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泡沫中永遠的奧古死都
❶ 1610年」鬱金香事件」
什麼叫鬱金香泡沫?
歷史上最大的三個泡泡——鬱金香投機風潮
鬱金香投機風潮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
這一投機事件是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的,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❷ 什麼是"鬱金香泡沫"
遠在1630年,荷蘭的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是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車還貴,真是不可思議,這是有名的鬱金香花根泡沫。
事情是這樣的,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 格納(Guesters)從康是坦丁(今日的土耳其)進口第一顆鬱金香花根,並將之種值,由於這種花是進口貨,因此擁有鬱金香花便成為有錢人的符號與殊榮,有錢的人一定要擁有鬱金香才算有錢,因此買鬱金香便成為有錢人展示財富的象徵,於是這個風氣由荷蘭擴散到德國。巧不巧,這時鬱金香正好染上一個傳染病叫做「Mosaic」,這個病使得鬱金香花瓣更鮮艷,於是染病毒的鬱金香更加搶手,形成一股搶購的風潮。
初時,只有鬱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賞鬱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風潮之後,人們買鬱金香只是為了賺錢,由於搶購風潮逐漸形成,投機客便趁機炒作,只要今天買了,明天就可賺一筆,屢試不爽,由於買的人多了,交易市場也就形成了,交易場所也逐漸熱鬧起來,像是一個股票交易市場。
1634年,買鬱金香的熱潮漫延到中產階級,更蔓延為全民運動,大家都來買賣鬱金香了,炒家只看到買低賣高,利潤就進來,於是全民都變成鬱金香的炒家,家家戶戶都傾一家之產,只為了買一朵鬱金香。1,000美元一朵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之後,它就變成二萬美元了,如此暴利,難怪所有的人都沖昏了頭,正事不幹,每天忙於鬱金香的買賣便可以了。
在酒吧里,吧台展示了一朵鬱金香,不料被一個醉鬼吃下去了,竟被告到法院判刑三個月呢!
最瘋狂的時候,一朵鬱金香花根的價值可以跟以下任何一樣物品同價
- 4噸小麥
-一張床
- 4條牛
-8隻豬
-12隻羊
以上這幾樣物品以今天價格算起來要花4萬美元,而這些物品卻只能換來一朵鬱金香的花根,真是離譜到極點。
到了1636年,鬱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附近歐洲股市有些地方也交易鬱金香呢,更有甚著,有的股市竟也推出選擇權,同時也分割成細股,降低投機者的門坎,使得投機者可以買到幾分之一的鬱金香,增加交易容易度,由於有選擇權的緣故,於是價格又往上推,本來實際購買一個月之內可以獲利20倍,透過選擇權,獲利可以放大100倍。
當瘋狂達到最高點時,有一位大戶全數賣出,賺了大錢,同時荷蘭政府開始採取煞車的行動,而且由土耳其運來的鬱金香也將大量抵達,忽然之間,鬱金香並不再那麼稀罕,於是一瞬間鬱金香的價格往下滑,而下滑一經啟動,六個星期內竟然下跌了90%,於是哀鴻遍野,財富夢破滅,此時不管政府多麼護盤都挽救不了,鬱金香的價格持續探底,於是許多股市交割無法完成,而荷蘭政府宣布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豁免交割,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從此之後十年間,荷蘭的經濟創傷才慢慢復原,在最高點值7萬6仟美元的鬱金香,六個星期之後竟只值一元,這是有紀錄的史上第一次泡沫事件。
❸ 關於「鬱金香泡沫」事件
簡言之,是社會集體投機賺錢的獲利心理造成,後果是遲早爆炸的炸彈傳來傳去,落到最後的人倒霉.並會造成社會經濟惡性動盪.損害了經濟本來的發展趨勢.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的確,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並把它和風車、乳酪和木鞋一起,統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每到暮春時節,滿山遍野的鬱金香爭奇斗艷,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傳世名著《黑鬱金香》中,曾這樣贊美一種名叫「黑寡婦」的黑色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小說家優美的筆調,更為鬱金香增添了一層傳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了解,曾幾何時,鬱金香美麗的花朵,竟使無數荷蘭人為之瘋狂;一枚看起來與洋蔥頭別無二致的鬱金香球莖,竟然價值連城;甚至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而陷入混亂之中,並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鬱金香的故事
眾所周知,荷蘭是名副其實的「鬱金香王國」,其出產的鬱金香暢銷120多個國家,出口量佔全世界總出口量的80%以上。但有趣的是,鬱金香的故鄉卻並非荷蘭,而是土耳其和小亞細亞一帶,甚至也有人認為鬱金香原產自中國的西藏。不論其原產地在哪裡,荷蘭鬱金香的歷史,無疑是從一位名叫克盧修斯的園藝家開始的。
1554年,奧地利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在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花園里初識了高貴的鬱金香,驚艷之餘,他把一些鬱金香的種子帶回維也納,送給他的好友、在維也納皇家花園當園丁的克盧修斯。克盧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學家,經過他的悉心栽培,登陸歐洲的鬱金香種子終於發芽、生長、開花了。1593年,克盧修斯受聘擔任荷蘭萊頓大學植物園的主管,就隨身攜帶了一些鬱金香鱗莖來到荷蘭。第二年春天,荷蘭的第一朵鬱金香已經含苞待放了。
一時間,高雅脫俗的鬱金香成了萊頓上層社會談論的焦點。或許是物以稀為貴,也或許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許多王公伯爵開始陸續登門拜訪,希望能得到一株鬱金香。但不知何故,他們的要求遭到了克盧修斯的一概拒絕,即便是出錢購買也不行。在此情況下,幾位想借機發財的荷蘭人就採用了一種冒險的方法:偷!克盧修斯一氣之下,把剩下的鬱金香鱗莖統統送給了朋友,從此不再培育鬱金香。而鬱金香卻藉此機緣,在荷蘭各地流傳開來。
與鬱金香同時在荷蘭流傳開來的,還有這樣一個浪漫的傳說。古時候,有位美麗的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為表達愛意,他們一個送了頂皇冠,一個送了把寶劍,還有一個送了塊金塊。但少女對三人都不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遂把皇冠變成鮮花,寶劍變成綠葉,金塊變成球莖,美麗的鬱金香就這么誕生了。
據說這個故事是荷蘭的花商們為了推銷鬱金香編造出來的,但故事一經傳開,更加深了人們對它的鍾愛,不久以後,具有濃郁外國情調的鬱金香,就成為荷蘭花園里人見人愛的花卉品種。高貴、優美、鮮艷的鬱金香,深深地吸引了好奇的荷蘭人,尤其是那些帶有美麗雜色花紋的稀有品種的鬱金香,更令他們愛慕之至。很快,對鬱金香的熱愛和追逐就作為一種時尚,流傳到了德國、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
流行的時尚
有人說,17世紀的歐洲屬於一個充滿炫耀、獵奇和好大喜功的時代。花園和鮮花是貴族和商人們奢華生活的一部分。實際上,無論任何時代,社會中的上等階層總是渴望得到地位的標志,現在可能是法拉利跑車、遊艇和私人飛機;而那時,豪宅、花園和鮮花,特別是異國情調的鬱金香,則是他們嚮往的目標。
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自然非常有限,因此價格也極其昂貴。一般少數富有的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塊豪華的鬱金香貼片、一次用鬱金香加以裝點的聚會、甚至奢侈地裝飾著鬱金香的窗框,都成為了一種昭示社會地位的手段。在當時,巴黎的時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鬱金香作為裝飾,便會覺得身價倍增。另據記載,巴黎的一位富家小姐出嫁時,所有的嫁妝,竟然就是一枚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球莖。
在17世紀初的法國,人們就已經為品種稀有的鬱金香開出了離譜的高價。據說在1608年,一名磨房主賣掉了自己的磨房,為的就是一隻罕見的鬱金香球莖。更有甚者,有人竟然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隻鬱金香球莖。
相比之下,朴實、認真的荷蘭人肯定沒有巴黎人那麼時尚、浪漫,但別忘了,經過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的洗禮後,17世紀的荷蘭堪稱當時最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掌握著世界海上霸權,有「海上馬車夫」之稱。荷蘭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商船數量多達1.5萬艘,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成為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荷蘭人無與倫比的冒險和開拓精神幫助他們取得了這些偉大的成就,但也許正是這種冒險精神,竟成了培育投機者的溫床。
由於當時荷蘭人的投機慾望是如此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的鼓吹之下,荷蘭人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開始表現出一種近乎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至於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而那些花朵上帶有美麗的花瓣或條紋的稀有品種,更成為人們瘋狂追逐的目標。
鬱金香狂熱
從1634年開始,荷蘭百業荒廢,全國上下都開始為鬱金香瘋狂。與所有的投機泡沫一樣,參與的人們最初都實際賺到了錢。由於價錢節節上升,你只需低買高賣,買高賣更高。得了甜頭後,大家信心大增,傾家盪產地把更多的錢投入鬱金香的買賣,希望賺取更多的金錢。原本旁觀的人看到掙錢這么容易,也受不了誘惑,加入到瘋狂搶購的隊伍中來。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投機商也紛紛雲集荷蘭,參與這一投機狂潮。為了方便鬱金香交易,人們乾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隨後,在鹿特丹、萊頓等城市也開設了固定的鬱金香交易場所。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中,蘇格蘭歷史學家查爾斯·麥凱對這次鬱金香狂熱作了非常生動的描寫:
「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帳。歐洲的財富正在向須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伙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在沒有交易所的小鎮,大一點的酒吧就是進行鬱金香交易的『拍賣場』。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時也替客人確認交易。這樣的晚餐會,有時會有二三百人出席。為了增加顧客的滿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櫃上往往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大花瓶,裡面插滿了盛開的鬱金香。」
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許可以更加生動地說明那個時代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情。據說海牙有一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見的「黑色」鬱金香。消息傳開後,一夥來自哈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說服他把花賣給他們。最後,鞋匠以1500荷蘭盾的高價把自己的寶貝賣給了他們,沒想到,買家中有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用腳將其踩成一灘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卻輕松地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了一隻黑色鬱金香,為了確保自己的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若有必要,上萬荷蘭盾也在所不惜。
到1636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以一種稀有品種「永遠的奧古斯都」為例,這種鬱金香在1623年時的價格為1000荷蘭盾,到1636年便已漲到5500荷蘭盾。1637年2月,一枚「永遠的奧古斯都」的售價曾高達6700荷蘭盾。這一價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或者購買27噸乳酪!相對於這種頂級鬱金香來說,普通鬱金香的漲幅更是「瘋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維特克魯嫩」球莖,市價還僅為64荷蘭盾,但到2月5日就達了1668荷蘭盾!別忘了,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在這股狂熱到達巔峰時,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個寒冬,人們不僅買賣已收獲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1637年將要收獲的球莖。球莖的期貨市場就這樣誕生了。球莖在實際進行貨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實際支付貨款,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鬱金香的投機。由於剛剛形成的期貨市場沒有明確的規則,對買賣雙方都沒有什麼具體約束,使得商人們有可能在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買空賣空,這更使得已經被「吹」得很大的鬱金香泡沫,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
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的人們誰也沒有意識到,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了。
泡沫過後一場空
今天的經濟學家都把在這次鬱金香狂熱視為「博傻理論」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後殘存的理性都早已遠離了荷蘭的鬱金香市場。雖然人們大都知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早已遠離其正常的價值,但是他們寧願相信別人會比他們更「傻」,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更高的價錢。但無論如何,投機狂潮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事實也的確如此。鬱金香狂熱的終結,終於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終於還是出現了。
盡管泡沫崩潰的日期被記錄得非常清楚,但誰也說不清投機泡沫到底是怎樣崩潰的。泡沫崩潰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人們清楚地記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順利地進行著,誰也不知為什麼,市場突然就這么崩潰了。也許除了說這是泡沫膨脹到極點後的必然結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一時間,賣方的大量拋售,使得市場陷入了恐慌狀態。這時的鬱金香簡直成了燙手的山芋,無人再敢接手。球莖的價格也猶如斷崖上滾落的巨石,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平均已經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更是幾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隻洋蔥的售價。
等到人們省悟過來,一切都為時已晚。於是,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的力量,兌現合同,挽回損失。很快,法庭就淹沒在鬱金香的官司之中。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不知有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受害者當中既有文化程度頗高的知識分子,也有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因為貪婪是
沒有任何階層界限的。
事態出現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決,但他們面對這樣棘手的問題也束手無策,最終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機者自己咽下。19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這一下,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如今又在為突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的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災難的結果導致了人們對鬱金香的無比痛恨,畫家們也得到了發揮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畫家揚·勃魯蓋爾創作的一幅諷刺畫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鬱金香交易。無論是種花人、花商,還是參與其中的投機者,都受到了畫家的無情嘲弄。
鬱金香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舉世聞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蘭全國的經濟陷入一片混亂,加速了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的步伐。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國的有力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也開始向英吉利海峽彼岸轉移。
泡沫之後還有泡沫
如今,這起發生在17世紀的鬱金香事件,已經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起大規模投機泡沫事件,被記入了經濟發展史,成為教育後人的生動教材。而「鬱金香狂熱」也被當成一個專業術語,成了經濟泡沫的代名詞。
每當回過頭來審視這起「鬱金香狂熱」事件時,人們常會覺得非常好笑,畢竟鬱金香這種植物成為投機對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許多人甚至認為,這起事件屬於歷史上極為特殊的偶發事件,以後不會再度發生,至少在荷蘭不可能再度發生。
但令人震驚的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就在鬱金香狂熱事件過後不到100年,還是在荷蘭,人們又一次陷入到狂熱之中,只不過這一次的對象變成了另一種植物——洋水仙。從1720年左右開始,荷蘭洋水仙的價格迅速上漲。鑒於對鬱金香事件還記憶猶新,有人隨即發表了各種各樣的警世性文章。盡管如此,還是沒有壓住投機狂熱的進一步升溫。至於結果,在此就不用贅述了。歷史,總是那麼驚人的相似。
有人說,泡沫就像細菌一樣,只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會蔓延開來。歷史上,從荷蘭的「鬱金香泡沫」到20 世紀末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的「網路泡沫」無不如此。19世紀初美國過度投資形成泡沫,後來泡沫經濟大崩潰造成世界經濟危機,帝國列強間利益沖突加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誘因.到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崩潰造成股票價格下跌7成,大量公司倒閉,銀行大量代款無法回收 ,許多銀行破產.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經濟泡沫在它膨脹的時候,公眾的追風心理才可能使其成為具有嚴重破壞力的投機浪潮。因貪婪而失去理智的、狂熱的人們,會為泡沫的吹起尋找各種「合理」的依據,不斷提升對價格的預期,引起資產價格不斷上漲。任何發出泡沫預警的觀點都被作為一個另類,就像那個指出皇帝什麼也沒穿的小男孩一樣。在泡沫面前,因為狂熱,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不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普通老百姓。而真相,只有在泡沫破滅時才能大白於天下。
近年來,在東部沿海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浙江,出現了另一種投資熱潮,那就是炒蘭,蘭花價格連連攀升,創造一個又一個天價。最近,一株蕙蘭居然叫價700萬元,這則新聞發生以蘭花為市花的浙江紹興。
「亂世存糧,盛世養花」。百姓熱衷養花,這是一件好事,但現在蘭花成為們炒做賺錢的工具。而且加入該行列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還專門組織蘭花協會,到現在為止,浙江各級蘭花組織有40多個,會員已達3000多人。據報載,將最近幾年新加入的眾多投資者和愛好者算在一起,浙江玩蘭的人數至少在30萬人以上。炒蘭在浙江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蘭花早在1995年之前,一苗蘭花就已被炒到幾千元高價。如今,蘭花動輒上萬,並不稀奇。
今年2月,在雲南的蘭花博覽會上,舟山一名蘭農的3苗「神州奇蝶」以120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浙江蘭花成交價格的最高記錄。3月,在杭州的蘭花展覽會上,一株「虎蕊蝶」賣出了5萬元的高價,而在05年底,它的成交價僅為1.5萬元。「新昌花蝴蝶」前年每苗3萬元,今年已賣至25萬元。3月31日至4月2日,在浙江紹興縣第七屆蘭花節暨紹興市第22屆蘭花展覽會上,一株名為「明州梅」的蕙蘭叫價700萬元.
❹ 投機泡沫的投機活動
世界上第一次有大量文字記載的投機狂潮,發生在十七世紀初的荷蘭,歷史上稱為「鬱金香狂熱」。當然,鬱金香也因此成為有記載的第一次商品「泡沫」。在鬱金香炒作的高峰時期,甚至一個家庭的所有財富都被葬送在一隻植物球莖上。
鬱金香的名字起源於土耳其語,意為「纏頭巾」花。在十六世紀中期,游經土耳其的旅行家們被這種花的美麗所打動,並把它帶回了維也納。很快,它就吸引了歐洲人的廣泛注意,幾年之內開始在德國種植,接著是比利時,然後是荷蘭。在十六世紀70年代後期,它被傳播到英格蘭。很快,這種新穎的花卉開始在宮廷內流行。
和其他花卉有所不同,鬱金香不僅形態優雅,而且具有「變異」的特性。人工栽培的鬱金香,常常會發生引人注目的變異,比如人工培植的紅色鬱金香,其後代有可能會變成紅白相間的品種。
由於當時的人們對植物的基因不甚了解,鬱金香的這種神秘「變異」無疑增加了歐洲人對鬱金香的投機興趣。當時的鬱金香種植者們,每天必然會做一件事——巡視花圃,搜尋顏色「變異」的花朵。花朵的顏色如果漂亮,擁有者就可以期待高價的買主。而買家,之後再用這樣的花培育下一代花卉,再以高價出售。「莖基」發黃(稱作「污底」)或形狀難看的鬱金香會被淘汰,而完美的花朵成為「花種」。
在十七世紀20年代初,對於鬱金香及其「變異」特性的熱忱開始登陸荷蘭。當時最罕見的種子可以賣到幾千弗洛林(英國一種銀幣,值二英鎊,於1971年停用),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家庭一家的財富。逐漸的,這種狂熱從一小部分人傳播擴散到整個荷蘭社會。很快,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建起了自己的鬱金香花圃,幾乎布滿了荷蘭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
起先,交易發生在冬季。投機者可能會帶著一些樣品和一定量的球莖,聚集到鬱金香交易者的旅館。在那裡,交易者可以用五百弗洛林買來的「德隆普大將」外加二百弗洛林現金,交換到「博爾元帥」,接著寄希望於一周內再以一千弗洛林出手。
就這樣,鬱金香價格開始瘋狂地上漲。到了1634年,從苦力到貴族,荷蘭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幾乎全被「動員」到鬱金香炒作的隊伍中來了。很快,交易從冬季變成了全年進行,雙方可以簽訂期貨合同,然後到第二年春天交貨。我們現在所說的「看漲」和「看跌」期權,就是在那時被創造出來並廣泛交易的。
那時候的投機者其實對交貨本身不感興趣,也無意要求擁有他們所買進的實際的鬱金香。當他們買進交貨的合約後,往往很快地將他的合同以贏利的價格再出售給其他熱衷者。這在今天被稱作「買空賣空」。
在《布萊恩維爾游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情節,似乎很能體現鬱金香價格的瘋狂。一個年輕的水手因為通報船訊被一位商人獎賞一頓早餐。這個鬱金香投機商後來發現,貨物中少了一枝價值3000弗羅林,名為 「永遠的奧古斯都」的花莖。當他急匆匆地找到那個水手時,小夥子正津津有味地就著咸魚大口咀嚼「那個被他當做洋蔥的東西」。
有史料記載,一顆「總督」球莖可以換四條牛、八頭豬、十二隻羊、四車黑麥或兩車小麥、兩桶白酒或四桶啤酒、兩桶黃油和半噸乾酪,外加大量傢具。在藍色本色上有紅白條紋的「奧古斯都」的售價是兩倍於上述價值的現金,外加馬匹齊全的馬車一輛。荷蘭人開始相信,不光荷蘭的投機者,其他外國投機者也會願意接受永遠上升的價格。實際上,此前在法國,一隻稀有的球莖就被用作支付一件珍貴的寶石的全部價格。
一個故事可以說明當時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情。當所有的荷蘭家庭都已潛心養植鬱金香的時候,海牙有一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地上最終培育出了一種黑色的鬱金香。一夥來自海爾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說服他把花賣給他們。鞋匠以1500弗洛林的價格把寶貝賣給他們,買家中的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又用腳碾踩,直到它變成一灘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一隻黑色鬱金香,毀掉這只,他們自己的花就是獨一無二的了。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如果有必要,一萬弗洛林也在所不惜。心碎的鞋匠鬱郁寡歡,據說不久便因懊惱過度而過世。
當狂熱升級時,其他經濟活動幾乎全放慢了。1636年,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的股票交易所全部開設了鬱金香交易所。花價的漲落造就了一大批富翁,而花價的每一次高漲都使更多的人堅信,這條發財之路能永久地延伸下去,世界各地的富人都會跑到荷蘭,不問價格地收購所有的鬱金香。一枝花還沒露出地面,就已經以節節上漲的價格幾易其手。沒錢的人抵押房產借貸投資,巨額貸款不斷堆積到小小的花莖上。
鬱金香的交易類似於期貨交易,但是在十七世紀,鬱金香交易遇到了比今天的商品期貨更多的問題。因為合同背後沒有會員公司支持,而且,如果誰最後真的要在數月之後接收一個特定球莖的交割,也不能確保他已經得到了合同所規定的標的,還要等到它真的開花以後。為了規范這一活動,荷蘭頒布了新的法律,設置了鬱金香的「特別公證人」,指定了進行鬱金香交易的固定場所。
「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不知從哪一天起,不知為何緣故,一些更聰明或膽小的人開始退場。這個跡象被人察覺後,拋售即刻變為恐慌,花價從懸崖上向下俯沖。當瘋狂的價格最後坍塌時,荷蘭的整個經濟生活都崩潰了。債務訴訟多不勝數,連法庭都已經無力審理了。很多大家族因此而衰敗,有名的老字型大小因此而倒閉。一直到許多年後,荷蘭的經濟才得以恢復。 米爾肯並未止步於交易垃圾債券。與此同時,他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融資方法——利用承銷垃圾債券替中小型企業融資。這使得米爾肯成為美國金融史上的重要人物。毫不誇張地說,這種新金融產品的開發,完全改變了美國70年代到80年代的發展。
在米爾肯的引領下,垃圾債券逐漸成為非常搶手的投資產品。米爾肯也憑借准確的判斷能力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客戶網路。但是新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海面,由於垃圾債券的數量有限,已經無法滿足眾多基金的購買慾望。而僅僅憑借自然災害,等待企業出現信用危機和債務危機耗時太長,米爾肯為此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與其坐等那些擁有垃圾債券的公司信譽滑坡,信用降級,不如自己去找一些正在發展的公司。若放債給他們,他們的信用同那些垃圾債券的公司差不多,但正處在發展階段,債券質量比那種效益下滑、拚命減虧的公司的債券好得多。由此,米爾肯創建了垃圾債券發行市場。
當時的新興產業——光纖產業與移動通訊業的發展就和垃圾債券息息相關,麥克勞移動通訊公司和有線電視網(CNN)之所以能成為當今美國家喻戶曉的大公司,均得益於米爾肯通過垃圾債券的包銷所實現的資金籌措。其中與MCI公司的合作堪稱經典之筆。MCI公司創立於1963年,僅靠3000美元起家。當 MCI向世界上最大的電信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發出了挑戰的時候,米爾肯成為它們融資的有力後盾。他為MCI籌得了20億美元的垃圾債券,確保了MCI的擴展資金來源,使得MCI成功地打破AT&T對長途電話市場的壟斷。
垃圾債券還進入了兼並收購領域。1982年,米爾肯所在的公司開始通過垃圾債券形式發放較大比例的貸款,用來兼並企業。最極致的例子是石油公司並購案。當時,一個名叫卡爾·伊坎的無名之輩想敵意收購美國飛利浦石油公司,但不幸的是他缺少80億美元,這會妨礙他計劃的實施。伊坎向米爾肯公司求助。結果他在次日早晨受到信函,信中指出公司「高度自信」可以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雖然最後伊坎放棄了敵意收購飛利浦石油公司的計劃,但是敵意收購公司的時代從此開始,垃圾債券在其中幫了大忙。
米爾肯成了中小企業和投資公司的財神爺,他個人的收入也隨之飈升。多年來,他的工資一直是固定的,每周1000美元,而他真正的收入是交易傭金,1986年一年他的傭金曾達到5.5億美元。
然而樹大招風。從80年代中期就不斷有人狀告米爾肯違法經營,並最終將他送上了法庭。法庭於1990年確認米爾肯有6項罪名,但沒有哪樣跟內部交易、操縱股價以及受賄有關。米爾肯的罪名都是沒有先例的,以前也沒有任何人因為這些罪名受指控——他掩蓋股票頭寸,幫助委託人逃稅,隱藏會計記錄,最終被判處 10年監禁,賠償和罰款11億美元(其中罰款2億美元,民審賠償金額為5億美元,向政府補納稅款4億美元),並禁止他再從事證券業。
在米爾肯入獄之後,垃圾債券的氣泡被越吹越大,1988年,垃圾債券的市場已經高達2000億美元。受到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垃圾債券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最終,垃圾債券還是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瞬間走向衰退。泡沫逐漸破滅。 在鬱金香泡沫破滅之後,金融歷史上的投機泡沫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轟動的故事之一,就是由「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所發動的垃圾債券投機風潮。
二戰後,美國逐步完善了金融監管措施,旨在保護債券投資者不會因為企業的破產或拖欠債務而遭到損失。米爾肯敏銳地發現其中的玄機——債券的信用等級越低,其違約後投資者得到的回報越高。
當時,幾乎沒有人從事無等級或等級不夠的高回報債券交易。別說購買這些債券,就是打聽一下它的價格都十分困難,因為在所有的投資者眼中,它們等於是不能帶來任何回報的垃圾。
米爾肯為自己的新發現四處游說,尋找願意購買的人。他向高回報基金說明購買這些債券的好處。同那些注重短期效益的傳統債券交易相反,米爾肯把他們的垃圾債券定義成是值得擁有的「所有權債券」。他認為,這些債券在利率風險很大的時期反倒能保持穩定,因為所獲得的回報是與公司的發展前景相連,而不是同利率掛鉤的。
米爾肯並不認為垃圾債券的風險很高,反而認為垃圾債券比買股票,或是買有信用等級的公司的債券風險要小很多,特別是在市場行情下跌,或行情劇烈動盪的時候更是如此。膽大的投資公司首先被他說服,一些保險公司、退休基金見米爾肯的理論實際可行也願意跟進。很快,經他游說的機構所投資的垃圾債券的年收益率就達到了50%。財富效應之下,垃圾債券的購買者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了市場。米爾肯管理的債券買賣部所獲利潤也從開始時占公司總利潤的35%,到1975年接近100%。
1974年,由於宏觀經濟出現惡化,很多債券的評級被下調。許多基金急於將手中的低等級債券出手,以免影響基金的質量形象。當時,「第一投資者基金」也同樣面臨了這樣的問題。不過米爾肯在研究了基金的投資組合後,建議基金經理不要將手中的垃圾債券出手。既然基金是以高回報為口號招攬客戶,若將手中的高回報率的債券拋掉,基金的效益將會降低。
「第一投資者基金」接受了米爾肯的意見。1974至1976年,該基金連續3年成為全美業績最佳的基金。基金的銷售量因此大增。米爾肯也因為參與其中而聲名鵲起,他成了經營高回報率債券交易的焦點。
❺ 求「鬱金香泡沫」事件的介紹拜託了各位 謝謝
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泡沫經濟。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 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 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 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 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 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 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593年, 一位新任命的來自維也納的植物學教授把一批在土耳其栽培的鬱金香 帶到荷蘭的萊頓。教授精湛的栽培技術使這些鬱金香球莖異漂亮, 一時成為萊頓上層社會談論的焦點。 或許是物以稀為貴,也或許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許多王公伯爵登門拜訪教授,以一賞鬱金香為榮。 但那些萌生佔有之意的買主一律遭到了教授的拒絕, 因為他的要價令人望而生畏。鬱金香再美麗, 在它的投資價值未顯現之前, 極富有經濟頭腦的荷蘭是不會花大筆錢,買一盆僅能觀賞的植物。 一次很偶然的事件,使得鬱金香得以在市面上流通。 一個竊賊乘教授不備破門而入,盜走了許多球莖, 然後以低廉的價格出售。鬱金香的繁殖率極高,很快, 它就成為荷蘭花園里人見人愛的花卉品種,其價格非常昂貴。 一般少數富有的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 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 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 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 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 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 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 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 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 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 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 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 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 ,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 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 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 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 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 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 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 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 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 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 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 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 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 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 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 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 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 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 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 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 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 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 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 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 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 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 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 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 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 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 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 ——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 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 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 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 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 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 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 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 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 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 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 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 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 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 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 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 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 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 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 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❻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一朵小花搞垮一個大國
17世紀時描繪鬱金香的水彩畫
「經濟泡沫」這個詞兒第一次為人所知,是1637年的2月4日,在這一天,荷蘭市場上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突然掉頭向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泡沫「鬱金香泡沫」破滅了,而隨著這個泡沫一起破滅的,是無數荷蘭人的發財夢,以及荷蘭這個正在上升的帝國原本光明無限的國運。
作為一個今天領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國,說荷蘭是一個「大國」恐怕很多人會有意見。然而,如果回到17世紀的歐洲,你會覺得這個稱呼一點都不誇張。17世紀的荷蘭幾乎參與了那個時代所有的「大陣仗」,它跟前霸主西班牙打了80年戰爭(居然還打贏了),帶領新教國家打了與天主教國家分庭抗禮的30年戰爭,壟斷了東印度和日本的貿易權,征服巴西大部分領土,佔領加勒比海各島嶼,並且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中心阿姆斯特丹。當時,過氣的霸主西班牙暮氣初顯,後來的霸主英國還在被一堆家務事搞得焦頭爛額,唯獨荷蘭風景這邊獨好,因此以當時人的眼光看來,這個「小而強」的國家未來稱霸全球似乎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所有崛起中的國家一樣,光明的未來讓全歐洲的冒險者和他們的資金都向這片熱土集聚,荷蘭不可避免地發起了高燒,而這種高燒的表徵就是「鬱金香泡沫」。說來有趣,鬱金香作為一種當時剛剛被引進歐洲的觀賞性花朵,除了能在貴族少爺追女孩時派上點用場外,並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其球莖長得還很像洋蔥,不識貨的人很可能就拿來炒炒吃了。然而,正如現今的中國炒家秉承「無貨不可炒」的理念一樣,在整個市場積聚大量資金又無處可用的大背景下,鬱金香被選中成了資本玩弄的對象。從1634年開始,鬱金香狂潮初現端倪,此後其價格一路上漲,直至1637年初,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的球莖居然被炒到了6700荷蘭盾。6700荷蘭盾是個什麼概念?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那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考慮到當時歐洲人的平均壽命,這意味著普通荷蘭人干一輩子也買不起一朵小花。
這無疑是在誘導所有人停下手中活計,投入到這場賭博中。史學家說,在當時的荷蘭,「貴族、商人、手工業者、船員農民、泥炭搬運工、煙囪清潔工、小夥子、姑娘們,或是收破爛的婦人,所有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嗜好」,買賣鬱金香成為一場全民運動。
既然是泡沫,就總會有破滅的那一天。就在鬱金香被炒到最高點後沒多久,1637年的2月4日,忽然有很多人開始拋售鬱金香,大量的拋售使得市場陷入極度恐慌。僅僅七天後,鬱金香的平均價格已經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更是貶得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個洋蔥的售價。一夜間,幾乎所有參與投機的人連抱頭痛哭都來不及,他們背上了還不清的巨大債務。為了避免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動盪,荷蘭政府於1637年4月27日宣布強行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無非是一次有錢人之間的零和游戲,而參與投機的資金數量總是有限的,因此它並沒有傷及荷蘭的國本。但這種說法解釋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鬱金香泡沫」破滅之後,原本十分紅火的荷蘭突然「歇菜」了,逐漸退出歐洲歷史中心舞台,淪為二流國家。
事實上,「鬱金香泡沫」對於荷蘭這個國家的打擊,並不僅僅是參與投機的那部分蝕掉的本錢,而是它打亂了荷蘭整個經濟結構。經此一折騰,荷蘭原本引以為傲的造船業停頓了下來,讓位給花卉種植業。不造航船改種花的荷蘭,最終在17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輸給了英國。更為重要的是,泡沫破滅也讓民眾看到了政府的貪婪,為了多收交易中的印花稅,荷蘭政府前期曾助推過「鬱金香泡沫」的興起,負債累累的民眾自此不再信任他們之前曾浴血保衛過的國家和政府,荷蘭就這樣喪失了走向強大的門票。
一個興盛中的國家有時看起來無往而不利,但向上的國運其實最經不起貪婪、妄念和私慾的反復折騰。破滅的「鬱金香泡沫」警示著世人,有時,絆倒一個大國的,或許僅僅是一朵看上去很美的小花。
來源:齊魯晚報;作者:王昱
❼ 荷蘭鬱金香的簡介
從1634年開始,荷蘭百業荒廢,全國上下都開始為鬱金香瘋狂。與所有的投機泡沫一樣,參與的人們最初都實際賺到了錢。由於價錢節節上升,你只需低買高賣,買高賣更高。得了甜頭後,大家信心大增,傾家盪產地把更多的錢投入鬱金香的買賣,希望賺取更多的金錢。原本旁觀的人看到掙錢這么容易,也受不了誘惑,加入到瘋狂搶購的隊伍中來。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投機商也紛紛雲集荷蘭,參與這一投機狂潮。為了方便鬱金香交易,人們乾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隨後,在鹿特丹、萊頓等城市也開設了固定的鬱金香交易場所。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中,蘇格蘭歷史學家查爾斯·麥凱對這次鬱金香狂熱(Tulipmania)作了非常生動的描寫:「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帳。歐洲的財富正在向須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伙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在沒有交易所的小鎮,大一點的酒吧就是進行鬱金香交易的『拍賣場』。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時也替客人確認交易。這樣的晚餐會,有時會有二三百人出席。為了增加顧客的滿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櫃上往往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大花瓶,裡面插滿了盛開的鬱金香。」
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許可以更加生動地說明那個時代的氛圍和人們的心情。據說海牙有一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見的「黑色」鬱金香。消息傳開後,一夥來自哈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說服他把花賣給他們。最後,鞋匠以1500荷蘭盾的高價把自己的寶貝賣給了他們,沒想到,買家中有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用腳將其踩成一灘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卻輕松地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了一隻黑色鬱金香,為了確保自己的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若有必要,上萬荷蘭盾也在所不惜。
到1636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以一種稀有品種「永遠的奧古斯都」為例,這種鬱金香在1623年時的價格為1000荷蘭盾,到1636年便已漲到5500荷蘭盾。1637年2月,一枚「永遠的奧古斯都」的售價曾高達6700荷蘭盾。這一價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或者購買27噸乳酪!相對於這種頂級鬱金香來說,普通鬱金香的漲幅更是「瘋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維特克魯嫩」球莖,市價還僅為64荷蘭盾,但到2月5日就達了1668荷蘭盾!別忘了,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在這股狂熱到達巔峰時,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個寒冬,人們不僅買賣已收獲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1637年將要收獲的球莖。球莖的期貨市場就這樣誕生了。球莖在實際進行貨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實際支付貨款,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鬱金香的投機。由於剛剛形成的期貨市場沒有明確的規則,對買賣雙方都沒有什麼具體約束,使得商人們有可能在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買空賣空,這更使得已經被「吹」得很大的鬱金香泡沫,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
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的人們誰也沒有意識到,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了。
今天的經濟學家都把在這次鬱金香狂熱視為「博傻理論」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後殘存的理性都早已遠離了荷蘭的鬱金香市場。雖然人們大都知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早已遠離其正常的價值,但是他們寧願相信別人會比他們更「傻」,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更高的價錢。但無論如何,投機狂潮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事實也的確如此。鬱金香狂熱的終結,終於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終於還是出現了。
盡管泡沫崩潰的日期被記錄得非常清楚,但誰也說不清投機泡沫到底是怎樣崩潰的。泡沫崩潰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人們清楚地記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順利地進行著,誰也不知為什麼,市場突然就這么崩潰了。也許除了說這是泡沫膨脹到極點後的必然結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一時間,賣方的大量拋售,使得市場陷入了恐慌狀態。這時的鬱金香簡直成了燙手的山芋,無人再敢接手。球莖的價格也猶如斷崖上滾落的巨石,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平均已經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更是幾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隻洋蔥的售價。
等到人們省悟過來,一切都為時已晚。於是,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的力量,兌現合同,挽回損失。很快,法庭就淹沒在鬱金香的官司之中。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不知有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受害者當中既有文化程度頗高的知識分子,也有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因為貪婪是沒有任何階層界限的。
事態出現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決,但他們面對這樣棘手的問題也束手無策,最終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機者自己咽下。16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這一下,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如今又在為突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的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災難的結果導致了人們對鬱金香的無比痛恨,畫家們也得到了發揮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畫家揚·勃魯蓋爾創作的一幅諷刺畫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鬱金香交易。無論是種花人、花商,還是參與其中的投機者,都受到了畫家的無情嘲弄。
鬱金香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舉世聞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蘭全國的經濟陷入一片混亂,加速了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的步伐。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國的有力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也開始向英吉利海峽彼岸轉移。
❽ 經濟史上著名的三大陰謀騙局
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證券市場泡沫事件
「泡沫經濟」一詞即來源於此事件。
17世紀末,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於是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
1719年,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英國下議院通過南海公司交易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立刻由129英鎊竄升至160英鎊。當下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價又漲至390英鎊。於是投資更為踴躍,半數以上的參議員紛紛介入,連國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質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破滅。
英國的財政部長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私賺90萬英鎊利潤。丑聞敗露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比他更悲慘。損失慘重的還有英國經濟和政府信用。
===============================================
鬱金香泡沫,簡言之,是社會集體投機賺錢的獲利心理造成,後果是遲早爆炸的炸彈傳來傳去,落到最後的人倒霉.並會造成社會經濟惡性動盪.損害了經濟本來的發展趨勢.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的確,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並把它和風車、乳酪和木鞋一起,統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每到暮春時節,滿山遍野的鬱金香爭奇斗艷,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傳世名著《黑鬱金香》中,曾這樣贊美一種名叫「黑寡婦」的黑色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小說家優美的筆調,更為鬱金香增添了一層傳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了解,曾幾何時,鬱金香美麗的花朵,竟使無數荷蘭人為之瘋狂;一枚看起來與洋蔥頭別無二致的鬱金香球莖,竟然價值連城;甚至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而陷入混亂之中,並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歷史上最大的三個泡泡——鬱金香投機風潮
鬱金香投機風潮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
這一投機事件是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的,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的荷蘭,看看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為之瘋狂如何為之悲泣的。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慾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鑒別標准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里,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查爾斯.麥凱在他的著作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難以決斷。然而,就是這個偶然事件彷彿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一些敏感的人立即開始仿效,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里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
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
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徵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約翰·勞的金融理論
在18世紀初,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連年發動戰爭,使得法國國民經濟陷於極度困難之中,經濟蕭條,通貨緊縮。當時法國的稅制極不健全,不僅對法國王室貴族豁免稅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盡管法國政府不斷提高稅率,窮征暴斂,依然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債台高築,老百姓怨聲載道,國家危機重重。
就在這個關頭,貨幣理論的一代怪傑約翰·勞(John Law)應運而生。約翰·勞出身於英國愛丁堡,青年時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學教育。年輕時的約翰·勞血氣方剛,他在1694年一場決斗中殺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鄉。約翰·勞在歐洲流浪時期仔細觀察了各國的銀行、金融和保險業,從而提出了他獨特的金融理論。和許多18世紀的經濟學家一樣,他認為在就業不足的情況下,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一旦產出增加之後,對貨幣的需求也會相應跟上來。在實現了充分就業之後,貨幣擴張能夠吸引外部資源,進一步增加產出。他認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紙幣本位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給了發行貨幣的銀行更多的運轉空間和控制宏觀經濟的能力(參見Law,1760)。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之所以被稱為貴金屬,是因為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紙幣本位制的這個特點使之像一把雙刃劍,在增強了金融貨幣政策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約翰·勞認為擁有貨幣發行權的銀行應當提供生產信貸和足夠的通貨來保證經濟繁榮。他所說的貨幣供給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貨幣、銀行發行的紙幣、股票和各種有價證券(參見Michael Bordo,1994)。不難看出在約翰·勞的理論中已經蘊藏了當代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一些基本觀點。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曾經高度贊揚說,約翰·勞的金融理論使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躋身於第一流貨幣理論家的行列之中。
天賜良機,約翰·勞獲得了用武之地
1715年,法國攝政王奧萊昂公爵正在為法國的財政窘態犯愁。約翰·勞的理論好像是向他拋出了一個救生圈,似乎法國只要建立一個能夠充分供給貨幣的銀行就可以擺脫困境,解決國債的資金融通問題。對於手握大權的奧萊昂公爵來說,只要能夠搞到錢,就是建立10個銀行也不成問題。於是,在法國政府的特許下,1716年約翰·勞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通用銀行(Bangue Genarale)。這家銀行擁有發行貨幣的特權,其貨幣可以用來兌換硬幣和付稅。通用銀行建立後經營得非常成功,資產總額迅速增加。約翰·勞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貿易特許權和在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當時,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是屬於法國的領地。由於路易斯安那位於密西西比河流域,人們便把由約翰·勞一手導演的泡沫經濟稱為密西西比泡沫。隨後,約翰·勞建立了西方公司(Companie d誒ccident)。該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煙草專賣權。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內加爾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負責對非洲貿易。1719年約翰·勞兼並了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公司,改名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壟斷了法國所有的歐洲以外的貿易。約翰·勞所主持的壟斷性的海外貿易為他的公司源源不斷地帶來超額利潤。
1718年12月4日,通用銀行被國有化,更名為皇家銀行(Banque Royale),約翰·勞仍然擔任該銀行的主管。皇家銀行在1719年開始發行以里弗爾為單位的紙幣。約翰·勞在貿易和金融兩條戰線上同時出擊,節節取勝,聲望鵲起。約翰·勞希望能夠通過貨幣發行來刺激經濟,解除法國沉重的國債負擔。實踐他的金融理論的時刻終於到了。
金融泡沫,曇花一現
1719年7月25日,約翰·勞向法國政府支付了5 000萬里弗爾,取得了皇家造幣廠的承包權。為了取得鑄造新幣的權力,印度公司發行了5萬股股票,每股面值1 000里弗爾。約翰·勞的股票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股票價格很快就上升到1 800里弗爾。
1719年8月,約翰·勞取得農田間接稅的徵收權。約翰·勞認為法國的稅收體制弊病很嚴重,征稅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響到了法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約翰·勞向政府建議,由他來承包法國的農田間接稅,實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 300萬里弗爾。如果征的稅賦收入多於這個數字,則歸印度公司所有。由於這個數字大大高於法國政府的稅收歲入總額,奧萊昂公爵何樂而不為?在約翰·勞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簡化征稅機構,降低征稅成本,盡力擴大稅基,取消了對皇室貴族的免稅待遇。當然,為此約翰·勞得罪了不少貴族豪強。印度公司在法國聲名大噪,促使其股票價格連連上漲。在1719年10月約翰·勞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國的直接稅征稅事務,其股票價格突破了3 000里弗爾。
1719年約翰·勞決定通過印度公司發行股票來償還15億里弗爾的國債。為此印度公司連續三次大規模增發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發10萬股,每股面值5 000里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股票價格直線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發10萬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ザ
❾ 我想寫一篇關於荷蘭鬱金香泡沫的文章,但不知道從哪可以獲取其歷史數據
可以查那個期刊網站,EBSCOhost這個網站不錯的,期刊的數據可行度比較高,那個用戶回名和密碼網上有共享的答,我找到了一篇fables that aren't worth the price of a tulip等等,有顯示你要的內容吧
❿ 鬱金香泡沫的背景
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1593年,傳入荷蘭。17世紀前半期,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價格極其昂貴。在崇尚浮華和奢侈的法國,很多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1608年,就有法國人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隻鬱金香球莖。不過與荷蘭比起來,這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
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機敏的投機商就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1634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了。1636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面對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沖昏了頭腦。他們變賣家產,只是為了購買一株鬱金香。就在這一年,為了方便鬱金香交易,人們乾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正如當時一名歷史學家所描述的:「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賬。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伙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相比,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1637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就當人們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時,一場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由於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導致鬱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一夜之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里。雖然荷蘭政府發出緊急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個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絕望之中,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損失。但在1637年4月,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從而徹底擊破了這次歷史上空前的經濟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