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茉莉花與佛教

茉莉花與佛教

發布時間: 2023-01-06 06:25:51

A. 象徵佛性的花除了蓮花還有什麼

優曇波羅,亦作優曇婆羅、烏曇跋羅、優曇缽華、烏曇華等,意譯靈瑞、瑞應。世稱其花三千年一開,值輪王及佛出世方現,喻極為難得的不世出之物。佛經中常用以喻佛、佛法之難得,如《法華經·方便品》雲:「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曇花一現」的成語,即源出於此。 曼陀羅花為四種天花(天雨曼陀羅花,摩柯曼陀羅花,曼珠沙花,摩柯曼殊花),花色近赤色,此花在印度向來被視為天界的花。 蓮花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干擾.佛教有寶傘、雙魚、寶瓶、蓮花、白螺、如意、寶幢、金輪八種吉祥寶物,釋迦牟尼把蓮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由於蓮花在佛教上的神聖意義,佛經中把佛教聖花稱為「蓮花」,把佛國稱為「蓮界」,把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蕖華合掌」,甚至把佛祖釋迦牟尼稱為「蓮花王子」。 山玉蘭在那莊重肅穆,香火燎繞的古剎寺廟入口處或大院里,人們經常就會見到樹姿雄偉壯麗,枝繁葉茂,葉大濃蔭,花大如荷,芳香馥郁的山玉蘭樹。它不僅給遊人帶來涼爽與清香,同是也給寺廟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在綠葉叢中開出碗口大的乳白色花朵,九枚花被片平展,中間直立著園柱狀的聚合果,恰似釋迦牟尼佛端座在蓮座上,這大概就是山玉蘭成為佛門聖潔之樹的由來吧。 茉莉。由於它的純潔、芬芳和美麗,在印度一直作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畫里,菩薩的寶冠上就有鏤金的茉莉花。茉莉花隨佛教很早傳入我國,並受到了厚愛。宋朝王十朋的《茉莉》詩曰:「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老來恥逐蠅頭利,故向禪房覓此花」。 瑞香。原產於廬山錦綉谷深林草莽中野生的一種異花,早在一千多年前即為僧人引種栽培。宋《清異錄》記載:「廬山瑞香花,始緣一比丘,晝寢磐石上,夢中聞花香酷烈,及覺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謂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 忍冬。是忍冬科的一種蔓性藤本,特產我國。由於忍冬具有越冬而不死,可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藝術上。這種以忍冬花的植物花紋作圖案的佛教裝飾,在東漢末期佛教傳入我國後就開始出現,南北朝時最流行。 石榴。隨佛教一起從中亞西亞流傳到我國。應用在裝飾上的中國石榴圖案就帶著宗教的色彩。在佛教中,石榴圖案是被神化的形象,它常與比作聖樹的棕櫚和聖花蓮花結合在一起;石榴果被安排在蓮花座上,兩側配以棕櫚和蓮花的枝葉。 彼岸花在中國被叫做金燈、赤箭或者無義草。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卷十九:「金燈,一曰九形,花葉不相見,俗惡人家種之,一名無義草。合離,根如芋魁,有遊子十二環之,相須而生,而實不連,以氣相屬,一名獨搖,一名離母,言若士人所食者,合呼為赤箭。」 彼岸花也是《法華經》所說六瑞中雨華瑞,由天雨四種之華。《法華經·序品》曰:「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蔓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譯者如其次第,譯為白華、大白華、赤華、大赤華。光宅法華義疏二曰:「摩訶曼珠沙華者,譯為大赤團華」。 佛經里規定寺院里必須種五樹六花:菩提樹、大青樹、貝葉棕、檳榔、糖棕;荷花、文殊蘭、黃姜花、黃緬桂、緬梔子、地涌金蓮(千瓣蓮花)。 僅蓮花一項,就有很多名堂。梵文和巴利文佛典中的蓮花實際上包括不同屬的睡蓮。漢譯佛經中的「七寶蓮花」中只有兩種是蓮花,即紅蓮和白蓮,其餘五種為睡蓮。 佛經按照花瓣數目的多寡,有「人華」(花瓣僅十餘瓣的蓮花)、「天華」(花瓣達數百瓣的蓮花)和「菩薩華」(千瓣蓮花,最受尊崇)之分。其中,「五種天華」為白、青、紅、紫、黃五色蓮花,以白、青兩色為尊。 芬陀利(千葉白蓮) 優缽羅(青蓮花) 缽特摩(紅蓮花),摩訶缽特摩(大紅蓮花,「摩訶」意為「大」) 曇花的梵文全音譯為「優曇缽羅」 曼陀羅不是彼岸花,彼岸花指曼殊沙華,又譯作曼殊顏華、曼珠沙華、如意華等,意為開在天界的紅花,開在彼岸時間(春分前後三天稱春彼岸,秋分前後叫秋彼岸)。 曼陀羅和曼殊沙華是相對應的兩種花。前者花開似喇叭,素白瑩潔空心倒掛,後者花形似翻傘,濃烈如火。「雲何曼陀羅華?白圓華,同如風茄花。雲何曼殊沙華?赤團華。」(《妙法蓮花經決疑》)一白一紅,一個代表地獄,一個代表天堂。 《法華經》提到的亂墜天花,指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和摩訶曼殊沙華。

B. 茉莉花茶屬於什麼茶類 茉莉花茶到底是什麼茶呢

茉莉花茶屬於綠茶,因為花茶是綠茶的一個小分支。

1、茉莉花茶,一般是用普通的綠茶作為茶胚,不過不同地方的茉莉花茶所用的茶胚也是不同。例如:四川的碧潭飄雪,是以四川蒙山等地所產的川青綠茶為茶胚;蘇州的花茶則是以蘇、浙、皖三省吸香性能好的烘青綠茶為茶胚。所以每個地方所產的茉莉花茶不一樣。

2、根據漢朝《史書》記載,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羅馬帝國,漢朝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古波斯、天竺,到了印度後成為佛教聖花,之後隨印度佛教傳到福州。

3、茉莉花在唐朝時被認為是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徵,代表士大夫的氣節。人們認為,茉莉花一出,則百花不香,從那時候開始茉莉花就成為了「天香」,與菩提均作為佛家聖物。

4、宋朝時,中國興起了把香入茶的熱潮,因為香在古代是保健品,是葯引,茶是葯,能夠解百毒。在福州本土化中,茶和葯都被叫做「da」,導致香和茶合在一起。宋代時有幾十種香料茶,經過時代變革,被淘汰掉多種花,只剩下五六種,茉莉花佔比96%,茉莉花茶由此興盛。

C. 竟誇天下絕無雙,獨立人間第一香是什麼花

皮日休的《牡丹

落盡殘紅始吐芳,
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
獨立人間第一香。

很顯然說的是牡丹花

D. 茉莉花茶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天下茶客千千萬,飲者獨愛茉莉香。茉莉又名「莫離」,西漢時自印度傳入福州,北宋年間,花茶的保健作用被充分認識,福州茉莉花茶因此誕生。到了清朝咸豐帝時期,福州茉莉花茶逐漸成為貢茶。雖然茉莉花茶產自福州,但卻流行在北方,北方人對其情有獨鍾。可能大多數人知道茉莉花茶是用茉莉花薰出來的,那麼,花的香氣是怎麼進入到茶葉里的?窨制花茶又有哪些講究呢?為此,小編現在就為您解密茉莉花茶製作工藝中的那些講究。

茉莉花茶不僅好喝,而且價格非常實惠。一般的茉莉花茶一兩也就十幾、二十塊錢。更便宜的還有三五塊錢一兩。別看價格親民,茉莉花茶卻是茶葉行里製作時間最長的茶。高檔的茉莉花茶是用清明前的綠茶做茶坯,用伏天最熱時候的茉莉花窨制而成的,天氣越熱,茉莉花的花粉濃度越高,採摘茉莉鮮花要求必須是晴天三日以上的。因為生產時間跨了兩個季節,因此茉莉花茶製成一般需要五六個月。

張一元所有的茉莉花茶品種,茶坯都是選用春茶加工而成。春茶內質好,內含物豐富,只有選用春茶原料才能體現出「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的張一元茉莉花茶的特色。張一元茉莉花茶的窨制環節工藝很講究,茉莉花要選用夏至到處暑之間的伏花進行加工生產。並不是這個時間段的茉莉花都可以,要選用含苞待放的成熟花蕾,而且對花蕾的質量還有眾多要求。用來窨花的花蕾,要色澤已由青白轉變為潔白的;要飽滿,花冠筒已抽長的;再有就是花萼由於花冠筒的抽長而不接觸花冠的。鮮花採摘的時間也有要求,要午後採摘,午後採摘的茉莉花水分低,花粉濃度高。茉莉花茶茶坯備好了,茉莉鮮花也採收入庫了,就要進行花茶窨制的准備環節,能喝上花香悠綿的茉莉花茶,要經過採茶、制坯、茉莉花的採收、篩花精選、茉莉花的養護、茶花拌和、通花、起花、烘乾等近15個工序,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窨制環節。
說到張一元的窨制工藝,那可是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這種工藝可以讓茶、花的味道能合二為一的。在茉莉花和茶坯都准備好後,就要利用其生物特點來製作花茶了,而這個製作過程是利用茉莉花的吐香特性及茶坯的吸香特性。花朵開放才吐香,不開不香,因此必須在茉莉花開放時使茶葉充分吸收它的香氣。茉莉花是入夜開放吐香,所以一般花茶生產的窨花環節都是在晚上。根據茉莉花吐香的特性,待茉莉花養護成熟即將開放時,與茶葉拌和在一起,再根據當天窨制車間的溫度濕度決定通花的時間,茶花拌和,再通花,再拌和,反復要五六次,等到茉莉花的香氣幾乎吐盡了,馬上起花,篩出茉莉花,把因吸收茉莉花的香氣和水分而變濕的茶坯迅速烘乾,防止茶坯在溫度、濕度過高的條件下繼續氧化,影響成品茶的品質。這個過程叫一個窨次,一般一個窨次的時間從前一天20時左右到第二天8時左右,一個窨次下來需要12個小時左右。張一元市場銷售的五六十元一斤的花茶要五到六窨次,像張一元金茗眉這樣的高檔花茶要做到九窨次以上。

E. 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什麼意思

「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指的是茉莉花茶,它的意思為:通過窨(xun一聲)制,使得茶葉擁有茉莉花的香味,這種茶香當為人間第一。

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屬於花茶,茶胚為綠茶,成品將茉莉花去除,亦屬於綠茶的一種,已有1000多年歷史。

茉莉花茶就是將茶葉和茉莉鮮花進行拼和、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成的茶葉。

世界茉莉花茶發源地為福建福州,茶香與茉莉花香交互融合,「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是對它的美譽。

(5)茉莉花與佛教擴展閱讀:

根據漢朝《史書》記載,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羅馬帝國,漢朝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古波斯、天竺,到了印度後成為佛教聖花,之後隨印度佛教傳到福州。

茉莉花茶的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柔軟。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具有安神、解抑鬱、健脾理氣、抗衰老、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是一種健康飲品

F. 茉莉香傳華夏的路徑較主流的觀點

據說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代羅馬,絲綢之路打通了古代中國與古羅馬的文化交流路線,所以在漢武帝時期,茉莉花傳入中國。並且後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使得茉莉花種子又被傳入到了古代的波斯、天竺、印度等國家。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文化傳入,開始有了上香的習俗。茉莉的芳香宜人、香味獨特,隨著制香技術的發展,茉莉就被大量地使用,用作制香材料。到了唐朝,百花之中,牡丹是為富貴之花,梅、竹、蘭等是為君子之花,而茉莉則多是文人之花,士大夫均喜愛用茉莉花來表徵自己淡泊名利的品性。而且茉莉與牡丹不一樣,茉莉香而不拙,是百花之中清雅花種的代表之一。



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代的君子常常用梅、竹、蘭等植物來形容自己淡泊名利的品性,雖說茉莉也有這樣的精神含義,但是相比於前面幾位,茉莉的名氣要稍小。想一想古代的文人大家們,是不是他們的佳作多是用梅、竹、牡丹、蘭花作為素材的呢?尚且有「歲寒三友」、「四君子」,茉莉均不在之列。這也就體現茉莉自身的一個品性「淡泊名利」,這是它被視為「清流」原因之一。



但是外來茉莉花經過歷代世俗文化的洗禮,已經具有濃烈的本土氣息,已經成為了古代社會文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花卉代表了。在古代社會中茉莉已經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了。

G. 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名花

但是要說佛教四大名花,雖然數量上比對著佛教寺廟來說很少,但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知道,當然,雖然不一定可以全答上來,但是,有一個最為出名的佛教名花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答出來,那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蓮花,蓮花被佛教看作聖潔之花,以蓮喻佛,還被雕刻在釋迦牟尼佛祖以及觀自在座下。


其次,就是曼陀羅花了,這種赤紅色的花又名彼岸花,這是一種含有劇毒的花,在古代是蒙汗葯的主要成分,原產於印度,此花在印度向來被稱為天界之花,地位極高,在佛家人眼中,這是一個有著洞察幽明,超然覺悟,幻化無窮的精神的美麗的聖花,在中國,華南地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見到它。


接著就是山玉蘭,這種花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一般情況下,在佛教寺廟的入口處或者大院里,可以經常見到它的身影,這種花枝繁葉茂,長的十分高大,就像一把撐開的雨傘一樣,花期在4-6月,可以在炎炎夏日給寺廟內的僧人以及遊客帶來一片清涼的落腳地,因為花開9瓣,形似佛祖端坐在蓮座上,所以成為了佛門聖潔之樹。


最後就是優曇婆羅花,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曇花一現』中的曇花,一般情況下,曇花花瓣是藏在像壺一樣的花托中的,人們很難見到它的真容,而且它開花的時候經常在夜晚,開花時間還極短,最重要的是,花開之後很快就會凋謝。


加上在神話故事中,優曇花三千年一開花,而且還是在輪王及佛的出世才開花,一般用它來比喻世間難得的不出世之物,而在佛經中,優曇花一般是用來形容佛、佛法的難得,因此成為了佛教四大名花之一。

H. 茉莉花茶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屬於花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茉莉花茶產於廣西橫縣,其茶香與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的美譽。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茉莉花茶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茉莉花茶的功效與作用

茉莉花有“理氣開郁、辟穢和中”的功效,並對痢 疾、腹痛、結膜炎及瘡 毒等具有很好的消炎解 毒的作用。茉莉花有清肝明目、生津止渴、祛痰治痢、通便利水、祛風解表、療 瘺、堅齒、益氣力、降 血 壓、強心、防齲防輻射損傷。茉莉花有抗 癌、抗 衰老之功效,使人延年益壽、身心健康。

1、行氣開部。茉莉花所含的揮發油性物質,具有行氣止痛,解郁散結的作用,可緩解胸腹脹痛,下痢里急後重等病狀,為止痛之食療佳品。

2、抗菌消炎。茉莉花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內服外用,可治療目赤,瘡 瘍,皮膚潰 爛等炎性 病症。

茉莉花食療:茉莉花菜又稱木梨花、奈花、香花等,常飲茉莉花,有清肝明目、使人延年益壽、身心健康。

食用 方法 有茉莉花炒雞蛋、茉莉冬瓜湯、茉香蜜豆花枝片、枸杞茉莉雞、茉莉花粥、茉莉豆腐、茉莉銀耳湯等。

茉莉花茶飲用注意事項

平時情緒容易激動或比較敏感、睡眠狀況欠佳和身體較弱的人,晚上還是以少飲或不 飲茶 為宜。另外,晚上喝茶時要少放茶葉,不要將茶泡得過濃。喝茶的時間最好在晚飯之後,因為空腹飲茶會傷身體,尤其對於不常飲茶的人來說,會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還會引起心 悸、頭痛等“茶醉”現象。

茉莉花茶的營養價值

茉莉花茶,有“在中國的花茶里,可聞春天的氣味”之美譽。 根據我國中醫學及現代葯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為: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茶苦能瀉下、祛燥濕、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茶葉含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化合物。如:兒茶素、維生素C、A、咖啡鹼、黃烷醇、茶多酚等,而茉莉花茶也含有大量芳香油、香葉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種化合物。根據茶葉獨特的吸附性質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加工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綠茶濃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飽含茉莉花的鮮靈芳香,因此它是我國乃至全球現代最佳天然保健飲品。

茉莉花茶的歷史發展

據漢朝《史書》記載,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羅馬帝國,漢朝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古波斯、天竺,到了印度後成為佛教聖花,之後隨印度佛教傳到福州。

茉莉花在唐朝時被認為是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徵,代表士大夫的氣節。人們認為,茉莉花一出,則百花不香,從那時候開始茉莉花就成為了“天香”,與菩提均作為佛家聖物。

宋朝時,中國興起了把香入茶的熱潮,因為香在古代是保健品,是葯引,茶是葯,能夠解百毒。在橫縣本土化中,茶和葯都被叫做“da”,導致香和茶合在一起。宋代時有幾十種香料茶,經過時代變革,被淘汰掉多種花,只剩下五六種,茉莉花佔比96%,茉莉花茶由此興盛。

茉莉花茶最早是士大夫賞玩的香料茶,明朝末期開始商品化,清朝時期大量商品化。

慈禧太後對茉莉花有特殊的偏愛,慈禧認為自己膚如凝脂、肌如皓雪,於是規定旁人均不可簪茉莉花,外國使節和其夫人到中國時,慈禧就經常將茉莉花茶作為禮品送給這些人,所以在慈禧掌權的幾十年間,茉莉花一度被認為是“國花”。

I. 關於《茉莉花》這首歌的資料

起源①江蘇民歌名。 關於《茉莉花》這首江蘇民歌的起源,歷來有不少說法。其中甚至還有《茉莉花》源至古印度佛教音樂之說。目前國內比較肯定和准確的說法是,《茉莉花》的前身是流傳在揚州儀征、南京六合等地的小曲「鮮花調」(又名「仙花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時期。現存最早的「鮮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約翰·貝羅的《中國游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特》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江蘇六合八百橋鎮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發展影響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揚州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1942年冬天,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蘇皖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整理加工者音樂家何仿先生到六合八百橋鎮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歌詞 《茉莉花》江蘇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熱點內容
夢見好多玫瑰花 發布:2025-08-26 11:31:33 瀏覽:9
玫瑰熊怎麼做 發布:2025-08-26 11:31:33 瀏覽:514
二念茶花 發布:2025-08-26 11:23:06 瀏覽:84
牡丹江數字電視營業廳 發布:2025-08-26 11:18:26 瀏覽:355
霞草的花語 發布:2025-08-26 11:09:26 瀏覽:115
玉麒麟花卉 發布:2025-08-26 11:09:17 瀏覽:509
圓圈荷花圖 發布:2025-08-26 11:09:16 瀏覽:785
盆栽摘葉吧 發布:2025-08-26 11:07:49 瀏覽:641
不上七夕 發布:2025-08-26 11:05:43 瀏覽:953
蟾和荷花 發布:2025-08-26 11:02:10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