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創作背景
A. 茉莉花歌曲創作背景是什麼(不一樣的)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金牛山腳下演出。當時,隨團而至的何仿慕名拜訪了當地內一位彈唱藝容人。隨後,彈唱藝人為其表演了民歌《鮮花調》。何仿一下子就被《鮮花調》的旋律迷住了,於是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用簡譜記下了該曲,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
因為《鮮花調》是來自中國民間的創作,所以在整體上顯得有些粗糙。為了打磨該曲,何仿考慮再三,將《鮮花調》進行了改編,將歌詞中描述的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1957年,在北京全軍文藝會演上,何仿策劃由前線歌舞團首次公開演出該曲。
(1)茉莉花創作背景擴展閱讀:
歌曲MV
2008年8月,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該曲進行了MV的拍攝。雷佳身著金色旗袍參與了MV的拍攝,為了給觀眾不同的視覺享受,MV導演孔嘉歡首次運用了另類表現手法,把中國宗教文化和該曲結合起來。
作為MV鏡頭重要組成部分,導演策劃了雷佳站在幾丈高的大佛的手心裡演唱該曲,雷佳從容的在大佛上拍攝了MV畫面。
此外,該曲MV作為向北京奧運會的獻禮,特別剪輯了鳥巢的鏡頭畫面,使整個MV充滿了奧運的氣息。
B. 湖南花鼓 鋼琴曲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在創作上的特點作者在什麼時候寫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的《花鼓》(瞿維作曲)是具有較大影響的中國鋼琴作品之一。
它以鮮明的民族音調、豐富的民間歌舞鑼鼓節奏及個性化的創作手法贏得了不同時期音樂工作者和聽眾的喜愛,
並對其後的音樂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瞿維是我國成就卓著、影響深遠、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創作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技法嫻熟。
作者曾經深入基層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知識和民間素材,因而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不乏極具民族風格特色的作品,
如與他人合作創作的歌劇《白毛女》、管弦樂組曲《秧歌場景》、歌曲《工人階級硬骨頭》等。
《花鼓》就是作曲家瞿維創作的一首鋼琴曲,該曲作於1946年,旋律通俗易懂,節奏明快活潑,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
反映了群眾歡樂的歌舞場面和愉悅的心情。樂曲剛開始是用鋼琴模仿鑼鼓的節奏音型,由「咚咚咚」的鼓聲開始,
之後以安徽民歌《鳳陽花鼓》作為第一主題。「打花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歌舞形式之一,
通常由女演員身背小鼓,男演員手拿小鑼,一面歌舞,一面打擊樂器伴奏,這種載歌載舞的場面熱鬧非凡。
演奏該段旋律時分別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區依次奏出,彷彿聽到秧歌場上男女歡快的對唱。其旋律活潑、可愛,節奏生動、振奮,
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民族風味。緊接著第二部分鑼鼓節奏又引入了用歌曲《茉莉花》音調變化的第二主題。
《茉莉花》是根據揚州民歌《鮮花調》改編而來的。歌曲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創作,剔除了原歌中的一些有封建色彩的內容,
把歌詞集中在茉莉花這一典型形象上,表達了少女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旋律清新淡雅,被人傳唱至今,
在全世界享有盛譽。《花鼓》變奏性地運用了《茉莉花》曲調,旋律雖稍有變化,但兩首作品的骨幹音呈較完整的對應關系,
因此原曲中的溫婉細膩、嫵媚柔情的風格特色依然保留,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再現部運用復調手法,
先由低音區出現第一主題,高音區用第二主題作華彩性裝飾伴奏,並吸收中國民間的加花形式,把樂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歡樂的圖景。
最後,樂曲在鑼鼓聲中結束,彷彿是演員在歌舞聲中退場。在這首鋼琴作品中選用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鑼鼓節奏作為引子和尾聲,
並貫穿全曲,時隱時現,形象生動。《花鼓》以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但又不拘於民族曲調,巧妙地運用西方的對位技法對我國傳統民歌進行了
改編和創作,
把西方傳統和聲方法與我國音樂的鄉土氣息以及東方式的抒情風格巧妙融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該曲為快—慢—快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作者受民間秧歌的啟發,引子模擬民間鑼鼓的節奏和音響。
短小的仿鑼鼓敲擊聲「咚咚咚咚咚咚咚嗆」之後,彷彿場面已經打開,《鳳陽花鼓》的主題出來,
在不破壞旋律基本風格的前提下,和聲上追求五聲與西方大調和聲的融合,並採用復調手法,
在旋律句尾加入支聲襯腔補充旋律空間,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也製造了鬧秧歌的紅火場面。
中間的慢樂段曲調是民歌《茉莉花》的變體,輕歌曼舞,悠揚舒緩。旋律在降E大調上,
音樂採用主調手法和和弦型伴奏織體,由a(4)+a(4)+b(5)三樂句構成並重復一次,
第一次收攏於主,第二次開放於屬,形成開放性樂段。中段過後,再現第一段的曲調,
但還是在降E大調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通過運用新的伴奏織體,使音樂比開始時更為熱烈、歡騰。
末尾速度加快,在熱烈的歌舞氣氛中結束。這首作品三段式中的各個音樂形象構成了一種圖景式的對照,或場面歡騰或婉轉流暢,
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生活畫面展現眼前。用allegro較活潑的速度來演奏鳳陽花鼓的部分,音樂明亮而富有朝氣。
到第二部分變成andante行走著的,用舒緩的速度來演奏茉莉花主題,溫婉動人。之後又回到tempo I原速度,曲調也回到鳳陽花鼓,
最後用急速來結束全曲,歡快熱烈的情緒得到進一步的渲染。《花鼓》是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表現中國鄉土氣息的成功之作,開拓了鋼琴音樂美的新天地
。鋼琴演奏者要弘揚和發展中國的民族文化,不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和演奏水平,還應該努力探索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民族風格和文化內涵,
創作出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世界性鋼琴音樂。參考文獻:(1)《中國鋼琴名曲30首》,人民音樂出版社,魏廷格編注。
(2)《音樂由來事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7月,陳建華主編(3)《鋼琴學習指南》,人民音樂出版社,魏廷格著。
(4)《音樂表情術語字典》,人民音樂出版社,張寧和羅吉蘭編責任編輯/孟彥軍談鋼琴曲《花鼓》
的藝術風格YISHUJIAOYU藝術教育《大舞台》2008年第1期■趙靜石征89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的《花鼓》(瞿維作曲)是具有較大影響的中國鋼琴作品之一。
它以鮮明的民族音調、豐富的民間歌舞鑼鼓節奏及個性化的創作手法贏得了不同時期音樂工作者和聽眾的喜愛,並對其後的音樂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瞿維是我國成就卓著、影響深遠、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創作的音樂作品題材廣泛,技法嫻熟。
作者曾經深入基層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知識和民間素材,因而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不乏極具民族風格特色的作品,
如與他人合作創作的歌劇《白毛女》、管弦樂組曲《秧歌場景》、歌曲《工人階級硬骨頭》等。
《花鼓》就是作曲家瞿維創作的一首鋼琴曲,該曲作於1946年,旋律通俗易懂,節奏明快活潑,
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反映了群眾歡樂的歌舞場面和愉悅的心情。
樂曲剛開始是用鋼琴模仿鑼鼓的節奏音型,由「咚咚咚」的鼓聲開始,之後以安徽民歌《鳳陽花鼓》作為第一主題。
「打花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歌舞形式之一,通常由女演員身背小鼓,男演員手拿小鑼,一面歌舞,一面打擊樂器伴奏,
這種載歌載舞的場面熱鬧非凡。演奏該段旋律時分別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區依次奏出,彷彿聽到秧歌場上男女歡快的對唱。
其旋律活潑、可愛,節奏生動、振奮,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民族風味。緊接著第二部分鑼鼓節奏又引入了用歌曲《茉莉花》音調變化的第二主題。
《茉莉花》是根據揚州民歌《鮮花調》改編而來的。歌曲經過對原曲原詞的修改、創作,剔除了原歌中的一些有封建色彩的內容,把歌詞集中在茉莉花這一典型形象上,表達了少女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旋律清新淡雅,被人傳唱至今,在全世界享有盛譽。《花鼓》變奏性地運用了《茉莉花》曲調,旋律雖稍有變化,但兩首作品的骨幹音呈較完整的對應關系,因此原曲中的溫婉細膩、嫵媚柔情的風格特色依然保留,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再現部運用復調手法,先由低音區出現第一主題,高音區用第二主題作華彩性裝飾伴奏,並吸收中國民間的加花形式,把樂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歡樂的圖景。最後,樂曲在鑼鼓聲中結束,彷彿是演員在歌舞聲中退場。在這首鋼琴作品中選用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鑼鼓節奏作為引子和尾聲,並貫穿全曲,時隱時現,形象生動。《花鼓》以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但又不拘於民族曲調,巧妙地運用西方的對位技法對我國傳統民歌進行了改編和創作,把西方傳統和聲方法與我國音樂的鄉土氣息以及東方式的抒情風格巧妙融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該曲為快—慢—快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作者受民間秧歌的啟發,引子模擬民間鑼鼓的節奏和音響。短小的仿鑼鼓敲擊聲「咚咚咚咚咚咚咚嗆」之後,彷彿場面已經打開,《鳳陽花鼓》的主題出來,在不破壞旋律基本風格的前提下,和聲上追求五聲與西方大調和聲的融合,並採用復調手法,在旋律句尾加入支聲襯腔補充旋律空間,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也製造了鬧秧歌的紅火場面。中間的慢樂段曲調是民歌《茉莉花》的變體,輕歌曼舞,悠揚舒緩。旋律在降E大調上,音樂採用主調手法和和弦型伴奏織體,由a(4)+a(4)+b(5)三樂句構成並重復一次,第一次收攏於主,第二次開放於屬,形成開放性樂段。中段過後,再現第一段的曲調,但還是在降E大調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通過運用新的伴奏織體,使音樂比開始時更為熱烈、歡騰。末尾速度加快,在熱烈的歌舞氣氛中結束。這首作品三段式中的各個音樂形象構成了一種圖景式的對照,或場面歡騰或婉轉流暢,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生活畫面展現眼前。用allegro較活潑的速度來演奏鳳陽花鼓的部分,音樂明亮而富有朝氣。
到第二部分變成andante行走著的,用舒緩的速度來演奏茉莉花主題,溫婉動人。
之後又回到tempo I原速度,曲調也回到鳳陽花鼓,最後用急速來結束全曲,歡快熱烈的情緒得到進一步的渲染。
花鼓》是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表現中國鄉土氣息的成功之作,開拓了鋼琴音樂美的新天地。
鋼琴演奏者要弘揚和發展中國的民族文化,不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和演奏水平,還
應該努力探索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民族風格和文化內涵,創作出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世界性鋼琴音樂.
自己整理下再。。。
C. 茉莉花的創作背景
能見到的最早與現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詞收編在明朝萬曆年間(-1620)馮夢龍的《掛枝兒》中;《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 ;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
這首中國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國哲學家盧梭的《音樂辭典》中就有收錄,而曲譜則是在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一書中被記錄下來 ;義大利作曲家吉亞卡摩·普契尼將該曲重新編曲成女聲合唱,作為音樂主題用於1926年首演的歌劇《圖蘭朵》 。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 ,進一步豐富其旋律 ,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D. 古箏曲 茉莉芬芳的簡介
茉莉芬芳 作曲:何占豪創作於1991年 樂曲根據傳統曲目江蘇民歌《茉莉花》為素材改編創作而成的古箏曲。箏特有的清麗、淡雅、及透亮、圓潤的音色將在樂曲中得到得淋漓盡致的表現。旋律委婉優美、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溫柔,將茉莉花開時各種嬌美的姿態和沁人心脾的芬芳美麗如一幅畫卷徐徐展開。作者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意境耐人尋味。
介紹是網路搜來的,自己多聽也可以感受的到。
曲子指法復雜,速度快還要把握節奏這點最難了。我覺得首先處理好節奏和強弱,熟練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另外多看視頻多聽多感受這個終究是沒錯兒的。
E.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背景介紹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首優雅的江蘇民歌就發源於江蘇六合區金牛湖。它的原型是江蘇回民歌《答鮮花調》,六十四年前的1942年,抗日烽火連天,新四軍文藝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金牛山附近採集到民歌《鮮花調》,加工整理成《好一朵茉莉花》,從此唱遍大江南北。可以說,這首民歌早已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好一朵茉莉花》曲調纏綿,寓意含蓄。茉莉花之美代表了愛情和幸福,東西方人都從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悅和快樂,因此,民歌《茉莉花》傳唱六十多年而不衰。
F. 《茉莉花》歌曲創作背景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
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 ,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最終形成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
演唱形式:女聲合唱
重要傳唱者:何仿(整理改編)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6)茉莉花創作背景擴展閱讀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
G.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是甚麼啊
《好一美麗的茉莉花》是根據江南民謠《茉莉花》改編,歌詞是新填的。
《茉莉花》是中國民間歌曲,曲調源自漢族民間小調《鮮花調》;《鮮花調》原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自由戀愛的故事,又叫《張生戲鶯鶯》,通過贊美鮮花含蓄地表現青年男女間的純真愛情,早在18世紀就已產生 ,歌詞作為戲曲劇本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綴白裘》,曲譜(工尺譜)最早收錄在道光年間的《小慧集》。在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1804年所著的《中國旅行》一書中也有介紹;義大利作曲家吉亞卡摩·普契尼曾將該曲改編成女聲合唱,作為主要音樂素材之一用於歌劇《圖蘭朵》,1926年在義大利首演。
1942年冬天,年僅14歲的文藝兵何仿隨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到南京六合開展宣傳演出,在六合金牛山地區當地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了最初的六合民歌版本《鮮花調》,記錄下了這首歌。何仿將原曲原詞整理後,經過反復推敲,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 ,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把歌詞中原來的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然後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將原歌中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H. 歌曲,茉莉花的創作背景是···啥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揚州附近的儀征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