲ 實驗室常用紫色石蕊試液成分是什麼加熱後分解為什麼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性狀為藍紫色粉末,是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藍色色素,能部分地溶於水而顯藍色。
石蕊是一種常用的酸鹼指示劑,變色范圍是pH=5.0-8.0之間。
石蕊(Litmus)是一種弱的有機酸,相對分子質量為3300,在酸鹼溶液的不同作用下,發生共軛結構的改變而變色。
也就是說,在溶液中,隨著溶液酸鹼性的變化,其分子結構發生改變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
在酸性溶液里,分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使溶液呈紅色;(由於[H+]增大,平衡向左移)
在鹼性溶液里,石蕊水解發生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電離產生的酸根離子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故使溶液呈藍色;(由於[OH-]增大,平衡右移)
在中性溶液里,分子和酸根離子共存,因而溶液呈紫色。([HZ]=[Z-])
編輯本段【與酚酞的原理比較】
石蕊和酚酞都是酸鹼指示劑,它們都是弱的有機酸。在溶液里,隨著溶液酸鹼性的變化,指示劑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而顯示出不同的顏色.
石蕊(主要成分用HL表示)在水溶液里能發生如下電離: HL紅色 H+ L-藍色
在酸性溶液里,紅色的分子是存在的主要形式,溶液顯紅色;在鹼性溶液里,上述電離平衡向右移動,藍色的離子是存在的主要形式,溶液顯藍色;在中性溶液里,紅色的分子和藍色的酸根離子同時存在,所以溶液顯紫色。
石蕊能溶於水,不溶於酒精,變色范圍是pH 5.0~8.0。
紫色石蕊試液和酚酞是溶液酸鹼性的指示劑,其顏色是否變化,取決於溶液的pH大小。我們通常說的pH<7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變紅,使無色酚酞不變色,只是一種粗略說法。其實紫色石蕊試液和酚酞有一定的變色范圍,參看圖。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H+和OH-,pH的大小決取於溶液H+濃度和OH-濃度的關系。
H+濃度=OH-濃度 pH=7 溶液呈中性
H+濃度>OH-濃度 pH<7溶液呈酸性
H+濃度<OH-濃度 pH>7溶液呈鹼性
在酸溶液中,H+濃度>OH-濃度,故pH<7,但pH<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某些鹽溶於水後,使得溶液呈酸性,如KHSO4溶於水,會發生以下電離:
K2HSO4=K++H++S2-+4O2-
在KHSO4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pH<7。故應該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不使酚酞試液變色的溶液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中性溶液或弱鹼性溶液。」
編輯本段【石蕊試液的配製】
(1)先用熱酒精溶解去除雜質,把酒精傾去。
(2)加水溶解石蕊,攪拌、靜置、過濾。
(3)濾液稀釋至1%即得石蕊試液。
編輯本段【由來】
其實,石蕊試劑(Litmus reagent)是從一種叫石蕊地衣的植物中提取出來的。
石蕊地衣( litmus li2chen)生長在中高海拔向陽的岩石上,植株矮小,但能通過其分泌的地衣酸促進高山岩石的逐漸風化、解體,對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發明家與石蕊的故事】
石蕊作為化學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意耳( Robert Boyie, 1627 -1691)首先發現並開始推廣使用的。如何能簡便地測出溶液的酸鹼性,曾使波意耳及其他科學家大傷腦筋、束手無策。但有一天,問題在波意耳面前出現了轉機。這一天,波意耳把剛采來的一束美麗的紫羅蘭插在實驗室的花瓶里,開始做實驗。可是他一不小心把幾滴鹽酸滴到了紫羅蘭的花朵上。他趕忙用清水去沖洗,就在此時,波意耳看到紫羅蘭花竟變成了紅色花! 紫羅蘭為什麼會變紅? 波意耳感到很新奇,同時更感興奮,他決心探根究底、搞個水落石出。波意耳先把幾瓣紫羅蘭花瓣陸續放入濃鹽酸中,一會兒,紫羅蘭花瓣也都變成了紅色。他再把一片片花瓣浸入不同濃度的鹽酸溶液中,又用HNO3、H2SO4、CH3COOH�6�8�6�8做實驗,結果完全相同———花瓣全變成了紅色。經過反復實驗,波意耳認定紫羅蘭花的浸出液,可用於檢驗溶液是否呈酸性。
初戰告捷,但波意耳並不滿足,他試圖再找出用來檢驗鹼性的物質。他把能找到的花卉、葯草、樹皮、塊莖、塊根、苔蘚、地衣等製成浸出液,逐一試驗它們在鹼性溶液中的變色反應。終於發現:從石蕊地衣中提取出的紫色液體能使鹼性溶液變藍。即便如此,波意耳仍未就此止步,他想:能不能用一種試劑既能測酸性又能測鹼性呢? 他試著把石蕊浸出液滴入鹽酸溶液中,結果出現了與用紫羅蘭檢驗酸性一樣的現象———石蕊浸出液也變成了紅色!
問題徹底解決了。石蕊試劑遇鹼變藍,逢酸變紅,這正是波意耳苦苦找尋的雙向指示劑! 從此,石蕊試劑廣泛應用於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波意耳這項重大發明是在1646年,直到幾百年後的現在,仍在普遍採用。所以,我們今天能十分容易地檢測出溶液的酸鹼性,這應該感謝偉大的波意耳! 同時,我們應學習他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求真理的精神。
Ⅳ 檢驗OH-的4種方法!!!
方法一、無色酚酞試液(滴加後變紅)
方法二、紅色石蕊試液(滴加後變為藍色)
方法三、蘸取滴在pH試紙(濃度越深,顏色越深,為深藍色)上。
方法四、滴加甲基橙試液,酸鹼指示劑,pH值變色范圍3.1(紅)-4.4(黃),測定多數礦酸、強鹼和水的鹼度。
一般來說,金屬元素的氫氧化物顯鹼性,非金屬元素的氫氧化物顯酸性(除NH4+與OH-的結合,顯鹼性)。
(4)紫羅蘭裡面有酚酞嗎擴展閱讀:
一、常用的酸鹼指示劑主要有以下四類:
1、硝基酚類這是一類酸性顯著的指示劑,如對-硝基酚等。
2、酚酞類有酚酞、百里酚酞和α-萘酚酞等,它們都是有機弱酸。
3、磺代酚酞類有酚紅、甲酚紅、溴酚藍、百里酚藍等,它們都是有機弱酸。
4、偶氮化合物類有甲基橙、中性紅等,它們都是兩性指示劑,既可作酸式離解,也可作鹼式離解。
二、ph試紙使用方法
1、檢驗溶液的酸鹼度:取一小塊試紙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潔凈乾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測液點滴於試紙的中部,觀察變化穩定後的顏色,與標准比色卡對比,判斷溶液的性質。
2、檢驗氣體的酸鹼性:先用蒸餾水把試紙潤濕,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再送到盛有待測氣體的容器口附近,觀察顏色的變化,判斷氣體的性質。(試紙不能觸及器壁)
三、ph試紙來源
pH試紙的雛形——石蕊試紙是波義耳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的:
在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後插在花瓶中。
過了一會波義耳發現深紫色的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的。這一奇怪的現象促使他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由此他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
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Ⅳ 求各種酸鹼指示劑的名稱及其變色所在的PH范圍
一、 酸鹼指示劑的含義
酸鹼指示劑是一類在其特定的PH值范圍內,隨溶液PH值改變而變色的化合物,通常是有機弱酸或有機弱鹼。當溶液PH值發生變化時,指示劑可能失去質子由酸色成分變為鹼色成分,也可能得到質子由鹼色成分變為酸色成分;在轉變過程中,由於指示劑本身結構的改變,從而引起溶液顏色的變化。指示劑的酸色成分或鹼色成分是一對共軛酸鹼。酸鹼指示劑常分為三種:雙色指示劑如甲基橙、單色指示劑如酚酞和混合指示劑。
二、 酸鹼指示劑的發現
三百多年前一天清晨,英國科學家波義耳在去實驗室做實驗時,順便把一盆鮮美的紫羅蘭帶進了實驗室並放到了實驗桌上。當他從大瓶里傾倒鹽酸時,大量的白霧冒出,刺鼻的氣味彌漫整個實驗室,還有少許鹽酸濺到鮮花上。他為了挽救鮮花,就把它放到水裡清洗,一會兒他發現紫羅蘭的顏色變紅了。當時波義耳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興奮,他認為:可能是鹽酸使紫羅蘭變紅的。於是,他把紫羅蘭的花瓣放到幾種不同的稀酸中,結果現象完全相同。由此他推斷,酸都能使紫羅蘭變紅。偶然的發現,激起了科學家的求知慾望,他又用其它花瓣做試驗,並製成多種顏色的不同花瓣的水或酒精浸液,有些浸液遇酸變色,有些浸液遇鹼變色,這樣就可以用它們來檢驗某溶液的酸鹼性。他從苔鮮中提取的紫色浸液就是最早的石蕊試液,稱之為指示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許多其它的指示劑也相繼被其他科學家所發現。 三、 酸鹼指示劑的變色原理及變色范圍 1. 變色原理 酸鹼指示劑是有機弱酸或有機弱鹼,屬於弱電解質。它們在溶液中的電離平衡可用下式表示: H In H+ + In- In OH In+ + OH- 式中H In (或In OH)代表某種酸(或某種鹼)指示劑。例如 H In代表弱酸性指示劑,其電離方程式和顏色變化可以寫成: H In H+ + In-
分子顏色(酸色) 離子顏色(鹼色)
KHIn=[H+][In-]/[HIn] pH=pKHIn + lg([In-]/[HIn])
[In-]/[HIn]=在鹼性溶液中的顏色/在酸性溶液中的顏色=KHIn/[H+]
在一定溫度下KHIn是一個常數,上式說明[In-]/[HIn]是[H+]的函數,因此,[H+](或介質的pH)的任何變化必將引起[In-]/[HIn](或指示劑顏色)的變化。同時也伴隨著指示劑的異構平衡移動,因共軛酸鹼具有不同的結構及顏色,所以發生顏色的變化。
當[In-]=[HIn]時 [H+]=KHIn 即pH=pKHIn ,由此算得的pH值,就是指示劑的變色點。
2.變色范圍
在實際工作中,肉眼是難以准確地觀察出指示劑變色點顏色的微小的改變。人們目測酸鹼指示劑從一種顏色變為另一種顏色的過程,只能在一定的pH變化范圍內才能發生,即只有當一種顏色相當於另一種顏色濃度的十倍時才能勉強辨認其顏色的變化。在這種顏色變化的同時,介質的pH值則由一個值變到另一個值。當溶液的pH值大於pKHIn時, [In-]將大於[HIn]且當[In-]/[HIn]=10時,溶液將完全呈現鹼色成分的顏色,而酸色被遮蓋了,這時溶液的 pH=pKHIn + 1。同理,當溶液的pH值小於pKHIn時, [In-]將小於[HIn]且當[In-]/[HIn]=1/10時,溶液將完全呈現酸色成分的顏色,而鹼色被遮蓋了,這時溶液的 pH=pKHIn - 1。可見溶液的顏色是在從pH=pKHIn - 1到 pH=pKHIn + 1的范圍內變化的,這個范圍稱為指示劑的變色范圍即變色域。在變色范圍內,當溶液的pH值改變時,鹼色成分和酸色成分的比值隨之改變,指示劑的顏色也發生改變。超出這個范圍,如pH≥pKHIn + 1時,看到的只是鹼色;而在pH≤pKHIn - 1時,則看到的只是酸色。因此指示劑的變色范圍約2個pH單位。由於人的視覺對各種顏色的敏感程度不同,加上在變色域內指示劑呈現混合色,兩種顏色互相影響觀察,所以實際觀察結果與理論值有差別,大多數指示劑的變色范圍小於2個PH單位。
酸鹼指示劑
變色范圍
pKHIn
顏色
濃度
用量
酸色
鹼色
(滴/10mL試液)
百里酚藍
(麝香草酚藍)
1.2~2.8
1.65
紅
黃
0.1%的20%酒精溶液
1~2
甲基黃
2.9~4.0
3.3
紅
黃
0.1%的90%酒精溶液
1
甲基橙
3.1~4.4
3.40
紅
黃
0.05%的水溶液
1
溴酚藍
3.0~4.6
3.85
黃
藍紫
0.1%的20%酒精溶液或其鈉鹽水溶液
1
甲基紅
4.4~6.2
4.95
紅
黃
0.1%的60%酒精溶液或其鈉鹽水溶液
1
溴百里酚藍
(溴麝香草酚藍)
6.2~7.6
7.1
黃
藍
0.1%的20%酒精溶液或其鈉鹽水溶液
1
中性紅
6.8~8.0
7.4
紅
黃
0.1%的60%酒精溶液
1
酚紅
6.7~8.4
7.9
黃
紅
0.1%的60%酒精溶液或其鈉鹽水溶液
1
酚酞
8.0~10.0
9.1
無
紅
0.5%的90%酒精溶液
1~3
百里酚酞
(麝香草酚酞)
9.4~10.6
10.0
無
藍
0.1%的90%酒精溶液
1~2
在測定溶液的PH值時,也常用廣泛pH混合指示劑,它是把許多范圍不同的指示劑混合起來,使其在不同的PH值范圍內顯示不同的顏色。混合指示劑利用了顏色之間的互補作用,具有很窄的變色范圍,且在滴定終點由敏銳的顏色變化。為了使用方便起見,也可用混合指示劑溶液將試紙潤濕,涼干製成PH試紙供測試之用。
混合指示劑配製方法
不同pH值下呈現的顏色
0.1g溴麝香草酚藍、0.1g甲基紅、0.1gα-萘酚酞、0.1g麝香草酚酞和0.1g酚酞溶解在500ml乙醇中。
4 5 6 7 8 9 10 11
紅 橙 黃 綠黃 綠 藍綠 藍紫 紅紫
0.1g酚酞、0.3g甲基黃、0.2g甲基紅、0.4g溴麝香草酚藍、0.5g麝香草酚藍溶解在500ml乙醇中。
2 4 6 8 10
紅 橙 黃 綠 藍
0.04g甲基橙、0.02g甲基紅、0.12gα-萘酚酞溶解在100ml70%的乙醇中。
1 4 5 7 9 >9
亮玫瑰 淡玫瑰 橙 黃綠 暗綠 紫
溴甲酚綠、溴甲酚紫、甲酚紅各0.25g在瑪瑙研缽中加15ml0.1mol/LNaOH及5ml水研磨後稀釋至100ml。
4.0 4.5 5.0 5.5 6.0 6.5 7.0 8.0
黃 綠黃 黃綠 草綠 灰綠 灰藍 藍紫 紫
0.025g麝香草酚藍、0.065g甲基紅、0.40g溴麝香草酚藍、0.250g酚酞溶於400ml中性酒精中加水稀釋後用0.1mol/LNaOH中和至黃綠色,以水稀釋至1000ml。
4 5 6 7 8 9 10
紅 橙 黃 黃綠 青綠 藍 紫
0.01g百里酚藍、1.20g溴百里酚藍、0.32g甲基紅、1.20g酚酞研勻,用200mL95%酒精潤濕溶解,加水150ml稀釋,用0.1mol/L的NaOH溶液中和至溶液顯綠色,再加水至400ml。
4 5 6 7 8 9 10
紅 橙 黃 綠 青 藍 紫
五、酸鹼指示劑的使用
1. 指示劑的用量
雙色指示劑的變色范圍不受其用量的影響,但因指示劑本身就是酸或鹼,指示劑的變色要消耗一定的滴定劑,從而增大測定的誤差。對於單色指示劑而言,用量過多,會使用變色范圍向pH值減小的方向發生移動,也會增大滴定的誤差。例如:用0.1mol/LnaOH滴定0.1mol/LHAc,pHsp=8.5,突躍范圍為pH8.70-9.00,滴定體積若為50ml,滴入2-3滴酚酞,大約在pH=9時出現紅色;若滴入10-15滴酚酞,則在pH=8時出現紅色。顯然後者的滴定誤差要大得多。
指示劑用量過多,還會影響變色的敏銳性。例如:以甲基橙為指示劑,用HCl滴定NaOH溶液,終點為橙色,若甲基橙用量過多則終點敏銳性就較差。
2. 溫度和溶劑
溫度的變化會引起指示劑電離常數和水的質子自遞常數發生變化,因而指示劑的變色范圍亦隨之改變,對鹼性指示劑的影響較酸性指示劑更為明顯。不同的溶劑具有不同的介電常數和酸鹼性,因而也會影響指示劑的電離常數和變色范圍。 3. 指示劑的選擇 指示劑選擇不當,加之肉眼對變色點辨認困難,都會給測定結果帶來誤差。因此,在多種指示劑中,選擇指示劑的依據是:要選擇一種變色范圍恰好在滴定曲線的突躍范圍之內,或者至少要佔滴定曲線突躍范圍一部分的指示劑。這樣當滴定正好在滴定曲線突躍范圍之內結束時,其最大誤差不過0.1%,這是容量分析容許的。 六、自製酸鹼指示劑 有許多植物色素在不同pH值的溶液里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因此,每個地方都可以就地取材,自製一些酸鹼指示劑。 1. 從紅蘿卜皮中提取酸鹼指示劑 刮下紅蘿卜的紅皮後,用95%的酒精浸泡一天左右,過濾取出它的濾液即酸鹼指示劑。按檢驗的需要製作pH1-14的標准液若干個,每個標准液取10ml分置於試管中,再分別加入紅蘿卜皮浸泡液10滴,塞緊作為比色樣品。在某待測溶液中加入紅蘿卜浸泡液,顏色發生變化後再與比色樣品比較,就能確定待測溶液pH值的大致范圍。 2. 從紫草中提取酸鹼指示劑 取紫草5g,用50%的酒精浸泡一天可得到紫草素的紫色的酒精溶液即酸鹼指示劑。其遇到酸鹼的變色與石蕊試液相同。 3. 從紫色捲心菜中提取酸鹼指示劑 取約250g紫色捲心菜,洗凈切碎置於不銹鋼鍋中加水煮沸10分鍾,然後過濾冷卻置於容器中即可用作酸鹼指示劑。其用法可參照上述操作1的方法。 4. 從米莧菜中提取酸鹼指示劑,其操作方法同操作3。 5. 用咖喱粉制酸鹼指示劑
取一葯匙咖喱粉,用50%的調成糊狀,塗在一塊白布的兩面上,放置一段時間後用水沖去多餘的咖喱粉,白布被染成黃色,這就製成一塊可以多次反復使用的酸鹼指示布。它遇鹼性溶液時呈紅色,遇酸性溶液時呈黃褐色。每次用完後,用水把布上的酸性或鹼性物質漂洗干凈,指示布又恢復原來的黃色。可以供下次繼續使用。 還有很多植物的色素如月季花、菊花、牽牛花等的浸出液都可以製成不同的酸鹼指示劑。
Ⅵ 酚酞試液的發現過程
酸鹼指示劑是檢驗溶液酸鹼性的常用化學試劑,像科學上的許多其它發現一樣,酸鹼指示劑的發現是化學家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結果。300多年前,英國年輕的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在化學實驗中偶然捕捉到一種奇特的實驗現象,有一天清晨,波義耳正准備到實驗室去做實驗,一位花木工為他送來一籃非常鮮美的紫羅蘭,喜愛鮮花的波義耳隨手取下一塊帶進了實驗室,把鮮花放在實驗桌上開始了實驗,當地從大瓶里傾倒出鹽酸時,一股刺鼻的氣體從瓶口湧出,倒出的淡黃色液體世冒白霧,還有少許酸沫飛濺到鮮花上,他想「真可惜,鹽酸弄到鮮花上了」,為洗掉花上的酸沫,他把花放到水裡,一會兒發現紫羅蘭顏色變紅了,當時波義耳既新奇又興奮,他認為,可能是鹽酸使紫羅蘭顏色變紅色,為進一步驗證這一現象,他立即返回住所,把那籃鮮花全部拿到實驗室,取了當時已知的幾種酸的稀溶液,把紫羅蘭花瓣分別放入這些稀酸中,結果現象完全相同,紫羅蘭都變為紅色。由此他推斷,不僅鹽酸,而且其它各種酸都能使紫羅蘭變為紅色。他想,這太重要了,以後只要把紫羅蘭花瓣放迸溶液,看它是不是變紅色,就可判別這種溶液是不是酸。偶然的發現,激發了科學家的探求慾望,後來,他又弄來其它花瓣做試驗,並製成花瓣的水或酒精的浸液,用它來檢驗是不是酸,同時用它來檢驗一些鹼溶液,也產生了一些變色現象。這位追求真知,永不睏倦的科學家,為了獲得豐富、准確的第一手資料,他還採集了葯草、牽牛花,苔蘚、月季花、樹皮和各種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種顏色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變色,有些浸液遇鹼變色,不過有趣的是,他從石蕊苔蘚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酸能使它變紅色,鹼能使它變藍色,這就是最早的石蕊試液,波義耳把它稱作指示劑。為使用方便,波義耳用一些浸液把紙浸透、烘乾製成紙片,使用時只要將小紙片放入被檢測的溶液,紙片上就會發生顏色變化,從而顯示出溶液是酸性還是鹼性。今天,我們使用的石蕊、酚酞試紙、pH試紙,就是根據波義耳的發現原理研製而成的。
Ⅶ 若將紫羅蘭提取液滴入氯化鈉溶液中,則可看到的現象
正常是不會變的,氯化鈉為中性,不在紫羅蘭的變色PH范圍內
所以溶液仍然會是藍紫色。
Ⅷ 石蕊遇酸變什麼顏色
紫色石蕊遇酸變紅,遇鹼變藍,遇呈鹼性鹽變藍,遇中性鹽不變色。無色酚酞遇酸不變,遇鹼變紅,遇呈鹼性鹽變紅,遇中性鹽不變色。ph值不同情況下顏色表現,石蕊紅<5<紫<8<藍,酚酞無<8<淺紅<10<紅。
石蕊的故事
石蕊作為化學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首先發現並開始推廣使用的。如何能簡便地測出溶液的酸鹼性,曾使波義耳及其他科學家大傷腦筋、束手無策。但有一天,問題在波義耳面前出現了轉機。這一天,波義耳把剛采來的一束美麗的紫羅蘭插在實驗室的花瓶里,開始做實驗。可是他一不小心把幾滴鹽酸滴到了紫羅蘭的花朵上。愛花的波義耳趕忙用清水去沖洗,就在此時,波義耳看到紫羅蘭花竟變成了紅色花!紫羅蘭為什麼會變紅?波義耳感到很新奇,同時更感興奮,他決心探根究底、搞個水落石出。波義爾又用HNO3(硝酸)、H2SO4(硫酸)、CH3COOH(醋酸)做實驗,結果完全相同———花瓣全變成了紅色。經過反復實驗,波義耳認定紫羅蘭花的浸出液,可用於檢驗溶液是否呈酸性。
初戰告捷,但波義耳並不滿足,他試圖再找出用來檢驗鹼性的物質。他把能找到的花卉、葯草、樹皮、塊莖、塊根、苔蘚、地衣等製成浸出液,逐一試驗它們在鹼性溶液中的變色反應。終於發現:鹼性溶液能使從石蕊地衣中提取出的紫色液體變藍。即便如此,波義耳仍未就此止步,他想:能不能用一種試劑既能測酸性又能測鹼性呢?他試著把石蕊浸出液滴入鹽酸溶液中,結果出現了與用紫羅蘭檢驗酸性一樣的現象———石蕊浸出液也變成了紅色!問題徹底解決了。石蕊試劑遇鹼變藍,逢酸變紅,這正是波義耳苦苦找尋的雙向指示劑!從此,石蕊試劑廣泛應用於檢驗溶液的酸鹼性。波義耳這項重大發明是在1646年作出的,如今仍在普遍採用。所以,我們能十分容易地檢測出溶液的酸鹼性,這應該感謝偉大的波義耳!
Ⅸ 哪些植物遇酸鹼會變色,會怎樣變色
很多植物會變色,比如說牽牛花、石蕊苔蘚、紫羅蘭等。
1、石蕊苔蘚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酸能使它變紅色,鹼能使它變藍色,這就是最早的石蕊試液,波義耳把它稱作指示劑。
2、紫羅蘭可讓酸變紅色、鹼能使它變藍色。
3、牽牛花遇鹼也變藍色。
(9)紫羅蘭裡面有酚酞嗎擴展閱讀:
變色范圍的主要影響因素:
1、溫度溫度改變時,指示劑常數KHln及水的離子積KW均有改變,因此指示劑的變色范圍也隨之發生改變。例如,18℃時,甲基橙的變色范圍為3.1~4.4,而100℃時,變為2.5~3.7。因此,滴定宜在室溫下進行。如必須加熱,應該將溶液冷卻後再進行滴定。
2、溶劑 指示劑在不同溶劑中其pKHln值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溶劑中的變色范圍不同。例如,甲基橙在水溶液中pKHln=3.4,在甲醇中pKHln=3.8。
3、中性電解質溶液中性電解質的存在增加了溶液的離子強度,使指示劑常數改變,影響到指示劑的變色范圍。此外,某些電解質還具有吸收不同波長光波的性質,會引起指示劑顏色深度、色調及變色靈敏度的改變。所以在滴定溶液中不宜有大量鹽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