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泡沫牛頓
A. 南海泡沫事件說明什麼問題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
影響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南海泡沫事件對英國帶來很大震盪,國人對股份公司留有陰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廢除,反映國民經過長時間才慢慢對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買入南海股票時曾小賺7,000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結果大蝕2萬鎊離場。牛頓曾因而嘆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見事件影響之大。在調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國會秘密委員會委任了查爾斯·斯奈爾(Charles Snell)為南海查賬,這是國會歷史上首次委託民間第三方獨立會計師進行核數調查,結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嚴重的詐騙及做假賬等等的舞弊行為。委任第三方專業會計師的做法在後世被加以採納,成功減低了企業舞弊的風險,在日後大大促進了特許會計師及核數行業的長足發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國民對托利黨及喬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誠信破產。相反,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卻因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殘局,使其聲望日隆,繼而成功於1721年起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首相(雖然當時未有首相一職,但沃波爾卻有首相之實),主導政局。此後,輝格黨政府持續主導政壇至1770年,期間只曾有托利黨的標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暫出任首相,其餘時間盡由輝格黨人任相。
B. 什麼是資產泡沫
資產泡沫就是你的資產去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你的資產本身價值,所以叫資產泡沫,通俗易懂說就是說你的資產已經資不抵債了。
C. 世界六大經濟危機以及08年危機的解決方法 簡單描述
一、第一次世界范圍的局部性危機(1948—1954年)
二、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1957—1958年)
三、第二次世界范圍的局部性危機(1969—1971年)
四、第二次世界經濟危機(1973—1975年)
五、第三次世界經濟危機(1979—1982年)
六、第三次世界范圍的局部性危機(1990—1994年)
D. 荷蘭金融危機鬱金香狂潮的解決方法:在調查結束之前保留鬱金香的交易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就解決了危機
意思就是說已經完成的交易不會改變,是有效的。
也就是說虧的人認栽吧,賺了的算你運氣好。這樣雖然有些人虧的很慘,但是後續沒有人再炒作鬱金香了的話,事情也算「解決」了。
E. 說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經過和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
影響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南海泡沫事件對英國帶來很大震盪,國人對股份公司留有陰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廢除,反映國民經過長時間才慢慢對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買入南海股票時曾小賺7,000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結果大蝕2萬鎊離場。牛頓曾因而嘆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見事件影響之大。在調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國會秘密委員會委任了查爾斯·斯奈爾(Charles Snell)為南海查賬,這是國會歷史上首次委託民間第三方獨立會計師進行核數調查,結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嚴重的詐騙及做假賬等等的舞弊行為。委任第三方專業會計師的做法在後世被加以採納,成功減低了企業舞弊的風險,在日後大大促進了特許會計師及核數行業的長足發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國民對托利黨及喬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誠信破產。相反,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卻因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殘局,使其聲望日隆,繼而成功於1721年起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首相(雖然當時未有首相一職,但沃波爾卻有首相之實),主導政局。此後,輝格黨政府持續主導政壇至1770年,期間只曾有托利黨的標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暫出任首相,其餘時間盡由輝格黨人任相。
F.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及特點
自17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九次波及范圍巨大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這些危機發生時都給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混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1593年,荷蘭商人格納從土耳其進口首株鬱金香。
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
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相當於今天的76000美元。
後來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大量抵達,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6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這就是有記錄的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泡沫事件。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表面上是一間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
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
為規管經濟市場,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蝕本離場。
三、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
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傑克遜決定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毀掉合眾國銀行的策略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轉而存放在州立銀行。
州立銀行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的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這樣一來,最痛恨投機和紙幣的傑克遜總統所實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發了美國首次由於紙幣而引起的巨大投機泡沫。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四、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
美國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伯克信託公司大肆舉債,在股市上收購聯合銅業公司股票,但此舉失利,引發了華爾街的大恐慌和關於尼克伯克即將破產的傳言。
銀行要求收回貸款,尼克伯克股價一落千丈。時任摩根財團總裁的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聯合其他銀行共同出手,籌集流動資金,同時美國財政部動用3500萬美元資金參加救市。
此次救市導致了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誕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得以增強。
五、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1929年美國紐約市場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
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整個世界。
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引發美國股市大崩盤的1929年9-10月,被後來者形容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並且「把未來都吃掉了」。
在危機發生後的4年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
六、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出現驚人下跌並引發世界其他國家股票市場跟風下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驟跌508點,下跌幅度22%,一天內跌去的股票價值總額令人目瞪口呆--是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時跌去價值總額的兩倍。
混亂中,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被拋售。紐約股市的震盪也在東京和倫敦造成了混亂。倫敦的FT指數滑落25O點,威脅到政府對英國石油股份公司的私有化的進程。日經指數下跌202.32點,收於9097.56點,跌幅為2.18%。
很多人在股災後感到奇怪,因當日根本沒有任何不利股市的消息或新聞,因此下跌看似並無實在的原因,令當時很多人懷疑是羊群心理、市場失敗或經濟失衡引致股災,至今仍在爭論。
七、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歷史上出現的九次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
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9年才結束。
九、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
2006年春季開始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
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
2007年8月次貸危機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G.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金融事件
16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是歷史上記錄最早的一次經濟泡沫,20世紀90年代中國長春也上演過君子蘭的瘋狂。鬱金香泡沫之後的英國南海股票事件,讓當過皇家鑄幣廠廠長的大科學家牛頓也血本無歸。華爾街上的金融泡沫更是多不勝數,20世紀初最有名的操盤手利文莫爾三起三落的經歷就是見證。本質上泡沫都是資本的炒作。當社會上的流動資金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利率又不足以讓資金留在金融機構時,資金就會流入到某一領域尋找獲利機會,並且推高該領域中商品的價格,並形成極具誘惑力的獲利效應。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吸引進來,形成「滾雪球」的效應,當這個商品的價格高到後續資金無法支撐,或者社會對這個商品的價格預期發生逆轉的時候,泡沫就破滅了。就好比擊鼓傳花,沒有人接下最後一棒,這個游戲就結束了。泡沫破滅的時候資金不斷撤出,加快了價格的下跌,本身又加速了泡沫的瓦解。泡沫實際上是資本自發的傳銷,都要靠發展下線生存,一旦沒有新鮮資金的注入,沒有更多的人參與,泡沫就維持不下去了。
H.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8)鬱金香泡沫牛頓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I. 牛頓的志向
牛頓的志向就是成為一個有錢人。
牛頓投資鬱金香,結果遇上荷蘭鬱金香經濟泡沫,破產。
然後又參與了荷蘭期貨投資理財,再一次破產。。
然後對正常的投資失去信心,搞起不切實際的煉金術~點石成金。。。
結果就是牛頓想發財已經想瘋了。。。
J. 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自17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九次波及范圍巨大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這些危機發生時都給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混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格納從土耳其進口首株鬱金香,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因此擁有鬱金香花便成為有錢人的符號。開始只有鬱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賞鬱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風潮後,投機客便趁機炒作,只要今天買了,明天就可賺一筆。買的人多了,交易市場也就形成了,交易場所也逐漸熱鬧起來。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大家都來買賣鬱金香了。炒家只看到買低賣高,利潤就進來,於是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1000美元一朵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之後,它就變成兩萬美元了。到了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這時,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相當於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車還貴。這是有名的鬱金香花根泡沫。此時,荷蘭政府開始採取剎車的行動,而由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也大量抵達,鬱金香不再那麼稀罕。於是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6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荷蘭政府宣布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這就是有記錄的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泡沫事件。
二、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經濟泡沫,事件起因源於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仍然進行時創立,它表面上是一間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南海公司在誇大業務前景及進行舞弊的情況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然而,市場上隨即出現不少「泡沫公司」混水摸魚,試圖趁南海股價上升的同時分一杯羹。為規管這些不法公司的出現,國會在6月通過《泡沫法案》,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蝕本離場。南海泡沫事件使大眾對政府誠信破產,多名托利黨官員因事件下台或問罪。相反,輝格黨政治家羅伯特-沃波爾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亂,協助向股民作出賠償,使經濟恢復正常,從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實權,並被後世形容為英國歷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後,輝格黨取代托利黨,長年主導了英國的政局。
三、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
19世紀早期的美國聯邦政府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因此也沒有發行紙幣。第二合眾國銀行由國會在1816年授權建立,它創立了統一的國家貨幣,一度成為美國最大最好的鈔票的發行者,創立了單一的匯率等。它實力強大,它的資本比美國政府的財政支出多出一倍,擁有全國20%的貨幣流通量,在各州設立了29個分行,控制著各州的金融。考慮到許多州銀行立法很倉促,經營不善,普遍資本金不足,監管不嚴,對未來過度樂觀,第二合眾國銀行通過拒絕接受它認為經營不善的銀行的票據來維護它自身的穩定。這削弱了公眾對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心。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他認為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貸問題影響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傑克遜決定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毀掉合眾國銀行的策略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轉而存放在州立銀行,沒想到,危機竟然就此產生。因為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這樣一來,最痛恨投機和紙幣的傑克遜總統所實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發了美國首次由於紙幣而引起的巨大投機泡沫。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
四、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
1907年,美國銀行業投機盛行,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當年10月,美國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伯克信託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大肆舉債,在股市上收購聯合銅業公司(United Copper)股票,但此舉失利,引發了華爾街的大恐慌和關於尼克伯克即將破產的傳言。導致該銀行客戶瘋狂擠兌,並引發華爾街金融危機。銀行要求收回貸款,股價一落千丈。時任摩根財團總裁的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聯合其他銀行共同出手,籌集流動資金,才使市場重歸平靜。很快,美國財政部長喬治·科特留宣布,政府動用3500萬美元資金參加救市。隨後,市場恢復正常。此次救市導致了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誕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得以增強。
五、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1929年10月,美國紐約市場出現了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到10月24日,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金融不穩,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命令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
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引發美國股市大崩盤的1929年9-10月,被後來者形容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並且「把未來都吃掉了」。在危機發生後的4年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投資減少了80%,1500萬人失業。
六、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出現驚人下跌,並引發世界其他國家股票市場跟風下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驟跌508點,下跌幅度22%,一天內跌去的股票價值總額令人目瞪口呆——是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時跌去價值總額的兩倍。混亂中,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被拋售。紐約股市的震盪也在東京和倫敦造成了混亂。倫敦的FT指數滑落25O點,威脅到政府對英國石油股份公司私有化進程。日經指數下跌202.32點,收於9097.56點,跌幅為2.18%。很多人在股災後感到奇怪,因當日根本沒有任何不利股市的消息或新聞,因此下跌看似並無實在的原因,令當時很多人懷疑是羊群心理、市場失(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或經濟失衡引致股災,至今仍在爭論。
七、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
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12月20日,匯率從最初的3.47比索兌換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兌換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994年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數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1995年3月3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它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
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這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9年才結束。
九、2007年至2010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
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丙戌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2007年8月次貸危機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導致過度投資次貸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機構紛紛倒閉,並在全球范圍引發了嚴重的信貸緊縮。美國次貸危機最終引發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和美林公司被收購標志著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隨著虛擬經濟的災難向實體經濟擴散,世界各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激增,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2011年1月10日,國際清算銀行在巴塞爾召開成員央行行長雙月例會及全球經濟會議,分析全球經濟形勢。全球經濟會議主席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表示,世界經濟已走出危機陰影,全球經濟復甦已經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