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杜鵑花的散文
① 郭沫若散文《杜鵑》簡介50字
郭沫若寫過一篇散文《杜鵑》,他筆下的杜鵑成了欺世盜名的象徵,著實讓我版覺得意外,因為在我權的印象之中,杜鵑,又叫杜宇、子規,是最具抒情的鳥類了,它在文學上的地位是任何鳥都比不上的。
一提起杜鵑,我們自然就想到杜鵑對於愛情的忠貞,據說,杜鵑失偶後,會一直為失去的伴侶哭啼,一直啼血而亡。杜鵑在中國遠古傳說中,就是望帝的化身,寄託著一個民族的悠遠的情思。在古典詩詞里,杜鵑的形象更加感人至深。如唐代李商隱 《錦瑟》詩,寫盡杜鵑愛之真,情之切:
② 求作家念人寫的抒情散文《杜鵑花開了》,該文想表達何種主題思想請幫忙解釋,急急…
該文想表達是杜鵑花戰勝困難,最後成功開花的主題思想。
念人《杜鵑花開了》原文:
臘月,陽台上的杜鵑花開了,有紅的,藍的,綠的,匯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線,十分引人注目。今年,杜鵑花就早早地開了花,而且比往年開得又多又茂盛,除了紅藍綠色的外,還增添了純潔的白色,給人一種清新不屈的力量.這潔白無瑕的感覺,真令人心醉魂還。
杜鵑花,她在陽台上生長已有十多年了。當年,風調雨順之時,長得秀麗惹人,獨步一時。十多年來,她經歷了無數次曲折驚險痛苦的風風雨雨洗禮,尤其是那苦難的九年天災人禍,把其置之死地而後生。幸好,她長得根深蒂固,才艱難地存活下來。那度日如年的處境,只有長在陽台上的花朵,才能切身體驗到這其中的滋味。
在那殘酷的歲月,經不起失魂落魄熬煎的花朵,有些生離死別,有些失之交臂,生不如死。可是,杜鵑花卻偏偏沒有消失,始終不渝,不屈不撓,年年開花。盡管長出的花朵是那樣脆弱無力,但是,乾旱仍然埋沒不了她那誘人的異彩。殘酷的歲月,使她失去生長的空間,長期為伴的蟋蟀蚯蚓都紛紛舍其而離去,入夜,那種鳥語花香的世界消逝了,尤其是生長在她身邊的菊花,此時,也難免在劫難逃,民不聊生,杜鵑花成了君子獨處,守正不撓之境地。
在那無情的歲月里,水對她來說,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這個時候,她是多麼盼望老天爺發發慈心,下一場大雨,即使是毛毛細雨,她都感到無比的安慰。但是,老天爺總是板著硬僵僵的面孔,顯露出那陰沉冷酷的嘴臉,始終不給她生存下去的權利,對此,要活下去,她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大的代價。於是,她小心翼翼地把長期儲存下來的水細水長流,有時,當遇上烈日當頭,口燥唇乾時,她也捨不得用掉儲存下的水,願張著一張乾裂的大嘴巴盯著涼在頭頂衣架上的濕衣服,靠掉落下來的一滴一滴水,維持那奄奄一息的生命。面對著這飢不擇食的困境,她相信,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久旱逢春雨的那一天。
九年苦苦的抗爭,她終於以堅強的意志,以心曠神怡的胸懷,漸漸地適應了萬劫不復的環境,把根扎得更深更牢固了,從此,再也不擔心以白作黑的歲月。2006年10月30日,天空烏雲密布,雷電交加,一場暴風驟雨沖走了那無情的乾旱,陽光普照大地,不久,陽台上的杜鵑花全部開了花,而且是開得是那樣的艷麗,生機勃勃,甚至連枝條也開了花,好像將九年的壓抑一下子都全吐出來,紅、藍、綠、白色交織在一起,把陽台裝飾一新,詩情畫意,更加奪目迷人。
望著五彩繽紛的陽台,此時,陽台上的花朵完全沉醉在氣象萬千之境地。啊,那無情的歲月真的過去了,大地迎來了陽光明媚,萬象更新的日子。此刻,只有經過那場劫難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諦,才能真正認識到杜鵑花的純潔與光彩。
啊,我愛你,杜鵑花。
③ 念人的散文《杜鵑花開了》是在什麼背景下寫作的
念人的散文《杜鵑花開了》
創作背景
該作品寫作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然而,九十年代是腐敗分子最猖狂的歲月。作者是廳中層領導幹部,出於正義感發表了兩篇反腐文章,抨擊了有關領導腐敗的文章,被上司以經濟問題進行打擊報復。為了歸還自己的清白,與腐敗上司艱難地斗爭了整整九年之久,心靈上遭受到嚴重的創傷、打擊、痛苦。在這難熬的九年歲月里,他每天與家中陽台上的花叢結伴,傾訴埋在自己心頭上委屈與無奈。此時,陽台上有杜鵑花、菊花、玖瑰花、九里香等花,隨著時間的逝去,菊花、玖瑰花、九里香都陸續離去消失了,唯有杜鵑花在九年間中,不管風吹雨打,頂過嚴寒,熬過乾旱,它都倔犟地挺過來。春、夏、秋、冬,它照樣盛開不凋開出艷麗奪目的花朵。作者就是在這種特殊生活背景下,對杜鵑花產生起無限的敬佩之情,觸景生情,寫下這一燙人的名篇。
創作技巧
散文的寫作手法很多,選擇何種手法寫作適合散文主題需要,這是檢驗一位作者的寫作技巧問題。在寫作《杜鵑花開了》一文時,作者沒有選擇特別場景,以獨到的眼光挖掘了一些生活鏡頭所蘊含的真蒂,以陽台上的杜鵑花展開來描寫。他看到杜鵑花九年與自己不離不舍,不論是春夏秋冬,花開花落,從未間斷過,其倔犟意志與自己不言敗的斗爭意志正好隱合。於是,作者以托物喻志擬人手法,借用杜鵑花來代替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這樣的寫作手法,盡管一些讀者閱讀不習慣,而且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是,作者依然採用這種托物喻志擬人的寫作手法。因為,這種托物喻志擬人的寫作手法新穎,靜中有動,給予人廣闊的想像空間,回味無窮。
散文是一種短而精寫作體裁。念人的《杜鵑花開了》,這是以托物喻志擬人手法寫得非常成功的一篇散文。該文描寫了杜鵑花,色彩繽紛,有強大生命力,不畏嚴寒酷暑,不因失去滋養水分而自暴自棄,而是選擇倔犟地活下去,終於等來了生命的春天,重新綻放生命的光彩。該文把杜鵑花比喻為一個人物,運用杜鵑花經歷九年風風雨雨,與一個九年在人生路上所經歷過坎坷的人相結合寫作技巧,從而襯托出一個人九年痛苦磨難的人生不平凡經歷。這種托物喻志的擬人寫作手法,給人之感嘆與回味,寓意深遠。文中有一段很讓人回味的話:「這個時候,她是多麼盼望老天爺發發慈心,下一場大雨,即使是一場毛毛細雨,她都感到無比的安慰。但是,老天爺總是扳著硬僵僵的面孔,顯露出那陰沉冷酷的嘴臉,始終不給她生存下去的權利。」這段描述的話猶如一顆檳榔,越咀嚼越有味。這就是《杜鵑花開了》寫作技巧所帶來的特色。
④ 梵凈山杜鵑花賦散文隨筆
梵天聖地,凈土封疆。邛水流韻,曠野生機。感宇宙之浩渺,嘆山川之雄奇;羨名花之美譽,暢遊人之心境。
歲逢癸巳,時遇仲春。昨夜甘霖,洗滌塵垢;今朝艷陽,懸掛長天。車來客往,魚貫而入;親友相邀,踏青尋跡。曲徑達雲嶺,飽覽奇幻之景緻;小徑纏峰腰,一睹名花之芳容。
杜宇思蜀,魂斷故里;子規啼血,眷戀鄉音。僻靜清幽,怒放山野。綿延數里,名花杜鵑。藏騷客賞花之佳作,覽名家潤筆之華章。
名花之名,溢於言表。甘居於嶺壑,汲取天地靈氣;寂寞於荒野,沐浴日月光華。置媚氣於身外,擱平和於胸間。不與奢華為伍,難同沃野有緣。視參差林木為友,遇蓬勃雜草比鄰。夏葉翠綠,秋枝蒼勁;冬桿凌寒,春發奇花。素之嫌白,赤之則濃。色澤而不妖艷,雅緻而不庸俗。身在深山人未識,花著春風和暢中。
山鳥嬉戲,驚醒杜鵑一夜夢;彩霞飄至,鋪開錦綉幾重山。嶺上新芽好孕蕾,崖邊嫩枝早放花。形如喇叭奏樂,亦似長號齊鳴。
風起霓裳艷,枝動舞姿輕。花色迷人眼,粉塵撲面飛。飛蟲覓食處,野蜂采蜜場。晨露潤新瓣,如貴妃出浴;清風扶玉蕊,似觀音坐蓮。躬身凝眸,靜聆花語;駐足沉思,感悟梵音。杜鵑叢里人俊俏,山嵐涌動花披紗。擁幾叢,花容亮麗;護一簇,儀態萬方。
一花一景曾相識,一山一水亦關情。葉茂枝繁,疏影橫斜,看千樹吐蕊;風姿綽約,錯致有度,聞十里飄香。花開三五十日,名揚地老天荒。靚女帥男,花海留影;翁姑嬌兒,嶺上舒肢。花為信物,愛意傳遞;心乃相通,情趣升華。游者歌其樂,文者賦其詩;丹青繪其態,影者攝其姿。
季遇春風春雨,次第開放;人在畫里畫外,如入仙都。歌海如潮,空谷回響;奇花似錦,世人嘆服。移步即景,放眼吟詩。悠悠遊雲俯身看,朵朵杜鵑向天歌。人與花有緣,花與人約期。滿嶺花含笑,幾坡遊人醉;歸去意猶盡,夢囈天明時。四季看盡梵山景,三春唯戀杜鵑花。
人於花叢中歡躍,花於心境間釋然。人面鵑花相似笑,幾度韶華一身春。歷經貧寒,豐滿富有;長期磨礪,戲劇人生。賞花之樂,源於心境。心寬容萬物,眼闊越千山,心境樂而人生之樂也。
⑤ 郭沫若的散文巜杜鵑》主要內容50字
這是一篇簡短優美、立意新穎的散文。
立意就是觀點。觀點要新,因為新就是創造。新就是講別人沒有講過的話,講自己獨到的思想,所謂「言他人所未言」。做學問的人都知道,創新的觀點通常有兩條路徑:一是論題新,所謂「開辟處女地」、「填補空白」,即使你的研究不夠深入,但因為是別人滑有研究過的,你的結論便自然有了新意;一是做「翻案文章」,別人說東你說西,別人說是你說非,由於反差強烈,新意立見。郭沫若是詩人,也是學者,學問之道,可說是料熟於心。
這篇散文即是循著「翻案」的思路而寫的。「翻案」的思路,今人謂之「逆向思維」,是創造之一法。不過這次「翻案」,不是負面翻正,而是正面翻負,即把正面價值的「愛的象徵」的杜鵑鳥逆轉成負面價值的「專橫而殘忍」的形象(或隱喻)。文章先列舉杜鵑鳥在文學史上的種種正面形象:望帝的化身,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可憐、哀惋、純潔、至誠。它不僅灌注著國民的情感,而且走出國界,成為「東方情結」。接著筆鋒陡轉,出語驚人,指出杜鵑鳥「名實不符」,過去的名聲是出於對事實的誤解。其根據是動物行為學的知識,即杜鵑欺騙性地獨霸鶯巢,類似於中國成語中說的「鵲巢鳩占」。這個事實是動物學的發現。翻開《辭海》杜鵑條目,其中赫然寫著:「部分種類不自營巢,產卵於多種雀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雛。雛出殼後,推出巢主雛鳥而獨受哺育。」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杜鵑鳥的文學象徵竟與它的動物習性如此不吻合,「打架」得厲害。
當然,文學象徵是一回事,自然知識是另一回事,它們各有其價值,即人文價值與科學價值。科學講事實,文學講虛擬。我們完全不必要去追究「龍的傳人」這句話或這個文學意象。龍本身是想像中的動物形象,所謂「九似之象」;「傳人」則是後代的意思,龍是華夏族的祖先出於遠古的圖騰意識。用科學的標准去衡量,全是「一派胡言」,但我們至今不定期在唱《龍的傳人》這首歌,還在用「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郭沫若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他用科學的動物知識翻文學作品中杜鵑鳥形象的「案」,必定另有理由。這理由就是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中日關系。
《杜鵑》這篇散文寫於1937年1月。這時,抗日戰爭尚未全面爆發,但日本帝國主義卻已經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蠶食與染指華北地區,其侵華野心已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開中日關系史,我們知道日本在唐代曾派遣使者到中國,把中華文化引入日本,作為學習、效仿的楷模。總之,中國文化在歷史上對日本民族是有「哺育」之「恩」的。但現實卻是日本帝國主義「恩將仇報」。因此,從中華民族的現實功利與安危出發,郭沫若做了這篇「翻案」文章,隱喻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負義、「專橫而殘忍」的杜鵑鳥。
這篇文章的最後落腳點還在於我們自身。也就是把中華民族比作「鶯」,批評「鶯」的不覺醒而自甘奴化,對「人面杜鵑」喪失警惕之心。讀來言簡意深,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