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太子康乃馨價格
① 康乃馨的品種有多少
中國在賣的來大約有200個品種,大約自150個單頭品種,50個多頭品種。
世界上在賣的大約有1000多個品種。
顏色:紅、桃紅、粉、紫紅、紫、白、綠、黃、白底紅/紫/桃紅邊、紫/桃/紅/粉/黃底白邊、黃底紅/紫邊、暗紅、一些很怪異難形容的顏色等
② 這是什麼花莖葉像康乃馨,花像長壽花,但是百度了一下都不是,好糾結
星太子康乃馨抄
星太子是康乃馨的一個品種,是石竹屬人工培育的品種,常用於鮮切花,英文名叫做Dianthus Star Cherry 或者 Dianthus tros Star Cherry Tessino,也有人將它譯作者櫻桃星太子康乃馨。
③ 紅色康乃馨花語代表什麼意思
紅色康乃馨花語:我的心為你而痛、贊賞、崇拜、迷戀、親情、熱烈的愛專、熱情、受傷的心、思屬念、相信你的愛、祝健康長壽、祝你健康。
康乃馨其實並不是咱們中國的傳統詞彙系統孕育出來的名詞,它來自一個外來詞——carnation。
康乃馨的品種豐富多樣,除了我們最常見的純色粉康乃馨之外,還有純色黃康乃馨,純色白康乃馨,紫色的皇太子品種康乃馨,花瓣呈唇形形狀的星太子品種康乃馨,白粉漸變康乃馨,紅橙漸變康乃馨等等。
如果母親節你要送媽媽康乃馨,一定要選擇粉色或者是紅色的康乃馨。粉色康乃馨意味著祝福母親永遠年輕美麗,紅色康乃馨則最適合送給尊敬的長輩來表達敬重之情。
粉色康乃馨的意味還有 熱愛/我永遠不會忘了你。
如果送給愛人,它的意思是我熱烈的愛著你。
④ 花是什麼花是康乃馨還是牡丹花
這個是康乃馨,多頭粉白的櫻桃太子。
⑤ 這是什麼花 葉子很像康乃馨的葉子
這個也可以算是康乃馨的一個品種,是石竹屬人工培育的品種,常用於鮮切花,專英文名叫做Dianthus Star Cherry 或者 Dianthus tros Star Cherry Tessino,中文屬名有譯作 星太子或者櫻桃星太子康乃馨 的。
⑥ 星太子花是什麼,星太子花還叫什麼花
星太子是康乃馨的一個品種,是石竹屬人工培育的品種,常用於鮮切花,英文名叫做Dianthus Star Cherry 或者 Dianthus tros Star Cherry Tessino,也有人將它譯作者櫻桃星太子康乃馨。
星太子多年生草本,花常單生枝端,有時2或3朵,有香氣,粉紅、紫紅或白色;花梗短於花萼;苞片4(~6),寬卵形,頂端短凸尖,長達花萼1/4;
花萼圓筒形,長2.5~3厘米,萼齒披針形,邊緣膜質;瓣片倒卵形,頂緣具不整齊齒;雄蕊長達喉部;花柱伸出花外。蒴果卵球形,稍短於宿存萼。花期5~8月,果期8~9月。
(6)櫻桃太子康乃馨價格擴展閱讀:
星太子喜涼爽,不耐炎熱,可忍受一定程度的低溫。若夏季氣溫高於35℃,冬季低於9℃,生長均十分緩慢甚至停止。在夏季高溫時期,應採取相應降溫措施,冬季則需蓋塑料薄膜或進入溫室,以保持適當的溫度。
根系為須根系,土壤或介質長期積水或濕度過高、葉片表面長期高溫,均不利於其正常生長發育。因此提倡滴灌,另外還應注意水質及水分含鹽量的問題。
喜保肥、通氣和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其中以重壤土為好。適宜其生長的土壤pH值是5.6~6.4。
⑦ 小學二年級在改革教學方法上所採取的措施和作法
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現在的課堂教學往往用生活情境引入。生活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學數學的價值,一些好的生活情境更是數學學習的原型。生活情境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部分教師對這一理念的理解過於片面,過分強調應用題教學的「現實性」,過於追求形式,在教學中一味地創設情境,而對問題中所蘊含的數學思維價值不敢挖掘,覺得一分析數量關系就是 「走老路」了。筆者就曾聽過這樣一節課:老師讓一年級的學生看圖提問題,學生從生活的角度提問:這些小朋友在玩什麼游戲?為什麼這些房子里沒有人?等等與數學無關的問題。老師還評價「你真會觀察」、「你的想像力真豐富」……,這樣一來,學生提問題的興趣是很高,但半節課過去了還未提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求兩數之和」的數學問題,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思考:數學學習的內容往往是一些經過精心組織、條理清晰的數學結構,他們看上去很完美,但割斷了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樣的數學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立足於現實生活學習數學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但如果沒有將具體生活經驗「數學化」,便失去了數學活動的價值。筆者認為, 形式化地理解應用題教學的「生活化」與「數學化」是片面的,「生活化」與「數學化」不是對立的兩個面或孰輕孰重的問題,只有將兩者結合,立足於生活創設情境,並在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才能使應用題教學更具時代內涵。
如何在問題解決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避免出現穿新鞋,走老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尷尬局面,已經成為每個數學教師所面臨的新挑戰。筆者結合教學中的實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生活,提出問題
心理學表明,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求新知的內驅力。兒童的年齡越低,越需要興趣的激發和維持。新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不僅要求教師選擇應用題的素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那麼這些使學生樂於解決的問題來自哪裡呢?
1、從學生生活中挖掘素材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可以選擇學生所熟悉的情況和問題,對教材進行刪減、修改或增補——刪減不符合現實生活和本地本校本班的內容,修改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應用題,增補有地方特色的題材,從而使教學內容充滿生命力。如筆者在上「求相差數問題」時,讓學生計算牆上「星星榜」上每個人得的星星的相差數;在上「連加問題」時,讓學生解決「東東帶了20元要買三樣物品,可以怎樣買?」的問題;又如在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一課時,筆者引用的例題就是來自於班上一位學生不久前的數學日記「爸爸今天很高興,說昨天賣了5箱蘋果,今天賣的是昨天的兩倍,兩倍是什麼意思?爸爸今天賣了多少蘋果呢?」,這篇數學日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為是解決「自己同學的問題」,所以那節課他們學得非常主動、非常認真。
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新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都可以成為教學的題材,信手拈來,即新鮮又有親切感,更有助於學生理解情境掌握數量關系。
2、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
教師還可以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或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提出問題、理解數量關系。
例如在執教「兩步計算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在教室裡面布置了一個簡易花店,標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問:老師想買7支菊花可只帶了30元,你們說老師帶的錢夠嗎?那你能幫老師想辦法嗎?老師又想買一束又漂亮又實惠的花,請你幫老師設計一個賣花方案。此時,內容的呈現打破了以往依靠抽象的文字為主的呆板形式,採用創設數學情境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觀察後,交流了解到的信息,通過拋出一個又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想像與交流的空間,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通過學生自己獻策略,提問題,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讓他們親身感悟到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從而激發求知慾,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筆者從多年的教學經歷中發現:有些學生之所以不會解算術應用題,是由於他們不理解題目的意思。學生置身於一個情境中解決問題,要比看文本解決問題要容易得多。所以在應用題教學中,立足於生活創設情境,不僅使學生更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且有利於他們融入情境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可謂一舉兩得。
二、提煉思維,解決問題
數學這門專門研究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對於發展思維具有特殊的作用。應用題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應用題的教學不僅要立足於學生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還要使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1、改變單一的呈現模式,體現教與學的互動性
現代社會信息萬變,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及處理信息是培養良好數學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現實生活中,在對某一問題考慮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之前,很少會有一切必不可少的事項、數據、陳述、關系都已在手頭齊全了。首先必須對之加以搜集、挑選、整理、比較,然後才是提出問題。而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我們總是人為的為學生提供現成的相對清晰的(或者說已經經過加工的)信息,即以純文字形式為主,出示題目,分析數量關系。這樣往往框死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素材呈現方式的多樣化有利於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促進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須改進傳統的呈現模式:
應用題呈現要留出讓學生自己選取、補充信息的空間,使學生能夠自己收集組織有關的信息。如20元錢可以買多少千克櫻桃西紅柿?這種題按傳統觀點是無法解的,是信息、數據不全的題。現在學生要完成這個題,必須首先在學校或家附近的商店或超級市場去收集櫻桃西紅柿的價格信息,然後挑選價格最便宜的和價格最貴的,再算出可買櫻桃西紅柿的千克數范圍。從生活出發解答這樣的題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師生對這一類題很感興趣。也確實很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五(3)班今天要上籃球課,老師准備了20個球,你認為怎樣分較合理?學生討論後提出兩種意見: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樣多的籃球;二是按人數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球多,人少分到的球少。通過討論、爭議取得共識:按人數分較合理。然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男、女生各分到多少個球?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面臨的問題的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從而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心向,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只給出一些信息,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計算性的設問。如:例1 老師買了20隻蘋果,她用去了20元去付款,找回了2.3元。再如:例2 小明數學考了90分,小洪考了85分,江華比小明多4分,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設問中看出學生對信息的理解程度和處理能力。像例2這種題可以設不止一個問,尤能看出學生對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
筆者認為學生在選擇信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題目進行分析的過程,就是將生活信息「數學化」的過程,從而發展了學生思維
2、引導分析數量關系,在解決問題中形成策略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解應用題首先是解析題意、掌握結構、選擇演算法,然後才是計算結果。其中,解析題意選擇演算法有賴於學生復雜的思維過程,即要求學生先形成題目的表象,確定題目數量之間的關系後,才能列式計算。因此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了以下教學策略:
(1)直觀策略。低年級學生對感性材料有一定的依賴性,必須藉助直觀手段提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例如:「河裡有10隻鴨子,岸上有6隻鴨子,從河裡上來幾只鴨子,河裡和岸上就能同樣多?」學生都錯認為10-6=4(只)。如果事先讓學生動手擺兩排個數不等的圓片,從中可以發現一排圓片的增加蘊含著另一排圓片減少的相互依存關系,就能馬上意識到此題的本質意義,不會出錯。
(2)比較策略。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把相似、相近的應用題知識區別開來,找出它們的差異,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①有紅花9朵,黃花6朵,黃花比紅花少幾朵?②有紅花9朵,黃花比紅花少3朵,黃花有幾朵?」先引導學生通過題面觀察、比較答出:兩題中有一個條件是相同的,即紅花9朵,另一個條件和問題不同。再讓學生結合直觀圖觀察兩題:①題里的第二個條件就是②題里的問題;①題里的問題在②題里變成了條件。因此,解題時應根據條件和問題確立解答方法。最後再從結構比較兩題:從條件看,都是已知紅花多、黃花少,多的紅花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題①是求黃花比紅花少幾朵,要從紅花里去掉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黃花比紅花少的部分。題②是求有多少朵黃花,要從紅花的部分去掉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就黃花的朵數。這樣的觀察、比較,使學生對兩類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更加明確,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3)挖掘策略。對一些隱藏了條件的應用題,要讓學生反復讀題,正確、全面地理解其中的關鍵詞句,挖出隱含的解題條件。如「實驗小學一年級(1)班、(2)班各有51人,(3)班和(2)班同樣多,三個班共有多少人?」學生只有理解了「各」「同樣多」的含義,才能正確解題。
(4)分析策略。學生對於像「有9盆花,平均每盆開3朵,一共開了多少朵?」這樣的題目,解題時往往舉棋不定。這是因為他們看到題中有「平均」就誤認為是「平均分」,想用除法。但最後又問「一共」,又像乘法或加法。為此要引導學生列舉出「平均→平均分(除法)」的題目,如「桌子上有15枝鉛筆平均分成5堆,每堆幾枝?」「平均→平均數(加法)」的題目,如「去年平均每畝產小麥600千克,今年平均比去年每畝增產50千克。今年每畝平均產小麥多少千克?」平均→平均數(乘法)」的題目,如本節開始的例子。通過討論明確「平均」在各題中的含義,這樣就能讓學生正確選擇相應的演算法。
(5)說的策略。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要會正確列式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將題意、思路、策略充分「說」出,培養其思維的條理性、系統性。
如:「植物園里有柳樹80棵,松樹比柳樹少20棵,柳樹和松樹一共有多少棵?」首先,引導學生說清題意:題中告訴的一個條件是柳樹80棵,另一個條件是松樹比柳樹少20棵,問題是求柳樹和松樹一共有多少棵?其次,引導學生說思路:要求柳樹和松樹一共有多少棵,必須知道柳樹的棵數和松樹的棵樹,柳樹的棵數是已知的,應先求出松樹的棵樹。最後,說列式:松樹棵數為:80-20=60(棵),柳樹與松樹一共有的棵數:80+60=140(棵)。「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引導學生說題意、說思路、說策略,有利於學生理解應用題結構,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和條理性。
三、回歸生活,鞏固提升
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還必須學會應用。應用的過程,既是鞏固提升所學知識的過程,又能夠體現學習的價值。
1、找生活中的數學原型
在上完新課後,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所學應用題的結構,進一步掌握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如在上完簡單乘法應用題時,筆者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計算的例子,學生有的說:「我們教室有6排,每一排有6張桌子,要求一共有多少張桌子可以用乘法算」,有的說:「我們學習小組有4個人,每人的校服上有5顆紐扣,求一共有幾顆紐扣可以用乘法算」……舉例子不僅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問題的結構,而且能使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培養學生善於從生活中提取數學問題,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的習慣。
目前有許多學生碰到應用題就「怕」、「煩」、「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善於滿足他們的自我需要,巧妙地把單純被動練題目變為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而且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的課堂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個碾米廠用12噸稻穀碾出8.8噸米,平均一噸稻穀約碾出多少噸米?(保留兩位小數),有不少學生列出算式12÷8.8=1.36(噸),學生的經驗就是用除法算的應用題肯定用大數除以小數。老師就這樣提醒他們:你和爸爸一起到碾米廠去碾米,滿滿的一籮筐穀子碾成米,仍然是這么多甚至還會變多嗎?一經點撥學生們恍然大悟:「變少了,一部分成了谷糠。」老師又及時啟發:「那該如何列式呢?」學生們馬上回答「8.8÷12。」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發現自己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增強了信心。根據此題再舉一反三:如菜籽榨成油,大豆做成豆腐等等,學生有了經驗再遇到此類題目就不會再猶豫不決。
2、在生活中找練習素材
除了讓學生找生活中的數學原型,教師還可以提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學生感受用他們今天學到的知識能解決很多問題,促使他們在平時能自覺地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如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後,筆者結合學生前不久的春遊設計了練習:「進入游樂園,要買門票。我們班有同學29人,老師3人,你們說要買多少張門票?如果游樂園的門票一張是1元,老師用50元向售票阿姨買了30張門票,誰來說說老師找回了多少元?」這樣,既起到了練習的目的,又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實際生活中問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總之,我們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准,深刻領會其基本理念的基礎上,以學生為本,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般能力的全面發展。要為他們的學習創設一個寬松的心理氛圍,創造性地汲取生活化的數學信息資料,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鼓勵學生在自己的解題實踐中積累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生活現象和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當他們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當他們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嘗試著與生活原型結合,尋找突破,這才是真正達到了「解決問題」教學「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完美結合!達成了我們問題解決教學的目標,以發展學生思維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