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的紫羅蘭分析
㈠ 開羅的紫羅蘭是新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嗎
不是,新好萊塢時期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段時間,而《開羅的紫羅蘭》拍攝於1983年11月到1984年2月(居然只拍了四個月?!),上映於1985年,不屬於那個時期。
PS:所謂「新好萊塢」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酗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㈡ 開羅的紫羅蘭的精彩對白
Tom Baxter: Dad was a card. I never met him. He died before the movie began.
湯姆·巴克斯特:爸爸就是一張卡片。我從沒有見過他。就在電影開始之前,他已經死了。
--------------------------------------------------------------------------------
Cecilia: I met a wonderful new man. He's fictional but you can't have everything.
塞西莉亞:我遇見了一個新的很出色的男人。他是虛構的但是你不能擁有所有的東西。
--------------------------------------------------------------------------------
Tom Baxter: Cecilia, it's clear how miserable you are with your husband. And if he hits you again, you tell me. I'd be forced to knock his teeth out.
湯姆·巴克斯特:塞西莉亞,很明顯你和你丈夫在一起是多麼可憐。如果他要是再打你,你就告訴我。我會用武力把他的牙齒打出來。
Cecilia: I don't think that'd be such a good idea. He's big.
塞西莉亞:我不覺得那是個好主意。他很高大。
Tom Baxter: I'm sorry. It's written into my character to do it, so I do it.
湯姆·巴克斯特:很抱歉。這已經寫進我的角色,必須這么做,所以我會這么做。
--------------------------------------------------------------------------------
Tom Baxter: I don't get hurt or bleed, hair doesn't muss; it's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imaginary.
湯姆·巴克斯特:我不需要受傷流血,毫發無損。這就是發揮想像的好處。
㈢ 《開羅紫玫瑰》是美國電影么
《開羅紫玫瑰》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主演: 米亞·法羅 / 傑夫·丹尼爾斯 / 丹尼·愛羅
類型: 喜劇 / 愛情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85-03-01
片長: 82 分鍾
又名: 戲假情真
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市面上一片荒蕪。家庭主婦Cecilia(米亞·法羅 Mia Farrow 飾)白天應對沉悶的服務生工作(由於經濟崩潰 ,很快也失去這份工作),晚上面對毫無情趣的丈夫。身為狂熱影迷的她日日走進影院觀看一部叫《開羅紫羅蘭》的電影,熟習到連台詞表情都能記住,電影里沒有經濟蕭條,電影里是上流社會的宴席與取樂。這日奇怪的事發生了,戲裡面的男主角Tom(傑夫·丹尼爾斯 Jeff Daniels 飾)從熒幕上走了下來!直接走到Cecilia面前,和她私奔。而電影里的人物也跟著議論紛紛,劇情不按劇情走,而變成了討論會。
Cecilia與Tom去游樂園,互訴衷情,雖然一開始很浪漫,但後來發現這並不能填飽肚子,男主角Tom在現實中的扮演者Gil(傑夫·丹尼爾斯 Jeff Daniels 飾)也出現了 ,同樣為了奪得Cecilia芳心與Tom展開比拼決斗。這個荒謬的鬧劇將會如何結束?走進戲院觀看電影的確會讓人暫時忘懷現實世界的不快。 © 豆瓣 摘自豆瓣
㈣ 開羅的紫羅蘭的劇情簡介
芳心寂寞復的服務生塞西莉亞是個制無可救葯的大影痴,這陣子更迷戀上「開羅紫玫瑰」。一天,銀幕上的男主角居然走出銀幕與她相會,驚喜不已的西莉亞抵擋不住他的魅力而墜入情網,直到她碰到飾演男主角的演員,她夾在兩人之間左右為難,掙扎著想找出真實和虛幻之間的界線。塞西莉亞最終作出了選擇(I have to choose the real world!),打算要跟著去好萊塢發展。但是,真實的世界,便是一個殘酷的世界,塞西莉亞被欺騙了,或者說男演員因為真實世界的要求而不得不單單留下謊言。塞西莉亞傷心之際,不由自主再次走入影院,此時已經不是開羅的紫羅蘭的時代了。
㈤ 哪位大神有開羅紫玫瑰1985年上映的由 米亞·法羅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開羅紫玫瑰》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開羅紫玫瑰》是由伍迪·艾倫執導,米婭·法羅、傑夫·丹尼爾斯、丹尼·愛羅等主演的喜劇愛情片,於1985年3月1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服務生塞西利婭迷戀上電影《開羅的紫玫瑰》,她夾在銀幕上的男主角和飾演的演員之間,掙扎著想找出真實和虛幻之間的界線的故事
㈥ 有哪些電影劇情俗套,全是靠主演撐起來的
中國電影上,這樣的片子也有很多。很多片子的劇情編劇不給力,就請大牌的演員明星來站台,等著讓粉絲掏腰包買賬。但大家去電影院看的時候就非常氣憤,這么爛的片子,拍出來簡直懷疑人生。
因為這是一部搞笑片,又有兩個非常能耐的搞笑演員,之前我們多多少少也看過他們的電影,都是非常精彩的。但是這部電影的劇情非常爛,真的配不上演員,幾個演員在裡面的表演都很不錯。很多人也是沖著這些演員去的,但是最後就被俗套的劇情所折服,從整體來說這是一部爛片。
還有一部讓人懷疑人生的是《愛情公寓》電影。這部電影打著《愛情公寓》電視劇的幌子,是在賣情懷,它實際上卻是另一版本的盜墓筆記。幾個主演集體穿越到游戲里,兩部電影他們打游戲就結束了。而身為影片里真實主演的袁弘,卻不在海報主演名單上。在電影裡面反而他成為最大的看點,演技很不錯,但是卻沒有他的主演名字。這部電影真的是靠他撐起來,但也改變不了這是一部爛片。希望給這些有能力有演技的演員一些機會,不要再拿爛片來糊弄他們,也不要糊弄觀眾了。
㈦ 推薦歐美經典老電影,有要求的噢
我也特別喜歡看關於北極的電影,我幾年前看了很多這類電影,真的是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我把他們全都記到一個本子里了,可惜我現在在外地上學,無法拿出來,把電影名告訴你,我只努力找到了這一部電影,希望你喜歡。以後,我會多推薦的。
《雪地狂奔》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18日 15:30)
導演:布萊恩·李文特
主演:庫巴·古丁、詹姆斯·柯本
特德是邁阿密市一名普通的牙醫,某天他接到了一份神秘的遺囑,要他到阿拉斯加去接受一份點名留給他的遺產。喜出望外的特德立即日夜兼程、興致勃勃地從炎熱的邁阿密千里迢迢地來到了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滿心期待著自己從此成為闊佬,享受富有悠閑的生活。然而令特德沒想到的是,那份留給他的遺產並不是想像中的數不清的現金,也不是什麼價值連城的證券或珠寶,而只是一支由八隻狗組成的狗拉雪橇隊。特德顯然對眼前的一切有些不知所措。
脾氣暴躁的看山人桑德一開始就對特德的到來顯得不怎麼友好,再加上特德整天一副油腔滑調的紈絝作風,更是讓他頗感不順眼。於是他命令特德馬上帶著他的「財產」離開。
此時,正逢一年一度的拉雪橇比賽即將舉行,特德雖然對這種比賽一無所知,但一氣之下,特德竟然做出了一個荒誕的決定--他要帶著這支雪橇隊完成世界上最艱難的狗拉雪橇比賽。
不過他並不知道,眼前的這八隻狗可不簡單,它們多年來一直是北極狗拉雪橇比賽的冠軍隊。高傲的狗們顯然不太願聽從特德這個門外漢的指揮,於是沒少捉弄他。但特德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著手開始了他獨特的訓練計劃,結果自然是笑料百出……
這部由迪斯尼影業公司出品的《雪地狂奔》是一部適合全家老少一起觀看的喜劇動作片。它輕松幽默地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相互配合、戰勝重重困難的歷險故事。片中那群酷酷的雪橇狗絕對能吸引你的目光。
㈧ 伍迪艾倫《情牽九月天》與《開羅的紫羅蘭》的對比分析!
最近的愛在羅馬很好,伍迪風
㈨ 地下的影片評價
南斯拉夫天才導演Emir Kusturica的《Underground》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他以一種含淚的幽默、憂傷的狂野呈現了一部南斯拉夫國家的政治史詩。這部政治史詩濃縮了庫斯圖里卡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表現力,並將其推向極至。故事情節荒誕曲折而發人深省,引人審視與懷疑所置身的意識形態世界的虛無。被瘋狂的歷史風暴席捲的瘋狂的人們,則展示了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在隱忍和期待中堅強,在戲謔和歌唱中樂觀, 在亂世中身不由己和忘卻道德。
影片通過三位主人公——知識分子和投機商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們共同的愛人娜塔莉——傳奇般的人生展現了導演對南斯拉夫這個民族的理解與復雜情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自然是離奇的故事情節和主人公復雜飽滿的性格,可以說,這里除了伊萬,沒有一個絕對無辜的人物,尤其是馬高、黑仔與娜塔莉,統統都是地道的說謊者,他們欺騙別人,也自欺欺人。
片中反復出現的兩句經典對白是馬高對娜塔莉起誓:「從不說謊。」然後娜塔莉陶醉而又傷心地回答:「撒謊撒得多麼漂亮!」黑仔和馬高都是真心愛著娜塔莉的,但對於前者來說,這愛是他個人英雄主義的一種浪漫化體現;對於後者,這愛同革命、參政、走私軍火一樣,是他投機人生的一筆成功的財產。對娜塔莉來說看起來她似乎人盡可夫,為了生活得安全舒適,她可以對黑仔賣弄風情,無視馬高的謊言,甚至接受納粹敵人的追求。導演有意將這位女主人公塑造得矯揉做作,影片前半部她身上還處處閃現著清純與無知,後半部時則剩下人前世故的搔首弄姿和人後痛苦的醉酒沉歡了。三個人其實都無道德。庫斯圖里卡告訴斯拉夫人不需要道德,不同的是娜塔莉的不道德令人同情,黑仔因其粗鄙而更顯荒謬,引人發笑,馬高的性格則最為立體復雜。
《地下》-地下通往地上,地下通往天堂
影片包含了太多象徵、隱喻,千頭萬緒-比如猩猩,井,坦克,還有《莉莉.瑪蓮》。它是荒誕劇,又是史詩。而史詩本就是荒誕劇,每個人都是他們身處時代的滑稽演員。
「斯拉夫」本意為「奴隸」,「南斯拉夫」就是「南方的奴隸」。二戰期間,克羅埃西亞仆從軍是「納粹的幫凶」,克羅埃西亞人鐵托卻是抗擊法西斯的英雄、南斯拉夫聯盟國家的締造者,他在蘇聯與西方之間走平衡木,捍衛了這個短命國家的「獨立自主」,在國內壓制「大塞爾維亞主義」,保持幾大民族脆弱的團結數十年。窮盡個人心力,在他身後,他一手締造的國家依然逃不了一片廢墟一片蕭條。影片就是在這片廢墟上誕生,只有自嘲,沒有怨恨。也許,導演Kusturica是在用《地下》這只高跟鞋給大夥的頭頂來一下,他怕我們忘了,「從前,有個國家,它叫南斯拉夫」。在我的私人兵器榜上,《地下》名列西片第一。
*(雅科夫:《願歷史還你一個公道——悼念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地下》:庫斯圖里卡的長篇史詩小說
影片的敘事結構具有鮮明的小說特色,其中的鋪陳與懸念的設置極為精巧。從這一點而言,就足以證明庫斯圖里卡昭彰於世的天才了。較之於費里尼後期作品的枯澀隱晦,庫斯圖里卡在「傳承」之餘,更多地融入了戲謔與嘲諷的個性化特質,在無盡的喧嘩與調侃中剖析出深層次的寓意。全片清晰地分為三章,依次為「戰爭」「冷戰」「戰爭」,呈現出一種迴旋的體式,且在迴旋中又有著大幅度的遞進。但其不同於《流浪藝人》回敘體式的敘事結構(由1952年劇團的「現在」回溯到1939年的劇團「過去」),《地下》的「迴旋」是順敘的,其結尾也相對要隆重得多。而在段落過渡的處理上,《流浪藝人》和《地下》異曲同工,安哲和小庫在各自的領域里做到了盡善盡美。《流浪藝人》中的過渡以「藝人面對觀眾演說」的方式來呈現,而《地下》中的過渡則是相應歷史畫面的原景重現。影片採用了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又頗具肥里尼費大師的超現實主義風范,它極好地影射了南斯拉夫的整個當代史,對斯拉夫人面臨的回憶困境做了鞭辟入裡的刺探。作為庫斯圖里卡最為人稱道的一部電影,《地下》的「出鞘」是震撼人心的。有人分析說,「故事中的人物個體分別象徵著從南斯拉夫分裂而出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等等小國。他們之間的關系,也不僅僅代表了利與慾望,更代表了這些國家所謂的自主與主權的爭奪。而他們暗無天日的二十年生活也代表了南斯拉夫這個曾經的國家過去的一切。而最後臆想中的團圓也表明了導演一種開誠布公的態度:讓我們忘記過去的一切。」我們看到伊萬轉過頭來,口齒清晰地對我們說:「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蓋起了新的屋舍,它們有著紅色的房頂以及向賓客敞開的大門。鸛鳥也在這里築巢。我們感激養育我們的土地,感激溫暖我們的太陽,感激這片令我們懷念起家鄉綠地的田野。我們還會懷著或悲傷或喜悅的心情回憶我們的祖國嗎?當我們向子孫講述這個故事時,它會像所有故事那樣開始:『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國家……』」至終,一半土地分裂開去,就像地球形成之初的板塊移動。人群陷在孤島之中,但狂歡猶在繼續。或而,生命就是孤獨與狂歡的「合二為一」。
關於《地下》
說實話,好萊塢那種大製作的史詩片我已經有些厭倦了。但是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里卡的《地下》這樣一部別具一格的史詩片仍然引起我很大的興趣。 本來我以為我們這一代人生得太晚,都沒有看過南斯拉夫的老電影。前幾天聽我的室友說他看過《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頓時對他肅然起敬。相信我們的父母那一代對南斯拉夫電影有完全不同的印象,因為南斯拉夫電影和印度電影、阿爾巴尼亞電影一樣,是他們年輕時記憶的重要部分。曾幾何時,南斯拉夫這個國家還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兄弟,像我們中國一樣也同時與美國和蘇聯交惡。以至於當1998年科索沃戰事爆發時,我們很多中國人還是站在社會主義兄弟的立場上為南聯盟打抱不平,渾然不覺這個國家已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南斯拉夫王國到鐵托的南聯邦,到米洛舍維奇的南聯盟和眾多前加盟共和國,再到今日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南斯拉夫這個國家經歷的大變革、大動盪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因此,當《地下》的開頭打出「從前,曾有一個國家叫南斯拉夫」這樣一段字幕時,我們可以想像,庫斯圖里卡是懷著怎樣一種心情去拍攝這樣一部濃縮祖國歷史的電影。 今天南斯拉夫電影人的創作風格跟記憶中的那些老電影已經迥然不同。《地下》這部影片荒誕的情節和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可能會讓觀眾迷惑。我剛開始看這部片子時,就不斷地問自己: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然而,看完之後我不再懷疑。影片的許多細節都讓我會心地一笑,讓我覺得那就是曾經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因此,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本身就是這樣荒誕的。藝術家只不過是揭示出了我們早已看慣的荒謬而已。現代藝術作品的價值也就在於此吧,既然藝術的使命已不再是簡單而准確地描摹現實。 庫斯圖里卡用這樣荒誕不經的形式展現祖國的歷史,是需要勇氣的。我想正是年輕時對祖國的記憶和多年流浪國外的經歷讓他不斷思考,使他對祖國的感情變得深沉。於是,有米洛舍維奇治下的民族主義的南聯盟人士跳出來,指責他把當年鐵托手下的革命者醜化成小偷和騙子,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在一種框架中的人很難跳出去想問題,所以不管歷史還是現實在他們那裡都已經經過過濾和變形。當沒有過濾加工的更接近真實的東西呈現出來時,他們往往難以接受。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這樣一種框架中,相信著一些類似於「戰爭還沒有結束」這樣的假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是生活在地下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地下》裡面那種荒誕的地下生活時,應該想一想,那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地下》的後半部分有一個細節:當庫多那個在地下出生的兒子走出地下看到太陽和月亮(他不能辨認這兩者)之後,感到沮喪和恐懼,他對父親說:「我們能回到地下嗎?」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走出了自己所生活的這個框架,看到更接近真實的世界,我們會恐懼嗎?我們會希望重新回到那個暗無天日的地下嗎?近些日子的觀察,越來越讓我傾向於對這個問題作出肯定的回答。 對於這樣一部內涵豐富的電影,我無力作出更多的評論,只能再講一處印象深刻的細節,那就是庫多和他的兒子從地下來到地上,看到正在拍攝關於他自己的電影那場戲。我們通常把關於電影的電影叫做「元電影」。《地下》裡面也出現了拍電影的場面,它在某種程度上應該也可以叫做元電影。上面提到的這個情節讓我想到伍迪?艾倫的《開羅紫玫瑰》。《開羅紫玫瑰》里的男主角是從電影里來到現實中,遇到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地下》的庫多在地上的人們眼裡是已經犧牲的英雄,也是電影里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地下的「戰爭狀態」,跟正在拍攝的電影背景也正好一致;當他從地下來到地上時,也是從電影里來到現實中。地下和地上的沖突,加上戲里和戲外的沖突,最終產生了庫多殺死一名扮演德軍軍官的演員這樣一個戲劇性的結局。這個細節設計得充滿張力,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間,讓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現實,思索現實和荒誕的電影情節的相似性。 說到這里,我不禁想,我們中國也是一個在近代苦難深重的國家,我們也有抗擊侵略的歷史,也曾經在共產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徘徊。我們能夠出現像《地下》這樣深沉地思考民族歷史的作品嗎?當然,我們中國人含蓄的文化性格不利於這種狂放不羈的作品的產生。但是拋開這個不講,單說我們有勇氣用這樣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歷史嗎?我不得不遺憾地回答:恐怕沒有。因為我們仍然沉浸在往昔的輝煌和挫折中,自卑和自負兩種矛盾的情感仍然占據著我們的心靈。 《地下》的前半部分關於二戰有這樣兩段字幕:「1941年,德軍對這個城市進行了轟炸,整個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1944年,盟軍對這個城市進行了轟炸,比三年前德軍的轟炸更加猛烈。」在《地下》問世三年之後的1998年,北約軍隊對南聯盟的首都貝爾格萊德進行了轟炸,理由是「為了結束在科索沃發生的人道主義危機」。而米洛舍維奇的南聯盟軍隊則是對科索沃進行了地毯式的轟炸和炮擊,理由是「清除混在群眾中的分裂武裝」。對歷史的一次次重演,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祝福南斯拉夫這個曾經存在的國家和它的人民。同時,也祝福我那同樣飽經滄桑的祖國和人民,願歷史上的一切噩夢都不再發生。
㈩ 老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主演現在都好嗎
主演的男主和偵探都已經過世,其他的演員大部分一直在演藝圈子活躍,發展的很好。
洛伊絲·奇利斯 她是美國著名的影視演員與模特,出演過《風騷小保姆》《007》幾年前也在熒幕前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