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的習性
❶ 杜鵑花的生活習性
杜鵑花喜涼爽、濕潤氣候、忌酷熱乾燥杜鵑花屬種類多,差異很大,版有常綠大喬木、小權喬木,常綠灌木和落葉灌木。習性差異也很大,但多數種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氣候、忌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ph值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
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間也能生長。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暴曬,夏、秋季應有林木或蔭棚遮擋烈日。
拓展資料:
杜鵑花(學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鵑花一般春季開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紅、淡紅、杏紅、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艷麗。
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為中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❷ 杜鵑花生長習性
杜鵑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因此土壤學家常常把杜鵑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
杜鵑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於半休眠狀態。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
忌烈日暴曬,適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鵑要採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觀賞類的杜鵑中,西鵑抗寒力最弱,氣溫降至0℃以下容易發生凍害。
(2)杜鵑花的習性擴展閱讀:
杜鵑花的繁殖方式
1、可分株、壓條、扦插、播種等。分株,在叢生的大株落花後進行;壓條,在3-4月進行,在枝條莖部削傷約3-4厘米,用土埋上,枝梢上部留出土外,1年後自壓條莖部切離分栽。
2、扦插,選用當年生嫩枝作插穗,在4-6月間剪取5-6厘米長的新梢,頂部留2-3片葉,插入疏鬆的酸性土中;播種,在春季進行。
養護方式
1、配製盆土
1-2年生小苗,可按腐殖土80%、煤灰15%,其他腐熟基肥5%配置。3年生以上大苗,按腐殖土60%、煤灰20%、其他腐熟肥20%配置。春季、秋季均可移栽。
2、選擇水質和調和濕潤度
選擇水質。杜鵑喜微酸性水,忌用鹼水。如用自來水,需用0.5%-1%硫酸亞鐵或300倍食醋加以調配後再澆。調和濕潤度,杜鵑喜濕潤,一般要求盆土含水量在60%-70%,空氣相對濕度在70%-80%。
3、擺好位置
杜鵑喜半陰,怕強光。1-2年生小苗要求光照達60%-70%,3年生以上的大苗要求光照度50%左右。一年四季花盆的擺放位置,應根據季節變化作相應的移動。
❸ 誰知道杜鵑花的生活習性
❹ 杜鵑花的生態習性有哪些
杜鵑花種類繁多,多數原產於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由於長期受這些山林環境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對溫光熱水土的特殊要求,也就形成了杜鵑花特殊的生長習性栽培時,必須創造條件滿足這些要求,才能使杜鵑生長健壯,開花繁茂
1.土壤,喜疏鬆肥沃酸性土壤,忌鹼性土
杜鵑花多原產於雨水較多的酸性水土地區的山區丘陵,是典型的酸性植物在自然界生長時,由於山地表土中含有大量的枯枝落葉和腐殖質,土壤呈酸性所以栽培杜鵑花所用的土壤也應疏鬆肥沃,呈酸性反應,以pH控制在4.5~5.5之間為宜有種說法叫:「酸性土壤栽不死,鹼性土壤栽不活」在鹼性水土地區常表現為新生幼葉失綠,或葉肉呈黃綠色,僅葉脈為綠色,嚴重時葉變小變薄葉肉呈黃白色葉尖出現棕褐色枯斑
2.溫度,喜涼爽溫和,忌暑熱高溫
山地丘陵地區氣候涼爽溫和,使杜鵑花習慣於溫涼通風的環境生長適宜溫度范圍為12~25℃,20℃左右生長最茂盛,溫度超過30℃生長緩慢呈半休眠狀態,對生長開花都不利在冬季,大多數品種室溫不低於5℃就可越冬,其中西鵑比較怕寒冷,越冬溫度以8℃左右為好北方冬季在日光溫室里養護的杜鵑花如遇連陰天,室內溫度夜間有3天低於3℃,植株就會出現凍害因此,杜鵑花的生長旺盛期為氣候涼爽的春秋兩季,而在夏季高溫冬季低溫季節時生長緩慢杜鵑的花芽分化期在6~8月份,分化時需要較高的溫度,以20~27℃為宜,高於30℃對花芽分化不利
3.光照,喜散射光,忌直射光
杜鵑屬於半陰性花卉,必須有一定的散射光才能正常生長在自然界生長時,由於山上常年陰雨多霧,日照時間比平原短,晝夜溫差大,早晚冷涼,因而大部分杜鵑花便養成了喜陰惡陽的習性,特別是怕烈日強光,而喜弱光散射光盆栽杜鵑花在春初氣溫轉暖至4月中旬期間,上午可承受陽光照射,中午適當遮蔭即可入夏後,應及時入蔭棚如盛夏氣溫偏高,每天還要多噴灑幾次葉水,以免高溫灼傷葉叢秋後,當氣溫在25℃以下時,可根據栽培場所的陽光照射情況進行適當遮蔭,如氣溫遞降至20℃左右時,就可不必遮蔭了
4.水分,喜濕潤,忌乾燥
杜鵑花的根系雖然強大,但須根纖細如發,因而對水分十分敏感,怕旱怕澇既要水分充足,又不能積水因此,為了保證杜鵑花的正常生長,還需要有一個相應的濕度條件較高的空氣濕度可相應地減少根系吸水的不足,對生長極為有利家庭盆栽杜鵑花,特別是樓房內常常因空氣濕度過低,使葉色失常老化脫葉等為了滿足其生長要求,需對環境濕度進行人工調節,如經常在植株周圍噴水地面灑水等措施來提高環境濕度,為杜鵑花創造一個良好濕潤的環境條件,這也是栽培杜鵑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問題
5.肥料,喜稀薄淡肥忌濃肥生肥
杜鵑花根系纖細,吸肥能力弱,過量的施肥會造成土壤溶液濃度過大,根部細胞液倒滲,導致植株枯死施肥不當還會滋生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導致土壤缺氧,使根系窒息而死因此,應掌握薄肥勤施的施肥原則
❺ 杜鵑鳥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杜鵑鳥是杜鵑科來鳥類的通稱,自常見的有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
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如像松毛蟲、毒蛾等其它鳥類都不敢吃,對杜鵑來說卻是美味佳餚。
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5)杜鵑花的習性擴展閱讀;
杜鵑鳥在春天飛回歐洲,停歇在木樁上、樹枝上或電線上,呼響配偶。杜鵑鳥得名於它的叫聲:一種很易辨別的「咕咕」聲。
一隻杜鵑鳥的幼鳥正在由它的養母----一隻比它小得多的刺嘴鶯餵食。它需要的食物相當於3---4隻其養母親生的幼鳥本來需要進食的總量。
趁其他鳥沒看見時,杜鵑鳥在它們的巢中產蛋。它必須非常迅速地做完這件事。它的蛋有著特別厚的外殼,這樣在落入巢中時就不會碎掉了。
❻ 杜鵑花習性是什麼
我國除新疆外復南北各省制區均有分布,尤以雲南、西藏和四川種類最多,為杜鵑花屬的世界分布中心。杜鵑花屬種類多,習性差異大,但多數種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值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攝氏度,氣溫超過30攝氏度或低於5攝氏度則生長停滯。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以後隨溫度上升,花芽逐漸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3~5月開花,高海拔地區則晚至7~8月開花。北方在溫室栽培。1~2月即可開花。杜鵑花耐修剪,隱芽受刺激後極易萌發,可藉此控制樹形,復壯樹體。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一般立秋前後萌發的新梢,尚能木質化。若形成新梢太晚,冬季易受凍害。為常綠或落葉灌木。
❼ 杜鵑花卉的生長習性是什麼
杜鵑為杜鵑花科杜鵑屬,有常綠大喬木、小喬木、灌木和落葉灌木,在園林內栽培中常見的容多為常綠灌木。杜鵑花別名映山紅、鵑花,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廣泛。在世界杜鵑花的自然分布中,中國以杜鵑花種類之多、數量之巨著稱,是杜鵑花資源的寶庫。雲南是世界聞名的杜鵑分布中心,滇、藏、川3省(自治區)是主產區,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為省花。杜鵑花大多產於高海拔區,喜涼爽、濕潤氣候,喜疏蔭、忌酷熱乾燥,不耐漬水,對溫、光、水、土的要求較為嚴格。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在黏重、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
1.選購要領杜鵑花盆栽購買時選擇莖稈粗壯、分枝較多,且株型緊湊、樹冠勻稱者。葉片深綠色有光澤、無缺葉斷枝、蟲咬跡象。
2.擺放要領杜鵑花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氣溫超過30℃或低於5℃則生長停滯,長期在0℃以下就會凍死。宜擺放在有較好通風的環境里。
❽ 杜鵑花的習性
生態習性
我國除新疆外南北各省區均有分布,尤以雲南、西藏和四川種類最多,為杜鵑花屬的世界分布中心。杜鵑花屬種類多,習性差異大,但多數種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值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攝氏度,氣溫超過30攝氏度或低於5攝氏度則生長停滯。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以後隨溫度上升,花芽逐漸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3~5月開花,高海拔地區則晚至7~8月開花。北方在溫室栽培。1~2月即可開花。杜鵑花耐修剪,隱芽受刺激後極易萌發,可藉此控制樹形,復壯樹體。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一般立秋前後萌發的新梢,尚能木質化。若形成新梢太晚,冬季易受凍害。為常綠或落葉灌木。
栽培管理
常用播種、扦插和嫁接法繁殖,也可行壓條和分株。播種,常綠杜鵑類最好隨采隨播,落葉杜鵑亦可將種子貯藏至翌年春播。氣溫15~20攝氏度時,約20天出苗。扦插,一般於5~6月間選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作插穗,插後設棚遮蔭,在溫度25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1個月即可生根。西鵑生根較慢,約需60~70天。嫁接,西鵑繁殖採用較多,常行嫩枝劈接,嫁接時間不受限制,砧木多用二年生毛鵑,成活率達90%以上。野生杜鵑和栽培品種中的毛鵑、東鵑、夏鵑可以盆栽,也可在蔭蔽條件下地栽。西鵑全行盆栽,培養土多用黑山土,用泥炭土、黃山土、腐葉土、松葉土及煤渣、鋸末等配製的培養土,只要pH值在5.5~7.O之間,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均可使用。上盆一般在4月或11月進行。杜鵑花根系擴展緩慢,l~2年生宜用3寸盆,3~4年生用4寸盆,每隔3~5年換盆1次,同時修整根系。澆水,要根據天氣情況、植株大小。盆土干濕及生長發育需要,靈活掌握,水質忌鹼性,用自來水時,最好在缸中存放l~2月。4月中旬出房,正值生長旺期,需水量大;梅雨季節,要防積水;7~8月高溫季節,蒸發量大,要隨干隨澆,午間、傍晚還 要往地面、葉面噴水降溫;11月上旬進房,若室內加溫,生長仍旺,需水仍大,尤其開花抽梢之際,需水更多;若室內不加溫則生長緩慢,3~5日澆一次水即可。要薄肥勤施。2~4年生苗,為加速植株成型,常通過摘心、摘蕾來促發新枝。植株成型後,主要是剪除病枝、弱枝及重疊紊亂的枝條,均以疏剪為主。
繁栽要點:可用播種、扦插、嫁接及壓條等方法繁殖。
養護要點
一、環境條件 : 栽培杜鵑花最好具有室內和室處兩種環境。室內環境是在冬季使用。長江流域,室內只要有一定的光照和通風條件,一般不必加溫。北方冬季極為寒冷、乾燥,用中溫 (15 ℃左右 ) 溫室栽培為宜。室外場地,夏秋使用,以泥地為好,忌水泥地。場地要寬敞,通風和蔭涼,上面要搭建蔭棚,遮以蘆簾或借用天然林蔭的蔽護,透光率 30% 左右為宜,切忌夕曬。
二、盆土要求 : 杜鵑花性喜疏鬆、通透性強、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 PH 值為 5.0 — 6.0 。如用粘土或鹼性土,百難活一。特別是夏鵑和洋鵑,非山土不可。山土還要加以改造,目前通常採用 3 種配製的培養土。 (1) 山土 7 份、乾苔草屑 1 份、干腐葉土 2 份,乾肥 1 份混合配製。 (2) 山皮土 ( 表土 )3 份、馬糞 3 份,落葉雜草 3 份、人糞尿 1 份分層堆制,經過 1 — 2 年後過篩備用。 (3) 山土 3 份、腐葉土 3 份、園土 4 份、砂土 2 份混合配製,並每盆加入 50 克麻醬渣、骨粉。
三、花盆選擇 : 栽培杜鵑花的花盆,可根據用途,一般選用泥盆和紫砂盆二種。泥盆通氣透水性好,有利於根系生長,生產單位栽培都用此盆。成型的杜鵑花,特別已造型的杜鵑花,為供室內外陳設,一般栽於美觀古雅的紫砂盆中,紫砂盆質地細膩,色采豐富、造型美觀,可增倍觀賞價值。紫砂盆通透性能不及泥盆,在種植時,應在四周盆壁墊以碎瓦片 ( 舊瓦片 ) 這樣利於排水。選盆的大小要視植株年齡,一般 4 — 6 年生植株用 5 寸盆; 7 — 10 年生植株用 6 寸盆; 11 — 15 年生殖株用 8 寸盆。
四、改善水質 : 澆杜鵑花最好使用雨水,其次用河水、池塘水。如用自來水,宜把水存放 1 — 2 天,讓氯氣揮發掉再使用。用時加 0.2% 硫酸亞鐵,生長季節每 7 — 10 天澆 1 次,經常使用,確保土壤呈酸性。
五、肥水管理 : 杜鵑性喜陰濕,不宜過干。開花期間尤需更多水分。冬季杜鵑花已進入休眠期,需水量不多,一般每隔 4 — 5 天澆水 1 次,宜在晴暖天中午前後進行。具體可視盆土乾燥情況適量澆水。 3 月間,杜鵑花發根萌芽,需水量隨之增加。夏鵑生長發育稍遲,澆水量應少於春鵑。一般每隔 2 天在上午適量澆水 1 次。 4 — 6 月杜鵑花陸續開花,枝葉也開始抽發,需水量較大,一般應在每天早晨或傍晚澆水 1 次。 7 — 9 月上旬高溫乾燥季節,早晚各澆水 1 次,水量不宜過多,並在中午在葉面和地面噴水,以保持濕潤的環境。從 9 月中旬至 11 月,天氣逐漸轉涼,為杜鵑花生長適應期,為防抽出秋梢,增強越冬抗寒力,澆水量應適量減少。一般隔日清晨澆水 1 次,保持濕潤即可。杜鵑花比較喜肥,一般採用腐熟的餅肥、魚粉、蠶豆或紫雲英等經腐爛後摻水澆灌,忌用人糞尿。出房後至花蕾吐花前,每隔 10 天施 1 次薄肥,濃度為 15% ,共施 2 — 3 次,促使老葉轉綠,萌發新根。花謝後,為了促使發枝長葉,就在 5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施肥 5 — 6 次。如連續下雨,可施乾肥。進房前,杜鵑花的生長即將停止前,應施肥 1 — 2 次。
六、室外遮蔭 : 在出房前到開花前宜多見陽光;開花期間,中午要進行短時間遮蔭,透光率 60% ;在 6 月到 7 月上旬的梅雨期間,正是杜鵑花抽葉發枝期,應盡可能多見陽光。但遇強烈陽光,上午 9 時至下午 4 時還應遮蔭,以防灼傷新葉。 7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每天上午 8 時至下午 5 時要遮蔭,防止烈日照射。 9 月以後的秋季生長期可縮短遮蔭時間,一般可在上午 10 時至下午 4 時遮蔭, 10 月以後宜多見陽光。 後進行整形,剪去徒長枝、病弱枝、畸形枝、損傷枝。
七、整形修剪 : 杜鵑花生長較緩慢,一般任其自然生長,只在花後進行整形,剪去徒長枝、病弱枝、畸形枝、損傷枝。
蟲害防治
防病治蟲 : 軍配蟲 ( 又名冠網蝽 ) 在危害期間噴灑 40% 樂果 1500 倍液,每 7 天噴 1 次,連續 3 次。頂芽卷葉蟲防治方法主要靠人工捕捉殺死,幼蟲或蛹也可用 40% 樂果乳油 2000 倍液或敵敵畏 1500 倍液噴殺。
紅蜘蛛,可用1000倍的三氯殺蟎醇液防治。軍配蟲可用1500倍樂果或敵敵畏防治。病害最常見的是褐斑病,可用800倍托布津或等量式波爾多液防治。
❾ 杜鵑有什麼生活習性
杜鵑是一種極善於隱蔽的鳥,從不愛拋頭露面,常躲藏在茂密多葉的樹上或樹林深處。所以常常是只聞其聲,難見其身。
在鳥的棲息地區,每到繁殖季節,鳥類都忙於銜枝築巢,而杜鵑卻徘徊於別種鳥巢的周圍,物色自己中意的巢,一旦選中了,它就趁巢主外出時,飛去快速產下一卵。若巢太小,產卵不便,它就把卵產在地下,然後用嘴銜著偷偷放進巢里。而巢主還察覺不出有異種蛋,於是它照例孵化。一般杜鵑的蛋所需孵化的時間較短,約12天小杜鵑就破殼而出。
小杜鵑生性狡猾,出殼不久。它就會把腦袋往下鑽。把巢主的卵或「子女」擠到巢邊,然後用自己的前膀或背把它們拋出巢外摔死,真是傷天害理。說來也怪,巢主對自己的親生骨肉卻無動於衷。即使小親鳥摔在巢外未死,也不理睬,照樣外出捕蟲,並帶回巢中哺育小杜鵑,一直喂得又肥又壯,甚至個兒大自己幾倍。待小杜鵑羽毛長成,則振翅而去,從此再不回巢,真有點忘恩負義之嫌。待巢主酷醒悟過來時,已為時過晚。
自我保護
杜鵑長的像鷂,因此它也常常使用這種姿勢去驚嚇其他小型鳥,然後偷偷地將卵產到小鳥巢中。杜鵑孵的蛋有很好的偽裝,它們看上去和「養母」產的蛋很相似,因此不容易被發覺。為了掩蓋自己卑劣的行徑,杜鵑產蛋的速度很快,只需幾秒鍾。小杜鵑大約10天後破殼而出。它們出其不意生後四五天,便表現出了驚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只要是背部能碰到的東西,總要對它們又推又擠,不過這種不光彩的行為卻能保證它獲得雌鳥全部的照料和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