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那縣杜鵑花
A. 什麼時候去西藏最合適…
每年3月底-5月,屬於旅遊平季,這個時間是每年淡季往旺季的過渡期,當然,價格也會出現緩緩地漲幅,其實,每年4-5月的西藏風景個人認為是最佳時節,西藏春季比內地來得慢半拍,花開的景色在4-5月出現高峰期,萬物復甦,綠茸茸的,美不勝收。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4-5月的珠峰,才是看珠峰旗雲的最好機會。
在9月中旬之後,至10月中旬,也屬於旅遊平季,經過暑期的大幅漲價後,9月學生開學,家長很多沒時間遠途旅行,價格從9月初開始出現回落,降價幅度不大,但是仍然是不錯的赴藏時間選擇。金秋九月是西藏攝影團的最佳月份。
在6月至9月初,屬於旅遊旺季,這段時間是西藏的旺季,價格漲幅大。特別是暑期的7-8月之間的價格浮動非常大,景色最宜人,時間在暑期也最得空(有假期)。赴藏的遊客多,價格就水漲船高。
在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屬於旅遊淡季,這個時間段,我們認為是西藏旅遊業的最淡季,赴藏的人確實少,都說冬天西藏冷,其實拉薩冬天沒有北京冷,當然,中國大陸很多地方的旅遊業都是冬天進入淡季,願意在冬天出行的遊客確實不多。這個時間赴藏,價格確實相當優惠,很多景區也是半價門票。
(1)錯那縣杜鵑花擴展閱讀:
西藏的氣候,由於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復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在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由於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
隨著海拔增高、氣壓降低、空氣密度減小,每立方米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遞減,海拔3000米時相當於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時約為62%~65.4%,到5000米時為59%左右,6000米以上則低於52%。
在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控制下,西藏乾季和雨季的分別非常明顯,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9月為雨季,雨量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嚴重不均,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
藏南和藏北氣候差異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8℃,最低月均氣溫-16℃,最高月均氣溫16℃以上。藏北高原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以下,冰凍期長達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過10℃,6~8月較溫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風。僅就氣候而論,到西藏旅遊,3~10月較為適宜,其中6~9月為最佳時節。 ]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1/3;日照時間也是全國最長的。與中國內地相比,西藏多數地區氣溫偏低,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氣溫僅為10℃左右,夜間氣溫甚至會降至0℃以下。
B. 青藏高原珍稀植物有哪些
編輯本段一、植物種類和地理成分 植物種類十分豐富 整個青藏高原區的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據粗略估計高等種子植物可達10,000 種左右,如果把喜馬拉雅山南翼地區除外也有約 8,000 種之多。但 是高原內部的生態條件差異懸殊,植物種類數量的區域變化也十分顯著。如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區,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頂部具有從山地亞熱帶至高山寒凍風化帶的各種類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區系最豐富的區域,高等植 物種類在 5,000 種以上。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陸性寒旱化的高原氣候,植物種類急劇減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種子植物不及 400 種,再伸進到高 原西北的昆侖山區,生態條件更加嚴酷,所採到的植物種類也只有百餘種。 高原北部的柴達木盆地雖然海拔高度低至 3,000 米上下,但氣候極端乾旱, 盆地內種子植物約 300 種,加上周圍山地,種類可在 400 種以上,至於新疆 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賽欽和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則出現大面積裸露的無植被 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種類就更少了。可見,整個高原地區植物種類的數量 是東南多、西北少,呈現出明顯遞減的變化趨勢。 顯著的區域差異 按照植物種類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顯著的區域差異。青藏高原南緣,東喜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區屬古熱帶植物區,熱帶地理成分佔優 勢,種屬數雖較多,每屬內所含的種數卻較少,說明這里處在古熱帶植物區的北部邊緣,屬熱帶亞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較古老。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 杉,買麻藤科的買麻藤金縷梅科的阿丁楓、龍腦香科的羯布羅香等。高原東 南部屬森林植物區系,以中國-喜馬拉雅成分為主,含有數量眾多的木本植物,組成各種類型的森林,如殼斗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綠樹種,高山櫟類植物以及針葉林中的代表樹種,如高山松、喬松,多種冷杉和雲杉等,杜鵑屬的現代分布中心也就在這里。 獨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 在高原內部則以青藏高原成分佔支配地位,它有著年輕的、獨立發展的歷史,有許多種、屬是在高原強烈隆升過程中逐漸適應於寒冷乾旱的生態條件而發展起來的。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針茅、固沙草、西藏蒿、墊 狀駝絨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達木盆地等乾旱區域則以亞洲中部荒漠成分 為主,如駝絨藜、膜果麻黃、合頭草、蒿葉豬毛菜、沙生針茅等。典型的溫 帶和高山成分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較廣泛,常為高山灌叢和草甸的組成成分。 因此,在植物區繫上整個青藏高原區除其南緣可劃歸古熱帶植物區外, 絕大部分都屬於泛北極植物區。其東南部屬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北 部的柴達木盆地屬亞洲荒漠植物亞區的范圍,而高原內部腹地則是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 編輯本段二、鬱郁蒼蒼的森林 簡述 通常在人們的想像中,青藏高原是與森林無緣的。其實不然,在高原的 南緣和東南部,即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和橫斷山脈地區,深受南來夏季風的惠澤,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廣泛分布著茂密的森林,是我 國的重要森林區之一,有些還保存著較完好的原始天然森林。而在高原的北 部邊緣,如祁連山東段和昆侖山西段北翼山地也有少量森林零星分布,具有 乾旱荒漠區邊緣「濕島」的特徵。 闊葉林 由闊葉樹種構成的森林在青藏高原濕潤、半濕潤的東南部有廣泛的分布,它們的類型較多,且與生態地理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熱帶常綠雨林和半常綠雨林分布在東喜馬拉雅南翼海拔 1,000—1,100 米以下,喬木高大,森林茂密,通常高達 30—40 米。主要樹種都是熱帶成分, 由龍腦香科、桑科、四數木科等多種樹木組成常綠雨林;由千里欖仁、阿丁 楓等組成半常綠雨林。這些熱帶森林組成種類復雜,林內層次不明顯。許多 樹木樹皮光滑,呈灰白色或灰棕色,格外顯目。有些樹木具有凸出地面的板 根,有的樹木如馬膽果,巨大的果實直接生長在樹乾和粗枝上,就是「老莖 生花」現象。林內大型藤本和附生植物很多,主要由天南星科、棕櫚科、蘭 科和胡椒科植物以及喜陰濕的熱帶蕨類和苔蘚所組成,其中有葉 大若扇的麒麟葉,花冠紅艷的芒毛苦苣苔和香郁喜人的蘭花等。 常綠闊葉林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東段南翼山地和察隅地區分布較廣。它由殼斗科的栲、青岡、石櫟等屬及茶科、樟科、木蘭科等常綠喬木組成,具有渾圓的波浪形林冠,森林郁閉度大,高 20—30 米,層次較多,附生及攀緣 植物也不少。有的林地非常潮濕,林內地面石塊或樹幹上長滿苔蘚,具有「霧 林」或「苔蘚林」的特徵。硬葉常綠闊葉林系由殼斗科的硬葉櫟類樹種組成的森林,如高山櫟、川滇高山櫟、黃背櫟等。和上述常綠闊葉林樹種不同,硬葉櫟類具有旱生生態 適應特徵,如葉子常綠、革質堅硬,中型葉偏小,葉緣多具尖刺或銳齒,葉 面光滑,葉背大多密布黃色或灰色短絨毛。樹干多彎曲、木材堅硬,樹皮厚 具粗紋,分枝多且密集等。通常樹高 15—25 米,層次結構較簡單。這類森林 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季相,樹冠枝條上常飄掛著淺黃色的樹松蘿。落葉闊葉林適於氣候寒冷的生態條件,多為冬季落葉的陽性樹種所組成,如樺木、榿木和楊樹等。糙皮樺林多見於森林上部;榿木中的旱冬瓜是 適應幅度廣的速生樹種,常在海拔較低處組成次生林;山楊、白樺混交林則 系針葉林破壞後自然更新起來的次生林類型,主要分布在高原東南部森林 區。此外,在青海東部山地陰坡也有小片遼東櫟林分布。 上述這些闊葉林類型對溫度、水分條件的要求有一定規律,隨著由暖熱 濕潤向寒冷濕潤或寒旱的變化,大體上出現自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硬葉 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的更迭。森林組成種類由多至寡,森林結構自繁及 簡,層次減少,高度變矮。 針葉林 針葉林是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廣的森林類型,其中常綠針葉林有松林、鐵 杉林、雲杉林、冷杉林、圓柏林、柏木林等;落葉針葉林有落葉松林。針葉 林的喬木通常高大、挺直,單位面積蓄積量高,能提供經濟用材和大量林副 產品,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高原上的針葉林多分布於江河上游山區,在 保持水土、改善環境方面有明顯的生態功能和效益。 松林主要由雲南松、高山松、喬松和長葉松組成,前兩種分布在察隅和 橫斷山區,後兩種見於喜馬拉雅山脈南翼。它們是適應性較強的耐旱抗瘠的 陽性樹種,通常生長迅速、更新良好,抗火性強,多在陽坡和半陽坡構成層 次少、透光好、林相整齊的森林。以察隅地區生長的雲南松林為例,130 齡 的林分,平均高接近 50 米,每公頃蓄積量達 1,000 平方米,超過東北小興 安嶺地區優越條件下生長的紅松林。 喜陰濕的鐵杉林主要分布在高原南緣潮濕地區的山坡上。鐵杉蒼勁挺 拔,高可達 30—40 米,那平展低垂的枝椏把它襯托得更加雄偉壯觀。鐵杉林內比較陰濕,下層喬灌木和草本較多,樹幹上多長滿苔 蘚,好象裹上一層厚軟的綠氈。 由雲杉和冷杉組成的森林通稱為暗針葉林,在高原東南部山地分布很 廣。冷杉性喜濕冷,喬木層高 20—30 米,林內喬灌木較多,地表苔蘚層較發 達,樹枝上常懸掛著黃綠色的長松蘿,點綴著墨綠色的林冠。 雲杉林通常分布的海拔高度低於冷杉林,在濕潤區域則可生長在陽坡上。由於它較耐寒旱,在橫斷山區內部分水嶺兩側地段常占優勢並組成森林 上限和森林區西北緣的林地,常見的有林芝雲杉林和川西雲杉林。在青藏高 原北緣東祁連山生長有青海雲杉林;至葉城以西的西昆侖山,在較濕潤的峽谷陰坡上則有零星的雪嶺雲杉林 成斑狀分布。 柏木林分布局限,在雅魯藏布江中游朗縣境內以巨柏為建群種,適沙耐旱,別具一格;在大渡河上游金川、馬爾康一帶則由岷江柏木為主,多生長 在窄谷的陡坡上。圓柏林多見於橫斷山區森林帶上部陽坡,以大果圓柏為主, 是比較典型的耐旱、耐瘠又耐寒的林型,多為高 10 米左右的疏林、結構比較 簡單。高原東部及東北部則以祁連圓柏林為主。 落葉針葉林以大果紅杉和西藏落葉松為主,前者分布在橫斷山區,後者以西藏東南緣山地為主,比較耐寒,耐瘠薄,對土壤條件不苛求,分布海拔 較高,有的還構成森林上限或頑強生長在冰磧物上。 編輯本段三、千差萬別的各類灌叢 灌叢的生態適應幅度較森林廣 青藏高原各地都有灌叢出現,它們所佔 面積不大,但類型眾多。既有主要分布於東南部的常綠革葉灌叢和常綠針葉 灌叢,也有散布高原各地的不同類型的落葉闊葉灌叢,乾旱谷地中的漿質刺 灌叢和荒漠地區的鹽生灌叢。 每年 4—6 月間在高原東南部的高山上可以見到盛開著紅、紫、白和黃等 各色花朵的杜鵑灌叢,組成山花爛漫的世界。它們的種類和生態特性因地而 異。緊接著森林帶上部的山地陰坡有以鍾花杜鵑為代表的高大的無鱗杜鵑類灌叢,它們的枝葉較大,綻放著粉色、白色的杜鵑花。在冬春積雪的生態作 用下,它們先順坡下延生長,然後向上直立達 2—4 米,組成郁閉而難通行的 灌叢,其下多覆蓋著 3—5 厘米厚的苔蘚,顯得十分潮濕。在開闊的高山上,杜鵑灌叢多 由植株矮化、枝葉細小的有鱗杜鵑類組成,高度為 0.8—0.2 米不等。在橫 斷山區杜鵑種類甚多,通常認為這里是杜鵑屬的故鄉,向西與東喜馬拉雅相 聯,這一地區含有杜鵑屬的大部分種類,其最原始的類群也分布在這里。由 這里向高原內部,杜鵑灌叢的種類減少,景色也較單調,北邊可達東祁連山, 西邊可至岡底斯山東段。 爬松 和杜鵑灌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圓柏灌叢,它們耐干瘠,分布在這一地區 陽坡,常形成直徑 1—1.5 米左右的暗綠色圓盤狀匍匐在坡面上,當地有的 稱為「爬松」。這類常綠針葉灌叢較耐寒旱,分布范圍比杜鵑灌叢更伸入高 山腹地,而具有高原特色。落葉闊葉灌叢中以金露梅灌叢分布范圍最廣,不僅見於從東祁連山至喜馬拉 雅山的濕潤、半濕潤的高山上,而且在半乾旱的高原腹地也有分布。它們開 放著黃色的花朵給那裡單調的景觀帶來暖春的色彩。這類灌叢可分布到海拔5,500—5,600 米,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灌叢了。然而,它們卻是灌叢中的侏儒,高僅 3—5 厘米。 在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的山坡、洪積扇或沿江沙地上普遍生長著西藏狼牙刺灌叢。它一般高 50—100 厘米,生態幅度廣、適應性強,是山地灌叢草原的建群種,每年 5 月間開放著藍紫色的蝶形花,給春末較乾旱的季相增添 了色彩。由於這里燃料缺乏,這類灌叢已成為樵採薪柴的主要對象,使水土 流失日趨嚴重。 錦雞兒為主組成的灌叢 由各種錦雞兒組成的高山落葉闊葉灌叢在灌叢植被的家族中也佔有較顯 著的地位。在藏南高原及阿里地區的山麓洪沖積扇及山坡上可以見到由變色 錦雞兒為主組成的灌叢,它們生長低矮,形成直徑 1—2 米的圓盤狀展伏在平 緩的高原面或山坡上構成獨特的景觀。而在濕潤半濕潤的高山上,鬼箭錦雞 兒灌叢分布較普遍,在春末夏初它展放著粉紅色花朵格外惹人注目,往往使 人們忘記了它那滿布密刺令人生畏的株體。 耐旱灌叢組成 在森林區內,與濕潤高山上杜鵑灌叢顯著不同的是深切谷底兩側山坡上生長的乾旱河谷灌叢,它們大多由具刺的耐旱灌叢組成,如海拔較低處有霸 王鞭和仙人掌等漿質刺灌叢;海拔稍高谷地中則有羊蹄甲、鼠李、白刺花等 灌叢。深切河谷春末夏初季節性乾旱明顯,灌叢萌發嫩葉較遲,灌叢間的還 魄草(卷柏類)在雨季來臨時迅速展放轉綠,顯得生機勃勃。 紅柳包 柴達木盆地的河漫灘、低階地和扇緣地下水溢出帶生長著檉柳類鹽生灌 叢,在盆地西南部邊緣由於植株阻聚風沙而形成固定、半固定的沙包,高可達 5—7 米,俗稱「紅柳包」。此外在湖盆邊緣的鹽漬化沙地上,地下水位較 淺,生長著叢狀白刺灌叢。白刺分枝密集,其基部常因積沙而形成灌叢沙包, 構成獨特的景色。 編輯本段四、綠色地毯——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上廣泛分布著由適低溫的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高寒草甸,它宛如綠色的地毯連片展布在中東部的緩切割高原上。 蒿草草甸分布最廣,以蒿草屬植物占優勢,它植株低矮,密集叢生,具有地面芽、賴短根莖行營養繁殖等特點,能適應生長期短、融凍作用頻繁及低 溫寒冷等不利條件,是適應大陸性高原寒旱化生態環境的獨特類型。最典型 的代表是小蒿草草甸,覆蓋度大達 80—90%以上,草層低矮,僅 3—5 厘米, 結構簡單,層次分化不明顯,景色單調,呈黃綠-綠色季相。這類草甸生物生 產量低,但小蒿草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適口性強;同時耐放牧踐踏,是很 好的天然牧場,適宜放牧氂牛和藏綿羊。除高原中東部半濕潤地區外,在半乾旱、乾旱條件下,蒿草草甸發育較差,常見於高山陰坡或僅呈斑塊狀 分布;在羌塘高原東南過渡地段上蒿草草甸中含有紫花針茅等草原植物,具有草原化草甸的特徵。 在濕潤的東南部高山上有圓穗蓼、蒿草草甸以及由圓穗蓼、香青、委陵菜、黃總花草和蒿草等組成的雜類草草甸,草層高達 15—20 厘米,在夏季盛 開粉紅、黃、藍紫等各色花朵,五彩繽紛,外貌比較華麗,給高山帶增添了 迷人的景色。在橫斷山區中北部的高山上,這類草場多是藏族同胞夏季放牧 的場所,在淺綠而華麗的地毯上,點綴散布著一座座黑色的帳篷,別有一番 情趣。高寒草甸特別是蒿草草甸根系密集、交錯盤結形成土壤上部緻密緊實的氈狀草皮層,厚達 10 余厘米,當地群眾有的開挖用作建築材料,或堆砌成塔狀曬干以作為燃料。 蒿草沼澤化草甸廣泛分布於青藏高原各地的湖濱、山間盆地、河流兩岸的低階地、山麓潛水溢出帶等地段。這些地段,海拔高,氣候寒冷,地勢平緩,地下有多年凍土成為不透水層,因而地表積水形成沮洳地帶。土壤過濕, 長期的融凍作用形成了「塔頭」狀的凍脹丘和積水的熱融窪地,生長著以藏 蒿草、大蒿草等為代表的沼澤化草甸,還有黑褐苔草,驢蹄草、垂頭菊等。 群落外貌為深綠色,植物生長茂密、葉層厚,產草量較高,適口性好。進入 冬季以後,由於藏蒿草植株高,不易被雪覆蓋,便於牲畜覓食;因水塘中多 寄生蟲和病原菌,過分潮濕,羊群易發生腐蹄病等疾病,不宜放牧綿羊,最適於氂牛放牧。 川西北若爾蓋地區地勢平緩,地表水分過剩,分布著大面積人畜難以通行的 沼澤草甸和沼澤,這就是紅軍長征途中十分艱難通過的「草地」。木里苔草 沼澤是這里典型的類型,常與藏蒿草草甸組成復合體分布。由於有機質分解 緩慢,泥炭積累加速,若爾蓋沼澤泥炭層厚達 2—4 米。但在海拔 4,000—4,500 米以上地區,泥炭層較薄,僅半米左右。即使在雪線上,只要有土壤就有高山苔蘚草甸,如同粘在上的綠屑,僅有毫米厘米級的厚度。 編輯本段五、茫茫草原 高寒草原是高海拔地區適應寒冷半乾旱氣候的植被類型,它在青藏高原 腹地佔據優勢,從西南向東北展布在藏南、羌塘、青南高原、青海湖盆地及祁連山一帶。它以耐寒旱生的多年生叢生禾草、根莖苔草和小半灌木為建群 種,具有草叢低矮、層次簡單、草群稀疏,覆蓋度小,伴生著適應高寒生境 的墊狀植物層片,以及生長季節短、生物產量較低等特點。 分布最廣泛並且富有代表性的是紫花針茅草原,它具有較強的耐寒旱特性,在高原上生長良好。這類草原種類組成簡單,外貌單調,暖季呈黃綠色,8 月以後花穗飄揚,在陽光照射和微風吹拂下,泛映出縷縷銀光,季相別致 獨特。其他禾草有各種針茅、紫羊茅、高山早熟禾等,這類植被草質比較柔 軟,適口性好,是良好的放牧場。 青藏苔草(也稱硬葉苔草)是青藏高原的特有成分,具有粗壯發達的根 莖,生活力強,生態適應幅度很廣。青藏苔草草原在羌塘高原北部大面積分 布,具有地帶性植被特點。由於氣候寒冷凜冽,生境嚴酷,生長季節短促, 在最暖的 7、8 月間也有 0℃以下的低溫出現,因此,其莖葉上部多呈乾枯狀, 具枯黃色外貌。這類草原產草量低,且草質較硬,適口性差。 各種蒿屬草原在西藏境內分布較廣,其中西藏蒿草草原多分布於礫質性 較強的部位上,生長季節呈淡黃綠色外貌。藏白蒿多見於藏南寬谷盆地和山 麓地帶的碎礫質及薄沙地上,藏白蒿全身被灰白色茸毛,較均勻地散布著, 常與固沙草共同組成群落。 在海拔較低的山坡谷地則分布著各類山地草原,常見的有藏南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的三刺草草原,其中生長著西藏狼牙刺等旱中生灌木。在北部的 祁連山及阿爾金山的山地草原由克氏針茅,冷蒿等種類組成,還有芨芨草成叢分布。 此外,氣候更乾旱地區分布著荒漠草原,其種類也隨地區而不同,如阿里地區的沙生針茅草原,祁連山地的短花針茅草原等,都作為放牧場來利用。 編輯本段六、耐旱抗鹽的荒漠 和高原東南部濕潤的森林形成鮮明的對照,在高原西北部則是氣候十分乾旱的荒漠。它從西南部的阿里北部經昆侖山、阿爾金山與柴達木盆地相連。 這里既有鹵地如雪的鹽漠,也有寸草不生的阿克賽欽——「白漠」。盡管氣 候極其乾旱,土壤粗瘠且常含鹽分,時有風沙襲擊或嚴寒低溫的傷害,生境 惡劣嚴酷,卻仍然有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植物頑強生長,顯示出生命的威力。 在超旱生的灌木和小半灌木中以藜科的一些屬如豬毛菜、駝絨藜、鹽爪 爪,合頭草以及檉柳科的紅砂等植物種類為主。它們的葉子大都退化或特化(肉質、具茸毛等),極為耐旱,具較強的抗鹽性又適應粗劣基質,統稱為 鹽柴類半灌木。這些荒漠植被在柴達木盆地及其周圍山地分布最為廣泛,那 里的低山和礫石戈壁的土壤中多含有一定量的石膏、碳酸鈣和鹽分。這些荒 漠植物都有獨特的生態適應特性,如紅砂,具深根,枝條被沙埋後遇有水分 可以生出不定根,在不良氣候條件下,莖桿自根際劈裂,進行獨特的無性繁殖。 在灌木荒漠中膜果麻黃分布比較廣泛,多生長在山前洪積、沖積傾斜平 原及卵石質的干河床或暫時地表逕流形成的小沖溝或淺凹地旁。在砂質地段 或砂礫質戈壁上有沙拐棗荒漠分布,沙拐棗是喜沙超旱生灌木,高達 1—1.5 米,多分枝,葉退化,以嫩枝進行光合作用,其水平根系很發達,有數米至十餘米長,因而能從沙層中廣泛地吸收凝結水分。它的果實具刺毛狀附屬物, 球形,富於彈跳力,能隨風滾動傳播遠方,又能耐沙地高溫、不怕風蝕沙埋, 是典型的喜沙植物。 由瑣瑣構成的小喬木荒漠在柴達木高盆地中有小面積分布。 一般高 2—4 米,其葉完全退化,僅在小枝節上有瘤狀凸起,而由當年生綠色 嫩枝行光合作用功能。對這里的瑣瑣群落應當注意保護,嚴格禁止採伐。 駝絨藜荒漠分布在昆侖山北坡、柴達木高盆地及阿里西部山地。它是基 部強烈分枝的半灌木,小枝和葉均密被灰色絨毛。在班公湖北岸的喀喇昆侖 石質山地上可分布至海拔 4,600 米,而含有沙生針茅的草原化駝絨藜荒漠則 可上達至 5,200 米,堪稱為世界最高的山地荒漠上限。 這里的高寒荒漠是亞洲大陸最乾旱的高山和高原的代表植被,它占據著 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之間海拔 4,600—5,500 米的高原湖盆、寬谷和山地下 部的石質坡上,也出現在羌塘高原北部的湖盆周圍和阿爾金山、祁連山西段 的高山帶。建群的代表植物是墊形的小半灌木墊狀駝絨藜,它形成一個個小 圓帽狀的座墊,雖然高度僅 10 厘米左右,但卻有百年以上的壽命。它既能在 含鹽的、有多年凍土層的古湖盆底部形成廣袤的植被,又能生長在乾旱的高 山碎石坡上。這是高原隆起後形成的年輕植被類型,在科學研究上有一定意 義。 編輯本段七、奇異的高山植物 通常提到的高山植物是指分布在山地森林上限至雪線之間寬闊高山帶內 的各類植物,其中也包含前面敘述過的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 寒荒漠在內。除了這些分布面積較大的植被類型外,青藏高原上還有高寒座 墊植被和流石灘植被,它們有的是前述幾類植被中的組成者,有的則單獨組 成群落。它們所處的生境條件更加嚴酷,如低溫、生長期短,太陽輻射強、風力大,營養物質缺乏,生境基質不穩定等,只有那些世世代代與冰雪、嚴 寒、勁風、流石作頑強斗爭中獲得了特殊的生態-生物學適應特徵的植物,才 能定居和發展。這些特徵概括起來就是植株矮小,呈蓮座狀和座墊狀,植物 體密被絨毛,根系發達,行營養繁殖和胎生繁殖等。 從外貌來看,首先是植株矮小,這里既沒有參天大樹,又無高大的灌木草本,甚至連 20 厘米以上的植株都比較少見。如柳屬植物,不是低海拔地區綠影婆娑的大樹,而只是高 3—5 厘米蔓地而生的植叢;又如墊狀匍匐水柏枝 高出地表也不過 1—3 厘米,它們真可謂是植物界中的「矮子國」,但卻是分 布海拔最高的植被類型之一。 其次是蓮座狀、座墊狀的生活型。高原上普遍可以見到一些分枝低矮的植株,像圓形座墊狀,如囊種草、蚤綴、點地梅等。有的座 墊體如紫雲英,還圍成一個同心圓的圈墊,是由於中心部分逐年枯死而形成 的。這類草本或灌木的小枝生長受抑制,呈輻射狀密集分枝,形成半球形或 凸起的墊狀體。它們的葉密集細小覆於表面,小枝間又有枯葉、細土充填, 具有保護生長點和越冬芽與增加熱容量的作用。白晝它們吸收太陽輻射熱較 地面多而散熱較慢,體內水分蒸騰也較少,形成了有利的「微環境」。座墊植物的主根多粗大而深入地下,保證了地上部分的水分供應。 高山植物的另一個特點是莖葉上毛絨特別發達,最典型的是菊科的鳳毛菊屬植物。如雪蓮花全身長滿密集的白色毛絨,遠處望去不見枝葉花果,宛 如一隻白色的玉兔,也叫雪兔子。它的根系可達 1 米以上,是地上株高的 5—10 倍,既耐寒又抗風,在四周冰雪覆蓋下也傲然挺立並且開花結果。 胎生繁殖是高山植物對短促生長期的又一適應方式。當種子成熟後,不經過休眠期,立即在花序內萌生成幼苗,然後落地生根,在雪被保護下安全 越冬,常見的有胎生早熟禾、珠芽蓼、點頭虎耳草等。 在高原腹地靠近雪線的高山上,高等植物也很稀少,具有景觀意義的是 由各種地衣組成的群落。地衣類植物不僅能抵抗極其惡劣的生態條件,而且 能分泌出特有的地衣酸來溶解和腐蝕岩石表面,以取得必要的養料。所以, 它們能大量地生長在岩塊上,以紅、黃、綠、灰等各種顏色構成不同的圖案。 地衣在岩石上生長,加速了岩石表面的風化,促使它形成最原始的土壤,為 其他植物提供生長的條件,被稱為「先鋒植物」。 上面所述的各種植被類型隨著海拔的高低變化依次更迭分布、組成不同 的植被垂直帶。在整個青藏高原范圍內,它們的區域分異也是很明顯的。各 類森林植被,如闊葉林、針葉林集中分布在高原南緣喜馬拉雅山地和東南部 橫斷山地;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組成的荒漠植被只見於從阿里到柴達木 的高原西北部;各種類型的草原植被占據著面積遼闊的高原中部;而高寒灌 叢草甸則主要分布於高原東南部的高山帶內。至於高山流石灘植被那些侏儒 型的矮子植物則仍然頑強地生長在高原之上的高山頂巔。 編輯本段八、植物資源寶庫 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 在青藏高原區內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中蘊藏著包括葯材、纖維、澱粉、 糖類、油料、香料、鞣料等各種類型的許多資源植物,長期以來已被各族人 民廣泛應用,從濕熱低山的油瓜到屹立高寒山頂的雪蓮,自濕潤高山的貝母 到半乾旱、乾旱條件下的枸杞、羅布麻、它們廣布在高原上組成豐富的資源 寶庫,需要我們注意保護,合理地開發利用。 葯用植物在高原上分布廣,既有常用的中草葯,也有特殊風格和用途的 藏葯、比較著名的中葯材 有大黃、黨參、龍膽、貝母、丹參、蟲草、黃芪、 羌活、柴胡等。這些葯材產量較大,除滿足高原地區需要外,還可運往外省 區甚至暢銷國外。過去從印度進口的胡黃連是高原南緣喜馬拉雅高山地區特 有的葯用植物,在藏南聶拉木、亞東、錯那、察隅等地高山上均有較多分布, 現已組織採收,供國家生產黃連素等葯物和代替黃連。一些名貴葯材如天麻, 在波密、林芝和察隅等地都有不少分布。廣布在藏南的西藏狼牙刺,資源量 很大,其種子是治療黃膽性肝炎的良葯,全植株含有生物鹼,應進一步研究 其用途。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葯用植物尚未引起注意,如高原東南部高山 上分布的小葉杜鵑類的許多植物所含芳香油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其它疾病 的優良葯物,可用簡易方法蒸餾提取,應組織開發利用。藏葯中就有 900 余 種是植物葯,其中大部分生長於高山地區,這類葯物對於治療高原地區的常 見病諸如感冒、風濕性關節炎、肝炎、消化道潰瘍、肺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 病具有特殊或顯著的療效。如小葉棘豆用於消炎,綠絨蒿用於鎮痛,岩白菜 作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抗菌素的新葯也已開始生產了。雪蓮花是高山特產,它性味苦,微寒,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肝炎、膽囊炎和一些婦科疾病 的良效藏葯。 含糖和澱粉的植物
C. 西藏小眾秘境,宛若綠野仙蹤,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行,具體位於西藏哪裡
西藏的海拔比較高,而且距離喧鬧城市也比較遠。與大城市的喧囂相比,它這里非常安靜,是很多人嚮往的神聖地方。人們懷著虔誠的心願來這里朝拜,一路上還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風景,別有一番體驗。西藏這里有許多漂亮的城市。下面要說的是西藏的小眾秘境。
野狼谷充滿著原始的氣味,到處可以讓人感覺到絲絲的神秘,踏著滿滿青苔的,濕漉漉的階梯,一階一階的走上去,大口大口的呼吸著這個山谷的清新空氣,可以在石碑跟前量一量自己的身高。西藏的小眾秘境宛若仙野尋蹤,蓮花生大師曾經在此修行,具體位置就在野狼谷。位於山南錯那麻瑪鄉對面大約5公里處。
D. 門巴族人穿什麼服飾門巴族的服飾文化是怎樣的
門巴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及與之毗連的東北邊緣。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門巴語,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
門巴族人主要信仰苯教(一種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
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製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
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北接錯那縣和隆孜縣,東接珞渝,南與印度阿薩姆平原接壤,西同不丹毗鄰,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這里處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山高谷深,道路艱險,交通閉塞,歷史上被視為神秘的地方,藏語稱「白隅吉莫郡」,意為「隱藏的樂園」。
門隅的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最高處可達海拔4000米,而南部海拔高度僅1000米左右。北部河谷比較開闊,包括勒布至達旺的廣大地區,有娘母曲江、達旺曲江兩條河流經此地,是主要農業區,著名的達旺寺就坐落在北部達旺河谷地帶。達旺是門隅宗教、文化中心,氣候溫和、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被門巴族譽為美麗的「松耳石盤子」。北部高原邊緣,猶如一道天然屏障,將來自南方的溫濕氣流阻擋在峽谷之中,形成了以波拉山口為界的南北迥異的氣候。隆冬時節,高原上已是冰天雪地、寒風凜冽,而河谷地帶仍是山青水碧、春意盎然。門隅北部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屬山地溫帶氣候。
門隅南部包括申隔宗、德讓宗和打隴宗,卡門河的支流比瓊河、登卡河流經此地。這里夏季炎熱潮濕,蚊蚋叢生;冬季無霜冰,最低氣溫在10℃左右,屬山地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地區資源豐富,從北到南森林密布。北部多松、柏、樺、杉、青和稱巴樹。其中稱巴樹木質堅硬細密,有花紋,略散馨香,是寺院雕刻印經版的絕好原料。南部多經濟林木,如樟樹、漆樹、梧桐、橡膠、茶樹、桑樹、棕櫚等。竹林覆蓋全境。果木也十分豐富,如芭蕉、柑桔、核桃及多種時令水果。門隅的葯材種類也很多,從高海拔地區的雪蓮、蟲草、三七、天麻、仙鶴草、蛇根草、靈芝、貝母,到低海拔地區的沉香、苦楝、丁香、水楊梅、五味子等都有生長。在這里被列為國家珍稀保護植物的有10餘種。深山密林中,大象、虎、豹、熊、犀牛、黑狐、小熊貓、獼猴、獐、鹿、豺等出沒無常;孔雀、天鵝、鸚鵡、八哥、野雞、杜鵑等隨處可見。
18世紀,有部分門巴族因不堪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剝削與壓迫,抱著對"蓮花聖地"的宗教幻想,東遷墨脫,逐漸形成門巴族的另一聚居地。墨脫在門隅東北方,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的南坡,雅魯藏布江由東北折向西南,貫穿全境,形成數百里長的大峽谷。北部有多雄拉、金珠拉、呷龍拉和遂拉等山口,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是米林、林芝、波密和察隅進入墨脫的必經之路;沿雅魯藏布江向南,則直通下珞渝。墨脫古稱「白馬崗」,藏語意為「隱藏著的蓮花聖地」。19世紀末白馬崗地區設墨脫宗,從此易名為「墨脫」,仍有花朵之意。墨脫層巒疊嶂,峽谷縱橫,地形十分險要,交通不便,外族人很少能涉足此地。
E. 勒布溝的勒布溝簡介
這里氣候宜人、物種豐富、山川秀美、鳥語花香、四季常青。在古木與竹林相間的神秘的原始森林中沿公路穿行,隨處可見峭壁懸崖,嬉鬧的猴群和飛流直下的瀑布。這些瀑布在崇山峻嶺、茫茫林海的襯映下,若隱若現,恍若仙女的飄帶,使這個天然畫廊充滿了靈氣。這里就是勒布溝。
勒布溝,是山南錯那縣境內康格爾多山南側的一個著名的風景區。若在五、六月份,這里還是杜鵑花的海洋,不同品種的花卉色彩迷離,爭相鬥艷,別有一番滋味。
F. 西藏自駕游最熱門最受歡迎的10個景點推薦,西藏自駕都有哪些必去去的絕美聖地
1、米林:雲端上的桃花源 2、洛扎:一山之隔是不丹 3、錯那:倉央嘉措的情歌傳奇 4、樟木:彩色的童話小城 5、吉隆:珠峰後花園 6、普蘭:神山聖湖,世界中心 7、札達:彩虹之上的王朝 8、日土:最西邊的湖泊與天光 9、察隅:西藏的「水鄉」 10、墨脫:隱秘的蓮花 西藏,由於地域原因,同鄰國及地區接壤的陸地邊境線長達3842千米,因此便有了這樣十座極富情調的邊境小城。這十座小城,也是我們對於自駕客們的終極推薦。自駕去西藏,必須去到這十座小城,在每一座小城的國界線與鄰國隔山或隔河相望。直達國境線的自駕,真是想想也醉了。
1、米林:雲端上的桃花源
米林,地處西藏東部高山峽谷區域,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河谷地帶。境內有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南迦巴瓦峰。每年春天,桃花盛開,如在雲端的桃花源;春夏之交,杜鵑花競相開放。米林還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黃牡丹群,「第九屆黃牡丹藏醫葯文化旅遊節」將於5月28日盛大開幕。
主要景點:雅魯藏布大峽谷、南伊溝、南迦巴瓦峰、扎西繞登、羌納寺
2、洛扎:一山之隔是不丹
山南洛扎縣南部與不丹接壤,邊境線長達200多公里。大量宗教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曲折的山路串著雪山湖泊、寺院古堡,在歷史的厚重之上又有著奇絕的美景。
主要景點:卡久寺、賽卡古托寺
3、錯那:倉央嘉措的情歌傳奇
位於西藏山南地區南端,與印度、不丹等國接壤。錯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卻只有18米,相對高差達7000多米。在這里既可以看到雪光皚皚的雪峰、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海,綠意融融的田園牧場,還有蜿蜒而下的河流。
錯那,也是倉央嘉措的故里,是情歌的故鄉。
主要景點:勒布溝、拿日雍措
4、樟木:彩色的童話小城
樟木古稱「塔覺嘎布」,與尼泊爾山水相連,隔波曲河相望,東、南、西三面均與尼泊爾接壤,距加德滿都僅120公里之遙。樟木氣候溫和,海拔低,鮮花四季盛開。房屋依山而建,如同一個夢幻的彩色王國。
主要景點:樟木鎮
5、吉隆:珠峰後花園
吉隆,地處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作為西藏日喀則地區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的邊境縣,隱秘在幽谷叢林之中的吉隆向世人悠悠訴說著千年的古老神話與中尼的友好往來。
主要景點:佩姑措、吉甫大峽谷
6、普蘭:神山聖湖,世界中心
普蘭的邊境口岸斜爾瓦距縣城20公里,是西藏三個重要的出入境口岸之一,每天有不少尼泊爾、印度人通過,其中也包括少量外國遊客以團隊方式進藏。境內的神山聖湖被眾多宗教奉為「世界中心」,無數人不遠萬里來到它的腳下。
主要景點: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措、鬼湖拉昂措、科迦寺
7、札達:彩虹之上的王朝
地處西藏自治區西部,西接印度喜瑪偕爾邦,南鄰印度旁遮普邦,北為克什米爾地區。境內象泉河孕育了古老的象雄文明,古格文明。
主要景點:札達土林、古格遺址、托林寺、東嘎皮央遺址
8、日土:最西邊的湖泊與天光
日土,藏語「牛角上的房子」,是中國最西邊的疆土。北靠新疆和田地區,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
主要景點:班公措、日土岩畫
9、察隅:西藏的「水鄉」
察隅,在西藏高原的東南部,是喜瑪拉雅山和橫斷山脈交界的地方,南面與緬甸和印度接壤,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密布,雨量充沛,所以察隅又稱為「水鄉」。
主要景點:慈巴溝
10、墨脫:隱秘的蓮花
位於藏東南邊陲,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懷抱之中。這朵隱秘的蓮花,集雪峰、冰川、瀑布、原始森林於一身。從米林派鎮出發,經汗密、被崩到墨脫,已成為「中國第一徒步路線」。盡管路途艱險,但還是成為了勇士們夢寐中行走的目的地。
主要景點:嘎隆拉山、布裙湖
G. 西藏著名景點有哪些
1當惹雍措
亞東(卓木)藏語意為「旋谷、急流的深谷」歷史上曾隸屬於帕里宗。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屬西藏南部日喀則地區。在亞東縣境內不僅蘊藏有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而且有博大精深的人文旅遊資源,主要有「一泉兩寺、一湖一山、一草一木」即康布溫泉,東嘎寺、嘎居寺、多慶湖、卓木拉日雪山、帕里草原、下亞東原始森林、亞東溝自然風光等。
H. 西藏什麼季節最好看……
西藏,不同的季節,風景也是不一樣的。最好的時候去西藏,看最美的風景是每個人心中所想。猶如那曇花一現,只為那一瞬間的美麗。而選擇去西藏旅遊,也要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去看最合適最美的風景。
每年的3-4月,林芝的桃花盛開,漫山遍野,入眼全是一片片粉色。這時的西藏還在下雪,而林芝這個美麗的江南小鎮,呼和著雪山,別有一番滋味。
而每年的 5-6月便是那滿山滿眼,氣勢浩大的杜鵑花盛開了。藏東南的林芝、察隅、波密、米林、墨脫、錯那以及喜馬拉雅南麓的亞東、聶拉木等地均是杜鵑花最為集中的分布區,花期比較長,千姿百態,花的海洋,魅力十足。
每年的7-8月,也是西藏旅遊的旺季,也是川藏線上的雨季。此時的景色也很美,當然因為是雨季也有可能造成塌方。
而金秋時節景色更美了,被秋霜染黃的原始森林,高聳入雲霄皚皚冰川雪山,綿亘至遙遠天際荒原。去納木措6-12月時間都可以,而阿里建議在5-10月。當然了,綜合建議還是6-10月去西藏比較好,夏天的氧氣充足,初次進藏的朋友在身體上會好受些。不喜歡雨季的,也可以避開雨季時節。
冬日西藏,日照時間長,陽光燦爛,並不寒冷。到處銀裝素裹,藏民族的節日盛裝和笑容更為燦爛。
最美的時節去看最美的風景,世界的美妙與神秘,多姿多彩的絢麗景色,如斯美麗。
I. 「鳥語花香」是指哪個季節
鳥語花香是指是春天的季節的。
鳥語花香:[ niǎo yǔ huā xiāng ]
拓展資料:
鳥語花香(niǎo yǔ huā xiāng)是指鳥兒叫,花兒飄香,形容春天的令人陶醉的景緻。出自於呂本中《庵居》詩:「鳥語花香變夕陰,稍閑復恐病相尋。」及劉白羽《日出》:「我到了黃山,開始登山時,鳥語花香,天氣晴朗。」
【出 處】:宋·呂本中《庵居》詩:「鳥語花香變夕陰,稍閑復恐病相尋。」 梁實秋《雅舍小品.書房》:「環境優美,只有鳥語花香,沒有塵囂市擾。」
【用 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示 例】:清·李漁《比目魚·肥遁》:「一路行來,山青水綠,~,真個好風景也。」
參考互動網路資料鏈接:鳥語花香
J. 幾月份去西藏旅遊最好
每個月西藏都有值得看的美景,關鍵看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西藏風景。
不同季節西藏旅遊風景介紹:
3月中旬-4月中旬,林芝地區漫山遍野的野桃花盛開,整個西藏林芝都是十分的浪漫多情。自駕進藏的朋友還可以參觀然烏湖,及其背面著名的來古冰川。
5-6月西藏林芝杜鵑花盛開,杜鵑花有著比桃花更豐富的顏色,他們開得更加熱情。5月份納木錯冰雪已經開始融化,經過一整個冬天的沉寂之後,納木錯變得更加動人心魄。
7-8月是西藏溫度最高,舒適度最高的時候,遊客可以選擇去到平均海拔最高的阿里地區遊玩。不過這兩個月為西藏雨季,阿里大北線的路況會很差,需要注意用車安全問題。西藏雨季帶來的豐富雨水,讓林芝的樹木生長得更加茂盛,不負西藏江南的美稱。
9-10月個人認為是西藏最美的季節,這兩個月為西藏的秋天,各地的樹木都被染成金黃、亮橙等各種暖色調。與西藏潔白的雪山、湛藍的湖泊,蔚藍的天空相得益彰,十分的美麗壯觀。
11月-次年2月為西藏冬季,最大的看點就是雪景,很適合南方沒有見過雪的朋友選擇。當然冬季的西藏是寒冷乾燥的,舒適度偏低的同時,還有一大好處,那就是珠穆朗瑪峰、南迦巴瓦峰等神山不太容易被雲霧遮擋,露出真面目的幾率更大。
西藏旅遊路線介紹,如下:
A932 拉薩-日喀則-珠穆朗瑪峰6晚7日
A935 拉薩-納木錯-林芝-巴松錯-魯朗-大峽谷-索松村篝火6晚7日
A936 拉薩-羊湖-納木錯-林芝-巴松錯-魯朗-大峽谷-索松村篝火7晚8日
A937 拉薩-納木措-日喀則-珠穆朗瑪峰7晚8日
A953 拉薩-納木錯-林芝-巴松措-大峽谷-日喀則8晚9日
A958 拉薩-林芝-巴松措-大峽谷-日喀則-珠峰9晚10日
A962 拉薩-納木錯-林芝-巴松措-大峽谷-日喀則-珠峰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