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育種多倍體
❶ 要怎樣選育杜鵑花的變異品種
杜鵑花新品種的選育工作與遺傳資源、育種目標和育種技術緊密相關。總的來說,杜鵑花的選育分為自然雜交、引種馴化、人工雜交、誘變育種等方式。
(1)自然雜交:因杜鵑花是異花蟲媒傳粉植物,在自然界的雜交較為普遍。而人工雜交需要的時間較長。因此,選擇自然雜交的類群進行引種馴化是獲取雜交種較為便捷的方法。
(2)引種馴化:一個出色的育種者,要能充分地掌握世界上的杜鵑花種質資源,並對它們的習性、體形、花期、花色、花形、香味、抗逆性等有可靠的第一手資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查閱資料,根據分布進行杜鵑花的引種馴化。野生種的引種馴化工作國外始於20世紀30年代,國內則起步較晚,60年代初開始野生杜鵑的引種工作,後因種種原因而擱置,80年代初恢復。現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引種馴化了140多種(包括亞種和變種)野生常綠杜鵑花,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杜鵑花的選育研究。
(3)人工雜交:雜交親本可以用野生種,也可以用栽培品種。野生種因長期生長在自然界,對原產地的自然環境已有牢靠的適應性,具有一定的抗逆性,生存競爭的能力遠勝過栽培品種。同時,野生種某一性狀的等位基因多為相同基因結合的純合子,比較純凈穩定。而栽培品種中多是雜合子,因此在雜交時仍以野生種的配子為好。除了解特性之外,育種者還要了解親本的分布區。對於露地栽培的杜鵑花尤其要了解親本原產地和以後傳布的栽培范圍。如果選用的親本是雜交種,應該了解這個雜種的祖先,以及這個品種的優良特性及其適栽范圍。
另外,還要充分了解國外、國內已做過的雜交組合,以免重復。1963年英國皇家園藝協會出版的《杜鵑花手冊》以及Peter:A.Cox和Kenneth:N.E.Cox於1988年出版的《杜鵑花育種大全》,載有雜交品種的親本及其分布,給近代育種者帶來很多方便。親本的選擇還應注意杜鵑花之間的親緣關系。研究表明:杜鵑亞屬不同亞組之間杜鵑花雜交親和力強,不同亞屬之間的杜鵑花雜交不育。這說明,杜鵑花的親緣關系愈近,雜交的親和力愈強。另外據我們實驗,二倍體與二倍體的杜鵑花雜交容易成功,二倍體與多倍體雜交較難獲得雜交種子。因此,育種前首先獲得有關杜鵑花的染色體數目是較為重要的,以避免盲目進行雜交。
此外,在選擇親本時應注意親本間的生長習性。生長習性相近也是雜交成功的因素。如父母本之間原分布地的海拔高度相差太大,常綠與落葉之間等都因習性與環境差異太大而不易雜交成功。
(4)誘變育種:又分為輻射處理和離子注入兩種方法。輻射處理法到目前為止在我國杜鵑花育種上尚無成功的先例。這里主要介紹離子注入法。
20世紀90年代,我國科技工作者把離子注入應用於生物誘變育種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技成果,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離子注入即用能量為10~1000千電子伏量級的離子束入射到材料里去,離子束與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發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學的相互作用,入射離子逐漸損失能量,最後停留在材料中,並引起材料表面成分、結構性能發生變化,從而促使生物產生各種變異。我們可以從中選出所期望的優良變異,再經過培育而成為一個新品種。
❷ 要怎樣進行杜鵑花的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雜種,是獲得優良杜鵑花品種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杜鵑花愛好者常用的方法。育種先要查詢和選擇親本。親本可以用野生種,也可以用栽培品種。野生種因長期生長在自然界,生存競爭的能力遠勝過栽培品種,同時野生種某一性狀比較純凈穩定,因此在雜交時親本選擇仍以野生種為好。
除了解其特性之外,育種者還要了解親本的分布區。
雜交組合決定後,理論上認為母本細胞的影響比較大,母性遺傳的比重較大。因此,母本的選擇尤其重要。進行雜交育種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母本開花的准備:雜交前選擇母本杜鵑花即將開放的花朵,於早上10時前將花瓣剝開,將雄蕊去掉後觀察柱頭是否有分泌物出現,如有分泌物出現表明可以進行授粉,如沒有分泌物要先將去掉雄蕊的花朵套袋,待柱頭分泌出黏液、表面有光澤時再進行授粉。一般一株杜鵑花上處理8~10朵為宜,一個花序上留3~4個發育相近的,其餘均去掉,以節約養分。
(2)父本開花的准備:杜鵑花的花葯是生在花絲頂端的一對壺狀物,開口在頂部,內部藏有花粉,花粉互相粘成花粉塊。授粉前可先做花粉的發芽實驗,最便捷的方法是用化學方法,一般選用靛藍做花粉萌發實驗,如花粉呈藍色,即說明該花粉成熟度高,有萌發率。授粉時一般選晴天無風之日,於上午10時左右用鑷子將父本花葯取下,花粉囊口向下在母本花柱上輕輕抖動,使花粉塊輕輕落在柱頭上,或輕抹在柱頭上。
對於一個雜交組合來說,花粉與柱頭不一定同時成熟。解決的方法大致有三:一是每個花序和花序上的每個花朵都有先後開放的差別,因此可以利用這個差別相互等待;二是用低溫、干藏(用氯化鈣為乾燥劑)的方法延長花粉的壽命;三是先在溫棚內盆栽,人工控制花期,待授粉後再在露地栽培。
(3)重復授粉:從花粉萌發到花粉管伸入約需2小時。為確保授粉成功,可在柱頭成熟後的2~3天內再重復授粉1~2次。
(4)掛牌及登記:雜交後一定不要忘記掛牌,牌上寫明親本名稱、授粉日期及授粉花朵數,掛在花序梗上。掛牌的同時進行登記。花粉貯存時掛牌與登記要同時進行,以免混雜。
(5)種子採收:授粉成功與失敗的標志,是看子房是否膨大發育。如逐漸變大,授粉後1周即可達到採收時的果實大小,表示授粉成功。果實的採收一般在10~11月進行。將採收的果實在室內晾乾,待果瓣開裂、種子自然落出時進行收集,並寫明親本。然後在當年即可將種子播下,這樣可以縮短雜交育種的周期。
❸ 桂花和杜鵑花是多倍體植物嗎
桂花的染色體數目為2n=46,為二倍體,染色體基數x=23;所以桂花不是多倍體;
杜鵑花染色體基數為13,在不同的杜鵑花中,體細胞的染色體數分別為26, 39,52,78,104,156,也就是說,杜鵑花有二倍體,也有多倍體
❹ 杜鵑花有種子嗎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是以扦插繁殖為主的,一般沒有種子。
❺ 杜鵑花能用種子繁殖嗎怎麼操作。
播種繁殖 杜鵑除一部分重瓣品種外,結實率均很高,種子多,發芽率高,播種可獲得大量實生苗.播種一般於3-4月在中溫溫室進行盆播,在15℃的室溫下2-3周即可出苗,待真葉長出3片時移栽一次,秋後,可上盆定植,4-5年後開花.
播種繁殖
播種:杜鵑結實串高,種子多,發芽率高,用種能獲得大量後代,且實 羊躑躅
生苗的可塑性和生活力強,是引種、育種的重要手段。 (1) 種子萌發技術: 把在室溫或低溫(4℃)下保存3個月以上的羊躑躅蒴果和凈種子用培養皿萌發法和花盆育苗法培育,結果表明,低溫保存凈種子用培養皿萌發法,種子萌發率高達96%。將萌發後的種子移栽於花盆,覆蓋約1cm厚的腐殖土,幼苗長勢健壯,整齊,成活率較高。10~翌年3月,將羊躑躅種苗置於20~25℃溫室,4~9月置於室外,種苗的生長速度提高,且在冬季能夠正常生長而不落葉, 采種:秋季葫果呈綠褐色或黃褐色時,即可採收,放置室內晾乾,待其開裂,抖出種子,貯於室內乾燥處。次春播種。 羊躑躅 (2).播種:用淺盆、木箱或在地床內,以 羊躑躅
排水良好的粗粒土鋪底,面層2厘米用蘭花泥或腐葉土(均需消毒)。種子撤勻後,薄覆一層細土。或在蘭花泥上加鋪0.5-1厘米碎水苔,種子直接播入水苔中,不加覆蓋。然後害水使盆土濕潤,蓋以薄膜或玻璃板,置於陰處。 (3).管理:出苗之前,要保持盆土濕潤。一般在15-20℃時,20天左右出苗,發芽率75-85%。此後可將覆蓋物取去,注意通風,提高幼苗抗性。乾燥時用紉噴頭噴濕,不可沖倒幼苗。 (4).分苗:落葉杜鵑生長較快,待長出2-3片真葉時即可第一次移植,株距2-3厘米。秋後長至2-3厘米高,再次掘起移植於3寸小盆中,3株一盆。第二年視生長情況再分種,一般3-4年便能見花。常綠杜鵑到秋後第一次移植,次秋再次移植。苗期需避免強光、暴雨、大風,土壤不宜太濕,澆水仍行噴霧。http://ke..com/view/52904.htm
❻ 杜鵑花植物組織培養
一、杜鵑花組培的基本技術環節
杜鵑花組織培養,通常使用的外植體為莖尖、莖節和花蕾等。因花蕾的分化較為困難,周期長;莖尖的取材受到一定限制,故國內多採用莖節為初代培養的外植體。
殺菌處理時,殺菌能力較強的升汞(氯化汞)易造成外植體材料的褐變死亡,不宜使用。試驗表明,採用飽和的次氯酸鈣液上清液或5%的次氯酸鈉液作為滅菌劑,效果較好,處理時間為15至20分鍾。為加強滅菌效果,還可加入1%的克菌丹或0.1%的吐溫-20(山梨糖醇)配合使用。材料滅菌前的預處理,通常採用70%酒精浸泡,不超過30秒。此外,用中性洗滌劑進行材料的預處理,亦可有效降低其滅菌後的污染率。外植材料滅菌流程為:洗衣粉液浸泡20分鍾?流水沖洗至清?70%酒精浸泡30秒?滅菌水沖洗1分鍾?5%次氯酸鈉浸泡15分鍾,滅菌水漂洗3次,每次1分鍾。如此,可將外植體污染率降低到15%以下。
杜鵑花組培所用培養基,為Andeson改良MS培養基:將MS培養基中的硝酸銨和硝酸鉀用量分別減至1/4,取消了碘化鉀成分,鐵鹽的用量增加一倍。因杜鵑花科植物原產於高山酸性土壤,培養基的pH值宜為5.0至5.4。培養室溫度25℃,光照強度3000勒克斯,光照時間12至14小時。
杜鵑花在誘芽培養中使用的激素較一般植物有異,需要活性較強的細胞激動素類物質,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試驗表明,使用ZT的誘芽效應最為顯著;添加KT的處理幾乎無叢芽或側芽發生,僅是原莖尖的伸長;而選用6-BA處理,則導致培養材料的褐變加劇,效果反不如對照。此外,在其後的增殖培養中,杜鵑花對細胞激動素種類的要求,仍以添加ZT為好。
國外在杜鵑花的組培中多使用2ip作為外源細胞激動素,效果較ZT好。但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仍推薦使用ZT。
二、杜鵑花的初代和繼代增殖培養
杜鵑花初代誘芽培養,NAA濃度不得超過0.1mg/L,ZT用量的增大對誘芽效應有明顯促進作用。但提高ZT濃度時,NAA濃度不宜同步增加,ZT/NAA值較大為好。從經濟培養的意義出發,初代培養的激素配比以ZT5+NAA0.01(mg/L)為宜,培養1個月左右時,誘芽率即可達100%,誘芽系數6.5。
杜鵑花繼代增殖培養,對細胞激動素要求比初代培養有所下降。雖然增殖效應仍隨ZT用量的增加而上升,但已不如初代培養時那麼明顯。此外,用於增殖培養的材料性質不同,其增殖效應也不盡相同,品種間亦存在顯著的差異性。供試品種中,『小桃紅』以採用叢芽為增殖培養體時的增殖系數較高(7.6);而『花春雨』則反之,以取用芽條時的反應為佳(7.5)。
杜鵑花組織培養,從接種到誘芽產生,所需的時間明顯長於月季和菊花等,故其繼代增殖培養的周期也較長。試驗中分別以30天和45天為培養周期進行了統計,在各激素水平配比處理中,其增殖芽總數,培養45天要比培養30天的高出50%至80%。所以,杜鵑花組培過程中,過於頻繁地切割、轉換培養,反達不到快繁的目的。
三、試管苗的生根培養及移栽
杜鵑花的生根培養雖不十分困難,但對培養基的要求仍與一般植物不同。其一,基本培養中無機鹽大量元素的用量不能減半;其二,蔗糖的用量仍為30g/L,生長素NAA的添加量以1.5至2.0mg/L為好,培養45天時的生根率為60%左右。
供生根培養的試管苗,要求高15厘米以上,具7片以上真葉,發育健壯。生根培養2周後始見發根,6周時達最高生根率。試驗中曾發現,在增殖培養過程中用KT或6-BA取代ZT時,雖誘芽、增殖效應較差,但芽條發育較粗壯。因此,在增殖培養達到一定群體數量後,用KT或6?BA進行繼代培養處理,可使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明顯提高。此外,在生根培養基中添加2g/L的活性炭,可使試管苗個體發育顯著增強,1個月後生根率可達到90%以上。
國外的研究資料表明,某些常規繁殖(扦插)極難生根的植物,經組織培養後獲得的試管苗,生根會容易很多。有些可不經生根培養直接移植到生根介質中,生根率可達100%,3至4周後即可移入溫室進行盆栽。這種生根介質為泥炭土、蛭石、珍珠岩的混合物,pH以4至4.5為宜。
生根試管苗的移栽入土,栽培基質為1∶1的泥炭生+蛭石混合物。表層要求過篩,以利根系附著;下層鋪粗粒,以利基質滲水。移栽時用鑷子去掉根部附著的培養基(不可損傷根系)。用鑷尖將基質撥一小洞,把根系放入,覆土,輕輕壓實,澆足水。試管苗移栽成活的關鍵是保證一定的溫、濕條件,移栽環境和試管培養時的條件相差懸殊,常造成移栽苗生長不適或死亡。
試管生根苗的移栽雖然在全年均可進行,但在不具備生根室的情況下,仍以春、秋兩季進行較為穩妥方便。
四、組培技術在杜鵑花新品種選育中的應用
試驗初期,鑒於杜鵑花外植體滅菌困難,可供試驗的接種群體太小,不能滿足正常試驗的進行。為盡快篩選出合適的培養基配方及相應的培養條件,筆者結合雜交育種,採用雜交種子試管發芽的方法,再用試管實生苗的上胚軸為外植體進行研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發現,杜鵑花的雜種實生苗常規播種繁殖需3至5年才能開花,而經上胚軸培養的雜種實生苗,移栽後第二年即可開花,大大縮短了雜種實生苗的童期,對加快顯花、結果類植物的育種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來說,種子的滅菌處理較其他器官或組織容易得多。杜鵑花雜交種子的滅菌處理為:70%酒精表面浸泡1分鍾,滅菌水漂洗後轉0 .1%升汞液浸泡10分鍾,滅菌水漂洗3次,每次1分鍾以上。滅菌後再剖實取籽、接種培養,接種兩周始見發芽。出苗後取用上胚軸進行誘芽快繁,繁殖系數較高。成苗後,可取莖尖或莖節再培養,培養條件和方法同前。國內組織培養涉及新品種選育的不多,特別是在觀賞園藝植物方面。從發展的角度看,組培技術要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就不該離開新品種的選育。因此,有機地將組培技術與杜鵑花新品種選育結合起來,對提高綠地植物景觀的建設水平、促進杜鵑花的產業化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❼ 杜鵑花的繁殖方法有哪些
不同種類的杜鵑花,繁殖方法不同,如落葉杜鵑常用扦插、嫁接和播種法繁殖,以扦插法為主;而長綠杜鵑則用播種法繁殖。1.扦插法繁殖:扦插的優點是操作簡便,成活率高,生長快速,性狀穩定。
插穗的選取:取當年生剛剛木質化的枝條,帶踵掰下,剪去下部葉片,留頂端4~5葉,如枝條過長可截去頂梢。
扦插時間:江南在梅雨季節前扦插,成活率最高,西鵑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毛鵑在6月上旬至中旬,東鵑和夏鵑在6月中旬至下旬。此時插穗老嫩適中,天氣溫暖濕潤,易於成活。
扦插方法家庭多用盆插,大量生產可用床插。介質用河沙、蛭石、珍珠岩等。操作時將插穗插入1/3~1/2,插畢用細孔壺噴灑,置蔭棚下。
管理:插後1個月內,重點在遮蔭和噴水,使插穗始終保持新鮮。高溫季節要增加地面、葉面噴水,注意通風降溫。東鵑、毛鵑、夏鵑約1個月左右;西鵑需60~70天生根。生根後頂部抽梢,如形成花蕾,應予摘除。9月後減少遮蔭,使小苗逐步壯實,10月可施薄肥,下旬即可上盆。如採用自動噴霧裝置,則不需遮蔭,在全日照下,20餘天即生根,成活率為95%以上。
2.嫁接法繁殖:西鵑的繁殖多採用嫁接法,其優點是:接穗只需一段嫩梢,隨時可接,不受季節限制,生長快,成活率高。嫁接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嫩枝頂端劈接。時間以5~6月最宜,成活率達90%。
砧木:選取2年生獨干毛鵑,要求新梢與接穗粗細相仿。以玉蝴蝶、紫蝴蝶最好。
接穗:在母株上剪取3~4厘米長嫩梢,去掉下部葉片,留頂端3~4片小葉,將基部削成楔形,削麵長0.5~1.0厘米。
方法:在毛鵑當年新梢2~3厘米處截斷,摘除該段葉片,縱切1厘米長的介面,插入接穗,對齊皮層,用塑料帶綁扎,介面處連同接穗套入塑料袋中,扎緊袋口。
管理:置蔭棚下,忌陽光直射。為保證濕度,袋中必須有水珠,若無可解開噴濕接穗,重新紮緊。接穗7天不萎即是成活的徵兆。2個月後去袋,翌春解開綁扎。
3.播種法繁殖:杜鵑結實多,發芽率高,播種法繁殖可獲得大量後代,且實生苗的可塑性和生活力強,是引種、育種的重要手段。
采種:秋季蒴果呈綠褐色或黃褐色時,即可採收,放置室內晾乾,待其開裂,抖出種子,貯於室內乾燥處。次春播種。
播種:播於淺盆、木箱或地床內,以排水良好的粗粒土鋪底,面層2厘米用蘭花泥或腐葉土(均需消毒)。種子撒勻後,覆一薄層細土。或在蘭花泥上加鋪0.5~1.0厘米碎水苔,種子直接播入水苔中,不加覆蓋。然後洇水使盆土濕潤,蓋以薄膜或玻璃板,置於陰處。
管理:出苗之前,要保持盆土濕潤。溫度15~20℃時,20天左右出苗,發芽率75%~85%。出苗後可將覆蓋物取去,注意通風,提高幼苗抗性。
分苗:落葉杜鵑生長較快,長出2~3片真葉時即可第一次移植,株距2~3厘米。秋後長至2~3厘米高,再次掘起移植於3寸小盆中,3株一盆。第二年視生長情況分種,一般3~4年便能開花。常綠杜鵑到秋後第一次移植,次秋再次移植。苗期需避免強光、暴雨、大風,土壤不宜太濕,澆水採用噴霧法。
❽ 杜鵑花的花色要怎樣育種
花色育種:紅色花:在眾多的杜鵑花中就顏色而言以紅色為最多。追求紅花雜種的育種工作是20世紀50年代的熱門,理想的親本都產於中國,如火紅杜鵑、文雅杜鵑、似血杜鵑、馬纓花(R.delavayi)等常被作為紅花親本,另外粘毛杜鵑以及由它們育出的後代,如Harold:Amaties等,也是常用的紅花雜種親本。紅色花在杜鵑花中是一個顯性因子,遺傳性很強,與白花種類雜交第一代表現為紅色。如作者所做的一個雜交種其親本是馬纓花(紅)大白花杜鵑(白),雜交第一代為深粉紅色,但後代常出現葉片稀疏,開花後顯得全株較瘦,只能與枝葉豐富的種類再雜交才能改進它的缺點。
粉色花:粉紅色的杜鵑花也較常見,據我們的雜交育種研究,如用白色花杜鵑與紅色花杜鵑進行雜交,即可得到粉紅色杜鵑花。如用大白花杜鵑(白)馬纓花所得的雜交一代就是粉紅色。自然界中粉紅色的花較多,故粉紅色在雜交育種中一般不作為育種的重點。
白色花:天然的白花種類很多,如大白花杜鵑、碗花杜鵑、滇南杜鵑、大喇叭杜鵑等。白色花純潔可愛,用它們雜交的後代因白色花瓣中仍有形成雜色的花青素,故其後代會出現紅色或淺紫色暈斑。用白色花杜鵑與紅、粉、橙、黃色花的杜鵑雜交,常出現兩親本之間的中間色,也偶有白花在雜交第一代中成為隱性,到第二代才會出現白花。總之,白花的遺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另一親本的遺傳特性,因為白花是由一個弱基因所控制。
黃色花:近年來,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對黃花杜鵑愛之有加。在自然界,黃色杜鵑花很多,常綠無鱗類黃色杜鵑花如凸尖杜鵑、黃杯杜鵑、乳黃杜鵑、腺柄杜鵑、羊躑躅等均產於我國,有鱗類黃花杜鵑如硫黃杜鵑、黃花杜鵑等產於我國雲南,卡羅林納杜鵑產於美國。杜鵑黃色花的遺傳主要受基因的控制,其次是細胞內色素化學變化的結果。已知杜鵑花花瓣中有不溶於細胞液的質體色素,有溶於細胞液的黃體酮或黃鹼醇,還有產生紅、藍二色的花青素,這三類物質含量的多少,決定了花的顏色。較顯著的例子是雲錦杜鵑黃杯杜鵑(R.wardii),二者雜交後得到了大花淡黃色品種金星(Gold:Star)。該雜種是由美國的D.Hardgnore培育出的雜交種。
橙色花:要想得到橙色花,最常用的親本是無鱗類的兩色杜鵑(R.dicroanthum)。國外用該種做親本育出的橙色品種是經過如下雜交得到的:[(兩色杜鵑火紅杜鵑)朱紅杜鵑]腺柱杜鵑→紫血杜鵑[(腺柱杜鵑腺柱杜鵑)(兩色杜鵑朱紅杜鵑)]→朱紅杜鵑→『Bodnant』。在以上5種親本中,只有兩色杜鵑和紫血杜鵑具有橙色花,其餘3種只有紅、粉、白花,但具花大、有香味等其他性狀,經過反復雜交最終得到了較為理想的品種。
藍色花:野生杜鵑花中,藍色花僅在有鱗杜鵑有,屬於淡藍色花的有灰背杜鵑、紫藍杜鵑(R.rassatum)、優雅杜鵑(R.concinnum)以及張口杜鵑(R.augustinii)等,都是較好的藍色花親本材料。上述種類均為藍紫色系。目前國外育出的品種尚無純藍色,因此各國育種者都在積極努力,試圖育出純藍色的杜鵑花品種。
❾ 多倍體植物具有什麼優點
在自然界中,多倍體的形成可以發生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也可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由於受到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驟變)或生物內部因素的干擾,紡錘體的形成受到破壞,以致染色體不能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就形成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細胞。如果這樣的細胞繼續進行正常的有絲分裂,或者染色體數目加倍的配子發生受精作用,都可以發育成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組織或個體。
優點:形態上加大(如莖稈、葉片、果實、種子、花朵等)和營養物質增多(如蛋白質、糖類、脂肪)。
缺點:發育延遲,結實率低。
例子:
①四倍體水稻的千粒重量是二倍體水稻的兩倍,蛋白質含量提高5%~15%,但每穗粒數稍有降低,單位面積增產達50%以上。
②四倍體葡萄的果實比二倍體品種的大得多。
③四倍體番茄的維生素C的含量比二倍體的品種幾乎增加了一倍。
④四倍體蘿卜的主根粗大,產量比最好的二倍體品種還要高。
⑤三倍體甜菜比較耐寒,含糖量和產量都較高,成熟也比較早。
⑥三倍體的杜鵑花因為不育,所以開花時間特別長。
⑦三倍體的西瓜因為很少產生有功能的生殖細胞,所以沒有種子,食用方便,且含糖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