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茉莉花普切尼

茉莉花普切尼

發布時間: 2022-09-23 20:24:34

『壹』 有首閩南語歌詞有心唄唄啊,茉莉花

對國人而言,民歌《茉莉花》早已超出了耳熟能詳的范圍,上升到民族自豪感的程度了——的確,作為最早有曲譜記載傳入國外的中國民歌,作為被各國音樂教材收錄、介紹的曲目,作為外國人心目中「中國的『一歌二曲』」中的「一歌」,作為《圖蘭朵》的主要音樂素材,作為鳥巢的開篇,稱《茉莉花》為中國民歌的NO.1是絲毫不為過的。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茉莉花》的成就,也不是《茉莉花》的流傳歷史,而是說一下各地不同的《茉莉花》。
其實呢,如果我讓你唱一下《茉莉花》,你可能會給我兩個答案——年輕一點的大概張口就是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而上了年紀的可能會輕輕地唱著「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實際上這兩個都沒錯,都是《茉莉花》,不過前者是清朝末年流傳到國外、被普切尼改編為《圖蘭朵》、後被張藝謀推向世界的「中國之歌」,而後者是上承《鮮花調》、以揚州清曲的形式流傳、後被何仿記錄整理加以推廣的民歌小調,說到底,這是不同地域的兩首同名作品(當然不是專門研究的一般不會在意這種區別,就算在意也說不出為什麼不一樣)。而實際上叫「茉莉花」這個名字的中國民歌可謂是浩如煙海,別說不一個地區,就算是同一個省、同一個市,隔上那麼幾十里路就會有一朵不一樣的茉莉在等著你。除去少數幾個地方的詞曲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大部分的《茉莉花》還是用大致相同的段落結構和意思相近的遣詞造句講述了同一個故事。
說到《茉莉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前身《鮮花調》(又名《仙花凋》,曾用名《雙疊翠》,流傳於清朝,大概脫胎於明朝的《十二紅》),不過此類考據文章網上有很多,我就不加以引用了,只是想說一下即便到了現在,幾種基本的《鮮花調》還在六合、揚州一帶傳唱,這便給我們的賞析和比較帶來了方便——

1、清代《鮮花調》,地域未知(不一定產自江蘇,因為下面提到的兩首江蘇的《鮮花調》跟這個差別比較大)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飄來飄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不出門就把那鮮花兒彩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飄來飄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香來香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懷疑當年希特納在《中國旅行記》中記錄的就是這首歌,因為每一段僅僅開頭兩句跟江蘇的《鮮花調》相似,往後則更加接近《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其實伴奏更像,不過那是後來編曲故意的,肯定不算數);除此之外,也只有這首歌跟《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在歌詞上並沒有敘述了一個採花少女有心無膽的故事,而都是說茉莉花來到家門前,自己愛花想留下,更能佐證兩者的繼承關系。這首歌聽上去十分的溫婉,風格還是很類似江蘇通行的《茉莉花》的,而單看歌詞則更有風塵女子閑暇時刻吟唱的意味(這么說的原因是一般老百姓都說《茉莉花》早先是妓院的姐兒們唱的曲兒,後來新四軍小戰士沿街串巷采風聽到後記了下來)。
2、江蘇六合《鮮花調》(六合是南京的一個區)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 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 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么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就是通行的《茉莉花》最直接的前身,原作是十二朵花輪著唱(即前面提到的《十二紅》),到了清代就只剩下三朵花了,然後1942年何仿的采風使這首歌成了茉莉花的專屬(當然曲調改了不少)。這首歌非常「民俗」,因為其調式唱腔和一唱三嘆的特點讓人一聽就能將產地猜得八九不離十,咿咿呀呀的吳儂軟語配上二胡彷彿能把人聽醉,好像反過來再聽《茉莉花》會覺得特色都丟掉了似的。

相里衍一3、江蘇揚州《鮮花調》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鮮花那個開放別的花開不過它
我想要掐枝頭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 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別的花香不過它
我想要掐枝頭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 人兒罵
這是首揚州清曲,因此地方色彩更濃。個人覺得單從可聽度的方面來說,這首歌除非你對評彈、清曲等傳統曲藝感興趣,否則會覺得不是很好聽,當然大部分旋律還是很接近六合的《鮮花調》,畢竟是一個省的。另外,上面的歌詞並不完整,但之後的歌詞是什麼我也沒有查到。
By the way, 其實《鮮花調》的版本也不少,能在網上搜到的並不止這三首,但其餘的僅僅只有詞而已,所以就不加以記錄了。

說完《鮮花調》,就該說一下《茉莉花》了。建國後,隨著政府對民族音樂的推廣,尤其是八十年代初程桂蘭的演唱使這首本已沉寂的歌重新煥發出光彩,《茉莉花》開始走入千家萬戶。到了九十年代,《圖蘭朵》開始登陸中國,再加上2000年左右張藝謀的申奧、申博,《茉莉花》開始在全世界回盪。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先從江蘇的《茉莉花》說起——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其實從國家的對外推廣和八十年代以來歌手們的傳唱來看,中國的《茉莉花》指的是「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可對於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音樂工作者、曲藝愛好者而言,中國的《茉莉花》只有一朵,就是「好一朵茉莉花」。脫胎於傳統曲藝,借鑒現代音樂進行改良,江蘇的《茉莉花》以其清新與柔美贏得了千千萬萬人的心,以至於全國各地凡是跟《茉莉花》沾邊的都在爭當這首歌的發源地(個人覺得江蘇省內的各市區搶還好說,畢竟這的確是江蘇民歌,可外省的也參與爭奪就很沒意思了)。言歸正傳,跟其前身相比,這首歌少了很多曲藝的痕跡,去掉了每段結束時那個拔高的花腔,從而簡單易唱,朗朗上口;而歌詞中由「奴」變成「我」,彷彿從一位婦人變成了一個少女,詞的改動應和著曲的改動,帶來撲面的清新(按我自己的感覺,原先是花在你面前,你在賞花的同時還會被香氣所包圍;而現在你是在遠遠地賞花,你所感受到的是那種亭亭玉立、清幽致遠的風姿)。
接下來聊聊《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原本這首歌一直被掛名在江蘇境內,原因是絕大部分人都不能區分這首歌和「好一朵茉莉花」,而研究者們也只能提出這是被傳到國外的那一首,根據希特納的羅馬拼音歌詞來看有廣東方言的痕跡,但真正的來源也是說不清。直到最近我在一張老唱片上找到一首《東北茉莉花》,試聽之後發現竟然就是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對著鮮花我樂哈哈
滿園花兒賽不過它 芳香飄萬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這就是被國人引以為豪的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不過歌手們一般只唱第一段,然後重復兩三遍,基本沒有人唱過第二段。怎麼說呢,這首歌與所有同屬《鮮花調》體系的《茉莉花》相比要文雅許多,甚至可以說舉世「下里巴人」、惟它「陽春白雪」——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它曾出口過,然後又被引進了,無論曲調還是歌詞都被淬煉得格外高雅;也正因如此,這首歌基本失去了作為一首民歌的「俗」味,不應該算作是一首民歌了。但說一千道一萬,這首歌畢竟代表了中國,它的地位和價值或許已不在民歌領域,可在音樂史上絕對是濃濃的一筆。

相里衍一下面的就沒這么集中了,一個省一首而已,不過基本都是北方的——

1、甘肅《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茉莉子開花紅呀紅不過它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看花的人兒罵呀哎喲
好的個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茉莉子花香飄呀飄得遠啊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誰也是賽不過它呀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誰也是賽不過它呀哎喲
曲子很像是江蘇《茉莉花》的變奏,不過也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你的確能聽出陝甘寧的味兒來。不過由於是外地遷過來的歌,所以還是不如本土歌那麼有張力,聽著舒緩一下身心也就是了。
2、青海《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呀 好一朵茉莉花呀
滿園的鮮花勝呀么勝不過它呀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罵呀咿呀咿嗨喲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罵呀咿呀咿嗨喲
我也不折它呀 我也不戴它呀
有朝一日連根么移在家呀
我每日不出門呀 身陪著鮮花坐呀咿呀咿嗨喲
我每日不出門呀 身陪著鮮花坐呀咿呀咿嗨喲
曲調非常接近上面的甘肅《茉莉花》,大概是離得太近了吧,不過也是有自己的特點的——節奏輕快,花腔少,每句末尾會升上去,讓聽眾心胸為之一開。注意到第二段的詞,該女子一反同類作品女主人公有心無膽的毛病,直接連根拔起帶回家,不再望花興嘆,而且「家門口」式的描寫又跟被出口的那兩首「中國之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緣由值得玩味。
3、河南《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茉莉子開花人人都愛它
掐一朵茉莉花戴誒 你呀樂得笑哇啊哈哈哈哈哈哈
喜鵲喳喳叫哇 給俺把喜報啊
姑娘今夜就要出閣
樣樣東西准備好耶 咱的那個喜日子來哎嗨嗨嗨喲
彷彿約好了似的,這首歌就像江蘇《茉莉花》的另一首變奏,不過歌詞改了不少,除了句式還保留之外,內容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摘朵花戴不僅不會被罵,而且還代表了娘家人和姐妹淘最深切的祝福。這樣一來,江蘇《茉莉花》原有的婉轉用到這里就多了一份羞澀和「喜上眉梢」。
4、陝西《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花開那個千萬朵 朵朵比不下
妹妹吶有心掐朵花兒戴呀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那一年南風吹 茉莉它開了花
我送我的情哥哥去遠方
摘一朵茉莉花哥哥你帶上它 妹妹有句貼心話哥哥你要記下
等到翌年茉莉開 你要回到家
春盡夏又等 茉莉花開了花
我喚我的情哥哥快回來
再等來年茉莉花兒開呀 莫讓妹妹空等待
再等來年茉莉花兒開 莫讓妹妹空等待
陝西的《茉莉花》是一首原創本土歌曲,其中的內容相信對秦晉民歌有所了解的都不會覺得陌生,依舊是哥哥走了妹妹思念,君不見《走西口》、《藍花花》啥的都是這么痴男怨女——不過跟別的陝西民歌不同的是,這裡面的音樂元素沒那麼「土」,貌似經過加工了,所以這應該是建國後出現的歌吧。本歌曲三段旋律一致,兩頭快、中間緩,將女主角的思念和不舍表現得恰到好處……這跟《茉莉花》還有啥關系呢?
5、山東《茉莉花》
春天的茉莉開呀 香噴噴多可愛呀
茉莉園邊住著個祝英台
她有心去讀書喲 XXXXXXX
梁山伯祝英台呀 同寒窗整三載呀
英台父母催她個回家來
情難舍 走相送呀 一路上情實難猜
梁山伯訪友來呀 見紅妝迷解開呀
可憐英台已定親馬文才
姻緣斷 心肝碎呀 到黃泉難了相思債
馬家他把人抬呀 梁兄不見哭聲哀呀
天崩地裂飛出一對彩蝶來
茉莉重重比翼飛呀 有情人永不分開
因為沒有現成歌詞,所以只得聽寫,於是中途出現了「XXXXXXX」(聽不出來了唄)。話說山東的這個原創《茉莉花》甚為強大,直接講述了「梁祝」這個故事,好在每段後兩句還是有江蘇《茉莉花》的影子的。不過我真沒覺得這個是山東民歌,地域色彩沒那麼濃,貌似你放在哪個地方都沒問題,不信你跟《包楞調》比比。
6、台灣《六月茉莉》
六月茉莉真正美 花開要得那並蒂蓮
愛情若不能成雙對 怎不叫人傷悲
六月茉莉正盛開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采
愛情若只是夢一場 怎不叫人悲哀
六月茉莉香透天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賞
愛情若沒有你在身旁 怎不叫人心涼
六月茉莉開滿山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憐
愛情若像蝴蝶亂摘花 怎能叫人心安
六月茉莉正盛開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采
愛情若只是夢一場 怎不叫人悲哀
台灣的土民歌一般是指高山族那種,其餘的不是解放後的移民創作的就是跟閩南交流來的,這首《六月茉莉》應該是後面那種情況,完全的小情歌,好似《綠島小夜曲》,又好似《望春風》。我聽到的是國語,但我覺得原歌應該是台語歌,那種朦朧而又酥軟的感覺倒是跟茉莉的風姿不謀而合。另,不用說了吧,這個跟大陸的那個體系八竿子打不著。
好了,我已經將能找得到音頻的《茉莉花》都介紹了一遍,至於網上提到的河北南皮《茉莉花》、山西臨汾《茉莉花》、河北深澤《茉莉花》、山東日照《述羅》、寧夏固原《茉莉花》等等我都沒找到音頻,因此就不算在內了。
花香四溢遍神州,絢麗多彩滿天涯。每一首《茉莉花》都以自己各有的特點為中國民歌添上美麗的一劃。它們都包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給我們以最美好的藝術享受。在這里,我衷心祝願每一朵茉莉花都能頑強地綻放,用絢爛多姿的生命表現中國民歌的生生不息!

『貳』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對國人而言,民歌《茉莉花》早已超出了耳熟能詳的范圍,上升到民族自豪感的程度了——的確,作為最早有曲譜記載傳入國外的中國民歌,作為被各國音樂教材收錄、介紹的曲目,作為外國人心目中「中國的『一歌二曲』」中的「一歌」,作為《圖蘭朵》的主要音樂素材,作為鳥巢的開篇,稱《茉莉花》為中國民歌的NO.1是絲毫不為過的。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茉莉花》的成就,也不是《茉莉花》的流傳歷史,而是說一下各地不同的《茉莉花》。
其實呢,如果我讓你唱一下《茉莉花》,你可能會給我兩個答案——年輕一點的大概張口就是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而上了年紀的可能會輕輕地唱著「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實際上這兩個都沒錯,都是《茉莉花》,不過前者是清朝末年流傳到國外、被普切尼改編為《圖蘭朵》、後被張藝謀推向世界的「中國之歌」,而後者是上承《鮮花調》、以揚州清曲的形式流傳、後被何仿記錄整理加以推廣的民歌小調,說到底,這是不同地域的兩首同名作品(當然不是專門研究的一般不會在意這種區別,就算在意也說不出為什麼不一樣)。而實際上叫「茉莉花」這個名字的中國民歌可謂是浩如煙海,別說不一個地區,就算是同一個省、同一個市,隔上那麼幾十里路就會有一朵不一樣的茉莉在等著你。除去少數幾個地方的詞曲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大部分的《茉莉花》還是用大致相同的段落結構和意思相近的遣詞造句講述了同一個故事。
說到《茉莉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前身《鮮花調》(又名《仙花凋》,曾用名《雙疊翠》,流傳於清朝,大概脫胎於明朝的《十二紅》),不過此類考據文章網上有很多,我就不加以引用了,只是想說一下即便到了現在,幾種基本的《鮮花調》還在六合、揚州一帶傳唱,這便給我們的賞析和比較帶來了方便——

1、清代《鮮花調》,地域未知(不一定產自江蘇,因為下面提到的兩首江蘇的《鮮花調》跟這個差別比較大)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飄來飄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不出門就把那鮮花兒彩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飄來飄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香來香去落到我的家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本待要出門想問那鮮花兒香留下 茉莉花
我懷疑當年希特納在《中國旅行記》中記錄的就是這首歌,因為每一段僅僅開頭兩句跟江蘇的《鮮花調》相似,往後則更加接近《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其實伴奏更像,不過那是後來編曲故意的,肯定不算數);除此之外,也只有這首歌跟《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在歌詞上並沒有敘述了一個採花少女有心無膽的故事,而都是說茉莉花來到家門前,自己愛花想留下,更能佐證兩者的繼承關系。這首歌聽上去十分的溫婉,風格還是很類似江蘇通行的《茉莉花》的,而單看歌詞則更有風塵女子閑暇時刻吟唱的意味(這么說的原因是一般老百姓都說《茉莉花》早先是妓院的姐兒們唱的曲兒,後來新四軍小戰士沿街串巷采風聽到後記了下來)。
2、江蘇六合《鮮花調》(六合是南京的一個區)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 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 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么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就是通行的《茉莉花》最直接的前身,原作是十二朵花輪著唱(即前面提到的《十二紅》),到了清代就只剩下三朵花了,然後1942年何仿的采風使這首歌成了茉莉花的專屬(當然曲調改了不少)。這首歌非常「民俗」,因為其調式唱腔和一唱三嘆的特點讓人一聽就能將產地猜得八九不離十,咿咿呀呀的吳儂軟語配上二胡彷彿能把人聽醉,好像反過來再聽《茉莉花》會覺得特色都丟掉了似的。

相里衍一3、江蘇揚州《鮮花調》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鮮花那個開放別的花開不過它
我想要掐枝頭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 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別的花香不過它
我想要掐枝頭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 人兒罵
這是首揚州清曲,因此地方色彩更濃。個人覺得單從可聽度的方面來說,這首歌除非你對評彈、清曲等傳統曲藝感興趣,否則會覺得不是很好聽,當然大部分旋律還是很接近六合的《鮮花調》,畢竟是一個省的。另外,上面的歌詞並不完整,但之後的歌詞是什麼我也沒有查到。
By the way, 其實《鮮花調》的版本也不少,能在網上搜到的並不止這三首,但其餘的僅僅只有詞而已,所以就不加以記錄了。

說完《鮮花調》,就該說一下《茉莉花》了。建國後,隨著政府對民族音樂的推廣,尤其是八十年代初程桂蘭的演唱使這首本已沉寂的歌重新煥發出光彩,《茉莉花》開始走入千家萬戶。到了九十年代,《圖蘭朵》開始登陸中國,再加上2000年左右張藝謀的申奧、申博,《茉莉花》開始在全世界回盪。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先從江蘇的《茉莉花》說起——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其實從國家的對外推廣和八十年代以來歌手們的傳唱來看,中國的《茉莉花》指的是「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可對於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音樂工作者、曲藝愛好者而言,中國的《茉莉花》只有一朵,就是「好一朵茉莉花」。脫胎於傳統曲藝,借鑒現代音樂進行改良,江蘇的《茉莉花》以其清新與柔美贏得了千千萬萬人的心,以至於全國各地凡是跟《茉莉花》沾邊的都在爭當這首歌的發源地(個人覺得江蘇省內的各市區搶還好說,畢竟這的確是江蘇民歌,可外省的也參與爭奪就很沒意思了)。言歸正傳,跟其前身相比,這首歌少了很多曲藝的痕跡,去掉了每段結束時那個拔高的花腔,從而簡單易唱,朗朗上口;而歌詞中由「奴」變成「我」,彷彿從一位婦人變成了一個少女,詞的改動應和著曲的改動,帶來撲面的清新(按我自己的感覺,原先是花在你面前,你在賞花的同時還會被香氣所包圍;而現在你是在遠遠地賞花,你所感受到的是那種亭亭玉立、清幽致遠的風姿)。
接下來聊聊《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原本這首歌一直被掛名在江蘇境內,原因是絕大部分人都不能區分這首歌和「好一朵茉莉花」,而研究者們也只能提出這是被傳到國外的那一首,根據希特納的羅馬拼音歌詞來看有廣東方言的痕跡,但真正的來源也是說不清。直到最近我在一張老唱片上找到一首《東北茉莉花》,試聽之後發現竟然就是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對著鮮花我樂哈哈
滿園花兒賽不過它 芳香飄萬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
這就是被國人引以為豪的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不過歌手們一般只唱第一段,然後重復兩三遍,基本沒有人唱過第二段。怎麼說呢,這首歌與所有同屬《鮮花調》體系的《茉莉花》相比要文雅許多,甚至可以說舉世「下里巴人」、惟它「陽春白雪」——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它曾出口過,然後又被引進了,無論曲調還是歌詞都被淬煉得格外高雅;也正因如此,這首歌基本失去了作為一首民歌的「俗」味,不應該算作是一首民歌了。但說一千道一萬,這首歌畢竟代表了中國,它的地位和價值或許已不在民歌領域,可在音樂史上絕對是濃濃的一筆。

相里衍一下面的就沒這么集中了,一個省一首而已,不過基本都是北方的——

1、甘肅《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茉莉子開花紅呀紅不過它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看花的人兒罵呀哎喲
好的個茉莉花 好的個茉莉花
茉莉子花香飄呀飄得遠啊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誰也是賽不過它呀
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誰也是賽不過它呀哎喲
曲子很像是江蘇《茉莉花》的變奏,不過也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你的確能聽出陝甘寧的味兒來。不過由於是外地遷過來的歌,所以還是不如本土歌那麼有張力,聽著舒緩一下身心也就是了。
2、青海《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呀 好一朵茉莉花呀
滿園的鮮花勝呀么勝不過它呀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罵呀咿呀咿嗨喲
我有心折兩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罵呀咿呀咿嗨喲
我也不折它呀 我也不戴它呀
有朝一日連根么移在家呀
我每日不出門呀 身陪著鮮花坐呀咿呀咿嗨喲
我每日不出門呀 身陪著鮮花坐呀咿呀咿嗨喲
曲調非常接近上面的甘肅《茉莉花》,大概是離得太近了吧,不過也是有自己的特點的——節奏輕快,花腔少,每句末尾會升上去,讓聽眾心胸為之一開。注意到第二段的詞,該女子一反同類作品女主人公有心無膽的毛病,直接連根拔起帶回家,不再望花興嘆,而且「家門口」式的描寫又跟被出口的那兩首「中國之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緣由值得玩味。
3、河南《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
茉莉子開花人人都愛它
掐一朵茉莉花戴誒 你呀樂得笑哇啊哈哈哈哈哈哈
喜鵲喳喳叫哇 給俺把喜報啊
姑娘今夜就要出閣
樣樣東西准備好耶 咱的那個喜日子來哎嗨嗨嗨喲
彷彿約好了似的,這首歌就像江蘇《茉莉花》的另一首變奏,不過歌詞改了不少,除了句式還保留之外,內容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摘朵花戴不僅不會被罵,而且還代表了娘家人和姐妹淘最深切的祝福。這樣一來,江蘇《茉莉花》原有的婉轉用到這里就多了一份羞澀和「喜上眉梢」。
4、陝西《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
花開那個千萬朵 朵朵比不下
妹妹吶有心掐朵花兒戴呀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
那一年南風吹 茉莉它開了花
我送我的情哥哥去遠方
摘一朵茉莉花哥哥你帶上它 妹妹有句貼心話哥哥你要記下
等到翌年茉莉開 你要回到家
春盡夏又等 茉莉花開了花
我喚我的情哥哥快回來
再等來年茉莉花兒開呀 莫讓妹妹空等待
再等來年茉莉花兒開 莫讓妹妹空等待
陝西的《茉莉花》是一首原創本土歌曲,其中的內容相信對秦晉民歌有所了解的都不會覺得陌生,依舊是哥哥走了妹妹思念,君不見《走西口》、《藍花花》啥的都是這么痴男怨女——不過跟別的陝西民歌不同的是,這裡面的音樂元素沒那麼「土」,貌似經過加工了,所以這應該是建國後出現的歌吧。本歌曲三段旋律一致,兩頭快、中間緩,將女主角的思念和不舍表現得恰到好處……這跟《茉莉花》還有啥關系呢?
5、山東《茉莉花》
春天的茉莉開呀 香噴噴多可愛呀
茉莉園邊住著個祝英台
她有心去讀書喲 XXXXXXX
梁山伯祝英台呀 同寒窗整三載呀
英台父母催她個回家來
情難舍 走相送呀 一路上情實難猜
梁山伯訪友來呀 見紅妝迷解開呀
可憐英台已定親馬文才
姻緣斷 心肝碎呀 到黃泉難了相思債
馬家他把人抬呀 梁兄不見哭聲哀呀
天崩地裂飛出一對彩蝶來
茉莉重重比翼飛呀 有情人永不分開
因為沒有現成歌詞,所以只得聽寫,於是中途出現了「XXXXXXX」(聽不出來了唄)。話說山東的這個原創《茉莉花》甚為強大,直接講述了「梁祝」這個故事,好在每段後兩句還是有江蘇《茉莉花》的影子的。不過我真沒覺得這個是山東民歌,地域色彩沒那麼濃,貌似你放在哪個地方都沒問題,不信你跟《包楞調》比比。
6、台灣《六月茉莉》
六月茉莉真正美 花開要得那並蒂蓮
愛情若不能成雙對 怎不叫人傷悲
六月茉莉正盛開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采
愛情若只是夢一場 怎不叫人悲哀
六月茉莉香透天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賞
愛情若沒有你在身旁 怎不叫人心涼
六月茉莉開滿山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憐
愛情若像蝴蝶亂摘花 怎能叫人心安
六月茉莉正盛開 好花喜得意中人來采
愛情若只是夢一場 怎不叫人悲哀
台灣的土民歌一般是指高山族那種,其餘的不是解放後的移民創作的就是跟閩南交流來的,這首《六月茉莉》應該是後面那種情況,完全的小情歌,好似《綠島小夜曲》,又好似《望春風》。我聽到的是國語,但我覺得原歌應該是台語歌,那種朦朧而又酥軟的感覺倒是跟茉莉的風姿不謀而合。另,不用說了吧,這個跟大陸的那個體系八竿子打不著。
好了,我已經將能找得到音頻的《茉莉花》都介紹了一遍,至於網上提到的河北南皮《茉莉花》、山西臨汾《茉莉花》、河北深澤《茉莉花》、山東日照《述羅》、寧夏固原《茉莉花》等等我都沒找到音頻,因此就不算在內了。
花香四溢遍神州,絢麗多彩滿天涯。每一首《茉莉花》都以自己各有的特點為中國民歌添上美麗的一劃。它們都包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給我們以最美好的藝術享受。在這里,我衷心祝願每一朵茉莉花都能頑強地綻放,用絢爛多姿的生命表現中國民歌的生生不息!

『叄』 圖蘭朵的作者是在哪一年考慮創作的

這個問題涉及到《圖蘭朵》這部歌劇的創作背景,有關的詳解如下:

一、這部歌劇的作者普契尼計劃創作這部作品是在1910年,有關情況如下:
圖蘭朵的故事始見於17世紀波斯無名氏的東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大約在1910年前後,普契尼的一位喜歡旅遊的朋友給他帶回來了一首歌,這首歌便是中國民歌《茉莉花》。】普契尼聽到這首曲子後大為激動,他一遍又一遍聽《茉莉花》,越聽越覺得喜歡。因此,他決定將這一曲子用進一部歌劇中。這支曲子既然來自古老的中國,那麼用在一部與中國相關的歌劇中,是最相得益彰的。他因此想到了卡羅?哥茲的寓言劇《圖蘭朵》,那部寓言劇講的正是中國公主的事,劇情與這首曲子也很合拍。
二、有關本劇的補充解釋:
該劇本最著名的改編版本是由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於1924年作曲的同名歌劇。普契尼在世時未能完成全劇的創作。在普契尼去世後,弗蘭科·阿爾法諾(Franco Alfano)根據普契尼的草稿將全劇完成。該劇於1926年4月25日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首演,由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擔任指揮。

『肆』 誰幫忙介紹一下《浮士德》《蝴蝶夫人》

《浮士德》:古諾 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曲家查爾·弗朗索瓦·古諾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畫家,母親是鋼琴家。因此,從小古諾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古諾自幼隨母親學習音樂,18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1839年,他以一部大合唱《斐爾南德》獲羅馬大獎,從而得到公費去義大利深造的機會。在羅馬,古諾熱衷於宗教音樂的研究。回國後,他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組織了「古諾合唱團」。他曾經受過宗教神職訓練,但他又不肯接受聖職。不過出於對天主教的信仰,他譜寫了大量宗教音樂。從1851年起,古諾開始致力於歌劇的創作。他一生共寫了12部歌劇,其中最成功的是《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歌劇《浮士德》的劇本由巴比亞和卡雷根據歌德的同名長詩改編,於1859年首演於巴黎。劇情大致為:年邁的哲學家浮士德十分羨慕青年們的活力,於是祈求魔鬼給他以返老還童的幫助。魔鬼 梅菲斯特·費利斯對浮士德說:如果你肯出賣自己的靈魂,不僅能返老還童,而且還可以得到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姑娘。浮士德應允後,就喝下魔鬼的葯,果然變成了英俊少年。後來魔鬼又施展魔法,使 浮士德騙得了瑪格麗特的愛情。可是,當瑪格麗特懷孕後就被浮士德拋棄了。在一次決斗中,浮士德又將瑪格麗特的哥哥瓦倫丁刺死。瑪格麗特因受刺激而神經錯亂,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 見此情,深感震驚,進入牢房要帶她逃走。但垂死的瑪格麗特已不認得他。這時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靈魂,而天使引導瑪格麗特進入天國的歌聲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脫。 這部歌劇是古諾的代表作。歌劇的音樂成功地描繪了劇中人物的各種性格。第四幕中的《士兵進行曲》,是瓦倫丁與士兵出征歸來時唱的,豪邁雄壯,富於動力和生氣,反映了士兵勝利凱旋時的喜悅心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蝴蝶夫人》: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普契尼出生於盧卡(Lucca),1880年他寫了頌主彌*(Messa di Gloria),使他的叔叔願意支持他的音樂學習。1880年開始到米蘭音樂學院學習,1883年畢業後一年寫了第一部歌劇女巫(The Witches)。1889年被任命寫第二部歌劇艾狄加(Edgar),並開始與出版商利歌迪(Ricordi)開始長期的合作。他1893年的作品Manon Lescaut被譽為天才之作。他其中一部最著名的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eme)1896年在都靈(Turin)首演時不受觀眾歡迎,這部歌劇以法國作家馬格(Murger)的小說《波希米亞生活情景》為藍本。後來這部作品終為人們接受,並被認為是普切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普契尼1900年的歌劇吐斯卡(Tosca)是歌劇的標准劇目。1904年的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在米蘭史基拉歌劇院首演時同樣受到非議,但經過普契尼修改後演出獲得成功。他的其它歌劇還有金色西方的姑娘(La fanciulla del west)、安祖利卡(Sister Angelica)、Gianni Schicchi等。1924年他未寫完圖蘭朵(Turandot)就逝世了,這部歌劇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講述關於公主圖蘭朵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旋律來自中國音樂茉莉花。1926年圖蘭朵由安佛努(Franco Alfano)續完後首演。普契尼曾經講過:「我寫的音樂都是小兒科的音樂。」雖然他的作品不象威爾第的「偉大」,但很多人認為他是義大利繼羅西尼之後除威爾第之外最偉大的音樂家。二幕歌劇《蝴蝶夫人》根據美國約翰.朗的小說和大衛.貝拉斯科的話劇改編,由普契尼作曲,義大利伊利卡和賈科薩作詞,1904年2月17日首演於米蘭的拉.斯卡拉劇院。劇情大意為:天真活潑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稱「蝴蝶姑娘」,委身於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婚後不久,平克爾頓回國,三年之間杳無音信。原來,平克爾頓已另有新娶,置蝴蝶夫人於腦後。當他偕美國夫人重登長崎,苦苦等候三年的蝴蝶夫人悲憤交加,在交出了伶俐的兒子後,刎劍自盡。這部歌劇抒情性風格極為強烈,音樂優美感人,成功地塑造了蝴蝶夫人純潔、溫柔、深情、忠貞的動人形象。

『伍』 世界十大經典音樂劇是什麼啊

世界十大歌劇
《浮士德》:古諾 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曲家查爾·弗朗索瓦·古諾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畫家,母親是鋼琴家。因此,從小古諾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古諾自幼隨母親學習音樂,18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1839年,他以一部大合唱《斐爾南德》獲羅馬大獎,從而得到公費去義大利深造的機會。在羅馬,古諾熱衷於宗教音樂的研究。回國後,他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組織了「古諾合唱團」。他曾經受過宗教神職訓練,但他又不肯接受聖職。不過出於對天主教的信仰,他譜寫了大量宗教音樂。從1851年起,古諾開始致力於歌劇的創作。他一生共寫了12部歌劇,其中最成功的是《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歌劇《浮士德》的劇本由巴比亞和卡雷根據歌德的同名長詩改編,於1859年首演於巴黎。劇情大致為:年邁的哲學家浮士德十分羨慕青年們的活力,於是祈求魔鬼給他以返老還童的幫助。魔鬼 梅菲斯特·費利斯對浮士德說:如果你肯出賣自己的靈魂,不僅能返老還童,而且還可以得到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姑娘。浮士德應允後,就喝下魔鬼的葯,果然變成了英俊少年。後來魔鬼又施展魔法,使 浮士德騙得了瑪格麗特的愛情。可是,當瑪格麗特懷孕後就被浮士德拋棄了。在一次決斗中,浮士德又將瑪格麗特的哥哥瓦倫丁刺死。瑪格麗特因受刺激而神經錯亂,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 見此情,深感震驚,進入牢房要帶她逃走。但垂死的瑪格麗特已不認得他。這時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靈魂,而天使引導瑪格麗特進入天國的歌聲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脫。 這部歌劇是古諾的代表作。歌劇的音樂成功地描繪了劇中人物的各種性格。第四幕中的《士兵進行曲》,是瓦倫丁與士兵出征歸來時唱的,豪邁雄壯,富於動力和生氣,反映了士兵勝利凱旋時的喜悅心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蝴蝶夫人》: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普契尼出生於盧卡(Lucca),1880年他寫了頌主彌*(Messa di Gloria),使他的叔叔願意支持他的音樂學習。1880年開始到米蘭音樂學院學習,1883年畢業後一年寫了第一部歌劇女巫(The Witches)。1889年被任命寫第二部歌劇艾狄加(Edgar),並開始與出版商利歌迪(Ricordi)開始長期的合作。他1893年的作品Manon Lescaut被譽為天才之作。他其中一部最著名的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eme)1896年在都靈(Turin)首演時不受觀眾歡迎,這部歌劇以法國作家馬格(Murger)的小說《波希米亞生活情景》為藍本。後來這部作品終為人們接受,並被認為是普切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普契尼1900年的歌劇吐斯卡(Tosca)是歌劇的標准劇目。1904年的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在米蘭史基拉歌劇院首演時同樣受到非議,但經過普契尼修改後演出獲得成功。他的其它歌劇還有金色西方的姑娘(La fanciulla del west)、安祖利卡(Sister Angelica)、Gianni Schicchi等。1924年他未寫完圖蘭朵(Turandot)就逝世了,這部歌劇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講述關於公主圖蘭朵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旋律來自中國音樂茉莉花。1926年圖蘭朵由安佛努(Franco Alfano)續完後首演。普契尼曾經講過:「我寫的音樂都是小兒科的音樂。」雖然他的作品不象威爾第的「偉大」,但很多人認為他是義大利繼羅西尼之後除威爾第之外最偉大的音樂家。二幕歌劇《蝴蝶夫人》根據美國約翰.朗的小說和大衛.貝拉斯科的話劇改編,由普契尼作曲,義大利伊利卡和賈科薩作詞,1904年2月17日首演於米蘭的拉.斯卡拉劇院。劇情大意為:天真活潑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稱「蝴蝶姑娘」,委身於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婚後不久,平克爾頓回國,三年之間杳無音信。原來,平克爾頓已另有新娶,置蝴蝶夫人於腦後。當他偕美國夫人重登長崎,苦苦等候三年的蝴蝶夫人悲憤交加,在交出了伶俐的兒子後,刎劍自盡。這部歌劇抒情性風格極為強烈,音樂優美感人,成功地塑造了蝴蝶夫人純潔、溫柔、深情、忠貞的動人形象。
《鄉村騎士》:皮埃特羅·瑪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1863-1945)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先後就學於凱魯比尼音樂學院和米蘭音樂學院。1895年至1902年在貝沙洛任羅西尼音樂學院院長。1902年後,游歷美洲,指揮自己的歌劇作品。1929年當選為義大利音樂會會員。作有十四部歌劇和一部輕歌劇。獨幕歌劇《鄉村騎士》於1890年在羅馬首演,是他的成名作。故事是發生在西西里鄉村的廣場上,盧齊婭***酒館前。她見到她兒子圖里杜的女兒桑圖扎,十分沮喪,才得知她兒子已經背叛了桑圖扎,與赴車人阿爾菲奧的妻子洛拉相好了。洛拉曾是圖里杜的戀人。他服兵役回來後,已成了趕車人的妻子了。圖里杜確實是位漂亮的小夥子,他也來到了廣場。桑圖扎勸其改邪歸正,但他拒絕了,仍與水性楊花的洛拉一起走進了教堂。此時,洛拉丈夫阿爾菲奧前來尋找洛拉,見到了桑圖扎。她不得不告訴阿爾菲奧,洛拉已與自己丈夫勾搭上了。待圖里杜情緒高昂地走出教堂時,阿爾菲奧向他挑戰,雙方同意決斗。圖里杜前來告別母親盧齊婭,要她象慈母一樣對待桑圖扎,便離去了。之後,桑圖扎來到盧齊婭處,摟住那可憐的老婆婆哭泣起來……。這時,遠方傳來人們的竊竊私語聲。一位婦女還大聲地喊叫:"他們把鄉親圖里杜給殺死了!"桑圖扎頓然暈倒在地。盧齊婭體力不支,悲痛地由周圍的人們攙扶著……。幕急落。在反映拳王阿里的電影《憤怒的公牛》(導演:馬丁·科斯塞斯)中片頭片尾均採用了馬斯塔尼的歌劇「鄉村騎士」的間奏曲
《奧賽羅》:居塞比·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四幕歌劇《奧賽羅》完成於1887年,同年2月首演於米蘭,是威爾第擱筆十幾年後又創作的一部令人驚嘆的天才作品,是年作者七十三歲。這部作品的腳本由作曲家兼詩人包依託根據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剪裁寫成,在這部歌劇中,威爾第以豐富的音樂形象展現了莎士比亞原著里壯麗動人的故事。《奧賽羅》集中體現了威爾第幾十年的歌劇創作經驗,他吸取了瓦格納"音樂劇"的某些創作手法,更加註意發揮樂隊的表現功能,使音樂語言與劇情結合得更緊密,從而加強了歌唱的戲劇性。同時,旋律刻劃與中期作品相比,更見深刻而富於情感。;另外羅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也寫國《奧賽羅》但是不及威爾第的這部歌劇反響大,其中以多明哥扮演的奧賽羅最受歡迎
《卡門》:比才(Georges Bizet 佐治·比才,原名亞歷山大·塞扎爾·萊奧波德·比才,1838-1875)是法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歌劇《卡門》是他一生創作中最優秀、最偉大的作品。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生動鮮明,和聲配器巧妙,戲劇情節發展非常感人。比才的音樂朴實、明朗、流暢,常以樂觀精神展示生活中的矛盾,具有強烈的戲劇性。比才只活了37歲,但留下的豐富音樂遺產的價值確是難以估量。四幕歌劇《卡門》是比才根據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創作的, 1875年在巴黎首演。煙草廠女工卡門是一個美麗迷人而性格浪漫倔強,放盪不羈的吉普 塞姑娘,工廠下班時,她看到了在廣場站崗的軍曹唐霍塞,對他一見 鍾情,於是,卡門便運用了她罕有的女性的魅力來誘惑唐霍塞,致使霍塞忘記了他原來的情人米卡埃拉而墜入卡門的情網。一天,在廣場上,卡門因與人打架傷人而被捕入獄,而霍塞因深深 愛上了卡門,在押解的途中又被卡門的美貌和花言巧語所打動,逐私自放走了卡門,霍塞因此而丟掉了軍職而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集 團,但可憐的霍塞此時才發現卡門已經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諾,於 是導致霍塞與埃斯卡米諾之間的決斗。在決斗中卡門又明顯地袒護埃斯卡米諾,這更使霍塞簡直無法忍受。在盛大而熱烈的鬥牛場面中, 正當卡門為埃斯卡米諾的勝利而歡呼時,霍塞在鬥牛場的一角找到了 卡門。他請求卡門能回心轉意,但倔強的卡門此時已經被那個英勇的鬥牛士埃斯卡米諾所傾倒,在霍塞拔劍威脅之下,她仍斷然拒絕了他 的愛情,最後終於死在霍塞的劍下。這是一部以合唱見長的歌劇,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 其中煙廠女工們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人勝;群眾歡度節日的合唱歡快熱烈,色彩繽紛。歌劇著力刻劃了女主人公卡門鮮明而復雜的 性格。劇中描寫卡門的主導動機,又稱為「命運動機」,這個具有匈 牙利或吉卜賽音階特徵(包含兩個增二度)的動機貫穿於全劇,在關鍵處不斷地預示或點明這部歌劇悲劇的結局。第一幕中卡門所唱的哈 巴涅拉《愛情就象一隻不馴服的鳥、是表現卡門性格的一首歌曲。它 通過連續向下滑行樂句的不斷反復,調性游移於同名大小調間,以及旋律始終在中低音區的八度內徘徊等特徵,表現了卡門熱情奔放的誘 人的形象。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亞舞曲帶有詠嘆調性質,以 鮮明活潑的節奏、熱情而又帶有幾分野氣的旋律,進一步展示了卡門潑辣的性格。第二幕中的《鬥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諾答謝和歡迎崇拜他的群眾而唱的一首歌。它採用單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與分 節歌的結合,雄壯的音調,有力的節奏宛若一首凱旋的進行曲。第三 幕占卜一場,卡門與兩位女伴的三重唱,對卡門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劃。歌曲採用迴旋曲的形式,對比的幾個插部,調式,調性和節拍都與主 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由卡門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這些無情的 紙牌,總告訴你死!」這深沉而哀傷的內心獨自,進一步揭示出卡門的悲劇命運(第四幕終場的二重唱,卡門音調冰冷和堅定的語氣,與 霍塞先是熱烈,轉而析求,最後絕望的旋律形成尖銳對比,具有扣人 心弦的悲劇力量和強烈而緊張的戲劇性。這部歌劇是近百年來各國上演最多的經典作品之一。
《阿依達》:居塞比·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威爾第使義大利歌劇放射了新的光芒,他是一個個性顯著的人物,是應該被提供給新的一代視為模範的人物之一。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於1870年創作的四幕七場歌劇《阿依達》《阿依達》敘述的是一個古老的東方傳奇,故事發生在埃及法老王時代,當時東北非大陸由埃及和衣索比亞兩強對峙,長期來彼此征戰積怨極深。兩埃戰事又起,埃及大勝,埃塞王敗回本國糾集余部又來犯境,埃及王拜青年武士拉達梅斯為帥,統軍迎擊,此時的拉達梅斯正與淪為埃及公主安涅麗絲女奴的埃塞王愛女阿依達悄悄相愛,拉達梅斯出征後大獲全勝並將埃塞王生擒。此時對拉達梅斯暗戀已久的安涅麗絲覺察了他與女奴的愛情,不禁妒火中燒,設計套出阿依達對拉達梅斯的真情。為嘉獎其戰功,埃及王將安涅麗絲公主許配給他,使拉達梅斯陷入極度痛苦。為免兩國長期交惡,他私放阿依達父女出逃,不料被暗中監視的安涅麗絲發覺,遂以叛國罪將其未婚夫打入死囚。行刑之期漸近,阿依達不願獨自偷生,悄悄潛入死牢,一對戀人懷著對愛情的美麗憧憬,安然就戳。
《圖蘭多》普切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美麗的中國公主圖蘭多為每一位求婚者留下三道謎語,猜中者方可成為駙馬,猜不中者則被處死。韃靼王子卡拉夫不聽已被廢黜的父王鐵穆爾和被貶女奴柳兒的勸阻,不顧宮廷三丑臣的警告,毅然隱姓埋名,擊鑼接受考驗。當他猜中謎語後,驕傲的圖蘭多仍不肯嫁他。卡拉夫提出,如果天亮之前公主能猜出他的名字,他甘願受死,否則就該下嫁於他。幾經周折,公主的心被卡拉夫的真情融化,終於在天亮時向父皇宣布:他的名字叫愛情。
《托斯卡》三幕歌劇。根據法國維多利安.薩爾杜的劇本改編,由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賈科薩作詞,科斯坦齊1900年1月14日首演於羅馬科斯坦齊劇院。劇情大意是警察總監以處死馬里奧脅迫托斯卡委身於他,歌劇女演員托斯卡為救戀人、羅馬畫家馬里奧.卡伐拉多西,假意應允。騙到警察總監簽發的離境通行證後,托斯卡刺死了警察總監,但她亦被警察總監「假處死」的花招所騙,馬里奧被真的處決了。托斯卡因刺死總監之事暴露,最終跳牆自殺。劇中的音樂感情強烈、粗獷,許多戲劇性場面的音樂效果極為強烈,從而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有力手段。
《藝術家的生涯》:亦稱《波西米亞人》、《綉花女》。四幕歌劇。根據法國亨利.謬爾傑的小說《窮藝術家的生活情景》改編,由義大利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作曲,義大利裘塞佩.賈科薩、路易基.伊利卡作詞,1896年2月1日,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於義大利圖林。劇情大意為:生活貧困的窮詩人魯道爾夫巧遇綉花女咪咪,一見鍾情。後來,兩人的愛情瀕於破裂。咪咪生了嚴重的肺病,和魯道爾夫見最後一面時,又重新和好,並計劃著將來的一切。咪咪終於病重死去,魯道爾夫悲痛欲絕。這部歌劇的音樂新穎而富有魅力,經受了時間的反復考驗,至今仍然百看不厭,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歌劇。世界歌王帕瓦羅蒂和義大利熱那亞歌劇團於1986年訪華演出中上演了這個劇目,受到我國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茶花女》:三幕歌劇,根據法國小仲馬的劇本《茶花女》改編,威爾第作曲,皮亞維作詞,1853年3月6日首演於威尼斯鳳凰劇院。劇情描述了名*薇奧萊塔為青年阿爾弗萊德真摯的愛情所感動,毅然拋棄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是,阿爾弗萊德的父親喬治歐激烈反對。為了顧全阿爾弗萊德的家庭和幸福,薇奧萊塔決心犧牲自己的愛情,重返風月場。阿爾弗萊德誤以為她變了心而當眾羞辱她,患有肺病的薇奧萊塔終於承受不了這一致命的打擊而卧床不起。不久,喬治歐良心發現,把全部真情對兒子言明。當阿爾弗萊德回到薇奧萊塔身邊時,她已經奄奄一息,疾病和不公正的社會奪去了她的愛情和生命。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詞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威爾第歌劇創作中期的基本特點。

『陸』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6)茉莉花普切尼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柒』 茉莉花是流行全國的民間小調,升值傳到了歐洲。義大利作曲家普切尼在他的歌劇圖蘭朵

嗯,《茉莉花》可以與《致愛麗絲》同等上下

『捌』 世界十大歌劇是什麼

世界十大歌劇包括:《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圖蘭朵》,《阿依達》,《茶花女》,《弄臣》,《托斯卡 奧賽羅》,《蝴蝶夫人》和《藝術家的生涯》。
《浮士德》:古諾 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曲家查爾·弗朗索瓦·古諾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畫家,母親是鋼琴家。因此,從小古諾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古諾自幼隨母親學習音樂,18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1839年,他以一部大合唱《斐爾南德》獲羅馬大獎,從而得到公費去義大利深造的機會。在羅馬,古諾熱衷於宗教音樂的研究。回國後,他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組織了「古諾合唱團」。他曾經受過宗教神職訓練,但他又不肯接受聖職。不過出於對天主教的信仰,他譜寫了大量宗教音樂。從1851年起,古諾開始致力於歌劇的創作。他一生共寫了12部歌劇,其中最成功的是《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歌劇《浮士德》的劇本由巴比亞和卡雷根據歌德的同名長詩改編,於1859年首演於巴黎。劇情大致為:年邁的哲學家浮士德十分羨慕青年們的活力,於是祈求魔鬼給他以返老還童的幫助。魔鬼 梅菲斯特·費利斯對浮士德說:如果你肯出賣自己的靈魂,不僅能返老還童,而且還可以得到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姑娘。浮士德應允後,就喝下魔鬼的葯,果然變成了英俊少年。後來魔鬼又施展魔法,使 浮士德騙得了瑪格麗特的愛情。可是,當瑪格麗特懷孕後就被浮士德拋棄了。在一次決斗中,浮士德又將瑪格麗特的哥哥瓦倫丁刺死。瑪格麗特因受刺激而神經錯亂,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 見此情,深感震驚,進入牢房要帶她逃走。但垂死的瑪格麗特已不認得他。這時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靈魂,而天使引導瑪格麗特進入天國的歌聲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脫。 這部歌劇是古諾的代表作。歌劇的音樂成功地描繪了劇中人物的各種性格。第四幕中的《士兵進行曲》,是瓦倫丁與士兵出征歸來時唱的,豪邁雄壯,富於動力和生氣,反映了士兵勝利凱旋時的喜悅心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蝴蝶夫人》: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普契尼出生於盧卡(Lucca),1880年他寫了頌主彌*(Messa di Gloria),使他的叔叔願意支持他的音樂學習。1880年開始到米蘭音樂學院學習,1883年畢業後一年寫了第一部歌劇女巫(The Witches)。1889年被任命寫第二部歌劇艾狄加(Edgar),並開始與出版商利歌迪(Ricordi)開始長期的合作。他1893年的作品Manon Lescaut被譽為天才之作。他其中一部最著名的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eme)1896年在都靈(Turin)首演時不受觀眾歡迎,這部歌劇以法國作家馬格(Murger)的小說《波希米亞生活情景》為藍本。後來這部作品終為人們接受,並被認為是普切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普契尼1900年的歌劇吐斯卡(Tosca)是歌劇的標准劇目。1904年的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在米蘭史基拉歌劇院首演時同樣受到非議,但經過普契尼修改後演出獲得成功。他的其它歌劇還有金色西方的姑娘(La fanciulla del west)、安祖利卡(Sister Angelica)、Gianni Schicchi等。1924年他未寫完圖蘭朵(Turandot)就逝世了,這部歌劇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講述關於公主圖蘭朵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旋律來自中國音樂茉莉花。1926年圖蘭朵由安佛努(Franco Alfano)續完後首演。普契尼曾經講過:「我寫的音樂都是小兒科的音樂。」雖然他的作品不象威爾第的「偉大」,但很多人認為他是義大利繼羅西尼之後除威爾第之外最偉大的音樂家。二幕歌劇《蝴蝶夫人》根據美國約翰.朗的小說和大衛.貝拉斯科的話劇改編,由普契尼作曲,義大利伊利卡和賈科薩作詞,1904年2月17日首演於米蘭的拉.斯卡拉劇院。劇情大意為:天真活潑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稱「蝴蝶姑娘」,委身於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婚後不久,平克爾頓回國,三年之間杳無音信。原來,平克爾頓已另有新娶,置蝴蝶夫人於腦後。當他偕美國夫人重登長崎,苦苦等候三年的蝴蝶夫人悲憤交加,在交出了伶俐的兒子後,刎劍自盡。這部歌劇抒情性風格極為強烈,音樂優美感人,成功地塑造了蝴蝶夫人純潔、溫柔、深情、忠貞的動人形象。

《鄉村騎士》:皮埃特羅·瑪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1863-1945)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先後就學於凱魯比尼音樂學院和米蘭音樂學院。1895年至1902年在貝沙洛任羅西尼音樂學院院長。1902年後,游歷美洲,指揮自己的歌劇作品。1929年當選為義大利音樂會會員。作有十四部歌劇和一部輕歌劇。獨幕歌劇《鄉村騎士》於1890年在羅馬首演,是他的成名作。故事是發生在西西里鄉村的廣場上,盧齊婭***酒館前。她見到她兒子圖里杜的女兒桑圖扎,十分沮喪,才得知她兒子已經背叛了桑圖扎,與赴車人阿爾菲奧的妻子洛拉相好了。洛拉曾是圖里杜的戀人。他服兵役回來後,已成了趕車人的妻子了。圖里杜確實是位漂亮的小夥子,他也來到了廣場。桑圖扎勸其改邪歸正,但他拒絕了,仍與水性楊花的洛拉一起走進了教堂。此時,洛拉丈夫阿爾菲奧前來尋找洛拉,見到了桑圖扎。她不得不告訴阿爾菲奧,洛拉已與自己丈夫勾搭上了。待圖里杜情緒高昂地走出教堂時,阿爾菲奧向他挑戰,雙方同意決斗。圖里杜前來告別母親盧齊婭,要她象慈母一樣對待桑圖扎,便離去了。之後,桑圖扎來到盧齊婭處,摟住那可憐的老婆婆哭泣起來……。這時,遠方傳來人們的竊竊私語聲。一位婦女還大聲地喊叫:"他們把鄉親圖里杜給殺死了!"桑圖扎頓然暈倒在地。盧齊婭體力不支,悲痛地由周圍的人們攙扶著……。幕急落。在反映拳王阿里的電影《憤怒的公牛》(導演:馬丁·科斯塞斯)中片頭片尾均採用了馬斯塔尼的歌劇「鄉村騎士」的間奏曲

《奧賽羅》:居塞比·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四幕歌劇《奧賽羅》完成於1887年,同年2月首演於米蘭,是威爾第擱筆十幾年後又創作的一部令人驚嘆的天才作品,是年作者七十三歲。這部作品的腳本由作曲家兼詩人包依託根據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剪裁寫成,在這部歌劇中,威爾第以豐富的音樂形象展現了莎士比亞原著里壯麗動人的故事。《奧賽羅》集中體現了威爾第幾十年的歌劇創作經驗,他吸取了瓦格納"音樂劇"的某些創作手法,更加註意發揮樂隊的表現功能,使音樂語言與劇情結合得更緊密,從而加強了歌唱的戲劇性。同時,旋律刻劃與中期作品相比,更見深刻而富於情感。;另外羅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也寫國《奧賽羅》但是不及威爾第的這部歌劇反響大,其中以多明哥扮演的奧賽羅最受歡迎

《卡門》:比才(Georges Bizet 佐治·比才,原名亞歷山大·塞扎爾·萊奧波德·比才,1838-1875)是法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歌劇《卡門》是他一生創作中最優秀、最偉大的作品。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生動鮮明,和聲配器巧妙,戲劇情節發展非常感人。比才的音樂朴實、明朗、流暢,常以樂觀精神展示生活中的矛盾,具有強烈的戲劇性。比才只活了37歲,但留下的豐富音樂遺產的價值確是難以估量。四幕歌劇《卡門》是比才根據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創作的, 1875年在巴黎首演。煙草廠女工卡門是一個美麗迷人而性格浪漫倔強,放盪不羈的吉普 塞姑娘,工廠下班時,她看到了在廣場站崗的軍曹唐霍塞,對他一見 鍾情,於是,卡門便運用了她罕有的女性的魅力來誘惑唐霍塞,致使霍塞忘記了他原來的情人米卡埃拉而墜入卡門的情網。一天,在廣場上,卡門因與人打架傷人而被捕入獄,而霍塞因深深 愛上了卡門,在押解的途中又被卡門的美貌和花言巧語所打動,逐私自放走了卡門,霍塞因此而丟掉了軍職而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集 團,但可憐的霍塞此時才發現卡門已經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諾,於 是導致霍塞與埃斯卡米諾之間的決斗。在決斗中卡門又明顯地袒護埃斯卡米諾,這更使霍塞簡直無法忍受。在盛大而熱烈的鬥牛場面中, 正當卡門為埃斯卡米諾的勝利而歡呼時,霍塞在鬥牛場的一角找到了 卡門。他請求卡門能回心轉意,但倔強的卡門此時已經被那個英勇的鬥牛士埃斯卡米諾所傾倒,在霍塞拔劍威脅之下,她仍斷然拒絕了他 的愛情,最後終於死在霍塞的劍下。這是一部以合唱見長的歌劇,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 其中煙廠女工們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人勝;群眾歡度節日的合唱歡快熱烈,色彩繽紛。歌劇著力刻劃了女主人公卡門鮮明而復雜的 性格。劇中描寫卡門的主導動機,又稱為「命運動機」,這個具有匈 牙利或吉卜賽音階特徵(包含兩個增二度)的動機貫穿於全劇,在關鍵處不斷地預示或點明這部歌劇悲劇的結局。第一幕中卡門所唱的哈 巴涅拉《愛情就象一隻不馴服的鳥、是表現卡門性格的一首歌曲。它 通過連續向下滑行樂句的不斷反復,調性游移於同名大小調間,以及旋律始終在中低音區的八度內徘徊等特徵,表現了卡門熱情奔放的誘 人的形象。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亞舞曲帶有詠嘆調性質,以 鮮明活潑的節奏、熱情而又帶有幾分野氣的旋律,進一步展示了卡門潑辣的性格。第二幕中的《鬥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諾答謝和歡迎崇拜他的群眾而唱的一首歌。它採用單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與分 節歌的結合,雄壯的音調,有力的節奏宛若一首凱旋的進行曲。第三 幕占卜一場,卡門與兩位女伴的三重唱,對卡門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劃。歌曲採用迴旋曲的形式,對比的幾個插部,調式,調性和節拍都與主 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由卡門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這些無情的 紙牌,總告訴你死!」這深沉而哀傷的內心獨自,進一步揭示出卡門的悲劇命運(第四幕終場的二重唱,卡門音調冰冷和堅定的語氣,與 霍塞先是熱烈,轉而析求,最後絕望的旋律形成尖銳對比,具有扣人 心弦的悲劇力量和強烈而緊張的戲劇性。這部歌劇是近百年來各國上演最多的經典作品之一。

《阿依達》:居塞比·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威爾第使義大利歌劇放射了新的光芒,他是一個個性顯著的人物,是應該被提供給新的一代視為模範的人物之一。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於1870年創作的四幕七場歌劇《阿依達》《阿依達》敘述的是一個古老的東方傳奇,故事發生在埃及法老王時代,當時東北非大陸由埃及和衣索比亞兩強對峙,長期來彼此征戰積怨極深。兩埃戰事又起,埃及大勝,埃塞王敗回本國糾集余部又來犯境,埃及王拜青年武士拉達梅斯為帥,統軍迎擊,此時的拉達梅斯正與淪為埃及公主安涅麗絲女奴的埃塞王愛女阿依達悄悄相愛,拉達梅斯出征後大獲全勝並將埃塞王生擒。此時對拉達梅斯暗戀已久的安涅麗絲覺察了他與女奴的愛情,不禁妒火中燒,設計套出阿依達對拉達梅斯的真情。為嘉獎其戰功,埃及王將安涅麗絲公主許配給他,使拉達梅斯陷入極度痛苦。為免兩國長期交惡,他私放阿依達父女出逃,不料被暗中監視的安涅麗絲發覺,遂以叛國罪將其未婚夫打入死囚。行刑之期漸近,阿依達不願獨自偷生,悄悄潛入死牢,一對戀人懷著對愛情的美麗憧憬,安然就戳。

《圖蘭多》普切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美麗的中國公主圖蘭多為每一位求婚者留下三道謎語,猜中者方可成為駙馬,猜不中者則被處死。韃靼王子卡拉夫不聽已被廢黜的父王鐵穆爾和被貶女奴柳兒的勸阻,不顧宮廷三丑臣的警告,毅然隱姓埋名,擊鑼接受考驗。當他猜中謎語後,驕傲的圖蘭多仍不肯嫁他。卡拉夫提出,如果天亮之前公主能猜出他的名字,他甘願受死,否則就該下嫁於他。幾經周折,公主的心被卡拉夫的真情融化,終於在天亮時向父皇宣布:他的名字叫愛情。
《托斯卡》三幕歌劇。根據法國維多利安.薩爾杜的劇本改編,由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賈科薩作詞,科斯坦齊1900年1月14日首演於羅馬科斯坦齊劇院。劇情大意是警察總監以處死馬里奧脅迫托斯卡委身於他,歌劇女演員托斯卡為救戀人、羅馬畫家馬里奧.卡伐拉多西,假意應允。騙到警察總監簽發的離境通行證後,托斯卡刺死了警察總監,但她亦被警察總監「假處死」的花招所騙,馬里奧被真的處決了。托斯卡因刺死總監之事暴露,最終跳牆自殺。劇中的音樂感情強烈、粗獷,許多戲劇性場面的音樂效果極為強烈,從而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有力手段。

《藝術家的生涯》:亦稱《波西米亞人》、《綉花女》。四幕歌劇。根據法國亨利.謬爾傑的小說《窮藝術家的生活情景》改編,由義大利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作曲,義大利裘塞佩.賈科薩、路易基.伊利卡作詞,1896年2月1日,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於義大利圖林。劇情大意為:生活貧困的窮詩人魯道爾夫巧遇綉花女咪咪,一見鍾情。後來,兩人的愛情瀕於破裂。咪咪生了嚴重的肺病,和魯道爾夫見最後一面時,又重新和好,並計劃著將來的一切。咪咪終於病重死去,魯道爾夫悲痛欲絕。這部歌劇的音樂新穎而富有魅力,經受了時間的反復考驗,至今仍然百看不厭,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歌劇。世界歌王帕瓦羅蒂和義大利熱那亞歌劇團於1986年訪華演出中上演了這個劇目,受到我國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茶花女》:三幕歌劇,根據法國小仲馬的劇本《茶花女》改編,威爾第作曲,皮亞維作詞,1853年3月6日首演於威尼斯鳳凰劇院。劇情描述了名*薇奧萊塔為青年阿爾弗萊德真摯的愛情所感動,毅然拋棄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是,阿爾弗萊德的父親喬治歐激烈反對。為了顧全阿爾弗萊德的家庭和幸福,薇奧萊塔決心犧牲自己的愛情,重返風月場。阿爾弗萊德誤以為她變了心而當眾羞辱她,患有肺病的薇奧萊塔終於承受不了這一致命的打擊而卧床不起。不久,喬治歐良心發現,把全部真情對兒子言明。當阿爾弗萊德回到薇奧萊塔身邊時,她已經奄奄一息,疾病和不公正的社會奪去了她的愛情和生命。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詞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威爾第歌劇創作中期的基本特點。

『玖』 誰有元朝公主圖蘭朵特的故事

圖蘭朵公主這出歌劇的劇本原著是威尼斯作家卡羅. 葛齊(Carlo Gozzi 1720-1806)的五幕寓言劇,其素材取自十七世紀末風行法國的童話故事 "天方夜譚",原故事中角色十分地多,其中因祖國滅亡,而侍奉圖蘭朵公主的韃靼公主阿德瑪,原本擔任要角,於劇中曾企圖自盡,但在歌劇中則被刪除,轉而取代的是普切尼所偏愛的純情又可愛小丫環柳兒。在普切尼之前至少已有四位作曲家曾依相同的故事題材作曲,有韋伯、布梭尼、亨德密特以及普切尼的恩師巴沙尼,據說普切尼是因看過布梭尼的同名劇才激起作曲的興趣。

普切尼在1920年的夏天已正式決定要把描述男女之間愛與憎的"圖蘭朵公主" 改寫為歌劇,他請劇作家阿達米(Giuseppe Adami)和記者席莫尼(Renato Simoni) 著手改寫劇本。阿達米由於在1903年曾寫過"C.Gozze" 這部戲劇,所以對 "圖蘭朵公主" 故事頗能掌握。至於席莫尼,他曾在1912年被 "晚間郵報" (Corriere della sera)派駐至北京一段時間,對中國的風俗有些了解。 "圖蘭朵公主" 劇本中不少令人感到驚訝、貼切的中國背景,應是他所提供的意見,而三位大臣於第二幕第一景的劇本可能完全出自他的手筆。

《圖蘭朵》, 三幕歌劇, 普契尼作於1924年(未完成)。這是普契尼最後一部歌劇,在完成他計劃作為該劇高潮的二重唱之前,癌症奪去了他的生命。這部作品最後一場由阿爾法諾於1926年替代完成。這部作品的腳本,由阿達米和西莫尼根據義大利劇作家戈濟的同名戲劇撰寫。

其劇情描述美麗的中國公主圖蘭多特宣布:有三個謎語,能猜中的就可以招為女婿,猜不中就要殺頭。結果糾集各國的王子,波斯王子因為沒猜中,遭殺頭的命運;韃靼王子卡拉夫喬裝打扮,卻猜破了謎語。圖蘭多特是由於祖母遭入侵的韃靼人俘虜凌辱後悲慘地死去,說她是為了替祖母報仇,才以這主意使外來的求婚者赴死。雖然卡拉夫猜破了謎語,圖蘭多特卻不願履行諾言。結果卡拉夫與圖蘭多特立約,要她在第二天猜出他真實姓名,不然,就要執行諾言。圖蘭多特找卡拉夫女僕探聽,女僕為守秘而自殺。最終,還是卡拉夫自己說明了身份,使圖蘭多特肅然起敬,甘願委身於他。
【劇情】:燕薊王的女兒圖蘭朵國色天香,成為諸多異國鄰邦王子、儲君追求的對象,他們不僅垂青於圖蘭朵的美色,還覬覦著王權和這片強盛的國土。他們威脅著國家的安定,圖蘭朵公主決定出三道題,有誰能夠全部猜中,她就嫁給誰,但如果猜不中就將被處死。這樣很多紈絝子弟便成了刀下之鬼。一天,有位異鄉人卡拉夫前來破題,他連破三題,贏得了公主的芳心。他也給公主出了難題——猜出他的姓名和來歷,假如公主猜中,自己甘願被處死,假如猜不中,他將帶著公主遠走高飛。今夜無人入睡,和卡拉夫一起逃亡的父親鐵木爾,在大殿上見到了年少時傾慕的女子陸玲,此時她已經是燕薊王被廢黜的王妃……最終,陸玲在戀人的懷抱中殉情而亡,卡拉夫與圖蘭朵也沖破了藩籬,走出了皇宮。

川劇:中國公主杜蘭朵
無名氏是一位文武雙全,英俊瀟灑的男人,在一個雪天里救了一位姑娘叫柳兒。柳兒為報救命之恩,做了他的丫環,並愛上了無名氏。無名氏喜歡喝酒,喜歡仕女圖。一天,她為無名氏買了一副畫,因畫中之人曾殺了兩個前去求婚的人,但她真的很美,所以民間的人都去繪描她的自畫像。無名氏看了畫之後,對公主一見鍾情,無法自拔,他下定決心去找公主,柳兒怕他去了之後,有性命之憂,極力阻止他,並拉住船的纜繩,把船拖回岸,以致滿手是血。然無名氏去意已決,用劍斬斷纜繩,直奔京都而去。途中想起柳兒拉繩的一幕,不禁拿針在手心中刺下柳兒的名字。見到公主後,雖仍為她的美貌所動,但面對他傲慢的樣子時,心中有點後悔,又想起了柳兒,此時已無路可退,要不就是死,要不就是過公主出的難題做附馬。第一題是把殿前的鼎舉過天靈蓋,第二題是讓公主走下龍台。無名氏以柳兒之事引公主下龍台,且因公主動心使得鼎變小,讓無名氏舉起了它。公主不肯認輸,又出第三題要求比武,這時柳兒也追到了宮外,並撿到他們所射下的雁兒,進了皇宮。比武公主再次輸給無名氏,並招他為附馬,但無名氏要求公主隨他行走江湖,公主不同意,不願放棄所擁有的一切,兩人再次打賭,要在一夜間查出無名氏的來歷。太監告訴公主,說柳兒在宮中,可以問柳兒,而柳兒為守承諾,不把無名氏的來歷告訴任何人而自殺。一夜間,公主似乎成了另一人:沉魚落雁外表美,歲月一吹滿麵灰;位高權重權勢美,朝代一換黍離悲。而無名氏面對柳兒,後悔莫及,然世上沒有後悔葯:一生尋求美人,而最美的人一直就在自己的身邊,卻去追求那美而不美的人。公主願變成柳兒追隨無名氏,但無名氏已卻因傷心而看不到公主的改變,拉繩的一幕重演,只是柳兒變成了公主,無名氏同樣狠心斬繩而去,終究錯過了兩人。

傳說在元代時期,北京城有一位美麗動人的公主,名叫圖蘭朵,但她卻為了復仇變得異常殘酷。據說她給來自各國的求婚者提了個條件,如對方能猜出她提的三個謎語,就招他為駙馬,並贏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就得被砍頭。因此很多人包括國外的王子都死在了她的刀下。有個韃靼國王子也被圖蘭朵的美貌打動,決心不顧一切要娶到圖蘭朵,對圖蘭朵提出的三個問題,對答如流,終於獲勝,可圖蘭朵仍不甘心。這時,王子倒慷慨地來幫她,請她在天亮之前能猜中他的名字,他就情願象沒有猜中圖蘭朵的謎語那樣,被處死刑。圖蘭多特找卡拉夫女僕探聽,女僕守秘而自殺。此夜,全城無人入睡,百姓和僧侶們都在向月神祈禱,希望圖蘭朵誠服,從此結束殺戮。瞧,月亮出來了,僧侶的祈禱樂響起(茉莉花的旋律響起)或許就是這動人的音樂感化了美麗殘酷的公主。最終,還是卡拉夫自己說明了身份,使圖蘭多特肅然起敬,甘願委身於他。

『拾』 普切尼的歷史評價

他是十九世紀末至歐戰前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流派追 求題材真實,感情鮮明,戲劇效果驚人而優於浪漫主義作品。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採用各國民歌外,還善於使用新手法。
普契尼的兩幕歌劇《蝴蝶夫人》在1904年2月17日初演於米蘭,劇情取材於美國作家的同名小說,並由美國劇作家貝拉斯科(1854-1931)改編成劇本。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劇,通過一個純真、美麗的姑娘的悲慘命運,對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資產階級世界觀進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樂創作中直接採用了《江戶日本橋》、《越後獅子》、《櫻花》等日本民歌來刻畫蝴蝶夫人的藝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 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啊,明朗的一天》是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詠嘆調。平克爾頓回國後,女僕認為他不會回來,但忠於愛情的蝴蝶夫人卻不停地幻想著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平克爾頓乘軍艦歸來的幸福時刻。她面對著大海,唱出了著名的詠嘆調《啊,明朗的一天》。普契尼在這里運用了朗誦式的旋律,細致地刻畫了蝴蝶夫人內心深處對幸福的嚮往。音樂近似說白,形象生動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來的迫切心情(片段1 )。
《藝術家的生涯》, 四幕歌劇,又名《波西米亞人》、《綉花女》,由嘉科薩和伊利卡編劇。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於義大利都靈。
3幕歌劇《西部女郎》,同樣改編自美國劇作家貝拉斯科的同名戲劇,由曾加利尼(Zangarini)與奇維尼尼(Civinini)撰腳本,作於1910年,該年 12月10日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由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
普契尼的最後一部歌劇《圖蘭朵》取材於C.戈齊的神話劇,在這部作品裡他堅持了創作的現實主義原則,擺脫了原著的象徵性,使全劇充滿生活氣息,人物都是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在這里一反過去常採取的抒情室內風格,恢復了幾乎被人忘卻的義大利正歌劇風格,有雄偉的合唱、輝煌的獨唱段落、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等。由於戲劇的背景是古代中國,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曲調,但其他方面並無中國特色。他在劇中廣泛運用了歐洲的古調式,有些表現性強的場面,運用現代和聲,形成不協和的多調性結合。可惜寫到第三幕時普契尼因病逝世,剩下的部分由他的學生F.阿爾法諾根據他的草稿完成。1926年4月,當《圖蘭朵》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劇院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在第三幕臨近結尾時放下指揮棒,轉向觀眾低聲宣布:「大師的作品在這里結束。

熱點內容
盆栽狗狗 發布:2025-08-31 04:18:19 瀏覽:326
潘多拉情人節折扣大嗎 發布:2025-08-31 04:11:42 瀏覽:911
聖牡丹護膚品 發布:2025-08-31 03:58:05 瀏覽:405
牡丹悟能 發布:2025-08-31 03:53:59 瀏覽:810
海棠女友 發布:2025-08-31 03:43:08 瀏覽:633
山野情人節 發布:2025-08-31 03:37:28 瀏覽:402
綠色紙藝花 發布:2025-08-31 03:32:35 瀏覽:781
簡筆畫的梅花鉛筆畫 發布:2025-08-31 03:27:39 瀏覽:344
蘭花為什麼會爛根 發布:2025-08-31 03:14:21 瀏覽:945
黑百合標志 發布:2025-08-31 03:14:16 瀏覽: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