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花饃康乃馨

花饃康乃馨

發布時間: 2022-09-12 02:13:02

A. 中國傳統節日面對西方節日如何生存

為了保護中華民族文化,曾有10博士聯合提出抵制「西洋節」倡議,有名教授發出保衛春節的吶喊,在今年的情人節和春節即將近距離碰撞之際,來自陝西師范大學的140名大學生,為傳統節日保護獻計,形成了一次觀點大碰撞,顯示了傳統文化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西方文化對青年人的影響,值得社會共同關注。

改造傳統節日VS堅守自己的坐標

許多大學生認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需要改造。常艷芳、王貴雅等從生活角度分析了傳統節日被忽視的原因:以前人們特別喜歡過春節,是因為春節意味著穿新衣,吃好飯。中國大多數節日都與飲食有關,如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現在中國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過去期盼在節日得到的東西,大部分在平時都得到了,所以人們對節日的熱情大大淡化。

「傳統節日太繁瑣了,當今的人們誰還會像以前那麼過。2005年8月11日廣州拉開了『2005廣州乞巧文化節』的帷幕,然而也只是再現清末民初珠村乞巧節的盛況,多數市民僅僅停留在觀看這一層次上。」金巧明舉例闡明自己的觀點。

高媛媛、李培鋒、蔣瑞、田奇、孫雷、吳婧等認為,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不可避免帶有封建烙印:封閉式、家族式、等級制,以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有點僵硬、呆板,跟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有不協調之處;西方「洋節」則屬於大社會的東西,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體現人人平等、自由的特點。這些恰好符合現代快節奏、競爭激烈社會下芸芸眾生想要釋放壓力的情緒要求。因此,要在保留本色的同時,對我國傳統節日進行改造。近幾年,流行樂壇和服飾上颳起了強勁的「中國風」,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用新鮮時尚的形式包裝和重整民俗。

反對改造的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的理由也有相當的說服力。何巍、周蕊、張意菲等認為:國人並非不重視傳統節日,過春節的熱情遠遠超過聖誕節,只是傳統節日大家都與家人團聚,沒有在街上,所以看似沒有「洋節」熱鬧。有人總喜歡把中國傳統文化納入西方文化的坐標系中,給自己的傳統節日安上西方化的稱號。無論是將「七夕節」改名為「中國情人節」還是「中國愛情節」,流露的是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自信心的喪失,無非是讓祝英台穿上朱麗葉的衣服,學朱麗葉說英語,其結果是她既不像朱麗葉,也沒有了祝英台的神韻和氣質。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生硬包裝、改造,甚至進行商業化拉郎配,與「國際接軌」,必然使傳統文化庸俗化,破壞傳統文化的純正和魅力。我們應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心,堅守自己的坐標。

商業化民俗節日VS恢復傳統特色

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傳統節日受冷淡與未商業化炒作有關。郭艷、於航、羅布格宗等提出,「洋節」的興盛,和商家為了經濟利益炒作有關。近幾年,每年聖誕節到來之前,商家都要大做文章,買一送一,滿街的聖誕樹、聖誕老人、彩燈,將節日氣氛烘托得極為濃厚。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21世紀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當以認真的態度做好民俗文化與商業的結合,讓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企業家多組織一些傳統節日活動。例如端午節,在銷售粽子的同時,介紹節日的來歷和為什麼要吃粽子的知識,使人們知道祖國傳統節日的內涵。

另有一部分大學生不僅反對商業化傳統節日,而且認為應恢復其傳統特色。賀佳說,中國的正月十五吃湯圓、放花燈、猜燈謎、賞月、放煙花、對對子、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內容比聖誕節豐富多了,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是聖誕節遠不能相比的。元宵節如今不如古代,也趕不上聖誕節,首先是一些人把元宵節脫離了民間參與的基礎。比如每年元宵節時,基本上就是看看花燈、偶爾猜猜燈謎,形式十分單調,還要購門票進場,有的門票還很貴,這樣無法調動民眾的「精神細胞」。我國的傳統節日就是這樣逐漸被遺棄的。如果恢復我國傳統節日的特色,就能抵制「洋節」對我國傳統節日的沖擊。

「中國節日也確實需要一些新意。這種新意並不是說要附加什麼現代的新東西,相反是要回溯過去。現在經常聽人說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年味』淡就淡在丟棄了習俗。很多城裡人家過年為圖省事,一家人在飯店吃年夜飯,沒有了一家人一起忙碌准備年夜飯、貼窗花、蒸花饃等紅火熱鬧的場面,也就失去了一家人親熱的氣氛。」鄭劍英說。

侯景男、馬瑩瑩等認為,傳統節日有很強的人情味、自然性、世俗性。它不是落後,只是內在潛能和魅力還掩藏在神秘面紗之下。傳統若永遠壓在箱底,即使它的價值再大,總有一天會被人遺忘。所以,恢復傳統節日文化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將其深遠的意義挖掘出來,把它融入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中。令人欣慰的是,有一部分大學已經將民俗學列為研究生專業,如中山大學文學院招收的研究生就有研究民俗學方向的。

順其自然VS給予扶持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危機。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丹麥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來抵禦———結果如大家所見,收效甚微。」在楊麗君看來,傳統節日受沖擊,是必然現象。

馬臖、梁香玲等認為,對於真偽、好壞,時間是最好的鑒別師。歷史上也曾有過外來節日,例如浴佛節,但最終沒有形成太大氣候,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屢遭「迫害」不止。「文革」期間,春節不許穿新衣新鞋,不許扎紅頭繩,不許吃年飯,不許祭祖,人們這天必須走進田野參加勞動,並美其名曰,「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可是現在的春節還不是年年過嗎?如果西洋節日有其優點、長處,那麼不要說是民間倡議,就算是國家法律明令禁止也不能夠被遏制,而中國名類繁多的各種節日,其中也不乏一些陳規陋習,既然是不好的東西,就讓它自然消亡,這也合乎天理。那些號召抵制聖誕節的行為,就是一種心虛表現,是擔心中國傳統節日承受不了沖擊,是一種無用功。其實「真金不怕火煉」,好的東西經歷過暴風雨後才會更加茁壯。對於「西洋節日」我們不妨採取「無為」的態度,順其自然,任其自生自滅吧。

劉偉娜、劉軍、張榮等則反對順其自然的觀點,其理由是,「五四運動」後,中國人開始摒棄國學及傳統文化、民俗習慣,認為只要是西方的、是「洋人」的,就是先進的、現代的、科學的,而中國傳統的東西,都是落後的、迷信的。改革開放以前,許多傳統節日被取締,許多節日風俗因此逐漸被取代,甚至消失,所留下的只有清一色的、單調的、無聊的活動。因此,當對外的大門一打開,人們還來不及宣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就被外面眼花繚亂的東西迷住了。由於中國傳統節日在歷史上曾遭受不公的待遇,我們今天要挽救,給予特殊照顧。

孫丹、趙丹等認為,「西洋節」盛行錯在對孩子教育的偏差,重文化知識學習不重素質修養,所以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國人看到傳統節日的好處和優點,使祖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深入人心,特別是深入青少年的心靈。這就要求形成立體宣傳模式,從電影、電視到報紙、雜志,甚至學生教材。還可以製作一些精緻優美的公益廣告,舉辦有獎知識競賽等。

「去年上了民俗學課後才發現,中國文化里有那麼多有意思的民俗趣事,我們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了解,哪裡還有閑工夫泡在西方文化的『蜜水』里?」陳璐幽默地說。

韓鋮、王萍、雷鳴遠等認為,僅靠一兩個學者呼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有政策的連續性支持,加大文化方面的資金投入,對大學的民俗學專業有所支持和保護。我國現行的法定節日中,只有春節是民族傳統節日,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建立相關的檔案,確保可以留傳給子孫後代,同時,建立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中心,培養各方面的民族文化人才。

走向世界VS洋為中用

平安夜,我市市民和國外遊客一起狂歡。雖然他們戴的是聖誕老人帽,卻踏著中國傳統鼓點,興奮地扭秧歌。(資料圖片)

「我們總在防守,為什麼不把中國龍推銷到西半球?我們有如此無窮無盡的文化寶藏,不充分發揚利用,真的太可惜了。」魯孟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充分的信心。

王晶、周愉快等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來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味禁止外來文化,而不向外發展擴大生存空間,自己的陣地會越來越小,直至消失。所以,我們不僅要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本土站穩腳跟,還要走向世界。

更多的大學生認為應當洋為中用。

劉秋堯、何巍等說:近年來,全球各地方興未艾的「漢語熱」,已有8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落戶36個國家和地區,人家怎麼就沒有把「孔子出國」視為「文化輸出」而設置一個與之相匹配的「防火牆」呢?西方節日流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國人狹隘的民族主義觀。所以,我們要樹立信心,使其中國化,將其改造成中國節日。

劉小榮、張麗麗、吳迪、羅時偉、張海梅、付雁等提出,我們的民族文化最強盛、煊赫、最光輝奪目的時代漢唐之際,都是同外來文化交往、融合十分活躍、頻仍的時代。其實有許多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護士節」、「記者節」、「婦女節」、元旦,都是國際性節日,也沒有誰為了捍衛民族傳統而摒棄、抵制。西方一些獨有的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所沒有的。中國人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很含蓄,而母親節時送一束康乃馨和一張賀卡,使很多不善於表達的人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所以,「洋節」是對我們傳統文化有益的補充,可以用來完善中國的節日系統,宣傳中華傳統美德,有選擇地汲取十分必要,我們應當毫不猶疑地拿來洋為中用。

多做實事VS轉變觀念

誰說春節不熱鬧?(資料圖片)

許多大學生認為目前需要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不是空喊。

任沖、宋金亮等建議,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去「過」傳統節日,去參與,至少保證有份節日的心情。即使做不了大事,也應該多了解一些民俗文化,然後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傳播。

周蕊、劉楠等認為,中華傳統流失與不務實有直接的關系。我們總是喜歡做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卻不下工夫從根本上改變自身。10博士呼籲抵制「西洋節」,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什麼,剛剛過去的聖誕節依然熱鬧。如果真的要想改變西方文化入侵的現狀,不如抓緊發展中國的國力。如果我們的綜合實力發展上去了,在世界上腰板硬了,還怕那些「西洋節」嗎?

而劉秋堯、陳毅清、岳佳等認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轉變思想觀念,否則做的事情越多,對民族文化的破壞越大。我國許多人對待文化既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放手。當別人的情人節等節日供我們享用時,我們認為是文化侵略,要抵制;而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我們又憤怒了,認為是人家搶走了我們的東西。這完全是存心不讓大家好過的破壞心態。只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共存,趨利避害,相信我國的傳統文化會被很好地傳承下去。

記者手記

這140名大學生之所以在保護傳統節日和文化上所提的方法有矛盾,是因為在對待「西洋節」的態度上不同:有10%的學生堅決抵制過「西洋節」;59.3%的學生認為可以在正確引導下有節制地過「西洋節」;8.6%的學生認為過不過「西洋節」無所謂;7.8%的學生認為過「西洋節」是件好事;持其他觀點的學生佔14.3%。

B. 紫薯康乃馨花饃怎麼做

用料 紫薯泥 適量 麵粉 適量 水 適量 酵母 2~3克 糖(可選) 適量

紫薯康乃馨花饃的做法

  • 紫薯蒸熟,壓成泥。

  • 開火蒸15分鍾,再悶5分鍾即可取出。

  • 紫薯蒸熟了,顏色更好看啦。

C. 介紹花饃段落

不言感恩
(片斷)媽媽生養我,是一種義務,是必需,是媽媽生存的價值,所以無所謂大恩大德——媽媽曾經這樣對我說,我也這樣認為.
但是,在母親節那一天,我仍舊要買一束康乃馨送給媽媽,祝福媽媽安康快樂.這不是感恩,而是在傳遞親情.我不感謝媽媽的恩情,但我珍重媽媽給予我的親情;媽媽不期盼我的感恩,但媽媽期盼親情的往來.傳遞親情就是傳遞溫暖.被親情溫暖的人

D. 紫薯康乃馨花饃的做法步驟圖,怎麼做好吃

用料

紫薯泥 適量

麵粉 適量

水 適量

酵母 2~3克

糖(可選) 適量

紫薯康乃馨花饃的做法

  • 紫薯蒸熟,壓成泥。

E. 現代西方節日能夠取代中國傳統節日嗎

為了保護中華民族文化,曾有10博士聯合提出抵制「西洋節」倡議,有名教授發出保衛春節的吶喊,在今年的情人節和春節即將近距離碰撞之際,來自陝西師范大學的140名大學生,為傳統節日保護獻計,形成了一次觀點大碰撞,顯示了傳統文化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西方文化對青年人的影響,值得社會共同關注。

改造傳統節日VS堅守自己的坐標

許多大學生認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需要改造。常艷芳、王貴雅等從生活角度分析了傳統節日被忽視的原因:以前人們特別喜歡過春節,是因為春節意味著穿新衣,吃好飯。中國大多數節日都與飲食有關,如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現在中國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過去期盼在節日得到的東西,大部分在平時都得到了,所以人們對節日的熱情大大淡化。

「傳統節日太繁瑣了,當今的人們誰還會像以前那麼過。2005年8月11日廣州拉開了『2005廣州乞巧文化節』的帷幕,然而也只是再現清末民初珠村乞巧節的盛況,多數市民僅僅停留在觀看這一層次上。」金巧明舉例闡明自己的觀點。

高媛媛、李培鋒、蔣瑞、田奇、孫雷、吳婧等認為,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不可避免帶有封建烙印:封閉式、家族式、等級制,以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有點僵硬、呆板,跟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有不協調之處;西方「洋節」則屬於大社會的東西,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體現人人平等、自由的特點。這些恰好符合現代快節奏、競爭激烈社會下芸芸眾生想要釋放壓力的情緒要求。因此,要在保留本色的同時,對我國傳統節日進行改造。近幾年,流行樂壇和服飾上颳起了強勁的「中國風」,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用新鮮時尚的形式包裝和重整民俗。

反對改造的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的理由也有相當的說服力。何巍、周蕊、張意菲等認為:國人並非不重視傳統節日,過春節的熱情遠遠超過聖誕節,只是傳統節日大家都與家人團聚,沒有在街上,所以看似沒有「洋節」熱鬧。有人總喜歡把中國傳統文化納入西方文化的坐標系中,給自己的傳統節日安上西方化的稱號。無論是將「七夕節」改名為「中國情人節」還是「中國愛情節」,流露的是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自信心的喪失,無非是讓祝英台穿上朱麗葉的衣服,學朱麗葉說英語,其結果是她既不像朱麗葉,也沒有了祝英台的神韻和氣質。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生硬包裝、改造,甚至進行商業化拉郎配,與「國際接軌」,必然使傳統文化庸俗化,破壞傳統文化的純正和魅力。我們應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心,堅守自己的坐標。

商業化民俗節日VS恢復傳統特色

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傳統節日受冷淡與未商業化炒作有關。郭艷、於航、羅布格宗等提出,「洋節」的興盛,和商家為了經濟利益炒作有關。近幾年,每年聖誕節到來之前,商家都要大做文章,買一送一,滿街的聖誕樹、聖誕老人、彩燈,將節日氣氛烘托得極為濃厚。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21世紀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當以認真的態度做好民俗文化與商業的結合,讓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企業家多組織一些傳統節日活動。例如端午節,在銷售粽子的同時,介紹節日的來歷和為什麼要吃粽子的知識,使人們知道祖國傳統節日的內涵。

另有一部分大學生不僅反對商業化傳統節日,而且認為應恢復其傳統特色。賀佳說,中國的正月十五吃湯圓、放花燈、猜燈謎、賞月、放煙花、對對子、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內容比聖誕節豐富多了,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是聖誕節遠不能相比的。元宵節如今不如古代,也趕不上聖誕節,首先是一些人把元宵節脫離了民間參與的基礎。比如每年元宵節時,基本上就是看看花燈、偶爾猜猜燈謎,形式十分單調,還要購門票進場,有的門票還很貴,這樣無法調動民眾的「精神細胞」。我國的傳統節日就是這樣逐漸被遺棄的。如果恢復我國傳統節日的特色,就能抵制「洋節」對我國傳統節日的沖擊。

「中國節日也確實需要一些新意。這種新意並不是說要附加什麼現代的新東西,相反是要回溯過去。現在經常聽人說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年味』淡就淡在丟棄了習俗。很多城裡人家過年為圖省事,一家人在飯店吃年夜飯,沒有了一家人一起忙碌准備年夜飯、貼窗花、蒸花饃等紅火熱鬧的場面,也就失去了一家人親熱的氣氛。」鄭劍英說。

侯景男、馬瑩瑩等認為,傳統節日有很強的人情味、自然性、世俗性。它不是落後,只是內在潛能和魅力還掩藏在神秘面紗之下。傳統若永遠壓在箱底,即使它的價值再大,總有一天會被人遺忘。所以,恢復傳統節日文化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將其深遠的意義挖掘出來,把它融入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中。令人欣慰的是,有一部分大學已經將民俗學列為研究生專業,如中山大學文學院招收的研究生就有研究民俗學方向的。

順其自然VS給予扶持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危機。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丹麥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來抵禦———結果如大家所見,收效甚微。」在楊麗君看來,傳統節日受沖擊,是必然現象。

馬臖、梁香玲等認為,對於真偽、好壞,時間是最好的鑒別師。歷史上也曾有過外來節日,例如浴佛節,但最終沒有形成太大氣候,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屢遭「迫害」不止。「文革」期間,春節不許穿新衣新鞋,不許扎紅頭繩,不許吃年飯,不許祭祖,人們這天必須走進田野參加勞動,並美其名曰,「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可是現在的春節還不是年年過嗎?如果西洋節日有其優點、長處,那麼不要說是民間倡議,就算是國家法律明令禁止也不能夠被遏制,而中國名類繁多的各種節日,其中也不乏一些陳規陋習,既然是不好的東西,就讓它自然消亡,這也合乎天理。那些號召抵制聖誕節的行為,就是一種心虛表現,是擔心中國傳統節日承受不了沖擊,是一種無用功。其實「真金不怕火煉」,好的東西經歷過暴風雨後才會更加茁壯。對於「西洋節日」我們不妨採取「無為」的態度,順其自然,任其自生自滅吧。

劉偉娜、劉軍、張榮等則反對順其自然的觀點,其理由是,「五四運動」後,中國人開始摒棄國學及傳統文化、民俗習慣,認為只要是西方的、是「洋人」的,就是先進的、現代的、科學的,而中國傳統的東西,都是落後的、迷信的。改革開放以前,許多傳統節日被取締,許多節日風俗因此逐漸被取代,甚至消失,所留下的只有清一色的、單調的、無聊的活動。因此,當對外的大門一打開,人們還來不及宣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就被外面眼花繚亂的東西迷住了。由於中國傳統節日在歷史上曾遭受不公的待遇,我們今天要挽救,給予特殊照顧。

孫丹、趙丹等認為,「西洋節」盛行錯在對孩子教育的偏差,重文化知識學習不重素質修養,所以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國人看到傳統節日的好處和優點,使祖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深入人心,特別是深入青少年的心靈。這就要求形成立體宣傳模式,從電影、電視到報紙、雜志,甚至學生教材。還可以製作一些精緻優美的公益廣告,舉辦有獎知識競賽等。

「去年上了民俗學課後才發現,中國文化里有那麼多有意思的民俗趣事,我們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了解,哪裡還有閑工夫泡在西方文化的『蜜水』里?」陳璐幽默地說。

韓鋮、王萍、雷鳴遠等認為,僅靠一兩個學者呼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有政策的連續性支持,加大文化方面的資金投入,對大學的民俗學專業有所支持和保護。我國現行的法定節日中,只有春節是民族傳統節日,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建立相關的檔案,確保可以留傳給子孫後代,同時,建立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中心,培養各方面的民族文化人才。

走向世界VS洋為中用

平安夜,我市市民和國外遊客一起狂歡。雖然他們戴的是聖誕老人帽,卻踏著中國傳統鼓點,興奮地扭秧歌。(資料圖片)

「我們總在防守,為什麼不把中國龍推銷到西半球?我們有如此無窮無盡的文化寶藏,不充分發揚利用,真的太可惜了。」魯孟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充分的信心。

王晶、周愉快等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廣泛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來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味禁止外來文化,而不向外發展擴大生存空間,自己的陣地會越來越小,直至消失。所以,我們不僅要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本土站穩腳跟,還要走向世界。

更多的大學生認為應當洋為中用。

劉秋堯、何巍等說:近年來,全球各地方興未艾的「漢語熱」,已有8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落戶36個國家和地區,人家怎麼就沒有把「孔子出國」視為「文化輸出」而設置一個與之相匹配的「防火牆」呢?西方節日流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國人狹隘的民族主義觀。所以,我們要樹立信心,使其中國化,將其改造成中國節日。

劉小榮、張麗麗、吳迪、羅時偉、張海梅、付雁等提出,我們的民族文化最強盛、煊赫、最光輝奪目的時代漢唐之際,都是同外來文化交往、融合十分活躍、頻仍的時代。其實有許多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護士節」、「記者節」、「婦女節」、元旦,都是國際性節日,也沒有誰為了捍衛民族傳統而摒棄、抵制。西方一些獨有的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所沒有的。中國人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很含蓄,而母親節時送一束康乃馨和一張賀卡,使很多不善於表達的人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所以,「洋節」是對我們傳統文化有益的補充,可以用來完善中國的節日系統,宣傳中華傳統美德,有選擇地汲取十分必要,我們應當毫不猶疑地拿來洋為中用。

多做實事VS轉變觀念

誰說春節不熱鬧?(資料圖片)

許多大學生認為目前需要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不是空喊。

任沖、宋金亮等建議,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去「過」傳統節日,去參與,至少保證有份節日的心情。即使做不了大事,也應該多了解一些民俗文化,然後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傳播。

周蕊、劉楠等認為,中華傳統流失與不務實有直接的關系。我們總是喜歡做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卻不下工夫從根本上改變自身。10博士呼籲抵制「西洋節」,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什麼,剛剛過去的聖誕節依然熱鬧。如果真的要想改變西方文化入侵的現狀,不如抓緊發展中國的國力。如果我們的綜合實力發展上去了,在世界上腰板硬了,還怕那些「西洋節」嗎?

而劉秋堯、陳毅清、岳佳等認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轉變思想觀念,否則做的事情越多,對民族文化的破壞越大。我國許多人對待文化既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放手。當別人的情人節等節日供我們享用時,我們認為是文化侵略,要抵制;而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我們又憤怒了,認為是人家搶走了我們的東西。這完全是存心不讓大家好過的破壞心態。只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共存,趨利避害,相信我國的傳統文化會被很好地傳承下去。

記者手記

這140名大學生之所以在保護傳統節日和文化上所提的方法有矛盾,是因為在對待「西洋節」的態度上不同:有10%的學生堅決抵制過「西洋節」;59.3%的學生認為可以在正確引導下有節制地過「西洋節」;8.6%的學生認為過不過「西洋節」無所謂;7.8%的學生認為過「西洋節」是件好事;持其他觀點的學生佔14.3%。

熱點內容
丁香暖暖 發布:2025-09-12 00:58:36 瀏覽:123
珍珠吊蘭盆栽 發布:2025-09-12 00:46:35 瀏覽:199
水庫蘭花 發布:2025-09-12 00:46:31 瀏覽:304
冬菟葵花語 發布:2025-09-12 00:29:45 瀏覽:641
防真綠植廠 發布:2025-09-12 00:28:02 瀏覽:140
喝酒賞蘭花 發布:2025-09-12 00:27:18 瀏覽:495
李寧櫻花風暴 發布:2025-09-12 00:27:09 瀏覽:281
七夕應該綉 發布:2025-09-12 00:20:02 瀏覽:893
蘭花幾月份入室 發布:2025-09-12 00:15:30 瀏覽:651
阿司匹林綠植葉子更綠 發布:2025-09-12 00:09:09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