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管弦樂組曲茉莉花

管弦樂組曲茉莉花

發布時間: 2022-12-08 08:42:52

1. 現在懷孕2個多月,尋求一些好的胎教音樂曲目,謝謝

輕松舒緩的就行

2. 湖南花鼓 鋼琴曲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在創作上的特點作者在什麼時候寫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的《花鼓》(瞿維作曲)是具有較大影響的中國鋼琴作品之一。
它以鮮明的民族音調、豐富的民間歌舞鑼鼓節奏及個性化的創作手法贏得了不同時期音樂工作者和聽眾的喜愛,
並對其後的音樂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瞿維是我國成就卓著、影響深遠、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創作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技法嫻熟。
作者曾經深入基層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知識和民間素材,因而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不乏極具民族風格特色的作品,
如與他人合作創作的歌劇《白毛女》、管弦樂組曲《秧歌場景》、歌曲《工人階級硬骨頭》等。
《花鼓》就是作曲家瞿維創作的一首鋼琴曲,該曲作於1946年,旋律通俗易懂,節奏明快活潑,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
反映了群眾歡樂的歌舞場面和愉悅的心情。樂曲剛開始是用鋼琴模仿鑼鼓的節奏音型,由「咚咚咚」的鼓聲開始,
之後以安徽民歌《鳳陽花鼓》作為第一主題。「打花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歌舞形式之一,
通常由女演員身背小鼓,男演員手拿小鑼,一面歌舞,一面打擊樂器伴奏,這種載歌載舞的場面熱鬧非凡。
演奏該段旋律時分別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區依次奏出,彷彿聽到秧歌場上男女歡快的對唱。其旋律活潑、可愛,節奏生動、振奮,
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民族風味。緊接著第二部分鑼鼓節奏又引入了用歌曲《茉莉花》音調變化的第二主題。
《茉莉花》是根據揚州民歌《鮮花調》改編而來的。歌曲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創作,剔除了原歌中的一些有封建色彩的內容,
把歌詞集中在茉莉花這一典型形象上,表達了少女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旋律清新淡雅,被人傳唱至今,
在全世界享有盛譽。《花鼓》變奏性地運用了《茉莉花》曲調,旋律雖稍有變化,但兩首作品的骨幹音呈較完整的對應關系,
因此原曲中的溫婉細膩、嫵媚柔情的風格特色依然保留,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再現部運用復調手法,
先由低音區出現第一主題,高音區用第二主題作華彩性裝飾伴奏,並吸收中國民間的加花形式,把樂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歡樂的圖景。
最後,樂曲在鑼鼓聲中結束,彷彿是演員在歌舞聲中退場。在這首鋼琴作品中選用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鑼鼓節奏作為引子和尾聲,
並貫穿全曲,時隱時現,形象生動。《花鼓》以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但又不拘於民族曲調,巧妙地運用西方的對位技法對我國傳統民歌進行了
改編和創作,
把西方傳統和聲方法與我國音樂的鄉土氣息以及東方式的抒情風格巧妙融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該曲為快—慢—快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作者受民間秧歌的啟發,引子模擬民間鑼鼓的節奏和音響。
短小的仿鑼鼓敲擊聲「咚咚咚咚咚咚咚嗆」之後,彷彿場面已經打開,《鳳陽花鼓》的主題出來,
在不破壞旋律基本風格的前提下,和聲上追求五聲與西方大調和聲的融合,並採用復調手法,
在旋律句尾加入支聲襯腔補充旋律空間,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也製造了鬧秧歌的紅火場面。
中間的慢樂段曲調是民歌《茉莉花》的變體,輕歌曼舞,悠揚舒緩。旋律在降E大調上,
音樂採用主調手法和和弦型伴奏織體,由a(4)+a(4)+b(5)三樂句構成並重復一次,
第一次收攏於主,第二次開放於屬,形成開放性樂段。中段過後,再現第一段的曲調,
但還是在降E大調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通過運用新的伴奏織體,使音樂比開始時更為熱烈、歡騰。
末尾速度加快,在熱烈的歌舞氣氛中結束。這首作品三段式中的各個音樂形象構成了一種圖景式的對照,或場面歡騰或婉轉流暢,
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生活畫面展現眼前。用allegro較活潑的速度來演奏鳳陽花鼓的部分,音樂明亮而富有朝氣。
到第二部分變成andante行走著的,用舒緩的速度來演奏茉莉花主題,溫婉動人。之後又回到tempo I原速度,曲調也回到鳳陽花鼓,
最後用急速來結束全曲,歡快熱烈的情緒得到進一步的渲染。《花鼓》是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表現中國鄉土氣息的成功之作,開拓了鋼琴音樂美的新天地
。鋼琴演奏者要弘揚和發展中國的民族文化,不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和演奏水平,還應該努力探索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民族風格和文化內涵,
創作出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世界性鋼琴音樂。參考文獻:(1)《中國鋼琴名曲30首》,人民音樂出版社,魏廷格編注。
(2)《音樂由來事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7月,陳建華主編(3)《鋼琴學習指南》,人民音樂出版社,魏廷格著。
(4)《音樂表情術語字典》,人民音樂出版社,張寧和羅吉蘭編責任編輯/孟彥軍談鋼琴曲《花鼓》
的藝術風格YISHUJIAOYU藝術教育《大舞台》2008年第1期■趙靜石征89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的《花鼓》(瞿維作曲)是具有較大影響的中國鋼琴作品之一。
它以鮮明的民族音調、豐富的民間歌舞鑼鼓節奏及個性化的創作手法贏得了不同時期音樂工作者和聽眾的喜愛,並對其後的音樂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瞿維是我國成就卓著、影響深遠、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創作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技法嫻熟。
作者曾經深入基層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知識和民間素材,因而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不乏極具民族風格特色的作品,
如與他人合作創作的歌劇《白毛女》、管弦樂組曲《秧歌場景》、歌曲《工人階級硬骨頭》等。
《花鼓》就是作曲家瞿維創作的一首鋼琴曲,該曲作於1946年,旋律通俗易懂,節奏明快活潑,
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反映了群眾歡樂的歌舞場面和愉悅的心情。
樂曲剛開始是用鋼琴模仿鑼鼓的節奏音型,由「咚咚咚」的鼓聲開始,之後以安徽民歌《鳳陽花鼓》作為第一主題。
「打花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歌舞形式之一,通常由女演員身背小鼓,男演員手拿小鑼,一面歌舞,一面打擊樂器伴奏,
這種載歌載舞的場面熱鬧非凡。演奏該段旋律時分別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區依次奏出,彷彿聽到秧歌場上男女歡快的對唱。
其旋律活潑、可愛,節奏生動、振奮,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民族風味。緊接著第二部分鑼鼓節奏又引入了用歌曲《茉莉花》音調變化的第二主題。
《茉莉花》是根據揚州民歌《鮮花調》改編而來的。歌曲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創作,剔除了原歌中的一些有封建色彩的內容,把歌詞集中在茉莉花這一典型形象上,表達了少女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旋律清新淡雅,被人傳唱至今,在全世界享有盛譽。《花鼓》變奏性地運用了《茉莉花》曲調,旋律雖稍有變化,但兩首作品的骨幹音呈較完整的對應關系,因此原曲中的溫婉細膩、嫵媚柔情的風格特色依然保留,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再現部運用復調手法,先由低音區出現第一主題,高音區用第二主題作華彩性裝飾伴奏,並吸收中國民間的加花形式,把樂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歡樂的圖景。最後,樂曲在鑼鼓聲中結束,彷彿是演員在歌舞聲中退場。在這首鋼琴作品中選用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鑼鼓節奏作為引子和尾聲,並貫穿全曲,時隱時現,形象生動。《花鼓》以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但又不拘於民族曲調,巧妙地運用西方的對位技法對我國傳統民歌進行了改編和創作,把西方傳統和聲方法與我國音樂的鄉土氣息以及東方式的抒情風格巧妙融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該曲為快—慢—快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作者受民間秧歌的啟發,引子模擬民間鑼鼓的節奏和音響。短小的仿鑼鼓敲擊聲「咚咚咚咚咚咚咚嗆」之後,彷彿場面已經打開,《鳳陽花鼓》的主題出來,在不破壞旋律基本風格的前提下,和聲上追求五聲與西方大調和聲的融合,並採用復調手法,在旋律句尾加入支聲襯腔補充旋律空間,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也製造了鬧秧歌的紅火場面。中間的慢樂段曲調是民歌《茉莉花》的變體,輕歌曼舞,悠揚舒緩。旋律在降E大調上,音樂採用主調手法和和弦型伴奏織體,由a(4)+a(4)+b(5)三樂句構成並重復一次,第一次收攏於主,第二次開放於屬,形成開放性樂段。中段過後,再現第一段的曲調,但還是在降E大調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通過運用新的伴奏織體,使音樂比開始時更為熱烈、歡騰。末尾速度加快,在熱烈的歌舞氣氛中結束。這首作品三段式中的各個音樂形象構成了一種圖景式的對照,或場面歡騰或婉轉流暢,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生活畫面展現眼前。用allegro較活潑的速度來演奏鳳陽花鼓的部分,音樂明亮而富有朝氣。
到第二部分變成andante行走著的,用舒緩的速度來演奏茉莉花主題,溫婉動人。
之後又回到tempo I原速度,曲調也回到鳳陽花鼓,最後用急速來結束全曲,歡快熱烈的情緒得到進一步的渲染。
花鼓》是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表現中國鄉土氣息的成功之作,開拓了鋼琴音樂美的新天地。
鋼琴演奏者要弘揚和發展中國的民族文化,不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和演奏水平,還
應該努力探索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民族風格和文化內涵,創作出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世界性鋼琴音樂.
自己整理下再。。。

3. 我國的十大名曲指的是什麼為什麼在國外知名度最高的是《茉莉花》呢

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為什麼在國外知名度最高的是《茉莉花》呢?

在外國人眼裡,不同於搖滾、嘻哈,中國音樂總是能給人的心靈帶來一種撫慰。這大概也就是外國人喜愛《茉莉花》的原因之一。如今,每當在國外聽到《茉莉花》的旋律,湧上心頭的有思鄉,有懷舊,有自豪。捕輿者相信,大家在了解了《茉莉花》如此悠久的歷史和淵源後,再次聽到它的旋律,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4. 人間西湖原唱是誰

《人間西湖》原唱是周旋

《人間西湖》是西湖成功申報世界遺產慶祝大會的主題曲。由印青先生和他女兒印倩文作曲,王水法作詞,歌壇新秀、杭州姑娘周旋演唱(譚晶也曾演唱過這首歌)。

(另一版本詞一樣,曲調不同。作曲:許傑;演唱:王月華)。

《人間西湖》

作詞:王水法

作曲:印青印倩文

演唱:周旋

歌詞:

我的心中有一座湖

遠山近水入畫圖

桃紅柳綠春來早

客來客往船如故

山外山 樓外樓

杭州西湖

留下浪漫愛滿湖

天上明珠人間西湖

多少美麗傳說

風流千古

我的夢中有一座湖

清風白月入畫圖

丹桂飄香香意濃

橋斷魂牽山不孤

山外山樓外樓

杭州西湖(13張)

留下詩篇寫滿湖

天上明珠人間西湖

多少傳奇故事

絕唱千古

5. 4-7歲孩子喜歡聽的兒歌

智力啟發曲目 1、巴赫:第二號布蘭登保協奏曲。 2、巴赫:平均律第一卷C大調。 3、貝多芬:給愛麗斯。 4、海頓:第101號交響曲《時鍾》。 5、莫扎特:A大調單黃管協奏曲。 6、莫扎特:《小夜曲》。 7、莫扎特:第二號法國協奏曲。 8、莫扎特:鋼琴奏鳴曲。 睡眠音樂 1、巴赫:《耶蘇,眾人仰望之喜悅》。 2、巴哈:小步舞曲。 3、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歌調。 4、多芬: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5、貝多芬:悲傖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6、德彪西:月光。 7、舒曼:夢幻曲。 歌唱曲目 1、小小音樂家。 2、娃哈哈。 3、小白船。 4、小熊過橋。 莫扎特音樂的確對寶寶的空間智能有幫助,原因大致是因為他的曲式均衡且對稱,嚴謹的風格有一 種格式美,而且有助於腦部的理性分析及認知的智能。 聲音伴隨的刺激能夠發展嬰兒的聽覺神經,但一定要悅耳的。莫扎特音樂有這些特質,如果只聽單 調且重復性很高的流行音樂,不足以刺激寶寶腦部的發育,必須要節奏多元的樂曲,才能讓聽覺腦 波交換'《雙鋼琴演奏D大調》、《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D大調》、《第39號交響曲降E大調K.543小步 舞曲》等曲,更是有這些特質,適合寶寶聆聽。 在孩子3個月以前,每天可定時給他放一些旋律優美的古典樂曲,每次15分鍾即可。孩子半歲左右, 播放音樂的時間可適當延長,除了過於鏗鏘有力的和近乎瘋狂的樂曲不宜給孩子聽外,從節奏輕快 、富有生氣的到舒緩流暢、優雅動人的各種風格的都可以讓孩子聽一聽。 智力啟發曲目 1、巴赫:第二號布蘭登保協奏曲。 2、巴赫:平均律第一卷C大調。 3、貝多芬:給愛麗斯。 4、海頓:第101號交響曲《時鍾》。 5、莫扎特:A大調單黃管協奏曲。 6、莫扎特:《小夜曲》。 7、莫扎特:第二號法國協奏曲。 8、莫扎特:鋼琴奏鳴曲。 睡眠音樂 1、巴赫:《耶蘇,眾人仰望之喜悅》。 2、巴哈:小步舞曲。 3、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歌調。 4、多芬: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5、貝多芬:悲傖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6、德彪西:月光。 7、舒曼:夢幻曲。 歌唱曲目 1、小小音樂家。 2、娃哈哈。 3、小白船。 4、小熊過橋。

6. 求二泉映月的揚琴伴奏譜(揚琴全曲譜也行)急!!!

作為中國人,對本民族的經典音樂作品應該是不陌生的。以下就是在下認為中國人應該熟悉的29首國樂精華,諸位若有不同意見,也請不吝賜教。

國樂精華之十大名曲

以作品產生的大致年代先後為序

一、《流水》(古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不必再多說什麼了。

《高山流水》的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後分為《高山》、《流水》兩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經常被後人演奏者多為《流水》。

此曲曾入選美國70年代的「旅行者2號」飛船的太空唱片,在太空中播放,向外星文明展示人類文明的精華。此太空唱片的使用壽命據估計超過地球的年齡,也就是說在地球毀滅之後,這首曲子仍然存在。

二、《陽春白雪》(琵琶)

戰國時楚人宋玉在《對楚王問》中說:「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者彌寡……」

看來,所謂「陽春白雪」、「下里巴人」者,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高雅音樂與通俗音樂的對立了。可惜後世只傳下了這首「陽春白雪」。此曲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三、《十面埋伏》(琵琶)

此曲描寫的是韓信以「十面埋伏」在垓下大敗楚霸王項羽的戰爭場面。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意境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四、《廣陵散》(古琴)

東漢蔡邕的《琴操》中記載有與此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已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此曲聽來隱隱有英雄氣,蓋非無因。

雖然西晉嵇康臨刑前彈奏此曲,並嘆曰:「《廣陵散》於今絕矣!」其實此曲並未失傳。現在普遍認為明人朱權的《神奇秘譜》所載的曲譜為真本。

五、《梅花三弄》(古箏、洞簫合奏)

關於此曲的來歷,一般認為是源自《世說新語》中的一個故事。《世說新語·任誕》載:桓伊(字子野)善吹笛,王微之(字子猷)早聞其名,但兩人從未謀面。一次王徽之乘舟將發,這時岸上過來一隊車馬,從人告訴他車中坐的就是桓伊。於是王徽之邀請桓伊演奏。桓伊下車,坐胡床吹笛,奏三調後即離去。隨後,客主兩人乘車上舟各奔前程,從頭至尾,不交一言。而這首《梅花三弄》,據說就是桓伊當時演奏的曲子。

此曲另有箏、小提琴等演奏的其他版本。但依在下淺見,表現孤傲的梅花,恐怕還是洞簫更合適一些。而且在中國傳統的神話中,仙人大多也是吹簫的,這與梅花身份的高潔正好也是一個映襯。

六、《陽關三疊》(古琴)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而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麴》作為第三段。唐末時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後來又被譜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基本都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復,疊唱三次,故稱「三疊」。

七、《春江花月夜》(古箏)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歌》、《潯陽夜月》。大概得名於唐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所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情景,在此曲中用細膩、委婉的旋律得到了完美的表達。海外華人中此曲享有盛名。

八、《漁舟唱晚》(古箏)

《漁舟唱晚》是一首古箏曲,標題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樂曲描繪了江南水鄉晚霞輝映下漁人載歌而直至月光如水、萬家燈火的動人畫面。有關樂曲的由來,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一種認為是30年代中期古箏家婁樹華根據明、清時期的古曲《歸去來》加以改編而成的,另一說法是山東古箏家金灼南早年將家鄉的民間傳統曲《雙板》等樂曲改編而成的。

九、《良宵》(二胡)

此曲由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及教育家劉天華先生(1895-1932)作於1927年,原名《除夜小唱》。1927年除夕,劉天華的幾個學生到他家過年,那晚他心情特別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歡樂氣氛的感染,即興拉弦作曲,一氣呵成。

十、《二泉映月》(二胡)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華彥鈞(1893-1950),小名阿炳,江蘇無錫人。他從小隨做道士的父親在道觀里長大,道士們做道場用的樂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樂器他逐漸地全都學會了。十五、六歲時,他已成長為無錫道教界一名出色的樂師。1928年,他雙目失明,人們從此習慣地叫他「瞎子阿炳」。由於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產也變賣一空,他開始了流浪的賣藝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種比乞丐強不了多少的流浪賣藝中度過的。

阿炳演奏的許多樂曲,都是他自編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首樂曲就像他悲慘一生的真實寫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

1950年暑假,當時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楊蔭瀏(1899-1984)、曹安和(1914-)兩位音樂家,攜帶學院剛剛買到的一台進口鋼絲錄音機回到家鄉無錫,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要為他的演奏錄音。當時阿炳已經多年不演奏樂器了,手頭也沒有樂器,楊蔭瀏就從樂器店現買了琵琶、二胡各一把,阿炳練習了三天之後,錄下了《二泉映月》等兩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當他們再去看望阿炳時,這位飽經滄桑的民間音樂家已經因病去世了,他們錄制的《二泉映月》等樂曲,成了阿炳僅存於世的絕響。當年為《二泉映月》這首樂曲錄音後,楊蔭瀏問起這首樂曲的曲名,阿炳說這首樂曲沒有名字,是他隨便拉的。楊蔭瀏又問他常在什麼地方拉,他說在街頭,也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因為惠山腳下有一泓美麗的泉水,名為「天下第二泉」,楊蔭瀏說,那就叫《二泉映月》吧!此曲的曲名就從此而來。

據中央音樂學院終生院長趙沨先生回憶:「我永遠不能忘記的是: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中央音樂學院第一次聽到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時淚流滿面的情況,並且以東方人所特有的那種虔誠的態度來說:這種音樂只應該跪下去聽,並且真正的從椅子上順勢要跪下去,當我扶著他的手又把他扶在座位上之後,他又哺哺地向我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

國樂精華之九大新民樂

以作品產生的大致年代先後為序

一、《思鄉曲》

《思鄉曲》是馬思聰(1912-1987)於1937年所寫《內蒙組曲》(又名《綏遠組曲》)中的第二首,主題音樂來自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馬思聰是我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早年留學法國,1931年回國後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解放後曾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出走美國,1987年在美國費城逝世。

二、《牧歌》

小提琴曲《牧歌》是當時還是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的沙漢昆於1953年創作的作品,採用內蒙民歌呼倫貝爾盟的長調民歌《烏和日圖和灰騰》的素材創作而成。

三、《春節序曲》

《春節序曲》由作曲家李煥之(1919-2000)創作,這是他的管弦樂組曲《春節組曲》的第一樂章,完成於1956年。作品主要取材於陝北民間音樂,風格明快、粗獷而熱烈的樂曲,表現了陝北人民歡度春節的生動情景。據統計,這首《春節序曲》是音樂舞台上演奏得最多的中國管弦樂作品之一。

四、《新疆之春》

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由馬耀中、李中漢創作於1956年。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民間音樂風格和奔放熱情的性格特徵。該曲曾被改編為重奏、齊奏、管弦樂和民樂合奏等多種器樂曲形式。

五、《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由當時還是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的何占豪(1933-)、陳剛(1935-)在1959年創作完成的畢業作品。取材於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主要旋律。1959年5月27日首演時,由兩位作者的學習小提琴專業的同學、當時只有18歲的俞麗拿擔當獨奏,一舉獲得轟動。有華僑稱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它」。

六、《哈伲情歌》

《哈伲情歌》由作曲家張難創作,主要採用了雲南哈伲族的民間音樂素材。

七、《海濱音詩》

《海濱音詩》由作曲家秦詠誠(1933-)創作於1962年。

八、《苗嶺的早晨》

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由作曲家陳鋼於1975年根據同名口笛樂曲改編。以苗族飛歌特有的旋律音調為主要素材。

九、《美麗的塔什庫爾干》

這首小提琴獨奏曲是作曲家陳鋼根據吐爾遜卡爾所作的歌曲《美麗的塔什庫爾干》和劉富榮改編的笛子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改編,完成於1976年。其中應用了新疆塔吉克族的音樂素材。

國樂精華之十大民歌

以作品產生的大致年代先後為序

一、《天涯歌女》

《天涯歌女》是1941年上海國泰影片公司拍攝的《馬路天使》中的插曲,詞曲作者分別是鼎鼎大名的田漢(1898-1968,國歌的詞作者)和賀綠汀(1903-1999,曾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由30、40年代著名的歌星「金嗓子」周璇(1920-1957)演唱。曲調採用了江南民歌的音樂素材。而周璇也憑借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一舉奠定了她在當時上海電影界以及後來中國電影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而提到這部電影《馬路天使》,就不能不提也為此片譜寫過插曲的、當時有「歌王」之稱的陳歌辛(1914-1961)。他是當時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是40年代的一首《玫瑰玫瑰我愛你》。旋律奔放、節奏明快,巧妙地將典型的中國民族音調與躍動的現代城市節奏相融合——特別是在50年代被譯成英語傳入美國,並由Frank Laine加以爵士化的演繹後,使之更為國際化,從而榮登美國1951年流行音樂排行榜(Billbroad)榜首。這是到今天唯一一首由中國人創作的Billbroad榜首歌曲。另外,他的兒子就是寫出《梁祝》等著名作品的作曲家陳剛。

歌詞:

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哎呀哎呀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家山呀北望,淚呀淚沾襟。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哎呀哎呀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人生呀誰不惜呀惜青春。

小妹妹似線郎似針,郎呀穿在一起不離分。

哎呀哎呀郎呀,穿在一起不離分。

此曲由著名的「民歌大王」王洛賓先生(1913-1996)整理創作。1941年春天,電影導演鄭君里去青海省青海湖畔拍攝一部電影時,當時參加演出王洛賓對當地一位藏族千戶長的女兒卓瑪情有獨鍾,在離開青海湖時根據當地民歌創作了這首《在那遙遠的地方》。

這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和下面的《半個月亮爬上來》被選錄入《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著作》。《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還被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Paul Robeson(《老人河》等歌曲的演唱者)、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Jose Carreras等人作為自己的保留曲目,用中文唱遍全世界,並被享譽全球的巴黎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

歌詞: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她那活潑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牧羊。每天看著那粉紅的笑臉,和那美麗金邊的衣裳。

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我願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三、《半個月亮爬上來》

王洛賓在40年代為一位在蘭州的姑娘方珊所作,後被選錄入《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著作》。

歌詞:

半個月亮爬上來,咿啦啦,爬上來。

照著我的姑娘梳妝台,咿啦啦,梳妝台。

請你把那紗窗快打開,咿啦啦,快打開。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輕輕的,扔下來。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輕輕的,扔下來。

四、《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上個世紀30年代誕生於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由當地的群眾自發編創並於40年代逐漸流傳開來。40年代中期,就讀於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學校的福建學生吳文季在從軍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後將此歌轉交給他的老師伍正謙。伍正謙十分喜愛,又請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師配樂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後,將原名《跑馬溜溜的山上》改名為《康定情歌》,後來伍正謙在學校的一次音樂會上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後來,江定仙又將此歌推薦給了當時走紅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舉辦的個人演唱會上公開演唱了此歌,以後便將此歌作為自己的保留節目,從南京唱到了大西北,從國內唱到了國外,使《康定情歌》傳遍了世界。

歌詞: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

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喲!

月亮彎彎,康定溜溜的城喲!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喲!

張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喲!

月亮彎彎,看上溜溜的她喲!

一來溜溜的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喲!

二來溜溜的看上,會當溜溜的家喲!

月亮彎彎,會當溜溜的家喲!

世間溜溜的男子,人才溜溜的好喲!

世間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求喲!

月亮彎彎,任我溜溜的求喲!

五、《紫竹調》

《紫竹調》原是一首30、40年代流行於蘇州的市井愛情小調,後成為上海滬劇曲牌。經歷代藝人傳播修改,成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樂曲以弦樂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豎琴的晶瑩琶音與之相和,頗具江南絲竹的風格。歌詞多因情而發,沒有固定的版本,這也是最原生狀態的民歌的特點。

六、《敖包相會》

1952年,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電影劇本《草原上的人們》,在長春電影製片廠開拍,而歌曲《敖包相會》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據影片編劇之一的瑪拉沁夫介紹,他將《敖包相會》的歌詞寫好後,交給了另一位編劇海默修飾潤色,兩人幾經切磋後,又拿給影片作曲——著名的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看。隨後,通福來到了他的故鄉呼倫貝爾大草原,根據海拉爾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創作而成。1953年,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上映,《敖包相會》也隨之飄向了祖國的五湖四海。

歌詞: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喲,我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在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我在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七、《茉莉花》

這原是一首江蘇民歌,整理者為何仿(1928-)。1942年冬,當時還是新四軍文藝小戰士、年僅14歲的何仿到江蘇六合八百橋鎮金牛山下(今屬南京)采風,被當地的一首歌《鮮花調》優美的曲調所吸引,並在此基礎上加工整理出了《茉莉花》。此歌於1957年真正面世,1959年最終定稿。從此傳唱大江南北,甚至遠在西方都有根據它改編的各種版本的樂曲。法國著名鋼琴家Richard Clayderman、美國著名薩克斯風演奏家Kenny G都曾演奏過此曲的改編版本。不過何仿本人一直不認為此歌為自己創作,所以從未收取過版稅。

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八、《蝴蝶泉邊》

《蝴蝶泉邊》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的愛情喜劇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電影講述了一對在雲南大理蝴蝶泉邊對歌定情的白族青年的愛情故事。對歌這種當地特有的白族青年男女定情方式對於當時的漢族觀眾還是相當陌生的。而隨著影片的放映,這首《蝴蝶泉邊》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著名滿族作曲家雷振邦(1916-1997)採用兩首不同風格的白族民歌加工而成豐富獨特的旋律。詞作者是電影《五朵金花》的編劇季康。

歌詞:

女:大理三月好風光哎,蝴蝶泉邊好梳妝,蝴蝶飛來採花蜜喲,阿妹梳頭為哪樁?蝴蝶飛來採花蜜喲,阿妹梳頭為哪樁?

男:蝴蝶泉水清又清,丟個石頭試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伊喲。

女:有心摘花莫怕刺哎,有心唱歌莫多問,有心撒網莫怕水喲,見面好相認。

男:陽雀飛過高山頂,留下一串響鈴聲,阿妹送我金荷包喲,哥是有情人啊伊喲!

女:燕子銜泥為做窩,有情無情口難說,相交要學長流水喲,朝露哥莫學啊伊喲!

男:祖傳三代是鐵匠,煉得好鋼銹不生,哥心似鋼最堅貞,妹莫錯看人。送把鋼刀佩妹身,鋼刀便是好見證,蒼山雪化洱海乾,難折好鋼刃。

女:橄欖好吃回味甜,打開青苔喝山泉,山盟海誓先莫講,相會待明年。明年花開蝴蝶飛,阿哥有心再來會,蒼山腳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蒼山腳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

九、《草原之夜》

1959年春天,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張加毅帶領攝制組赴新疆拍攝記錄片《綠色的原野》,拍攝的地點選定在伊犁地區可克達拉農場。新疆這塊美麗的土地,這里勤勞、淳樸、能歌善舞的民族,這里的一切都使張加毅贊嘆不已。他在激動中寫出了《草原之夜》的歌詞後,交給作曲家田歌,田歌用40分鍾寫出了這首後來蜚聲海內外的名歌。1990年,《草原之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東方小夜曲」。

歌詞: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

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耶,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來春風。

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耶,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

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

十、《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此歌為作曲家雷振邦於1962年為長春電影製片廠當時拍攝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創作,主要參考了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間歌曲《古力碧塔》。《古力碧塔》講述的是一名為商人趕腳的塔吉克青年,愛上了喀布爾城的一位公主,但遭到了反對,青年只能順著古絲綢之路流浪,把優美凄涼的歌聲傳遍了所有他路經的地方,最後傳回到帕米爾高原他的故鄉。

歌詞: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哎紅得好象,紅得好象燃燒的火?

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花兒為什麼這樣鮮,為什麼這樣鮮,鮮得使人不忍離去?

它是用青春的血液來澆灌。

除這10首歌之外,還有東北的赫哲族民歌《烏蘇里船歌》、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江南民歌《采紅菱》等,也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但由於其影響力與上面10首仍有差距,故沒有入選。

7. 鮑元愷的管弦樂組曲炎黃風情中有一首茉莉花該作品的演奏形式為什麼這首茉莉花

既然是炎黃風情,那麼茉莉花當然可以代表中國的民樂風格,如果用管弦樂來演奏,會讓人覺得氣勢恢宏又柔情萬種。

8. 親愛的朋友們,有誰知道茉莉花這首民歌的出處和來歷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熱點內容
洛神玫瑰圖片 發布:2025-08-29 15:19:24 瀏覽:811
七夕戀人歌 發布:2025-08-29 14:54:24 瀏覽:68
盆栽入門級 發布:2025-08-29 14:48:01 瀏覽:916
七夕節慶料理 發布:2025-08-29 14:46:52 瀏覽:254
客廳花瓶插花 發布:2025-08-29 14:32:39 瀏覽:978
東籬蘭花 發布:2025-08-29 14:29:42 瀏覽:124
成都歡樂谷情人節夜場門票團購 發布:2025-08-29 14:28:40 瀏覽:539
梅花鹿哪裡有賣 發布:2025-08-29 14:21:47 瀏覽:603
珙桐盆景 發布:2025-08-29 14:12:59 瀏覽:186
心苦一朵蓮 發布:2025-08-29 14:02:53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