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元青花梔子花

元青花梔子花

發布時間: 2022-12-18 01:23:28

❶ 瓷器資料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蘇麻離青: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為深藍色或繪畫用的深藍色粉末顏料。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釉是覆蓋在陶瓷製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製成熔塊)經過研磨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煅燒而成。能增加製品的機械強度、熱穩定性和電介強度,還有美化器物、便於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
元青花的主要特點是釉、胎、紡飾、釉斑等:1、釉,地釉一般是青白色,感覺是堅硬的,開片很少。2、紋飾,筆法上隨意自如,流徜,壯美有力。有幾種紋飾比較常用規范化,如牡丹紋、菊花、蓮花、梔子花、海水畫成大浪花式,用粗細線結合的畫法,蕉葉紋,雲肩,盆、玉壺春瓶一般底部都畫所謂「八大碼」圖案。3、底部一般都帶釉斑,元末明初時,火石紅、旋紋和跳刀痕出現。4、元青花是沒有款的,現發現的至正十一年款一對花瓶也不是真正的款,而是供奉款。5、足內露胎處往往有「臍」狀突起。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青花與刻花、印花、瓷塑、淺浮雕等多種技法相結合,繪畫充分發揮藍白的藝術效果,有白地青花、藍地白花或青花線描為地幾種風格。在裝飾時,工匠結合不同器型採用不同技法,有的用兩種、三種方法配合或幾種方法集中於一體,刻花線條粗獷有力,印花線條圓潤耐看,淺浮雕效果立體感強。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元青花紋飾繪畫方法以平塗為主,結合勾、皴、點、染技法,線條蒼勁有力,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❷ 為什麼說梔子花是元青花的專屬圖案

梔子花不一定是元青花的專屬圖案;一定要注意區分!

❸ 元代瓷器有哪些設計性

元代景德鎮窯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鎮窯生產的瓷器。此時景德鎮窯除生產傳統的青白瓷,還成功地創燒出青花瓷、釉里紅瓷、卵白釉瓷、高溫銅紅釉瓷、高溫鈷藍釉瓷等品種,使景德鎮一舉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瓷器產地,並為其在明、清兩代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制瓷工藝方面,元代景德鎮工匠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法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為燒制大件器物創造了必要條件,標志著制胎工藝的重大進步。

至正型青花瓷器 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器。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的最高水平。長期以來陶瓷研究者對元代瓷器,尤其是景德鎮青花瓷器認識不清,主要原因是考古學上沒有找到鑒定元青花的標准器, 無從對其進行對比綜合研究。英國大英博物館達維德基金會收藏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器身上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此瓶造型很有氣魄,青花構圖豐滿,口沿滿繪纏枝菊花,瓶頸上部繪並列蕉葉,下部繪流雲飛鳳,肩部繪纏枝蓮花,腹部最圓鼓出會海水雲龍,下部繪波濤紋,足部繪纏枝牡丹紋,底邊繪一周變形蓮花瓣,每個蓮花瓣里有朵雲和雜寶。這件作品揭開了元青花的真面目,成為斷代研究的標准器。結合伊朗阿底別爾寺廟、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印度、埃及、菲律賓藏品,中國北京元大都後英房遺址、舊鼓樓大街窯藏、河北保定窯藏、江蘇金壇窯藏、江西高安窯藏、湖南常德元墓以及東北地區出土的元青花瓷排比研究,證明14世紀中葉以後景德鎮青花工藝已經成熟,形成完美的時代風格。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特點是胎體厚重拙實 ,胎料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鋁含量較高,達到20.24%;釉層凝厚光潤,釉料中氧化鈣含量較低,為8.79%,鉀、鈉含量增加到5.82%。青花原料比較復雜,有國產鈷料和波斯鈷料,優質青花瓷器用波斯鈷料,此種顏料藍色濃艷幽靚,有深色結晶斑塊,結晶出釉面略微下凹,顯出金屬浮光。經測試,這種波斯鈷料含錳量低,含鐵量高,還含有砷元素。至正型青花瓷器器物種類很多,有碗、盤、杯、盞托、高阻杯、罐、長頸瓶、梅瓶、扁壺、匜、三足爐、斛型瓶等。造型特點是器物規格較大,氣魄雄偉,胎體厚實,胎料不夠細膩,在放大鏡下常能見到泥料中有芝麻花似得小黑塊。燒成後露胎部分常出現火石紅一樣的黃衣子。青花花紋內容很多,有蓮花、番蓮、團菊、牡丹、松竹梅、牽牛花、梔子花、芭蕉、瓜果、海棠、靈芝、山茶花、葡萄、枇杷、龍、鳳、仙鶴、鴛鴦、奔鹿、麒麟、獅子、海馬、游魚、昆蟲、以及太湖石、柳林、建築、欄桿等。人物形象廣泛出現,有蒙田將軍、蕭何月下追韓信、周亞夫細柳營駐軍、三顧茅廬等歷史故事。這些故事畫面與元代流行的戲曲、板畫、小說內容一致,在各種紋飾中處於突出地位。圖案紋飾有卷枝蔓草、纏枝花卉、蕉葉、錦紋、海濤、細浪、蓮瓣、如意頭、回紋、雜寶等內容,對主題花紋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至正型青花瓷器還有一些突出特點,如器物胚件修飾不夠精細,燒成後常有夾扁、翹棱、剝蝕等現象。畫面滿,落筆重,層次比較繁密,花大葉小,枝蔓如藤,葉如葫蘆形。至正型青花風格一直延續到明初,到明洪武晚期至永樂年間,新風格才逐漸形成。
元代樞府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鎮生產的一種卵白釉瓷器。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器成就的基礎上燒成的。這種瓷器為白胎,部分製品胎體較薄,大多數厚薄適中,比宋青白釉加厚,像鵝蛋青一樣,濕透光潤,人稱卵白釉。由於在印花紋飾中多出現「樞府」字樣,人稱「樞府瓷器」或「樞府瓷」,燒制這類瓷器的瓷窯稱為「樞府窯」。元政府設樞密院,主張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物;戰爭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有「樞府」字樣的青白瓷應為元朝官府如樞密院訂燒的瓷器。現已判明,景德鎮湖田窯區是燒造樞府瓷器的窯場。樞府類型的青白瓷器質量高低不等,紋飾也是有的復雜嚴謹,有的簡單,有的甚至沒有花紋。樞府類型的瓷器在元代宮廷各類用瓷中占第一位,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樞府釉瓷器數量很大,全國各地元代墓葬、窯藏、海外各國,包括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都大量存在,可見這類瓷器不只限於元中央官府一級使用,在民間使用也很廣泛。樞府釉瓷器以碗、盤、高足碗、杯、長頸瓶等器物為多,如侈口、折腰、小圈足碗很為人們稱道。裝飾花紋以精美的印花纏枝花卉為主,還有刻花、劃花、尖瘦蓮瓣、水波紋、水波游魚等紋飾,堆貼梅花、聯珠紋,畫金彩、紅綠彩(即元五彩)等裝飾比較稀少。樞府瓷器到明初還在生產,南京地區一些明初墓中有發現,大約在明中期停止生產。元樞府瓷器的燒制是元瓷工藝提高的表現,為明初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參見「樞府窯」、「卵白釉」、「元代卵白釉瓷器款」。
元龍泉 元代(1271~1368年)浙江龍泉窯燒造的青瓷製品的簡稱。元代龍泉窯基本繼承宋代龍泉窯的藝術風格,產品有兩類,一類為傳統的龍泉青瓷,另一類為紫口鐵足的仿官窯產品。傳統龍泉青瓷胎呈白色或淺灰色,其顯微結構為長石—石英—長石系白瓷。胎質細密,可塑性強。釉色以青黃色為主,也有少量青綠色。釉質為粘度強溫度高的乳狀石灰鹼釉,經1200℃燒造後,釉色乳濁青綠,色調柔和。龍泉青瓷全部為輪制,工藝過程為選料和泥,拉胚成型,精修胚胎,然後裝飾、罩釉,陰干後入窯高溫燒成。元龍泉的產品主要以生活日用器為主,有各式碗、盤、杯、罐、瓶、執壺等,元代中期以後也生產大瓶、爐、瓷塑、佛像等陳設品。日用器中碗最多,器形與南宋差別不大,屬元窯仿宋窯器。大型的罐、蓋罐、盤、碗等則是元代龍泉窯典型的代表作品。這些大型器一般製作規整,掛釉仔細,製造精心,成品率較高。其中大多數作品為貢器或作為商品運往京城與國外。元龍泉窯的裝飾方法繁多,主要有刻、劃、印、貼花、堆塑、鏤空和褐色點彩等。紋飾題材極為廣泛,其中花卉最多,常見的有蓮、荷、菊、葵、牡丹等。此外也有龍、鳳、魚、鳥、等動物紋及八寶、八卦和各種吉祥文字,如「福」、「祿」、「如意」、「進寶」、「天下太平」等,還有少量印有八思巴文字,亦含吉利之意。罩釉工藝不像南宋時運用多次上釉技法,最多採用兩次上釉,釉層比南宋青瓷薄,也欠滋潤。元代龍泉窯瓷作為商品常與絲織品、佛像等被運往國外,近年在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埃及、索馬里、土耳其、法國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先後發掘出龍泉青瓷,尤其是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撈出的大量中國瓷器,能斷定為元代龍泉青瓷的約占青瓷總數的一半以上。其量之大,品種之多,不僅對研究元代龍泉窯的生產規模、製作工藝、裝飾特徵很有意義,同時也為了解元代海外貿易及貿易航線,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元代其他地方窯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鎮以及龍泉以外的地方窯瓷器。比較著名的有河南鈞窯、河北磁州窯及山西霍窯等。元代燒紙鈞釉瓷的窯址分布很廣,河南以外,河北、山西等省也有燒造,窯址數量及分布面積大大超過宋代,形成一個龐大的鈞窯體系。在北京元大都遺址的發掘中,鈞窯瓷片的數量在各窯口瓷器中占第二位;出土鈞窯瓷器的元代墓葬及遺址遍布北方各省及自治區。元代鈞窯系瓷器的造型有碗、盤、瓶、爐、罐、執壺、花盆、杯、缽、高足碗、梅瓶、枕等。釉色以天青、天藍為主,有的飾以紫紅色彩斑。元代磁州窯繼續生產傳統品種,燒制磁州窯風格瓷器的瓷窯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西、甘肅、陝西等省。產品以白瓷及白地黑花瓷為主,其黑色花色彩偏褐,不如宋器黑亮,器型以大罐、盆、瓶類居多,各種形式的碗、盤、杯、碟、壺、枕、等也十分普遍。裝飾題材有人物故事、嬰戲、龍鳳、飛禽、魚藻、花卉等,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體型碩大、胎體厚重是元代磁州窯瓷器的時代風格。山西霍窯以燒制仿定窯白瓷為主,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盤、碗內底及底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具有明顯的地方風格和時代特徵。

❹ 請問羅庄鎮制的青花瓷值不值的收藏目前價位是多少!

這個新品種的燒制方法是用一種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鈷藍描繪圖紋裝飾,再塗蓋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 在高溫1300℃上下一次燒成。瓷器燒成後,鈷料會充分滲透於坯釉中,呈現出明艷的藍色花紋。用這種方法燒制出來的青花瓷器,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這項製作技術流傳到宋代以後,製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青花瓷片呈現胎質細膩、色澤潔白、釉色白中泛青、沒有吸水性、青花色澤較淺淡等特點。經過唐宋兩代不斷發展,青花瓷器終於在元代中期於景德鎮成功燒制。這時,歷經了300多年的青花瓷器才算是真正產生。元代青花瓷的釉料是進口料,特點是因含氧化鐵較高,出現黑色鐵斑疵,色彩濃重鮮艷,燒制出來的青花深入胎骨,在用手觸摸瓷器表面時,很容易感覺到凸凹不平元青花繪畫題材豐富,有植物、動物與人物故事等。元青花裝飾內容有作為邊飾的圖案,如回紋、錦文、龜背紋、變形蓮瓣、蓮花瓣里加折枝番蓮、團菊、牡丹、流雲,其他還有纏枝花卉、海濤紋、如意紋、如意紋內加海馬、卷枝蔓草等。

作為主體花紋的有以下幾類:花卉類,有蓮花、水藻、番蓮、牡丹、松竹梅、牽牛花、芭蕉、瓜果、山茶花、石榴、葡萄、枇杷、海棠花、梔子花、萱草、靈芝、月影梅花等。菊花多在元青花上出現,以團形折枝花為主,也有纏枝形態,畫得含蓄朴實,不爭地位與風姿。另一種在元青花出現的很多的是松竹梅

❺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代景德鎮陶工在繼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彌補了形體上工藝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麒麟紋是元青花裝飾中富有時代特徵的題材之一,麒麟為傳說中的祥瑞之獸,在元青花紋飾中其形象特徵是鹿頭、牛蹄、馬尾,並常與花草、瓜果紋組合成畫,也有與龍鳳紋同時繪於一器的。
人物故事紋是元青花裝飾中最為後人稱道的裝飾題材,與其他動植物紋樣相比,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器物雖然較為少見,但幾乎件件可稱得上是稀世珍品。從已知資料來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圖案主要見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蒙恬將軍」、「文姬歸漢」、「周亞夫細柳營」、「昭君出塞」、「尉遲恭救主」、「四愛圖」等,此外還有一些難以分辨人物情節的圖案。這些圖案的故事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著名歷史人物故事,顯然它與宋元時期話本小說的流行及元代戲劇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了文學藝術對元代陶瓷裝飾工藝的深刻影響。
元青花裝飾除主題紋飾特點鮮明之外,許多輔助紋樣也有著獨特的時代風格,其中尤以變形蓮瓣紋和雲肩紋表現最為突出。變形蓮瓣紋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徵的輔助紋樣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見於同時期景德鎮窯的卵白釉、青白釉產品以及元代龍泉窯青瓷裝飾之中,其畫法一般以外粗里細的兩道線勾勒蓮瓣的輪廓線,每片蓮瓣之間不相連,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蓮瓣內加繪有花朵、雲朵、火焰或琛寶紋。琛寶也稱雜寶,元代雜寶紋常以火珠、犀角、古錢、銀錠、葫蘆、蓮花、靈芝等組成,但組合並不固定。這種變形蓮瓣紋多裝飾在器物的口邊、肩或足脛部,有繪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繪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題紋飾。雲肩紋又稱如意雲頭或靈芝頭,俗稱大雲肩,多繪畫在器物的頸肩部,紋內一般繪有各種繁密的動植物紋樣,因其借鑒於元蒙貴族服裝上的肩部織綉紋樣而來,故而得名。 大致可分為飽滿和疏朗兩類。
飽滿類型
飽滿類型的裝飾,無論圓、琢器,全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器身布滿青花紋飾達8層之多,以此突出表現元青花的壯美之感。元青花飽滿型裝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體以卷枝紋或海水紋為地,突出白色的花紋或在地紋上作菱形曲線開光,開光內繪一主題紋飾。這種飽滿設計方法多在八棱器上體現,看似繁縟,實則安排有序,具有強烈的美學效果和時代風格。
疏朗類型
疏朗形式的裝飾,講究無論是圓、琢器的青花紋飾都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的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全瓶繪一條龍盤繞器身,畫面簡潔,給人以龍在無垠空間中自由飛騰之感,視覺效果極好。另一種疏朗紋飾是寫實或寫意的瓷畫,畫面較開闊。再有一些民間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紋飾就更為疏簡豪放,用線條快速描繪圖案,可謂一氣呵成,別具一格。
元青花的紋飾中有幾種較為規范,從而形成了元代紋飾的特色:
1、變形蓮花瓣紋,俗稱「八大碼」,無論圓、琢器小器型的多以8個蓮花瓣作裝飾帶,在每個花瓣內又加繪多種花紋,有朵花、朵雲、火焰、雜寶等等。蓮花瓣的畫法元代風格較為明顯,均用一道粗線和一道細線平行勾勒出輪廓線,每片花瓣間不相連,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紋飾在元時多以蓮花和牡丹為主,其次為菊花。這三種花的花與葉的繪畫形式比較固定,牡丹花葉呈肥碩狀,為尖辮形;蓮花花葉呈帶雙翅的葫蘆形葉片;菊花花葉為五叉的葉片。三種花朵都不填滿色而有自然留白邊現象。
3、梔子花為元青花中獨特紋飾,五瓣形小花小葉狀纏枝花多用作邊飾。有關專家論證此花別名蘑卜花,傳說為佛喜愛的花。
4、大多數青花盤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裝飾有纏枝蓮花紋,盤外壁蓮花為六朵者較多見。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雲頭紋,稱為「雲肩」。雲頭紋內多加飾海馬、海蓮、折枝花、麟麟等,又稱垂雲紋,是元青花上極具特色的裝飾,其他時代少見。6、由浪花與海水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在細線條描繪的海水紋中以粗實線勾繪浪花組成海浪紋飾,形成特色鮮明的元代海水紋。
7、蕉葉紋常作邊飾或紋飾間的裝飾帶,畫法講究用粗線描繪蕉葉邊線,再用細線描繪葉脈。 (一)主體紋飾
元青花的主體紋飾中,植物類有:牡丹花紋、蓮花紋、菊花紋、松竹梅紋、月梅紋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組合圖案中還出現牽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棗花及萱草、靈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蟲等作畫面襯托。動物類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卧蓮紋、孔雀紋、鹿紋、海馬紋等。其中元代龍紋極具特色,身軀細長如蛇,龍頭呈扁長形,雙角,張口露齒,細長頸,四腿細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張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狀。
元青花中的人物紋別出心裁,並與戲劇相結合,將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情節移植到瓷器畫面上,呈現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具極強的感染力這是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
人物故事都繪於體型較大的器物,諸如蓋罐、梅瓶、玉壺春瓶等。蓋罐、梅瓶腹徑較粗,作畫面積大,多用來表現場面宏闊的題體。畫面多置於器物中段的主體部位,視覺突出,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玉壺春瓶頸肩,纖細,碩腹下垂,一般選擇人物少、場畫小的畫面,如需要表現大的場面時,往往以全器作畫。
此類題材主要有蒙恬將軍、周亞夫細柳營、文姬歸漢、昭君出塞、蕭何追韓信、三顧茅廬、敬德救主、陶淵明愛菊等。繪有此類紋飾的青花瓷器質地細膩,釉色白而勻稱,著色所用的氧化鈷料,不論國產的青料,還是進口的蘇泥勃青料,都很純正。畫工的繪畫技藝高超。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瓷窯甚少,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較少的原因,若有,多數出於當時瓷藝水平最高的景德鎮窯。此外,元代瓷器的裝飾紋樣與佛教藝術有結合,蓮瓣、蓮花、雜寶等幾乎成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裝飾內容,說明了佛教藝術對工藝美術品的影響。
(二)輔助紋飾
元青花的輔助紋飾品種繁多,有圖案性質的寫實內容或幾何紋樣。明以後,青花瓷紋飾大多沿襲元青花畫法,但略見變異。這種差別在輔助紋上有更為明顯的反映,是鑒別元青花的重要佐證。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紋應用於大盤的邊沿、盤內紋飾間的隔離及花卉紋的底紋。邊沿採用波浪紋的大盤一般為菱邊。
波浪紋由浪紋和波紋兩部分組成。元青花上的浪紋以輕重變化的粗線勾勒,形狀如「佛手」,如棕櫚葉又如姜芽,稱姜芽海水。波紋以極細密的線條畫成,放射狀或旋渦狀,後者如人的指紋。浪與波之間有留白以增加空間感。有些波浪紋中加繪簡筆朵花。
模印的花卉紋飾帶有些以波紋襯地,作為相鄰的波浪紋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紋已簡化,浪紋用細線雙勾中空,有的加繪細小圓圈以示浪花。波紋粗而疏,層層疊疊,洶湧起伏。已不見指紋狀的旋渦。
2、變體蓮瓣
蓮瓣分寫實性質的和抽象性質的,後者為變體蓮瓣,有仰覆之別,應用很廣。元青花上的變體蓮瓣紋飾於瓶、罐類器物的頸部和脛部。每瓣獨立,由外粗內細雙框組成。內框細線一筆勾成,外框雙勾後填色或粗線畫成。粗線畫成的分兩筆,均從中間起筆。蓮瓣肩部方折。內框線條和蓮瓣內紋飾連筆。蓮瓣內填雜寶(火焰、寶珠之類)、花卉(以蓮菊為主)或雲頭,雲頭下加一圓圈。
明初變體蓮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圓柔,蓮瓣內圖案簡單,有寶相花、旋渦紋等。
3、回紋
元青花上的回紋源自青銅器的雲雷紋。單體繪制,自左上方起逆時針走筆,從外到內一般為套疊兩框,也見單框。有變形回紋,筆畫簡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紋兩個一組,筆畫相連,借用一條邊線。明初回紋的另一種畫法是整個飾帶一筆完成,從外向里畫後再逆向畫出,開始第二個單位。
4、卷草紋
元青花上的卷草紋每一單位獨立繪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無中心波谷曲線,明初卷草紋先畫一中心波谷曲線,在上伸發卷草紋,明中期起,有不畫中心波谷曲線的卷草紋。
5、錢紋
元青花上的錢紋飾於盤沿口和瓶口等處,有整錢組成的裝飾帶,也有半錢交叉組成的飾帶。錢紋以外圓內方為基本造型,有種種變化。有些錢紋中的方穿畫成菱形,菱形每邊加一點,如菱形飾帶畫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飾帶畫於盤的口沿或作瓶罐紋飾的間隔。圓口大盤一段用菱形飾帶裝飾邊沿。每一單體為兩個菱形套疊,有的在其間填青。內菱形中心和四邊各有一點。
7、蕉葉
元青花上的蕉葉紋來源於商周青銅器的紋樣,飾於瓶頸和下腹部。葉的中莖畫至葉尖,一筆畫成或兩筆畫成後填色。葉的邊沿用細線勾勒後填色。葉脈細線勾勒。有單層和前後雙層兩種畫法。
明初蕉葉紋中莖用兩條平細線畫至葉尖,不填色,永樂起葉的中莖已不到葉尖。葉紋細密如魚骨。葉邊如鋸齒般尖細,輪廓線用復筆加粗。一般為前後雙層畫法。
8、如意雲頭
元青花上的如意雲頭為中間粗兩邊細的三條線畫成,二階,三階,四階均有。雲頭內紋飾稠密豐滿,有細小的花卉紋、海水紋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畫動物紋。
元青花如意雲頭有數種裝飾方法:
(1)飾於器物上部的雲頭下垂(稱雲肩),飾於器物下部的雲頭上伸。一般由3個,4個或6個雲頭組成。
(2)飾於大盤盤心一周,雲頭向盤心伸展,雲頭間不相連,由6個三階雲頭對稱組成。
(3)由兩個雲頭對接或4個雲頭相接組成「開光」,前者用於瓶腹,後者用於盤心。
明初如意雲頭以外粗內細的雙勾線畫成。雲頭間以簡單的弧線相連而不用反向雲頭。雲頭縮小或大小相間分布。雲頭內繪簡單圖案,或折枝花或葉脈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單個雲頭開光的裝飾方法。
除上述紋樣外,元青花的輔助紋飾還有魚鱗紋、雲紋、旋渦紋、三角帶紋等形式。

❻ 請高手鑒定是不是元代青花

沒全圖也。不過大體看上去應該是
一.形狀
小罐,包括斂口四系方形、撇口雙系瓜棱形、唇口雙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圓腹雙系式等,體高一般為7~8厘米;還有鼓式蓋罐。八棱器為元時創新品種
二.紋飾
元青花的紋飾中有幾種較為規范,從而形成了元代紋飾的特色:
1、變形蓮花瓣紋,俗稱「八大碼」,無論圓、琢器常以8個蓮花瓣作裝飾帶,在每個花瓣內又加繪多種花紋,有朵花、朵雲、火焰、雜寶等等。蓮花瓣的畫法元代風格較為明顯,均用一道粗線和一道細線平行勾勒出輪廓線,每片花瓣間不相連,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紋飾在元時多以蓮花和牡丹為主,其次為菊花。這三種花的花與葉的繪畫形式比較固定,牡丹花葉呈肥碩狀,為尖辮形;蓮花花葉呈帶雙翅的葫蘆形葉片;菊花花葉為五叉的葉片。三種花朵都不填滿色而有自然留白邊現象。
3、梔子花為元青花中獨特紋飾,五瓣形小花小葉狀纏枝花多用作邊飾。有關專家論證此花別名蘑卜花,傳說為佛喜愛的花。
4、大多數青花盤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裝飾有纏枝蓮花紋,盤外壁蓮花為六朵者較多見。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雲頭紋,稱為「雲肩」。雲頭紋內多加飾海馬、海蓮、折枝花、麟麟等,又稱垂雲紋,是元青花上極具特色的裝飾,其他時代少見。
6、由浪花與海水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在細線條描繪的海水紋中以粗實線勾繪浪花組成海浪紋飾,形成特色鮮明的元代海水紋

❼ 如果你是鑒寶專家,如何鑒定元青花瓷的真偽

元青花繪畫大致呈兩種風格,一種是極為繁密,紋飾流暢,常常將一件器物等分成若干個裝飾區域,而每個裝飾區域內繪有不同風格的紋飾,主題紋飾或龍紋,或漁藻,或纏枝花卉,或人物故事,而輔助紋飾則以蕉葉紋,海水紋來襯托主題紋飾。另外一種是較為疏朗的以主題紋飾為飾的器物,只在器物的口、頸、肩、脛等處飾以輔助紋飾,無論何種風格,均體現了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渾然天成的特徵。作為主題花紋有以下幾類:花果類,有蓮花、水藻、番蓮、牡丹、松竹梅、牽牛花、芭蕉、瓜果、山茶花、石榴、葡萄、枇杷、海棠花、梔子花、萱草、靈芝、月影梅花等去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搜索瓷器裡面就有詳細的介紹,你先了解一下,要想確切的知道真假那就得找正規的地方鑒定了,比如國家文化藝術品網
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 國評中心 等等這些國家級別的地方

❽ 怎樣鑒賞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雖然不像有些專家說的:不會超過三四百件,但是相比而言還是不多的。正因為如此,市場上出現很多贗品,對於普通收藏愛好者來說難度加大了許多,所以出手要謹慎,再謹慎!
元青花瓷起源
元青花瓷器起源於元朝,元王朝(公元1271-1368年)立國雖不到一百年,但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卻成就巨大,影響深遠。在陶瓷領域里,元代算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它有三個變化。其一,突破了宋代名窯林立、百花齊放的局面,自此景德鎮一支獨秀屹立在中華乃至世界瓷苑裡,成就了其「瓷都」的地位。其二,改變了東漢以來瓷器生產以青、黑、白、青白等單色釉瓷為主的狀態,彩繪瓷特別是青花一躍成為生產與生活用瓷的主流。元代彩繪瓷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釉下彩,先後有以鐵作著色劑的釉里褐,以銅作著色劑的釉里紅,以鈷作著色劑的青花;另一類是釉上彩,有紅綠彩、五彩、瀝粉掛彩(即後來人稱之為琺華彩)。其三,結束了我國制瓷業歷來是私人民營的體制。元蒙元政府於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專門設置了浮梁瓷局主營窯務,秩正九品,隸屬樞密院,到公元1352年(至正十二年)宣告結束(前後共74年的時間)。這種官民結合的生產體制,有力地促進了景德鎮制瓷業的大發展。
中國元青花瓷器創始於公元九世紀的唐代中晚期,由河南鞏縣窯燒制,國內外考古資料表明,它是遠銷中東、西亞的外銷瓷。到了元代中後期,大約1330年之後景德鎮燒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它的出現與唐青花沒有關系,而是受了宋元時代之磁州窯與吉州窯彩繪瓷的影響,特別是吉州窯。景德鎮在元代首先燒制出以鐵作為著色劑的釉里褐瓷。1974年南朝鮮新安海底打撈出水的沉船中就有整件釉里褐花草紋、玉兔紋、犀牛紋的器皿,該沉船沉沒的年代不會早於公元1331年(元至順二年)。另據文獻記載,元代景德鎮畫彩繪瓷的工匠大都來自吉州地區的永和人。
元青花的特點
1,從造型來說,與宋代相比品種明顯減少,以日常用品的盤、碗、杯、碟、瓶、罐為主,另有少量的祭祀器、文房用具,很難看到陳設瓷。由於重視實用,圓器佔了絕大多數。常見盤尺寸大,有撇口與折沿兩種,大型折沿盤是為迎合伊斯蘭人吃抓飯需要而燒造的。高足杯的高足大都是竹節狀。
2,採用進口料與國產料兩種鈷料。進口料含鐵鈷比高,呈色濃艷,藍中閃黑,側看有一層錫光,局部有下凹感,此種料大都用於高檔瓶、罐一類大件琢器與大盤上。國產料含錳鈷比較高,呈色淺淡,個別的灰暗,常用於民間日用的大眾瓷上。
3,用進口料繪畫的高檔瓷上紋飾繁密,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以纏枝花卉者多;龍紋多為小頭,三爪或四爪;人物畫題材的元青花尤其少見,題材內容主要是戲曲故事、歷史故事、高士故事、道教人物等。國產料繪畫的普通瓷,紋飾簡單,畫筆粗率,以折枝菊花、梅花、梔子花居多。
4,胎採用二元配方,高溫燒制不會變形,色澤不白。釉色白中閃青,較少潔白。高檔瓷多透明釉,普通瓷用乳濁釉。
5,元青花很少書帝王年號款,極少的書許願文款、記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銷瓷。用進口料的高檔瓷主要行銷於中東、西亞、東非伊斯蘭地區,而用國產料的普通瓷主要行銷於東南亞一帶。

元青花瓷的鑒定
元青花傳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難得,大多數玩瓷人能親手把玩一下的機會且不多。因此如何鑒別元青花卻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尤其在高仿技術很成熟的今天,市場上以假亂真的假貨混雜極亂的條件下,無論是專家、行家都會容易「走眼」。過去許多專家們曾作過不少貢獻,並提出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這些方法去面對出土文物,僅僅是為了斷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對市場來說,在魚龍混雜、以假亂真的條件下來判別真假則顯得無能為力了。
我認為要學會識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點,從特定的條件下去發現這些特點是目前還來不及仿的東西,至於今後造假者跟上形勢又出新招那我們也只好甘敗下風了。
我對元青花真仿識別的要點提出初步的建議,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補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徵(胎釉、造型、紋飾)進行觀察後,並不存在疑問的前提下再進一步觀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應該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傳世物則風化、氧化、磨痕、染舊等自然老化明顯,而不是鹼咬或人工打磨。幾百年前的東西和現代新品之間的比較應該好判斷。
2、真元青花的胎質有兩類,一種為白灰色,一種為黃白色。這是由於幾百年前的瓷土礦所決定的。那個時候的工藝設備和生產水平所限,其燒制出的胎質比較疏鬆,其中含有粗大顆粒,顯得不那麼細膩、不密實、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潔白、細潤、密實的且很光滑,這特點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初始期,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繼續。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這個時期生產青花已經過渡到正常水平,最後發展到頂盛期,也正是國外大批貿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時候,由當時中東地區伊朗國人帶來的鈷礦石,要求按外國人生活習慣燒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時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這種青花色澤極好的原因是用了國產礦石和進口礦石二元配方的結果。(含鈷量超過0.5%)。這三個不同時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於含鈷量的不同則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淺灰色青釉已不復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鑒別。中期的元青花色澤明亮,但青花以蘭為主,泛點點灰色,很幽青柔和,與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獨這幾年來高仿至正型青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仿品的蘭艷濃重的程度實不易區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時應多從其它方面進行比較,不應被色調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雖色澤相近,其老化程度遠遠趕不上自然老化或剛出土的真品。
4、對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區別可以藉助鏡下觀測汽泡的形成,我們發現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極少氣泡或不存在氣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氣泡,且小氣泡多,大氣泡少。這一點也是仿製者難仿成功的。更是鑒定的一個主要指標。
5、藉助科學儀器幫助鑒定。
以上只是本人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我網路空間里有元青花瓷片標本和最近菏澤古沉船出土的元代青花龍紋梅瓶,你也可以參考一下。

❾ 元代的藝術設計史

元青花瓷概述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
罐類: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種,連蓋通常可高達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斂口四系方形、撇口雙系瓜棱形、唇口雙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圓腹雙系式等,體高一般為7~8厘米;還有鼓式蓋罐。八棱器為元時創新品種。
瓶類:有梅瓶、玉壺春瓶、蒜頭瓶、獸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時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蓋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壺春瓶多見。梅瓶附蓋,蓋內有一管狀子口,與瓶口牢牢套住。
壺類:見於著錄的主要有3種,分別是鳳流壺、梨式壺、執壺,均製作精巧。
碗類:大致分兩種,一種為高足碗(有敞口、斂口),一種為大碗,口徑達40厘米以上。高足杯體形較小,高僅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稱。大碗口徑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盤類:有大盤(口徑45厘米以上)、中盤(口徑一般為30厘米左右)、小盤(口徑15厘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見。
此外,還有鼎、水盂、香爐、觀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壺春瓶、罐、梅瓶和大盤五種造型為最多。
總之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器,又有秀美靈巧的小器,不論何種器型均形態優美,古樸端莊。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代景德鎮陶工在繼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彌補了形體上工藝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裝飾技法
青花與刻花、印花、瓷塑、淺浮雕等多種技法相結合,繪畫充分發揮藍白的藝術效果,有白地青花、藍地白花或青花線描為地幾種風格。在裝飾時,工匠結合不同器型採用不同技法,有的用兩種、三種方法配合或幾種方法集中於一體,刻花線條粗獷有力,印花線條圓潤耐看,淺浮雕效果立體感強。此外應該注意的是,元青花紋飾繪畫方法以平塗為主,結合勾、皴、點、染技法,線條蒼勁有力,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構圖方法大致可分為飽滿和疏朗兩類。飽滿類型的裝飾,無論圓、琢器,全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器身布滿青花紋飾達8層之多,以此突出表現元青花的壯美之感。元青花飽滿型裝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體以卷枝紋或海水紋為地,突出白色的花紋或在地紋上作菱形曲線開光,開光內繪一主題紋飾。這種飽滿設計方法多在八棱器上體現,看似繁縟,實則安排有序,具有強烈的美學效果和時代風格。疏朗形式的裝飾,講究無論是圓、琢器的青花紋飾都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的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全瓶繪一條龍盤繞器身,畫面簡潔,給人以龍在無垠空間中自由飛騰之感,視覺效果極好。另一種疏朗紋飾是寫實或寫意的瓷畫,畫面較開闊。再有一些民間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紋飾就更為疏簡豪放,用線條快速描繪圖案,可謂一氣呵成,別具一格。元青花的紋飾中有幾種較為規范,從而形成了元代紋飾的特色:
1、變形蓮花瓣紋,俗稱「八大碼」,無論圓、琢器常以8個蓮花瓣作裝飾帶,在每個花瓣內又加繪多種花紋,有朵花、朵雲、火焰、雜寶等等。蓮花瓣的畫法元代風格較為明顯,均用一道粗線和一道細線平行勾勒出輪廓線,每片花瓣間不相連,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紋飾在元時多以蓮花和牡丹為主,其次為菊花。這三種花的花與葉的繪畫形式比較固定,牡丹花葉呈肥碩狀,為尖辮形;蓮花花葉呈帶雙翅的葫蘆形葉片;菊花花葉為五叉的葉片。三種花朵都不填滿色而有自然留白邊現象。
3、梔子花為元青花中獨特紋飾,五瓣形小花小葉狀纏枝花多用作邊飾。有關專家論證此花別名蘑卜花,傳說為佛喜愛的花。
4、大多數青花盤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裝飾有纏枝蓮花紋,盤外壁蓮花為六朵者較多見。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雲頭紋,稱為「雲肩」。雲頭紋內多加飾海馬、海蓮、折枝花、麟麟等,又稱垂雲紋,是元青花上極具特色的裝飾,其他時代少見。
6、由浪花與海水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在細線條描繪的海水紋中以粗實線勾繪浪花組成海浪紋飾,形成特色鮮明的元代海水紋。
7、蕉葉紋常作邊飾或紋飾間的裝飾帶,畫法講究用粗線描繪蕉葉邊線,再用細線描繪葉脈。
紋飾題材(一)主體紋飾元青花的主體紋飾中,植物類有:牡丹花紋、蓮花紋、菊花紋、松竹梅紋、月梅紋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組合圖案中還出現牽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棗花及萱草、靈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蟲等作畫面襯托。動物類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卧蓮紋、孔雀紋、鹿紋、海馬紋等。其中元代龍紋極具特色,身軀細長如蛇,龍頭呈扁長形,雙角,張口露齒,細長頸,四腿細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張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狀。元青花中的人物紋別出心裁,並與戲劇相結合,將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情節移植到瓷器畫面上,呈現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具極強的感染力這是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
人物故事都繪於體型較大的器物,諸如蓋罐、梅瓶、玉壺春瓶等。蓋罐、梅瓶腹徑較粗,作畫面積大,多用來表現場面宏闊的題體。畫面多置於器物中段的主體部位,視覺突出,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玉壺春瓶頸肩,纖細,碩腹下垂,一般選擇人物少、場畫小的畫面,如需要表現大的場面時,往往以全器作畫。此類題材主要有蒙恬將軍、周亞夫細柳營、文姬歸漢、昭君出塞、蕭何追韓信、三顧茅廬、敬德救主、陶淵明愛菊等。繪有此類紋飾的青花瓷器質地細膩,釉色白而勻稱,著色所用的氧化鈷料,不論國產的青料,還是進口的蘇泥勃青料,都很純正。畫工的繪畫技藝高超。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瓷窯甚少,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較少的原因,若有,多數出於當時瓷藝水平最高的景德鎮窯。此外,元代瓷器的裝飾紋樣與佛教藝術有結合,蓮瓣、蓮花、雜寶等幾乎成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裝飾內容,說明了佛教藝術對工藝美術品的影響。(二)輔助紋飾元青花的輔助紋飾品種繁多,有圖案性質的寫實內容或幾何紋樣。明以後,青花瓷紋飾大多沿襲元青花畫法,但略見變異。這種差別在輔助紋上有更為明顯的反映,是鑒別元青花的重要佐證。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紋應用於大盤的邊沿、盤內紋飾間的隔離及花卉紋的底紋。邊沿採用波浪紋的大盤一般為菱邊。

波浪紋由浪紋和波紋兩部分組成。元青花上的浪紋以輕重變化的粗線勾勒,形狀如「佛手」,如棕櫚葉又如姜芽,稱姜芽海水。波紋以極細密的線條畫成,放射狀或旋渦狀,後者如人的指紋。浪與波之間有留白以增加空間感。有些波浪紋中加繪簡筆朵花。

模印的花卉紋飾帶有些以波紋襯地,作為相鄰的波浪紋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紋已簡化,浪紋用細線雙勾中空,有的加繪細小圓圈以示浪花。波紋粗而疏,層層疊疊,洶湧起伏。已不見指紋狀的旋渦。

2、變體蓮瓣

蓮瓣分寫實性質的和抽象性質的,後者為變體蓮瓣,有仰覆之別,應用很廣。元青花上的變體蓮瓣紋飾於瓶、罐類器物的頸部和脛部。每瓣獨立,由外粗內細雙框組成。內框細線一筆勾成,外框雙勾後填色或粗線畫成。粗線畫成的分兩筆,均從中間起筆。蓮瓣肩部方折。內框線條和蓮瓣內紋飾連筆。蓮瓣內填雜寶(火焰、寶珠之類)、花卉(以蓮菊為主)或雲頭,雲頭下加一圓圈。

明初變體蓮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圓柔,蓮瓣內圖案簡單,有寶相花、旋渦紋等。

3、回紋

元青花上的回紋源自青銅器的雲雷紋。單體繪制,自左上方起逆時針走筆,從外到內一般為套疊兩框,也見單框。有變形回紋,筆畫簡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紋兩個一組,筆畫相連,借用一條邊線。明初回紋的另一種畫法是整個飾帶一筆完成,從外向里畫後再逆向畫出,開始第二個單位。

4、卷草紋

元青花上的卷草紋每一單位獨立繪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無中心波谷曲線,明初卷草紋先畫一中心波谷曲線,在上伸發卷草紋,明中期起,有不畫中心波谷曲線的卷草紋。

5、錢紋

元青花上的錢紋飾於盤沿口和瓶口等處,有整錢組成的裝飾帶,也有半錢交叉組成的飾帶。錢紋以外圓內方為基本造型,有種種變化。有些錢紋中的方穿畫成菱形,菱形每邊加一點,如菱形飾帶畫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飾帶畫於盤的口沿或作瓶罐紋飾的間隔。圓口大盤一段用菱形飾帶裝飾邊沿。每一單體為兩個菱形套疊,有的在其間填青。內菱形中心和四邊各有一點。

7、蕉葉

元青花上的蕉葉紋來源於商周青銅器的紋樣,飾於瓶頸和下腹部。葉的中莖畫至葉尖,一筆畫成或兩筆畫成後填色。葉的邊沿用細線勾勒後填色。葉脈細線勾勒。有單層和前後雙層兩種畫法。

明初蕉葉紋中莖用兩條平細線畫至葉尖,不填色,永樂起葉的中莖已不到葉尖。葉紋細密如魚骨。葉邊如鋸齒般尖細,輪廓線用復筆加粗。一般為前後雙層畫法。

8、如意雲頭

元青花上的如意雲頭為中間粗兩邊細的三條線畫成,二階,三階,四階均有。雲頭內紋飾稠密豐滿,有細小的花卉紋、海水紋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畫動物紋。

元青花如意雲頭有數種裝飾方法:

(1)飾於器物上部的雲頭下垂(稱雲肩),飾於器物下部的雲頭上伸。一般由3個,4個或6個雲頭組成。

(2)飾於大盤盤心一周,雲頭向盤心伸展,雲頭間不相連,由6個三階雲頭對稱組成。

(3)由兩個雲頭對接或4個雲頭相接組成「開光」,前者用於瓶腹,後者用於盤心。

明初如意雲頭以外粗內細的雙勾線畫成。雲頭間以簡單的弧線相連而不用反向雲頭。雲頭縮小或大小相間分布。雲頭內繪簡單圖案,或折枝花或葉脈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單個雲頭開光的裝飾方法。

除上述紋樣外,元青花的輔助紋飾還有魚鱗紋、雲紋、旋渦紋、三角帶紋等形式。

熱點內容
荷花白木板 發布:2025-08-28 22:38:15 瀏覽:709
四谷櫻花 發布:2025-08-28 22:33:08 瀏覽:975
石茶台盆景 發布:2025-08-28 22:26:37 瀏覽:621
七夕節日美食 發布:2025-08-28 22:03:16 瀏覽:481
蘭花載歪 發布:2025-08-28 22:02:22 瀏覽:568
彩虹七茶花 發布:2025-08-28 21:53:03 瀏覽:942
新時代花卉 發布:2025-08-28 21:49:56 瀏覽:329
如何找花語 發布:2025-08-28 21:37:12 瀏覽:850
秦岒蘭花 發布:2025-08-28 21:19:01 瀏覽:366
插花長條草 發布:2025-08-28 21:00:22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