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逍遙散
Ⅰ 緊急求助!我媽媽症屬肝鬱化火,時間較久了,雖服逍遙散但效果不明顯,遂想加丹皮 炒梔子做成加味逍遙散,
這個最好是吃小柴胡湯加減。時間久的病一般都會是寒熱錯雜,兼有虛實的。這種半表半里症正好對小柴胡。另外,主要是情緒控制和修身養性,不然吃什麼都白搭,常見患者情緒一波動,幾個月的治療都歸零的。
病症發作期可重手法刮痧或者刺血,效果不錯的。
Ⅱ 山梔子的葯用價值
本植物的根(梔子花根)、葉(梔子葉)、花(梔子花)亦供葯用。 乾燥果實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紅色或紅黃色,具有5~8條縱棱。頂端殘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表面紅黃色,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內有多數種子,粘結成團。種子扁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鮮黃色。氣微,味淡微酸。
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內外色紅者為佳。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質次。 含黃酮類梔子素、果膠、鞣質、藏紅花素、藏紅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
另含多種具環臭蟻醛結構的甙:梔子甙、去羥梔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龍膽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梔甙。 ①利膽作用梔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給予家兔口服,對輸膽管導出的膽汁量及固形成分無影響,但有人用同樣制劑注射於家兔,15~30分鍾膽汁分泌開始增加,持續1小時以上。
給兔靜脈注射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鈉後,膽汁分泌量增加。
梔子水煎劑或沖服劑給人口服後作膽囊拍片,證明服葯後20及40分鍾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
家兔總輸膽管結扎後,口服梔子水提取液則血中膽紅素減少,用葯愈多,減少愈顯著(如結扎後每隔24小時口服1次,則結果甚為明顯),尤其連續服用適量葯物以後結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
梔子醇提取液注射於家兔,2小時血中膽紅素較對照組稍增加,6小時後較對照組低,24~48小時後明顯減少,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
在總膽管結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時末梢淋巴液中膽紅素減少 ,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
梔子可用於膽道炎症引起的黃疸。
②鎮靜、降壓作用小白鼠皮下注射梔子流浸膏,使自發活動減少閉目、低頭、肌肉鬆弛,並能對抗戊四氮的驚厥,而不能對抗士的寧的驚厥,但能減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對照則未見以上作用。
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過度疲勞者。
梔子煎劑和醇提取液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大白鼠和兔,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壓作用,掙脈住射降壓迅速而維持時間短,其降壓部位似在延腦副交感中樞。
③抗微生物作用梔子水漫液在試臂內對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製作用,其水煎劑15毫克/毫升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在體外,梔子煎劑能使血吸蟲停止活動,煎劑對細菌生長無抑製作用。
④其他作用梔子醇提取液對家兔及大白鼠離體腸管平滑肌,低濃度興奮,高濃度抑制。
去羥梔子甙對小鼠有瀉下作用,其提取物製成油膏,可加速軟組織的癒合。 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山梔仁:取凈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
山桅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
炒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
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梔子,先去皮須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如赤金末用。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苦酸,寒。 入心、肝、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
③《葯品化義》:入肺、胃、肝、膽、三焦、胞絡六經。 清熱,瀉火,涼血。
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①《本經》: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②《本草經集注》:解躑躅毒。
③《別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④《葯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腫痛。
⑤《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⑥《醫學啟源》:療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⑦《葯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
⑧《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⑩《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薑汁炒治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 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①治傷寒發汗、吐。
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櫃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傷寒論》梔子豉湯)
②治傷寒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
③治傷寒身黃發熱:肥梔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④治濕熱黃疸:山梔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葯》)
⑤治尿淋,血淋:鮮梔子二兩,冰糖一兩。煎服。(《閩東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梔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良久即通。(《普濟方》)
⑦治急性胃腸炎,腹痛,上吐下瀉:山梔三錢,盤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錢,青木香二錢。上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錢。水煎,分二次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⑧治口瘡、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兩,山梔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普濟方》梔子湯)
⑨治目赤:取山梔七枚,鑽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後旋旋溫服。(《聖濟總錄》梔子湯)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簡易方論》)
⑿治肺風鼻赤酒齇:老山梔為末,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並血痢:山梔子仁四七枚。銼,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梔子仁湯)
⒁治熱水腫: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術二錢半。細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⒂治婦人子腫濕多:炒山梔子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⒃治折傷腫痛:梔子、白面同搗,塗之。(《瀕湖集簡方》)
⒄治火丹毒:梔子,搗和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⒅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千金方》)
⒆治瘡瘍腫痛:山梔、蒲公英,銀花各四錢。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銀花藤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葯》)
⒇治燒傷:梔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
(21)血淋澀痛。用生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送服。
(22)下瀉鮮血。用梔子仁燒灰,水送服一匙。
(23)熱毒血痢。用梔子十四枚,去皮,搗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療效顯著。亦可用水煎服。
(24)臨產下簡。用梔子燒過。研為末,米湯送服三錢。若上焦熱,則連殼用。
(25)霍亂轉筋,心腹脹滿,吐瀉不得。用梔子十幾枚,燒過,研為末,熟酒送服。
(26)熱病食勞復(按:指熱病之後因飲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舊病復發)。用梔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須出微汗為好。
(27)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用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來腸秘。用山梔子七個,鑽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黃不三錢,溫服。
(29)風痰頭痛。用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梔子搗爛和水塗搽。
(31)眉中練癬。用梔子燒過,研為末,調油敷塗。 ①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取山梔製成10%及50%兩種煎劑,每天3次飯後服用。
一部分病人用10%煎劑每次10毫升,以後逐漸遞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劑,每次10~15毫升。
共治19例,7例痊癒,10例接近痊癒。
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療扭挫傷將山梔子搗碎,研成粗粉,以溫水調成糊狀,加入少許酒精,包敷傷處。
一般3~5天更換1次,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
骨折者不宜使用,脫臼者應先整復後再用。
如有肢體麻痹,應配合理療及針灸治療。
治療407例,24小時內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時內消失者66例;72小時內消失者13例。
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
腫脹消退時間平均為2.5天;血腫吸收時間平均為7.8天;功能恢復時間平均為5.1天。
或用黃梔子、明乳香加適量黃酒,攪拌後放鍋內蒸成糊膏狀,待微溫時敷於患部,厚度以1~1.5厘米為宜。
用時先在局部塗凡士林1層,然後再敷葯,上蓋油紙,綳帶包紮。
間隔2~3天換葯。
治療56例,除2例療效不佳外,54例均治癒。
亦可用黃梔子粉2兩,麵粉1兩,雞蛋1個,燒酒適量,調成糊狀敷於局部,待葯干後更換新葯。
一般在敷葯2次後即見效果。
③用於止血取黃梔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調成膏狀,烘乾碾成100號細粉,再加適量苯甲酸,高壓消毒備用。
對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劑。 ①《本草衍義》: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
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
又治心經留熱,小便亦澀,用去皮山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
②《丹溪心法》: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
其性能屈曲下降,入所不知。
亦治痞塊中火邪。
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葯。
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
《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著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葯之向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復而病安。
③《湯液本草》: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
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
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④《本草經疏》:梔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
面赤酒皰齇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於開竅之所延及於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
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之火熱也。
此葯味苦氣寒,瀉一切有餘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
梔子稟至苦大寒之氣,苦寒損胃而傷血,凡脾胃虛弱者忌之,血虛發熱者忌之。
性能瀉有餘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小腸者不宜用;瘡瘍因氣血虛,不能收斂,則為久冷敗瘡,非溫暖補益之劑則不愈,此所謂既潰之後,一毫寒葯不可用是也。
世人又以治諸血證,不知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瘀血凝結於中,則反致寒熱,或發熱勞嗽,飲食減少,為難療之病,凡治吐血法,當以順氣為先,蓋血隨氣而行,氣降則火降,火降則血自歸經。
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療之要法,不可違也。
⑤《本草正》:梔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濕熱疸黃,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朴、枳實可除煩滿,加生薑、陳皮可除嘔噦,同元胡破熱滯瘀血腹痛。
⑥《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梔子茵陳,取其利小便而蠲濕熱也。
古方治心痛,每用梔子,此為火氣上逆,不得下降者設也。
(若)泥丹溪之說,不分寒熱,通用梔子,屬寒者何以堪之。
⑦《本草崇原》:言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梔子豉湯為吐劑,愚每用生梔子及梔子豉湯,並未曾吐。⑧《得配本草》:山梔,得滑石治血淋溺閉,得良姜治寒熱腹痛,得柏皮治身熱發黃,配連翹治心經留熱(心熱則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膽鬱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
上焦、中焦連殼,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瀉火生用,止血炒黑,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淋症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薑汁炒,熱痛烏葯拌炒,清胃血蒲黃炒。
山梔、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其中卻自有別,蓋肝喜散,遏之則勁,宜用梔子以清其氣,氣清火亦清,肝得辛為補,丹皮之辛,從其性以醒之,是即為補,肝受補,氣展而火亦平,肝氣過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瀉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氣必實,龍膽苦以泄其氣,寒以制其火,故非實,膽草不用,如不審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氣,即使火氣悉除,而人已憊矣。
⑨《本草思辨錄》:梔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
苦寒滌熱,而所滌為瘀郁之熱,非浮散之熱,亦非堅結之熱。
能解郁不能攻堅,亦不能平逆,故陽明之腹滿有燥屎,肺病之表熱咳逆,皆非其所司。
獨取其秉肅降之氣以敷條達之用,善治心煩與黃疸耳。心煩或懊憹或結痛,黃疸或寒熱不食或腹滿便赤,皆郁也。
心煩心下濡者為虛,胸中室者為實。
實與虛皆汗吐下後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
梔子解郁而性終下行,何以能吐?協以香豉,則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則吐。
黃疸之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梔子入胃滌熱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陳輔之,則瘀消熱解而疸以愈。
然則梔子於肺無與乎?仲聖雲: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肺與大腸相表裡,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
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鬱火。
凡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
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
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
而瀉白散不遴入,則以肺中氣熱而不涉血者,梔子不與也。
《本經》主胃中熱氣,朱丹溪謂最清胃脘之血,究梔子之治,氣血皆有而血分為多,然不能逐瘀血與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熱,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陽與手、足少陽;不入足太陽,故不利小便。茵陳蒿湯所以必先煮茵陳,許學士之治酒齇鼻,朱丹溪之治熱厥心痛,《集簡方》之敷折傷腫痛,皆屬血中郁熱。
其餘之治,悉可類推。
Ⅲ 山支是桅子嗎
梔子(學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別名:黃梔子、山梔、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葯,屬衛生部頒布的第l批葯食兩用資源,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等作用。在中醫臨床常用於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 、高血壓、糖尿病等症。含番紅花色素苷基,可作黃色染料。
【中醫古籍相關論述】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齇鼻,白癩,赤癩,瘡瘍。
《名醫別錄》:大寒,無毒。主治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葯性論》:殺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種病。
《開寶本草》:味苦,大寒,無毒。療目熱赤痛,胸中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本草圖經》:仲景及古今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甘草、香豉四物作湯飲。又治大病後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利小便而愈。其方極多,不可勝數。
《本草衍義》:仲景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張仲景《傷寒論》已著。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梔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匕,服之無不效。
《本草發揮》:成無己雲:苦以通之。梔子之苦,以涌虛煩。
潔古雲:性寒味苦,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去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療風熱,是為四也。又雲:梔子氣寒,味微苦。治心煩懊,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又雲:苦,純陽,止渴。
《本草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本草分經》:苦,寒,入心。瀉心肺之邪熱,使之下行,由小便出。解三焦鬱火,最清胃脘之血。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本草思辨錄》:梔子,花白蕊黃仁赤。其樹最喜灌溉,意在條達其性體,為心肺肝胃三臟一腑之葯。惟花時不採,而采者為黃赤之實,體輕入氣,而性陰又入血,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滌熱,而所滌為瘀郁之熱,非浮散之熱,亦非堅結之熱。能解郁不能攻堅,亦不能平逆,故陽明之腹滿有燥屎,肺病之表熱咳逆,皆非其所司。獨取其秉肅降之氣以敷條達之用,蓋治心煩與黃疸耳。心煩或懊或結痛,黃疸或寒熱不食或腹滿便赤,皆郁也。心煩心下濡者為虛,胸中窒者為實。實與虛皆汗吐下後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梔子解郁而性終下行,何以能吐?協以香豉,則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則吐。黃疸之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梔子入胃滌熱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陳輔之,則瘀消熱解而疸以愈。然則梔子於肺無與乎?仲聖雲: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肺與大腸相表裡,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鬱火。凡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而瀉白散不遴入,則以肺中氣熱而不涉血者,梔子不與也。《本經》主胃中熱氣,朱丹溪謂最清胃脘之血,究梔子之治,氣血皆有而血分為多。然不能逐瘀血與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熱,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陽與手足太陽,不入足太陽,故不利小便。茵陳蒿湯所以必先煮茵陳,許學士之治酒鼻,朱丹溪之治熱厥心痛,《集簡方》之敷折傷腫痛,皆屬血中郁熱。其餘之治,悉可類推。
【現代葯理研究】
1. 梔子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1) 保肝作用。梔子甙可使因異硫氰酸α-萘酯中毒而致的大鼠血清膽紅素、谷丙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酶含量下降。梔子能減輕CCl4所致肝損傷,減輕肝細胞的變性及壞死,肝細胞內儲存的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也有所恢復。梔子灌胃可使結扎總膽管動物升高的谷丙轉氨酶及膽紅素二磷酸脲苷-葡萄糖醛醯轉移酶活力下降或復常,使降低的肝臟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脫氫酶活力上升。
(2) 利膽作用。其醇提物和藏紅花甙、藏紅花酸及格尼泊素均能使膽汁分泌增加。人服梔子煎劑,可使膽囊明顯收縮,有促進膽汁排泄作用。梔子水、醇浸液能減少結扎總膽管兔血中膽紅素的含量,有促進膽紅素代謝作用。
(3) 對胃液分泌和胃腸蠕動有影響。十二指腸給予格尼泊素,能使幽門結扎的大鼠胃液分泌減少。靜注去羥梔子甙或格尼泊素,能抑制大鼠自發性胃蠕動和匹羅卡品誘發的胃收縮。梔子醇提取物能興奮大鼠、兔小腸運動。
2. 梔子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製作用。
3. 梔子對心血管系統有作用。梔子煎劑和醇提物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兔、大鼠,不論口服或靜脈給葯均有降低血壓作用。梔子提物能降低心肌收縮力,梔子煎劑有減慢心率、擴張血管的作用。
4. 梔子有抗炎作用,並對軟組織損傷有一定治療作用。
5. 梔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本品煎劑對白喉桿菌、金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均有抑製作用,水浸劑對各種皮膚真菌也有抑製作用。
6. 梔子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烘品水煎液可明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
7. 梔子有致瀉作用。
Ⅳ 救急————梔子花
是不是越冬的時候凍了,或者肥料太多燒根了!
Ⅳ 掉頭發用什麼洗發水最好。
章光101,養血生發膠囊等.洗發水沒有專治效果好的
建議:選用對頭皮和頭發無刺激性的無酸性天然洗發劑,或根據自己的發質選用。不用塑料梳子,最理想的是選用黃楊木梳和豬鬃頭刷,既能去除頭屑,又能按摩頭皮,促進血液循環。
保持心理健康
每天焦慮不安會導致脫發,壓抑的程度越深,脫發的速度也越快。
建議:對於女性而言,保持適當的運動量,頭發會光澤烏黑,充滿生命力。男性經常進行深呼吸、散步、做鬆弛體操等,可消除當天的精神疲勞
另外,家中寵物身上容易有黴菌感染,如果又喜歡跟寵物同枕共眠,就很容易造成頭皮感染,出現紅、癢、脫屑以致於掉頭發;另外,還有一種是發生在頭皮的脂漏性皮膚炎,會出現與頭癬類似的症狀,但不會掉頭發。
其實也有可能是雄性禿,想要知道自己的頭發是不是掉得特別多,有一個很簡單的「拉發實驗」;民眾可以輕拉自己的頭發六到八次,然後看每次拉下來的頭發有沒有超過三根,如果有,就表示頭發毛囊有比較脆弱,應該要多加註意。
掉頭發情況須先診斷是病理性還是生理性因素造成的,如擔心是健康有問題,最好還是請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幫忙診斷,如果本身頭皮比較油膩,建議改用清爽型的洗發精改善發質。
脫發的主要症狀是頭發油膩,如同擦油一樣,亦有焦枯發蓬,缺乏光澤,有淡黃色鱗屑固著難脫,或灰白色鱗屑飛揚,自覺瘙癢。若是男性脫發,主要是前頭與頭頂部,前額的發際與鬢角往上移,前頭與頂部的頭發稀疏、變黃、變軟,終使額頂部一片光禿或有些茸毛;女性脫發在頭頂部,頭發變成稀疏,但不會完全成片的脫落。
中醫學認為本病有兩種原因:一是血熱風燥,血熱偏勝,耗傷陰血,血虎生風,更傷陰血,陰血不能上至巔頂濡養毛根,毛根乾涸,或發虛脫落;二是脾胃濕熱,脾虛運化無力,加之恣食肥甘厚味,傷胃損脾,致使濕熱上蒸巔頂,侵蝕發根,發根漸被腐蝕,頭發則表現粘膩而脫落。
有關治療脫發的偏方、秘方主要如下。
[方一]
柏枝(干葯)、椒仁、半夏各90克。將葯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入蜜少許,再煎1--2沸。用時人生薑汁少許,調勻,擦無發處,每日2次。
[方二]
白礬、鬱金各等分。將白礬、鬱金製成丸,每次4--5克,每日2次。
[方三]
食鹽15克。將食鹽加入1500毫升溫開水,攪拌均勻,洗頭,每周1--2次。
此法長期應用,可防止脫發。
[方四]
榧子3枚,胡桃2個,側柏葉30克。將葯共搗浸雪水梳頭,其發水不脫落,而且光潤。
本方尤適用於腎虛型脫發。
[方五]
側柏葉若干。將柏葉陰干研細,以春油浸之。每戟蘸刷頭,頭發長出後,用豬膽汁人湯洗頭。
本方尤適用於婦女脫發。
[方六]
車前草200克,米酷適量。將車前草全草焙成炭,浸入米醋,一周後用該葯醋外塗患處,每日2--3次。
[方七]
黑牛膽1個,槐豆適量。將槐豆裝入有膽汁的牛膽內裝滿,浸透槐豆即可,內服。每次9克,每日3次。
[方八]
側柏葉240克(焙乾),當歸(全身)120克。將葯共研為末(忌鐵器),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早、晚各1服,用黃酒或鹽湯送下。
[方九]
芝麻花、雞冠花各60克,樟腦1.5克,白酒500克。將芝麻花,雞冠花撕碎。然後浸泡人酒內密封,15日後過濾、再將樟腦人葯酒中,使之溶化,備用。以葯棉蘸葯酒,塗搽脫發區,每日搽3--4次。
本方尤適用於神經性脫發。
[方十]
芝麻梗、清明柳(清明節採的柳枝嫩葉)各90--120克。煎湯洗發,並摩擦頭皮,連用1--7日。
本方尤適用於脂溢性脫發。
[方十一]
豬苦膽1個。將豬苦膽汁倒入半面盆溫水中,攪拌後洗頭或洗患處,把油脂狀鱗屑清除干凈,再用清水沖洗,每日1次。
本方尤適用於脂溢性脫發。
[方十二]
活蜈蚣3條。將活蜈蚣用菜油浸3--4日,先取生木片湯洗發,洗後,以蜈蚣油塗頭至愈止。
[方十三]
代赭石。將代赭石研為細面,每日早、晚各服3克,白天水送服,連服2--3個月。
[方十四]
枸杞子15克,大米50克。將枸杞子、大米洗凈,放砂鍋中煮成粥,食用。
[方十五]
何首烏30克,大米50克,冰糖適量。將何首烏放人砂鍋中煎取濃汁後去葯渣,然後放人大米和冰糖,將米煮成粥即成,食用。
本方尤適用於脫發久不愈。
[方十六]
野薔薇嫩枝100克。猢猻姜50克。將葯水煎百沸,取汁刷頭。
本方尤適用於病後脫發。
[方十七]
萵苣子、猢猻姜各100克。上葯為末,先以竹刀刮損不生發的瘡疤,後以此葯擦之,以生發為度。
[方十八]
垂柳葉500克,生薑汁100毫升。將垂柳葉陰於為末,加薑汁於鐵器內搗勻,取葯液摩擦患處。
本方除適用於脫發外,亦有用治脫眉的,《聖惠方》認為其生眉效果頗佳。
[方十九]
桑葉、麻葉各500克。將葯以米酒水煮百沸,取水浴發。
《千金方》評價說:
「此方治頭發脫落,常用不輟」。
[方二十]
蜀椒500克,生半夏、骨碎補各250克。將葯研粗末,以白酒浸漬7日後,外用塗擦患處,每日3次,生發為止。
[方二十一]
生鐵100克,臘豬脂500克。將生鐵人豬脂內煮3沸,先以醋洗凈患處,布揩氣熱,然後油塗。
[方二十二]
生半夏、生薑各300克,麻油1000克。將葯研末,以麻油浸漬半月,用時先以生薑片塗擦患處,後用葯油塗之,每日1次,連用3個月,脫落眉發即生。
[方二十三]
石灰、白酒各1500克。將石灰以水拌炒焦,用白酒浸之,半月後去渣,每次飲酒10毫升,每日1次,久之則新發更生。
[方二十四]
蓖麻子2500克。將蓖麻子加入榨汁瓶貯,每取其汁半酒杯人米煮粥,頻食之,發落自生。
[方二十五]
當歸、柏於仁各500克。將葯共研細粉,水和蜂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飯吞服6--10克,每日3次,1月為1療程
Ⅵ 丹皮10g、桅子10g、當歸10g、白芍15g、柴胡10g、薄荷8g、茯苓12g、白術10g、生甘草15g、浮小麥50g
丹梔逍遙散原方:
【組 成】牡丹皮、白芍(酒炒)、白術(土炒)、梔子(炒焦)、當歸、薄荷、柴胡(酒制)、茯苓、甘草(蜜炙)
【功能與主治】舒肝解郁,清熱調經。用於肝鬱化火,胸脅脹痛,煩悶急躁,頰赤口乾,食慾不振或有潮熱,以及婦女月經先期,經行不暢,乳房與少腹脹痛。
甘麥大棗湯原方:
【組 成】炙甘草,浮小麥,大棗等成分
主治治心神不寧,失眠,婦女臟躁,煩躁不安,精神抑鬱,悲傷欲哭,自汗,盜汗,骨蒸勞熱。
你吃的方子即為此兩個處方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而成。對於肝經郁熱而伴有煩躁不安,精神抑鬱,且多汗,盜汗者有效。尤其對女性更年期綜合症的臟燥症更為適宜。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女性肝火旺吃什麼能降火
肝火旺盛是由於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一個,肝火旺盛一般出現在夏、秋季節,因為這些季節空氣比較乾燥、炎熱,這個時候最容易導致人們上火,尤其是肝火比較旺盛;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很多人比較喜歡吃辛辣刺激容易上火的食物,這樣就很容易導致肝火旺盛而出現便秘等症狀;
第三個原因是很多人工作壓力比較大,並且經常熬夜加班,導致自己的身體出現一些問題,這個時候也可能會出現肝火旺盛的情況。
具體看一下肝火旺盛都應該吃哪些東西來起到降火的功效。
1.多吃清熱去火的食物
降肝火首選清熱降火的食物,這樣的話就是對症下葯,比如說在生活中可以多喝一些綠豆湯,尤其是在夏季,多喝綠豆湯也有利於防中暑,還可以吃苦瓜和西瓜,來起到降火的功效,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去肝火食物,有類似症狀的人可以嘗試一下,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2.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肝火旺盛的人還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比如說草莓,蘋果都可以,尤其是草莓對人體的肝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多吃草莓不僅可以去肝火,也可以養肝護肝,療效顯著,建議多食用草莓,既酸甜可口,又營養豐富。
3.中葯材進行調理
如果肝火症狀比較嚴重的話,可以吃一些中葯材來進行調理,比如說可以用菊花泡水喝起到降肝火的作用,也可以泡枸杞來喝,菊花是一種性涼的葯材,具有平肝明目的作用,而枸杞可以平肝潛陽,這兩種中葯材的去火效果都比較顯著。
上面關於解決肝火旺盛的辦法,都是一些食物療法,對人體沒有太大的危害,但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平時的身體狀況,多進行自我調理。
Ⅷ 植物種子,請學植物的進來,答對了給20分。
桅子 詞條名與內容不符:應該為「梔子」而不是「桅子」
梔子
【梔子的功效介紹】:
【中文名】梔子(《本經》)
【類別】果實類
【異名】木丹(《本經》),鮮支(《上林賦》),卮子(《漢書》孟康注),支子(《本草經集注》),越桃(《別錄》),山梔子(《葯性論》),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黃雞子(《廣西中葯志》),黃荑子(《閩東本草》),黃梔子(《江蘇葯材志》)。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
【植物形態】山梔(《葯性論》),又名:林蘭(《謝康樂集》)。
常綠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細毛。
葉對生或三葉輪生,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4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全緣,兩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葉膜質,基部合成一鞘。
花單生於枝端或葉腋,大形,白色,極香;花梗極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旋卷,高腳杯狀,花冠管狹圓柱形,長約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狀長圓形;雄蕊6,著生花冠喉部,花絲極短或缺,花葯線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頭棒狀。
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有翅狀縱梭5~8條,長2.5~4.5厘米,黃色,果頂端有宿存花萼。
花期5~7月。
果期8~11月。
常生於低山溫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溝旁、路邊。
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北、福建、台灣等地。
本植物的根(梔子花根)、葉(桅子葉)、花(梔子花)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10月間果實成熟果皮雖黃色時採摘,除去果柄及雜質,曬干或烘乾。
亦可將果實放入沸水(略加明礬)中燙,或放入蒸籠內蒸半小時,取出,曬干。
【葯材】乾燥果實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4.5厘米,粗0.6~2厘米。
表面深紅色或紅黃色,具有5~8條縱棱。
頂端殘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
果皮薄而脆,內表面紅黃色,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內有多數種子,粘結成團。
種子扁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密具細小疣狀突起。
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鮮黃色。
氣微,味淡微酸。
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內外色紅者為佳。
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質次。
主產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雲南、貴州、江蘇、安徽、廣東、廣西、河南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含黃酮類梔子素、果膠、鞣質、藏紅花素、藏紅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
另含多種具環臭蟻醛結構的甙:梔子甙、去羥梔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龍膽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梔甙。
【葯理作用】①利膽作用梔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給予家兔口服,對輸膽管導出的膽汁量及固形成分無影響,但有人用同樣制劑注射於家兔,15~30分鍾膽汁分泌開始增加,持續1小時以上。
給兔靜脈注射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鈉後,膽汁分泌量增加。
梔子水煎劑或沖服劑給人口服後作膽囊拍片,證明服葯後20及40分鍾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
家兔總輸膽管結扎後,口服梔子水提取液則血中膽紅素減少,用葯愈多,減少愈顯著(如結扎後每隔24小時口服1次,則結果甚為明顯),尤其連續服用適量葯物以後結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
桅子醇提取液注射於家兔,2小時血中膽紅素較對照組稍增加,6小時後較對照組低,24~48小時後明顯減少,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
在總膽管結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時末梢淋巴液中膽紅素減少 ,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
梔子可用於膽道炎症引起的黃疸。
②鎮靜、降壓作用小白鼠皮下注射梔子流浸膏,使自發活動減少閉目、低頭、肌肉鬆弛,並能對抗戊四氮的驚厥,而不能對抗士的寧的驚厥,但能減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對照則未見以上作用。
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過度疲勞者。
梔子煎劑和醇提取液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大白鼠和兔,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壓作用,掙脈住射降壓迅速而維持時間短,其降壓部位似在延腦副交感中樞。
③抗微生物作用梔子水漫液在試臂內對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製作用,其水煎劑15毫克/毫升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在體外,梔子煎劑能使血吸蟲停止活動,煎劑對細菌生長無抑製作用。
④其他作用梔子醇提取液對家兔及大白鼠離體腸管平滑肌,低濃度興奮,高濃度抑制。
去羥梔子甙對小鼠有瀉下作用,其提取物製成油膏,可加速軟組織的癒合。
【毒性】小鼠急性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27.45克/公斤,皮下注射為31.79克/公斤,與鎮靜有效量比較,安全指數較小。
【炮製】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山梔仁:取凈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
山桅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
炒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
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梔子,先去皮須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如赤金末用。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苦酸,寒。
【歸經】入心、肝、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
③《葯品化義》:入肺、胃、肝、膽、三焦、胞絡六經。
【功用主治-梔子的功效】清熱,瀉火,涼血。
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①《本經》: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②《本草經集注》:解躑躅毒。
③《別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④《葯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腫痛。
⑤《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⑥《醫學啟源》:療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⑦《葯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
⑧《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⑩《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薑汁炒治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選方】①治傷寒發汗、吐。
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櫃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
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論》梔子豉湯) ②治傷寒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 ③治傷寒身黃發熱:肥梔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④治濕熱黃疸:山梔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
水煎,日分三次服。
(《廣西中草葯》) ⑤治尿淋,血淋:鮮梔子二兩,冰糖一兩。
煎服。
(《閩東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梔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
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良久即通。
(《普濟方》) ⑦治急性胃腸炎,腹痛,上吐下瀉:山梔三錢,盤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錢,青木香二錢。
上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錢。
水煎,分二次服。
(《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⑧治口瘡、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兩,山梔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
(《普濟方》梔子湯) ⑨治目赤:取山梔七枚,鑽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後旋旋溫服。
(《聖濟總錄》梔子湯)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
(《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
(《簡易方論》) ⑿治肺風鼻赤酒齇:老山梔為末,黃蠟等分溶和。
為丸彈子大。
空心茶、酒嚼下。
忌酒、炙煿。
(《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並血痢:山梔子仁四七枚。
銼,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
空心食前分溫二服。
(《聖濟總錄》梔子仁湯) ⒁治熱水腫: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術二錢半。
細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 ⒂治婦人子腫濕多:炒山梔子一合。
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
(《丹溪心法》) ⒃治折傷腫痛:梔子、白面同搗,塗之。
(《瀕湖集簡方》) ⒄治火丹毒:梔子,搗和水調敷之。
(《梅師集驗方》) ⒅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
(《千金方》) ⒆治瘡瘍腫痛:山梔、蒲公英,銀花各四錢。
水煎,日分三次服。
另取生銀花藤適量,搗爛,敷患處。
(《廣西中草葯》) ⒇治燒傷:梔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
(《救急方》) (21)血淋澀痛。
用生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送服。
(22)下瀉鮮血。
用梔子仁燒灰,水送服一匙。
(23)熱毒血痢。
用梔子十四枚,去皮,搗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療效顯著。
亦可用水煎服。
(24)臨產下簡。
用梔子燒過。
研為末,米湯送服三錢。
若上焦熱,則連殼用。
(25)霍亂轉筋,心腹脹滿,吐瀉不得。
用梔子十幾枚,燒過,研為末,熟酒送服。
(26)熱病食勞復(按:指熱病之後因飲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舊病復發)。
用梔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
須出微汗為好。
(27)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用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來腸秘。
用山梔子七個,鑽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黃不三錢,溫服。
(29)風痰頭痛。
用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
用梔子搗爛和水塗搽。
(31)眉中練癬。
用梔子燒過,研為末,調油敷塗。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取山梔製成10%及50%兩種煎劑,每天3次飯後服用。
一部分病人用10%煎劑每次10毫升,以後逐漸遞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劑,每次10~15毫升。
共治19例,7例痊癒,10例接近痊癒。
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療扭挫傷將山梔子搗碎,研成粗粉,以溫水調成糊狀,加入少許酒精,包敷傷處。
一般3~5天更換1次,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
骨折者不宜使用,脫臼者應先整復後再用。
如有肢體麻痹,應配合理療及針灸治療。
治療407例,24小時內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時內消失者66例;72小時內消失者13例。
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
腫脹消退時間平均為2.5天;血腫吸收時間平均為7.8天;功能恢復時間平均為5.1天。
或用黃梔子、明乳香加適量黃酒,攪拌後放鍋內蒸成糊膏狀,待微溫時敷於患部,厚度以1~1.5厘米為宜。
用時先在局部塗凡士林1層,然後再敷葯,上蓋油紙,綳帶包紮。
間隔2~3天換葯。
治療56例,除2例療效不佳外,54例均治癒。
亦可用黃梔子粉2兩,麵粉1兩,雞蛋1個,燒酒適量,調成糊狀敷於局部,待葯干後更換新葯。
一般在敷葯2次後即見效果。
③用於止血取黃梔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調成膏狀,烘乾碾成100號細粉,再加適量苯甲酸,高壓消毒備用。
對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劑。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
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
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
又治心經留熱,小便亦澀,用去皮山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
②《丹溪心法》: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
其性能屈曲下降,入所不知。
亦治痞塊中火邪。
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葯。
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
《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著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葯之向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復而病安。
③《湯液本草》: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
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
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④《本草經疏》:梔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
面赤酒皰齇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於開竅之所延及於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
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
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之火熱也。
此葯味苦氣寒,瀉一切有餘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
梔子稟至苦大寒之氣,苦寒損胃而傷血,凡脾胃虛弱者忌之,血虛發熱者忌之。
性能瀉有餘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小腸者不宜用;瘡瘍因氣血虛,不能收斂,則為久冷敗瘡,非溫暖補益之劑則不愈,此所謂既潰之後,一毫寒葯不可用是也。
世人又以治諸血證,不知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瘀血凝結於中,則反致寒熱,或發熱勞嗽,飲食減少,為難療之病,凡治吐血法,當以順氣為先,蓋血隨氣而行,氣降則火降,火降則血自歸經。
不求其止而止矣。
此治療之要法,不可違也。
⑤《本草正》:梔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濕熱疸黃,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朴、枳實可除煩滿,加生薑、陳皮可除嘔噦,同元胡破熱滯瘀血腹痛。
⑥《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梔子茵陳,取其利小便而蠲濕熱也。
古方治心痛,每用梔子,此為火氣上逆,不得下降者設也。
(若)泥丹溪之說,不分寒熱,通用梔子,屬寒者何以堪之。
⑦《本草崇原》:言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梔子豉湯為吐劑,愚每用生梔子及梔子豉湯,並未曾吐。
⑧《得配本草》:山梔,得滑石治血淋溺閉,得良姜治寒熱腹痛,得柏皮治身熱發黃,配連翹治心經留熱(心熱則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膽鬱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
上焦、中焦連殼,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瀉火生用,止血炒黑,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淋症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薑汁炒,熱痛烏葯拌炒,清胃血蒲黃炒。
山梔、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其中卻自有別,蓋肝喜散,遏之則勁,宜用梔子以清其氣,氣清火亦清,肝得辛為補,丹皮之辛,從其性以醒之,是即為補,肝受補,氣展而火亦平,肝氣過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瀉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氣必實,龍膽苦以泄其氣,寒以制其火,故非實,膽草不用,如不審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氣,即使火氣悉除,而人已憊矣。
⑨《本草思辨錄》:梔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
苦寒滌熱,而所滌為瘀郁之熱,非浮散之熱,亦非堅結之熱。
能解郁不能攻堅,亦不能平逆,故陽明之腹滿有燥屎,肺病之表熱咳逆,皆非其所司。
獨取其秉肅降之氣以敷條達之用,善治心煩與黃疸耳。
心煩或懊憹或結痛,黃疸或寒熱不食或腹滿便赤,皆郁也。
心煩心下濡者為虛,胸中室者為實。
實與虛皆汗吐下後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
梔子解郁而性終下行,何以能吐?協以香豉,則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則吐。
黃疸之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梔子入胃滌熱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陳輔之,則瘀消熱解而疸以愈。
然則梔子於肺無與乎?仲聖雲: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肺與大腸相表裡,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
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鬱火。
凡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
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
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
而瀉白散不遴入,則以肺中氣熱而不涉血者,梔子不與也。
《本經》主胃中熱氣,朱丹溪謂最清胃脘之血,究梔子之治,氣血皆有而血分為多,然不能逐瘀血與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熱,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陽與手、足少陽;不入足太陽,故不利小便。
茵陳蒿湯所以必先煮茵陳,許學士之治酒齇鼻,朱丹溪之治熱厥心痛,《集簡方》之敷折傷腫痛,皆屬血中郁熱。
其餘之治,悉可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