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茉莉花和綉荷包是哪裡的
㈠ 山西民歌有哪些
1,《大紅公雞毛腿腿》
《大紅公雞毛腿腿》是由譚晶演唱的一首山西定襄民歌,屬於中文歌曲。
2,《綉荷包》
《綉荷包》是一首晉北民歌,由范秀冬演唱。民歌《綉荷包》流傳的歷史很久遠。據現代戲曲、曲藝理論家傅惜華(1907-1970)考證,《綉荷包》在清代中葉時已十分盛行的一種時調小曲。
3,《下柳林》
《下柳林》是流傳於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一帶的民歌,以柳林彈唱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韻味自然樸素,鄉土氣息濃郁、粗獷。
4,《交城山》
《交城山》是清朝或者更早年代開始流傳於文水、交城一帶的一首民歌。新中國成立後,這首歌曾由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並在全國范圍內廣為流傳,是一首非常經典的山西民歌。
5,《走西口》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
㈡ 《茉莉花》是什麼地方的名歌
茉莉花是在我國許多省份都流傳的一首民歌,最為著名的是河北省和江蘇省的茉專莉花,但是現在在國際上屬流行的,被許多外國人知道的那首茉莉花是流傳於我國河北一帶版本的茉莉花,被普契尼選進自己歌劇圖蘭多的也是河北一帶的這首茉莉花
㈢ 《茉莉花》是哪個地方的民歌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
(3)歌曲茉莉花和綉荷包是哪裡的擴展閱讀
《茉莉花》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㈣ 綉荷包是哪裡的民歌
是山西的!
㈤ 江蘇名歌是什麼
當前比較流行的江蘇民歌主要有:《茉莉花》《撥根蘆柴花》《姑蘇風光》《無錫景》《紫竹調》《太湖美》《四季歌》《采紅菱》(有爭議)《月兒彎彎照九洲》《九九艷陽天》《孟姜女》《唐寅情歌》《三笑姻緣》《雙推磨》《楊柳青》《綉荷包》。
㈥ 江蘇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哪首
江蘇民歌有南北之分,蘇北的《茉莉花》、蘇南的《紫竹調》是最具有代表性,音內樂演奏主要是二胡笛子容,也就是江南絲竹,比較著名的有《雲慶》《三落》《行街》等,有一首集大成於一身的曲子《姑蘇風光》,現在的歌曲是簡化版。當然,江蘇也有悲調的歌曲如《二泉映月》、《孟姜女》、《月兒彎彎照九州》等。
當前比較流行的江蘇民歌主要有:《茉莉花》《撥根蘆柴花》《姑蘇風光》《無錫景》《紫竹調》《太湖美》《四季歌》《采紅菱》《月兒彎彎照九洲》《九九艷陽天》《孟姜女》《唐寅情歌》《三笑姻緣》《雙推磨》《楊柳青》《綉荷包》。
㈦ 綉荷包是哪裡的民歌
陝北民歌。陝北民歌是我國民歌的一種,廣泛的流傳在陝北,用陝北方言唱出的一種地方歌曲,是陝北漢族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一般是用來唱出自己在黃土高原上的心聲。
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民歌是最簡便的藝術形式,它隨著陝北人民的勞動生活和陝北的歷史以及民俗活動而誕生,並留傳至今。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
小調,以敘事為主,一般都有場景,有人物,有故事情節,還有細節描寫。信天游篇幅比較短小,是即興創作的產物,可以根據不同情景自由吟唱。語言質朴,節奏明顯,韻腳多變,一般為兩句體結構,上下句押韻,不隔句押韻。
㈧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茉莉花》是揚州民歌。
《茉莉花》歌詞的最早刊載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玩花主人選輯,錢德蒼增輯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記載了《西廂記》的劇詞,沒記曲譜。
《茉莉花》曲譜的最早刊載是道光十七年(1838)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
《茉莉花》最早名稱叫《雙疊翠》,以後才稱為《鮮花調》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樂形態上有著不同演繹。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評論家易人、馮光鈺和錢國楨在各自的論述中,都是以揚州的《茉莉花》為最基本的形態。
(8)歌曲茉莉花和綉荷包是哪裡的擴展閱讀
《茉莉花》發展的歷史沿革:
1896年,萬國運動會召開,當時李鴻章作為中國代表出席,當時李鴻章所唱,正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詳,享譽世界的中國名曲《茉莉花》。
18世紀末期,一位初至中國的英國年輕人,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錄下他初聽到中國民歌《茉莉花》時的激動心情。
1792年,馬嘎爾尼使團在華逗留期間,約翰·巴羅和使團的一位德籍翻譯惠特納都深深喜歡上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並把它帶回了歐洲。
㈨ 山東民歌有哪些
有《黃河硪號》、《沂蒙山小調》、《反對黃沙會》、《包楞調》等。
山東民歌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傳統音樂。是具有質朴、淳厚、強悍、粗獷、詼諧和風趣等特點。表現山東省地方勞動人民朴實、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調為最突出,和大自然斗爭中的偉大氣魄、堅強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現出強悍、粗獷的特點。
產生環境:
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是唱上幾首歌,歌詞既有祖輩上傳下來的,也有現編現唱的。沂蒙山裡的歌,真實記錄了百姓的勞動和生活。
㈩ 山東民歌有哪些
《沂蒙山小調》、《綉荷包》、山東版的《茉莉花》 《歌唱大生產》《俺村新事實在多》《誰不說俺家鄉好》》,《大實話》,《包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