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

發布時間: 2022-09-28 00:27:42

A.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運用什麼論據來證明

課文的論點是(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主要運用(
事例
)論證來證明2"偶然的機遇「的意思是(
平常的事情)課文中偶然的機遇是指: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B. 除了 洗澡水的漩渦 紫羅蘭的變色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的事例,還有哪些

答: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旋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紫羅蘭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鹽酸試紙。第三個事例是一位奧地利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實驗,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我列舉的事例是:魯班上山,手被植物葉劃傷,後來發明了鋸。希望能夠被採納!謝謝!

C.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怎樣縮句

洗澡水的(定語去掉)
漩渦(主語保留)
紫羅蘭的(定語去掉)
變色(主語保留)
,這些(同位主語去掉)
都(狀語去掉)
是(謂語保留)
很平常的(定語去掉)
事(賓語保留)

答案:漩渦、變色是事。/ 這些是事。

D.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原文內容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個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17世紀的一個夏天,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實驗室走去,剛要跨入實驗室大門,陣陣醉人的香氣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里的玫瑰花開了。他本想好好欣賞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實驗安排,便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後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當水落到花瓣上後,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麼,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在以後的三百多年間,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實驗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麼關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形容某事常見,不足為奇。近義詞:習以為常。
追根求源:探究事情的根源。課文中指細小的、普遍的現象中發現問題,從中找到答案。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漩渦:流體旋轉時形成的螺旋形。同「旋渦」。
無獨有偶:雖然罕見,可不止一個,還有一個可以成一對兒。偶:一對,成對。
花圃:種花草的花園或草地。圃:種蔬菜、花草的園子或園地。
百思不得其解:反復思考也不能理解。百,多次。解,理解,解釋。
打破砂鍋問到底:同「打破沙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這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 原詞應該為「打破沙鍋璺到底」。砂鍋,即用泥燒製成的鍋,多為人們用作煎熬中葯或冬季煲湯的器具,這種鍋稍不小心極易破碎,而且一碎就會一裂到底;問,璺(wèn)的諧音,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
憑空:沒有根據地瞎想。
見微知著: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意指看到微小的苗頭,就知道可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微,隱約;著,明顯。
石蕊地衣:地衣,一類能生活在各種環境的植物總稱,特別耐乾旱,有些可以製成染料、香料等。石蕊地衣是其中的一種。 ①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後總結出的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說明成果越來越大、越好,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並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作者用了一個「如果說」層層深入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重點)

E. 為什麼舉了三個事例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之所以舉了三個事例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因為運用三個事例進行論證會更加有力、更好地證明了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這三個事例分別是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花的變色、睡覺時眼睛的轉動。

作者舉的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試驗;

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作者正是用這三個事例證明了觀點。

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

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這樣寫就能更全面的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5)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擴展閱讀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當代作家葉永烈於198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主要是用多個事例論證並告誡了人們只有不斷的探索與發現,才能獲得真理,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只有「打破砂鍋問到底」,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全文條理清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間閃爍著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這篇文章寫於1981年,當時是為安徽新創辦的《科苑》雜志寫的,最先發表在雜志的創刊號上。

大學期間,葉永烈作為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生,在正課之餘,讀了許許多多化學史著作,諸如丁緒賢教授的《化學史通考》袁翰青教授的《中國化學史論文集》等等。

之後從化學史進而擴大到科學史,亦是大量閱讀。在二十歲的時候,葉永烈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

其寫《十萬個為什麼》的「技巧」之一,就是從科學史上有趣的故事說起,從中引出相關的科學原理,回答「為什麼」。

比如,《水是什麼》從英國化學家普列斯特利的故事說起,從而引申出氫氣在氧氣中燃燒變成水,得出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結論。

後來,寫科學雜文,也就以生動的學事例論證科學主題,論證哲理。此文是科學雜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F.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中的偶然的機遇分別指的是什麼

偶然的機遇」意思是:意外的新發現
課文中「偶然的機遇」分別是指:有準備的人遇到的機遇、善於獨立思考的人遇到的機遇、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遇到的機遇。

G. 洗澡水的漩渦課文

答案: 解析: 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子轉動;打破沙鍋問到底;發現;發明;創造;成就

H. 真理誕生與一百個問號之後中的「這樣的事例」在文中指什麼

這樣的事例指偶然發現問題,隨後研究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事例。
這樣的事例還有:魯班看見小孩頭上的傘,並製作出了傘

I.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原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當代作家葉永烈於1981年創作的一篇議論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原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原文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xuán)渦(wō)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個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17世紀的一個夏天,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實驗室走去,剛要跨入實驗室大門,陣陣醉人的香味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pǔ)里的玫瑰花開了。他本想好好欣賞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實驗安排,便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後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當水落到花瓣上後,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麼,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①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在以後的三百多年間,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實驗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麼關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它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gēng)說過的,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重要性。

4.體會本文語言生動、准確的特色,學慣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准備:

1.教師准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請學生談談對課題的理解。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通過學習,我們會有哪些新的認識和收獲。

二、自主預習,初讀感知。

1.自由練習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指導較難寫生字的書寫,本課5個生字要求會認會寫。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詞典,聯繫上下文,看圖或小組討論等方法解決。

3.指生朗讀課文,檢查是否讀得正確、通順,重點指導較難讀的句子。

4.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①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麼觀點?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③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認讀聽寫生字詞,

2.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麼觀點?用哪些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3.默讀全文,畫出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反復朗讀。

二、品讀感悟,全班研討

以第二自然段為線索展開學習,先學習具體事例部分,後學習前後兩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讀,就這段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預設:「司空見慣」「追根求源」是什麼意思?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指的是什麼?不斷發問,都會問什麼?這里的「?」「!」各指的是什麼?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到文中所舉的三個例子中,去找尋答案。

2.學習第一個事例。

(1)自讀第三自然段,找出謝皮羅教授發現的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說說這個現象細小在哪,司空見慣在哪?

(2)再讀第三自然段,說說謝皮羅教授問了些什麼問題?

(3)再讀第三自然段,交流謝皮羅教授的研究結果。

(4)讀第二自然段加深對這段話的理解。

作品鑒賞

中心思想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主要是用事實論證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這一論斷。

藝術特色

用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這是此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同時亦條理清楚,通俗易懂。從結構上來說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首段,此處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此處作者開門見提出觀點。

第二部分,從「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到「有所創造,有所成就。」此處作者列舉了三個具體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第三部分,從「在科學史上」到結尾,此部分是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見微知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J.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第二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版這些都是很權平常的事。第二部分的作用:

作者運用三個生活中的小事例,一步步揭示、證明前面提出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個觀點。這部分是文章重點。

熱點內容
破鞋白百合 發布:2025-08-30 03:12:15 瀏覽:687
蘇麗思花藝設計招聘 發布:2025-08-30 02:52:13 瀏覽:224
浪花一朵朵周五周六更新嗎 發布:2025-08-30 02:47:22 瀏覽:868
櫻花櫻花祭 發布:2025-08-30 02:42:12 瀏覽:431
七夕評選 發布:2025-08-30 02:32:12 瀏覽:100
我想買一朵花 發布:2025-08-30 02:25:19 瀏覽:23
情人節送大蔥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30 01:42:53 瀏覽:312
梅花沖 發布:2025-08-30 01:32:06 瀏覽:223
圓葉子的盆栽植物 發布:2025-08-30 01:29:27 瀏覽:21
花語唇形 發布:2025-08-30 01:17:38 瀏覽: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