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杜鵑花的傳說
1. 關於杜鵑啼血得民間傳說
傳說:閩東山區杜家村裡有一戶窮人家,家中三口人,母親和兩個兒子。大兒子年30餘未婚,村裡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販賣私鹽為生,養活老母。杜大力大,一次可挑鹽300斤,杜二力小,一擔不過100斤,自己可勉強糊口。
有一天,杜大經過一處街坊歇肩的時候,由於擔子太重,鹽擔滑下來,把一個小孩壓死了。人命關天,杜大被官府抓去,關在監牢里,待判死刑。杜二一個人賣鹽,奉養老母,十分困難。一次,杜大對來探監的弟弟說:「再過兩天,找要被執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
弟弟說:「我去替死。我死只死一個,你死便死三個。因為我力氣小,掙的錢,不能養活母親,二人都會餓死。」說著弟弟把哥哥推出門外,自已進了牢房。
過了兩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來後並沒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裡去了。杜二靈魂化作杜鵑鳥,到處飛叫:「哥哥回來!哥哥回來!」一邊叫,一邊口中滴出鮮血。鮮血滴處,長出了紅杜鵑。此後,每年春天滿山一片紅杜鵑花,人們都說,這是杜二的紅心與孝心。
(1)紅色杜鵑花的傳說擴展閱讀
「杜鵑啼血」出現的原因: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杜鵑鳥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主要是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有三分之一的杜鵑有巢寄生現象。它屬於林業益鳥。關於杜鵑的詩詞歌賦很多,最典型的典故是望帝化杜鵑的故事。
古代詩人常呤杜鵑花。例如「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盡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彥雄);「曄曄復煌煌,花中無比方」、「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葯皆嫫母」(白居易)。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
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 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秋瑾)
據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裝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宋代的蔡襄詩雲:「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游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詩中催耕的布穀鳥。即杜鵑鳥。
南宋詞人朱希真的「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苟猶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鵑為催人「布穀」而啼得口乾舌苦,唇裂血出,認真負責的精神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
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2. 杜鵑花由來典故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俗稱布穀鳥。相傳是古蜀國國君杜宇的精魂化身,啼時口角流回血答 相傳,蜀國杜宇號稱望帝,禪位後化為杜鵑鳥,每年春耕時節,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 快快布穀!」 "......故蜀人聞子規鳴,皆起曰,是望帝也(《說文·佳部》)」,鳴聲凄切,動人哀思,晝夜不止,直叫得嘴邊淌血,因而又名"思歸"、「催歸」。嘴巴流出的血,滴滴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彥雄《杜鵑花》)」,此即成語「杜鵑啼血」、「子規啼血」的來歷
3. 杜鵑花有哪些品種又有什麼傳說
杜鵑花,群眾又叫映山紅,泛指各種紅色的杜鵑花,形容它那如火如荼的鮮紅的光彩把山都映紅了。其實杜鵑花哪只紅色,現今植物分類學上僅把「映山紅」作為其中一個種類(包括許多栽培品種)。我國雲南一省有近300種之多,中國是杜鵑花的原生地,而雲南又是其分布中心。
正因為杜鵑花在園林上的重要價值,我國品種豐富的杜鵑花資源早就為西洋各國所覬覦。早在19世紀初,他們曾不惜巨資多次派人前來雲南採集標本、種子,現今英國皇家植物園誇耀於世的幾百種杜鵑花系多自雲南採集培育,早已蔚然成林,花蕾盛開之際,英倫士女,往來如梭,流連忘返。
1919年,英國採集家傅利斯在雲南騰沖高黎貢山西坡,意外地發現了他從未見過的「杜鵑巨人」——大樹杜鵑。貪婪之心,驅使他雇來苦力,橫著心,舉起斧,硬將這一株高達25米、胸徑達87厘米、樹齡達280年的大樹杜鵑砍倒,撈了一個圓盤狀的木材標本回去,至今仍陳列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里。但在63年之後,1981年2月,科學家又在原址,找到了這世界已知的最高最大的杜鵑花王。後經騰沖縣林業局進一步調查,現有胸徑在1米以上的大樹杜鵑尚有12株,其中最大的1株高25米,其徑粗達3.07米,樹齡在500年以上。大樹杜鵑的花序是一個十分秀美的花團,水紅色,每花序由20至24朵長6厘米—8厘米、口徑6厘米的鍾形花朵組成,花序直徑達25厘米。這頂天立地的大樹杜鵑,茂盛的樹冠遮天蔽日,燦爛的花朵美如雲霞,它是雲南的驕傲,它是祖國的驕傲!
花 語
杜鵑花的花語——永遠屬於你
杜鵑花的花語——代表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此花的人純真無邪。杜鵑花的箴言是當見到滿山杜鵑盛開,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候。
花語:愛的欣喜,節制,節制慾望
花色含意:愛的喜悅
白色:被愛的欣喜
它的花語為「節制」,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綻放,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傳 說
1。
杜鵑花十分美麗。管狀的花,有深紅、淡紅、玫瑰、紫、白等多種色彩 。當春季杜鵑花開放時,滿山鮮艷,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哪裡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
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嫖賭逍遙,縱情享樂,有時搞得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
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他是一個非常負責而且勤勉的君王,他很愛他的百姓。看到人們樂而忘憂, 他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把握春光。
可是,如此地年復一年,反而使人們養成了習慣,杜宇不來就不播種了。
終於,杜宇積勞成疾,告別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對百姓還是難以忘懷。他的靈魂化為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的啼叫:快快布穀,快快布穀。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人們被感動了,他們開始學習他們的好國君杜宇,變得勤勉和負責。他們把那小鳥叫作杜鵑鳥,他們把那些鮮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鵑花。
2。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杜鵑花的國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稱杜鵑花為「山石榴」、「映山紅」、「紅躑躅」等。它和報春花、龍膽花合稱為「中國三大名花」,杜鵑花還列居其冠。
我國有不少關於杜鵑花的傳說,再加上歷代文人墨客在詩畫中的渲染,更為杜鵑花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著名詩人白居易寫道:「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這是對杜鵑花的高度贊美。
那杜鵑花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很早以前,在今江蘇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裡有座小村莊,庄前有條美麗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長江。村子裡的人都靠種田打獵過活。
靠河邊住著兩家人,東邊住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叫劉鵠,每次出門都隨身帶著一樣特別的東西,那是一支排蕭。他一吹呀,就會引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美麗小鳥,在他頭頂上盤旋。他經常捉一些蟲子喂小鳥,小鳥也常銜來一些奇花異草給劉鵠,他們成了好朋友。這些奇花異草都是些名貴的草葯,劉鵠經常把這些草葯送給村裡的窮人治病。
再說河的西邊住著一家姓王的,母女倆相依為命。母親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兒鵑子紡紗、織布、賣布來賺錢養家。鵑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織出來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鵑子心地善良,經常接濟一些比自己還窮的人家。鵑子還會唱歌,歌聲就像百靈鳥一樣婉轉。只要鵑子一唱歌,那黃鶴山下的一片片杜鵑花就會展苞開放,而且朵朵飽滿,朵朵艷麗。 劉鵠和鵑子共飲一河水,同住河岸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他們經常一個吹蕭一個唱歌,引來百鳥飛舞,引得杜鵑花開。
皇帝聽說鵑子既會唱歌,又會織布,而且長得又漂亮,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聖旨,指名要選鵑子進宮。於是,縣大爺帶了一大幫衙役直奔黃鶴山。一到黃鶴山,到處烏語花香,原來劉鵠和鵑子正在一唱一和。縣大爺說明了來意,娟子不從,於是喝令幾個衙役去撞開門,劉鵠急得從吹蕭的地方跳下來要去保護鵑子。這時又有幾個衙役沖上去,他們抓手的抓手,抓腳的抓腳,把劉鵠抱了個緊,劉鵠只能幹著急。可憐體弱力小的鵑子,被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兩下就抓走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劉鵠救我!救我!……」劉鵠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睜睜地看著鵑子被抓走了。
自從鵑子被抓走後,劉鵠天天愁,夜夜愁,鵑子媽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劉鵠心裡想:就算是赴湯蹈火,我也要把鵑子找回來,於是他幫鵑子媽安頓好後,第二天一大早就帶著他心愛的排蕭出發了。他翻過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過了九九八十一條河,繞過了九九八十一個灣,終於到了皇城。
再說,鵑子被抓到皇宮後,皇帝就死皮賴臉,胡攪蠻纏,動手動腳,鵑子恨死了這個皇帝老兒,不管皇帝說什麼,鵑子都不理不睬。是他派人闖進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劉鵠,想到這她操起凳於就往皇帝頭上砸去。皇帝一點便宜沒沾上,反倒被砸了個頭破血流,嚇得抱頭就逃。鵑子從此不吃不喝,漸漸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這時,皇帝連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鵑子就這樣躺在床上等死了。
劉鵠來到了皇宮前,他不知鵑子在哪裡,更不知鵑子病得快不行了。而且到處都是衛土,到處都是高牆,沒有一點機會可以讓他進去找鵑子。正著急間,他突然右手無意間摸到了排蕭,這下他有主意了。他趕緊扎了個風箏,把排蕭綁在風箏後面,接著他把風箏放上了天。隨著風箏在天上飛起來,他把線放得越來越長,鳳箏就在皇宮的上空飛舞,這排蕭的聲音一直傳到了鵑子那裡。鵑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聽到熟悉的蕭聲,知道劉鵠來找她了,便掙扎著坐起來,唱起了家鄉的歌,那是劉鵠熟悉的歌。劉鵠聽到這凄楚動人的歌聲後,又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鵑子知道他來找她了,難過的是他和鵑子被重重宮牆所阻隔。自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受折磨而不能救鵑子脫離苦海,劉鵠的心像刀鉸一樣難過。
於是,劉鵠便倚在宮牆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著天,漸漸地支持不住了,後來就變成了一隻五彩繽紛的小烏。小鳥振翅飛起躍過高高的宮牆,一直飛到鵑子身邊,對鵑子「吱吱喳喳」地叫,鵑子伸出手來撫摸小鳥,說:「烏兒,鳥兒,你要能帶我飛出去該有多好啊!」說完就吐血了,吐出來的血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鵑子的身體也慢慢地變成了一朵杜鵑花,小鳥銜著這朵杜鵑花,飛出了宮,一直飛到了黃鶴山下,把這朵杜鵑花栽在了鵑子家門口。從那以後,那裡就開出了一片美麗的杜鵑花,但最美的一株還是鵑子變成的那株,這株花有五個瓣,花心有一顆碧綠的珠子,叫「五寶綠珠」,它是杜鵑花中的珍貴品種。
過了許多年後,這里造了一座廟宇,叫做鶴林寺,廟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台叫杜鵑台,杜鵑台上種了許多杜鵑花,各式各樣,那株「五寶綠珠」也被移植到這杜鵑台上了,它在那花叢中,花開得更加嬌艷動人。每當清晨和黃昏時,總有一群五顏六色的小鳥在花台上空飛舞,其中有一隻總喜歡繞著那株「五寶綠珠」轉,而且這只烏的叫聲特別凄楚,就像排蕭吹出來的一樣,據說那就是劉鵠變成的。
3.
傳說古蜀國有一位皇帝叫杜宇,與他地皇後恩愛異常,後來他遭奸人所害,凄慘死去,靈魂就化作一隻杜鵑鳥,每日在皇後的花園中啼鳴哀嚎,它落下地淚珠是一滴滴紅色的鮮血,染紅了皇後園中美麗的花朵,所以後人就叫它杜鵑花。
那皇後聽到杜鵑鳥的哀鳴,見到那殷紅的鮮血,這才明白是丈夫靈魂所化,悲傷之下,日夜哀嚎著『子歸,子歸』,終究鬱郁而逝,她的靈魂化為火紅的杜鵑花開滿山野,與那杜鵑鳥相棲相伴,所以,這杜鵑花又叫映山紅,這便是杜鵑啼血,子歸哀鳴的典故。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這鳥與花終身不棄的愛戀,乃是人世間不朽的傳奇
4. 杜鵑鳥的傳說
杜鵑花傳說一
另有一則故事則是這樣說的:古時蜀帝杜宇,死後仍捨不得離開他的子民,其靈魂便化作一種鳥,名叫「杜鵑鳥」,常叫著「不如歸!不如歸!」直叫得口吐鮮血,血滴在一種樹上,便開出血紅色的花,後人為紀念杜宇便稱此花為「杜鵑花」。
杜鵑花傳說二
很早以前,在今江蘇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裡有座小村莊,庄前有條美麗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長江。村子裡的人都靠種田打獵過活。
靠河邊住著兩家人,東邊住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叫劉鵠,每次出門都隨身帶著一樣特別的東西,那是一支排蕭。他一吹呀,就會引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美麗小鳥,在他頭頂上盤旋。他經常捉一些蟲子喂小鳥,小鳥也常銜來一些奇花異草給劉鵠,他們成了好朋友。這些奇花異草都是些名貴的草葯,劉鵠經常把這些草葯送給村裡的窮人治病。
再說河的西邊住著一家姓王的,母女倆相依為命。母親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兒鵑子紡紗、織布、賣布來賺錢養家。鵑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織出來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鵑子心地善良,經常接濟一些比自己還窮的人家。
鵑子還會唱歌,歌聲就像百靈鳥一樣婉轉。只要鵑子一唱歌,那黃鶴山下的一片片杜鵑花就會展苞開放,而且朵朵飽滿,朵朵艷麗。 劉鵠和鵑子共飲一河水,同住河岸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他們經常一個吹蕭一個唱歌,引來百鳥飛舞,引得杜鵑花開。
杜鵑花傳說三
傳說一次舜帝南巡,來到了九嶷山一帶視察;聽聞這裏的姑娘都長得十分秀麗,就像紅杜鵑花那般叫人喜歡,可是她們的命運卻災難重重,於是愛人民如子的舜帝便決定查個明白。
這天,風和日麗,舜帝沿著母河左岸走上九嶷山,只見桃紅李白,柳翠竹綠,鳥雀呼晴,紅色的杜鵑花遍野開放,舜帝看到如此景象,心裡十分高興。
可是,當舜帝過了涼傘坳,來到一個叫小桑塘村子裡,到了百姓家裏訪問,卻只見百姓們吃的是麥糠餅,喝的是苦菜渴,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而沿途村落的情況亦是一樣,他心裡便十分難過。
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來到一位老爹家,只見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雙眼盲瞎,舜帝更又難過的問老爹:「怎麼沒有人照顧你們呢?你們的兒女呢?」兩老一聽,隨即老淚縱橫。
杜鵑花傳說四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的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 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縱情享樂,有時搞得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
他是一個非常負責而且勤勉的君王,看到人們樂而忘憂,他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
可是,如此地年復一年,反而使人們養成了習慣,杜宇不來就不播種了。 終於,杜宇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但他的靈魂化為了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的啼叫:快快布穀,快快布穀。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
傳說給杜鵑花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而唐朝詩人自居易那兩句:"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的詩句,更是對杜鵑花的高度贊美。如果說把楊貴妃喻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那杜鵑花就是人間的西施。
5. 花卉傳說杜鵑與謝豹是什麼
在浙南閩東一些山區里,杜鵑花有兩種名稱:大紅和深紅色的叫「杜鵑花」;水紅和白的叫「謝豹花」。同是一種花,只是色素不同,為什麼名稱就不同呢?據說,從前有兩個結拜兄弟,一個叫杜鵑,一個叫謝豹。他們都是單身漢,靠挑鹽到山裡賣,過著清貧的生活。
杜鵑和謝豹雖然不是同胞手足,可是相處得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天,謝豹對杜鵑說:「謝豹寧可沒有家,一生一世也不離開杜鵑。」杜鵑卻說:「不能啊,哥哥快四十啦,我要幫你娶嫂嫂,你有了家,我也心寬啦!」杜鵑想得雖然好,可是禍事來了!有一天,謝豹和杜鵑挑鹽經過一個街坊,歇肩的時候,謝豹的鹽擔滑下來,把一個小孩壓死啦!人命關天,謝豹被官府捉去判了死刑。這使得杜鵑傷心哩,可是他沒有辦法救謝豹,只是天天挑鹽賣,賺幾個銅鈿來給謝豹送點吃的,給牢頭送幾個酒錢,求他照應謝豹,免受皮肉之苦。這一天,杜鵑又去探監。謝豹眼汪汪地對杜鵑說:「杜鵑弟弟啊,你看哥哥蓬頭垢面的不像人,想去剃個頭,你代我坐一下牢好嗎?」「哥哥不要傷心,讓我去求求牢頭吧。」牢頭喝了酒,接過錢,答應了。就這樣,謝豹出了牢門。杜鵑進了監牢。謝豹回過頭來對杜鵑說:「弟弟放心,我去一個時辰就回來。要是變了心,上山落嶺膿流滿山白,天誅地滅沒有好下場!」杜鵑說:「別講這樣的話,哥哥去好啦!」可是,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謝豹一去,就不回來了。杜鵑傷心呵,哭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頂替著謝豹被斬首啦!杜鵑恨呵,他死後變成一隻冤鳥,年年月月到處飛,到處找,總想找到謝豹,問他為什麼恩將仇報。可是從這山哭到那山,從這個樹丫飛到那個樹丫,都沒見到謝豹的影子,氣得吐血啦!悔恨自己受騙上當,死得冤枉。人們可憐他,就把它叫做杜鵑鳥。杜鵑鳥啼出的血,灑遍了山間,山間就長出一種小樹,開出了鮮紅的花,人們就把它叫做杜鵑花。那麼,謝豹怎麼樣了呢?他冒了杜鵑的名字。逃過九個山城,躲在陌生的山嶴里。後來,他從心裡往外爛,流盡膿血、死在那裡。他滴過膿血的地方,也長出了一種小樹,開了白的和白里帶紅的花。雖然它的樣子和杜鵑花差不多,而且也年年開花,但是人們知道謝豹的底細,還是把它叫做謝豹花。
6. 杜鵑花的花語和傳說
杜鵑被贊譽為「花中西施」,大詩人白居易也曾這樣褒獎道:「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每當春天來臨時,杜鵑花便漫山遍野怒放開來,遠遠望去猶如山林染了塗了胭脂,因此杜鵑俗稱「映山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杜鵑花的花語和傳說吧! 杜鵑花的花語 杜鵑花的花語是「永遠屬於你」,代表了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杜鵑花的人都純真無邪,當他們見到滿山杜鵑盛開,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候。 杜鵑的花語還有「節制慾望」,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綻放,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杜鵑花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在今江蘇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裡有座小村莊,庄前有條美麗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長江,村子裡的人都靠種田打獵過活。 靠河邊住著兩家人,東邊住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叫劉鵠,他長得結結實實、高高大大,上山打獵、下河摸魚,飛禽走獸都逃不過他的手。而且,劉鵠隨身還帶著一樣特別的東西,那是一支排蕭。他一吹呀,就會引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美麗小鳥,在他頭頂上盤旋。劉鵠也和這些小鳥成了好朋友,有空就抓些小蟲子喂它們,小鳥也會銜來一些奇花異草給劉鵠。這些奇花異草都是些名貴的草葯,劉鵠經常把這些草葯送給村裡的窮人治病。 再說河的西邊住著一家姓王的,只有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母女倆相依為命。母親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兒鵑子紡紗、織布、賣布來賺錢養家。鵑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織出來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鵑子心地善良,經常接濟一些比自己還窮的人家。鵑子還會唱歌,歌喉圓潤,歌聲動人,就像百靈鳥一樣婉轉。更有一件出奇的事,就是:只要鵑子一唱歌,那黃鶴山下的一片片杜鵑花就會展苞開放,而且朵朵飽滿,朵朵艷麗。 劉鵠和鵑子共飲一河水,同住河岸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他們經常一個吹蕭一個唱歌,引來百鳥飛舞,引得杜鵑花開。 鵑子既會唱歌,又會織布,而且長得又漂亮,周圍村莊的人都知道她,贊美她。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呀傳,最後竟傳到皇宮里去了。皇帝是個昏君,整天沉湎酒色。從不過問朝政,只關心一年一度的選妃之事。皇帝一聽說鵑子是個大美人,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聖旨,指名要選鵑子進宮。 這一下可忙壞了縣太爺,自從皇上下了聖旨之後,他就開始盤算起來:如何借這個機會討好皇上,為自己的仕途升遷好好鋪墊一下。於是,縣大爺帶了一大幫衙役直奔黃鶴山。一到黃鶴山,到處烏語花香,原來劉鵠和鵑子正在一唱一和。縣太爺兩眼骨碌一轉,心想:奇了,這個大美人還真有這么大的本事,只要把她獻上去……嘿嘿,縣太爺心裡暗暗高興。於是縣大爺走上前說:「恭喜!恭喜!鵑於姑娘,皇上選中你做皇妃了,以後可要……」還沒等縣太爺說完,鵑子轉身就進了屋。縣太爺一看軟的不行,就要來硬的了。縣大爺喝令幾個衙役去撞開門,劉鵠急得從吹蕭的地方跳下來要去保護鵑子。這時又有幾個衙役沖上去,他們抓手的抓手,抓腳的抓腳,把劉鵠抱了個緊,劉鵠只能幹著急。門被撞開了,可憐鵑子體弱,力氣小,一個人怎能敵得過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兩下就被抓出來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劉鵠救我!救我!……」劉鵠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睜睜地看著鵑子被抓走了。 自從鵑子被抓走後,劉鵠天天愁,夜夜愁,鵑子媽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劉鵠心裡想:就算是赴湯蹈火,我也要把鵑子找回來,於是他幫鵑子媽挑滿了一缸水,砍好了一捆柴,買了一缸米,安頓好鵑子媽,就准備出發了。第二天一大早,劉鵠背了個小包袱,帶著他心愛的排蕭出發了。他翻過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過了九九八十一條河,繞過了九九八十一個灣,終於到了皇城。 再說,鵑子被抓到皇宮後,皇帝一見到她,歡喜得不得了,便對鴿子說:「聽說你會唱很好聽的歌,唱一支給我聽吧!」鵑子不開口說話。又問:「聽說你會織很好看的布,織一匹給我看吧!」鵑子還是不開口。不管皇帝說什麼,鵑子都不理不睬。皇帝就死皮賴臉,胡攪蠻纏,動手動腳,鵑子恨死了這個皇帝老兒,是他派人闖進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劉鵠,想到這她操起凳於就往皇帝頭上砸去。皇帝一點便宜沒沾上,反倒被砸了個頭破血流,嚇得抱頭就逃。鵑子從此不吃不喝,漸漸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這時,皇帝連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鵑子就這樣躺在床上等死了。 劉鵠來到了皇宮前,但他不知鵑子在哪裡,更不知鵑子病得快不行了。他急著想進去,可圍著皇宮轉了一圈,看見到處都是衛土,到處都是高牆,沒有一點機會可以讓他進去找鵑子。正著急間,他突然右手無意間摸到了排蕭,這下他有主意了。他趕緊扎了個風箏,把排蕭綁在風箏後面,接著他把風箏放上了天。隨著風箏在天上飛起來,排蕭也被氣流吹響了,於是,他把線放得越來越長,鳳箏就在皇宮的上空飛舞,這排蕭的聲音一直傳到了鵑子那裡。鵑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聽到熟悉的蕭聲,就慢慢睜開了眼睛,通過窗戶往天上看。她終於看到了排蕭,知道劉鵠來找她了,便掙扎著坐起來,唱起了家鄉的歌,那是劉鵠熟悉的歌。歌聲繞著花園轉,繞著大樹轉,繞著宮牆轉,轉呀轉就轉到了劉鵠那裡,劉鵠聽到這凄楚動人的歌聲後,又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鵑子知道他來找她了,難過的是他和鵑子被重重宮牆所阻隔。劉鵲越想越傷心,越想越難過,自己不能救鵑子脫離苦海,自己雖經歷了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了鵑子,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受折磨,劉鵠的心像刀鉸一樣難過。 於是,劉鵠便倚在宮牆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著天,漸漸地支持不住了,後來就變成了一隻五彩繽紛的小烏。小鳥振翅飛起躍過高高的宮牆,一直飛到鵑子身邊,對鵑子「吱吱喳喳」地叫,鵑子伸出手來撫摸小鳥,說:「烏兒,鳥兒,你要能帶我飛出去該有多好啊!」說完就吐血了,吐出來的血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鵑子的身體也慢慢地變成了一朵杜鵑花,小鳥銜著這朵杜鵑花,飛出了宮,一直飛到了黃鶴山下,把這朵杜鵑花栽在了鵑子家門口。從那以後,那裡就開出了一片美麗的杜鵑花,但最美的一株還是鵑子變成的那株,這株花有五個瓣,花心有一顆碧綠的珠子,叫「五寶綠珠」,它是杜鵑花中的珍貴品種。 過了許多年後,這里造了一座廟宇,叫做鶴林寺,廟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台叫杜鵑台,杜鵑台上種了許多杜鵑花,各式各樣,那株「五寶綠珠」也被移植到這杜鵑台上了,它在那花叢中,花開得更加嬌艷動人。每當清晨和黃昏時,總有一群五顏六色的小鳥在花台上空飛舞,其中有一隻總喜歡繞著那株「五寶綠珠」轉,而且這只烏的叫聲特別凄楚,就像排蕭吹出來的一樣,據說那就是劉鵠變成的。
7. 杜鵑花,也稱映山紅.誰知道它的由來,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浙西大明山上住著一對姐妹,姐姐叫杜姐,妹妹叫鵑花。她們倆長得非常漂亮,真比圖畫里的仙女還標致。
當鵑花長到十多歲時,父母不幸去世了,給她倆留下了一大筆欠債。自此以後,姐妹倆既要還債,又要生活,日子過得相當艱苦。為了早日還清欠債,姐妹倆沒日沒夜地紡紗織布。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姐妹倆手上的老繭也一天天增多,眼睛也布滿了血絲。可辛苦一年,不但老債未還清,利加利,息滾息,新債又加了上去。這樣一年又一年,欠債越來越多。
又一個年關到了,財主老爺帶著一班狗腿子上山來向她姐妹倆逼債。姐妹倆向財主老爺苦苦哀求,乞求財主老爺開開恩,放寬期限。這時,財主老爺看到姐妹倆像仙人一樣標致的容顏貌,眼珠一陣轉動,就起了歹心,厚著臉皮嘻嘻一笑說:「我看你們倆個實在也拿不出錢還債,不過……辦法倒也有一個,只要杜姐肯嫁給我,你們倆的欠債就一筆勾銷。怎麼樣?」姐妹倆受到這樣的恥辱,氣得渾身發抖,嘴裡不斷地罵:「不要臉,不要臉!」財主老爺哼了一聲說:「要麼還錢,要麼嫁人。你們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說完,帶著一班狗腿子下山去了。
當天夜裡,大約三更時分,財主老爺的搶親隊伍上山來了。來到姐妹倆居住的地方,踢開了她們的家門,一班狗腿子一涌而上,不由分說就把杜姐拖進了花轎。
花轎抬到了半山腰,杜姐在花轎里拚命的叫:「停下,讓我再看看我的家,看看我的妹妹!」狗腿子想想諒她也逃不上天,就停了轎。杜姐一下轎,就朝山上跑。一跑跑到山崖上,仰天長呼一聲:「地主老財,你不得好死!」就縱身跳下了懸崖。
這下可嚇壞了狗腿子們,回家怎麼向主子交待呢?呆了好一會兒,一個狗腿子說:「我們去把她妹妹抬去,反正也長得很漂亮。」於是,一班人重新來到杜姐家,對她妹妹說:「我們老爺很想你,你到了老爺家,穿得是綾羅綢段,吃得是山珍海味,有享不盡得榮華富貴,怎麼樣?」鵑花止住了淚,細細一想,自己是個弱小孤女,硬來是不行的。她就裝著笑臉說:「嫁給你家老爺倒是可以,不過要答應我一個條件!」狗腿子一聽,馬上說:「好說,好說,只要你答應,什麼條件都可以。」鵑花頭一甩說:「讓我去看一眼親姐姐,給她叩個頭。」「行,行!」說著,狗腿子跟著鵑花上山去了。
鵑花一步一步來到了姐姐跳崖的地方,看看狗腿子站在身邊不便,就故作跪下叩頭,一跪一叩頭,就這樣一個翻身縱入了懸崖中。
傾刻,崖下飛上來一對相當美麗的小鳥,叫著「姐妹苦,姐妹苦……」向林中飛去,那叫聲如哭如訴,聽了叫人毛發直豎。叫啊叫,嘴唇叫破了,滴下了滴滴鮮血,撒遍了滿山。可真奇怪,凡是沾上鮮血的樹叢,立時開出了一朵朵鮮紅的花,小鳥飛到哪裡,那裡便是紅花一片。
後來,人們懷念這倆個美麗又倔強的姐妹,就把這重鳥叫做「杜鵑鳥」,這種花叫做「杜鵑花」。
8. 杜鵑花名字的由來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富足的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嫖賭逍遙,有時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
當時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是一個勤勉的君王,他看到人們樂而忘憂,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把握春光。
不過,杜宇積勞成疾,最終告別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對百姓還是難以忘懷。他的靈魂化為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啼叫:布穀,布穀。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人們被感動了,開始學習他們的好國君杜宇,變得勤勉和負責。他們把那小鳥叫作杜鵑鳥,他們把那鮮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鵑花。
(8)紅色杜鵑花的傳說擴展閱讀:
杜鵑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岩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於疏林下散植。
杜鵑也是花籬的良好材料,毛鵑還可經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杜鵑專類園極具特色。在花季中綻放時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9. 淚血染紅的杜鵑是鳥還是花
淚血染成紅杜鵑」中的「杜鵑」,歷代詩評家都認為是杜鵑鳥,依據是典有「莊周夢蝶」與「杜鵑啼血」。但筆者通過對高詩的認真分析,對杜鵑鳥的說法存有疑問,覺得高翥筆下所寫的應是杜鵑花。理由有三:
其一、高翥的很多詩作喜歡寫看得見的色彩鮮明的景物。
高翥是江湖派中較有才情的詩人,尤其擅長以平易自然的詩句寫景,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曉出黃山寺》);「一帶青山欲盡頭,精藍深處著危樓」(《多景樓》);「深院沉沉照落暉,寶香熏徹舊時衣。一春行樂誰為伴,羞見花前蛺蝶飛」(《春情四首》之三);「豆花似解通鄰好,引蔓殷勤遠過牆」(《秋日》);「啄黍黃雞沒骨肥,繞籬綠橘綴枝垂」(《秋日田父辭二首》)。頷聯中的出句「紙灰飛作白蝴蝶」是實景,對句「淚血染成紅杜鵑」中的「紅杜鵑」也應該是實景。這個實景不是人們似 「杜鵑啼血」般哭得眼淚流血,而是說人們哭得傷心,杜鵑花也被感動,變成了紅色。
其二、杜鵑花更符合詩中的意境。
《清明日對酒》是一首諷刺詩,它的遣詞造句也應符合它的諷刺要求。如果人們在祭拜先人時真的是哭得撕心裂肺眼底流血,那就是一種真情的流露,也就不存在接下來的「夜妝兒女笑燈前」。只有是那種白天「例行公事」裝模作樣的哭,夜歸後又開心地談笑風生,才能被認為是一種諷刺。
另外,詩中「夜妝兒女」的「妝」字也很能說明這一點。這個「妝」字,有些版本作「歸」。倆字都是平聲,放在句中都很妥帖。我無法考證哪一個字是高翥的原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妝」字比「歸」字內涵更豐富,也更能體現全詩的諷刺意味。「妝」字的基本字義是「修飾、打扮」,試想,白天傷心到哭得死去活來,晚上能有那麼好的心情去修飾、打扮嗎?顯然,認為白天哭得如「杜鵑啼血」般似乎過於牽強。如果把「淚血」看成是一種誇張的比喻,被染紅的是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鵑花,也就顯得順理成章。
其三、民間傳說紅色杜鵑花也是「杜鵑啼血」所致,紅色杜鵑花也就包含了「杜鵑啼血」的概念。
在浙南閩東一些山區里,杜鵑花有兩種名稱:大紅和深紅色的叫「杜鵑花」;水紅和白的叫「謝豹花」。同是一種花,只是色素不同,為何名稱不同?據說,從前有兩個結拜兄弟,一個叫杜鵑,一個叫謝豹。兩個單身漢情如手足,靠挑鹽到山裡賣為生。有一天,兩人挑鹽經過一個街坊,歇肩的時候,謝豹的鹽擔滑落,壓死了一個小孩,謝豹因此被官府捉去判了死刑。杜鵑傷心至極,可又沒有辦法救謝豹,只有天天挑鹽賣,賺幾個銅錢來給謝豹送點吃的,給牢頭送幾個酒錢,求他照應謝豹,免受皮肉之苦。一天,杜鵑又去探監。謝豹眼汪汪地對杜鵑說:「杜鵑弟弟啊,你看哥哥蓬頭垢面的不象人,想去剃個頭,你代我坐一下牢好嗎?」杜鵑爽快地答應,馬上去找牢頭。牢頭喝了酒,接過錢,網開一面。就這樣,謝豹出了牢門,杜鵑進了監牢。誰知這謝豹一去不回。三天後杜鵑頂替謝豹被斬首。杜鵑死後變成一隻冤鳥,年年月月到處飛,到處找,總想找到謝豹,問他為什麼恩將仇報。可是從這山哭到那山,從這個樹丫飛到那個樹丫,都沒見到謝豹的影子,氣得吐血。人們可憐他,就把它叫做杜鵑鳥。杜鵑鳥啼出的血,灑遍了山間,山間就長出一種小樹,開出了鮮紅的花,人們就把它叫做杜鵑花。謝豹逃生後,愧見世人,躲在陌生的山嶴里。後來,他從心裡往外爛,流盡膿血,死在那裡。他滴過膿血的地方,也長出了一種小樹,開出白的和白里帶紅的花。雖然它的樣子和杜鵑花差不多,但是人們知道謝豹的底細,還是把它叫做謝豹花。
高翥(1170~1241)是浙江餘姚人,終生游盪江湖,有「江湖游士」之稱。他有沒有游歷過浙南不得而知,但他肯定聽說過杜鵑和謝豹的故事。他的那首《春懷》就可以佐證:
江南春盡尚春寒,添盡征衣獨掩關。
日暮酒醒聞謝豹,所思多在水雲間。
清明時節也是很多地方杜鵑花盛開的時節,因此,高翥由漫山遍野的紅色杜鵑花想到「杜鵑啼血」,再由「杜鵑啼血」聯想到紅男綠女祭拜先人時的表現,也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