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與中國文化的一種關系
Ⅰ 《茉莉花》這首歌在中國樂壇上的地位
茉莉花是中國著名民歌,在國內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茉莉花》起源於南京六合,源自於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著名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此歌曲多次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
Ⅱ 茉莉香傳華夏的路徑較主流的觀點
據說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代羅馬,絲綢之路打通了古代中國與古羅馬的文化交流路線,所以在漢武帝時期,茉莉花傳入中國。並且後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使得茉莉花種子又被傳入到了古代的波斯、天竺、印度等國家。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文化傳入,開始有了上香的習俗。茉莉的芳香宜人、香味獨特,隨著制香技術的發展,茉莉就被大量地使用,用作制香材料。到了唐朝,百花之中,牡丹是為富貴之花,梅、竹、蘭等是為君子之花,而茉莉則多是文人之花,士大夫均喜愛用茉莉花來表徵自己淡泊名利的品性。而且茉莉與牡丹不一樣,茉莉香而不拙,是百花之中清雅花種的代表之一。
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代的君子常常用梅、竹、蘭等植物來形容自己淡泊名利的品性,雖說茉莉也有這樣的精神含義,但是相比於前面幾位,茉莉的名氣要稍小。想一想古代的文人大家們,是不是他們的佳作多是用梅、竹、牡丹、蘭花作為素材的呢?尚且有「歲寒三友」、「四君子」,茉莉均不在之列。這也就體現茉莉自身的一個品性「淡泊名利」,這是它被視為「清流」原因之一。
但是外來茉莉花經過歷代世俗文化的洗禮,已經具有濃烈的本土氣息,已經成為了古代社會文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花卉代表了。在古代社會中茉莉已經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了。
Ⅲ 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用古箏彈奏民樂《茉莉花》,你有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嗎
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用古箏彈奏民樂《茉莉花》,讓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從彈奏中就可以聽出古箏非常有民族的特色,而且值得肯定的是中國的文化是值得傳承的。關於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用古箏彈奏民樂《茉莉花》,你有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嗎?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中國文化值得傳承
雖然我們擁有了很高科技的航空技術,但是仍然要重視中國文化傳承與發揚,因為中國文化才是發展的基礎。而且中國文化是非常有魅力,如果深入其中,就可以體會到它是多麼的美好,所以中國文化是值得每個人去學習的與傳承的。
關於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用古箏彈奏民樂《茉莉花》,你有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嗎?以上是我的看法,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Ⅳ 茉莉花象徵我們民族怎樣的精神
原籍印度的茉莉花是熱帶花卉,花小、白、香,符合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的審美觀。但其象徵意義明顯沒有日本的櫻花強,茉莉花的種植地區主要是南方。而漢族的文化起源地一般認為是黃河流域。所以茉莉花顯然不是彼地域的。所以談不上有全國的民族象徵意義。《茉莉花》這首歌一般更多的是被定義為江蘇民歌。其歌詞內容也僅是男女愛慕,還沒有上升到國家及民族的高度。想突出民族精神,可以寫梅、蘭、竹、菊(文人理解的四君子)、牡丹(不畏權貴)。
Ⅳ 為什麼總是把茉莉花當作中國人的象徵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Ⅵ 茉莉花與中國的關系,特別是茉莉花那首歌在奧運會上出現,代表了什麼主要是茉莉花在奧運會上出現的意義
9世紀末20世紀初,沙皇俄國和德國等西方列強採用各種卑劣手段魚肉宰割中國,強迫中國政府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掠奪我國資源,霸佔我國土地,以此把我國淪為他們的殖民地。這一時期李鴻章常常代表中國政府頻頻出現在國際外交舞台上。1896年5月18日沙皇亞歷山大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舉行升級加冕慶典,邀請中國政府派代表參加,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應邀「入宮慶賀」,並被授予寶星大小兩枚,皆鑽石密嵌。沙皇對李鴻章的接待優禮有加,極盡籠絡之能事。慶典之後李鴻章又受邀出訪德國,居心叵測的德國人,為「提升」李鴻章的「身價」,以國際交往中迎接國家元首的禮儀歡迎李鴻章來訪。李鴻章將計就計,沒有拒絕德國「超規格」的接待,以爭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按照國際慣例,歡迎儀式上儀仗隊需要演奏來賓所在國國歌。然而,當時中國沒有「國歌」一說,李鴻章為不失國度,便把中國流行的一曲江南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作為中國國歌推薦給德國。由於茉莉花之歌,曲調柔美、歡快,極富情調,頗有輕音樂韻味,加上又是使臣李鴻章所薦,於是《好一朵茉花》這首民歌便成為中國國歌,奏響在迎接李鴻章的儀式上。由於李鴻章的大智大謊,結束了中國沒有國歌的歷史,在外國人面前挽回了顏面。對李鴻章「開放門戶、積極開展洋務運動」的主張,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從而為中國外交史上留下了一段富有傳奇性的佳話。同樣,當時中國也沒有國旗,李鴻章把皇帝帶有龍的圖案的黃袍,作為國旗隆重推薦給德國以及後來所到國家,從此中國即有了「國歌」也有了「國旗」。
Ⅶ 有關《茉莉花》的背景資料
靈感來源:
茉莉花這種植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最早種植於廣東一帶(南越、南海),到宋代開始廣泛種植於福建並傳入江浙等地;在傳播過程中逐漸中國化,並因其香氣而受喜愛,由於其芳香獨特,迎合了中國文化對「香」的崇尚,逐漸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
作詞編曲經過:
能見到的最早與現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詞收編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馮夢龍的《掛枝兒》中;
《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
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 ,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
(7)茉莉花與中國文化的一種關系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
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Ⅷ 茉莉花與中國人有何淵源
茉莉花在印度和玫瑰一樣非常受人喜愛。而在中國古代,其優雅甜美的花香更被視為女人感性的象徵。6月盛開的小白花帶有濃郁的花香,沖泡而成的茶也因此很受歡迎。其濃郁的香味有點類似玫瑰,讓人只是聞到香味就會覺得心情舒暢,在沮喪、失去自信時飲用,也有提振精神的效果。此處,對於女性的生理、生殖機能也有幫助。以前就有人把茉莉花茶與其他茶混合飲用,尤其是與紅花或烏龍茶很相配。
茉莉花的香氣可安定情緒,除口臭,調節內分泌,潤澤膚色,對於月經失調有相當療效。香氣可以增強機體應付復雜環境的能力,消除精神疲勞,心情緊張等。
茉莉花開放釋香過程中,因香氣組分數變化顯著,不宜採用歸一法定量,否則會導致結果的重現性差,主要香氣組分變化規律不明顯。內標法定量是目前香氣分析中廣泛採用的一種定量方法,它具有減小實驗誤差、結果可比性強且簡便易行的特點。茉莉花香氣分析中可採用癸酸乙酯作為內標物〔32〕,該化合物在茉莉花香氣中不存在,出峰時間基本處於茉莉花香氣氣相色譜圖中間位置,且與茉莉花香氣組分不重疊。
茉莉花是調香師永恆的主題。的確,茉莉花和玫瑰花的花香真是大自然極其優秀的代表作,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世人的喜愛。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人民最喜愛茉莉花的香氣。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印度廟,你一進入,立即聞到強烈的茉莉花香,因而在南洋各國,華人和馬來人稱茉莉花香為「吉寧仔味」(印度人在南洋各地被稱作「吉寧仔」)。菲律賓人和印度尼西亞將茉莉花定為國花,足以說明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對茉莉花的喜愛。中國人也對茉莉花倍加贊賞,江蘇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唱遍全中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在全國各地有成千上萬個嗜好者,東南沿海各省的婦女喜歡在頭上插上幾朵茉莉花,既美麗又大方,又芳香襲人。
茉莉有大花茉莉和小花茉莉兩種,我國南方各省廣泛種植的 是小花茉莉,大花茉莉主產於地中海沿岸地區,近年來我國廣東、福建等省也有少量種植,習稱素馨花。有趣的是大花茉莉花朵小,而小花茉莉花朵大,香氣也不一樣,小花茉莉香氣清靈,而大花茉莉鮮濁。歐美各國人們習慣而且喜歡大花茉莉濃強的香味,而亞州人則喜愛小花茉莉的清香。
中國歷來文人雅士都盛贊茉莉花的香氣:「雖無艷態驚群卻有清 香壓九秋」,「月桂荔枝樹上,人行茉莉香中」,「一卉能令一室香,炎天尤覺玉肌涼」,」香從清夢回覺時,花向美人頭上開「,」他年我若修化史,列為人間第一香「,可見調香師對茉莉花的偏愛不是偶然的。有句老話」沒有茉莉花不成香水「,將調香師的秘密暴露無遺。
茉莉花是調配各種食用烹調「化工」和食用香精的母體香料。產品配方多種.用途廣.「茉莉花」在香辛料中.是很重要基礎原輔材料及調料.
其中目前廣西南寧橫縣被稱為(小茉莉花):"茉莉花之都"
Ⅸ 為什麼《茉莉花》這首歌在國外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
茉莉花原產於中國西部,茉莉花是我國的第二國花。茉莉花素潔、濃郁、清芬、久遠,它的花內語表示愛情和友容誼。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Ⅹ 為什麼用歌曲傳達中國文化都是「茉莉花」
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回花》在答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既自然也屬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