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病症介紹
Ⅰ 杜鵑花什麼病如何防治
這杜鵑花沒來病,是高溫和陽源光直照導致葉面灼傷!建議移到陰濕處養。杜鵑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於半休眠狀態。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忌烈日暴曬,適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鵑要採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觀賞類的杜鵑中,西鵑抗寒力最弱,氣溫降至0℃以下容易發生凍害。
Ⅱ 杜鵑花的褐斑病有哪些症狀
褐斑病又稱葉斑病,全國各地發生較為普遍。多發生在夏秋季節。該病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下,由病原菌的傳播、感染而引起。如盆花放置過低(特別是直接放在園子里的泥土上)、過密,盆土過濕、過肥,都會加劇病原菌的侵染。
(1)症狀:主要為害葉片,特別是植物下部的老葉最先發病。發病初期葉面產生紅褐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展為近圓形(或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病斑直徑2~5毫米。發病後期病斑中央變成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深褐色。但品種之間有差異。病斑表面生出許多黑色或灰褐色小點粒及霉絲,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致使葉片枯黃早落,一葉不留,枝幹裸露,影響開花和發育。
(2)病原:褐斑病的病原已知為半知菌亞門殼針孢屬杜鵑尾孢菌。初侵染時,病菌以菌絲的狀態在病葉和病枝上越冬,翌春氣溫上升時,分散出孢子,隨風雨傳播。露地栽培的杜鵑,一般在4~5月開始發病,至12月病害才停止蔓延。溫室栽培的杜鵑花全年均可能發病。高溫、潮濕、多雨的環境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3)防治方法:①選擇抗褐斑病強的品種進行栽培,如五寶珠、紅牡丹、玫瑰皇後等。因為不同種類的杜鵑花對褐斑病的抵抗力差異很大。一般來說,常綠杜鵑花中大多數杜鵑花很少被感染此病,但三花杜鵑組的某些種類如雲南杜鵑等較易被感染,而落葉類杜鵑花中毛鵑抗病力較強,西鵑又較易感病,如錦風、天惠對褐斑病較為敏感,易感病。②要加強栽培管理,清除初侵染來源。冬季和早春,徹底清除植株上的病葉及地面的落葉枯枝,並結合修剪去掉病枝。栽培時株(盆)行距不可過密。露地栽培的杜鵑花澆水時間應在上午10時左右,最好採取根部澆灌。要注意通分透光,控制濕度。適當增施硫酸亞鐵,多施用充分腐熟的豆餅、蹄甲、魚腥水等有機肥,合理搭配氮、磷、鉀的比例。③化學防治。在植物展葉時,每半月噴灑一次1∶1∶120的波爾多液,可連續噴灑3~4次。在杜鵑花開花前後用70%的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施預防,每周1次,連續噴3~4次以及32%的克菌丹1000倍液,也可有效地減輕病害的發生,並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Ⅲ 杜鵑花的根腐病有哪些症狀
(1)症狀:杜鵑花根腐病一般先從須根開始發病。在根部感染真菌,病根專變褐腐爛,並蔓延到上部根屬區,圍繞須根基部形成一個紅褐色的圓斑,病斑不斷擴大,深達木質部,使病根變黑褐色而死亡。病菌萌發休眠孢子,然後休眠孢子遇到合適的條件繼續擴大,從須根向小根再到大根蔓延。
(2)病原:該病是由半知菌亞門鐮孢屬的幾個不同種真菌侵染引起的。該病菌是土壤習居菌,在土壤中能長期營腐生生活,也能寄生為害生長衰弱的寄主植物。當根系生長衰弱時,容易遭受此種病菌的侵染。因此,當肥力不足,尤其缺乏磷鉀肥時,此病害較嚴重。
(3)防治方法:①加強水、肥、土的綜合管理。合理灌溉,防止土壤過濕,增施肥料,增強樹勢,提高苗木的抗病能力。勤中耕除草以疏鬆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氣性,防止病害的蔓延危害。②發現苗木根部染病,應及時拔除燒毀。③發病前用70%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或50%苯來特1000~2000倍液,或50%的代森鋅500倍液噴灑,或用150倍的硫酸銅液澆灌根部,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Ⅳ 杜鵑花的葉腫病有哪些症狀
葉腫病又叫葉癭病、餅病。該病主要由外擔子菌侵入,引起葉片薄壁細胞畸形增生。
(1)症狀:主要為害杜鵑花幼嫩的幼芽和嫩葉。發病葉片腫脹,呈紅色或黃色。病斑向葉背突起,呈半球形,後期表面產生一層白色粉狀物,葉面圓形病斑向下表面凹陷(見彩圖)。或葉片表面全部或部分變肥厚而呈肉質狀,淡綠色至灰白色,有時在枝梢頂部產生肉質的葉叢或病癭,後期病癭干縮為淡褐色枯死斑。
(2)病原:杜鵑花葉腫病已知的致病真菌有3種,即半球狀擔子菌、杜鵑外擔子菌和日本外擔子菌。這3種菌均以菌絲體在寄主的病組織中越冬,翌年氣溫升高時就孽生發育。擔子菌借氣流傳播,特別是帶柄苗木是該病遠距離傳播的重要來源。在夏季高溫、多雨、通風不良、日照少的環境下適宜葉腫病的發生與蔓延。一些因施氮肥過多,營養生長旺盛的植株發病也較多。一年中常有2次發病期,一次在4~5月,一次在9~10月,通常以4~5月發病較重。
(3)防治方法:主要採取以預防為主、葯物防治為輔的綜合措施。①在引進或調進苗木時要通過植檢部門的檢疫,防止帶進有病苗木。②改變栽培場地的環境條件,增加光照和通風,科學合理地進行施肥,施肥時應特別注意氮、磷、鉀的比例,以增強植株的樹勢,使其花繁葉茂,提高抗病的能力。③對發病的個體,在其病部產生白色粉末之前將葉摘除,然後將摘除的病葉燒毀。④葯物防治,在杜鵑花展葉前,用100~15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和石硫合劑噴灑防治;發病後,則需及時噴灑65%的代森鋅600倍液,每隔1周或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也可用福美鋅800~1000倍液噴灑,效果也很好。
Ⅳ 杜鵑花的黃化病有哪些症狀
黃化病又稱黃葉病,是杜鵑花栽培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生理性病害。植株發生黃化病時,葉片逐漸由綠變黃,生長發育不良。嚴重時,葉片大量脫落直至死亡。氣溫忽高忽低變化劇烈,或光照不足,盆土狀況不良、營養元素缺乏等也會引起黃化病發生。常見的有下列幾種情況:
(1)鹼性黃化:主要由盆土過鹼或長期澆灌偏鹼的水而引起。盆土中鹼性增強,會嚴重影響根系對氮和鐵的吸收,導致植株缺鐵、缺氮,進而影響葉綠素的合成而使葉片黃化。葉片黃化後自下而上逐漸脫落,嚴重時只剩嫩枝梢部的幼葉,對生長有很大影響。這在水土趨鹼性地區尤為多見。對此,應首先對水進行酸化處理,消除盆土鹼性,盆中也可施硫酸亞鐵,注意不能施得太多,等恢復正常以後,再更新酸性土,保持土壤pH:5~6,並常年澆灌弱酸性水。
(2)缺鐵黃化:杜鵑花對鐵元素的需求量較大。土壤中缺乏鐵元素時,會影響杜鵑花葉片中葉綠素的合成,使葉色由綠變黃,伴隨分枝少、葉狹不展且生長緩慢等現象發生(見彩圖)。防治方法:可用少許硫酸亞鐵撒入盆中,每次用量1~2克,澆水後溶解於土中,也可噴施1%~5%的硫酸亞鐵水溶液,每半月一次,連續3~4次,便會逐漸好轉。
(3)綜合黃化:黃化病除缺鐵、鹼性以外,多是由於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如土質滲水性差、澆水過頻、盆內積水現象嚴重,或光照不足、冷熱劇變以及追肥過量等,尤以大水大肥引起的黃化更為常見。植株表現為生長遲滯,分枝少且細弱,葉片薄而色黃,逐漸脫落或突然大量落葉。防治方法:在弄清病因以後採取相應的養護管理措施,改善盆土的通透性,增強根系的呼吸及吸收能力,適當增加光照與通風等。
Ⅵ 杜鵑花 病蟲害
圖太小看不清楚,最好對著一隻蟲子再來一張。杜鵑上常見蟲害中有嫌疑版的有:1、軍配蟲(冠權網蝽),這種大小和照片中差不多,但應該有透明帶黑斑的翅,照片上好像看不到翅;2、杜鵑紅帶網紋薊馬,這種顏色比較符合,但體長只有1.3-1.8毫米,我目測你照片上蟲子有3-5毫米左右了。因為照片看不清所以你自己再網路下這兩種蟲,看看對不對的上。其他常見蟲感覺和照片差異更大,如果這兩種不是的話只能是杜鵑上很少發生的蟲子偶然跑到你的杜鵑上來了。
Ⅶ 杜鵑花的蟲害主要哪幾種
杜鵑常見的蟲害有:紅蜘蛛、軍配蟲、蚜蟲、短須蝸等。
紅蜘蛛體形微小,但對杜鵑危害嚴重。高層樓房萌養杜鵑最容易出現此類蟲害。防治方法是進行人工捕殺。
軍配蟲成蟲體小而扁平,長約4毫米,黑色,是對常綠杜鵑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害蟲,常在葉片背後刺吸葉液為害,被害處葉面上面出現黃白色斑點,使葉片脫落,造成樹勢衰弱,影響生長及開花。溫室中杜鵑極易發生此蟲。
蚜蟲主要危害杜鵑幼枝葉,輕者可使葉片失去綠色,重者使葉片卷縮,變硬變脆,不能吸收養分,影響開花。防治方法是平時要特別注意越冬期的蚜蟲,入冬後可在植株上噴灑一次5度的石硫合劑,消滅越冬蟲卵,鏟去花卉附近雜草,消滅蟲源。
(7)杜鵑花病症介紹擴展閱讀:
栽培技術:
土壤:杜鵑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但由於各專類園和景觀都要用水泥做道路和鋪裝,使得杜鵑栽植地土壤板結,鹼性嚴重,所以必須把栽植地的土壤進行更換,並加一定量的泥炭土。
長江以南地區以地栽為主,春季萌芽前栽植,地點宜選在通風、半陰的地方,土壤要求疏鬆、肥沃,含豐富的腐殖質,以酸性沙質壤土為宜,並且不宜積水,否則不利於杜鵑正常生長。栽後踏實,澆水。
栽種:杜鵑最適宜在初春或深秋時栽植,如在其它季節栽植,必須架設蔭棚,定植時必須使根系和泥土勻實,但又不宜過於緊實,而且使根莖附近土壤面呈弧形狀態,這樣既可保護植株淺表性的根系不受嚴寒的凍害,又有利於排水。
溫度:4月中、下旬搬出溫室,先置於背風向陽處,夏季進行遮蔭,或放在樹下疏蔭處,避免強陽光直射。生長適宜溫度15-25℃,最高溫度32℃。秋未10月中旬開始搬入室內,冬季置於陽光充足處,室溫保持5-10℃,最低溫度不能低於5℃,否則停止生長。
澆水:一般春秋季節,對露地栽種的杜鵑可以隔2-3天澆一次透水,在炎熱夏季,每天至少澆一次水。日常澆水,切忌用鹼性水,澆水時還應注意水溫不宜過冷,尤其在炎熱夏天,用過冷水澆透,造成土溫驟然降低,影響根系吸水,干擾植株生理平衡。
Ⅷ 杜鵑有哪些病蟲害
杜鵑最常見的病害有褐斑病、煤污病,蟲害有紅蜘蛛及軍配蟲。①褐斑內病:葉片上病斑呈紅容褐色、褐色,後期漸漸變為黃白色或灰白色,並有深褐色的葉緣。病斑形狀常呈圓形、多角形,潮濕時表面有灰黑色霉點。防治方法:加強栽培管理,剪去病枯葉;及時噴灑70%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每15天一次,至8月底即可。②煤污病:葉片上有層煤灰狀物,發生嚴重時,整株污染,枝葉枯萎,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要消滅傳播媒介害蟲蚧、蚜等,並保持通風透光;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效果較好。③軍配蟲:每年5~7月杜鵑常有軍配蟲為害,氣候乾燥時蔓延更快。防治方法:用50%殺螟松1000倍液噴殺。
Ⅸ 杜鵑花枯葉是什麼病怎麼治
杜鵑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
杜鵑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在園林上有廣泛的用途,可培植於樹叢林下、溪邊、池畔以及草坪邊緣,在建築物的背陰處,可作花籬、花叢配置。近年來隨著城市園林事業的迅速發展,各地引種了大量的杜鵑新品種。由於人工栽培杜鵑不夠注意選擇適宜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忽視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因而引起病蟲害滋生蔓延,危害嚴重。本文將對杜鵑病蟲害做一介紹,以供大家進行綜合防治。
一、 杜鵑褐斑病:也稱黑斑病,是比較容易發生的葉斑病,可引起植株提早落葉,影響杜鵑生長及枝條扦插成活率,進而降低其觀賞和應用價值。1.症狀:主要危害葉片,植物下部老葉最先發病,發病初期葉面產生紅褐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展為近圓形,或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病斑直徑2-5毫米。發病後期病斑中央變成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深褐色。2.發病特點:該病主要危害杜鵑的葉子,是由杜鵑尾孢真菌侵染造成的,病菌開始出現若干個褐色小點,隨著小點的不斷擴大,病斑相互連接成片,產生灰褐色黴菌絲,受害葉片從葉柄部開始,由綠色變為褐黃色提早脫落,嚴重時影響杜鵑的生長發育和觀賞價值。露地栽培的杜鵑一般從4-5月開始發病,至12月份病害才停止蔓延。溫室栽培的杜鵑全年均可能發病。高溫、潮濕、多雨的環境易導致病害的發生和流行,一般雨季早,危害嚴重,故多雨的環境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多雨、多霧、露水重時,或一天內澆水太晚,入夜前葉片仍有積水時,都有可能導致病害的發生。病菌在葉片或病株上越冬,孢子隨風傳播。該病的重發期一般多在高溫多濕季節,溫室中,冬季也有發病現象,一般生長較弱植株和西洋杜鵑(與毛鵑相比)發病較重。3.防治方法:(1)品種選擇: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進行栽培,如『南極』、『五寶珠』等。(2)加強栽培管理:加強植株病蟲害檢疫工作,選用健康無病蟲害苗木栽植。冬季和早春,徹底清除植株上的病葉及地面落葉枯枝(生長期內也可進行)並結合修剪去掉病枝。要注意通風透光,控制濕度,栽培時株(盆)行距不宜過密,夏季遮陰、防濕、防積水。每天澆水時間不宜太晚,不宜上方澆水,應採取根部澆灌。水的PH值以4.5-6.5為宜,要經常澆施腐熟稀薄的有機液肥,以促進植株健壯,葉片肥厚,提高抵抗力。適當增施硫酸亞鐵,多施用充分腐熟的豆餅、蹄甲、魚腥等有機肥,合理搭配氮、磷、鉀肥的比例。盆栽種植者應注意將植株放置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澆水時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宜,忌積水。經常鬆土施用,確保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性。(3)化學防治:在植株展葉時,每半個月噴灑波爾多液一次,連續噴灑3-4次。杜鵑開花前後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灑防治,每周一次,連續2-3次。32%的克菌1000倍液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保麗安加大生M45與可殺得交替施用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 杜鵑黃化病:也稱褪綠病,是一種非侵染性病害,也是杜鵑栽培中一種常見的病害,主要是加為植物缺乏鐵元素引起的。1.症狀:植株發生病變後,葉片變薄、褪綠、葉色蒼白,故稱為褪綠病。植株發閏凰,新葉缺綠明顯,當新梢葉色變淺,葉肉變為黃色時,葉脈仍然呈現綠色,這時一般確診為缺鐵症狀,這種現象多發生在鹼性土壤和使用偏鹼性水澆花的地區。葉片出現症狀後,光合作用即不能正常進行,輕時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和觀賞價值,嚴重時隨著病情加重,植株葉片全部變黃脫落,影響生長,甚至整株死亡。杜鵑在旺盛生長期間久旱無雨,以及長期澆PH值較高的水,都極易發生缺鐵性黃化病,這在幼小植株上表現尤為突出。2.防治方法:(1)加強栽培管理:選好栽培基質,以酸性土壤為宜,忌含石灰質的鹼土或排水不良的粘質土壤,因此,栽培基質需要用山泥。注意水質,澆水忌用PH值高的水,最好用雨水。(2)澆黑礬水:將250克黑礬(硫酸亞鐵)加入50千克水中調勻,經過5-7天日曬後澆灌。在施用前,先控制澆水,當植株葉子發皺時,再澆黑礬水,要干透澆透,干則再澆,不要中斷,一直澆到長出的新葉變為濃綠色為止。病症較輕的植株一般1-2個月即可變成濃綠色,病症較重的植株3-4個月也可變成濃綠色。(3)澆礬肥水:將黑礬、糞干、餅肥(以芝麻餅為宜)和水四種材料按1:3:5:100的比例在缸內進行混合,攪拌均勻,置於陽光下暴曬(暴曬期間不要攪拌),經過20-30天腐熟發酵成黑色液體,取其清液兌水5-7倍即可使用。每次取出清液後再用等量清水補充,經多次使用直到礬肥水褪色時,再重新配製。(4)補充微量元素:春季盆花出房後,新枝萌發階段,葉面噴灑硫酸亞鐵一次,濃度以0.5%-1.0%為宜。夏季發病高峰期間,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連續2-3次,濃度應為0.7%-1.0%,以後視植株葉色而定。噴灑時間要在晴天的下午或傍晚進行,最好在無雨的天氣情況下進行。葉片正反兩面都需要均勻噴灑。為增加黏著效果,可在硫酸亞鐵溶液中加入0.3%檸檬酸。要根據品種確定濃度,一般來講,春鵑和夏鵑濃度可以大些,西洋杜鵑濃度可以相對小些。
三、 杜鵑莖基腐病:1.症狀:杜鵑莖基腐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尤以苗期為重。病害發生初期,莖基部皮層出現褐色水浸狀病斑,後逐漸呈濕腐狀,並向上擴展至枝幹部分,向內發展可深及木質部,進而破壞輸導組織,導致植株萎蔫,頂芽不發,病株根系變褐,發育不良,須根少且短。最後葉片脫落,部分枝條或整個植株呈黑色光桿枯死。2.發病誘因:影響杜鵑莖基腐病發生和發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反復利用基質:在苗圃中,栽培用基質常常未經消毒就被反復利用,導致基質中滋生了大量的病原菌,為植株發病提供了菌源。(2)機械傷口:病菌可通過根部傷口侵入植株,移栽時造成根部大量機械傷口,為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3)土壤PH值:杜鵑喜歡偏酸的環境,生長適宜的PH值為4.5-5.52。當PH值為6.5-7.5時,即表現生長不良。在PH值高於7.5的鹼性條件下,少則數月,多則一年,植株即死亡。偏鹼性環境中的植株生長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易誘發病害。(4)濕度:高濕是導致植株發病的重要因素。澆水過頻、過量造成濕度增加,有利於植株發病。澆水方式不當(大水沖澆)有助於水的飛濺作用和水流傳播。(5)青苔:有時,發病植株莖部表面會有一層厚實的青苔,不僅消耗了寄主的營養,而且使莖部維持較高的濕度,也是病害的誘發因素之一。3.防治方法:(1)澆水:澆水是杜鵑栽培管理中最頻繁的農事活動之一。宜用雨水、河水、湖水、和塘水等軟水來澆灌,深井水和自來水不能直接用來澆灌。深井水含有鈣離子和鎂離子,中等偏鹼性,使用前應做適當處理。自來水中含有較多的氯離子,要用容器貯存一段時間後再使用。澆水應適量勤澆,只要維持基質濕潤即可。最好採用細孔蓮蓬頭澆水,這樣可減少病菌的飛濺傳播。(2)葯劑消毒:對於新基質來說,每噸可用0.5千克浸種靈100-400倍液消毒,有較好的殺菌和殺線蟲效果。而對於反復使用的基質來說,則應採取加壓蒸汽消毒。另外,使用浸種靈100倍液澆灌苗床,還可明顯抑制病害的發生和青苔的生長。(3)調節基質PH值:調節基質PH值呈弱酸性,有利於植株生長,增強抗病力。值得注意的是,用浸種靈處理過的基質和苗床的PH值略有升高。(4)減少植株傷口數量:移栽時,宜輕拔輕插,盡量減少根部的傷口,以降低發病幾率。(5)生物防治:經試驗發現,木霉對疫霉和腐霉有較好的抑製作用,可利用木霉生物防治劑來控制病害的發生。
四、 杜鵑紅蜘蛛:1.特性:紅蜘蛛的雌成蟲體長0.3毫米左右,暗紅色,近橢圓形,體背隆起,足4對,暗紅色。雄成蟲體長0.25毫米,楔形,扁平,鮮紅色。一年發生多代,成蟲在植株根部越冬,主要在葉背面近葉柄部的主脈附近危害。每年的6-7月高溫、少雨、乾旱天氣繁殖快,發生數量較多。危害嚴重時,被害葉片焦枯脫落。2.防治方法:可進行人工防治,4月份以後應經常檢查,發現個別葉片上有紅蜘蛛時,應及時摘除蟲葉並燒掉。有條件的可人工釋放天敵,如瓢蟲、草青蛉、薊馬等,進行生物防治。若發現較多葉片有紅蜘蛛時,可進行葯劑防治,如噴施40%三氯殺蟎醇800-1000倍液,對成蟲、若蟲、幼蟲和卵均有較強的殺傷力,只要噴灑均勻,效果較好。
五、 杜鵑網蝽:1.特性:杜鵑網蝽,又名臭大姐。成蟲體長3.5毫米左右,黑褐色,翅上布滿網須,前翅略呈長方形,靜止時,翅上的黑褐色斑紋構成「X」狀。若蟲形似成蟲,只是蟲體嫩小無翅,長約2毫米左右,卵長0.6毫米,橢圓形,乳白色,產於中脈和較大葉脈處,初產時淡綠色,後變為淡黃色。2.發病規律:該蟲一年發生3-4代,成蟲於10月中下旬在樹皮和土地縫隙等處越冬,第二年的4-5月份開始活動,在葉背取食危害。7-8月危害最重,成蟲、若蟲喜歡成群聚集在葉背面主脈附近,刺吸葉片汁液,其分泌物形成較大的黃褐色銹斑,嚴重時葉片蒼白,引起早落,影響杜鵑的生長及開花。杜鵑網蝽是杜鵑類花卉的主要害蟲, 以成蟲和若蟲群集於寄主植物的葉背吸食汁液危害,從而在葉面上出現密集的蒼白色小斑點。同時,在葉背上還可見很多黑褐色蟲糞和脫皮殼。嚴重的影響了杜鵑的生長,造成提早落葉並影響開花。3.防治方法:入科後,清除花木附近的落葉、雜草,深埋或焚燒,消滅越冬成蟲。葯劑防治,4月底至5月初在越冬成蟲出現後和第一代若蟲發生期,噴灑80%的敵敵畏乳油或50%螟松乳劑1000倍液,7-10天一次,連續噴灑2-3次。也可用3%呋喃丹,每盆埋5克左右,效果不錯,盆栽杜鵑應選擇置於陰暗涼爽處,可減少蟲害的發生。
六、 杜鵑蚯蚓、蛞蝓:蚯蚓、蛞蝓主要危害杜鵑根部,蛞蝓有時也危害植株葉片。栽培所用介質需要高溫消毒,以便殺死蟲卵。發現蟲害,可用呋喃丹、鐵滅克等盆栽防治。
Ⅹ 杜鵑花主要有哪些病蟲害
1.病害:(1)褐斑病:是杜鵑的主要病害。發病初期葉面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展成暗褐色大型斑塊,病斑上散生許多黑色或灰褐色小點。受害葉片變黃,極易脫落,不僅影響當年開花,而且對來年花蕾發育也有很大影響。梅雨季節發病較重。發病後應及時清除病葉,並噴灑50%托布津800倍液防治。
(2)杜鵑餅病:主要發生在嫩葉、嫩芽和嫩莖上。嫩葉受害後病部明顯腫大,背面凹下,正面隆起,呈半球形,所以又叫葉腫病。初期病斑呈淡紅色,後變成黃褐色,表面產生白色粉狀物。後期病斑變成褐色,嚴重時全葉腫大,或者畸形捲曲,最後枯萎脫落。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一年有2次發病,一次為春末夏初,另一次是秋末冬初,以春季發病最重。在病部產生白色粉末物之前摘除病葉,並噴灑65%代森鋅600倍液防治。
此外尚有花腐病、葉枯病、煤煙病等。
2.蟲害:(1)軍配蟲:成蟲體小而扁平,長3.5~4.0毫米,黑褐色。前翅折疊時形成「X」形花紋,翅面密布網狀紋。若蟲體暗褐色,身上有明顯的刺狀物。成蟲、若蟲群集於寄主葉背主、側脈附近吸食為害。被害葉面上出現黃白色斑點,同時在葉背還可見到很多黑褐色蟲糞和(脫)皮殼。可噴灑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50%辛硫磷或50%殺螟松乳劑1000~1500倍液防治。
(2)短須蟎:主要在葉背主脈附近刺吸汁液,7~9月為發生盛期,常引起杜鵑大量落葉,嚴重影響生育和觀賞。
此外還有葉蜂、介殼蟲和蓑蛾等。
3.生理病害:杜鵑黃化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土壤鹼性;杜鵑喜酸性土壤,若栽植在鹼性土中會使杜鵑葉片發黃,甚至枯死。缺鐵;培養土中鐵元素不足,葉綠素合成受到影響,葉片變小,呈黃白色,尤以幼葉表現最為明顯。二者有連帶關系,鹼性往往導致缺鐵。養護不當;光照過強或不足、澆水過多、施肥過量或不足、土壤黏重等,都會引起生理障礙,使杜鵑生長不良,葉片出現黃化、脫落等現象。對黃化病應針對上述原因,對症下葯。如因缺鐵引起的黃化,可噴灑或澆灌0.2%硫酸亞鐵水溶液,每隔7天澆1次,連續澆3~4次,葉片即由黃轉綠;對因土壤鹼性引起的黃化,要對土質進行酸化處理,可以換用以腐葉土為主的酸性培養土;如因養護不當引起的黃化,則需採取綜合性養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