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茉莉花區別
❶ 《茉莉花》的幾種版本及評注
<茉莉花>十大版本經典
這是我在文學城的音樂快遞里看到的,覺得蠻好的,推薦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以下連接下載來聽聽。背景音樂是黑鴨子版。
茉莉花象徵優美。西歐的花語是和藹可親。菲律賓人把它作忠於祖國、忠於愛情的象徵,並推舉為國花。來了貴賓,常將茉莉花編成花環掛在客人項間,以示歡迎和尊敬。
1.戲劇版
http://mp3..com/r?url=http://210.29.195.131/xybj/mg/05.mp3
2.薩克斯版
http://mp3..com/r?url=http://210.29.195.131/xybj/ccyy/sks/03.mp3
3.黑鴨子伴奏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jle.com.cn/yyjd/scmp3/book5/06bz.mp3
4.黑鴨子演唱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ytysc.com/dw/jingqu/molihua.mp3
5.男聲民歌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china918.net/91803/mg/11/1107.MP3
6.茉莉花 揚州小調 視頻 王苓芬演唱
http://mp3..com/r?url=http://202.102.7.20/adsl/yztour/flower/music/yangzhou.rm
7.茉莉花女子十二坊版
http://61.172.249.15/42081124186/new4/nzseyf/nzseyfmlyyh/17.mp3
8.茉莉花童聲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csxlxx.com/sszy/huang_gl/xxyl/xxyl/mp3/007.mp3
9.茉莉花 NK Student Chorus Choir
http://mp3..com/r?url=http://ltx.xmu.e.cn/chorus/song/moli.mp3
10.茉莉花 鋼琴版
http://mp3..com/r?url=http://www.cnzyzz.com/soft/3.mp3歌曲/浪漫鋼琴99/cdr13/A05.MP3
好一朵茉莉花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茉莉花》研究綜述
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程方
大江南北有不少《茉莉花》,流傳很廣,並且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特》中用了《茉莉花》曲調,但到底用的是哪首《茉莉花》呢?是江蘇的《茉莉花》( ) ? 還是乾隆年間英國人Hittner在中國記錄的《茉莉花》( ) ?很多人並不是十分清楚,大多隻是聽說感到驕傲而已,畢竟能夠看到整幕歌劇《圖蘭多特》的人不多,而且研究《茉莉花》(在以後的下文中簡稱為《茉》)的人也不多。八十年代以來,在各期刊和專著上對《茉》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茉》的「源流」「傳播」「不同地區民歌《茉》的比較」及「《茉》在其他傳統音樂體裁中的比較研究」等方面,現綜述如下:
一.《茉莉花》溯源
主要的文章有:錢仁康的《樂歌考源(十六)》(1985/5《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錢仁康音樂文選(上)》)、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藝苑》1982/1)及馮光鈺的專著《中國同宗民歌》(1998年第1版,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錢仁康在《樂歌考源(十六)》和《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中對《茉》的源流進行了詳細考證(但兩篇文章在時間上出現了矛盾):我國最早刊載《茉》歌詞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中國最早刊載《茉》曲譜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37年)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茉》曲譜最早的記譜見於1804年(在《樂歌考源》上又說是1806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英國地理學家、旅行家、英第一任駐華大使秘書(乾隆1792—1794年間)巴羅(John Barron)寫的《中國旅行》(Travels in China)的第十章,書中說《茉》譜是希特納(Mr Hittner)記錄的,錢先生從原書中的羅馬字拼音歌詞來推測,Hittner可能是從廣州記錄這首民歌的。對於Hittner記譜的「樸素」的《茉》的曲調到底是哪個地方的民歌,他確切是在何地記錄的,沒有文章再進一步考證。
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對《茉》的考源是根據1980年《音樂論叢》第三輯錢仁康發表的《「媽媽娘你好糊塗」和「茉莉花」在外國》一文來寫的。易人指出:《茉》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她同時考證了茉莉花這一植物的傳入,是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傳入我國,最早見於福建、廣東,三百多年前傳到蘇州、杭州、揚州一帶。
馮光鈺在《中國同宗民歌》中提到《茉》的溯源,但不如錢仁康細致。對於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到底在哪年出版,兩人的文章記載很不統一,馮光鈺記載的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錢仁康記載的是道光十七年,對於「公元」的確切年份錢先生自身就有矛盾(前面已提到)。另外馮光鈺根據《茉》唱詞與曲調的雙疊翠形式,試圖通過明代散曲家劉效祖的刻本《詞臠》中出現的《雙疊翠》唱詞來考證《茉》與《雙疊翠》的曲調是否有傳承關系,他提出了問題,但結論卻不得而知。
二.《茉莉花》的歌詞
對於《茉》歌詞內容的介紹,江明忄享 在他的專著《漢族民歌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中介紹得較為仔細,他認為《茉》的歌詞大部分是唱《張生戲鶯鶯》的原詞;但有的地方不唱張生的故事,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詞及由此變成同類的二三段詞,如蘇北的《茉》;有的地方唱其他花名的詞,內容與此相近;有的地方唱《武鮮花》,敘述武松殺嫂的故事,但不多。
錢仁康在《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提到,在我國最早刊載《茉》歌詞的出版物《綴白裘》中,記載《茉》的歌詞是《西廂記》的劇詞,也就是說,唱的是張生戲鶯鶯的故事。
何仿在他的《紮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江蘇音樂》1992/4)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蘇六合、儀征一帶跟當地一位民間藝人學唱《茉》時,當地藝人唱的內容包括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詞,何仿後來把這些唱詞改成統一唱茉莉花的詞,即現在我們所聽到的江蘇《茉》的唱詞。
三.《茉莉花》的傳播
1.《茉》在中國的傳播,主要的文章有何仿的《紮根中華大地,香飄四海五洲——記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搜集》,他以歌詞改編者的身份,講述了他在江蘇六合、儀征一帶如何跟當地一位民間藝人學唱《茉》、如何把當時唱金銀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詞統一該成唱茉莉花的詞、並將新詞中的「奴」改為「我」的過程,還對新改的歌詞進行了演唱提示,他最後講述了改變歌詞後的《茉》是如何在1957年、1959年、1981年及九十年代在海內外傳唱開來的過程。
其他有關《茉》是如何在大江南北逐漸流傳開來、最早是哪個地區唱《茉》的研究文章沒有。但錢仁康在他的《學堂樂歌是怎樣舊曲翻新的》(《錢仁康音樂文選〈上〉》)一文中,提到學堂樂歌舊曲翻新的手法之一是「顛鸞倒鳳法」,他分析沈心工的學堂樂歌《蝶與燕》、《剪辮》是採用的「顛鸞倒鳳」手法,就是運用Hittner記錄的《茉》的曲調來進行舊曲翻新的。這對《茉》的傳播應有所幫助。
2.《茉》在國外的流傳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錢仁康的兩篇文章,他考證了《茉》在海外的流傳情況:由於「Barrow的《中國旅行》影響很大,1864年德國人卡爾•恩格爾(1818—1882)所著的《最古老的國家的音樂》,1870年丹麥人安德列。彼得•貝爾格林(1801—1880)所編《民間歌曲和旋律》第10集,1883年出版的波希米亞裔德國人奧古斯特•威廉•安布羅斯(1816—1876)所著的《音樂史》、1901年英國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編的《各國特性歌曲和舞曲》,都採用或引用了《茉莉花》」,「1911年,英國作曲家格蘭維爾•班托克(1868—1946)出版《各國民歌一百首》,他《茉莉花》寫成了一首三部式卡農形式的鋼琴伴奏」,「在美國年,1922年夫羅倫斯•赫德孫•博茨福德編的《各國歌曲集》都收進了《茉莉花》」,「日本學校歌曲《茉莉花》(上田壽四郎作詞),也是根據這個曲調填詞的」,「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還把這個曲調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
四.《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
傳統音樂的各類體裁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歌舞、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這五種,關於《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主要的文章有:錢國楨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 比較研究》(1994/4《音樂學習與研究》)、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和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
1. 錢國楨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
(1)《茉》在歌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a、以河北南皮的《茉》為例,敘述了其作為歌舞體裁的舞蹈表演形式,分析了作為舞蹈歌曲的《茉》在節奏、節拍、旋律、調式、結構、前奏、間奏等方面的特點;b、以冀中蓮花落和東北的二人轉《茉》為例,分析了《茉》在北方東北色彩區作為歌舞體裁的樂觀雀躍的特點。
(2)在近代聯曲體說唱音樂中,吸收了《茉》(或《鮮花調》)作曲牌:a、北京單弦牌子曲中的《鮮花調》由於說唱音樂化的要求,突出了快聲快語、閃板奪字的節奏特徵;b、廣西文場中的《鮮花調》則充滿了文雅氣息,更接近於江蘇《茉》,保持了南方民歌的色彩特點。
(3)在近現代聯曲體的地方劇種中,也吸收了《茉》(或《鮮花調》)作為自己的唱腔:a、五十年代流行於津京地區的曲藝劇《新事新辦》中劇中人張鳳蘭唱的一段《鮮花調》,曲調簡潔明快、節奏疏密有致,腔詞結合得當;b、廣西彩調劇的調類唱腔中,《雪花飄》是《茉》的變體,整個唱腔簡潔洗練,既保留了民歌《茉》的典型音調,又有地方特色音調的新鮮感。
(4)在民族器樂曲中,不管是合奏或獨奏,都把《茉》納入了自己的表現范圍中。a、山西鼓吹樂八大套第三套《推轆軸》套中的第七支樂曲,為推向全套樂曲高潮,把優美抒情的《茉》變成快速火熱的樂曲;b、梆笛演奏家劉管樂把《茉》改編成有四次變奏的笛子曲,樂曲由慢到快,有優美到火熱,在高潮中結束。
(5)《茉》還被改編成無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樂合奏等體裁形式,錢國楨沒有再列舉。
2.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主要論述的是《茉》在民族器樂曲中的運用。她以山西晉中的《茉》樂曲為例,說明《茉》在作為獨立的曲牌加以演奏時,吸收了山西民歌中常出現的偏音「4」「7」,構成清樂徵調式,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同時晉中的《茉》樂曲還被吸收到整套樂曲中作為套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茉》被安排在山西八大套的第三套中,運用添字加花的手法,顯示了器樂不同於聲樂的表現性能。同時,她還列舉了一些以《茉》為主題改編的器樂獨奏、合奏曲,說明《茉》的被吸收使樂曲的表現力更豐富多彩。
3.馮光鈺在他的《中國同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曲《鮮花調》為例說明《茉》被說唱曲種吸收,衍變成基本曲牌唱腔情況:從唱詞、旋律走向、落音、樂句的發展來看,湖北小曲《鮮花調》曲調顯然脫胎於民歌《茉》,但又按曲藝音樂的特點,把唱詞加以「說唱化」和「地方化」,使唱腔適應地方曲藝表現的需要。
五.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的比較研究
主要的文章有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江明忄享 的《漢族民歌概論》、周青青的《中國民歌》、馮光鈺的《中國同宗民歌》,另外錢國楨在他的《民歌「茉莉花」在傳統音樂各類體裁中的比較研究》中也論述。他們認為江蘇蘇北的《茉》是時調「鮮花調」的母體,都是以蘇北的《茉》為最基本的形態,與其他地區的《茉》進行比較研究的。
1. 首先我們來看他們對蘇北《茉》的分析:
(1)易人認為:蘇北的《茉》和《鮮花調》相比,無論從旋律、節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顯得更委婉、秀麗、動聽。
(2)江明忄享 認為:蘇北《茉》的旋律以曲折的級進為主,小跳進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點,歌詞一般只有開始幾段,不唱《西廂記》故事,較早為人們所採集、介紹。
(3)周青青認為:在詞曲的配置上,江蘇的《茉》多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在演唱速度上比河北、東北的《茉》略快,但在整體的風格氣質上,更具抒情氣質。
(4)馮光鈺認為:蘇北的《茉》用的是五聲音階,旋律婉轉流暢,節奏穩重而富於變化,音樂充滿了詩情畫意,生動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如用吳語演唱,則更顯深邃細膩、新穎親切。
(5)錢國楨認為:蘇北的《茉》最具江南小調特點,五聲徵調式、旋律級進、四平均、二對一、切分節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暢而又有江南語言的節奏特點,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搶先切入的第四句表達了人們對茉莉花急切的愛戀之情。
2.接下來我們看他們對各地《茉》的比較:
(1)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較了河南商城、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認為雖然四首曲調存在許多相同的樂匯,旋律線條的起伏比較相近,都是徵調式,但由於a、四首樂曲第一句的落音不盡相同;b、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都出現了「4」「7」偏音;c、各地有不同習慣的襯詞;d、被收在贛南採茶戲和祁太花鼓中,與舞蹈動作進行了結合,使得四首曲調的形態和音樂形象的刻畫變異比較大,給人的感覺也不相同。
接下來她又比較了遼寧長海、河北南皮、山東長山的《茉》,認為它們的風格都比較粗獷,都出現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聯系的襯詞。河北南皮的《茉》由於出現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種新鮮的色彩感。而黑龍江的《茉》由於演唱者郭頌的處理,即在結尾時把高音加以延長,注入富有東北地方風味的襯詞「哎呀哎呀哎哎呀」而顯得別具風味。
另外她還比較了河北深澤縣正調(當地把結束在徵音上的《茉》習慣稱為正調)和反調(把結束在商音上的《茉》習慣稱為反調)兩首不同調式的《茉》,雖然它們的第一樂句中的兩個樂句都進行了重復,但音樂的進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 樂句兩者的樂匯和音區位置不一樣,「反調」在句尾加進了「哎喲哎喲」的襯詞,使樂句延伸為五小節半,從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現力,之後「反調」第三樂句又進行緊縮,連續三個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較短小,最後落在商音上。
(2)江明忄享 先後分析了河北南皮的《茉》和山東日照的《述羅》。他認為河北南皮的《茉》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調,旋法起伏較大,跳進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較大,跳進教南方多,因字調而引起的字前裝飾(綽注及上下三連音)多而有北方色彩,各句的加腔是由於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後較長的拖腔,旋律材料來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江明忄享 認為山東日照的《述羅》(魯南五大調「四盼」之四)用了「鮮花調」來抒唱四到六月間盼郎歸來的思念之情,旋律跳進較少,曲折細膩,第三第四樂句連接較緊,使唱詞也合成一個較長的句式。
(3)周青青採用對比譜來綜合比較蘇北、河北南皮和黑龍江的《茉》。與江蘇的《茉》相比,南皮的《茉》旋律起伏大些,色彩明亮些,曲調更具敘述性質。但從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因速度緩慢,大調五聲音階的級進進行、曲調中五次出現的小二度音程而顯得相當柔媚和細膩。東北的《茉》在旋律上與河北的《茉》關系比江蘇的《茉》更接近,但曲調比南皮的《茉》平直、朴實、跳進多、幅度大,因而顯得稜角也大些,沒那麼細致;最後拖腔的旋律骨幹音與南皮《茉》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風格不同,有東北人豪邁、直爽、快人快語的性格特點。
(4)馮光鈺前後分析了河北南皮、山西臨汾、寧夏固原縣回族和黑龍江的《茉》。他認為南皮的《茉》是帶變音的六聲音階,音域比蘇北《茉》寬廣,旋律起伏較大,明亮、具北方小調的特點;由於唱詞為張生與鶯鶯的故事,音樂的敘事性與抒情性有機結合,曲調既有說唱風味有動聽,節奏既從容舒展又輕盈跳動,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現,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臨汾的《茉》是一首七聲音階的民歌,旋律中特別強調偏音「4」「7」,調性色彩比較自然,使旋律更為婉轉優美,是一首情歌色彩濃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著重於內在感情的表達。
寧夏固原縣的《茉》與蘇北的《茉》相比,唱詞內容及旋律進行產生了許多變異,原位「4」音與徵「#4」音的交替出現,使得「4」音的運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變化,句末「牧童哥」的襯腔突出了地方特點,但其音樂結構、各樂句的落音與蘇北的《茉》大致相似。
黑龍江的《茉》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與女歌手的演唱相比,顯得別致而干凈利落,富有層次感,純朴穩重中含有輕巧優美、含蓄中洋溢著熱情。歌曲旋律簡練朴實而詼諧幽默,速度徐緩,抒情中具有熱情開朗的性質,起句的襯詞與結束句的襯腔首尾呼應對答,頗有特色;曲調稜角分明,柔中有剛、起伏自然,把人們熱愛茉莉花的喜悅之情表現得十分真切。
綜上所述,《茉莉花》流傳到各地後產生了許多的變體,多姿多彩,各具一格,為適應各地各階層廣大人民的需要,已主要成為漢族民族音樂各種體裁中的一個共同的音樂主題。再一次肯定回答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特》用的《茉莉花》曲調,就是乾隆年間英國人Hittner在中國記錄的《茉莉花》( ) 。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帶給我們驕傲,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藝術享受,衷心祝願我們的茉莉花能常開不敗,能越開越美!
參考資料:http://www.zzer.org/download.asp?ID=700&SN=0
❷ 《茉莉花》有幾個版本
兩個版本,那個常常聽到的,輕柔的那個mmslddlssls開頭的,歌詞為:'芬芳美麗滿枝芽'是河北民歌,另外一個叫歡快的歌詞為:'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是江蘇民歌。
❸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3)三首茉莉花區別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❹ 東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蘇民歌茉莉花有什區別
都表達了姑娘惜花愛花的感情,都比較細膩委婉。在歌詞是江蘇民歌比較含蓄,而東北民歌更直接更爽快。在曲調上江蘇民歌婉轉抒情,而東北民歌則熱情爽朗。
❺ 兩首歌曲茉莉花的區別與介紹
民歌茉莉花的歷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為「鮮花調」,有幾百種鳴唱法,但大同小異,實際就是一種,音樂界稱為「近似音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主要流行區在江浙。據已故音樂史論家章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等專家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在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揚州清曲,以及從揚州清曲中汲取豐富營養的揚劇,都有「鮮花調」曲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國音樂源遠流長,但最大遺憾是,長期以來大多數只有曲牌名及歌詞,很少有曲譜記載。現存最早的「鮮花調」(又名「仙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由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為1840年抄本《張菊田琴譜》之古琴曲。現代首次以簡譜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線歌舞團到北京作匯報演出,演唱很成功,後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揚州大規模採集民歌,所收錄的1000餘首民歌中,就有儀征、江都、興化三種「茉莉花」,詞曲大同小異。90年入選《中國民歌集成.江蘇卷》的揚州民歌達230餘首,「茉莉花」(即「鮮花調」以7種詞曲形式列入該書,第一種即為何仿這一首,在其曲最後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詞、記譜」。 下載: http://www.xtyou.com/Soft/jz/200508/376.html7 回
❻ 江蘇、河北、東北三省茉莉花有什麼不同情緒
這是江蘇的::抄在中國古代,其優雅甜美的花香更被視為女人感性的象徵。6月盛開的小白花帶有濃郁的花香,沖泡而成的茶也因此很受歡迎。讓人只是聞到香味就會覺得心情舒暢。
中國人也對茉莉花倍加贊賞,江蘇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唱遍全中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在全國各地有成千上萬個嗜好者,東南沿海各省的婦女喜歡在頭上插上幾朵茉莉花,既美麗又大方,又芳香襲人。
中國歷來文人雅士都盛贊茉莉花的香氣:「雖無艷態驚群卻有清 香壓九秋」,「月桂荔枝樹上,人行茉莉香中」,「一卉能令一室香,炎天尤覺玉肌涼」,」香從清夢回覺時,花向美人頭上開「,」他年我若修化史,列為人間第一香「,可見調香師對茉莉花的偏愛不是偶然的。有句老話」沒有茉莉花不成香水「,將調香師的秘密暴露無遺。
❼ 周勇//7.16小暑十一日//七絕三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並序)
序言:曲江芳園,游賞勝地。茉莉佳卉,最具人氣。曲花映襯,韻拂胸臆。茉莉之華,諧稱「抹麗」,壓群之寓,素潔無敵。葉翠花潔,天然如玉,嬌而不媚,芬芳馥郁,清新幽遠,仙子之致。
百卉英茂,斯華獨靈。結根重壤,清流擢莖。芳比梔蘭,丁香比肩。熏室芳濃,雅潔超凡。芬芳徐拂,暑氣頓消,心曠神怡,遠離塵擾。
花可入湯,遂成美食,騰霧潤肺,其妙何極?質韻驚群,兼瑰潤甜,有梅馨香,具蘭幽遠,得竹清雅,名絕芳園。
其一(平水韻,一東)
通身潔白露華功,清雅豐姿仙骨融。
聞道根苗來月殿,嫦娥呵護玉玲瓏。
其二(平水韻,二江)
清新悅目傲群芳,更有馨香沁肺腸 。
疑是仙娥貪酒醉,歸來搖落玉明璫。
其三(平水韻,七寒)
雪肌碧葉靚江干,漫步南湖意未闌。
白玉枝頭呈畫境,淡香流轉滿長安。
茉莉花,別名茉莉。木犀科、素馨屬直立或攀援灌木,高達3米。小枝圓柱形或稍壓扁狀,有時中空,疏被柔毛。葉對生,單葉,葉片紙質,圓形、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兩端圓或鈍,基部有時微心形,在上面稍凹入或凹起,下面凸起,細脈在兩面常明顯,微凸起,除下面脈腋間常具簇毛外,其餘無毛;裂片長圓形至近圓形,先端圓或鈍。果球形,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茉莉的花極香,為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花、葉葯用治目赤腫痛,並有止咳化痰之效。
該花直立或攀援灌木,高達3米。小枝圓柱形或稍壓扁狀,有時中空,疏被柔毛。
葉對生,單葉,葉片紙質,圓形、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2.5cm,寬2-7.5cm,兩端圓或鈍,基部有時微心形,側脈4-6對,在上面稍凹入或凹起,下面凸起,細脈在兩面常明顯,微凸起,除下面脈腋間常具簇毛外,其餘無毛;葉柄長2-6mm,被短柔毛,具有關節。
聚傘花序頂生,通常有花3朵,有時單花或多達5朵;花序梗長1-4.5cm,被短柔毛;苞片微小,錐形,長4-8mm;花梗長0.3-2cm;花極芳香;花萼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裂片線形,長5-7mm;花冠白色,花冠管長0.7-1.5cm,裂片長圓形至近圓形,寬5-9mm,先端圓或鈍。果球形,徑約1cm,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茉莉性喜溫暖濕潤,在通風良好、半陰的環境生長最好。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質的微酸性砂質土壤為最適合。
大多數品種畏寒、畏旱,不耐霜凍、濕澇和鹼土。冬季氣溫低於3℃時,枝葉易遭受凍害,如持續時間長就會死亡。而落葉藤本類就是很耐寒耐旱的了。
原產印度、中國南方和世界各地廣泛栽培。現廣泛植栽於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在伊朗、埃及、土耳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以及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
茉莉花是我們常見的室內栽培植物,因為它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性還具有豐富的葯用價值。但還是有很多花友們不知道茉莉花的常見品種有哪些,下面給大家列舉了寶珠、虎頭、獅頭、菊花、黃茉莉這五種常見的茉莉,通常茉莉花分為三個大類,單瓣、雙瓣和多瓣。
茉莉花常見的五大品種:
1、寶珠茉莉
寶珠茉莉是茉莉花的常見品種,屬於灌木,植株通常比較高,枝條細而有稜角,有時還會有絨毛。葉片通常呈橢圓形,葉子微微皺起,葉子上的靜脈清晰明顯,葉柄短而帶點往上的弧度。寶珠茉莉大多數花期在6~10月,有少數在冬季,11月到第二年的3月。花冠呈乳白色,香氣濃郁,花朵比較少,通常只有三、四朵。
2、虎頭茉莉
虎頭茉莉屬於變異品種,所以基因不穩定容易發生異變。虎頭茉莉養護比較難,枝條剪口、損傷枝條都極其容易死亡,從而導致整個植株的無法生長,抗病力也很差,容易受病菌侵蝕,不建議新手小白來養。虎頭茉莉是多瓣茉莉的一種,花朵正常情況下,花瓣有50瓣以上,但變異後就只有不到10瓣了。
3、獅頭茉莉
獅頭茉莉的枝條呈現明顯凸起的姿態,葉片較小,有很濃烈的綠色,一般都是在晚上開花,多是先開一兩層,其餘次日才開完。
4、菊花茉莉王
菊花茉莉王的開花層數很多,所以完全開花需要一定周期,葉片顏色較深,開花數量較多,花朵比較大。也是最常被做觀賞性植物養殖的。它還十分適合做茉莉花茶,可以起到清肝明目,排熱解毒的作用。
5、黃茉莉
黃茉莉一般高60~100厘米,花朵都是好幾朵開在枝條前端,一般是在午後開放。花朵呈黃色,香味清新淡雅,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不耐寒,冬季需要特別養護,不然容易凍死。
茉莉花分為單瓣茉莉、雙瓣茉莉和多瓣茉莉。
1、單瓣茉莉
單瓣茉莉是茉莉花的常見品種,又稱尖頭茉莉。植株比較矮小,大約70~90厘米。葉片通常呈橢圓形,葉質比較薄,葉端稍間,長大約5~9厘米,寬大約3~5厘米。花瓣是單層,而且少,通常在7~11片。花色潔白無暇,表面微皺。
喜歡溫軟濕潤的環境,在通風良好、半陰的環境生長最好,怕高溫也怕低溫,但耐旱性較強,適合在山腳、丘陵坡地種植,產量雖然不及雙鞭茉莉,但單瓣茉莉製作的茉莉花茶,香氣更加濃郁,滋味也更加鮮爽。
2、雙瓣茉莉
雙瓣茉莉是我國大面積栽培的主要品種。植株比單瓣茉莉要高,通常在一米以上,多分枝,莖枝較粗硬。花朵數量也較多,最高可達30朵以上,花朵呈圓形,頂部較平或尖,也稱平頭茉莉,花朵要比單瓣茉莉肥碩,含水量也較低。
花瓣也較多,通常在13~18片,有兩層,內層在4~8片,外層在7~10片。花色同樣潔白無瑕,花香比較濃烈,因此可提煉成精油。雙瓣茉莉花比單瓣茉莉花更好養殖,更好存活。
3、多瓣茉莉
多瓣茉莉葉片濃綠,花朵緊密挨著,而且圓而短。花瓣小而厚,數量多,一般在十幾片以上。多瓣茉莉花一般開放時間拖得很長,香氣較淡,產量很低,耐旱性強。
茉莉花素潔、濃郁、清芬、久遠,它的花語表示忠貞、尊敬、清純、貞潔、質朴、玲瓏、迷人。
許多國家將其作為愛情之花,青年男女之間,互送茉莉花以表達堅貞愛情。它也作為友誼之花,在人們中間傳遞。
把茉莉花環套在客人頸上使之垂到胸前,表示尊敬與友好,成為一種熱情好客的禮節。
茉莉花的花語為官能的、你是我的,因為它的香味迷人,很多人會把她當成裝飾品一樣地別在身上。
在婚禮等莊重場合,也是一種很合宜的裝飾花。也經常被使用在新娘捧花上。茉莉花茶是一種香味極濃的茶。
但是,真正用於這種茶葉的,是另一種與茉莉花品種很接近的花。
清雅的外形,讓你很難想像原來她有著如此香甜醇美的花香。
散發著就像其花語所說的「官能的」香味。
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香水中的主要原料之一。
傳說在明末清初,蘇州虎丘住著一趙姓農民,家中夫婦倆和3個兒子,生活貧苦。趙老漢外出謀生,落腳在廣東鄉里,每隔兩三年回來看看。妻子和兒子在家種地。孩子漸漸大了,便把地分為三段,各人一塊,都以種茶樹為主。有一年趙老漢回家,帶回一捆花樹苗,只說這是南方人喜歡的香花,叫什麼名兒,也弄不清。趙老漢不管兒子喜歡不喜歡,便栽在大兒子的茶田的田邊上。隔了一年,樹上開出了一朵朵小白花,雖香,並沒有引起村民的多大興趣。一天,趙家人兒子驚奇地發現,茶枝帶有小白花的香氣。隨即檢查了全茶田,都帶著香氣。他便不聲不響采了一筐茶葉,到蘇州城裡去試賣,意想不到,這含香的茶葉真走俏,一會兒全部賣光。這一年大兒子賣香茶葉發了大財,消息終於傳開丁。兩個弟弟得知後,找哥哥算賬,認為哥哥的香茶葉,是父親種的香花所致,哥哥賣茶葉的錢應三人均分。兄弟間一直吵鬧不休,兩個弟弟要強行把香花毀掉。
鄉里有位老隱士,名叫戴逵,深為群眾所崇敬。趙氏三兄弟都到戴家,請他評理。戴逵說:「你們三人是親兄弟,應該親密無間,今後你們還要結婚生孩子,為人父母,不能只為眼前一點點利益,鬧得四分五裂。哥哥發現的香茶,多賣了錢,這是大好事,全家都應高興。財神菩薩進了你家門,你們反而打起來,哪有這等蠢事?你們知道財神在哪裡,就是這些香花。你們要繁殖發展這些香花,各人茶田裡都栽上香花,兄弟都賣香茶,大家就都發財了。你們的香花有了名,壞人想來偷,怎麼辦?兄弟輪班看護,這就要團結一致,如果你們都自私自利,不把大夥利益放在前面,事情哪兒成呢?為了要你們能記住我的話,我為你家的香花取個花名,就叫末利花,意思就是為人處事,都把個人私利放在末尾。」兄弟三人聽了戴老夫子的話,很受感動。回家以後,和睦相處,團結生產,大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起來。
後來蘇州茉莉花成為地方著名產品。又過了多少年,蘇州茉莉花茶名聞遐邇。末利花寫成茉莉花,是文人為了字形美而改變的,不過,末利的含義群眾心裡仍然保留著。
另傳說唐代蘇州名妓有一名妓名真娘,真娘出身京都長安一書香門第。從小聰慧、嬌麗,擅長歌舞,工於琴棋,精於書畫。為了逃避安史之亂,隨父母南逃,路上與家人失散,流落蘇州,被誘騙到山塘街「樂雲樓」妓院。因真娘才貌雙全,很快名噪一時,但她只賣藝,不賣身,守身如玉。其時,蘇城有一富家子弟叫王蔭祥,人品端正,還有幾份才氣。偏偏愛上青樓中的真娘,想娶她為妻,真娘因幼年已由父母作主,有了婚配,只得婉言拒絕。王蔭祥還是不罷休,用重金買通老鴇,想留宿於真娘處。真娘覺得已難以違抗,為保貞節,懸梁自盡。王蔭祥得知後,懊喪不已,悲痛至極。斥資厚葬真娘於名勝虎丘,並刻碑紀念,栽花種樹於墓上,人稱「花冢」,並發誓永不再娶。文人雅士每過真娘墓,對絕代紅顏不免憐香惜玉,紛紛題詩於墓上。
傳說茉莉花在真娘死前沒有香味,死後其魂魄附於花上,從此茉莉花就帶有了香味,所以叫茉莉花又稱香魂,茉莉花茶又稱為香魂茶。
菲律賓在獨立之後,由美國管理,在早則臣服於西班牙人。在西班牙人統治期間,曾有一些不甘國土被侵的革命志士。其中一位叫做拉剛家林的熱血志士,在毅然參加愛國行動,和女友李婉婉話別時說:「親愛的,如果我不幸血流大地,希望你不要難過,也不要忘記我,請時時為我禱告!」「我會的!我發誓一生一世深愛著你!」李婉婉也表明自己的心意。
不幸的是,西班牙人船堅炮利,很快就粉碎了菲律賓志士的願望。拉剛家林也為國捐驅了,李婉婉悲痛不已,每天以淚洗面,身體因此一天不如一天,最後終於香消玉殞。朋友把她安葬以後,沒想到墓地竟長出一朵從沒見過、清香動人的白色花朵,那就是茉莉花。這個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茉莉花也因此根深蒂固地活在菲人心中。
1943年2月1日,駐菲的總督莫非,幾經考慮後,公布選定茉莉花為菲律賓之花;當菲人獨立自治後,這個千島之國仍然把象徵純潔和永恆愛情的茉莉花定為國花。
2020.07.16
❽ 關於河北 江蘇 東北歌曲《茉莉花》有什麼相同點與不同點
江蘇是茉莉花的源頭,其他地方的茉莉花都不太正宗,而且也只有我們江蘇的《茉莉花》唱得清婉柔美。至於你說的河北、東北的《茉莉花》我沒有聽過,但是我聽過他們那的方言,怕是表達不出茉莉花的神韻來。
❾ 兩首<<茉莉花>>有什麼不同
一首是江蘇民歌,一首是湖北民歌。
❿ 民歌<茉莉花>有幾個版本
回漪漪:
民歌茉莉花的歷史
除了江蘇、東北、河北流傳著《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國還包括山西、陝西、四川等省市流傳著《茉莉花》的民歌。但由於江蘇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轉、優美,很生動的表現了茉莉花的特點,因此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紀享譽全世界。義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劇《圖蘭多特》中就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為主題再現了神秘而美麗的中國。
江蘇《茉莉花》是一首產生於明末清初,流傳東北地區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小調歌曲,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叫《鮮花調》,由於第一句是個重疊句,所以又稱為《雙疊翠》或《雙疊詞》。十八世紀下半葉傳到西方,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作為公主的主題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國由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中。江蘇《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國作曲家盧梭收入他所編的《音樂辭典》中,此曲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美國等國家,成為中國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蘇《茉莉花》的曲調婉轉、流暢、細膩、柔美、淳樸。曲式是由四個樂句構成單部曲式;調式為徴調式。現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根據江蘇民歌《茉莉花》改編創作的,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茉莉花》。歌詞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擔心受責罵,被人取笑,又怕傷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一個天真可愛純潔的美好形象,生動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江蘇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聲音階曲折的級進為主,旋律婉轉流暢,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圖畫。歌詞一般只有開始關於茉莉花的幾段,不唱《西廂記》的故事。民歌手往往採用吳語演唱這首歌曲,其風格細膩優雅,聽來感到新穎親切,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藝術感染力。
與江蘇的《茉莉花》比起來,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調則更具有敘述性質。它的速度緩慢,旋律的進行委婉。民歌表演者為了加強對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時從戲曲音樂中汲取素材來豐富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後有一個較長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貼切。
附
蔡琴-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