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銷荷蘭鬱金香
❶ 比特幣即將減半了,後面的行情該怎麼看
比特幣有什麼價值?
近幾年,人們瘋炒比特幣,有幾個人能明白說出比特幣的價值所在?
說白了,比特幣就是賭桌上的一堆籌碼,不論現在還是將來,它沒有一絲一毫的價值。從兩萬跌到三千,正是這種賭博籌碼的本性表演。
數字幣必是法定才有流通價值。現在,國內那些借比特幣東風,個人搞出來的多達數百種「數字幣」大部分已經歸零,少數也是被不法之徒利用成了傳銷幣。這裡面多少人血本無歸?
比特幣就是現代版的「荷蘭鬱金香」,早晚有它破滅的那一天!
現在國家推行數字幣研究,請注意,有關部門一再強調的一個定語——「法定」!這個數字幣跟比特幣這類幣圈裡的「騙人幣」沒有一毛錢關系。
至於比特幣行情嗎?就看「控盤大佬們」怎麼隨心所欲地給你畫圖了。
❷ 比特幣和龐氏騙局的區別對顯卡影響的具體原因有賭博和炒股刺激嗎
比特幣要高級些,屬於是炒作,跟荷蘭鬱金香類似,龐氏騙局屬於詐騙,傳銷類型。比特幣剛開始是想搞個數字貨幣,不過現在已經很復雜了,想要崩盤貌似短時間不大可能。虛擬貨幣有點類似游戲里的金幣,游戲里需要打怪賣裝備獲得游戲幣,這個則需要用電腦硬體進行計算,俗稱挖礦,早期是用cpu進行計算,後來就開發了GPU,也就是顯卡,目前比特幣的難度大大增加,普通顯卡已經不劃算了,都是用專用礦機,本質還是顯卡,就是顯卡製造商專門針對挖礦搞得一些顯卡,把常規不需要的部分取消以增加性價比。如果崩盤,目前在挖礦里的顯卡夠全世界用五年不成問題,所以作為顯卡廠(英偉達和AMD)也不想虛擬貨幣崩盤。因為這個虛擬貨幣不像股票那麼監管嚴格,價格波動很大,規則都是人家說了算,一周幣價腰斬很正常,一個月漲個幾倍也有。這玩意早晚會玩,就是擊鼓傳花,看誰最後接盤。
❸ 我想投資雷達幣有風險嗎
單從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雷達幣很有可能是一種傳銷幣,或者有人盜用雷達幣的概念進行傳銷活動。
媒體調查發現,Vpal背後竟然是一系列第三方代理公司,與其宣稱來自美國的「洋身份」並不符合。它通過拉人頭、收提成的方式發展壯大,活脫脫一傳銷組織。
❹ 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為什麼會破滅
商品必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才能成為商品,一種是價值,一種是使用價值,而只有生產商品的人才能夠獲得財富,這是最基本的道理,然而很多人忘記了,他們收貪欲的影響幹了一件有一件蠢事,把好運說成自己能力,把厄運說成國家不好,世界不好,為自己的無知無能愚蠢而找理由,1634年到1637年的荷蘭人就是愚蠢的案例。
傳銷的最大特點就是騙子喜歡造夢,讓人用欺騙下家的方式獲取財富,荷蘭就不幸成為這樣的案例。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信念,就是鬱金香能夠保值增值,實際上,生產鬱金香的人會富裕,富裕的人不是儲藏鬱金香的,而是面向市場種植鬱金香的人。
鬱金香成為傳銷的工具,有一個酒鬼因為吃了鬱金香被關到監獄里三個月。
於是鬱金香出現了泡沫經濟,最終,最後一個接盤鬱金香的人破產自殺,鬱金香泡沫的破裂也將荷蘭帶入了地獄之門,荷蘭走向衰落。
❺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金融事件
16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是歷史上記錄最早的一次經濟泡沫,20世紀90年代中國長春也上演過君子蘭的瘋狂。鬱金香泡沫之後的英國南海股票事件,讓當過皇家鑄幣廠廠長的大科學家牛頓也血本無歸。華爾街上的金融泡沫更是多不勝數,20世紀初最有名的操盤手利文莫爾三起三落的經歷就是見證。本質上泡沫都是資本的炒作。當社會上的流動資金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利率又不足以讓資金留在金融機構時,資金就會流入到某一領域尋找獲利機會,並且推高該領域中商品的價格,並形成極具誘惑力的獲利效應。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吸引進來,形成「滾雪球」的效應,當這個商品的價格高到後續資金無法支撐,或者社會對這個商品的價格預期發生逆轉的時候,泡沫就破滅了。就好比擊鼓傳花,沒有人接下最後一棒,這個游戲就結束了。泡沫破滅的時候資金不斷撤出,加快了價格的下跌,本身又加速了泡沫的瓦解。泡沫實際上是資本自發的傳銷,都要靠發展下線生存,一旦沒有新鮮資金的注入,沒有更多的人參與,泡沫就維持不下去了。
❻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類似「龐氏騙局」的經典騙局
龐氏騙局,也就是類似讓人相信低成本高回報的騙局。如荷蘭鬱金香事件,1635-1637年,當鬱金香還在地里生長時,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
當時可以達到1000美元一個球莖,不到一個月,就變成兩萬美金。這還是1634年。
最高時,鬱金香球莖的總漲幅高達5900%。
事件的起因不過是因為上層權貴青睞美麗的鬱金香,於是有投機的商人開始倒賣,有了這個消息並看到實際回報後一般民眾也開始參與投機倒把活動~其影響之廣,甚至外國投資者都趕來赴宴~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鬱金香運動開始啦~
此外還有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你黨口中的共同富裕先富帶後富,其實資本的運作就是靠著龐氏騙局,資本的代名詞就是騙。
❼ 為什麼大多數人投資都是賠錢的
投資虧錢,被騙錢,最終都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的錯,因為你缺少了商業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理解商業邏輯。
一、為什麼會財富焦慮
近期,老美打算收中國600億的進口貿易稅,中國市場情緒激烈,大盤指數暴跌,很多「投(tou)資(ji)人」非常恐慌,不知道未來走勢如何,紛紛賣掉手上的資產,進一步導致暴跌。
很多小夥伴紛紛在群里提問:老師,您怎麼看?我們該怎麼辦?
諷刺的是,剛過完春節,全球大盤指數同樣暴跌,那時候的問題和這幾天是一樣一樣的:老師,您怎麼看?我們該怎麼辦?
在可預見的未來,同樣的問題會不斷的重復,而他們的焦慮,只增不減,像過山車一樣刺激。
除了追熱點帶來的恐慌,還有很多和剛需有關的恐慌。
比如說買房,在炒房高峰期,人就跟進了傳銷一樣,瘋了一樣地跑去買房,而目前沒有錢買房的,或者已經有好幾套房的,也同樣在焦慮,自己不去買,是不是以後買不起了,或者說少賺了好幾百萬?
每年的熱點問題:老師,現在適不適合買房?適不適合投資?哪裡適合投資?
同樣剛需的還有保險,很多人把保險當做投資品類,但是卻沒有搞清楚其內部的邏輯,胡亂投了很多錢,就覺得比銀行存款劃算就好。
一個可以持續10年以上的熱點問題:老師,你說保險有坑,那到底怎麼買?
對個人和家庭傷害最大的莫過於傳銷和金融騙局,分分鍾讓人損失幾萬到上千萬,17年有個90後少女利用「外匯傳銷」在短短3個月騙了30萬人100多億,幾百年前的「鬱金香泡沫」讓荷蘭強國直接變為三四流國家,到現在經濟還沒恢復,200年前的「龐氏騙局」也讓美國損失慘重,5家銀行倒閉。
一個可以持續上百年的熱點問題:老師,那麼多投資的產品,我到底該怎麼去選擇?
這種種的現象,其實都在警示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就好像200年前的美國,對投資理財完全沒有概念,分分鍾就會陷入金融騙局和金融風險。
核心的根源在於:老百姓都沒有理解商業邏輯的能力。
二、缺乏商業邏輯的根本原因
商業邏輯其實就是商業世界金錢流動的方式,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商業世界裡各種產品的賺錢方式。
有點俗,我們很多人的父母甚至都不願意跟我們談錢,這也是很多父母財商缺失的問題,導致下一代的財商也低。
隨便一個你覺得你了解比較多的投資產品,你知道這個投資理財產品是靠什麼賺錢嗎?
大部分人是根本不知道的,甚至是完全不會去了解。
如果你知道,那麼非常好,接下來,你思考下,你投資過的所有產品,你都知道它們是靠什麼賺錢嗎?
也許你覺得沒什麼必要去了解這個產品是靠什麼賺錢的,只要它賺錢就好了!
這么說也許是對的,很多人也是這么想的,所以金融騙局和風險就是根據這一點「人性」來設定的,你不是只看重「收益」嗎?
如果我是投資機構,我會告訴你我們的產品收益都挺高,至於怎麼賺錢的,太復雜了,以你的水平肯定無法理解,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就好了,你知道那麼多幹嘛,知道的越少越好!買我們的產品,就可以賺錢!
於是有一款「經久不衰」的產品,不分地域,國內外都賣的特別好,現在也還在繼續賣,200年來銷量不減反增。只是包裝並不一樣,在中國這款產品賣的最好的地方是廣西北海,你可能也會喜歡。
這款產品不管怎麼包裝,現在大都有以下特點:
這款產品的價格就像只漲不跌的股票
會不斷拆分,1變2就翻倍,2變4也是再翻倍
0風險,年收益50%
投入的資金,隨時可以取現
如果你邀請人加入,甚至可以月收益30%
賣的是養生、旅遊等服務產品,或者是你完全不懂的金融概念
0風險,年收益50%,100萬兩年就可以翻倍,甚至半年就可以翻倍,多好的產品。
你會買嗎?稍微有一點常識和理智的人,都不會買,你可能已經知道了,這是傳銷騙局,也稱為龐氏騙局。
但是,大家都有理智,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很理智的人,掉入這個坑,損失數百上千萬呢?
他們看到身邊的人都賺錢了,不管怎麼樣,別人賺錢了,自己晚進去,就會少賺很多錢,即使不懂,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因為要賺錢啊。
他們進去了,確實賺到錢了,既然測試過一定賺錢,那麼就要投入多一些,借錢投資都好
即使他們知道這個是傳銷,也會想著,賺一點,就出來,但是賺了一點,就停不下來了。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他們投資時只看到一個維度——這個產品是否賺錢,而沒有看到更高的維度——這個產品靠什麼賺錢?
只看重高收益,分分鍾都會陷入金融傳銷和騙局。
三、如何提高我們的商業邏輯呢?
提高我們的商業邏輯,根本上是要把自己的思維訓練為股東型投資者的思維,而不是債主型投資者的思維。
債主型投資者的思維是這樣的:我給你錢,我不關心你的錢拿去幹嘛,只要准時給我收益就好。
就好像現在很盛行的民間借貸,如果是短期3個月的借貸,那就利息高一些,如果是1年甚至5年的借貸,那利息就會低一些,按年或者按月或者一次性還利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債主最關心的就是對方准時還錢,至於把錢拿去做生意的應急資金,還是拿去炒股炒房,又或者是拿去還高利貸的錢,債主會簡單考察,但不會深入了解。
這種借債需求特別大,並且發展到網上形成P2P,進一步在2014年爆發,你在這個P2P平台投錢,拿到固定收益8%左右,至於這些錢被P2P平台拿去做什麼,你一無所知,你也不關心,你只會關心,能不能定期拿到收益。這幾年很多P2P平台倒閉,廣大投資人血本無歸。
這就是債主型投資者的思維以及危害,完全不關心自己投資的品類到底是怎麼賺錢的!最終收益不僅僅沒有,連本金都搭進去了!
你看重別人的收益,別人看重你的本金
想想你投資的各種產品(基金、股票、房產、外匯、期貨、現貨、比特幣、P2P等等),你清楚它是怎麼賺錢的嗎?還是說,你只關心這個收益和風險是怎麼樣的?
那麼結論很清楚:80%以上的老百姓,都是債主型投資者。
股東型投資者是怎麼樣的呢?
他們不僅僅看重收益,更加看重他們的錢拿去做什麼了,賺的錢有多少和自己有關系。
比如說某個人買了一個公司的股份,成為股東,這個公司賺錢了他才可以分錢,如果公司虧錢了,他肯定就虧錢,所以必須要清楚這筆錢到底是拿去做什麼了,怎麼賺錢,效果怎麼樣。
巴菲特股東大會上,重點就是告訴股東們,巴菲特把錢用在哪裡,效果怎麼樣,這也是股東們關心的問題。這和債主型的漠不關心,只看重收益,是兩碼事。
股東型投資者投資一個品類,至少要清楚兩個方面:
這個產品是如何賺錢的?
賺到的錢,有多少和我相關,能分多少給我?
很多人投資基金,你知道基金是怎麼賺錢的嗎?你買投資理財型的保險,你知道這種保險是怎麼賺錢的,怎麼把錢分給你的嗎?大部分人根本不關心,只會關心收益!
99%的傳銷,你都搞不清楚它是通過什麼產品賺錢的,那麼最終,它賺的錢就是別人投入的本金。
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搞不清楚一個產品怎麼賺錢的,就不要投!遵守原則,你就足以避免99%的金融騙局和風險!
即使是最簡單的理財產品,很多人都不清楚,我們以理財產品來舉例,如何給自己建立「股東型投資者」的思維:
找到一種已經投資過的產品(理財產品)
進行簡單分類(理財產品有保本和不保本的)
研究不同品類的賺錢方式,通過系統學習,或者請教專業人士,網路和谷歌(客戶買了銀行理財產品獲得的錢,被銀行拿去做什麼?怎麼賺錢?)
了解這些賺錢方式背後的風險和可持續性(理財產品也有中高風險的方式,也會本金虧損,選錯了可能不賺錢還可能虧錢;有些產品賺錢只是階段性,並不能持久)
研究這些產品賺到的錢,最終哪些錢和我們有關系(理財產品賺了錢,會分一部分給我們)
進一步對其他你想投資的產品,做同樣的分析(比如基金、股票、期貨、P2P、外匯等等)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步驟挺復雜,那麼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訓練:
你能不能5分鍾講清楚這個產品是怎麼賺錢的?
如果你講不清楚這個產品是怎麼賺錢的,那就不要投資,如果你摸清楚之後,想要投資,你還得理解這個產品非常賺錢,最後有多少錢是分給你的,否則,產品再賺錢,可能也和你沒啥關系。
即使是日常消費,你經過一家便利店和早餐店,買一隻牛奶和空調,購買一個保險,都可以進行這樣的訓練,這家店和這家公司是怎麼賺錢的?
趙老師經常在一家麵包店買麵包,這家店在北京有很多連鎖店,生意火爆,每次去買麵包都有很多人進進出出,趙老師就會想:如果我是這家店的股東,那該多好,這就是賺錢機器,把錢放在對的地方,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收入!
這就是典型的股東型投資者,如果你想盡早建立自己的商業邏輯,成為股東型投資者,走在正確的投資道路上,那麼可以從現在開始訓練——思考你投資的產品靠什麼賺錢?那些賺錢的生意,能不能成為他們的股東?
❽ 我喜歡收藏畫,都是些看起來不值錢其實花了挺多錢買的,向著一幅花了3000,別人買我的時候說是真畫,
當然不值得,盛世收藏,亂世黃金。這個東西本來就要看個人喜好的,現在的藝術界和收藏界其實有些很糟糕的問題,就是造假、洗錢和炒作。造假就不必多說了,洗錢和炒作是一體的,都是高價購買一些不值錢的藝術品,炒作讓這些藝術品成為流行的價值觀,然後轉手賣給那些二傻子。
舉個例子,一個販賣毒品發家的人,本身的錢來路不明,很容易被調查,他可以先把這筆錢給一個中間人或者機構,然後自己手下的某人創作一些繪畫或者購買一些房產,然後讓中間人花高價把這些東西買走。然後這筆錢就成了合法的收入。當然這個交易過程肯定會給中間人報酬,而且比例一般不會低於三成,但是起碼洗白了。
炒作的例子就更多了,早的比如荷蘭的鬱金香,近的就是比特幣,都是把本來不值錢的東西炒作成高價,然後轉手賣給別人。其實某方面和傳銷差不多,都是要找下家的,沒有下家自己虧定了。
所謂的藝術品其實很好判斷,就是能給人以美感,讓人欣賞或者喜歡,哪怕是贗品,只要給人以美感也是有一定價值的。記住啊,是大部分人,而不是所謂的幾個藝術家,現在的藝術家中靠洗錢和炒作忽悠人的太多了。
當然,收藏本身其實是一種投資,如果你看準了某個畫家將來肯定會成名,那花點小錢買他幾幅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你這幅畫,和國內一般小學生的作品真的毫無區別。如果不是什麼天才的作品的話,那你就當花錢買教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