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茉莉花欣賞課件

茉莉花欣賞課件

發布時間: 2022-09-12 16:38:04

① 《愛如茉莉》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細節描寫感受父母之間平淡卻深厚的親情,從而理解“真愛就像茉莉”。

教學重、難點:

抓重點詞句,聯系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結合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方法體會父母之間“如茉莉的愛”。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質疑課題

茉莉有什麼特點?

愛如茉莉是什麼意思?

愛怎麼能像茉莉呢?

愛和茉莉有什麼相似點?

二、連詞說話

平淡無奇 潔白純凈

縷縷幽香 愛如茉莉

彌漫 詩意

三、品讀細節

1.思考:那棵茉莉花如此平淡無奇,為什麼媽媽卻說真愛像茉莉?你從課文那些細節可以感受到愛如茉莉?

(愛像茉莉,流淌在細節中,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要通過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去感受。)

2.自讀課文,說說父母的哪些語言、動作、神態打動了你,讓你感受到了父母之間的真愛,並做上標記,說說感受。

3.合作探究

A、“映兒,本來我答應今天包餃子給你爸爸吃,現在看來不行了,你呆會兒就買點現成的餃子煮給你爸吃。記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訴他我進了醫院,不然他會吃不下去的。”

(1)生談感受:

(2)填空:

愛是( ), 愛是( ),愛是( ),愛是( ),愛是( )。

(3)齊讀:愛是牽掛,愛是承諾,愛是了解,愛是關心,愛是善意的謊言。

B、然而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也沒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便直奔醫院。此後,他每天都去醫院。

(1)面對餃子,爸爸有有何反應呢?焦急什麼呢?你彷彿看見了什麼?生想像。

(2)“直奔”一詞表現了什麼?

C、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叮囑,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帶到醫院去。當我推開病房的門,不禁怔住了:媽媽睡在病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隻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都是那麼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

(1)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媽媽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

爸爸的一隻手緊握著媽媽的手

我手中捧著的一束茉莉

輕輕柔柔的陽光

(2) 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 “ 叮囑” 可看出什麼?爸爸會怎樣叮囑?生活中有這樣的叮囑嗎?

從“探”字你感受到什麼?能否換成“照”、“射”,為什麼?

(3)出示多媒體畫面並填空:愛就是媽媽( ),愛就是( ),愛就是我手中( ),愛就是窗外那( ),一切都是( ),一切都( )。

(4)男女生對讀:愛就媽媽嘴角掛著的恬靜微笑,愛就是爸媽緊握的手,愛就是我手中的茉莉花。愛就是窗外那清清柔柔的陽光,一切都是那麼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

D、“我”跟爸爸、媽媽談話的內容。

似乎是我驚醒了爸爸。他睡眼蒙朧地抬起頭,輕輕放下媽媽的手,然後躡手躡腳地走到門邊,把我拉了出去。

望著爸爸布滿血絲的眼睛,我心疼地說:“你怎麼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邊打哈欠邊說:“我夜裡睡得沉,你媽媽有事又不肯叫醒我,這樣睡,她一動我就驚醒了。”

“映兒,來幫我揉揉胳膊和腿。”

“媽,你怎麼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邊睡著了,我怕驚動他不敢動。不知不覺,手腳都麻木了。”

1、分角色朗讀。

2、從“躡手躡腳、布滿血絲、手腳麻木”等詞語你體會到什麼?

3、討論交流。

四、升華情感

“媽,那你說真愛像什麼?”媽媽尋思了一會兒,隨手指著那株平淡無奇的茉莉花,說:“就像茉莉吧。”我差點笑出聲來,但看到媽媽一本正經的樣子,趕忙把“這也叫愛”這句話咽了回去。

病房裡,那簇茉莉顯得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鑽到我們的心中。

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

1、你怎樣理解“咽”和“鑽”的意思?體會一下這樣用詞的`好處。

2、有感情朗讀。

五、拓展延伸

1、看課件四幅畫面,學生談觀後感。

2、作者心中的愛是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的,那麼在我們心中愛如什麼呢?請欣賞《愛是什麼》。

愛是媽媽勞作的身影,愛是爸爸寬厚的雙肩,

愛是對親人的牽掛,愛是精心編織的美麗謊言。

愛是輕輕的叮囑,愛是心情的坦然,

愛是同學的幫助,愛是老師的關懷。

愛是真誠理解,愛是溝通無限,

愛是會心一笑,愛是溫情款款。

愛如茉莉,潔白純凈;愛如茉莉,清幽香遠……

3、點名朗讀(播放《漁舟唱晚》)

4、齊讀結束。

附:板書設計

愛如茉莉

潔白純凈

平淡無奇

② 音樂《茉莉花》欣賞課感想

它富有抄中國民歌的鮮明特點,有較強的旋律性,同樣具有中國樂曲的婉轉優美的特點。我喜歡薩克斯鑽石般高貴,清亮細膩的音質,更喜歡茉莉花潔白無暇、芬芳馥郁、朴實無華、婉轉秀麗的品質。茉莉花是迷人的,今天的茉莉花已經不再是中國的茉莉花,它屬於全人類、全世界!

③ 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教案茉莉花

《茉莉花》張可演唱歌曲,由李正帆 作曲,姚若龍作詞,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教案茉莉花,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教案茉莉花

教材分析:

自古以來,人們常借花抒情,表達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在眾多以花喻人、借花抒情的歌曲中,《茉莉花》可稱得上是我國民歌中最艷麗的一朵奇葩,她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早已植根國人心中,而且走出國門,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她清麗、柔美,是進行民族民間音樂欣賞的好教材;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多次在國家與國際的重要活動中演奏,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因此它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了使《茉莉花》散發新的活力,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其魅力,本節課我打算不拘泥於教材,而是以“茉莉花”為主題,通過對河北民歌、江蘇民歌、東北民歌《茉莉花》,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親親茉莉花》、《又見茉莉花》和歌劇《圖蘭朵》中的“茉莉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茉莉花”的認識,體驗其藝術特色及美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用柔美的聲音、細膩的情感來演唱歌曲《茉莉花》,感受小調音樂的柔美、委婉,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音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欣賞不同地域的《茉莉花》讓學生認識到由於地域文化、語言、風俗等不同,音樂的旋律和表現風格也不同;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並能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創作《茉莉花》,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茉莉花》在中國及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為中國有這樣的音樂作品而驕傲,激發民族自豪感,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族音樂。 教學重點:

讓學生用欣賞茉莉花清新、小巧的心情演唱歌曲,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評價能力。

設計思路:

《茉莉花》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凝聚著勞動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無限熱愛和對生命的深切關懷。因此在設計《茉莉花》這課時,特地以欣賞茉莉花的圖片營造氛圍,再通過黑鴨子組合演唱的《茉莉花》導入新課,進一步通過講述歌劇《圖蘭多》的傳奇故事,了解茉莉花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激起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進而通過游戲的方式使學生自己實踐並掌握音樂知識,再通過讓學生欣賞比較多種版本的《茉莉花》,螺旋上升拓寬知識面,感受《茉莉花》的無窮魅力,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同時,盡可能的使音樂屬於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去感受民族音樂的美,進而愛上民族音樂。

教學策略:

1.通過“看”花、 “聽”花、“唱”花、“賞”花,循序漸進地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

2.在聽賞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民族音樂在世界上的地位,激發其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嚮往。

教學用具:

電子琴、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教師導語: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件禮物,請看大屏幕:多媒體展示茉莉花的圖片、原名、產地、功能„„

2.播放黑鴨子組合演唱的《茉莉花》,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氣氛。

師:這首曲子大家在哪裡聽過?有誰能哼唱兩句給大家聽聽?(學生說一說,唱一唱)

師:是的,這首曲子所用的旋律正是江蘇的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請把你了解的茉莉花的形態、色彩描繪一下。(生說一說對民歌代表《茉莉花》的認識和了解。)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茉莉花的各種圖片,播放《茉莉花》的歌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歌曲打下基礎。】

二、欣賞普契尼歌劇《圖蘭朵》片段

1.歌劇簡介:關於江蘇民歌《茉莉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想聽嗎?

2.播放歌劇《圖蘭朵特》片段。(多媒體展示)

教師導語:你們聽到茉莉花的音樂了嗎?它的出現為歌劇添彩,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播增輝。它通過天才作曲家普契尼天衣無縫的運用,使西方人感受到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美,也成為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佳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江蘇民歌《茉莉花》。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歌劇《圖蘭朵》的音樂片段,讓學生感受《茉莉花》在國際舞台上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學唱歌曲

1.初聽樂曲,請學生邊聽邊想,這首《茉莉花》的曲調可以用什麼戲曲動作來表示並說說為什麼?

2.教師彈奏旋律,學生跟琴聲發“lu”模唱旋律。

3.教師有表情地范唱,學生小聲試唱歌詞,強調歌唱表情和聲音位置。

4. 討論交流歌曲的風格。

師:你感受到這首歌曲是什麼樣的風格?

生:柔美、 婉轉。

師:你們回答的很不錯,這就是小調歌曲的特點。(介紹小調的相關知識)

生:討論歸納,完成課本的表格。

教師:由於人們的喜愛和民歌的變異性,有了很多版本的茉莉花,各自風格不同。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不同地方特色的《茉莉花》,然後說說他們的特點和不同,運用對比的方法,啟發學生欣賞——討論——小結,使他們的思維從直觀的音樂感受上升到抽象的理論理解,知道民族民間音樂的流傳與當地的文化、環境、語言是密切相關的,以擴大音樂視野。並在次環節讓學生了解聽懂音樂、享受音樂的方法。】

5.請學生再次聆聽歌曲,找出歌曲中哪些地方的演唱和我們平常的演唱不一樣。

6.請學生跟著老師的伴奏學唱歌譜,學生再自己練習演唱。

7.有節奏的朗讀歌詞。

師:怎樣才能把茉莉花的香、小讀出來呢?(學生交流,試著讀一讀,再把歌詞帶到旋律當中試著演唱。)

8.處理歌曲。

(1) 師:你能把自己總結的歌曲風格用歌聲表現出來嗎?(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如何在歌曲中把茉莉花的清新、秀麗、小巧的風格演唱出來。)

(2)老師指導、糾錯,尤其是演唱這種江南小調的咬字方面要強調。

(3)再一次聽范唱,自己同時練唱,然後教師分組或抽單個學生檢查演唱效果。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

9.欣賞江蘇風景

師:學了江蘇民歌《茉莉花》後,想不想欣賞江蘇的風光?(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輕聲演唱歌曲)

10.完整的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 通過聆聽、欣賞、學唱,使學生明白《茉莉花》不是一首簡單的歌曲,而是整個音樂文化的代筆,中國人都以《茉莉花》的旋律來展示中國人和平、友愛、發展的精神面貌,知道茉莉花的非凡意義。】

四、拓展欣賞(感受與體驗多樣《茉莉花》)

1.欣賞人聲、器樂、《茉莉花》片段(黑鴨子組合、女子十二月坊演奏、薩克斯演奏)

2.聆聽完三首不同地區的民歌《茉莉花》,討論分析三首民歌的相近之處與不同處。用表格的形式歸納的詞語各代表了哪個地區民歌《茉莉花》的地方風格?

五、課堂總結

教師小結:《茉莉花》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如茉莉花一般美的民族音樂,期待著有一天在你們的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從你們的心田飛向世界!

讓我們再次高歌《茉莉花》!並在歌曲結束時隨音樂走出教室。 課後反思:

我認為本節課的亮點有兩個方面:一是以激發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為主,將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於感受與鑒賞領域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體現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相關文化。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滲透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我通過讓學生欣賞不同版本、不同風格的《茉莉花》,使學生不僅了解中國的《茉莉花》在世界音樂史上的位置,還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族音樂。

茉莉花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 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茉莉花

啊 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芽

又香又白人人誇

讓我來將你摘下

送給別人家

④ 民歌《茉莉花》的介紹

茉莉---福州市的市花

⑤ 茉莉花鑒賞

課題:民歌《茉莉花》的賞析
課型:綜合課型——聽聽、議議、唱唱、彈彈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民歌《茉莉花》的賞析,使學生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歌中「小調」這一體裁的音樂特點,以及形成,發展等等,從而進一步懂得弘揚祖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意義;
2、通過二首《茉莉花》的對比賞析,從優美的旋律和朴實的含蓄的歌詞中使學生感受民歌的藝術美以及勞動人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激發學生對祖國民歌的熱愛之情;
3.通過「唱唱」這一教學手段(將江蘇二首風格相近的《茉莉花》合起來唱)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及對歌曲藝術的感受和表現能力。
二、教材分析:
江蘇《茉莉花》是一首產生於明末清初,流傳東北地區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小調歌曲,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叫《鮮花調》,由於第一句是個重疊句,所以又稱為《雙疊翠》或《雙疊詞》。十八世紀下半葉傳到西方,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特》中作為公主的主題曲。此歌最早收入我國由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中。江蘇《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國作曲家盧梭收入他所編的《音樂辭典》中,此曲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美國等國家,成為中國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江蘇《茉莉花》的曲調婉轉、流暢、細膩、柔美、淳樸。曲式是由四個樂句構成單部曲式;調式為徴調式。
現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根據江蘇民歌《茉莉 花》改編創作的,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茉莉花》。歌詞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擔心受責罵,被人取笑,又怕傷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一個天真可愛純潔的美好形象,生動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三、教具准備:
1、DVD機及配套播放設備;
2、《茉莉花》教學錄音CD(可用原配套錄音帶刻錄);
3、課前預寫好內容的小黑板4塊(或預做好多媒體課件);
4、宋祖英維也那金色大廳音樂會演唱《茉莉花》實況錄像DVD。
四、重點難點:
1、對二首《茉莉花》進行對比賞析;
2、將二首《茉莉花》(江蘇)合起來唱。
五、教學過程:
1、教師點明課題、對「民歌」,「小調」作解釋

⑥ 茉莉花教學課件

..
去圖書大廈看看吧!

⑦ 《楊柳青》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准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楊柳青》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柳青》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楊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雖然學生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接觸民歌,但僅停留在音樂體裁的了解上,關於民歌的風格沒有深入的學習,尤其是由於地域差異,對於北方的孩子來講,要想體會南方民歌的風格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本節課的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演唱《楊柳青》這首民歌中,感受江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聽、說、唱、言」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體驗品味江蘇民歌的風格特點。

知識與技能 :用輕快和富於彈性的聲音唱好襯詞,藝術性地表演唱江蘇民歌《楊柳青》。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這首江蘇民歌。

難點:唱好襯詞,體會江蘇民歌的特點。

二、說教法

課堂上我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每一位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狀態,在「聽說唱言」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尋找學生的興趣點,發揮音樂潛能,讓學生成為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創造者。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幾下幾種教法:

1、 視聽結合法:在聆聽導入、體驗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兩個環節中,我分別播放了唯美動聽的江蘇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動畫和活潑風趣的江蘇民歌《楊柳青》的教學課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輔助手段,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聲韻的表象,同時,增強直觀性,比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詞內容。

2、 對比感受法:對比感受法能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在體驗方言的環節中,我引導學生用強弱對比、快慢結合的方法分別讀各種的襯詞,在對比感受中了解襯詞的作用。明晰這首《楊柳青》正因為有這些襯詞,所以更顯得活潑風趣。

3、 體驗性學習法:音樂教學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像,並保護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我在聆聽導入、體驗方言和歌曲學唱藝術表演的兩個環節中,請學生充分聆聽後談自己的感受、談自己的新發現。完整學唱後,創造性地用肢體語言參與表演,使學生在「聽說唱言」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體驗品味江蘇民歌的風格,激發對家鄉的熱愛。

三、說學法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進行學法指導和滲透,創設音樂情景,激發學習興趣,用「聽說唱言」等多種形式體驗音樂,交流互動、升華情感,達到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審美。具體學法如下:

1、 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學生在聆聽導入、體驗方言和歌曲學唱藝術表演兩個環節中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去發現襯詞的魅力,去體會它的趣味性,去尋找難唱樂句,達到高效地學唱。

2、 交流互動、快樂習得:學生在視唱曲譜的環節中,通過交流互動總結出旋律的主音,了解中國特有的民族五聲調式,習得到江蘇民歌的曲調特點。

3、 創造表演、充分體驗:啟發學生創編舞蹈動作,參與歌曲表演。用人聲、肢體語言模擬彈撥琴弦的聲音和動作,為最後一小節加入支聲部來增添藝術效果,使學生隨著身體的律動和支聲部的演唱,充分體驗江蘇民歌《楊柳青》歡快活潑、熱情風趣的特點。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個過程「聆聽導入、體驗方言」開課, 我先請學生聽一首江蘇民歌《太湖美》,在觀看唯美動聽的.Flash動畫中,感受江蘇民歌細膩柔美,搖曳多姿的特點。接下來導入到江蘇民歌《楊柳青》的學唱中,初聽歌曲後,讓學生在談自己感受的同時,了解這首《楊柳青》是用江蘇方言來演唱的,是江蘇揚州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讓學生在清新活潑的教學課件中,直觀而清晰的再現歌詞內容。復聽歌曲後,引導學生用強弱對比、快慢結合的方法分別讀歌中的襯詞,幫助學生去發現、體驗、了解襯詞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讀歌詞中體驗江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對家鄉的熱愛。

第二個過程「歌曲學唱、藝術表演」,接下來我在「歌曲學唱、藝術表演」的環節中,又設計了「視唱識譜、填唱歌詞、藝術處理、創造表演」四個小環節。在「視唱曲譜」的環節中,學生在視唱旋律後,找一找曲調中有哪幾個音組成,在主動探究中發現曲調規律是由do、re、mi、sol、la組成,了解中國特有的民族五聲調式,明了江蘇民歌大多數以五聲調式的形式出現的。在「填唱歌詞、藝術處理」的兩個環節中,我採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詞,以降低學唱的難度,並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的啟發與指導,更好的以學並教。在藝術處理時,指導學生用美麗的連音和精靈的短音來藝術性的演唱這首歌。在「創造表演」的環節中,我先啟發學生創編幾個舞蹈動作,來表演歌曲的前兩個樂句,展開豐富的想像。接下來,請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用人聲,肢體語言,模擬彈撥琴弦的聲音和動作,來創編歌曲的三四樂句。並對最後一小節加入支聲部來增添藝術效果。師生在相互碰撞中,激發了一個個創造的火花。學生伴隨著身體的律動和支聲部的演唱,充分體驗江蘇民歌《楊柳青》歡快活潑、熱情風趣的特點。通過以上的教學環節,可以有效的解決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聽說唱言」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學會用輕快活潑聲音,藝術性地表演這首江蘇民歌《楊柳青》。 第三個教學過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後通過回顧學生知道的江蘇民歌,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的等環節進行拓展延伸。我先請學生回顧「你還知道哪些江蘇民歌嗎?」學生回憶起一年級時學過的《牧童》,還有少數學生較為熟悉的《茉莉花》。接著,我又帶領學生進一步了解《茉莉花》。這首歌不僅成為江蘇的名片,也成為了中國的名片。江蘇的省會南京就以《茉莉花》作為本市的市歌,並通過欣賞配有江蘇南京著名景點的教學課件《茉莉花》,來激發對江蘇民歌的喜愛,和對家鄉的熱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民族音樂就像茉莉花一樣,會越開越美。我相信通過歌曲《楊柳青》的學唱,學生們在充分體驗品味江蘇民歌風格特點的同時,會感受江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也會激發對家鄉的熱愛。

《楊柳青》說課稿2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楊柳青》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人音版第八冊第三單元家鄉美中的一首江蘇民歌。歌曲通過對黨的贊頌,抒發了美好生活所帶來的喜悅之情和對家鄉的熱愛。歌曲的曲調為五聲宮調式,全曲歡快活潑、熱情風趣,襯詞在歌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擴充樂句的重要手段。

二,結合實際說學情

「課標」中,課程設計思路的第四項是:義務教育階段,是兒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發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樂教育、增進音樂素養、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使音樂課程與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相適應,本課程將義務教育階段的9學年分成了3個學段,即小學低年級(1-2學年),小學中、高年級(3-6學年)和初中各年級(7-9學年)。在剖析不同學段學生生理、心理發展差異和音樂學習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在課程總目標統領下,明確各學段目標,以此作為不同學段、不同教學領域內容標准設計的基本依據。三個學段不同層次的內容標准呈現前後銜接、逐段遞進、完整有序的內在聯系。

根據什麼來決定梯度遞進?如何來實現梯度遞進呢?

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面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在接受音樂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點,是決定梯度遞進的原因。

小學生認知活動由不隨意性、不自覺性向隨意性、自覺性發展,認識水平從以具體形象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過渡,情感意志不斷發展,個性不斷增強,道德意識從注意行為效果逐漸發展到注意行為動機。7-9歲的兒童對音樂的審美態度處在「寫實階段」,純真、快樂的天性自發地產生了以「像不像」和「擬人化」為特徵的音樂審美態度。學生在低年級時期,通過「游戲」對音樂的體驗有了顯著的增長,對節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長,對節奏和旋律可以通過身體動作做出反應。到了中年級是發展音樂感知能力的最佳時期,運動覺、聽覺顯著增強,節奏、旋律的表現力更加更富,音樂理解力增強,對和聲開始表現出與成人相同的好惡。由於這是一首江蘇民歌,要給新疆的孩子來學習,學生會面臨如下問題:

1、對於地處西北新疆的孩子來說,江南民歌的歌曲風格較為生疏,四年級孩子完成這首歌的音準、節奏以及情緒並不難,但是要想把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蘇地方韻味卻是最重要的。

2、當今流行歌對少年兒童的沖擊與影響,使得民歌與學生的距離更加遙遠,如何找到興趣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創新說理念

從江蘇方言以及江蘇民歌的演唱風格上入手,結合新一輪課程標准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兩個字入手,在 「襯詞生趣 引入新課「的環節中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 提升韻味」---「實踐參與,表現韻味」的環節中唱出歌曲的江蘇「味」。最後通過聽辨不同地區民歌,達到檢驗反饋的目的。

四,圍繞課標說目標

課程標准倡導學生的音樂學習要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三個方面的規定性統一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關注,過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視哪一方面都會使教學產生偏頗。在當前的音樂教學中,常常無視教學目標的實現,或將三維目標脫節,一味地突出或誇大某一方面,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緊密圍繞目標來展開音樂教學活動,所以教學形式的選擇應該服從於教學目標,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實施也應該服從於教學目標,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說明在課堂上如何能夠達到既定目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包含兩層意思:一層就是教學目標設定本身有三維目標;第二層意思是說三維目標和教學目標的關系,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學形式,都應該緊緊地圍繞著目標的實現。另外,教學目標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教師要教什麼,要達到什麼效果,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了教學目標以後才能產生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有的老師往往不考慮教學內容,先看教參,然後按照教參里的目標去安排課程,這就本末倒置了。目標的設定應該從音樂內容入手,通過音樂內容設定的目標,還要顧及前後的經驗積累和知識交替的延續,承上啟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斷。從音樂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設定目標時不從音樂內容出發,就會使制定的目標和教學過程不相符,容易脫節。教學中所有的一切豐富的、有趣的活動形式都是為音樂內容服務的,有些看似很熱鬧,顧及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它沒有起到目標設定的音樂內容所要感受體驗表現的作用。

1,過程與方法:

能加入江蘇方言,運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比演唱,肢體模仿等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江蘇民歌的風格特點,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歌藝術的熱愛。

3,知識與技能:

了解襯詞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運用多種形式體會江蘇民歌的地方韻味。

教學難點: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處

五,自主自學說學法

學生的演唱、欣賞、演奏、綜合等活動,都需要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感受、去體驗,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教學有效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對活動的內容隨時進行適度的調控。音樂實踐活動要注意的一點是,不僅要學生主動參與,教師也應該積極融入到學生當中,這樣才能從中獲得教學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學相長,對今後的教學計劃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在生理、心理方面處於發育期,他們更渴望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索和體驗,本節課我根據這些特點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通過聆聽、模唱、自主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一步一步讓學生感受到江蘇民歌的演唱風格和地方韻味。

六,激情激趣說流程

教學過程:

一,聲勢節奏,初步感知

1,老師帶學生隨音樂運用三種固定節奏型伴奏

2,學生憑記憶三種固定節奏型

3,學生分組隨音樂做多聲部節奏為歌曲伴奏

二,襯詞生趣,引入新課。

1,揭示課題,老師范唱,學生感知歌曲有特點的地方

剛才,我們一起運用了幾組固定節奏型來伴奏的音樂是一首江蘇民歌《楊柳青》,這首民歌是江蘇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歌曲中的歌詞很有特點,下面老師演唱一遍,請同學們聽聽歌曲中那些歌詞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學習襯詞「啊NIA」

「青啊NIA,崩啊NIA,松啊NIA」剛才我們聽到的這些有特點並在歌曲中反復出現的詞,在我們的民歌當中叫襯詞,它在歌曲中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對突出歌曲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對渲染歌曲氣氛,活躍歌者情緒,烘托歌聲旋律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

3,學生自由選擇強弱對比與老師接龍讀襯詞部分

4,和老師一起加上拍腿拍手動作讀一讀襯詞處拍腿,其餘拍手

5,師生唱譜,互動找到歌曲旋律的趣味性

學習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欣賞等活動密切結合,要以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標准》要求學生運用熟悉的歌曲或樂曲識讀樂譜,也可以藉助樂器演奏來學習。這即是說,學生學會讀譜主要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而不是通過專門的讀譜練習。通過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音樂的基礎上進行識譜教學,要比單純進行專門的「讀譜訓練」、「視唱練習」,其效果要好得多。在欣賞樂曲、教唱歌曲、演奏樂器和創造等活動中,結合著這些音樂實踐活動進行識譜教學,就意味著在進行教唱歌曲等活動時「順帶著」學習識譜,而不是借教唱歌曲以達到學習識譜的目的。

三,方言演唱提升韻味

師:陸老師要用我的歌聲來獎勵一下你們!我要再演唱一個新版的《楊柳青》,想聽嗎?掌聲在哪裡。

1,老師運用方言對比演唱一遍。學生聽辨這次演唱和第一次不同在哪裡。

學生匯報:老師唱的發音不一樣,老師沒用普通話......

老師:對,老師在第二遍演唱時,最主要的就是加入了江蘇方言來演唱了這首歌。這樣就使這首歌曲的江蘇味更加濃厚了,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一下江蘇的方言特點。

2,出示課件,分別學習重點詞語的發音。

禪模具SEI

早晨下田露水

嘀嘀馬毅

點點麥苗葉子

沙區顧

石子哥哥

4,聽老師完整用方言讀歌詞。

5,師生接龍讀歌詞(提示:和老師保持一樣的聲音)。

6,老師用「尼亞」高位置伴唱,學生高位置完整讀歌詞。

7,加動作讀歌詞

8,老師彈琴唱譜,學生分句用方言唱詞學唱第一段。

9,全班一起跟伴奏慢唱一遍,老師糾正不準的樂句。

10,男女生比賽唱一遍。

11,學生互評。

12,全體學生完整的演唱一遍。

四,實踐參與,表現韻味

1,學生觀看江蘇美景圖片,並配上背景音樂「無錫景」。

江蘇這個地美水美的人間天堂造就了江蘇人細膩、柔美的性格。因此她們的歌聲總是不乏柔情甜美的特點。

哪位同學能用動作來表現一下這種細膩,柔美?

2,學生隨老師一起表現肢體之美----柔

3,引導學生表現聲音之美----甜

A,師對比范唱,學生觀察老師嘴角的變化

B,學生提起笑肌用甜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一遍(肢體或歌聲)。

五,檢測反饋,小結升華。

1,請學生聆聽幾首不同地區的民歌,找出其中哪幾首是江蘇民歌。

師:今天,我們用方言學會了江蘇民歌《楊柳青》並且感受了江蘇民歌細膩、甜美的演唱風格,下面,老師來考考大家,請同學們聽幾首不同地區的民歌,聽聽哪一首是江蘇民歌。

第一首:新疆民歌「牡丹汗」

第二首:山東民歌「包楞調」

第三首:江蘇民歌「採茶舞曲」

2,小結:

同學們,咱們中國的民歌博大精深,但是也有一些好聽的民歌由於長期沒有人傳唱,很快就要消失在咱們自己的國土上了,真心希望同學們能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多去關注咱們國家的民歌藝術,讓她在世界舞台上永遠綻放出華麗的光彩!

⑧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8)茉莉花欣賞課件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熱點內容
家庭花卉修剪 發布:2025-09-11 21:31:04 瀏覽:415
吊蘭花簽 發布:2025-09-11 21:30:22 瀏覽:729
魏蘭花 發布:2025-09-11 21:28:38 瀏覽:877
給你一朵花表情包視頻 發布:2025-09-11 21:24:31 瀏覽:623
君若蘭花下 發布:2025-09-11 21:00:45 瀏覽:633
歌詞一朵什麼 發布:2025-09-11 21:00:41 瀏覽:690
綠植越養越瘦 發布:2025-09-11 21:00:32 瀏覽:213
玉祁玫瑰庄園 發布:2025-09-11 20:58:46 瀏覽:155
婆羅樹盆景 發布:2025-09-11 20:46:48 瀏覽:164
花藝培訓需要多少錢 發布:2025-09-11 20:17:17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