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樂團演奏茉莉花
Ⅰ 中國民族音樂經典代表作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民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李教授認為,在我國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是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出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在民族音樂領域內所認為的先秦音樂只有五聲音階的觀點,徹底改寫了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
據了解,曾侯乙墓被發掘以後,其中有陪葬的64枚編鍾。從編鍾以及鍾上的銘文反映出的內容看,中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製造出七聲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的編鍾,因此這些編鍾被視為考古界和民族音樂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編鍾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音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Ⅱ 為什麼說《茉莉花》是中國交響樂團海外演出保留曲目
1.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
2.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3.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4.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保留曲目:是指因為太經典或太受歡迎而逢演必唱,基本內定的曲目。
Ⅲ 親愛的朋友們,有誰知道茉莉花這首民歌的出處和來歷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茉莉花》起源於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面,列出種種證據,佐證《茉莉花》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Ⅳ 中北大學第一次黨代會上文藝演出上的《茉莉花》是哪個社團演出的
是我們大學生藝術團民樂隊演的 我是裡面的二胡
Ⅳ 茉莉花這首歌在哪重大的演出上演出多
我雖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在明年的4月份,北京市海淀區翠微小學的金帆民樂團內要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其中就容有茉莉花。
還有就是在這周五上午13:10分在翠微小學的金帆民樂堂為200多名校長演出。(演奏茉莉花)
在去年的5月,金帆民樂團在全國的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演奏茉莉花)
在去年的11月,金帆民樂團為美國的100名校長和上千名老師和同學演出聯歡。(演奏茉莉花)
……
還有好幾次我都忘了!起碼演過好幾十次呢!其中(記憶比較模糊的,和他們的樂團/合唱團,演的都是茉莉花)和加拿大的聯歡過2次,和澳大利亞的聯歡過1次,和英國的聯歡過1次,和法國的聯歡過3次,和日本的聯歡過5次。
其它的我就真的想不起來了!
~~~~(>_<)~~~~
把分給我吧!我沒功勞也有苦勞啊!想半天呢!絞盡腦汁才想起來這些,而且,我還想了一個多小時呢!
Ⅵ 《茉莉花》在哪些國際重要場合演奏過
《茉莉花》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重要事件專和相關國際重要場合屬下的必奏歌曲。在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澳門回歸交接儀式現場、2008奧運會會徽揭幕儀式上都演奏了這首《茉莉花》;江澤民同志訪美,在白宮草坪舉行的歡迎音樂會上,美國交響樂團奏響了《茉莉花》;中央民族樂團首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新年音樂會,民樂團合奏了《茉莉花》,良宵一曲酣暢淋漓,維也納金色大廳掌聲雷動;江澤民同志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曾經親自指揮軍樂團為來賓演奏這首民歌。《茉莉花》在國外也有多種版本傳唱,美國著名的薩克斯演奏家凱利金改編演奏的《茉莉花》長達8分鍾,清香四溢;兩年前,美國發射一顆向外太空飛行尋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飛船,搭載了許多國家的優美樂曲作為地球禮物送給外空生命,入選的中國樂曲就是這首《茉莉花》。
Ⅶ 《茉莉花》在哪些重要場合被演奏過
《茉莉花》: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重要事件和相關國專際重要場合下的必屬奏歌曲。在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澳門回歸交接儀式現場、2008奧運會會徽揭幕儀式上都演奏了這首《茉莉花》;江澤民同志訪美,在白宮草坪舉行的歡迎音樂會上,美國交響樂團奏響了《茉莉花》;中央民族樂團首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新年音樂會,民樂團合奏了《茉莉花》,良宵一曲酣暢淋漓,維也納金色大廳掌聲雷動;江澤民同志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曾經親自指揮軍樂團為來賓演奏這首民歌。《茉莉花》在國外也有多種版本傳唱,美國著名的薩克斯演奏家凱利金改編演奏的《茉莉花》長達8分鍾,清香四溢;兩年前,美國發射一顆向外太空飛行尋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飛船,搭載了許多國家的優美樂曲作為地球禮物送給外空生命,入選的中國樂曲就是這首《茉莉花》。
Ⅷ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結束曲《茉莉花》是哪個樂團演奏的出版過沒有哪裡可以下載全曲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蒙古語廣播 《好一朵茉莉花》 配上短發女生
Ⅸ 《茉莉花》是怎麼成為第二首國歌的
一、 一曲茉莉花,芬芳飄四方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門回歸交接儀式現場,當中國政府代表團入場時,一曲江蘇民歌《茉莉花》由軍樂團奏響。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重要事件和相關國際重要場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中英兩國領導人出場前,兩國軍樂隊各奏三首樂曲,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首樂曲是江蘇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區政府成立慶典上,在譚盾指揮的「天、地、人」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又演奏了這首樂曲的「遼寧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隊演唱了這首歌;1997年秋,***主席訪問美國舉世矚目,柯林頓總統在白宮草坪舉行歡迎音樂會,美國交響樂團演奏了這首歌;1998年柯林頓總統回訪中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文藝晚會上,這首歌在男女聲二重唱演繹下,使柯林頓聽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節,中央民樂團首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新年音樂會,民樂團合奏了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暢淋漓,維也納金色大廳掌聲雷動;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會隆重開館,奏響的還是這首茉莉花。1999年7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世紀世界」音樂會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行,參加演出的俄羅斯紅軍歌舞團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純正的中文演唱了這首歌,激起滿堂喝采,掌聲經久不息。
許多人都十分喜歡這首歌。在香港回歸儀式上,中方軍樂團演奏這首歌是***同志親自點定的,而***在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曾經親自指揮軍樂團為來賓演奏這首民歌。中國流行音樂對這首民歌的多種版本的新編演唱,更是花樣疊出,常州姑娘周泓艷的《又見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傳唱,一直傳唱到現在。在流傳過程中,僅中國關於《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幾十種,比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線歌舞團蘇州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的,所以,有人還以為《茉莉花》是蘇南民歌。《茉莉花》在國外也有多種版本傳唱,美國著名的薩克斯演奏家凱利金改編演奏的《茉莉花》長達8分鍾,清香四溢;兩年前,美國發射一顆向外太空飛行尋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飛船,搭載了許多國家的優美樂曲作為地球禮物送給外空生命,中國入選的樂曲就是這首《茉莉花》。
二、 美麗的茉莉花是誰採摘?
「茉莉花,茉莉花」,這朵美麗的茉莉花誰採摘?這朵花是何仿採摘的,從民間藝術豐厚土壤中採得。何仿今年72歲,那還是半個世紀前的事。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小演員,才14歲,那是日本鬼子大掃盪的艱苦時期。部隊黨委宣傳部長張勁夫同志指示他們到邊區去開展反掃盪的宣傳,同時響應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深入到農村去,向民間藝人學習。
何仿與戰友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山間小路,到揚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區去,一天,他們找到了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揚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鮮花調》。
《鮮花調》是揚劇的曲調,原歌分三段,藝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調門演唱給何仿聽的,何仿邊聽邊記詞曲,原詞是這樣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香香也香不過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
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首歌確實婉轉悠揚,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復吟唱,何仿又覺得,原歌分別吟唱了三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藝術形象不夠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為稱,唱的實際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對於部隊表演,就不太合適,而且,原歌盡管樂音優美,但帶有一定的輕挑感覺,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當時他畢竟還沒有這個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隊送往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深造過的何仿,在北京與民主德國的合唱專家一起探討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適女聲合唱的中國民歌,他想到了這首《鮮花調》。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三段歌詞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嘆,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線歌舞團一曲唱紅,當年中國唱片社出版了唱片,從此,這首江蘇揚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傳遍世界樂壇。
何仿採摘這朵茉莉花,決不偶然,這與他是安徽天長縣人有著非常緊密的文化風土人情上的血肉關聯。天長縣是安徽南部突伸進江蘇揚州和南京六合的一個地方,是屬於揚州的文化圈的,所以,何仿才會對這首揚州民歌「識貨」,情有獨鍾,由他進行了成功的再創作。
有意思的是,人們一提起何仿,想到的可能只是這首歌。實際上,何仿創作了很多受部隊歡迎的好歌,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電影院聽了何仿作詞作曲並擔任演唱指揮的《淮海戰役組歌》後,拍著何仿的肩膀說: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但這首《茉莉花》太出名了,蓋過了一切,因此,熟人總是跟他開玩笑,「老何啊,人一輩子能有這么一朵花,就很不容易了啊。」何仿1941年春13歲時投奔革命,參加新四軍,先後在華野三野政治部部隊文工團、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和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工作,歷任音樂組長、副股長、作曲、合唱隊長兼指揮、副團長、團長。在幾十年的部隊文藝生涯中,他創作了《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五個炊事兵》、《我們是千裏海防的巡邏兵》、《我的名字叫中國》、歌劇《大翻身》等一批有著時代影響力的作品,在全國全軍多次獲獎,為國家一級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他從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藝術指導的位置上離休,是正軍級幹部。
三、何仿多次見到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周總理特別喜愛這首《茉莉花》
作為一位作曲家,一位部隊文藝工作者,他激情昂揚的音樂創作生涯,是與軍隊、與共和國的成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這使他與共和國的許多重大歷史場面緊緊聯系在一起。1998年初,中央電視台介紹何仿與《茉莉花》的專題片《芬芳年代》上下集播出,這又是全國紀念總理誕辰百年的時候,何仿在茉莉花的美妙樂曲聲中,浮現出與周總理的一次次見面情景。
64至65年間,何仿三次見到周總理。周總理的品格給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4年全軍文藝匯演,前線歌舞團的節目受到好評,最後領導接見全體參演單位合影時,前線歌舞團領導被要求站在正中,當時,前線歌舞團的領導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間,兩旁是朱德和劉少奇,他後退了半步,由於個子矮,結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劉少奇肩膀中間露出一個臉的樣子,而此時,周總理卻遠遠地站在前排的邊上。周總理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間站,有其它領導人在場他謙讓,他一個人與大家在一起時他還是謙讓,63年前線話劇團成功上演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後,周總理非常高興,把話劇團主創人員和主要演員請到自己家中吃飯,吃完飯拍照合影時,大家讓周總理和鄧穎超坐在正中間,周總理就是不同意,堅持站在邊上,他說:「我是主人,怎麼能坐在正當中呢?」而是讓張澤易團長坐在正中間。
65年春天,周總理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陳毅副總理兼外長作為副團長到印泥參加慶祝萬隆會議十周年活動,各國都帶了文藝演出團體,參加慶祝演出,文化部在徵求周總理意見時,周總理說:「我帶前線歌舞團去。」到印泥參加演出,前線歌舞團的節目中就有女聲小組唱《茉莉花》,每當演唱這首歌時,周總理總是聽得非常專注,臉上是喜悅之情,會議結束後,前線歌舞團到柬埔寨去演出,周總理則回國,中國駐印泥大使館為周總理舉行送行晚會,在晚會上,前線歌舞團演唱了許多江蘇民歌,如《拔根蘆柴花》、《九連環》,最後唱了《茉莉花》,周總理聽後感慨地說,我13歲離家鄉,你們美妙的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了。女演員孫子鳳忙問:「總理,你為什麼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這時,何仿指揮演員排好隊形,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給總理聽,總理聽後感謝大家的好意,又詼諧地說: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Ⅹ 中央民族樂團的音樂會
指揮:許知俊 、劉沙 首席:唐峰
一、 管弦樂《春節序曲版》 李煥之曲 《茉莉花》權 劉文金曲
二、二胡與樂隊《洪湖人民的心願》張敬安、歐陽謙叔曲閔惠芬改編
演奏者: 李源源
三、女高音獨唱《火把節的火把》盧雲生詞 陳 勇曲曹文工配器
《一杯美酒》 新疆民歌 趙弟軍 配器 《又唱瀏陽河》郭天柱詞 鄧東源 曲
演唱者: 吳 靜、孫 艷
四、笛子獨奏《牧民新歌》王志偉、簡廣義曲 演奏者: 王次恆
五、管弦樂《雷電波爾卡》約翰施特勞斯 曲 陳燮陽 改編 《卡門序曲》比才曲 鄒野 改編
六、嗩吶獨奏《百鳥朝鳳》 民間樂曲
演奏者: 林富國
七、管弦樂《喜訊》鄭路、馬洪業 曲
《瑤族舞曲》茅源、劉鐵山曲彭修文編配
八、琵琶獨奏《十面埋伏》 古曲
《送我一枝玫瑰花》 新疆民歌王范地改編
演奏者: 吳玉霞 手鼓伴奏:朱劍平
九、京胡與樂隊《夜深沉》 京劇曲牌吳華改編 京胡演奏:李福華京二胡演奏:劉 湘
十、女高音獨唱《長鼓敲起來》 李潔思 詞金鳳浩曲 《春風圓舞曲》 尚德義 詞呂金藻曲
演唱者: 謝 琳
十一、管弦樂 《西北組曲》譚盾曲
(1)信天游 領唱: 牛建黨
(2)石板腰鼓
加演: 1、管弦樂《花好月圓》 2、管弦樂《拉德斯基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