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百科 » 鬱金香張愛玲簡介

鬱金香張愛玲簡介

發布時間: 2022-06-27 23:49:14

⑴ 張愛玲《鬱金香》:因寂寞而產生的「愛情」不是真愛,而是需要,你怎麼看

張愛玲的《鬱金香》,講得是一對男女情感糾葛的故事。女僕金香同時跟寶余和寶初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就像張愛玲小說里,大部分女人得不到一個圓滿結局一樣,金香也並沒有逃脫凄慘凋零的結局。


很多人都會從金香的悲劇中看出很多關於愛情的影子,就像有人說她是在告訴我們不對等的愛情始終不會有好結果。


但我卻從寶余和金香細枝末節的感情里看出,他們之間根本沒有愛情,寂寞時候的「愛」,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愛情,不過是一種相互需要罷了。


在小說里,體現寶余的愛,是源於寶余曾三次「調戲」金香。第一次調戲,是金香要給狗狗洗澡的時候,寶余用狗的語氣調戲金香跟狗眼神一樣,就苦臉上沒搽胭脂。


第二次調戲,是因為換衣服。金香把洗澡之後要換上的衣服放在一邊,卻被寶余發現拿走了,逼著金香叫他的名字才還給她。


第三次調戲是金香抹胭脂的時候,寶余在金香臂彎里聞,兩個人在推搡中,躺到了床板上被發現,傳出了寶余跟金香廝混的消息。



當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內心,無法忍受寂寞和孤獨時,也可以讀一讀《鬱金香》,或許會對感情有不同的感悟。

⑵ 鬱金香的內容簡介

這部作抄品依然是男女情感糾葛的故事。襲一個舊式大家庭中,女僕金香與大少爺真心相愛,而二少爺也對金香展開了虛偽的追求,同時貫穿著家族中正房、側室的明爭暗鬥。小說結尾,也充滿著濃郁的「張風」,月亮、深夜中突兀的聲音等張愛玲最喜愛的意象,一應俱全。
小說所塑造的女僕金香的形象和寶初、寶余的兄弟形象,完完全全是張愛玲式的;小說結構的完整和情節的巧設,也完完全全是張愛玲式的,特別是小說所營造的情感氛圍和精妙細節,更是張愛玲式的,出人意外的結局,餘音裊裊,充滿張愛玲獨有的「蒼涼」。寶初這個人物雖然著墨不多,卻分明能在他身上看到《半生緣》中沈世鈞的影子。
從文本上看,《鬱金香》無論在結構、文字、細節等各個層面,都具備張愛玲獨特的韻味。而《鬱金香》悲劇性的結尾,也令人隱隱聯想到《十八春》。

⑶ 鬱金香的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1922年遷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回夢》和《三國演義》。1930年改答名張愛玲,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兩年後,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並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和胡蘭成。1944與胡蘭成結婚,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1947年與胡蘭成離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離港赴美,並拜訪胡適。1956年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1967年賴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⑷ 關於張愛玲的簡介、生平事跡。最好多點詳細點。

1.早年經歷

張愛玲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廷重(張志沂)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黃素瓊)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親在津浦鐵路局謀得一英文秘書職位,父母和姑姑張茂淵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快樂村》。

1928年,父親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1931年,在小學寫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在同學中傳閱。同年秋,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就讀。

1932年,首次發布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載於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總第12期,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紙雜志。

1933年,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上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隨後陸續發表了《秋雨》《牛》《霸王別姬》《論卡通畫之前途》等文章。

1937年,夏,從聖瑪利亞女校畢業。

1938年,年底參加英國取倫敦大學遠東地區入學考試。

2.步入文壇

1939年,張愛玲考取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開始為《泰晤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志撰稿。

1943年,張愛玲在《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小說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此後,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陸續了發表《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1944年,初春,張愛玲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不久後,便與其結婚。然而,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這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是張愛玲人生中一段不尋常的經歷,也是讓她飽受非議的一段經歷。同年,張愛玲不僅創作了《花凋》、《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還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以及散文集《流言》,並且《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

1947年,張愛玲應邀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

1951年,張愛玲以「梁京」的筆名發表的小說《十八春》。

1952年,張愛玲赴香港,供職於美國新聞署的駐港辦事機構。

1954年,張愛玲兩部帶有政治傾向的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先後在《今日世界》連載。

3.旅居美國

1955年,秋,張愛玲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赴美國。

1956年2月,搬到紐英倫州,遇見了美國劇作家賴雅。同年8月,張愛玲與賴雅相識半年後結婚,兩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賴雅逝世。

1958年,獲加州韓廷敦哈特福基金會資助半年,在加州專門從事寫作,發表小說《五四遺事》,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財兩得》等劇本。

1960年,張愛玲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應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的邀請,張愛玲去台灣收集資料後赴香港創作電影劇本《紅樓夢》、《南北和》及其續集《南北一家親》、《小兒女》、《一曲難忘》,回美國後還創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張愛玲在英文《記者》雜志發表訪台記事《重回前方》。

1966年,張愛玲把中篇舊作《金鎖記》改寫為長篇小說《怨女》在香港《星島晚報》連載。[2]

1967年,張愛玲任紐約雷德克里芙女子學院駐校作家,並開始英譯《海上花列傳》。

1969年,張愛玲將舊作《十八春》略做改動後,易名為「半生緣」在台灣出版。同年,得陳世驤教授之識,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繼續《紅樓夢未完》之研究,兩年後離職。

4.晚年歲月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張愛玲在《皇冠》發表《初評紅樓夢》,張愛玲的一些散文,小說也由台灣重刊。

1974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談看書》與《談看書後記》,在皇冠發表《二詳紅樓夢》,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未出版,後來因為搬家遺失譯稿)。

1976年,張愛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張看》,同時發表《三詳紅樓夢》。1977-1993年,張愛玲陸續完成了《色戒》、《惘然記》、《對照記》的創作,並出版了《紅樓夢》評論文集《紅樓夢魘》。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死後一星期才被發現,享年75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

(4)鬱金香張愛玲簡介擴展閱讀: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⑸ 張愛玲的生平簡介是什麼

1、原名:張瑛(父母取名)曾用筆名:梁京,流派:海派作家,原籍:河北豐潤,出生時間:1920年9月30日(一說為1921年)。

2、 出生地點: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

3、1944與胡蘭成結婚 ,1945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 ,1947與胡蘭成離婚 ,1952移居香港1955離港赴美,並拜訪胡適 ,1956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

4、1967賴雅去世,1973定居洛杉磯;兩年後,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95九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

⑹ 張愛玲 鬱金香 要表達什麼含義

人生中的錯過很多,在錯的時候遇見對的人,結果還是無比遺憾,卻沒有辦法改變什麼。

⑺ 張愛玲的《鬱金香》表達主題是什麼

塵封58年的張愛玲佚文《鬱金香》近日出土。初讀之下感覺故事比較平淡,不及《傾城之戀》的華麗蒼涼,也不及《金鎖記》的撼人心魄。但語言還是十足的張愛玲味,比如這樣的描寫:「一枝花的黑影斜貫一輪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還有結尾處寶初「站在窗戶跟前,背燈立著,背後那裡女人的笑語啁啾一時都顯得朦朧了,倒是街上過路的一個盲人的磬聲,一聲一聲,聽得非常清楚。聽著,彷彿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張派風格。
《鬱金香》的故事並不復雜,一如張愛玲過去的作品,在新舊雜糅掩映之中,展開舊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兩個少爺寶初、寶余與丫頭金香之間的或明或暗,或輕薄或深婉的關系。情節看似單純,但是結構非常講究。作品以金香推門亮相始,以寶初的凄然回憶終,金香彷彿迎面而來,轉身遠去。在人物關系的發展中,可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作品開頭寫寶余狂追金香,使人誤以為是要寫金香與寶余之間的糾葛,並引出寶初與閻小姐之間的戀愛,然而山重水復之後才發覺金香愛的是寶初,而寶余最終與閻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節奏緩慢,極力鋪陳舊家庭中兩三天間的日常生活情態,交待錯綜的人物關系。後半部分節奏驟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這種節奏類似於《金鎖記》。後半部寶初漸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畫面之外,成為側寫的對象。結尾處,寶初與金香之間本有重逢的機會,然而在擁擠的電梯里,只聽到別人喊她的名字,卻無法分辨她的身影,兩人擦身而過但卻並未謀面。這與《紅玫瑰與白玫瑰》結尾寫振保與嬌蕊在公共汽車上相遇的情景大異其趣。作品故事雖然簡練,但是線索明暗交錯,起伏有致,充分顯示了張愛玲結構小說的才華。
作品中三個最主要的人物寶初、寶余兄弟和金香之間的三角戀關系,從框架上看多少有點《邊城》的味道,然而內涵是迥然不同的。寶余是張愛玲筆下最擅長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種既輕佻又世俗的角色。寶初和寶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異母。由於母親早逝,寶初由寶余的母親養大,並一起寄居在寶余的親姐姐阮太太家裡。這樣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寶初沉靜、憂郁的性格。與寶余對金香的輕浮舉止不同,寶初是認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愛護她,但他的愛是有限的,也是軟弱的。
對浪漫愛的拆解,尤其是對男性愛的懷疑一直是張愛玲早期小說的主題。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後改寫為《半生緣》)里,張愛玲才漸漸露出溫情的面目。而這篇寫於1947年的《鬱金香》,通過寶初對金香的感情描寫,透露出剛剛經歷感情創痛的張愛玲對愛情的懷疑。作品寫寶初出門的時候,金香將一個精心縫制的小禮物悄悄裝到他的口袋裡:一個白緞子糊的小夾子,緞子的夾層下還生出短短一截黃紙絆帶,是裝市民證和防疫證用的。金香設想得非常精細,大約她認為給男人隨身攜帶的東西沒有比這更為大方得體的了,然而寶初並未珍惜,反而心裡有點鄙夷、輕蔑,覺得這東西看上去實在有一點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見,心裡就是一陣凄慘」。可是「怎麼著也不忍心丟掉它」,於是故意夾到書本里,讓人家去摔掉它罷。這個看起來溫文穩重、誠摯內向的寶初對金香的愛不過如此!陳子善先生說寶初的身上有《半生緣》里沈世鈞的影子,我覺得從沉靜、平和的性格來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張愛玲前期作品的愛情描寫,多的是現實利益的斤斤計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詩意,然而卻不能說她是個愛的虛無主義者。她筆下的女人多少都帶點怨女的氣質。在男女愛情的「兩個人的戰爭」中,女人往往是失敗者。她們付出的感情總比男人多,對愛情的期待總比男人高,如葛薇龍之於喬琪喬,曹七巧之於姜季澤,王嬌蕊之於佟振保,而金香之於寶初也不例外。從老太太的嘴裡,我們得以約略了解金香後來凄苦悲慘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還不給她錢,她只能出來找事情做,養活兩個孩子。讀到這里,一個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艱難的生活中辛苦輾轉的身影閃現在畫面之中,一種鬱郁蒼蒼的身世之感漫上心頭,留給我們無限的嘆息和惆悵。這時候,我們才真正領略到這篇小說題目的深長意味:「鬱金香」原來是要把郁和金香拆開來讀的。金香帶著青春活潑的氣息撲面而來,卻連一個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張愛玲又一次將她的「荒涼」拋灑在我們對「鬱金香」的華麗想像之中。

⑻ 才女 張愛玲的生平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8)鬱金香張愛玲簡介擴展閱讀:

張愛玲的主要成就:

創作成就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其中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小說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她的小說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和語言技巧無不顯現出個人的特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說無論是超越雅俗,還是對邊緣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寫,都是20世紀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無法比擬的。

散文

張愛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在張愛玲的散文里,她成功地將感性與理性,具體的當下的人生體驗與深刻的哲理思考融於一體。一方面,她的散文講究世俗情趣,實實在在而又心懷憧憬地透視現實人生,談自己的經歷,所見所聞,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飲食、生活起居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愛玲

⑼ 張愛玲的生平簡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95年09月0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9)鬱金香張愛玲簡介擴展閱讀:

文學成就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其中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小說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她的小說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和語言技巧無不顯現出個人的特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

她的小說無論是超越雅俗,還是對邊緣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寫,都是20世紀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無法比擬的。因此她的小說不能歸於任何一個小說流派,而是個獨特的存在,為中國小說史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張愛玲貢獻了一批文學精品,創造了寫實小說的新高,在中國小說史具有坐標的價值。

⑽ 張愛玲生平簡介如何

張愛玲簡介 (1)簡歷。生於1920年9月30日,(比魯迅小39歲,比老舍小21歲,比曹禺小10歲),卒於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祖父張佩綸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鴻章之女。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是新式女性。3歲時隨父母生活在天津,並開始爬在母親床上跟著母親背誦唐詩。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與姑姑一起出洋。後因姨太太打父親,被族人趕走。(2)少年時代。1926年(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名為《快樂村》。1927年(7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她自己曾大言不慚地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後來,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斗方式和目標。)1929年(9歲)入小學,報名時母親一時躊躇,覺得「張英」不夠響亮,「胡亂譯兩個字」,取名「張愛玲」。後來,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說:「我自己有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換一個……」其原因就在於對母親送她上學的珍貴回憶。跟著母親讀老舍發表在《小說月報》上的《二馬》,並從此喜歡上老舍的小說。後父母協議離婚,父親再娶,母親再次出洋。父親和後母都吸鴉片,家裡總是雲霧彌漫。1931年(11歲)秋,入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住校,很少回家。時有習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載於學校的校刊《鳳藻》上,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刊雜志。1934年(14歲)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1937年(17歲)夏天畢業,母親再次回國。向父親提出留要求,遭拒絕,後母藉此沖張愛玲沖突,父親發威將張愛玲禁閉在家中,病在床上幾乎喪命,姑姑來勸也被打傷。後逃到母親家中,不久弟弟也跟著逃出,被母親勸回。1938年(18歲)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因戰事未能前往。(3)初露頭角。1939年(19歲)秋,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散文)。1942年(22歲),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未能畢業,與終生好友炎櫻同船返回上海。後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開始為《泰吾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志撰稿。(4)一鳴驚人。1943年(23歲,與曹禺10年前「一鳴驚人」時同歲),開始在《紫羅蘭》、《萬象》、《雜志》、《天地》、《古今》等各種類型的刊物上大量發表小說和散文。1943-1944年,是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年份。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後,一發而不可收,在這兩年的時間里,她創作和發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1943年4月)、《沉香屑:第二爐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經》(1943年7月)、《封鎖》(1943年8月)、《傾城之戀》(1943年9月)《金鎖記》(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時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鴻鸞禧》(1944年5月)、《紅玫瑰與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公寓生活記趣》、《燼余錄》、《談女人》、《論寫作》、《有女同車》、《自己的文章》、《私語》、《談畫》、《談音樂》等。1944年5月,著名翻譯家傅雷以「迅雨」的筆名發表了當時最重要的評論文章《論張愛玲的小說》,同年8月,張愛玲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同年11月,她又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性散文集《流言》。這一年,張愛玲與才子胡蘭成舉行了婚禮,完成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由好友炎櫻證婚。不幸的是,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5)轉瞬即逝。1945年2月,張愛玲與蘇青這兩位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接受記者采訪,就「女人、家庭、婚姻」等問題展開的對談,彷彿成了她的最後輝煌。抗戰勝利,她已經很少有作品問世。1947年,開始「觸電」,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但已無「淪陷時期」的風頭。上海解放後,她仍然還在創作,1951年,以「梁京」的筆名發表了長篇小說《十八春》,被看作是她創作生涯的「回光反照」。適。

熱點內容
花卉綠植盆栽百貨 發布:2025-09-21 03:05:47 瀏覽:613
茶山荷花池 發布:2025-09-21 03:04:41 瀏覽:260
滿牆綠植 發布:2025-09-21 02:58:35 瀏覽:298
阿狸h情人節攻略 發布:2025-09-21 02:49:21 瀏覽:995
水仙花綠植 發布:2025-09-21 02:45:44 瀏覽:797
養成盆景 發布:2025-09-21 02:42:48 瀏覽:579
可愛花語頭像 發布:2025-09-21 01:38:54 瀏覽:993
青蘋果花語 發布:2025-09-21 01:36:54 瀏覽:118
女人夢到綠色盆栽茂盛 發布:2025-09-21 01:29:38 瀏覽:983
七夕霧水 發布:2025-09-21 01:24:52 瀏覽:800