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梔子花
Ⅰ 梔子花和香油能治什麼
1.治傷寒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 梔子十四個 (剖) ,香豉四個 (綿裹) 。以酒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 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論》梔子豉湯)
2.治中外諸熱,寢汗,咬牙,睡語,驚悸,溺血,淋閉,咳衄,瘦弱,頭痛並骨蒸,肺痿喘嗽 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等分。為 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新汲水下;小兒丸如麻子大三五丸。 (《宣明論方》大金花丸)
3.治傷寒身黃發熱 肥梔子十五個 (剖) ,甘草一兩 (炙) ,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論》梔 子柏皮湯)
4.治傷寒急黃 梔子仁、柴胡 (去苗) 、朴硝 (別研) 、茵陳蒿各半兩。上除朴硝外,各細銼。用水三大盞,煎二大盞,去滓,下朴硝,攪 令勻,不計時候,分溫三服,取利為度。 (《普濟方》)
5.治血淋澀痛 生山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下。 (《經驗良方》)
6.治小便不通 梔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頭大蒜一枚。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良久即通。 (《普濟方》)
7.治熱水腫 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術二錢半。細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
8.治婦人子腫濕多 炒山梔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 (《丹溪心法》)
9.治熱毒攻腸胃,下黃赤汁及爛肉,壯熱腹痛 梔子仁三七枚,豉二合,薤白一握 (切) 。上件葯,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不計 時候,分為二服。 (《聖惠方》)
10.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 山梔子 (炒) 、乾薑 (炮) 各一兩。上件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 盞,同煎至五分,去滓,食後熱服。 (《楊氏家藏方》二氣散)
11.治胃脘火痛 大山梔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 (《丹溪纂要》)
12.治氣實心痛 山梔子 (炒焦) 六錢,香附一錢,吳茱萸一錢。上為末,蒸餅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黃酒洗凈,同生薑煎湯,送下二十 丸。 (《丹溪心法》)
13.治胸痹切痛 梔子二兩,附子 (炮) 一兩。上每服三錢,水一大盞,薤白三寸,同煎至五分,溫服。 (《蘇沈良方》)
14.治肝熱目赤腫痛 ①山梔七枚,鑽透入塘火煨熟,水煎去滓,入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後旋旋溫服。 (《聖濟總錄》梔子湯) ②梔 子仁、荊芥、大黃、甘草等分。上銼。每服二錢,水煎食後服。 (《直指方》瀉肝散)
15.治肺熱咳血 黑山梔三錢,青黛粉一錢 (沖) ,瓜蔞仁四錢,海浮石三錢,訶子八分。水煎服。 (《丹溪心法》咳血方)
16.治鼻出血 ①梔子、乾地黃、甘草等分。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風熱者,以蔥涕和服如梧 子五丸。 (《千金要方》) ②山梔子燒灰吹之。③山梔子、亂頭發 (燒灰) 。共為末,吹入鼻中。 (《片玉心書》吹鼻散)
17.治暴吐衄血,因熱極妄行者 用山梔子炒黑一兩,懷生地二兩,炮姜灰五錢。水三碗,煎一碗,徐徐服。 (《本草匯言》引《龍潭家 秘》)
18.治熱毒下血 梔子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梅師集驗方》)
19.治外傷血腫 梔子、血當歸、水三七。搗爛,加適量白酒,炒熱後敷患處。 (《苗族葯物集》)
20.治療扭傷挫傷 以梔子研末,少加麵粉,雞子清調敷。 (《瀕湖集簡方》)
21.治火瘡未起 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 (《千金要方》)
22.治遠年日久,內外臁瘡 山梔 (燒作灰,研為細末) 、乳香 (另研) 各半錢,輕粉少許。上再研為末,用瓷器盛貯。每用時先將蔥白、花 椒煎湯洗瘡。稍歇,再溫漿水又洗一次,候惡水去盡,再將白水煮百沸,候溫再洗。但瘡口膿水血絲清水各盡,又用粉帛拭乾。然後敷 之。如干者香油調敷,濕者干摻。但惡瘡口滿實軟,絹帛護之。中硬不作膿者未可用。如腫軟有膿者,依前法再洗,敷貼之。 (《普濟 方》奇妙梔子散)
23.治下疳瘡 梔子一枚,去穰,裝入明礬末,麵糊合口,火燒存性為末。洗凈,干摻上。 (《奇效良方》梔子散)
24.治肺風鼻赤酒鼓 老山梔為末、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博。 (《本事方》)
Ⅱ 這5種花最養人,家裡種1棵,全家老小都健康!
茉莉花
葯用價值:茉莉花能夠清熱解毒,還能安神靜氣,有助於睡眠,不少朋友喜歡用茉莉花泡茶喝。今天花花給大家介紹一道雲南名菜——茉莉花炒雞蛋。
茉莉花炒雞蛋
1、把新鮮的茉莉花清洗干凈之後,在鹽水中浸泡一會,然後焯水,這樣可以去除茉莉花的苦澀味。
2、准備3-4個雞蛋,打散之後加入少量食用鹽。
3、鍋中倒入少許食用油,油熱後倒入雞蛋熱,翻炒。
4、待雞蛋稍微成形之後,加入茉莉花繼續翻炒,大概半分鍾到1分鍾就可以出鍋了。
5、一碗香噴噴的茉莉花炒雞蛋就完成了,早上時間緊張,就可以簡單的做一道茉莉炒雞蛋,好吃又省時!
Ⅲ 白米梔子粥清熱利尿健脾胃潤腸道,白米梔子粥該怎麼做
好吃又養胃。在做粥的時候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吃的食材進行添加。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出更美味的粥。從食材來看,小米、燕麥、糯米、大米等是可以選用的小米用清水淘好洗凈,南瓜去皮去瓤,山葯去皮,將南瓜和山葯切成花生米大小的塊兒,以備使用。再煮5分鍾即可。這款早餐粥健脾胃,補腎精,可搭配蘿卜鹹菜和包子一起吃,開胃易消化。
粥的做法很多,粥怎麼做,還是要看個人的喜好,就像我這種愛臭美的,就喜歡通過食補來保養皮膚。南瓜去皮切小丁,姜切絲,小蔥切碎;牛肉剁成細末,用姜絲、澱粉、料酒和少許油抓勻後腌製片刻。假如這時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胃不僅需要科學治療,更需要細心的長期養護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
Ⅳ 梔子花蛋炒飯怎麼做
用料
雞蛋2個
梔子花250g
米飯一碗
生抽少許
香醋少許
鹽少許 步驟 1
雞蛋打散炒好後在炒梔子花,梔子花油多些會減少苦澀味
步驟 2
在將米飯和梔子花炒蛋一起混合放鹽和少許生抽和一勺香醋
步驟 3
最後可以放點自己喜歡的青菜
Ⅳ 山梔子的葯用價值
本植物的根(梔子花根)、葉(梔子葉)、花(梔子花)亦供葯用。 乾燥果實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紅色或紅黃色,具有5~8條縱棱。頂端殘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表面紅黃色,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內有多數種子,粘結成團。種子扁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鮮黃色。氣微,味淡微酸。
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內外色紅者為佳。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質次。 含黃酮類梔子素、果膠、鞣質、藏紅花素、藏紅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
另含多種具環臭蟻醛結構的甙:梔子甙、去羥梔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龍膽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梔甙。 ①利膽作用梔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給予家兔口服,對輸膽管導出的膽汁量及固形成分無影響,但有人用同樣制劑注射於家兔,15~30分鍾膽汁分泌開始增加,持續1小時以上。
給兔靜脈注射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鈉後,膽汁分泌量增加。
梔子水煎劑或沖服劑給人口服後作膽囊拍片,證明服葯後20及40分鍾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
家兔總輸膽管結扎後,口服梔子水提取液則血中膽紅素減少,用葯愈多,減少愈顯著(如結扎後每隔24小時口服1次,則結果甚為明顯),尤其連續服用適量葯物以後結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
梔子醇提取液注射於家兔,2小時血中膽紅素較對照組稍增加,6小時後較對照組低,24~48小時後明顯減少,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
在總膽管結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時末梢淋巴液中膽紅素減少 ,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
梔子可用於膽道炎症引起的黃疸。
②鎮靜、降壓作用小白鼠皮下注射梔子流浸膏,使自發活動減少閉目、低頭、肌肉鬆弛,並能對抗戊四氮的驚厥,而不能對抗士的寧的驚厥,但能減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對照則未見以上作用。
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過度疲勞者。
梔子煎劑和醇提取液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大白鼠和兔,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壓作用,掙脈住射降壓迅速而維持時間短,其降壓部位似在延腦副交感中樞。
③抗微生物作用梔子水漫液在試臂內對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製作用,其水煎劑15毫克/毫升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在體外,梔子煎劑能使血吸蟲停止活動,煎劑對細菌生長無抑製作用。
④其他作用梔子醇提取液對家兔及大白鼠離體腸管平滑肌,低濃度興奮,高濃度抑制。
去羥梔子甙對小鼠有瀉下作用,其提取物製成油膏,可加速軟組織的癒合。 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山梔仁:取凈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
山桅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
炒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
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梔子,先去皮須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如赤金末用。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苦酸,寒。 入心、肝、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
③《葯品化義》:入肺、胃、肝、膽、三焦、胞絡六經。 清熱,瀉火,涼血。
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①《本經》: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②《本草經集注》:解躑躅毒。
③《別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④《葯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腫痛。
⑤《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⑥《醫學啟源》:療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⑦《葯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
⑧《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⑩《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薑汁炒治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 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①治傷寒發汗、吐。
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櫃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傷寒論》梔子豉湯)
②治傷寒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
③治傷寒身黃發熱:肥梔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④治濕熱黃疸:山梔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葯》)
⑤治尿淋,血淋:鮮梔子二兩,冰糖一兩。煎服。(《閩東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梔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良久即通。(《普濟方》)
⑦治急性胃腸炎,腹痛,上吐下瀉:山梔三錢,盤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錢,青木香二錢。上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錢。水煎,分二次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⑧治口瘡、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兩,山梔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普濟方》梔子湯)
⑨治目赤:取山梔七枚,鑽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後旋旋溫服。(《聖濟總錄》梔子湯)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簡易方論》)
⑿治肺風鼻赤酒齇:老山梔為末,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並血痢:山梔子仁四七枚。銼,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梔子仁湯)
⒁治熱水腫: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術二錢半。細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⒂治婦人子腫濕多:炒山梔子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⒃治折傷腫痛:梔子、白面同搗,塗之。(《瀕湖集簡方》)
⒄治火丹毒:梔子,搗和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⒅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千金方》)
⒆治瘡瘍腫痛:山梔、蒲公英,銀花各四錢。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銀花藤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葯》)
⒇治燒傷:梔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
(21)血淋澀痛。用生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送服。
(22)下瀉鮮血。用梔子仁燒灰,水送服一匙。
(23)熱毒血痢。用梔子十四枚,去皮,搗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療效顯著。亦可用水煎服。
(24)臨產下簡。用梔子燒過。研為末,米湯送服三錢。若上焦熱,則連殼用。
(25)霍亂轉筋,心腹脹滿,吐瀉不得。用梔子十幾枚,燒過,研為末,熟酒送服。
(26)熱病食勞復(按:指熱病之後因飲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舊病復發)。用梔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須出微汗為好。
(27)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用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來腸秘。用山梔子七個,鑽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黃不三錢,溫服。
(29)風痰頭痛。用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梔子搗爛和水塗搽。
(31)眉中練癬。用梔子燒過,研為末,調油敷塗。 ①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取山梔製成10%及50%兩種煎劑,每天3次飯後服用。
一部分病人用10%煎劑每次10毫升,以後逐漸遞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劑,每次10~15毫升。
共治19例,7例痊癒,10例接近痊癒。
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療扭挫傷將山梔子搗碎,研成粗粉,以溫水調成糊狀,加入少許酒精,包敷傷處。
一般3~5天更換1次,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
骨折者不宜使用,脫臼者應先整復後再用。
如有肢體麻痹,應配合理療及針灸治療。
治療407例,24小時內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時內消失者66例;72小時內消失者13例。
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
腫脹消退時間平均為2.5天;血腫吸收時間平均為7.8天;功能恢復時間平均為5.1天。
或用黃梔子、明乳香加適量黃酒,攪拌後放鍋內蒸成糊膏狀,待微溫時敷於患部,厚度以1~1.5厘米為宜。
用時先在局部塗凡士林1層,然後再敷葯,上蓋油紙,綳帶包紮。
間隔2~3天換葯。
治療56例,除2例療效不佳外,54例均治癒。
亦可用黃梔子粉2兩,麵粉1兩,雞蛋1個,燒酒適量,調成糊狀敷於局部,待葯干後更換新葯。
一般在敷葯2次後即見效果。
③用於止血取黃梔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調成膏狀,烘乾碾成100號細粉,再加適量苯甲酸,高壓消毒備用。
對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劑。 ①《本草衍義》: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
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
又治心經留熱,小便亦澀,用去皮山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
②《丹溪心法》: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
其性能屈曲下降,入所不知。
亦治痞塊中火邪。
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葯。
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
《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著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葯之向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復而病安。
③《湯液本草》: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
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
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④《本草經疏》:梔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
面赤酒皰齇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於開竅之所延及於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
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之火熱也。
此葯味苦氣寒,瀉一切有餘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
梔子稟至苦大寒之氣,苦寒損胃而傷血,凡脾胃虛弱者忌之,血虛發熱者忌之。
性能瀉有餘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小腸者不宜用;瘡瘍因氣血虛,不能收斂,則為久冷敗瘡,非溫暖補益之劑則不愈,此所謂既潰之後,一毫寒葯不可用是也。
世人又以治諸血證,不知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瘀血凝結於中,則反致寒熱,或發熱勞嗽,飲食減少,為難療之病,凡治吐血法,當以順氣為先,蓋血隨氣而行,氣降則火降,火降則血自歸經。
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療之要法,不可違也。
⑤《本草正》:梔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濕熱疸黃,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朴、枳實可除煩滿,加生薑、陳皮可除嘔噦,同元胡破熱滯瘀血腹痛。
⑥《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梔子茵陳,取其利小便而蠲濕熱也。
古方治心痛,每用梔子,此為火氣上逆,不得下降者設也。
(若)泥丹溪之說,不分寒熱,通用梔子,屬寒者何以堪之。
⑦《本草崇原》:言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梔子豉湯為吐劑,愚每用生梔子及梔子豉湯,並未曾吐。⑧《得配本草》:山梔,得滑石治血淋溺閉,得良姜治寒熱腹痛,得柏皮治身熱發黃,配連翹治心經留熱(心熱則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膽鬱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
上焦、中焦連殼,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瀉火生用,止血炒黑,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淋症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薑汁炒,熱痛烏葯拌炒,清胃血蒲黃炒。
山梔、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其中卻自有別,蓋肝喜散,遏之則勁,宜用梔子以清其氣,氣清火亦清,肝得辛為補,丹皮之辛,從其性以醒之,是即為補,肝受補,氣展而火亦平,肝氣過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瀉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氣必實,龍膽苦以泄其氣,寒以制其火,故非實,膽草不用,如不審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氣,即使火氣悉除,而人已憊矣。
⑨《本草思辨錄》:梔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
苦寒滌熱,而所滌為瘀郁之熱,非浮散之熱,亦非堅結之熱。
能解郁不能攻堅,亦不能平逆,故陽明之腹滿有燥屎,肺病之表熱咳逆,皆非其所司。
獨取其秉肅降之氣以敷條達之用,善治心煩與黃疸耳。心煩或懊憹或結痛,黃疸或寒熱不食或腹滿便赤,皆郁也。
心煩心下濡者為虛,胸中室者為實。
實與虛皆汗吐下後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
梔子解郁而性終下行,何以能吐?協以香豉,則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則吐。
黃疸之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梔子入胃滌熱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陳輔之,則瘀消熱解而疸以愈。
然則梔子於肺無與乎?仲聖雲: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肺與大腸相表裡,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
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鬱火。
凡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
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
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
而瀉白散不遴入,則以肺中氣熱而不涉血者,梔子不與也。
《本經》主胃中熱氣,朱丹溪謂最清胃脘之血,究梔子之治,氣血皆有而血分為多,然不能逐瘀血與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熱,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陽與手、足少陽;不入足太陽,故不利小便。茵陳蒿湯所以必先煮茵陳,許學士之治酒齇鼻,朱丹溪之治熱厥心痛,《集簡方》之敷折傷腫痛,皆屬血中郁熱。
其餘之治,悉可類推。
Ⅵ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梔子是常用的中成葯,也叫做黃梔子、山梔、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梔子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等功效,長被臨床應用於各種驗方中。梔子有什麼功效與作用?今天我就和大家介紹一下梔子的功效與作用。
梔子的功效
1、瀉火除煩:適於熱擾心神。a.外感熱病,邪郁上焦,心胸煩悶不眠。b.火毒熾盛,高熱煩躁,甚至譫語。
2、涼血解毒:用於血分熱毒證。a.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b.咽腫目赤,熱毒瘡瘍,屬實熱的。
3、清利濕熱:適用於肝膽及下焦濕熱證。a.肝經濕熱鬱火,心煩易怒,脅痛口苦。b.濕熱黃疸及濕熱下注,熱淋澀痛。
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於熱病心煩、花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傑腫痛、火毒瘡瘍、扭傷。
梔子的作用
1、利膽退黃
梔子水提液和藏紅花素、藏紅花酸家兔注射對膽汁分泌有明顯的增加作用,對人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並能明顯減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膽紅素。可促進血液中膽紅素迅速排泄。
2、促進胰腺分泌
梔子去羥梔子苷有促進胰腺分泌並有顯著的降低胰澱粉酶的作用,並能增加胰膽流量。
3、解熱和對微生物的作用
梔子和不同炮製品的醇提液均有解熱功效,以生梔子的解熱功效較強,熊果酸為梔子降溫鎮靜的有效成分之一。炒炭後熊果酸含量明顯降低,故炒梔子的解熱作用明顯減弱,焦梔子則沒有。 梔子水浸液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對溶血性鏈球菌有抑製作用。
食療作用
1.清熱涼血 梔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熱,是瘡腫毒,腸風下痢,血熱妄行等病症的輔助治療食品。
2.化痰止咳 梔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夠抑制細菌生長,釋痰液而通暢氣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熱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療品。
3.寬腸通便,防癌 梔子花含有纖維素,能促進大腸蠕動,幫助大便的排泄,預防痔瘡的發作和直腸癌瘤的發生。
梔子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涼血。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①《本經》:"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②《本草經集注》:"解躑躅毒。"
③《別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④《葯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腫痛。"
⑤《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⑥《醫學啟源》:"療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⑦《葯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
⑧《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⑩《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薑汁炒治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臨床應用中梔子的作用
①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取山梔製成10%及50%兩種煎劑,每天3次飯後服用。一部分病人用10%煎劑每次10毫升,以後逐漸遞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劑,每次10~15毫升。共治19例,7例痊癒,10例接近痊癒。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療扭挫傷
將山梔子搗碎,研成粗粉,以溫水調成糊狀,加入少許酒精,包敷傷處。一般3~5天更換1次,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脫臼者應先整復後再用。如有肢體麻痹,應配合理療及針灸治療。治療407例,24小時內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時內消失者66例;72小時內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腫脹消退時間平均為2.5天;血腫吸收時間平均為7.8天;功能恢復時間平均為5.1天。或用黃梔子、明乳香加適量黃酒,攪拌後放鍋內蒸成糊膏狀,待微溫時敷於患部,厚度以1~1.5厘米為宜。用時先在局部塗凡士林1層,然後再敷葯,上蓋油紙,綳帶包紮。間隔2~3天換葯。治療56例,除2例療效不佳外,54例均治癒。亦可用黃梔子粉2兩,麵粉1兩,雞蛋1個,燒酒適量,調成糊狀敷於局部,待葯干後更換新葯。一般在敷葯2次後即見效果。
③用於止血
取黃梔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調成膏狀,烘乾碾成100號細粉,再加適量苯甲酸,高壓消毒備用。對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劑。
梔子用葯禁忌
脾虛便溏者忌服。
1、《本草匯言》: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之。
2、《得配本草》: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梔子選方
1.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櫃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傷寒論》梔子豉湯)
2.治傷寒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
3.治傷寒身黃發熱:肥梔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4.治濕熱黃疸:山梔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葯》)
5.治尿淋,血淋:鮮梔子二兩,冰糖一兩。煎服。(《閩東本草》)
6.治小便不通:梔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良久即通。(《普濟方》)
7.治急性胃腸炎,腹痛,上吐下瀉:山梔三錢,盤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錢,青木香二錢。上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錢。水煎,分二次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8.治口瘡、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兩,山梔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普濟方》梔子湯)
9.治目赤:取山梔七枚,鑽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後旋旋溫服。(《聖濟總錄》梔子湯)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簡易方論》)
12.治肺風鼻赤酒齇:老山梔為末,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13.治赤白痢並血痢:山梔子仁四七枚。銼,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梔子仁湯)
14.治熱水腫: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術二錢半。細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15.治婦人子腫濕多:炒山梔子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16.治折傷腫痛:梔子、白面同搗,塗之。(《瀕湖集簡方》)
17.治火丹毒:梔子,搗和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18.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千金方》)
19.治瘡瘍腫痛:山梔、蒲公英,銀花各四錢。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銀花藤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葯》)
20.治燒傷:梔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
21.血淋澀痛。用生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送服。
22.下瀉鮮血。用梔子仁燒灰,水送服一匙。
23.熱毒血痢。用梔子十四枚,去皮,搗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療效顯著。亦可用水煎服。
24.臨產下簡。用梔子燒過。研為末,米湯送服三錢。若上焦熱,則連殼用。
25.霍亂轉筋,心腹脹滿,吐瀉不得。用梔子十幾枚,燒過,研為末,熟酒送服。
26.熱病食勞復(按:指熱病之後因飲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舊病復發)。用梔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須出微汗為好。
27.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用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來腸秘。用山梔子七個,鑽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黃不三錢,溫服。
29.風痰頭痛。用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梔子搗爛和水塗搽。
31.眉中練癬。用梔子燒過,研為末,調油敷塗。
各類梔子的功效與作用
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山梔仁:取凈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
山梔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
炒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
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梔子,先去皮須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如赤金末用。
猜你喜歡
1. 中葯梔子的功效和作用
2. 梔子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3. 梔子仁的功效和作用
4. 中葯梔子有什麼功效
5. 梔子泡水喝的功效和作用
6. 梔子茶的功效與作用
Ⅶ 一束白色的桅子花,母親送女兒花的目地是什幺
梔子花的花語是「永恆的愛,一生守候和喜悅」。母親希望女兒能夠像桅子花一樣,平淡、持久、溫馨、脫俗的外表下,蘊涵的是美麗、堅韌、醇厚的生命本質。
Ⅷ 母親的梔子花
汪曾祺老先生在《人間草木》里寫到梔子花時說:
兒時故鄉的小村子,家家院子中都有一顆梔子花,鄉下人喜歡的就是那種「撣都撣不開」,「痛痛快快」的香,我們叫「碰鼻子香」。
梔子花開的時節,村子裡、田野里到處都是梔子花的香氣,田間的流水裡時不時就會飄過一朵。村裡從七八十歲的老婆子到七八歲的小女孩,幾乎個個都會在發辮上插一朵,連平時最邋遢的老婆子,也會把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配上一朵梔子花。玫瑰、月季是年輕、漂亮的姑娘、小媳婦的專利,所謂「人面桃花相映紅」,只能出現在她們身上。如果有哪個不知深淺的女人不顧自己的年齡、長相、身姿,插了一朵在頭上,是要被人捂著嘴、斜著眼議論的。且在來年、再來年玫瑰開花時,還要被談論到。可梔子花不一樣,不僅是邋遢的老婆子,爺們同樣也可以別一支在衣襟或耳朵上。梔子花以香悅人,加上它潔凈的色彩,端雅的花姿,是寡婦都可以戴的花。
年老的爺們通常別在衣襟上,就為了那時時伴著的碰鼻子香氣。而中年男人,不是個個都可以戴的,否則就像不自量力的女人戴玫瑰,也要被人斜眼談論的。敢戴梔子花的中年男人,一定是夾在耳朵上的,且不是夾煙似的夾,而是要戲曲里打虎的武松武二郎耳邊帶著大紅花似的夾,要威武,又要俏皮;要爽朗,又要風流;同時還要坦盪。當有麻辣俏麗的小媳婦走過時——當然一定得是異姓家族的,一場機智、幽默、風趣的對話就上演了。周圍割麥、插秧的都趁這個時候停下手裡的動作,直一直彎了一上午或一下午的腰,趁空插上兩句。這是土地和勞動滋養出的藝術,蘊含著任何文字都描述不出的智慧。有老成、持重的大爺或嬸子適時笑著對那男人罵兩句,大家就又回到手中的活計上,忙碌起來。不過那身上的乏、累已解了一半。
身上、頭上的花在忙碌時,不注意,掉下來,落在田裡、水渠中,順流而下。花,掉了就掉了,沒有人在意,下一日出來又是一朵。
唐代詩人王建,在《雨過山村》中寫到:
其中「閑看中庭梔子花」一句,有人說應是「閑著中庭梔子花」。我不知道詩人寫的是哪裡的鄉村,在我兒時的故鄉,絕不會有人在這個時節有閑暇去欣賞中庭的梔子花。我相信一定是「閑著中庭梔子花」,「看」字是後人對「著」字的誤寫。
梔子花開時,是一年最忙的季節。先是油菜籽熟了要搶收,前一天看油菜籽莢還帶著綠,第二天大太陽一曬就黃了。這時就要趕緊收割了,否則,等到下一日,又是一個大太陽天,部分熟過的菜籽莢炸裂,菜籽落到了田裡,就白白的失了收成。收割後,油菜田要趕緊灌水、翻耕整理好插秧,秧苗晚插一天,秋天的收成可能就會少一成。緊接著是割麥、麥茬田裡也要插秧。有時收油菜和收麥可能就錯開兩三天,農田裡一年主要的活計都趕在這前後半個月里。鄉下人不會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鄉下人說「旱插,早活;快長,快大」。這時候還要看老天爺的臉色。收割了的油菜,麥子要趁著晴天趕緊收到村頭稻場里,好好地垛起來,等到插罷秧了再打。散放著,或垛得不好,趕上連天陰雨就會發芽、霉爛。可雨水少了,田裡灌不上水,又插不了秧,等到秧苗在育秧田裡起節了,秋季的收成就毀了一大半。每一年的這個時節,我的大爺、大娘,叔叔、嬸子們和時間斗,和老天爺斗。
父親在養路隊工作,干農活的時間有限,同宗的大伯家,大伯母人有點痴痴傻傻,不太會做農活,所以兩家搭夥。母親帶著大伯家的三個兒女和我大姐主要負責收割油菜、麥子、插秧,大伯主要負責收割後、插秧前田地的灌水、翻耕。兩家,十多個人的農活,只有母親和大伯兩個主要勞動力。油菜還好,通常不多,收割都能趕在正當時。可麥子再怎麼趕,都會有熟過了的。熟過了的麥子只能趕在早上,露水還沒下去時收割。兩家裡都有三個正能吃飯的孩子,一年裡家裡經濟的主要來源也指望著糧食,糧食一粒都不能浪費。
母親和大姐早起出門時,院子里的梔子花通常還是剛剛露出白邊的花苞,肥綠的葉片上掛著露珠。我一般會在花苞半開時起床,幫著外婆做早飯。那時鄉下學校都有十天麥假,家裡洗碗、做飯、洗衣服、喂豬這些活都要人做,沒有老人的就只能是小孩子做。農忙季節,早上的一頓飯很重要,一天的大半時日都靠著這頓飯,中午飯往往在下午兩三點時吃,小孩子送到地頭,田裡幹活的人三口兩口解決了。
割完這天必須要割的麥子後,母親才會帶著大伯家的三個孩子和我大姐回來吃早飯。這時早上露出白邊的花苞已全部開放。母親回到家裡會先到花池子前,拿起池子一角常年放置的剪子,把那些盛開的花剪下來,擺放在妹妹早准備好了的養花盆裡,然後才洗手吃飯。吃過飯後出門前,母親從養花的盆里挑一朵,插在衣服的第二個扣眼裡。母親常年留著齊耳短發,整齊地掖在耳後,沒有任何飾品。
端午往往也趕在這個時節。再忙,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簡單的糯米白粽,已是美味,最多,在粽尖上放顆紅棗。晚上包好,早起就可以煮了當早飯吃。糯米產量低,一般家庭都不會多種,稍寬裕的家庭會種多點,這時候就可以多包幾個粽子。煮了後,用井裡打上來的水浸著,放在那,每天換一次水,可以吃上幾天。貪吃的孩子,這幾天就有口福了,半上午,半下午都可以撈起一個,剝了粽葉,三口兩口吞下去,肚子里的空地就被填上了。煮好的粽子,先要敬給老天爺。不同於過年祭祖供奉,這時的供奉是在屋外院子里。剛煮好剝去粽葉的粽子,帶著竹葉的味道,有些甚至帶著竹葉的綠意,擺放在供奉用的白瓷盤里,放在院子里擺好的小桌上。沒有香和紙錢,就是一盤粽子。一般是家中主婦在桌前靜坐一會,家裡其他人依然各做各的事,只是不準到院子里轉悠。三五分鍾後,那盤粽子就可以端到飯桌上了。我們家的供奉稍有不同,每次母親還會在旁邊擺一碗梔子花。挑沒破口的吃飯大碗,洗干凈,放上清水,再摘幾朵梔子花,沿碗口放好,擺滿整隻碗。
母親去世的前一年,在梔子花初開時,身體就出現症狀,但一直到收完稻,才去縣里的醫院檢查。初始以為是胃病加重,先是忍著,後來去鎮上的醫院看,醫生診斷不出是什麼病,就一直當胃病治療,吃葯,各種各樣的葯,越來越多。那年的大年夜,母親勉強起來在飯桌前坐了幾分鍾。第二年三月,梔子花樹抽芽,長新枝時,母親去世。按鄉下人的年齡計演算法,母親去世時36歲,那時,父親42歲,大姐19歲,我15歲,妹妹11歲。
老舍先生說: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大姐在外婆的指導下慢慢接管家中的很多事情。可在種花上,到底不如母親。三年後外婆去世,院子里的花越來越少。鄰居嫂子把院中的兩棵玫瑰移走後,花池子里就只剩下那棵梔子花和幾叢歪歪倒倒的菊花。我不記得它們後來怎麼樣了;我不記得,在那之後我是否又見過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